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4 My home第一课时

2024-07-31

Unit 4 My home第一课时(共10篇)

1.Unit 4 My home第一课时 篇一

那么, 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

做好预习检查, 为第一课时做铺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充分的预习会给第一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预习进行充分地检查、反馈, 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培养其预习习惯。

预习中, 学生会有一些疑难, 例如教学《白鹅》一课,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 如“净角、堂倌、窥视”等, 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 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他们会有成就感, 那阅读的兴趣也就会得到提高。接着, 我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 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 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 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进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辅垫, 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乘兴而来, 让第一课时开门红。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最感兴趣的时候,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 要确切地理解学生的“兴奋点”, 这样针对性才强, 学生兴趣才会更浓, 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接触新的文章时对“内容”是最感兴趣的, 标题又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会让学生产生很多遐想, 很多疑问。这种对新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渴望, 就是教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最佳时机。如讲授《巨人的花园》时, 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想象:“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平时的花园一样吗?”这时, 教师应顺势利导, 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词语, 学生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学起来了。

当然这种新鲜感是非常短暂的, 老师要把最新鲜、最有趣的内容安排在“新鲜感期”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最迫切的问题, 让学生乘兴而来。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让第一课时张弛有度。“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 “弛”是慢节奏。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简单的, 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 或内容比较有趣的, 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 比较枯燥的, 比较抽象的, 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则要“慢动作”进行。

如在教《去年的树》这课, 生字都不是很难, 就可以简单读过。但是, 对于“伐”字的讲解是很容易出错的。在这里要穿插讲解“伐”字的发展史, 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伐”的意义和字形, 感受汉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文中树和鸟儿的友情是重点学习的部分, 要让学生慢慢感受, 为第二课时体会它们分离后还信守诺言的品质做好铺垫。

不过在教学中, 还应注意张弛有度。“张”, 时间不可太长, 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 也不可过度, 应不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

教学版块有机整合, 让第一课时简单务实。很多老师反应, 第一课时在解决生字和读通课文上花费的时间多, 节奏慢, 内容乏味, 整节课显得不充实。如果我们适时地将一些教学板块给予合理的整合, 就可以节省出时间,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裕。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 我出示了两组词语:

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

我让学生读一读这两组词, 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就在读和想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接着, 我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了巨人的花园中”展开思考, 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 在接下来找和读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些词语, 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将词语的教学和理清脉络进行了整合, 为其他部分的学习留足了时间, 课堂学习就变得饱满充实。

2.我看第一课时 篇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中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 当然,罗杰斯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因此,我想,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一、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象之一:僵化。

【场景扫描】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分析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却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这会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化。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将会失去激情,学生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

现象之二:错位。

【场景扫描】

1.启发谈话,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反复诵读。而教师置身事外,不做任何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现象之三:越位。

【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2.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的事全做完了。如此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越位了,早熟了。

“第一课时虚脱现象”的存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课堂教育来说,字、词、句是关键,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来说,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1.低年级

低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刚接触学习的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刚起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接触性的、情境性的学习,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汉字;对于阅读上,引导低年级的学生爱好阅读,喜欢自己去试着读一些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2.中年级

中年级是处在三、四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过了低年级的接触阶段,要引导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拼音去认识一些生字;指导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要按笔顺规则一笔一画地写,激发学生对汉字有很重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有兴趣想去认识它;在阅读上面,要求中年级的学生除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要能够对课文中的观点、意思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够去欣赏文中的优秀片段,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中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陈诉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联系上下文,收集文章中的资料,给出自己的解答。

3.高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课文中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知识渐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要求他们在上课前,能够去预习和收集下一次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并且自己了解课文,探寻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探究性阅读。

在识字上面和阅读上面,高年级学生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了很强的汉字学习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一些生字。阅读也是如此,开始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

当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一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另外,不同的文体,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此外,第一课时,还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和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在对学生的教导中,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开始,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嬉戏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学会把握关键部分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带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读,多想,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阅读,让学生在课文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文章的分析,找准文章的中心句子。

2.学会交流性朗读文章

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时候进行朗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带动学生去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抛下话题,引发悬念。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3.学会正确的生字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学习生字的关键阶段,小学的时候如果不养成好的生字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一定要从写字的结构笔画开始,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写字,减少写错别字、笔画混乱的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各阶段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才能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责编 钟 岚)

