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滕王阁诗

2024-09-02

鉴赏滕王阁诗(精选7篇)

1.鉴赏滕王阁诗 篇一

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二、教学要点: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教学方法:点拨“诵读”回味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 江:赣江。槛:jiàn 栏杆

5、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2.鉴赏滕王阁诗 篇二

特色题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这句话尤其适合2011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翻阅2011年古诗鉴赏题, 不难发现, 不少题目突破传统的命题模式,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 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题型如何变化, 考查的内容和实质是不会变的——透过题目形式的变化, 把握答题的内在特点, 这正是笔者解析此类题目的意图与意义所在。

一、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 完成题目。 (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解析】综观近几年湖南高考卷, 似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吸引人们眼球的高考试题, 2011年的古诗鉴赏则可谓是一道让人“大跌眼镜”的考题——命题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古诗鉴赏题的命题模式, 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其题目开放程度之大, 可谓前所未有。当然, 命题人的“无为而治”却能让考生“大有可为”——答题时考生可根据自己最擅长的诗歌鉴赏知识, 或从语言, 或从形象, 或从表达技巧, 或从思想内容角度对诗歌作出赏析。

【答案角度提示】①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②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 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③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 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④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 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 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1年江西卷)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通过高考设题来使教学“回归教材”, 显然是江西高考命题人多年不变的方针。2011年则是江西卷“回归教材”体现得最充分、最彻底的一年, 试卷与教材的关联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全方位的, 古诗鉴赏即为其中一例。该题最大特色是巧妙和教材内容联姻。“人乞祭余骄妾妇”的典故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王好战, 请以战喻》一课的第2则, 该文写的是齐国有个人经常到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 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无耻之徒。该诗颈联的两句是关键——上句的齐人和下句的介之推是“贤”与“愚”的典型代表, 不了解这一点, 要回答尾联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有困难的。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 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 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 (1056~1121) :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 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②寒声:指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 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线索往往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诗词犹文也”, 不少优秀的诗词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意境之中, 而这条线索, 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或者像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中。有时, 从诗歌的线索入手, 也就相当于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该词线索分明, 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色昏暗, 一庭凄冷, 寒声阵阵, 又没有亲人 (或友人) 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 人们各自走远, 主人公独对孤灯, 难以入眠, 孤独凄清——词人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材料。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四、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 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 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 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 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 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 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 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答:

【解析】该题从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角度设题, 属古诗鉴赏表达技巧范畴。这虽是一道见仁见智的考题, 但必须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考生可借助记叙文的倒叙和插叙方面知识思考——从前六句来看, 五、六句属倒叙, 从全诗来看, 五、六句则属插叙。倒叙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产生悬念, 更能引人入胜, 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则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可使文章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解答该题, 应抓住这两句诗与全诗的关系角度入手——这两句诗是交代雨中牧童来历的, 主要作用是以雨中牧童的表现来衬托骤雨之大。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 先声夺人, 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 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 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 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或者答:“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 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 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题目。 (2011年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 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

【解析】从题目可知, 该词是一篇边塞怀古之作。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 表达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 接着描绘塞外因战事频繁而导致的萧索之景。下片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 不停的纷争, 不息的战火, 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 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 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解答该题, 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可借助记叙文的写作手法知识, 既然是问“开篇”的特点, 就可考虑总领全篇、开门见山等方法, 然后结合该词内容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 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年湖北卷)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 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

