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区建设

2024-11-06

集聚区建设(共8篇)

1.集聚区建设 篇一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处长,各位核查组领导: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欢迎你们来到******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2年企业税收完成情况进行核查。下面,我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我们将认真整改。

一、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市东北部,是充分利用山前坡地、荒地开发建设的产业集聚区,2009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才全面启动建设工作。由于集聚区起步晚、基础差,发展还仍处于培育阶段,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集聚区原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对集聚区向西,向北进行适当的扩展,新增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3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7.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4亿元,工业完成投资25.45亿元。

二、产业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集聚区经济发展速度较2011年略有减缓,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8.8%,较2009年增长342.6%;税收8832.6万元,同比增长3.2%,较2009年增长129.1%;其中:2012年“三税”全口径收入2229.9万元,同比下降8.9%,较2009年767.6万元增长190.5%。

三、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截止目前,集聚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22.92亿元,累计已完成工业投资17.44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0个,完成投资19.65亿元;引进省外项目2个,总投资3.4亿元,完成投资2.3亿元。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整合”“配套”--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结合我市矿用设备生产企业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全国500强--河南煤化集团为引领的山久管业、柯如机械、鼎力机械等先进矿用机械生产企业集群;围绕厦工机械、奇瑞发动机等项目抓配套,建设强信科技、中晶特玻等高科技企业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力合热导压力容器项目、金结化工压力容器等专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二是“突破”“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结合我市碳酸钙产业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高科技纳米碳酸钙产品生产线,打造新型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通过建设多碳醇助溶剂及醇醚燃料项目,推进了河南省车用民用新型燃料的应用。该企业通过新型醇基燃料的研发,申报了六项国家专利技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部新型醇基燃料燃具示范基地。三是围绕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培育集聚区电子、电器产业,提升电子、电器产业的集聚发展。

同时,集聚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谋划投资12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努力引进投资5.7亿元******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全面服务投资1.5亿元的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跟踪洽谈投资1.5亿元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外壳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银企服务

三年来,集聚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基础零配套到满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需要。始终坚持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努力撬动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

1、完善配套,增强项目承载能力

先后融资1.87亿元,建成三路、二路、六路、七路、十五路等共8.2公里的集聚区主干道,与原有道路形成了集聚区“四横四纵”的道路框架体系;先后完成12.6公里的管网(供排水)建设、10公里的供电线路建设、6公里的弱电入地线路建设,为集聚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公租房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新锦绣、江昊电子等企业已入驻生产。

2、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

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以全市集聚区金融专项服务活动为契机,利用集聚区短信平台,定期发布项目情况,主动邀请银行到集聚区,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加强银企业间合作。通过银企对接,已为企业融资1.7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五、下步工作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促续建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形成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总量。同时,加快投资12亿元的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强信公司陶瓷、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年内开工,年内投产;二是加大招商项目落地进度。服务好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投资1.5亿元的发动机外壳等在谈项目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储备。

2、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的建设,培育矿用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围绕多碳醇助溶剂和纳米碳酸钙的投产,吸引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围绕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成,着力培育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3、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路网、供电、供水管网等建设。计划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约5.5亿元。重点完成规划八路、中原路、南山路、贵苑路等道路,总长度10.21KM,形成集聚区南北贯通、东西连通的“六纵五横”路网体系;开工建设集聚区蓝领公寓项目,可有效解决入驻项目职工住宿问题;完成集聚区供气规划、供热规划编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完成管网建设;投资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确保满足集聚区项目中、远期用电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

4、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通过增资扩资,壮大投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全面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安置小区建设。加强银企对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2.集聚区建设 篇二

1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

焦作市共设立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2 741 hm2,其中农用地6 613 hm2(耕地5 822 hm2),建设用地5 477 hm2,未利用地651 hm2。

2 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内用地绝大部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内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用途功能不清晰,盲目用地现象较多,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布局散乱。除此之外,建设用地指标不仅少,而且高达4.25万亩的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在区内不同地方,整块500亩以上能建设的用地几乎没有,导致道路修不通,特别是重大项目难以落地。

2.2 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少,用地审批周期较长

焦作市每年用地需求一直在8 000亩~10 000亩左右。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把土地供应“闸门”,每年省里下达全市的用地指标只有6 000亩左右,占用耕地只有3 000余亩,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用地审批集中在国务院和省政府两级,用地报批周期长,难以保证大项目、大企业即时入驻开工,直接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2.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入驻企业追求独门独院小而全的工业生产模式,一些已建成的工业厂房建筑层数多为一层,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土地上只建有几座厂房,建筑容积率偏低,显得非常冷清空旷。2)区内标准厂房少且入驻率低,一些应该进入标准厂房的项目也不愿入驻。

2.4 土地补偿低,失地农民生计缺乏必要保障,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焦作市一直沿用过去制定的土地补偿标准,市区每亩补偿标准在8万元~13万元之间,县(市)标准每亩2万元~7万元之间。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产品的物价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反衬出土地补偿标准较低,失地农民生计得不到保障,农民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3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一个好班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战略调整、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大举措。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重点研究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集聚区与区外事务的协调。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完善集聚区管理机构,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

3.2 制定一个好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2.1 优先办理农转用手续,实现地等企业