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1.听故事。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 (师范读)

2.说“人物”。

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 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 (出示动物名称: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野牛、大象、老虎;先读动物名, 注意轻声;然后再说话, 把话说完整。)

二、解课题

1.揭示课题。

故事里的“咕咚”一声真好玩, 把这么多小动物都吓着了。现在, 看老师认认真真地把“咕咚”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学习象声词。

“咕咚”是什么? (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 你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三、读课文

1.初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 小朋友们来讲更好玩儿。你们愿意当“故事大王”吗?那就先读好这个故事, 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试试。 (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四、说故事

1.说好一句话。

这个故事挺长的, 有300多字。想讲好这么长的故事, 咱们要先把一句话说好。 (板书句式, 学生口述:都被“咕咚”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

预设: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被“咕咚”吓着了, 只有狮子___________。

2.说好几句话。

小朋友们都很棒, 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说成一句话。下面, 咱们再来试试怎么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 (板书句式:_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____________。”学生试说。)

预设:兔子正在湖边玩儿, 突然听见湖里传来咕咚一声。他吓得撒腿就跑,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突然撒腿就跑)

狐狸正在树下玩耍, 突然听见兔子慌张的叫声, 也跟着跑起来,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慌张)

还有谁啊? (板书句式, 学生练说。)

猴子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小鹿________, 突然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松鼠_______, 突然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3.学会简单地说。

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 要是一个一个都这么说, 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怎么办呢?课文里有个好办法。 (范读:猴子啊, 小鹿哇, 松鼠哇, 都乱哄哄地跟着他们跑了起来。板书:乱哄哄) 谁也能这么简单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相机指导。)

4.加上故事的开头, 说一说。 (板书:森林湖边。形成完整板书, 略。)

5.在情境中学词。

动物们都被“咕咚”吓着了, 真有意思。黑板上有好几个词语, 都是说动物们被吓着了的, 你能找出来吗? (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

再次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五、写字

1.观察结构。

(出示生字:棵、传、乱、树)

这节课有四个生字要写。要写好字, 结构很重要。请仔细看看, 这四个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 (三个左右结构, 一个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左让右。) 看看这三个字, 左边是怎么让右边的? (棵:“木字旁”的横要短, “点”要小, 给“果”的“横”和“撇”让出位置;传:单人旁要瘦, 单人旁的“短撇”不能太平, 要斜一些;乱:“舌”字上面的“撇”“横”要短。)

2.师范写“棵、传、乱”,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对比结构。

“树”是左中右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也要左让右, 中间要最谦让, 三个部分都很瘦。)

4.师范写“树”,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5.生描红。 (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6.每个字临写两遍。

4.《推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四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东西”在这里指物。你一回到家,小狗亲昵地扑到你身上,你会说:小东西,一边去。这里“东西”这个词指什么呢?

生:小狗。

师:“东西”这里指动物。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十分可爱,我们会亲切地说:小东西真惹人喜爱。这里“小东西”是指?

生:小妹妹。

师:“东西”这里指人。“东”“西”原本各指方向,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有另外意思的词语。汉字真奇妙,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愿不愿意再来看一个。

师:(板书“斟”)这个字读什么?

生:斟。

师:大家看,我左手拿酒杯,右手拿酒壶。(做倒酒的动作)我在做什么?

生:倒酒。

师:“斟”也就是往容器里倒酒的意思。(板书“酌”)

师:李白有句诗是“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饮酒,这“酌”是什么意思呢?

生:喝酒,饮酒。

师:两个字都和酒有关,那组合在一起是“斟酌”,还是“喝酒、饮酒”的意思吗?

生:“斟酌”是指仔细思考事情,文字是否适合或者可行。

师:两个各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词之后,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出课题

师:想不想再看一个?(板书“推”)

师:这个字读“推”,左边是提手旁,和手有关,我们来用手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

师:谁来表演敲门?(指名一位学生来表演)

师:大家真是有礼貌的人。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田字格里的“敲”字,描红三遍。

(学生描红,老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推”和“敲”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词,我们一起读。

生:推敲。

师:“推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推敲”意思的段落)(学生读课文,找到了第8自然段)

师:(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让我们一起读,了解“推敲”的意思。

(学生齐读)

三、品味“早年”,推想故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推敲”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贾岛一生都是和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早年当了和尚,后来就不是和尚了。从“早年”看出来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幽”字入手,为后文铺垫

师:从“早年”这个词推想文章内容,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贾岛的命运,让他还俗了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贾岛根据访友的经历,写了一首诗,叫做什么?