【解析】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 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 虚实结合, 浓淡配置, 相互映衬, 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 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 跌宕起伏, 更凸显其壮观。该题从诗歌的“结构”角度设题, 可把文章过渡句的知识迁移过来, 抓住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特点, 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但笔者认为, 对刘诗, 倘若考生抓住由第三句的“实”过渡到第四句的“虚”来思考作答;对苏诗, 抓住由第三句的“静”过渡到第四句的“动”来思考作答, 也不失为合理的答案。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 并与蒙蒙细雨叠加, 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 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解析】“构思脉络”也是谋篇布局的方法之一, 属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答该题, 可从题目中的“忆”字入手——全诗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 把诗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倾慕怀念, 结合得水乳交融。诗人为何“忆”李白?因为李白“诗无敌”及“思不群” (第一联) , 因为李白的诗歌就像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和鲍照的诗歌那样清新与俊逸 (第二联) , 因为诗人和李白两人分别在各自的地方思念对方 (借景抒情) (第三联) , 因为诗人希望与李白再次相聚, 把酒论诗 (第四联) ——全诗以赞诗起, 以“论文”结, 由诗转到人, 由人又回到诗, 过渡极其自然, 抒发了诗人对李白及其诗文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 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 转为对李白的思念, 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题目。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 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答:

【解析】从考查内容上看, 该题应属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范畴——借助 (动作) 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该诗写的是游子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前四句通过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来说明他的无法入睡;中间两句“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点明诗歌情感。后四句通过“出户彷徨”、“引领”而望、“泪下沾裳衣”等动作进一步写游子的忧愁。全诗共十句, 除“客行”二句, 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 这些行动一个紧接一个, 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 出门徘徊, 伸颈远望, 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题目。 (2011年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 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 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 流入洞庭湖。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解析】该题“特”在命题人未能提出明确的鉴赏角度, 这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审题难度。因此, 解答该题, 首先要弄清楚命题人的考查意图, 明确设题的角度——题干中的“画境”、“真景”主要属诗歌的形象方面;“两者的关系”涉及诗歌的行文思路, 属表达技巧方面;而整个题目还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即赞赏画家画艺高妙的前提下, 可根据题干要求答题——先描述一句的“画境”, 再描写二、三句中“想象的真景”, 然后说明最后一句还是“画境”, 最后点明“画境”和“真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 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 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 望着归雁, 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 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 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十、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 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 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 颠倒红英间绿苔。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

【解析】该题主要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刚学会啼叫的小黄莺, 如酥的细雨, 开始发芽的小草, 无不显示了初春的生机与美丽;而“最是一年春好处”的直抒胸臆, 更是表明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可谓是点睛之句。下片抒发了花开易谢、年华易老、美景易逝的感慨, 诗人即使“醉倒”也要趁花开多看看, 不要等到春天逝去、年华老去再后悔, 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春天中最美好的时节——早春。上片侧重写景, 用“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表现早春的特点;下片侧重抒情, 由珍惜春光联想到珍惜年华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

【参考答案】早春 (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题目。 (2011年北京卷)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 每五鼓未旦, 即绕街呼卖, 虽大寒烈风不废, 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 且有所警,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 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 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 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 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 北宋著名文学家, 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 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 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

答:

【解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 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诗词,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诗歌前面小序交代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 接着描写卖烧饼的邻居的艰难生活:每日五更起床, 沿街叫卖, 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最后, 作者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 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诗歌的教育方式是运用典型事例说理, 通过对北邻卖饼儿卖饼一事的叙述引出观点教育孩子, 没有空洞的说教。谈论自己感受时, 应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 尤其要抓住最后一句思考, 然后围绕“职业无高低之分, 不论干什么, 只要立志高远不懈努力, 就一定会成功”这一主题, 选择自己擅长的写作角度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第一问, 教育内容:要点一,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都要意志坚定, 不畏艰辛。要点二, 要有追求, 持之以恒, 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 艺术性, 以诗诫子, 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 形象性, 以卖饼儿为榜样, 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略。

3.王勃《滕王阁序》鉴赏 篇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因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格调变化不俗而广为人们传诵,成为千古不朽之作,令人百读不厌。文章以作者特有的清新隽永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绝妙无双的优美画图。

文章第一段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略写膝王阁所在地洪州的地理概貌,用“星分翼轸”指出它的地理位置,用“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简介它的周围环境,用“人杰地灵”表明它的美好特点。接着用“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盛赞滕王阁宾客中文人雅士的非凡文采;用“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极写阁中宴席中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这样概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细作好铺垫。