1)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对拟发展的区域提前分期分批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让地等企业而不是企业等地。对大项目、成长性强和集群式转移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服务,优先报批、优先扶持、优先入驻。2)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保证规范运作前提下,提高指标周转速度,增加指标流量。3)按照集聚区规划确定的村庄整合方案和用地布局,有步骤地推进集聚区村庄整合。对集聚区的失地农民可根据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安置。

3.2.2 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供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指标控制,实行定额管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对已建的庭院式企业的非生产用地要进行清理,能够收回的要收回重新出让,可以建标准厂房的,要建标准厂房,使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坚决清理违规土地,坚决制止乡镇擅自“圈地”和私搭乱建等非法行为,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秩序。

3.2.3 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工作

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征用相当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在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鼓励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的同时,积极发展村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要给每个乡镇自留300亩~500亩的企业用地,鼓励村镇发展与整个集聚区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有组织地发展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电气安装调试等行业,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开拓市场,挖掘潜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产业集聚区在开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思路,更新观念,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研究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搞好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摘要:结合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归纳了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从而破解土地制约、环保难题,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3.集聚区建设 篇三

【关键词】航运;港口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在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集聚航运服务资源,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是整合航运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效率、突出现代航运服务特色、规范航运管理的有效路径,也是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当前,南京市下关区要抓住南京市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战略机遇,利用沿江码头资源丰富、航运产业基础较好、省市航运管理和服务机构多数在辖区内等有利条件,突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这一主题,并结合下关滨江开发建设,以规划建设滨江商务区为基地,大力推动南京航运服务业发展,力求实现“航运服务业总部聚集,金融、保险、代理等配套服务汇聚,航运政务服务集中”功能。为此,要尽快成立专门运作机构,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1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特征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内的航运服务业按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核心层、辅助层、支持层等3个层次:核心层主要由船舶运输业及港口服务业构成;辅助层主要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组成的航运辅助业;支持层也称航运衍生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综合来看,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港口为依托。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是以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港口城市为依托,融发达的航运市场、完善的服务体系、丰富的航运物流及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集聚各种航运要素的经济区域或港口城市。一些与船舶装卸、船舶检验、船员服务等有关的企业最初就集聚在港口区域,随着港口区域的不断发展,一些与航运有关的其他企业也不断向该区域聚集、相互联系并不断向外部扩张,逐渐发展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2)以政府为主导。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最初是由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港口内部力量驱动形成的集群。在航运服务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后,需要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引入一些国内外著名航运服务企业以形成航运服务业集群。待航运服务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区位条件和优势后,政府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和出台有利于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航运资源积聚,并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最终形成质量较高和稳定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3)以轮轴式为结构。轮轴式产业区的特点是集聚区内企业经济规模较大,集聚区内外的企业联系紧密。集聚区的发展能力及竞争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内核心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水平,而且政府会在核心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即具有轮轴式的结构特点:船舶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为其轴心,周围辅以相关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如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并随着集聚区的发展,逐渐衍生出相关航运支持产业(如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等)。

2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现实依据

2.1必要性

(1)现代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港口城市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较为迅猛,都在走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之路。长三角地区的众多城市也提出建设港航、物流中心的战略设想: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苏州、镇江也在积极争取长江下游的航运物流中心地位,长江流域的航运格局将进一步改变。南京必须抓住长江流域航运体系调整的机遇,确立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地位,确保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心城市,南京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航运服务中心的功能优势,通过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产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

(2)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大力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着力彰显集聚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支撑效应。围绕重点功能板块建设,策划、创立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核心,促进板块功能加快完善。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聚。同时,《纲要》也指出,要推动城区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各区要依托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培育,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航运服务正是下关滨江的特色资源,下关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规划建设中的下关滨江商务区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将对促进高端优质航运服务资源向下关滨江汇聚,发挥集聚区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完善下关滨江板块商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是下关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下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下关区将产业转型作为区域发展的路径,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工程,坚持“绿色、低碳、智慧”的产业发展导向,按照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的要求,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航运服务、旅游文化等产业,优化发展房地产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逐步形成“3+2+3”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下关区要充分发挥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和航运资源集中的产业优势,加快航运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航运主流业务向高端航运服务转型,积极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航运交易与货代船代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邮船游艇旅游服务业,力争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地、服务机构汇集区和专业人才孵化器。

2.2可行性

(1)区位优势突出。下关区是南京市6个主城区之一,拥有长江南京段(长200 km)中最具主城立面特色的“黄金岸线”(长9.3 km)。在下关沿线,在江苏省、南京市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后,下关区沿江开发急剧升温,成为南京主城区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区域城市功能较为完善,公路和铁路运输资源丰富。作为航运企业总部办公所在地,与位于郊区的龙潭港区等相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下关区与浦口地区隔江相望,与上下游港口之间的运输较为便利,是承南启北、串联上下游的中心地区,有利于承载、集聚各类航运发展要素,具有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区位优势。

(2)航运历史悠久。下关地处长江之滨,水路运输历史悠久,长江航运之地位史不绝书。新中国建立后,下关地区的航运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大中型水运企业和造船工业先后在下关落户,下关沿江岸线成为专业化水上客货运港区。之后,南京港相继获准开展外贸运输,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而南京的“百里港区”以下关为其中心。

