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2024-06-18

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

教学目的: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凭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弄清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并能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特点:应用题检验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算题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生猜老师的年龄。

2.生提供信息:如果老师不直接告诉年龄,你能提供几条信息,使同学们从你所提供的信息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吗?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展开,让学生灵活选择条件进行解答。

[说明:课的.导入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师提供信息。

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两个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

(1)独立操作:你能用线段图把这几条信息表示出来吗?

(2)指名回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五年级种的棵数怎么表示?(课件显示)

(3)提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如: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四年级共种的棵数,五年级种树的棵数,三个年级共种树的棵数等。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课件在线段图的相应的位置上表示出来,并打上“?棵”。一、二步计算的问题马上让学生口答。)

[说明: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2.尝试解答:五年级种树的棵数,即例1。

3.指名板演。

36+36x2-8 36x(2+l)-8

=36+72-8 =36x3-8

=108-8 =108-8

=100(棵) =100(棵)

答:五年级种树100棵。

4.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路。

5.揭示课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小组讨论:如何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7.交流汇报。

(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36+36x2-100=8(棵)

正好符合原来的已知条件。

(2)换一种方法解答。

[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分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尝试后讲解,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 中的落实。]

8.试一试。

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四(l)班同学做了25件,四(2)班同学做的件数比四(1)班的2倍少15件,四(3)班做的件数是四(2)班的2倍,四(3)班同学做好事多少件?

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并说出算式中前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9.概括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课件显示)

(1)读: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想: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验:进行检查,写出答案。

[说明:既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体验中自然地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又能从中给予合理地简缩,形成“读――想――算――验”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进行板书,有利于学法指导。]

三、巩固

1.先说图意,再列式。(课件演示)

(生讲一个算式,课件显示一个)

2.选择题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是梨树棵数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和桃树的总数少2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正确算式是(C)

A.60x2-20 B.60÷2-20

C.60÷2+60-20 D.60x2+60-20

(2)买一台洗衣机要600元,买一台彩电比买3台洗衣机的价钱还多100元。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彩电要少花多少钱?

正确算式是(B、D)

A.600x3+100

B.600x3+l00-600

C.600x3+100+600

D.600x(3-1)+100

(回答正确,鼠标点一下序号,自动跳入括号,并发出鼓掌声。错误的,则序号自动从括号中弹出,并要求说出错在哪里。假如要使这个算式成立,应用题该怎么改?)

3.小组合作,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小组间交换做题并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解答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2.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二

审题是解答应用问题的起点, 只有有效地审题才能准确理解题意, 弄清题目所反映的实际背景, 弄清每一个名词、概念的含义, 分析已知条件, 明确所求的结论, 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引导学生用加点划线的方法强调关键性语句, 再连续读出来, 形成完整的基本问题;也可用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的方法从背景材料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对多个数量进行汇集、归类, 借助图形显现出已知量与未知量, 体现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或者用改写的方法对应用问题去掉枝叶, 抓住主干, 保留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1:某学生从一塔形建筑物边经过, 只见这个建筑物基部以北是一片平坦的空地, 建筑物的影子清楚地映在地面上, 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高度, 但身边未带任何测量工具,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身高为168厘米, 而双脚长度为25厘米。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把问题解决了, 请你说明这位学生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写出估算过程及计算原理) 。审题时, 不妨先画出关键性语句, 它是要求我们利用这位同学身高和双脚长度来求出建筑物的高度。例2:一公司各部门提供如下信息:人事部:明年生产工人不多于800人, 每人每年按2400工时计算。

市场部:预测明年产品销量是10000~12000件。

技术部:该产品平均每件需120工时, 每件需4个某种主要部件。

供应部:今年年终库存某种主要部件6000个, 明年可采购到这种部件60000个。

请决策: (1) 工厂明年生产量至少应多少件? (2) 为了减少积压, 至多可裁减多少工人用于新品开发?

