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精选5篇)
1.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 篇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作 者:马瑞俊 蒋志刚 MA Rui-Jun JI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马瑞俊,MA Rui-Jun(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蒋志刚,JIANG Zhi-Gang(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年,卷(期):25(11)分类号:Q143 S759.6关键词:气候变化 物候期 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 青海湖
2.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 篇二
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这个问题, 各方面的关注至少有三四十年之久。但是直到最近的三四年, 才格外引起关注。IPCC, 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组织了调研, 并于2007年做了第四次报告, 并将其发表。之后,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拍摄了一部电影《不愿意面对的未来》。电影讲了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忧虑。它不但得到奥斯卡最佳新闻纪录片奖, 更为重要的是, 戈尔副总统连同IPCC的第四次报告, 共同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我们先抛开诺贝尔和平奖评奖是否准确的问题, 因为“和平”的评价永远要由历史去考察, 利比亚, 多国部队对它进行军事行动, 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美国总统奥巴马。但自此之后, 全球气候变化理论逐渐进入了全球居民的视野, 也进入了各国领导人的思考范围, 于是我们今天就听到、看到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的意见和行动。
1. 气候变化的三条核心理论。
第一条, 关注大气中所含有的CO2浓度。
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 大气中所含有的CO2浓度备受各方关注。需要说明的是, CO2是自然存在的, 跟化学没有太多的关系。CO2的浓度, 我们了解的值是万分之三, 但实际上是280ppm, 相当于万分之三左右。如果它升高了一倍, 现在差不多到了380 ppm左右, 将近400ppm。在280 ppm的基础上, 如果增加了一倍, 按照目前的理论, 则认为全球气温将升高两三度, 而这升高的两三度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条, 涉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目前普遍的认为是, 如果全球气温上升了两三度, 对地球和人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气候———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另外南方的一些热带疾病, 如登革热等, 都会北上侵蚀我们健康的身体, 危害我们的粮食。还有水的问题, 包括资源不足所引起的地区间的冲突, 都有可能随着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两三度而发生。
第三条, 各个国家针对气候变化应采取行动。
由于上述原因, 各个国家, 尤其是一些主要国家必须减排。到2050年的时候, 把碳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50%, 这才能使地球的气温在2050年的时候, 比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高出两三度, 且不至于太高。
2. 气候变化的三条核心理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现在这三条核心理论, 已经被公众和主要国家的政要所接受, 形成了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共识, 即大家共同来应对气候变暖。如果这个理论一直延续下去, 它就会成为今后几十年各国政府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也都将延伸于这样一个基本理论。
限制气温的升高, 较之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高出两三度, 这个目标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 对中国来讲, 则反映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
第一,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任务。
G8在召开哥本哈根会议 (2010年) 之前, 为会议准备了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是关于发达国家到2050年要减排到1990年水平的80%, 减排下来80%。这两度的预值允许的排放量是8000亿吨的CO2。这个排放量要分给不同的国家。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在京都议定书之后, 将碳减排减到1990年水平的20%, 减下来80%。这就是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发达国家希望能在他们之间形成的一个共识。