(3)产业基础深厚。下关作为“百年商埠”,凭借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就是南京航运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目前下关地区集聚航运企业约百家,其中包括中国长航南京油运股份公司、南京港口集团等市内龙头企业。2010年当年,全口径税收接近2.5亿元。长航油运股份公司计划到“十二五”后期,发展成为国内专业运输第一、液态油品运量进入全球前十强的企业。下关地区航运配套服务机构较为集中,南京海事局、地方海事局、航管所、船级社等大部分航运服务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一批官方或民间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均在此集聚,共同构成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平台,也为建设和发展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4)后续发展载体充足。规划建设的滨江商务区位于下关滨江核心区域,规划用地2.36 km2,沿江岸线长约2.3 km,未来将新建发展载体384万m2,其中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酒店面积约占60%。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下关滨江商务区将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载体资源,成为南京市主城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可用于成片开发、吸引航运产业集聚发展的黄金区域。

3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议

(1)成立专门运作机构。建议围绕下关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功能建设重点,成立南京市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专事航运服务业的规划研究、招商引资、协调服务等工作。内设综合部、功能招商部和建设协调部,主要负责协调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航运服务功能建设、招商引资以及航运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相关行政资源,促进航运中心发展,特别是推动航运“软环境”建设,建议在南京市级乃至省级层面,构建具有跨部门协调能力的行政机构,为下关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域航运资源、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运作基础。

(2)科学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尽快启动《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权威机构对下关滨江区域的航运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尽早形成可实施的发展规划方案。把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滨江商务区的先行建设区域,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功能整合和提升,以航运服务业为龙头,形成航运企业云集、航运要素市场繁荣、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区域,使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南京市滨江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同时,通过将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层次和能级,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注重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下关滨江地区城市再造,建设高端商务载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型船运、货代、船代、邮船公司等企业和航运保险机构及航运法律等服务机构入驻;建立面向长江流域的航运采购分拨中心、营运结算中心;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实现口岸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信息互通,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发展航运规划展示及招商宣传、航运行业资源整合、航运公共信息服务、航运企业综合服务、航运研究咨询等航运公共服务功能;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航运交易和人才服务公共平台。

(4)加强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下关在重点推进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通过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滨江商务区金融业发展和提升,从而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

(5)加快培养高层次航运人才。下关建设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航运中心,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航运人才,即在航运经营管理、航运经济、航运金融、航运政策法律、航运市场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加快航运人才培养,加大航运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以下关职业教育中心异地重建为契机,通过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海事院校进行合作共建,以航运特色打造为路径,不断优化区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其作为共建载体,将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海事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航运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大力实施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工程,吸引海内外高层次航运服务业人才在下关集聚,为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篇四

(二00一年四月 日)

2011年,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加快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以赶超先进集聚区为目标,以鲁山县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招商引资年”为契机,狠抓工作落实,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原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22.5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以原有的五里堡工业区为依托,位于县城东部,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北区以原有的汇源工业区为依托,主要发展水泥、新型建材、耐火材料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形成集生产科研、仓储物流于一体,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活力的综合型产业集聚区。

2011年建设目标: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0.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3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22.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7.4亿元。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利税2亿元。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使全区土地储备面积达到7700亩,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截至目前,整个集聚区已建成企业7家,在建企业10家,拟入驻企业16家。

二、第一季度项目建设及第二季度计划投资情况 为赶超先进,我们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第一季度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占全年总计划的 31.7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5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个,共投资4300万元(平顶山市亚方商砼有限公司、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公司);完成基础设施及其它项目投资1.8亿元:其中投资6000万元完成振兴路、新兴路、中心路、轻工路、创业大道续建工作;投资1.2亿元完成标准化厂房、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第二季度计划完成总投资9.1亿元,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亿元,计划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达昌机械、亿隆科技、万通通制造、富家坡耐材二期、唐保耐材二期、正大炭素三期、远宏炭素二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义乌舞吉兰服饰、江苏赛特集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亿元。使上半年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5.4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1.3%。

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北区规划不太合理,外部形象出不来。二是入驻大项目少,进度慢。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四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是把抓发展的重点放在规划调整上。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和“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由 8.6平方公里扩展到27平方公里;整个集聚区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主要规划四大特色集群园区即:仓储物流园区、电子工业园区、医药制造园区、工艺品制造园区。北区以轻工路为界规划为两大特色集群园区即:轻工路以北为碳素耐材产业园区、轻工路以南为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园区。这一切规划与调整的有关手续要尽快完成报批工作。对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尽快入驻六大特色集群园区,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

二是把增后劲的重点放在搞好招商选资上

确定2011年为鲁山县招商引资年,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鲁山县2011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将招商引资内容和任务进行了分解,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年终明确奖惩。县里派出由四大班子领导为队长的招商小分队,赴京津塘、海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同时成立五个招商联络工作站,进行驻地招商。目前,已与粤港澳集团签订了共建珠三角产业联盟鲁山产业园的协议,委托招商。同时,围绕产业集聚区内不同园区及其主导产业,进行专门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2011年计划全年招选企业42家,投资60亿元,入驻产业集聚区25家。

三是把出形象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供电通信设施、供排水和供气设施、标准化厂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今年计划投资7.4亿元,开工建设振兴路、新兴路南段、经一路、纬三路、中州路、光明路,北区形成“三纵二横”,南区形成“三纵五横”的区内交通网络。全面提升集聚区整体能力,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计划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加大运用B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项目入驻提供有效空间和有力保障。

5.集聚区建设 篇五

况汇报

区产业集聚区2015年上半年建设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按照现代复合型“明日新城”的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上半年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名中居第7名。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上半年共有亿元以上在建、新开工和拟开工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已完成亿元。