生:《题李凝幽居》

师:(板书《题李凝幽居》)“幽居”是怎样的居所呢?请你再读课文,标出有关“幽居”的句子。

(学生读书,标画句子)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说明李凝的家很偏僻,不好找,可能在大山深处。

生: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说明周围很静。

师:贾岛敲朋友的家门会怎样敲?小鸟睡得如何啊?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轻轻的敲门声就能惊醒睡得很沉、很香的小鸟,说明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

师:我们从《题李凝幽居》的第一句诗来看一看。(出示: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原。)这就是李凝家的周围环境,请你读一读,有什么体会?

生:李凝家周围邻居很少,很荒凉。

生:去李凝家的路上长满了草,说明很少有人走动。

师:这样一个偏僻的,宁静的地方就被称为“幽居”。《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写李凝幽静的居所。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读书中去呢?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指名读)

五、融情入境,表演感悟

师:贾岛访友不遇,触景生情,即兴写成了一首小诗,在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用哪个字好。

生:贾岛苦苦思索。

师:你能读出贾岛犹豫不决的心情吗?(生读)

师:如果你写完文章,交给老师后,还想着文章中的词句吗?

生:想的时候不多。

师:贾岛却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你从这个地方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能把诗写得押韵合辙就已经不错了,却还要为一个字苦苦思索。他是怎样思考的呢?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

师:谁来演一演贾岛。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眯着眼,做着“推敲”的动作)

师:大家看他有没有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演出来呢?

生:他做了推敲的动作,但是没有“吟哦”。

师:你能来演一演吗?

(这位学生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一边念着“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走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注意,贾岛在“吟哦”,声音能不能这样大呢?请你再演一演。

(学生这次声音低下来,表演得逐渐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演一演?那大家来演长安城的人。大家看到这比比划划、念念有词的贾岛,你会怎么做呢?

(生做笑状)

师:(对演贾岛的同学)贾岛,你已经进长安城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长安城的人都笑话你呢,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我在专心想着诗里的一个字,其他的我都没注意。

师:谢谢你,请回。请大家也回到现实中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你们笑话贾岛吗?

生:我们不会笑话他,反而应该佩服他。

师:你们佩服他什么呢?

生:他学习很专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他写文章很认真,一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反复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佩服的感情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贾岛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学上严肃认真,专注沉迷,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他不是一次作诗一丝不苟,而是一生如此啊。

5.谈谈第一课时的 篇五

板块一——聚焦课前预习,做好课始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预习是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步,它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也为教师上课,做好充分准备,正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预习作业应该有所区别,如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为例,谈谈预习单:

名人卡:搜集爱因斯坦的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并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下你对人物的评价。

朗读卡:结合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课文。记录在朗读过程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或是句子,以此提醒同学。

生字记忆卡:挑选难写的或是容易写错的几个生字,指导记忆,可以是拆字法,可以是记忆小口诀等。

课文内容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摘抄描写爱因斯坦穿着以及外貌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围绕课后练习第5题进行思考: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在相关词句边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板块二——聚焦课题导入,激起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情、课文体裁等多种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比如,学习《二泉映月》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吗?这是江苏无锡的一位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感慨:‘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这首曲子为什么需要跪下来听?跪的究竟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旋律,这旋律究竟表达了瞎子阿炳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入《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感受阿炳创作的心路历程。”以一个名人的高度评价作为课文引子,唤起学生好奇和疑板块教学问,激起学生内心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期待,走进阿炳《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探求阿炳心路历程的欲望。

板块三——聚焦多层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一课时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难读的地方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不懂的词语、句子可做上标记。

二读课文,理解字词、随文识字。在学生扫清字词的阅读障碍后,引导学生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解词语固有的意思,挑选文中重要词语进行理解。还可以运用结合上下文、情境创设、多媒体演示等等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我们来看《二泉映月》一文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组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月光如银、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静影沉璧)同学们,我们现在要来读好这一组词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要知道这个词语意思也不难,联系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来猜一猜。

生:我估计它是指水很平静的意思,就像墙壁一样的一幅画面,月亮倒映在水里。

师:墙壁的“壁”是土字底,这里的“璧”字玉字底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倒映在水里像一块玉璧。

师:那这应该是一块怎样的玉呢?