审题时, 仍先画出关键性语句, 它实际上告诉我们四个信息:人事部最多提供800名工人, 每人每年按2400工时, 市场部销量是在10000~12000这个范围, 技术部提供了该产品每件需120工时, 需4个主要部件, 供应部提供了可供某种部件6000~60000个, 求明年生产量至少多少件及至多可裁减多少工人转到新品开发。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建模

数学模型是指对于客观世界的某一特定现象,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以数学方式给予表示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就是找出具体课题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应用问题的最关键步骤。通过建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掌握多种类型的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 从已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哪类问题。如现实生活中, 广泛存在的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优化问题归于函数的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 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 运用函数知识和方法解决;产量增长 (降低) 、存款利率、股市跌涨。等与时间相关问题常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天体运行轨道, 弹道曲线、桥梁形状及航海等问题归于解析几何模型解决。如例1这一问题是把学生带到了没有测量工具测量塔高情景中,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测量方法, 把实际问题抽象出一个几何相似三角形图形, 这是一个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典型例子。它考查了学生动脑、动手、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是一道设计新颖, 包含了等式和不等式的实际问题, 它最终可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它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作出决策, 学生面对的不是枯燥、单调的数学, 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的生计息息相关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找出合理答案, 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解模

在构建数学模型后, 就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纯数学问题。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在阅读教材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化繁为简,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得到数学答案如例1中, 要求学生先站在一个与塔影同方向的选定地点, 用自己的双脚分别测量出塔影和自己影子长度, 然后利用建筑物高度与自己身高之比等于测量出塔影与自己身影长度之比, 求出建筑物的高度。例2中建立相应的等式和不等式, 确定未知量取值范围, 转化成函数问题, 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来求得最值。找出合理答案: (1) 16000件; (2) 200人。然后再把数学答案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 既渗透了相应数学思想方法, 也符合数学课程生活化改革的趋势, 这一过程更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有关数学应用题的审题、建模、解模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效果。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三步曲” 篇三

一、在生活情境中引入——为生成奠基

我们要探索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为有效的生成奠定教学基础。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在课前,我给本班学生拍了他们在看书情景的情景。本课导入时,我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出示了这一张照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看到自己在图书馆看书时的情景,课堂一下子沸腾了。

生1:老师,你看,那是我在看童话故事。

师:哦,你喜欢看童话故事?

生2:是呀,童话里有皇帝、公主……

生3:我喜欢看科技书,里面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科技知识。

师:嗯,真好学。

生4:我喜欢看漫画,有樱桃小王子、奥特曼、皮卡丘……

师:我们再来看看图书馆里有关这几种图书的信息,好吗?

(师呈现信息表格,并根据学生所喜欢的书当场写在表格内。)

在课的开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分子,进而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更亲密的互动,引发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当学生以如此的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难道还会没有互动、没有探究、没有动态的生成吗?

二、在生活经验中提升——为思维导航

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学生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积极探究的情绪状态。

例如,在让学生独立思辩的基础上合作探究33-7的计算方法后,我问学生:谁来说说你或者你和伙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1:3不够减7,去向十位的3借一个来,个位3变成13,13减7等于6,3变成了2,所以就是26。用算式表示是这样的:13-7=6,20+6=26。

生2:我和他的方法不一样。33-7就是33先减掉3等于30,然后还有4个没有减掉,所以30-4等于26。

生3:老师,我还有33-10=23,23+3=26。

生4:我觉得和刚才那种方法差不多。

师:哦,“差不多”。那“差”在哪儿,不同在哪儿?

生5:他是把7看成10算的,多减了3,再把3加回去。

师:“多减了3,再把3加回去”不知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6:我明白了。因为“7”借一个“3”凑成“10”,本来减去“7”就变成了减去“10”,那就多减了一个“3”,借来的“3”我们要还回去,所以要再加“3”。

(学生在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中,生成了这么精彩的算法理解,让我深深地为他们折服,被他们所倾倒。)

在掌握课的难点这一环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轻松愉悦地解决了像“33-7”这一类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的难点。对同一个算式“33-7”,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思考方法,生成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在课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看来,我们只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答的方法,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完成的很出色。

三、在生活实践中拓展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使动态生成得以延续,并达到高潮。

例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如果你是老师,你打算怎么买合算?