发达国家共同努力减排, 剩下的就要归发展中国家来减。但是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一个指标。我国政府出于负责任的态度, 给自己规定在五年中减排20当量———就是单位GDP里的能耗。实际上这个目标已经在实现的过程中。虽然国际上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设定一个减排数值, 但是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 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有所表现。
第二, 工业化过程的不均衡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承诺。
发达国家所准备承诺的剩余的减排量, 即8000亿吨CO2的56%,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承担, 但是发达国家人口是11亿, 它所要占用的排放量是44%, 发展中国家占另外的56%, 包括中国。发展中国家是55亿人口, 碳排放量是56%, 发达国家11亿人口, 要排放44%。两个数据的对比可称作不公平的“下一步”, 它隐藏在发达国家信誓旦旦的承诺减排80%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国际上并没有给出固定的减排数值, 但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国, 于是很多国家要求中国摘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 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要求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现在的要求减排。事实上, 发达国家的CO2排放量已经随着工业化的过程, 走完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已使空气中的CO2接近阈值, 其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左右, 如果按照人均计算, 发达国家所谓的减排量是不是公平, 是不是对人类负责任, 也请大家下个结论。
第三, 中国的碳减排任务与发达国家的所谓碳减排资助。
哥本哈根会议刚刚开过, 尚有积极的成果, 即发达国家口头上承诺到2020年, 准备动员每年1000亿美金,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 但中国不在被资助中。理由自然因为要是给了中国资助, 对其他小国的资助就会大大减少。作为发展中国家, 如果中国分得大块蛋糕, 其他的国家也会对中国产生一个不好的印象。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自己已经表明, 中国不会在这1000亿美金的补助之列。当然这1000亿美金到底能不能实现, 还要画一个问号。哥本哈根会议之后, 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提出发达国家每年拿出100亿美金,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 100个亿如果还没有实现, 那么1000亿那就要看一看。
总而言之, 气候变化问题, 不仅仅是环境问题, 还是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一旦发达国家把排放的空间限制下来, 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均的能耗, 永远保持在目前的情况下, 那么是否意味着将贫富的差距固化, 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事。如果不按照国际规定、国际的节奏去做, 有一天其他各个大国, 即目前正在制定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秩序的大国, 他们可以抛出新的规则, 包括进行碳交易。关于碳交易, 形象地说即哪个国家碳排放量太多, 就以增加关税的方式进行限制, 这样税高了, 产品不能出口, 就会有大量的工人因此失业,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 这样的问题非常严峻, 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非主流”观点
我想交流的想法, 不仅仅在讲目前大家已经熟知的三大理论:CO2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两三度, 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灾难;最后是各个国家的联合行动, 减少CO2排放, 保护我们的地球和环境。今天还想和大家谈谈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非主流”观点。
1. 气候变化———科学问题还是某种宗教观念?
我注意到一些学者, 对气候变化的主流理论抱有不同看法。比如加拿大就有61位科学家给他们的总理写信, 他们认为气候变化是因为自然因素在质变, 而人类活动对自然变化的影响尚不大。再如巴黎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卡波, 他认为海洋的水汽蒸发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海洋的水汽蒸发比工业化以后造成的CO2排放的后果还要高出几百倍。