文章第二段,笔触转细,向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图:清碧幽寒的水,紫气暮色的山,仙境般的长洲,浓彩流丹的滕王阁,向人们展示了山美、水美、建筑美,一张百美荟萃、佳景云集的气象图。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绝句,更是达到了神韵隽永、出神入化的地步,既有诗的韵味,又有画的情调,显示给人们的是一幅无限优美、灵秀、旷远、使人遐思、让人心旷神怡的充满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给人以永恒的欣赏,无穷的回味。

第三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文人们吟登高望远诗,兴超逸豪迈之致,乐声唤来缕缕清风,歌声阻遏高空行云,雅士们像梁孝王宾客陶渊明一样能喝善饮,像曹植和谢灵运一样能诗善赋。这是文人墨客的高雅与豪放气质的统一,这是文人雅士们的理想生活的展示。“四美俱,二难并”一句,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和贤主嘉宾作一总结性的赞美,是对上文的收束。

第四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世人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这种悲怆哀婉情感的流露,与前边的良辰美景热闹气氛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别有韵味的奇妙的格调变化,有如横云断岭,将全文分成格调迥异内容有别的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对人杰地灵、良辰美景的赞颂,后半部分主要是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前半部分主写自然,后半部分主写人世;前后合璧,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文章第五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种达观和坚强态度的表达,使文章格调由悲沉转入悲壮昂扬,文章格调再次得到升华。

第六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最后一段则是对全文的收束。

4.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篇四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5.《滕王阁序》鉴赏策略 篇五

《滕王阁序》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该如何来鉴赏《滕王阁序》全文呢?

《滕王阁序》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了庆祝滕王阁的建成由王勃提笔而作,因其文词优美,气势浩荡而成为千古名篇,被世人传诵。是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必学的古文之一。对《滕王阁序》一文进行赏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文字内容的简单理解和翻译,而应该进一步升华至文学层面,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意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一、《滕王阁序》概述

滕王阁乃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永辉年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该阁濒临赣江,景象壮观。《滕王阁序》乃“初唐四杰”王勃所有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公元675年,王勃在省亲途中路过南昌,巧遇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摆酒设宴,应邀创作出了这首《滕王阁序》。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借助酒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流光溢彩的秋景图,同时也抒发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伤情怀。当时的王勃只是一个满怀豪情壮志的热血少年,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写出了这篇文章,展现出王勃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学才华,让世人钦佩。《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地研究和鉴赏,充分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文学意蕴。

二、对《滕王阁序》进行鉴赏的策略探究

(一)分析文章的构思,领悟结构的巧妙和新颖

《滕王阁序》通过记叙的表现手法,以滕王阁的饯宴为主线,以登高感怀为主要内容。这与一般作者的创作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没有直接从楼台和宴会入手,而是从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开题,即“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给人一种气势恢宏之感,让人感觉眼界开阔,气质非凡。接着,则运用骈文铺排的技巧,充分展现出洪都是一个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的地方,然后再转向盛宴,扣住了主题,充分展现出了整篇文章结构的巧妙和新颖之感。

(二)鉴赏文章的`表达,学会从同的角度写景

文章在表达上也颇具技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景物。例如,作者在描写南昌疆域的时候,不但写到了“豫章”的“故郡”,还描写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作者在表达不甘现状,踌躅满志时,既写了“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 又写了“东隅已失, 桑榆非晚”。这些例子都是作者通过运用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事物和感情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饱满,感情也更加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品味文章用词,注重词语的绚丽与饱满

《滕王阁序》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词语华丽绚烂,寓意饱满。特别是在景物描写的部分,文笔非常优美,遣词酌句,例如“层台”之“翠”,“飞阁”之“丹”等,用词都非常巧妙绝伦,扣人心弦。当然,王勃在遣词造句上所体现出的美艳与当时隋唐时期空洞无物的文风有着明显的差别。王勃所创作的这篇《滕王阁序》,不仅辞藻华丽,而且表达饱满有力,字里行间中还透露出非常真挚的情感。