生1:我可以按团体的票价买。因为团体票价比老师的票价便宜。53×6=318元。

生2:我觉得老师按成人票价买,而学生按学生票价买合算。50×5+3×10=280元。(此时大部分学生认同他的买法。)

师:哦?还有不同的买法吗?

生3:老师那团体票的优惠不是没了吗?

师:谢谢你的提醒,是啊!10人以上的团体优惠票价呢?

生4:哦!老师,那我们凑10人买团体票不就行了。10×6=60元,53-10=43人,43×5=215元,60+215=275元,比他们俩都便宜。

(同学们都为他的精彩喝彩。)

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善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4.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四

摘要:农村小学的低段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听课习惯不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因此作为农村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效率非常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通过课前仔细、认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进行有效地备课,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的有效学习,最后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各种辅导,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课堂纪律;作业辅导

一、谱写备课前奏曲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有效的备课作为基础,好的、精彩的备课就是一段很好的前奏。如何备好课,则备好六要素非常重要,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

(一)深入钻研教材、建立知识点的联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师生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担子压在自己身上,深入学习并钻研教材,将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建立起来。不让每堂课所教的知识点脱离开,而是将各个知识有血有肉地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带动学习新的知识。

(二)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情来备课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设计,才是最有效的备课。充分了解学生指的是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识水平、数学学习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特长、身心和年龄特点等。

(三)巧用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如此多的教学方法,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将这些方法用上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四)通过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他的学习效率有着必定的联系,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反而会因为失败而受到打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也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好的学习数学方法有:归纳总结法、温故知新法、课前预习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少走弯路,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五)恰当使用教具,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数学教学教具包括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具。教师可以用实物,连环画或漫画,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学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演奏课堂纪律生命曲

小学低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活动、坐不住、坐不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课堂纪律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果就差。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

(一)小组竞赛法。比如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各个大组的名字,事先讲好比赛规则,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上课的坐姿、遵守纪律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各个方面,根据各个大组成员的表现给各个大组加分,最后胜利的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上课就可以比较好地控制自己,促使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如果没有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明显降低,不愿意举手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采取了小组竞赛的方法之后,小学生因为集体荣誉感强,比较好胜,所以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提示法。教师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提示语来提醒

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比如教师发现课堂纪律有些松散时,喊一声口令,学生马上停止讲话并做端正,同时教师及时表扬坐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也比较容易遵守课堂纪律。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需要经常提醒学生,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

(三)榜样法。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经常用用榜样法来控制课堂纪律,比如有学生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这位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学生就会照着榜样学习。因为小学生善于表现和模仿的天性,促使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榜样,让他们模仿和学习。

(四)活动法。就是当学生上课上到一定时间时,出现懒散、坐不住的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做活动来适当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又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学生才能对英语学习更加感兴趣。

维持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有许多,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一个教师能够控制并驾驭课堂,等于控制和驾驭了学生,那么学生上课学习的效果自然就高了。

三、提升课堂作业检阅曲

学生的数学作业往往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结果。由于农村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实际,数学课堂作业的质量与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如何使数学课堂作业更有效呢?

(一)课堂作业堂堂清

每节课,教师最好尽可能地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数学课堂作业。尤其是应用题,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分析反馈。每堂课的作业每堂课都要将其清理完整,即当堂的作业不留到第二节课去完成,并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当堂完成。

(二)发现问题及时改

课堂中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和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如果只是个别人的错误,则可别订正即可。如果是普遍的错误,那么教师可以马上再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和集中订正。

(三)后进生个别辅导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完成作业的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是到

学生位子上去。也可以把学生叫到面前进行辅导,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请优等生去辅导和帮助后进生。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村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数学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课堂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需要数学教师潜心备课、认真上课、用心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5.三步计算应用题八册 篇五

7.交流汇报。

(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36+36x2-100=8(棵)

正好符合原来的已知条件。

(2)换一种方法解答。

[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分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尝试后讲解,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8.试一试。

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四(l)班同学做了25件,四(2)班同学做的件数比四(1)班的2倍少15件,四(3)班做的件数是四(2)班的2倍,四(3)班同学做好事多少件?