1、续建项目2个,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亿元,已完成投资5800万元。主要是:中信重工液压与电气控制装备

基地项目,总投资1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亿元,已完成4000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备案、环评、安评、土地手续已办理,围墙圈建完毕;洛阳烟厂烟用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1800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备案、总平面规划图、安评等前期手续,围墙圈建已完成,环评按专家要求正在补充修改,环评按专家要求正在补充修改,项目建设指挥部正在搭建,地基拟于8月1日正式开挖。

2、新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已完成亿元。主要是投资亿元年产5万吨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投资亿元的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轨道车辆铝型材项目、投资亿元的兰迪新型中空玻璃产品及设备产业化项目、投资亿元的通达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导线、承力索和500mw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

3、拟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主要是:投资

18亿元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投资亿元的年产15万吨多金属复合板带产业化项目。

二、民生项目

计划拆迁33个行政村,建设安置小区10个,总占地面积3290亩,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小区建设投资18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具体为:

1、二季度在建安置小区项目6个,总占地面积2052亩,总投资60亿元,计划建设安置楼193栋,总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101栋,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累计已完成亿元。

2、新开工安置小区4个,分别是六、七、九、十号安置小区,总占地面积1237亩,总投资48亿元。计划建设安置房111栋,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开工90栋,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

3、我区拆迁目标任务为270万平方米,上半年完成拆迁140万平方米。

三、千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基础设施项目51项,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亿元。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

道路桥梁等基础共实施项目38个,总投资6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15亿元。具体为:

1、在建项目14个:主要是10条城市城市大路、4座跨伊河大桥,总投资2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3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11亿元。主要是大道、希望路、高铁大道、协和路、吉庆路、玉泉街、开拓大道等,计划年内全部通车。

2、新开工项目12个:主要是4条城市道路、2座桥梁、伊滨区供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1号热源厂项目、煤气管网及调压站项目、龙飞线改线项目、高铁大道跨伊河桥引线、希望路跨伊河桥引线等项目,总投资21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3、拟开工项目12个:主要是团结路、石安街、兴隆街、西环路、滨河路、环湖路、朝阳路、兴业西街、李马路、兴

业街、和平街、平安路等12条城市道路,总投资1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职教园区项目

职教园区项目4个,占地3355亩,总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今年计划投资亿元。

市商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年底完成;绿业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年底完成;洛阳龙华中等专业学校,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年底完成;洛阳师范学院搬迁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投资4亿元,已于4月29日举行奠基仪式。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项目

中央商务区在建项目8个,占地251亩,总投资亿元,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建设100至120米高层高档写字楼16栋,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4亿元。具体是:投资9亿元的海港城项目、投资亿元的隆安明珠

广场、投资5亿元的工商联商会大厦、投资亿元的科技大厦、投资亿元的彤辉实业大厦、投资亿元的传媒大厦、投资亿元的金融服务大厦、投资亿元的祝福大厦等。

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

占地面积约625亩,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一季度开工建设。

四、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入驻情况

1、一期标准化厂房区项目,占地亩,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已入驻四家中小企业。

2、二期标准化厂房区科技城项目,项目用地约200亩,拟投资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5万m2,主要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创业平台,该项目于6月份开工建设。

五、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在产业集聚区内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要奔着“招大、招强”的原则引进

中国、世界500强,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超过230万元/亩的项目。

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已成功签约10亿元以上大项目5个,投资总额达亿元,分别是:总投资亿元的麦达斯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总投资亿元的新型中空玻璃设备及产品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导线项目及总投资亿元的500mw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项目。目前,重点跟踪在谈的项目是一拖集团年产10万辆重卡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

六、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动迁群众临时过渡问题。我区计划拆迁面积250万平方米以上、动迁群众1万多户。随着过渡安置群众的增多,过渡住房房源减少且租房价格上涨,再加上务农方便和学生上学等实际原因,部分搬迁群众希望就近租房,导致动迁农

户难以找到合适的临时过渡房,增加了拆迁工作的难度。

2、基础设施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园区当前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班加点、昼夜施工,但主要干道仍未完全竣工,当前集聚区内供排水、燃气、热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到位,给大项目入驻带来一定困难。

3、大项目引进任重而道远,真正市外项目少。目前,园区已引进的项目中,除麦达斯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外,真正的市外项目少。

4、世界500强项目市外还未实现零的突破。今年以来,在市领导的指导和园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已赴4家世界500强企业考察洽谈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项目中,世界500强公司投资项目仅有2个:中信集团的中信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和国机集团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由于企业方对市场的考察、研究、决策周期比较长,项目的推进过程相对较慢,目前园区市外世界500强项

目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下步工作打算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

针对目前集聚区基础实施相对薄弱的现状,将继续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去年开工的“二桥九路”今年要全部竣工通车。今年还要新开工26条主次干道、3座桥梁,同时,加快推进伊河治理、水厂建设、热源厂等大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升集聚区投资形象,逐步改善集聚区投资环境。

2、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进行招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入驻集聚区。二是围绕节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牡丹花会、世博会、豫商大会、广交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形成内引外联、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协调联动机制,提