然而空气中的CO2浓度是万分之三到四, 在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浓度, 要远远高于CO2。这是常识, 小学的知识就知道水蒸气的浓度是几十倍于CO2浓度。那么每一个分子, 每一个水分子和每一个CO2分子, 它的温室气体的效应大小是不一样的, 以单个分子来比较, 水分子也要大于CO2分子的温室效应。水在大气中占有的数量远高于CO2, 其他的温室气体还有很多, 如现在联合国关心的, 也就是IPCC委员会关心的六大温室气体:CO2 (二氧化碳) 、CH4 (甲烷) 、N2O (氧化亚氮) 、HFCs (氢氟碳化物) 、PFCs (全氟化碳) 、SF6 (六氟化硫) 。CO2不是化学品, 它是大气中自然存在的。CO2在所有这些温室气体的种类中间, 除了水和臭氧, 它的作用是最大的, 它占到其他温室气体作用的70%多。但是臭氧太多了, 水蒸气太多了, 人类没法控制。我们就需要管理CO2, 管理剩下的次要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大气中的水, 占95%, 其他5%属于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中有70%是CO2, 而CO2中人为所产生的加到一起, 这会是多么大的效应, 要花多大精力管住这个整体。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科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
但是, 政治家不会去做那么多的数学题, 政治家说CO2这个事很重要, 所有国家都说要控制它, 仅一个国家说, 好像这得再研究研究, 自然行不通。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MIT的首席气象学家, 在国会作证时便谈到了上述相关问题。人家问他气候变化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他的意思是:现在大家都说有, 那就说有。于是气候变化这个科学上的问题俨然成为某种宗教观念了。事实上, 研究这个领域的人没那么多。IPCC里涉及7000位专家, 共同写报告, 但其中的专家没有太多, 这仍然是个冷门学科。但是它一旦成为了所谓“宗教观念”, 便毋需研究理由, 也不要做自己的分析判断, 有疑问就说科学家已经解决了。
这就像西方说有什么问题, 上帝肯定知道, 你我纵然不知道, 上帝已经全然计划好了一般。这个新兴学科, 里面有很多很多弄不清楚的问题, 而且研究的人比较少。一个新兴学科所形成的理论, 总要经过反复的检验, 才能拿到公众面前, 让公众去接受它。再比如, 阿莱格, 法国教育部前部长, 获得过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大气科学奖。他对气候变化的所谓主流观点同样持怀疑态度。他指出, 哥本哈根会议聚集了65个国家的首脑, 而世界组织, 包括联合国的一些重要会议, 包括饥饿、儿童、水资源等问题的会议, 几乎没有主要国家的首脑参加。看来CO2的问题如此吸引大家的眼球, 这的确值得思考。
2. 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气温、CO2、灾难。
事实上, 气候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没有搞清楚, 我希望能够较为客观地和大家探讨。第一个问题是气温对CO2浓度的变化敏感不敏感。一般认为浓度被增值后, 温度升高两到三度, 这能否理解为气温对CO2浓度的变化表现为敏感。第二个问题, 温室气体增加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是人, 还是自然?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第三个问题, 是温度升高的严重性。关于严重性, 我们同样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目前我们更强调危害的一方, 但另一方还需继续研究, 这同样是有必要的。关于这三个问题, 我们要作具体分析。
第一, 气温对CO2浓度变化的表现———敏感还是不敏感?
首先要解释的问题是关于温室效应, 形象的说法是“花房效应”。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 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 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 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就此问题, 给大家举一个具有敏感性且非主流的例子。即这张联合国IPCC组织所提供的图:在南极冰心上钻探, 取出65万年前的冰心, 用以研究其所反映的温度与CO2关系的问题。
请大家看图:这条线是CO2, 这条线是表示温度, 当时没有温度计, 因此用其他的方式来折算。这张图被格尔和几千位专家所看重, 并依据它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将图中CO2的数据变化线与温度的数据变化线一一对应, 会得出让人震惊的结果, 即这两者的变化竟然如此吻合。如果在此画上阴影, 这个阴影似可说明温度实际上是先于CO2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从相位上来看, 后面才有CO2。如果这个假说能够被证明, 则可称为颠覆性的理论。因为, 现在的理论认为CO2增高, 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这个假说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即从相位上仔细观察, 观测到的数据反映的问题是温度先变, 随之CO2的数据发生变化。
而相对现在的普遍观点, 即CO2倍增之后, 温度会升高两到三度的理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来的, 被称作“气象学家瓦僧多教授模式”。它代表一种气象模式, 或称为气候模式。瓦僧多教授认为, 不同的模式都是基于大量的计算而来。这种计算预测不是气象预报, 而是指气候模式。气候很复杂, 即使仅就100年之内, 温度仅增长两度, 如果将各种因素计算进去, 将会有六七个主要的模型。论证每个模型的结果, 得出的一个平均值便是CO2倍增之后, 温度会升高两到三度。但是就化学学科而言, 我们感觉这其中的误差比较大。因为有的模型的测算结果是增加六度, 有的则说是一度。因此, 无论是实验结果还是预测结果, 误差都比较大。
第二, 温室气体增加的主导因素———人还是自然?