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并说出算式中前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9.概括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课件显示)

(1)读: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想: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验:进行检查,写出答案。

[说明:既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体验中自然地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又能从中给予合理地简缩,形成“读――想――算――验”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进行板书,有利于学法指导。]

三、巩固

1.先说图意,再列式。(课件演示)

(生讲一个算式,课件显示一个)

2.选择题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是梨树棵数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和桃树的总数少2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正确算式是(C)

A.60x2-20 B.60÷2-20

C.60÷2+60-20 D.60x2+60-20

(2)买一台洗衣机要600元,买一台彩电比买3台洗衣机的价钱还多100元。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彩电要少花多少钱?

正确算式是(B、D)

A.600x3+100

B.600x3+l00-600

C.600x3+100+600

D.600x(3-1)+100

(回答正确,鼠标点一下序号,自动跳入括号,并发出鼓掌声。错误的,则序号自动从括号中弹出,并要求说出错在哪里。假如要使这个算式成立,应用题该怎么改?)

3.小组合作,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小组间交换做题并校对。

四、总结

6.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六

实验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建模与用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并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展开思考,主动质疑,加强自主探索,实现真诚交流,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学习过程才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一个积极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建模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教师则是数学建模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形成了被动依赖教师的讲解,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从而造成了学生经验不足,学习兴趣不稳定,认识不深刻,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了在教学中解决上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增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为此,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实践与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探究性计算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四年级(3)班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通过研究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最优化,让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围绕课堂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索一些个性化数学的教学策略、途径、模式,以便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构建良好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里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学生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从而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现代教学方法论为理念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学”为中心,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操作体系,突出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性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出发,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在探究学习中要求明确假设,应用批判性和逻辑的思维,要求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随之转变。“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高智慧学习方式的反映,它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特征。“探究性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它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创新性人才,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实践与研究,初步探究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促进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以及认知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协调的发展。

(一)科研目标:探索符合21世纪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

(二)育人目标

1、整体性目标: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自主发展为途径,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自主性目标:自尊自信、自我调空、独立分析、多思善断。

3、创造性目标: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质疑应变能力、研讨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数学学习成绩上升。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及《数学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并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已有的经验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工作,更新知识,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育情境与问题中领会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尝试以新课程的理念分析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修改,不断探求课程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组成员合作设计的理想教学片断的实践,分析成败因素,做好课前调查、课后相关问卷工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体会及时加以总结、讨论、提升、分享、升华。

(二)研究的步骤

1、实施准备阶段(2012年3月—7月)(1)学习相关探究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2)撰写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4)子课题第一阶段小结。(5)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8月—2014年8月)(1)深化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深化教学研究,促进学生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发展。(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5)子课题第二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2014年9月—11月)(1)课题成果汇总。(2)分析整理资料。(3)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①课题实验方案; ②优秀教学案例; ③教学设计、论文集

④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⑤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法

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方案

杨万银

7.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七

一、自学质疑模块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 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学会自学。许多教师为了落实让学生自学的精神, 只是让学生回家看书。学生如何自学, 自学哪些内容教师没有进行指导, 这样的自学形同虚设, 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我认为, 在学生自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内容, 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学法指导,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新知识相关联的练习, 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中的困惑记录下来, 可以放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是这样设计自学质疑模块的:首先,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同学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其次, 让学生标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布置学生自学内容并抓住重点内容让学生思考 (学生自学课本第12~13的例1、例2、例3,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

二、交流展示模块

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 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 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进行交流展示, 表达出自己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交流展示模块恰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 养成大胆交流、争相展示、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 首先,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质疑模块中提出的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内容进行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其次, 让学生交流通过自学, 学到哪些知识;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惑, 如果学生能解决的, 就让学生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的, 就留在互动探究或精讲点拨时解决。

三、互动探究模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此模块注重的就是互动式学习。因为是互动探究, 必须有探究的问题, 因此在问题的选择上, 还需要我们教师把关。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 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二、三略) :

学习活动一:

1.出示例1中的第一组图形:

谈话:仔细观察,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好, 还是用转化的方法好?