高项目签约率和入驻率。三是加快推进二期、三期标准化厂房区建设进度。做好项目协调,力争一季度全面开工,年底前形成规模。

3、加快撤村并城安置小区建设 围绕“依法行政、和谐拆迁、超前建设、亲情安置”的工作思路,对已实施拆迁的地块进行扫尾攻坚,集中力量做好入户丈量、协议签订、交房等重点环节,提前介入工作,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各类重点项目顺利施工,早日建成。尽快启动其他安置小区建设,使附近群众早日住进高楼,利用置换出来的土地大力发展产业,发展经济。要在已开工建设四个安置工作小区的基础上新开工六个安置小区。

4、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伊河治理、中央商务区建设

从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入手,切实加大项目服务协调力度,真正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加快三项综合项目建设进度。

6.集聚区建设 篇六

(2010年10月28日)

尊敬的张市长,各位领导:

下面,我把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优化集聚区企业发展环境,产业集聚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区五园(纺织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格局。

前三季度,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税收1.87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82.29亿元,占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总额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45.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6亿元,标准化厂房投资10.6亿元。新入驻项目38家,总投资36亿元,到位资金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家,总投资数21.5亿元,到位资金4.6亿元,同比增长50%,就业人数达22800人,同比增长45%。1—8月份完成投资总额和投资同比增速两项指标分别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前30位(其中完成投资总额第28位,投资同比

增速第23位)。

7月份,《许昌市进一步加快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下发后,鄢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传达贯彻落实,我们深感市委市政府加快集聚区建设的措施操作性强、含金量高,是指导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针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工作台帐,把每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目前,按照《许昌市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要求,产业集聚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集聚区发展。结合县产业集聚区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制定了产业集聚区5年发展规划、2010年推进意见,确定了具体目标措施。2010年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25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到2011年,两年内产业集聚区年度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以上,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在50%以上,力争实现企业(单位)营业收入、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度增速高于全市总体水平,确保鄢陵县产业集聚区走在全市前列,跨入全省前30名位次。

二是突出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在主导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我们始终按照“壮大规模、培育龙头、打造名

牌、发展集群”的思路,积极推动项目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根据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现有产业发展状况,我们重点发展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目前三大主导产业已拥有企业74家,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培育壮大纺织产业规模达100万锭以上。纺织产业的延伸产业箱包产业迅速壮大,已入驻企业39家,率先创办箱包行业报刊《中国箱包皮具报》,已和省内外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销售关系,成为全省最大箱包辅料销售基地和全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为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我们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引导项目和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向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置,在主导产业布局、资金扶持、新上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等方面强化措施,目前主导产业项目和主导产业配套项目达90%以上。为确保集聚区产业发展留有充足的土地空间,我们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土地发展规划,最大限度的确保产业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用地占规划面积70%以上。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快速增长。我们始终坚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产业集聚区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到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开工3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现集聚区项目投资额倍增,重大项目数量快速递增。今年我们新开工的鄢陵科技创业园、大润发纺织项目,投资规模均在3亿元以上,厂房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科技创业

园标准化厂房达到20万平方米),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我们不断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项目储备库总投资规模已达到180亿元以上,储备5亿元以上项目5个。对今年5月、8月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我们建立了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台帐,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时间节点,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设完工,投产达效。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集聚区跨越式发展。一是通过各种经贸洽谈会和邀请客商实地参观,大力宣传推介产业集聚区。二是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围绕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主导产业包装一批项目,为招商活动取得实效提供信息保障。三是每年组织4次(上下每半年各2次)集中招商活动,制定具体招商活动方案,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外出招商,成立了4个招商分局,坚持常年招商,重点以招商小分队形式外出招商,主攻民资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江浙等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关联度大、投资密度高的产业上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化招商活动。四是集中开展回访落户重点企业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争取落户企业增资扩股。在开展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招商活动上,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突破,提高大项目入驻成功率。目前,集聚区引进项目个数和资金占全县招商引资比重的90%以上,企业入驻率达到98%以上。同时,我们制作完成了沙盘模型、招商引资宣传手册、宣传

影音光盘和产业集聚区形象效果鸟瞰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空间发展规划图,为集聚区对外招商树立了良好形象。

在“区中园”建设方面,我们在集聚区重点打造纺织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我们正在积极洽谈运作的有广东东莞兴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100万平方米标准化车间项目、花都纺织集团投资25亿元的纺织产业园建设项目、深圳麦肯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2.6亿元的商务中心建设项目、汇通公司投资3亿元的创业大厦建设项目、春天门业集团投资1.8亿元的年产10万套多功能环保门建设项目等。

五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我们先后筹资3.4亿元,完成了金源大道、金汇大道、金水大道、金祥路、金博路、金丰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道路总里程达36公里,铺设雨水管网37公里,污水管网18.4公里,新修“两纵两横”四条道路12公里。高标准绿化道路6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600余盏,架设通讯线路20公里,铺设供水管道13.6公里,建设水冲式厕所及垃圾中转站4处,建成标准化厂房59.6万平方米,其中三层标准化厂房16.2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220kV智能化变电站,在发展区建设金水路西段、金汇路东段,力争年底实现起步区和发展区的内外设施互通对接,到2011年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

六是规范投融资平台,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目前,已成立鄢

陵县汇通投资有限公司(融资规模3亿元)、许昌华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融资规模1亿元)、许昌华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融资规模1亿元)、许昌人宇投资有限公司(融资规模5000万元),总融资规模达4.5亿元,共为25家企业融资 9452万元,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3.5亿元。同时,我们将箱包园、县污水处理厂等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等形式注入汇通投融资公司,进一步扩大融资资本,提升融资能力。成立了河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鄢陵产权交易所,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投融资平台,已推荐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三板上市企业,目前已成功上市,并将新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博利箱包股份有限公司推荐为后备上市企业。为提升产业集聚区整体融资规模,我们引进深圳麦肯特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为中小企业家提供融资、理财、投资的专业集团公司,融资规模6亿元。