另一方面, 从实际观测的结果得出的数据来看, 近100年来的时间, 温度升高0.74度。这的确是一个面临挑战的问题。那么温度升高0.74度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结论是在CO2的当量浓度已经增加了60%的情况下产生的。这60%也包括了像甲烷一样的小量份额的气体。即使将这些小份额积累起来, 共同计算, CO2相当于总共增排60%。
温度升高0.74度, CO2增排了60%。需要讨论的是, 这增排的60%中有多少是人为排放的, 有多少是自然因素。比如说空气中有很多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都在排放CO2;再如包括火山喷发、地震等, 地震一下子就增加全球CO2的2%。因此, 人为排放CO2占主要原因, 但并不能占到100%, 所以增加的CO2, 一定有自然因素。因此, 假定最高的人为排碳量为70%, 按照0.74度计, CO2倍增值后, 温度提高1.1度应该是上限。
那么模拟值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温度增加2到3度, 实验观测出来的结果是温度提高1.1度, 如何看待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 如何来协调之间的矛盾呢?我也没有答案, 请各位思考。
温度升高是人为的原因还是自然的原因?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问题。刚才我们看见了65万年的冰心图, 有温度高的时候, 有温度低的时候。在80多万年以前, 地球温度波峰值的变化, 不是10万年左右一次, 而是4万年左右一次, 平均计算下来是4.1万年。总之, 即地球的自转轴, 在4.1万年间, 要有一次的摆动和回归。地球自转不会永远分毫不差地沿着自转轴运动, 它也会产生摆动, 即使围绕太阳公转, 也不是均匀的椭圆形路线。经过10万年左右的时间, 地球也会产生运动轨迹的偏离。这不难想象, 因为地球不是孤立的。一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 太阳系要无数次地穿过银河系的旋臂, 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众多的星球在发生作用, 但不能排除地球的公转、自转可能会受到的扰动。不然的话, 就会犯绝对主义的错误。世界是复杂的, 一定有多种因素的整合。比如一位俄罗斯的专家认为, 土星和木星, 当它们的轨道跟地球处在一个轨道, 比如说比较近的一个状态, 它就要把地球拉开。这样的事情10万年发生一次, 就会使地球有冷有热, 冷的时候相当寒冷, 热的时候非常热。但是, 地球以前并没有那么寒冷。南极出现冰川, 不过在两三千万年前, 格陵兰有冰盖, 仅有200多万年。200多万年的时间, 人和猿就已经分家了。一部分猿站起来了, 逐渐向人演化。
260万年前格陵兰开始有冰盖, 直到现在, 地球总是有暖的时候, 有冷的时候。寒武纪之前, 白垩纪时期很温暖, CO2是6000个ppm, 温度很高。现在的CO2是389个ppm, 现在温度是平均14度, 白垩纪时期是21.22度。但那时没有人类。地球总是在变化, 温度跟冰期是吻合的一种变化, 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刚才谈到的小冰期的最晚期, 大约是100多年前清末的时候, 那时候温度非常低, 相当冷, 但是之后温度突然升高了, 一直到现在都很暖和。
因此, 升温是我们所观测到的情况。这是工业化之前就有的。到底是不是现代人很愿意将自己处在尴尬的境地中, 说地球温度升高是人的原因;还是所谓“人定胜天”?人真能胜天么?还是我们人类在想办法阻挡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能不能成功呢, 我们只能等待。但在座的你们会比我看得更清楚一点, 因为我要早几十年比你们离开这个星球。
第三, 地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后果———灾难或是生存适应。
关于地球平均温度升高的严重性, 怀疑论者、非主流说认为是将其严重性、灾难性夸大了。主流说的代表, IPCC主席认为海平面将在2050年的时候, 增长7米。可是过去100年的记录显示, 海平面仅增加了40厘米。那么再过40年, 会涨到7米。这位主席在这么庄重的大会上讲的内容, 就一个学者的感受而言———当然, 我不过是个外行学者———这样的讲话, 玄乎的讲话, 总让人不太放心。