2.出示例1中的第二组图形

谈话:你能用刚才转化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后班内交流。

四、精讲点拨模块

教师要做到“精讲点拨”, 关键是要吃透两头 (把握教材, 了解学生) , 摸清障碍 (理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大力调动学生参与,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中, 教以方法, 点出规律, 注重迁移, 使学生形成能力。我认为, 本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及计算公式, 所以在精讲点拨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教师:

同学们刚才通过剪一剪、算一算、比一比的方法, 发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就是用底乘高。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底与高) 。

2.谈话: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五、矫正反馈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反馈信息, 完成反馈习题, 进行针对性矫正教学, 可及时穿插于各个学习活动之中。例如, 学生交流展示时、互动探究时, 都要根据学生学情反馈及时做出矫正。矫正反馈模块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认识、理解程度, 要关注学生完成建构的能力、水平, 要关注学生对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学生理解不到位的, 教师就要及时矫正。简单的信息、个案的信息, 一般及时矫正处理。复杂的信息、需集体矫正的信息, 一般在互动探究之后作矫正处理, 然后精讲点拨, 也可结合精讲点拨进行。又因为此模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通之处, 都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信息及时进行矫正, 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以, 此模块即使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时也是比较容易的。

六、迁移运用模块

迁移应用模块是六模块中比较简单的模块,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训练,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也为了让这个模块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建议广大老师在使用这个模块时要尽量做到: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 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 避免同样类型的习题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其次, 还可以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

在这个环节的应用时, 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出示长方形框架, 然后拉伸。问: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受例题的影响, 许多学生认为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也不变。学生认知上产生的冲突, 迫切希望老师能给明确答复。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没有及时告诉结论, 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 面积变小。这样做,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热爱学习。

8.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八

一、“三步四环”教学模式中“三步”的应用

三步主要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学生根据导学案由课前的初步认识,到课内的深入探究,再到课后的巩固训练,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

二、“三步四环”教学模式中“四环”的展现

1.自主学习——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那么首先要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加强时间管理,整合利用资源,坚持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合作交流——强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开展中学生时代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他们合作与交流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中已经生成了问题,让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起来解决。这一环节我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采用各种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3.精讲点拨——形成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精讲多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讲该讲的内容,在讲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提炼与思维的点拨。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备好课,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理清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精挑细选好例题和针对性强的练习。讲课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讲究数学语言的表达,抓住要点讲。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情。

4.有效训练——知识再现,体会数学的乐趣

有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对习题的设计上,要照顾所有的学生,不但要少还要精。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个性和共性问题给予单独指导和共同讲解,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节节清的学习效果。

“三步四环”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掌握所学知识,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景日升,靳贵林,曲万库.实施“三步四环”教学法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9.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中国象棋。列式:12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4。

④ 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4 + 15。

⑤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2 + 15 3。

⑥ 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3 + 15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再问:⑤、⑥两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这样的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对原教材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动,把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两步、三步运算的情况都有,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新知;三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算式的变式创造了条件,使变式后的数量关系和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总结顺序

1. 教学例题。

(1)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122+153。

(2) 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4)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5) 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3 + 15 2。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 出示变式题:

(2) 提出问题:12 2 + 15 3

①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③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① 如果情境图场景不变,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选择: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

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

你能说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② 说说每道算式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 集体讨论。

学生想说哪一道算式就说哪一道算式。一个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做评价准备。

3. 试一试。

(1) 独立试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 全班讨论: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4. 总结顺序。

提问: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指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

[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 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口答。

1. 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在小组内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③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选择。

(1) 28 2 - 45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2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层次:辨析、比较。