七是强化属地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县产业集聚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把产业集聚区周边4个村及箱包工业园划归产业集聚区属地管理。目前,产业集聚区辖6个社区,人员编制增加到38人,设立有财政、国地税、工商、公安、国土等派出机构,为产业集聚区规模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八是加强督导协调,健全激励机制。我们建立了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直20多

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每半月召开一次产业集聚区专题例会,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集聚区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搞好自测自评。我们健立了月通报、季考核、年奖惩的激励机制,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并把各成员单位职责纳入了年度责任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联席会议办公室对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对工作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影响集聚区发展的单位进行通报,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实行问责,确保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省级先进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区大个头项目、龙头企业集团较少,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二是新上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形象不明显;三是企业融资难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指标倾斜,确保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用地保证。

2、加大产业集聚区金融支持力度,协调解决各商业银行吸纳当地资金放贷外地企业的问题,扩大县内金融机构自主权,更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3、进一步理顺体制,将产业集聚区行政管理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序列。

四、今后打算

一是积极实施 “两年提升推进计划”。在产业发展上,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全面完善起步区,精心打造发展区,科学布局控制区,确保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省先进。

二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继续加大园区的投资力度,尽快完成道路拓宽改造的扫尾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加快新修道路的管网建设,今明两年再新修三条道路10公里,完成一个四星级商务酒店、一个标志性综合写字楼、一个新区学校新区医院的建设任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整体功能,加快产城一体化建设步代。

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按照《鄢陵县产业集聚区五年发展规划》、《鄢陵县产业集聚区提升计划》,加大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确保一批大的项目入驻园区,着力抓好正德医用敷料、今食达面业、华汇变压器等投资上亿元项目的扩建、续建工作;重点抓好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提升鄢陵工业发展水平,实现鄢陵工业的大突破、大发展。

四是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融资规模,提升融资能力;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促进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今后每年县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扩大融资公司资本,更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强化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建设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种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公司在集聚区内建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以上是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7.集聚区建设 篇七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

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重点围绕金融、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等重点行业, 在全省规划建设和培育100个50亿元以上、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初步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套、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业集聚区体系, 使其成为各地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两年来,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部署, 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服务业集聚区正在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1. 部分集聚区形成了规模。

2011年, 全省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4个, 5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6个。全省在建服务业集聚区中, 首批认定的36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上缴税金、吸纳就业人数等主体指标完成额均占全部在建服务业集聚区的六成以上。

2. 部分集聚区凸显了形象。

沈阳“金廊工程”、大连“钻石海湾”、鞍山达道湾、锦州十里商街等服务业聚集区, 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鞍山海城西柳商贸城、辽阳佟二堡皮装裘皮商贸集聚区、铁岭东北物流城等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吸引南资北上, 延伸产业链条, 壮大产业规模, 扩大市场营销, 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

3. 部分集聚区亮出了品牌。

鞍山达道湾、营口思拉堡温泉小镇、辽阳佟二堡海宁皮革城、铁岭东北物流城、朝阳龙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在高速公路两侧或集聚区周边立起了广告牌, 市场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营口鲅鱼圈、东北物流城更是把广告打到了中央电视台, 体现出一种眼界和一种气魄。

4. 部分集聚区提升了品质。

一些中心城区, 结合城区改造, 大力引进城市综合体、商务总部等高端业态,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 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CBD的形成指日可待。

二、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推动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明确2012年为“服务业集聚区规范提升年”。以36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 继续推进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确保有30个集聚区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上缴税金增长15%以上;吸纳就业人员增长15%以上。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 抓规划体系。

各地要结合地区实际, 认真编制好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形成省、市、区 (县) 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体系, 以规划为引领,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要和全省区域“三大战略”规划衔接, 和新城、新市镇建设规划衔接以及和工业产业集群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各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形成后, 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 要定位准确, 布局合理, 特色鲜明, 体现前瞻性、战略性和时代性, 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2. 抓提质升级。

核心是推进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从传统业态向现代服务业业态的转变。加快扭转目前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元素缺乏的现状, 推动各地加快规划建设信息软件、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 抓建设标准。

为促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本着“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 自2012年起, 省示范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要在全省率先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七个一工程”。“七个一工程”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空间布局、明晰产业发展定位、注重资源整合, 制订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服务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规划引领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突出地域特点、产业特色, 提升层级, 酝酿、叫响一个具有区域知名度、认知度的服务业集聚区名称。三是建立一个组织机构, 每个服务业集聚区都要建立管委会, 配备专门人员从事服务业集聚区相关管理工作。四是搭建一个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 为集聚区提供研发、投融资、技术、政府审批等公共服务。五是在服务业集聚区周边选择交通道路交汇处醒目位置立起一块服务业集聚区标志牌, 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知名度与影响力。六是制作一套包括规划图、沙盘、图集、多媒体等服务业集聚区系列演示、宣传推介资料,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七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体系, 全面、及时反映服务业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情况。要求各市要以省示范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 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 率先实施“七个一工程”。如一年内未能启动“七个一工程”, 将给予其黄牌警告;两年内未能落实“七个一工程”, 将取消其省示范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资格, 不再享受相关支持政策。把各市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七个一工程”进展情况作为今后评审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集聚区支持项目的一项重要依据。