生:应该是一块发光的玉。

生:是一块光滑的玉。

师: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月亮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看上去像一块光洁圆润的玉璧,这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生朗读)

师:把词语美美地读了,我们还要写好这个生字。怎么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是上下结构,但可以用“壁”字来记,把“土”换成“玉”,在写的时候,上下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些,写得扁一些。(师范写,之后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理解“静影沉璧”一词意思时,引导学生从该词的语言环境入手,想象画面,再对词语进行感情朗读,这样的理解不再空洞、单调,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意境了。关于“璧”字的写字教学,我巧妙结合生字语义、语言环境展开教学,便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记忆。

三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学生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为例,引导学生抓住几段文字开头描写时间的词语:“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时间段都讲述了什么内容。接着,把这四段话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边说边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正确。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了然于胸了。

板块四——聚焦收尾过渡,设置后续疑问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该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例如,教学《秦兵马俑》第一课时结尾时,可这样结语:“当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踏着兵马俑坑的阶梯走到发掘工地时,不由地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兵马俑时非常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说些什么呢?别急着回答老师,下节课,我们还要更近距离地接触兵马俑,到那时候,再期待你的精彩评价!”一曲终了,余音绕梁。通过这样的收尾结语,进一步激发学生细读的欲望,去探求秦兵马俑更为独特的魅力,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做好有效铺垫。

板块五——聚焦作业设计,巩固之前学习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应布置相应的作业,这些作业是对第一课时的有效巩固,可以是优美句段的摘抄、感情朗读、批注第二课时的核心问题等,因文而易。在巩固第一课时教学成果的同时,为第二课时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为第二课时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第一课时教学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着智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就能总结出更多的教学规律和经验,第一课时也一定能上出精彩来。

6.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篇六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五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本单元选择了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学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创世神话故事。内容上着重介绍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盘古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创造世界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赞美了盘古的献身精神。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具有鲜明的神话文体特点,又充分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1.神话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神话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还能让学生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往往语言优美凝练、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形象感、节奏感。学习中,要引导儿童反复朗读和品味,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的精妙,积累优美语言,学习复述故事。

2.神话故事里有很多超越现实的神奇幻想,往往在这些瑰丽的想象中寄托着古代人民对世界的美好向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感知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发现神话的文体特点,体会古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认识10个生字,读准“隆隆、混沌、血液”,联系文本理解“创造”的含义。

2.研读神奇的语句,初步感知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

3.通过朗读、小组合作讨论,感受盘古勇于献身的美好形象。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

2.教师预设教学设计,准备课件、作业单。

3.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于预习,感知故事内容

1.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神话故事,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课题《盘古开天地》,如果能在盘古后面停顿一下,一定能读得更好听了,谁再来读。我们一起读课题。

2.神话一读题目就是这么直接,让我们一读就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盘古),他做了什么事情呢?(开天地)。读到了“开天地”三个字,让你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哪个成语?出示词语卡片:开天辟地(指名读)。

3.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呢?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我们看看你找到文中哪句话概括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交流预习,梳理反馈)。

4.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词,你会读吗?指名读“创造”。

5.“创”非常有意思,它是这样演变过来的?你能猜猜古时候的“创”是什么意思吗?

6.最早的时候,“创”就是用刀劈的意思,就像课文中盘古用斧头劈开天地,这个开天辟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说是“创造”,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预习单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通过交流、比较文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点拨提升。把故事读成一个句子,再从“创造”这个全文的关键词学习入手,把故事又读成了一个词语。层层推进,从篇到句到词,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感知了故事主要内容。

二、聚焦“开天辟地”,感知“神奇”

1.盘古到底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请用手势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仔细默读第二段,找一找有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特别神奇,把它们划出来,找到的同学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交流“神奇”

预设一:抡起猛劈

盘古一个猛劈把天和地都劈开了,实在很神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下,盘古没有劈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图片,理解混沌(指名读词)。

盘古这一猛劈把这混沌的宇宙都分开了,多么不可思议啊。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神奇的画面?