1.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讨论课本上的两题,再补充讨论以下两题。

2. 比较每组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组题,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重点讨论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说明: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第6题。

评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两步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教学对此做了整体思考: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了李老师到商店买棋的情境,让学生为老师设计买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复习旧知,又有机引入新课。第二,在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反复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这样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算与用和谐交融。

二是注重学习材料的创设。教材有一幅情境图,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再探索运算顺序,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单一。为此,本课设计对原例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将信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这样使例题更具有开放性;第二次是提供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根据变式后的算式选择信息,这样由算式到条件,从综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数学问题,在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此外,在巩固练习中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

10.小学数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

一、传统数学教学和情境数学教学比较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多,传统的授予方法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大量的乘法算式的练习,课堂上,很多教师甚至用相同或者是极其相似的乘法算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学生在这样的重复记忆下,对相同或极其相似的计算算式回答结果达到了百分百的准确、快速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假象,对学生的培养也只是达到了机械式的重复和思维的固定,而没有授予学生真正的自我计算方法和思维发散并能举一反三的转化途径。而情境教学,以做游戏、图像、动画、音乐等形象生动的方式,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能激发学生灵感,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和乐趣。情境教学几乎摒弃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所有弊端。

二、以教师主动,创造情境表达方式创新数学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地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将学生平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物质,或者要亲身经历的事件作为情境,把这一情境和所学习的数学计算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用途,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他们数学计算能力的增强也会和他们实际生活有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比如口算乘法计算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假如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超市里碰到了小明最喜欢吃的水果香蕉,小明让妈妈给他买香蕉吃,但是妈妈有个条件,妈妈问:“小明,你想买几根啊?”小明说:“我要买五根,你和爸爸、妹妹、我每人一根。”妈妈说:“那一根2块,你要是能算出要花多少钱,那我们就把香蕉买回家。”小明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请问,小明要花多少钱买这五根香蕉?这是一个典型的情境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以文字形式表达,便和传统的数学机械练习方法无异,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题目用动画的形式或者是以学生表演的方式作为情境教学,那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会主动思考,而且这样的情境表达会让不一样的学生有自由的思维方式、计算过程,最后快速得出答案。

三、以学生主动,创造情境创新数学教学

以上是以教师主动的方式,用生动的情境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当然我们还可以转化一下,以学生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计算,这也是一种情境教学,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反情境教学。比如:教师让学生描述生活中他们遇到的需要数学计算的情境,然后分成小组,组员分别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计算情境,让同学回答计算算式和计算结果。这样的反情境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生活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主动思考问题,又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他们自己走在思考、获得结果、主动学习的道路上。

四、师生互动,创造情境创新数学教学

师生互动是教育方面一直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当然传统的师生互动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互动方式。这种方式死板地把师生互动定义在问答的牢笼里,有时候老师问不清楚,学生理解不了,回答不来,或者有时候是学生问不清楚,老师回答不明确。在数学教学中,答案是唯一的,是比较直接的,在回答方面讲,是最容易答复清楚的,不存在答案不明确的情况。但是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沉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计算离不开思维能力,它不只是数学计算知识学习的本身。所以,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富有创造力地创造情境,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很有必要。

如何在师生互动方面创造情境,进行数学计算的教学呢?我们仍然以人教版《口算乘法》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把学生分两组,进行一次口算比赛,口算题目当然有一半是以老师自主出的口算题目,另一半是学生自主出的生活情境类口算题目,比赛中两小组分别有小裁判,判断两组中口算是否正确,通过学生的比赛,老师在一边检查学生的口算结果,观察学生的口算能力,这是一种创新的情境,我们也可以设置一种更加简单的,两个学生相互进行比赛,首先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回答,第一个学生判断正误,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情境方式既可以使学生相互考察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增加乐趣。

五、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能感染学生的教学情境,要乐于并且善于利用身边的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充分联系和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自主创设情境,如此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对数学计算主动探求,积极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的大脑里存有一部“超智能计算机”。