(四)赏析文章音韵,体会音韵的和谐与优美

注重文章音韵,充分展现出文章优美与和谐的意境也是《滕王阁序》的特色所在。作者在对偶句的运用上,采用了不同的对仗方式。有的运用了两个合成复句的对仗,比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有些则用单句对仗,比如“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另外,还有些是采用互相平行的内容。作者在音韵的把握上主要依据情感的起伏来调节音节的变化,使得文章在旋律和节奏上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结语

6.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 篇六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 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 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诗人 “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 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山雨将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 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姑苏怀古

许 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许浑诗鉴赏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峻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本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 余基 ”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 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 诗 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 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这一联以 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 盛的生命活力。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 使用 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 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本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使通篇圆转流畅,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 :“ 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本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学仙(其二)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许 浑

心期仙诀意无穷,采画云车起寿宫。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许浑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讽刺汉武帝学仙之愚妄。

首句谓汉武求仙之心甚切。次句承之,极言其“意无穷”。云车,绘饰云彩的车。寿宫,奉神之宫。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拜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礼之。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 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同上又载,武帝 “ 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

此即“采画云车起寿宫 ”,谓武帝一心求仙而竟不惜 劳民伤财。三、四两句转笔点出主旨。三山,《史 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入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茂陵,汉武帝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两 句谓三山终未寻得,而汉武墓木已拱矣。“ 闻有”二 字,悠谬其辞,盖耳听为虚,不言学仙愚妄而愚妄已见,寓冷隽嘲讽于轻描淡写之中,而显得委宛深沉,耐人寻味。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晚唐好几个皇帝热衷于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乃至于有服金丹中毒送命者,故而此诗虽咏汉武事,却实与晚唐诸帝密切关连,——用曲折婉转之笔,以唤醒痴愚,许是出之于诗人不便明言而又欲一吐为快之苦心吧!

诗之架构可谓先扬后抑、抬高跌重。

一、二句 前呼后应,极写汉武求仙之心切、行奢,似乎真能感动神仙度其升天;

三、四句笔锋陡转,“闻有”—— “未知”——墓木萧瑟,这一反跌之笔,使飘飘欲仙之汉武一下跌入黄泉,这振聋发聩垂戒无穷的神来之笔,措辞却隽不伤雅,因而全诗一扬一抑、一抬一跌,对比照鲜明,意味悠长,允称杰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犹自梦渔樵。

许浑诗鉴赏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道,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 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 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切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脆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眺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 ;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说明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 —— 在浩渺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卷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 雨后思湖居许浑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的真切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照理说,离长安 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 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慕名而来。这类 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毫华尽,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诗鉴赏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兴亡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 ”,“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倾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 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退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旧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衰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 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 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 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 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幻,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衰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挽,令人感慨不已。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迁,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选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 ;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合”字又以 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 ;“王 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感慨,读来令人不禁怅茫。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许浑诗鉴赏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衰退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禾 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败,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 ”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 代不辞艰辛,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任其弃置废坏,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水 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 流逝、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街市、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喧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伏不平!

如果说,“ 水声”是动景,“山势”就是静景,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洛阳城北有芒山,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城。东汉梁鸿《五噫歌 》云: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 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明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幻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 壕,合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旧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叹深沉,其中隐约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本篇起得苍凉,接得开阔,对偶齐整,句法灵活,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单薄。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则落入俗套。

汴河亭

许 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诗鉴赏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 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这首《汴河 亭》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诗写得笔力劲健,气势雄阔,语言华美,意境宏大,且感慨深刻,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侈的现实而发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 “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叹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三联所描写的内容: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游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河 ;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 帝辞别了宫庭,“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旌旗如林,浩浩荡荡,直赴广陵。这一切,诗人都只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 ”、“ 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 ”,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 ;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 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慨,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宏伟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 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曾说他的“ 新乐 府 ”是“卒章显其志”。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使用了 这种艺术写法,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尾联,“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表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触景生情,引人深思,无限感叹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塞下曲