谁能做一做动作告诉大家什么是“猛劈”。(理解“猛劈”)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神奇。

预设二:变化神奇

1.再读一读这句话,除了变化的神奇,其实用词也很神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发现:反义词、近义词。

2.用上了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一下子把这种神奇的变化写清楚了,谁能来读一读这种变化。(自己试读———男女生对读)

3.其实老师读的时候,也有一个发现。两句话是一一对应的,读起来还很有节奏感呢!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段落,让学生把神话的文体特点的感知,落实到重点段的语言文字中。把神奇分为两个层次:动作的神奇,变化的神奇。通过想象、表演理解“开天辟地”的神奇,通过自主发现用词、对仗等特点,发现语言表达的神奇。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的形式,把语言的神奇朗读出来,加强神话文体特点的感知。

三、自主学习,发现“神奇”

1.在这个画面中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神奇”,板书:神奇。像这样神奇的地方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自己学:默读课文1、3、4段,划出每段话中你觉得神奇的句子。

小组说:神奇在哪里?

合作读:最神奇的一段话。

2.交流神奇之处。

预设一:巨人沉睡

师:盘古一睡就睡了那么长时间,真神奇。(出示图片)(板书:夸张)

预设二:顶天立地

1.梳理变化神奇

盘古这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把天和地都撑开了,可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很神奇。

天和地上升,下沉的变化感到很神奇。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能顶了那么久,很神奇。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神奇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个成语?(顶天立地)

预设三:身体巨变

1.盘古的整个身体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让我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要读好这段神奇的变化其实很难,有这么多的生字。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好吗?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读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带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3.词语你都会读了,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些神奇的变化读好了。(齐读)

4.如果老师把这些变化的顺序打乱了,你还能把这些变化一一找对吗?请做课堂作业本第四题。

5.你都连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

6.这么多神奇的变化你找对了,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板书:丰富、合理)

6.这段话的神奇不仅仅是变化多很神,更因为每个变化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还能把这些神奇的变化讲出来吗?(自己准备背———指名背———集体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分为板块进行,分别是夸张的数字“十万八千年”,神奇的动作“顶天立地、越长越高”,神奇的变化,想象的丰富与合理。通过学生的发现,教师随机点拨,让学生在体会神奇的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

四、再现画面,总结“神奇”

1.故事读完了,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哪些神奇的画面呢?(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呈现画面)

2.每当我们提起盘古,我们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些感人的画面。下面请你根据故事的内容,来给这些神奇的画面排序。(学生动笔完成作业)

3.交流梳理画面:巨人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体巨变

4.我们喜欢读这个神话,正因为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是那么夸张、丰富而合理。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讲一讲这个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从分散的板块学习,通过梳理神奇画面,排序,帮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同时,教师总结神话故事特点,从想象的夸张、丰富、合理三个层面来总结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为下节课学生把这些神奇画面讲清楚,讲生动做好准备。

7.《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桃花心木》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蕴含哲理的散文, 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通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 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 克服依赖性, 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语言清新朴实, 寓意深刻, 借种树喻育人, 道理深入浅出, 描写和叙述转承自然流畅, 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了悬疑的写法, 借作者的眼睛, 目睹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 并以此为线索, 层层设疑, 引人入胜,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走进文本, 用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 获得情感体验。教学本课, 笔者以教材为凭借, 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 通过师生对话, 进行角色体验, 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碰撞中经历“阅读生疑→交流质疑→探究解疑→体验感悟→升华情感”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精神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摘抄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 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及作者的感悟。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并能运用到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读通课文, 查阅“桃花心木”以及作者林清玄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本课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看到你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 真的感觉春天来了。春天正是植树的好时节, 最近, 你们家植树了吗?你们是怎么管理这些小树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 畅所欲言。)

2. 导入:是呀, 我们对自己栽种的小树会每天为它浇水, 定期施肥, 精心呵护管理。可是,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却碰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种树人。他是怎么种树的呢?咱们一起去认识这位与众不同的种树人。 (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3.读题质疑, 师生交流资料, 了解桃花心木。

(课件展示桃花心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多米尼加共和国国树, 原产南美洲, 在中国有广泛种植。树形优美, 树皮淡红色, 树干挺拔, 树高可达50米, 羽状复叶, 春夏开花, 花白色。木材色泽美丽, 具有天然美丽花纹, 纹理细致, 硬度适中, 能抗虫蚀, 耐腐, 易加工, 广泛用于高级家具、室内装饰、雕刻、制造箱板、胶合板及作游艇内部结构。桃花心木为世界著名珍贵木材。