4. 抓示范引领。

充分发挥省示范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推动老城区焕发青春、促进服务业业态提升、彰显服务业区域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评选认定一批业态创新型服务业集聚区。继续开展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评审认定工作。对通过认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继续落实“两个优先”:优先安排省级服务业发展资金, 优先推荐申请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项资金支持。

5. 抓资源整合。

目前, 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普遍存在“小、散、旧、特色不鲜明”的问题。集聚区建设是集聚、整合, 而绝非“裂变”。城区间服务业集聚区存在重复规划建设问题, 由市里层面进行规划整合。城区内服务业集聚区存在布局分散、业态雷同、以社区街道命名各自为战的问题, 区政府要走下去了解情况, 组织整合。各城区要突出一个主题, 集中力量建好一个有规模的集聚区。要通过整合推动服务业集聚区资源集中、要素集合、企业集聚、信息集成。

6. 抓绩效考核。

按季汇总分析集聚区运营情况。实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运行情况直报制度。完善指标设置和评分办法, 继续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绩效考评体系认真考核。

7. 抓招商引资。

不断完善服务业聚集区招商环境, 精心策划、筛选、包装一批优质项目, 通过主题概念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 下大力气招进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 为集聚区的快出形象、加快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8. 抓舆论宣传。

8.集聚区建设 篇八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顶层设计;招商引资;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5

近年来,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宏观上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尽快解决。同时,为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等相关精神,需要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做进一步的调整。本文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顶层设计的路径。

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进一步强化粮食主产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突出粮食主产区产业集聚区的特色

2010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河南省属于中原城市群的大部分地区列入了重点开发区域,可以重点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同时把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西山丘地区的66个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县(面积占全省的52.45%,人口占全省的47.7%)列入限制开发地区,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农产品主产区确定的开发管制原则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要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二是城镇建设和工业项目要集约开发、集中布局;三是要在资源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具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等,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基于近年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难度加大的现实,为了落实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保证粮食主产区安心搞粮食生产,《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对限制开发区域要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决定》的相关精神足以显示出国家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决心。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必须把自身的发展需要与河南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很好地协调起来。

1.缩小政策单元,实行分区域考核

河南省提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理念,使河南找到了天下粮仓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均衡点,形成了国家使命、区域担当、中原情怀之间的的契合点,但“三化”协调发展应该是就河南省整体而言,不能作为每一个县(区)追求的目标。如果要求每一个县(区)都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都要在短期内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要把产业集聚区搞出显著成绩,这对相当一部分县(区)是有很大难度的,不仅会干扰、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还有可能影响到全省“三化”协调目标的实现,使河南省承担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无法落实。

要真正实现河南省的“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实行分区域考核,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加强省内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中原城市群的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自身在区位、交通、工业化基础、招商引资条件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招商引资,建立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全省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河南省的农产品主产区要集中力量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

2.改革考核指标,增强招商引资项目针对性

对粮食主产区在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之后要进一步取消一般招商引资考核,鼓励、引导产业集聚区重点引进涉农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决定》提出要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对于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防止GDP考核指标对农产品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干扰,使农产品主产区能够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对粮食主产区仅仅取消GDP考核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一般招商引资考核。[1]

推进全区域招商是过去一个时期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做法对推进河南省的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依据《决定》有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全区域招商的做法进行反思,我们认为河南省在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积累政绩,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公司化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自相竞争,提高了招商引资成本,对外商过度让利,项目选择性差,一般制造业项目重复引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主导方向被弱化,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相互间的分工和协作等,这些问题都已经或正在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全区域招商引资的做法不仅使耕地面积保护面临威胁,而且使耕地的质量和粮食生产的优质、生态、安全要求也受到威胁。在产业集聚区大量占用优质耕地,宅基地、山坡地、河滩地被大量补进以实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占”与“补”之间不仅存在时间差,还存在质量失衡,一些招商项目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实现粮食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当然,对农产品主产区取消一般招商引资考核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招商引资工作,而是旨在增强农产品主产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建议今后在粮食主产区要限制一般的加工制造业项目,禁止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重点在农产品新品种培育、高效优良品种的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加工企业,引进研发机构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3.完善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鼓励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集聚区

基于粮食生产与农业产业项目经济效益较差的现实,从多个层面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决定》提出,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笔者认为,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粮食核心区,是河南省对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是一亿多河南人应该共同承担的重要使命。通过省级财政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支持力度,培育农产品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农产品主产区的财政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水平,是完成河南省粮食生产任务的要求,是实现省内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的要求,也是以工补农的一种重要方式[2]。

二、把优化产业集聚区产业、项目布局作为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工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在河南省建立180个产业集聚区是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和推动产业升级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对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在项目布局方面的引导不够,有一部分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布局还存在不够科学、不够规范的现象:一是一些产业集聚区没有严格按照主导产业的方向完善产业链条,引进项目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差,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关联带动能力不强。如西华县的凯宏鞋业、扶沟县的宝昌鞋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都比较强,但其制鞋所用原材料大部分都来自外部;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乡市产业集聚区的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也缺乏本地的相关配套企业;长垣县的起重机产业在国内虽有一定影响,但主要是中低端产品,而且压缩机和电机等关键部件在本地甚至在全省都没有配套企业;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早就是行业龙头,但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自相竞争问题比较突出。河南省某市15个产业集聚区中有6个产业集聚区把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有5个产业集聚区把装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作为主导产业,有4个产业集聚区把纺织服装业作为主导产业。在相邻产业集聚区规划大量属于同类产业且产品高度趋同的低端产品生产项目,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也有碍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产品功能化,以及产品互补性的形成,从而影响地区产业集聚区整体实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形成互动协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有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修正主导产业方向