11.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三步棋 篇十一

数学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组成的体系,有较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其次它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学科;第三其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能全面接受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职责,还要注意培养学习能力,尤其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身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具体的鲜活教学事例,向学生阐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向互动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经验,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精心设计备课流程

备课流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备好课是优化课堂管理、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在备课流程管理中要求做到精心、细心并注重细节:

1.1 优定教学目标

目标导向,制定了具体目标,学生和老师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要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益”的原则,探索“以加强双基为前提,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新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遵循国家教委颁布的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情况,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制定从单元到课时目标体系,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直分解到每节课的具体目标,从而形成教师为实现目标而教,学生为形成目标而学的良性机制。

1.2 优化教学过程

重在过程。过程的细节不能马虎,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目标,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多数学生是中等水平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做,能使“推中提优补差”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既能保证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对优等生和差生也能通过准确的点拨和适当的指导,满足学习上的不同要求,从而向全体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学习机会。编写课时教案项目齐全,体现课题、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包括符合系统论原理的教学结构和达标步骤,课堂导言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方法要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要能激发创新思维,有助深化理解和强化记忆,课堂总结要画龙点睛,板书设计要注重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等。

1.3 优选教学方法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而无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原则,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能”作为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要针对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自思自解。比如导读式教学和训练教学等都可以运用。

1.4 优制课堂作业

优制精品作业,用实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训练求精。一是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布置作业,不搞一刀切,因人而异。基础题人人都做完,较容易的口答题照顾差生,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留给优生;二是精排程序,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题在讲前练,为掌握反馈信息的题在讲中练,为巩固新知识的题在讲后练。随着时间的推移,习题深度不断强化,促使学生技能不断提高。

2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金钱,只是失去一点点;如果失去了毅力,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兴趣,那么你失去的就是整个未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之所以能够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就在于他们在某一领域具有了超强的浓厚兴趣;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是这样,正因为他们对学习各科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有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由此,兴趣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生动表述内容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表述能力呢?那就是把枯燥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给学生听。现行教材中有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喜欢?学生们天天在封闭的教室里学习,很辛苦很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与思考?这些都需要做教师的付出极大的努力,尽最大努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只有始终使学生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才可以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可能。比如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开放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2.2 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和气氛直接影响学生和老师的心情。好的气氛,教学双方心情舒畅,教学效率高。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时刻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高见能得到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适时的启发,及时发现和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有序的教学过程和良好的气氛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协调教学关系

关系融洽,就会形成合力,关系紧张,力量就会分散。教师要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和融洽的情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会使教师精神焕发,而且还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没情绪,学生也没电?实践中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高高在上,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堂效果一定不会好,更谈不上教学效率。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友爱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效率。

3 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

3.1 教会学生预习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理解和掌握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新内容肯定有不解的地方,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也就是将重点内容进行标记。比如标注有疑问的或者不懂的地方,留待课堂去研究和解决。

3.2 教会学生听课

言传身教体现在听课当中。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中心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不明显。怎样学会听好课呢?首先要专心,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三心二意肯定是听不进去的。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多次强调的问题就是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要想记住,必须要把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第三,对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做到听懂弄清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满嘴跑火车,不经思考而信口开河。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多想多问,勤学好问。

3.3 教会学生思维

良好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理解水平和能力水平。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3.3.1 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进行分解,分为几个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一般是先分析后综合。

3.3.2 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类似于总结。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3.3 类比与联想

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

3.3.4 抽象与概括

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

12.“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 篇十二

——“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

甲高小学 王立清

“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是以甲高小学“‘53’梦想课堂(见《浅谈甲小“53”梦想课堂》)理念把课堂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自然” 为核心理念创设的,是针对数学学科设计的适应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不做作、不呆板的教学操作模式,更是“53”梦想课堂的拓展延伸。他包括三个环节和每个环节中的三个步骤,在教学操作过程中始终以“小组教学”(见《论小组建教学》)为载体,遵循三点教法要素,三点学法指导,三点时间要求,三个最终目标。以下是笔者对“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的具体阐述:

关键词: 自主合作 交流展示 巩固拓展 环节一:自主合作

1、揭示课题,出示目标(2分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如果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难的问题他都会去思考;如果没有激起学习兴趣,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不会去做,更不会思考。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情景创设、直奔主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激发了学生当堂学习的兴趣后,我们应该要立即告诉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究竟要学什么,学会什么、会学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学习弯路,不耽误学习时间。告诉学习目标可以用幻灯片、黑板、大屏幕展示或者口诉,一两句话即可。在揭示课题方法和语言上要精心设计,要做到精炼、新颖、有趣,更要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如果不采用情景创设法揭示课题,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出示旧知,温故知新(2分钟)

这个环节视上课内容而定。如果学习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有密切的逻辑关系,那么就要设计学过的知识(一定要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进行练习,可以是口算、笔算或者口头问答(如果是口算或者笔算的题目一定要在课前准备好,到时直接

出示而节约时间),达到铺垫和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反之,这个环节可以取消,直接抛出新知进入尝试练习。

3、抛出新知,自主尝试(10分钟)

“新知”是教师课前结合教材例题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或情感进行针对性改编而生成的与教材例题相仿的问题或者习题。“新知”可以通过幻灯片、小黑板(课前准备节约时间)、大屏幕展示或者视学习内容而定直接打开课本。抛出“新知”后,通过幻灯片、黑板、大屏幕或者口诉自学“新知”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尝试要求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在尝试“新知”练习中,遇到问题后可以与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并合作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新知”的要求自学,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准备一个自学问题记录专用本),把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提到小组内合作解决,小组合作就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全班进行解决;教师要随时加入学生自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自学。

环节二:交流展示:(14分钟)

交流展示是学生认知收获的过程,是享受成功喜悦的过程,是整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分三步进行操作,并且这三步也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1、展示成果,及时订正

展示在自主合作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而做的尝试练习题或者对问题的见解。在展示的时候,如果是通过独立自主解决的,可以选取部分有代表(优秀、典型问题)的进行口头汇报和屏幕展示,并采取集体订正和正确(有错要毫不留情的指出、但要从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适当激励)评价,发现典型问题准备交流质疑。如果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小组汇报成果或屏幕展示(每个小组必须展示,让他们体会自己的成果得到展示的成功喜悦),在展示中教师(或让其他组的学员)要发现并及时提炼出有价值(有利于学新知、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质疑。

2、发现问题,交流质疑

发现问题交流质疑和展示成果及时订正这两步操作是紧密结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所交流的问题属于不能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充分给

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生交流质疑中,教师不但要时时进行正确评价,让学生明白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未解决,还要根据学生交流质疑的情况,时时发现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再次针对关键问题进行交流质疑。

3、点拨难点,小结新知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再次质疑的关键问题进行画龙点睛,还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再次质疑的关键问题学生基本无法解决,教师可以即兴设计有针对性的简单问题进行积极引导而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采用讲授法而解决问题,让学生释怀。不要把时间拖的太久,也就是不要等到学生求知欲望已过再来解决。在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随即就要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可以是知识概念的提炼、计算方法的归纳等),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明确的模型建构。

环节三:巩固拓展(12分钟)

1、练习课本,再次尝试(3分钟)

这个环节是独立完成课本或者同步练习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并加以纠正,了解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设计练习,拓展提高(7分钟)

这个环节是做教师课前针对本节课内容所设计的拓展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拓展,既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和挑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敏捷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畅谈收获,作业布置(2分钟)这个环节已经接近课堂的尾声,主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包括课堂中个人和小组取得的成绩),教师边听边评价并且要再一次根据学生的谈话进行课堂小结:一是用简单的一句话进行所学知识的小结,二是对在本节课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评价,对表现不好的要进行鼓励评价。畅谈收获结束后要科学的布置作业。科学布置作业就是要讲究作业效率,作业效率也就是在很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有价值的作业。所以布置的作业要做到三不超:不超量、不超时、不超标。

上一篇:学习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推荐下一篇:小班家园联系手册每周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