设计意图: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引导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为学习下文发现种树人育树方法的与众不同做好铺垫,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生活在北方的孩子, 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也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文本, 了解大意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 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和难读的句子, 指名认读, 师生正音, 齐读。

3. 交流:通过预习课文,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中读懂的内容, 提出疑问。谈所思所想所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识字教学, 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加强识字教学。在学生课前独立识字的基础上, 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检查, 纠错。然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 交流预习中的收获、疑惑, 初知课文大意, 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三、研读感悟, 入境体验

1. 文本导行, 寻种树人之“怪”。

过渡:刚才, 大家都说种树人很奇怪, 究竟怪在哪儿?我怎么没看出来, 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标出有关语句, 也可在一旁写写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一会当当小老师给我讲一讲。

(1) 学生自读自悟, 圈、点、标、画、注。教师巡视, 了解学情。

(2) 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句子, 点拨指导。

“树苗种下以后, 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 他来得并没有规律, 有时隔三天, 有时隔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有时浇得多, 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 有时下午来, 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 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 交流自己的疑问、感悟, 总结出种树人与平常人育树方法的不同之处。板书:没有规律水量不定时间不定)

(3)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心中的问号?自选一处朗读。

(4) 小结:种植了桃花心木这样名贵的树木, 却不精心地去照顾, 那样的漫不经心。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种树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承接学生提出的疑问, 顺势而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经历“读文———发现———生疑”的学习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 激起学生解疑的强烈愿望, 为下文走进种树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 情境对话, 悟育树之理。

(1) 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11、12、13自然段) 轻声读作者与种树人的对话, 标注种树人话中的重点词句, 体会话中的深意。

(2) 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

师:种树人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理解他了吗?好, 现在, 老师就是一棵对种树人特别不满的小树苗。你们那么理解种树人, 当然你们都是种树人了。看着我身旁的小伙伴, 一个又一个枯萎了, 死掉了, 我伤心极了, 我满腔怒火, 要向你质问。你能说服我吗?让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伴随着忧伤的乐曲, 课件展示文中的插图。)

质问一:种树人, 你栽下我们, 却不好好照顾我们, 连水都不按时浇, 你真是个大懒虫!

质问二:你说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相机板书:不确定)

质问三:瞧!我身边这位小伙伴, 昨天就渴死了, 多可怜啊!你后悔了吧!你真没有爱心!太不负责任啦!

质问四:就算你说的有道理, 可要向深处扎根多疼呀!多累呀!我就是不想吃苦, 我只要现在生活得快快乐乐!

……

总结:我明白您的苦心了, 您这样做是怕我养成依赖的心理, 那样我们离开了您就会枯萎。您放心吧, 我一定会拼命扎根, 学会自己寻找水源, 独立经受风雨, 长成一棵百年大树。

(板书:依赖 枯萎 独立 百年大树)

(3) 再读深化:这样富有哲理的话, 我还想再听听。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 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环节教学, 先引导学生深挖细读, 标画重点词句, 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 为情境对话作了充分的积淀。然后教师精心创设对话情境, 多角度、多层次地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引领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思辨, 通过一次次的语言碰撞, 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渐渐走向自身“心灵深处”,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

3. 联系实际, 获人生之悟。

(1) 同学们, 种树人朴素的话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啊!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 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2) 生自读感悟, 师启发思考。

(1) 什么是“不确定的生活”?你遇到过这种“不确定”吗?

(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 如, 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生活不安定、学业上的苦恼、贫困的家庭生活、父母的一些做法等。)

教师小结:是啊, 生活变化无常,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

(2) 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要独立自主, 克服依赖性, 经受住磨难的考验, 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3) 补充张海迪的资料, 阅读拓展。

课件出示张海迪的人物介绍, 学生读一读, 谈谈感受。

师:张海迪姐姐终生坐在轮椅上, 但她的灵魂却在奔跑;贝多芬双目失明, 却在黑暗中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同学们, 此时此刻, 沉淀在你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词、一句话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4) 师引读课文, 深化哲理。 (课件出示)

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就对自己说: (不只是树, ……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煅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 就对自己说:___;

当我们遇到不幸时, 就对自己说:___;