许 浑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许浑诗鉴赏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 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士兵,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遍、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切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士兵的典型性的情节,即“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而不肤浅,思想深邃,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 乡信,犹自寄寒衣 ”,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厚。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诗鉴赏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离别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 谢公亭 》诗说: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 层离愁别恨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匆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望见江上景致。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丽。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对衬。景色愈美,愈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 》说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 :“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 “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若在目。

“ 急 ”字暗透出送行者“ 流水何太急 ”的心理状态,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忧伤不安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未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天色变了,下着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浓浓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凉,酒醒后在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失落,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绪,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楚情杯。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散发着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衬离绪,后联以风雨凄楚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许 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许浑诗鉴赏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 ”,表面写日斜燕 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也是以燕喻人。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 “ 薄游陇 ”,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所以诗句以 “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 ”。两句诗合起来,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 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风雨坏檐隙,蛇鼠空墙墉。”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直指其失。

但许浑的这首绝句,因为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

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 落尽东风第一花”,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象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曲词隐含无限的 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此处,不仅楼台任其废弃,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向读者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 ”。句中的“ 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 是禁门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 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五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用东汉桓帝时同日封宦官五人为侯事,这里作宦官的代称。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全诗的色调暗淡,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许浑诗鉴赏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 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墓,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 ?“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 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表达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涤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 ”,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 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7.鉴赏滕王阁诗 篇七

1.研习《西塞山怀古》, 体悟其深沉、含蓄的情感。

2.通过对《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等诗作的回顾, 展示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 并总结归纳咏史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技巧, 把握咏史诗的大体步骤。

3.以小结出的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方法】

研读、讨论、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朝代更迭, 盛衰无常, 名人辈出……这流变的历史, 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的兴感之由, 于是, 怀古诗便出现了, 并且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抒情主题。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 不是爱, 不是死, 而是怀古之情, 兴亡之叹。”这也足以说明怀古诗这类题材的重要性。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研习诗歌

1.初读全诗, 展示全诗。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2.指导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研读诗歌。

(1) 读全诗, 注意画线字眼的读音。 (2) 结合史实介绍和课下注释, 研读诗歌, 弄清诗歌大意。

教师补充诗歌背景:太康元年 (280年) 晋武帝命王濬率领由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 顺江而下, 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 凭借长江天险, 并在江中暗置铁锥, 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 冲走铁锥, 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 直取金陵。

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指引下展开研读和讨论,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点拨, 最终确定大意。

诗歌大意:晋代王濬率战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悬挂金陵城头。/人间有几回兴亡盛衰的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江流没有变化。/现在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3.研读探讨三四两联的内容和情感。

(1) 屏幕上展示探讨问题: (1) 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能否用一句简单的话加以概括? (2)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四两联是全诗理解的难点, 所以花费时间较多)

(2)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 金陵经历了若干朝代的兴亡, 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感叹, 并升起伤怀之感, 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

(3) 总结全诗的结构并板书。

一、临古地西塞山

二、思古人

三、忆其事西晋灭吴

四、抒己志赞颂、庆幸, 更多的是警示统治者以前朝兴亡为龟鉴

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对比

三、总结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

1.临古地。

2.思古人。

3.忆其事 (古人、历史之事) 。

4.抒己志 (个人的感情或对历史事件等的认识) 。

(有些诗几个环节全都包含, 有的则不全包含;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认识也未必直接写出, 有些则是较含蓄地传达。)

四、拓展与链接

我们在本模块中还学过两首怀古类的诗, 分别是《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 按照我们刚才总结出的咏史诗的一般结构, 来回顾和复习一下这两首诗吧。 (略)

五、怀古诗小结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对比 (古今) 、借景抒情、用典。

3.步骤:明史实, 通大意 (关注注释, 重要的历史与人物情况要熟悉) ;悟情感, 察诗心 (找准诗人和历史人物、诗人所处时代和所叙历史的联结点) ;抓技巧, 重术语 (熟记常见手法, 表述简洁严谨到位) 。

六、当堂演练 (略)

七、结束语

上一篇:郓城县委党校领导小组下一篇:工程机械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