应依据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为部分产业集聚区提供一次优化、修正主导产业方向的机会。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状况不同,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因此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产业优势与面临的困难也不同。一些产业集聚区在初期确定主导产业方向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一部分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有26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不到20%。[3]通过对主导产业方向的必要调整,可以为有关的产业集聚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倡导配套生产与专业化分工

应倡导产业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的配套生产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鼓励在各个产业集聚区内部和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配套项目和配套产品,避免在一般性项目引进方面的自相竞争。对那些主导产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在相邻地区甚至在省内应避免同一技术层次项目的重复建设,鼓励引进产品互补或整体技术升级的项目。

3.形成意向性招商项目在省内顺畅流动的机制和平台

针对一些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之间关联性差、主导产业被弱化等现象,建议通过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的办法使意向性招商项目在省内顺畅流动,从而保证引进项目在最佳地点完美落地。借鉴广东等地的经验,应主要通过GDP分成、税收分成及奖励等办法在项目引进、落地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利益分享机制,这有利于促进各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实施差别化政策和差别化管理,实现对产业集聚区精细化的管理

由于各个产业集聚区所处的区位、拥有的资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目前对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实行的无差别管理显然失之偏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实行差别化政策和差别化管理有利于避免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有利于实现产业集聚区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尽快把一部分优势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

建议按照产业集聚区在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规模、主导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180个产业集聚区划分为优先发展类、重点发展类、调整组合类三大类别,采取差别化管理政策。大力支持和推进那些实力强、产业结构优化、项目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对城镇化带动作用突出的优先发展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对那些产业基础较好、优势项目较多、发展前景比较明朗、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比较显著的重点发展类产业集聚区提供重点支持和扶持;对那些实力弱、产业集聚水平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对城镇化带动作用较差的产业集聚区则应该实行调整重组,对问题特别突出的少数产业集聚区则要下决心尽快淘汰,以便让整合出的宝贵资源为优先发展类和重点发展类产业集聚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4]

四、形成高效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存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区属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主体不明确,区政府没有管理职能,区里没有成立土地、规划、住建等管理部门,市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为产业集聚区设立派出机构,所有的手续都必须到市里去办,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因为一些项目投产时各种手续不齐全,对后续的各项工作也会形成牵制;二是建在县里的一些产业集聚区,虽然在集聚区内也设立了产业规划发展局、招商局、科技局等部门,但这些内设部门没有管理职能,在土地管理、建设管理、户籍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以上两种情况,由于管理部门设置不到位或者管理职能没有落实,项目落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特别是由于产业集聚区占用了县里的土地,税收却要上交市财政,税收归属引发的利益冲突比较尖锐。这不仅会影响当地的投资能力,也容易引发当地的阻工事件。可见,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形成高效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

1.赋予集聚区管委会相应行政级别的经济管理权限

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可能有几个产业集聚区,或者除了产业集聚区之外还有其他园区。对此,可以尝试在这些县区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聚区,以摆脱来自行政区划的干预和制约、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理念赋予管委会县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别是行政审批权限,完善相关职能管理机构,使产业集聚区的职能管理部门在土地、规划、住建、项目审批等方面享有与县级职能管理部门同等的权力,促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主体,减少、消除来自外部行政机构的制约和干扰,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实力。2014年6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提出,“要落实产业集聚区功能与行政区域的套合,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要授予相当本级行政区的权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要实行精干统一高效的机构设置,探索灵活的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内部管理机制”[5]。

2.完善产业集聚区领导机构建设

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区,应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为目标,成立由县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笔者调研发现,在河南省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县区,几乎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在产业集聚区了,招商引资也主要是在产业集聚区进行,以服务工业为主的职能部门的主要业务也都与集聚区有关。事实上,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管委会的事,而是全县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如果赋予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县里原有的一些职能部门就会被架空,不但职能部门有意见,县里的主要领导也不会满意,推进产城互动等工作可能也会遇到阻碍。因此,笔者建议成立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或县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协调县区相关管理部门,集中力量为产业集聚区服务,这样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减少产业集聚区与县区原有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3.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集聚区,应尽快落实“人员派驻制”,完善“直通车”制度

有一些产业集聚区目前规模还比较小,发展前景也不太明朗,暂时还不具备设立相应等级经济管理机构、履行相应管理权限的条件。对这一类产业集聚区,可以试行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体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 “人员派驻制”,派驻机构和人员业务上受原单位领导,人员由集聚区管理。同时应尽快完善与市直管理部门或县直管理部门之间的“直通车”制度,在项目备案、环评、立项、规划评审、用地等环节发挥派驻人员的作用,落实“一站式”办结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梁丹.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难点与对策[J].学习论坛,2014(4):40.

[2] 梁丹.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培育与区域经济政策调整[J].区域经济评论,2013(1):34.

[3]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郑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4.

[4] 梁丹,宋伟.从一个逻辑悖论看产城互动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3.

上一篇:白旄镇小学教师综合量化评估细则下一篇: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