然后, 鼓起勇气, 用实际行动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用坚强回应一切考验, 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板书:经受考验自强自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 引发深入思考, 产生独特体验。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不确定”这个词在本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育树和育人的道理。因此, 本环节紧紧围绕“不确定”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读,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内容、感悟哲理、发表个人见解, 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教师通过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 引领学生反复吟诵重点语段, 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与学生的距离, 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 真实可及。

四、回顾全文, 体会写法

1. 指板书, 总结写法: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 给我们讲述种树人育树的故事, 不是单纯的写树, 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 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运用。“借物喻人”是本课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尝试运用的写作方法。在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 又引导他们回忆、发现同类写法的课文,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基础。

五、课堂总结, 作业延伸

1. 生谈谈这一堂课的收获。

2.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乐曲声中结束新课。

师:希望大家像文中的小树一样, 努力扎根, 经受住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 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 一个独立的人, 真正长大, 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3. 作业布置:

(1) 摘抄背诵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推荐阅读林清玄的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飞跃蓝天的白云》、《蝴蝶的种子》等。

8.语文第一课时怎么上 篇八

一、以情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揭题时若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就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三借芭蕉扇》

课前播放歌曲《白龙马》

师:同学们会唱吗?会的跟着一齐唱。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是什么故事中的主题曲?

生:《西游记》

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吗?能把歌中唱到的师徒四人的名字写下来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上黑板写,自己商量一下,一人写一个,其余同学在自备本上写,比比谁写的字漂亮。

生:(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在师徒四人中,你们最喜欢谁?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中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三借芭蕉扇》。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听歌、唱歌,写故事中师徒四人的名字,初步评价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接着导入课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进入课文的冲动。

以“趣”揭题,没有一定的模式,它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文眼的理解以及对“揭题”趣味的知识储备。无论是何“趣”揭题,都讲究“合适”,浅尝辄止和哗众取宠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以字词为重点,抓准学习的“基础点”

字词教学是语文第一课时的“魂”。《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哪一学段的教学,字词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死板的字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扎实、灵活、有效地掌握、运用、积累所学的词语,让字词教学的目标能在第一课时得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理解“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花丛、树林、小溪”,要求学生把“飞过、越过、穿过”几个动词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图画的张贴就明白了:因为花丛不高,所以蝴蝶可以飛过花丛。树林比花丛高,蝴蝶只能穿过它。蝴蝶飞过小溪时不能停留,所以只能用越过。形象直观的简笔画和词语有机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领悟到了用词的准确。看似随意,其实是老师巧妙的预设,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词义的教学。

三、以词串为抓手,给出训练的“提升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不同的要求,巧用教材中的词串作为把手,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概括节意、段意乃至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概括能力上都是一次提升。以词为把手,以词作为导向的设计可以成为第一课时的一大亮点,它能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中可以以词语串起,进行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分别出示经过巧妙组合的三组词串:(1)落下残疾、不愿意、默默地;(2)经久不息、掌声;(3)交谈、游戏、不再忧郁、永远感谢。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词语后,尝试着把这三组词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有了这些词语的提示之后,在说主要内容时就化难为易了。一学生这样说:“小英因为腿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班级的角落里,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在一次演讲课上,同学们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小英,让她鼓足了勇气完成了演讲。从那以后,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她永远感谢这掌声。”

四、以体验为基调,启动学生的“情感点”

第一课时除了要达到准字通文以外,还应让学生与教材、作者初步交流,进行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氛围,让情感有一个良好的启动,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一: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掌声》(疏通课文后进行)

师:获得掌声前的小英在你脑海里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谈一谈。

师:因为病魔带走了小英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她很忧郁。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英当时的处境——(出示填空)

她是个忧郁的女孩,同学们找她聊天,她却( );

同学们找她游戏,她却( );

同学们找她( ),她却( )……

引读第五小节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英? (活泼、不再忧郁)是什么让小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师:掌声给小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小英的一生。那么,这掌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第一课时在很多老师心目中都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即疏通课文,扫除障碍,把书读通顺课文,从而为第二课时“充满感情”地讲解、学习、交流作铺垫,这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割裂。孩子的情感一定是伴随文字的学习而来。无论是初步接触课文还是深入解读感悟,都应带着情感。因此,在第一课时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环节很有必要,不必有“抢第二课时饭吃”的担心,相反,情感启动得好,有利于学生饱含感情和阅读期待地进入后续的学习。

第一课时有40分钟,它跟第二课时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中的40分钟,分分秒秒都应珍惜。只要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中相互渗透,就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

9.《狼和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提、泊、倒”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积累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合作展示

1.(板书:狼)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脑海中冒出了哪些词语?(板书:鹿)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科普类说明文。(板书:和)

2. 出示词语,小组内练读 。

3. 小组展示,正音 。

4.齐读词语。

二、聚焦中心,激发阅读期待

1.接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狼和鹿的。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评价狼和鹿的一段话。

2.引导质疑,相机理解“功臣、祸首”。

3.老师和大家一样,心里充满了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围绕中心段落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对比阅读,感受森林变化,品味语言

1.轻声读读第一小节。说说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导朗读。

3.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凯巴伯森林?

4.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送给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读。

5. 一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森林现在变成什么样儿了呢?快速默读第三小节,找出描写森林现状的一句话。

6.(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枯黄在蔓延。”)读了这句话,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7.指导朗读。

8.对比阅读:老师将这句话做了这样的修改,意思一样,你更喜欢哪一句呢?

9.小结:这个生动的比喻,使文字极具画面感。

【设计意图: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从文本言语内容方面看其教学价值,更要从文本言语表达方式上看其表达的艺术。此处设计,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言意兼得。】

10.引导想象:伴随着绿色的消失,枯黄的蔓延,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11.分角色读出森林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朗读,使学生既扎扎实实地习得语言,又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12.森林前后变化鲜明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板书:作比较) 同一座森林一百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合作学习,感受鹿群变化,探究原因

1.狼被捕杀前后鹿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要求:1自由读1~3小节,完成表格(略)。2小组内交流所填内容。每组选派代表做好全班交流准备。

3. 小组合作 。

4. 全班汇报 。

5.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数据,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鹿群的变化。(板书:列数字)探究原因,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初读课文时的困惑吗?

6.齐读最后一节。

7. 难道这场灾难真的是鹿造成的吗?作者借这个生动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此处紧扣森林和鹿群的前后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变化原因,从而为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缘由奠定基础。】

五、学写生字,交流展示

1.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要写的几个生字。(出示:葱、染、捕、退。学生交流。)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帖,展示。

六 、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

1. 抄写书上104页的词语 。

10.《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1.认识“怒、暮、燥”等生字,会写生字“醒、修”。

2.读懂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知道花钟是由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来描写不同花的形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喜爱,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花钟。

2.学生课前观察周围的各种花,也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一)谈话

奖励欣赏一组图片,欣赏了图片,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是啊,大自然藏着许多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

(二)揭题

花也有秘密呢,这秘密啊,就藏在课文中,今天我们就去见识一下。(板书课题,引读)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得到什么信息,从而引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这一单元目标。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识字,理清层次

(一)出示初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画出介绍花钟的句子。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2.学写、会写的字“醒、修”。

(1)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在抄写本上各写两个。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语境当中认识巩固生字,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初读课文提出了读通读准的要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层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精读感悟,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哪句话是介绍花钟的?

(出示句子)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对啊,像这样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钟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就组成了花的时钟。

2.既然是时钟的话,该怎么看时间呢?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句子)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1)把这里的“大致”“刚刚”删掉,行不行呢?

(2)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找一找: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花的名字。

2.赏一赏:欣赏鲜花之美,巩固品味词汇。(课件出示课文中9种花的图片)

3.引出第一句:真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仔细读读,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1)带着感受读读这一句。

(2)找出描写各种花开的句子。

4.品一品:创设情景,对比感受,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精妙。

重点句子理解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件呈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點,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看这些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会按时间顺序写的。

②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③体会时间位置的不同。

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2)再读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研读:同样是写花开,文章又是怎样表达的?挑一种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花,用心读一读,再想象一下它盛开时的样子,要求融入你的想象,最好加上你的手势,美美的说一说。

交流,预设:

①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结合图片理解“喇叭”,形状之美。做出动作,响亮地朗读。

②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

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色彩之美。指导带着表情朗读。

③万寿菊欣然怒放。结合动作理解“欣然怒放”,姿态之美。

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介绍昙花,了解成语昙花一现。

5.读一读:指导朗读,品味语感。(引读,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课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读自悟,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通过朗读、表演、仿说等练习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培养了语感,也突破了本文重、难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板书设计】

13.花钟

有趣

美丽

上一篇:拟行路难教案百度文库下一篇:王亚宁 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