但是你要明白它的政治性。它也许是对的, 但我活不到那个时候, 海平面涨7米, 如果真的涨上来怎么办?但我觉得, IPCC主席说海平面涨7米, 100年来观测的是40厘米, 未来40年长7米, 这之间的联系, 一定要有科学的论证, 这点是要做到的。
中国自己的学者, 在20年前, 到过新昆仑山挖冰心进行实验。这个实验动议来自于一位老院士石桠枫先生。因为新昆仑山上面也有冰盖, 有冰川的遗迹。挖冰心的目的是为了考察3.5万年前这个地方的温度。实验的结果是比现在高40度。那个时候青藏高原都是一些淡水大湖, 青海湖的湖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塔里木河现在干枯了, 那时候是几万平方公里的水面。再看6000年以前的贺兰山, 以东的地方很温暖, 森林覆盖;而现在到兰州去看看, 看不到树, 从机场到塔楼, 种一棵树还要拿水来浇, 长不茁壮。而这之前根本没有沙漠, 森林覆盖非常好。这前后环境的温度变化, 从冰川时期计入, 高的时候高5度, 低的时候低4度, 9度之间竟有这么大的跨度变化。我们不知道3.5万年前这个地方有没有中国人?那时候不能称作“中国人”, 但是那里肯定有人。在这么大的温度跨度下, 这个地方的人竟然活下来了, 我的问题是到底是温度对人有摧毁性的影响, 还是人可以适应自然?这个事也要琢磨琢磨。
有的同学或许了解,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电影里边的那只北极熊, 站在北极的最后一块冰上, 冲着东方吼叫, 寓意就是东边有一个什么国家在那儿排放CO2, 使得北极熊马上就濒临灭绝了。所以要拯救北极熊等濒危动物。可是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离加拿大很近的一个州, 这个州的女州长佩林———她曾经是共和党竞选时的副总统人选, 现在仍然在担任这个州的州长———她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这里的北极熊增加了一倍, 而且现在增加得太快了, 哪里说是濒危?
同学们, 北极熊早先是不是也存在呢?在仰韶时期、中世纪时候的高温时期, 是不是也存在呢?据说那会北极熊也的确存在, 考古可以说明这个事情。据说那会北极熊热得够呛, 跑到加拿大的居民家里找食物, 但是它最后活过来了。
北极熊活下来了, 那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比北极熊是强还是差呢?看看人类从1900年左右的16.5亿人口, 到现在去年中国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世界的人口因为没有普查, 不太准确, 粗略估算, 大概有68亿。从16.5亿到68亿, 将近增加了3倍。人口增加了3倍, 100年地球的温度增加了0.74度。问题是温度升高了, 人口怎么不减少, 还增加了那么多倍?而且到2050年的时候, 地球人口至少到90亿, 到本世纪末要超过150亿, 那时候地球怎么能承载这么多的人啊?就适应温度而言, 我不知道哈尔滨的人跑到新疆能不能活?个案毕竟不及统计数据。但就此提一个问题, 现在地球温度升高两度, 人类就会面临灾难, 那么历史上冰河期和间冰期的温度幅度有将近7、8度这么大, 中国石桠枫老先生提议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有9度的温差。那么中国人、世界各国的人民, 经过200多万年的演化、进化到了今天, 成为了比过去更健康的人还是更脆弱的人, 我也没闹清楚。因为我没看到中国猿人那时候他身体状况怎么样, 反正现在人类的平均年龄还没有超过90岁的。所以人对自然的适应, 和顺应自然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能力, 不一定是很弱的。那唯一的问题就是海平面升高, 会把马耳他等地淹掉;再或许那个时候的历史, 上海就不存在了———但是上海存在了有人搬过去, 上海不存在了往回撤呗, 这个事留给今后大家来回答。
三、没有结论的结论
我今天和大家说了一大堆没有任何结论的东西。但是有一点,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理念绝对是对的。对于节约能源、资源, 优化我们的环境, 保障我们的健康,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现在我们就说, 一切都是人自己导致的温度升高, 使得全球变暖, 以至于人类自己将自绝于人类, 面临灭顶之灾, 这样的结论是不是能够那么简单地做出来, 我心存一个问号。
通过今天和大家探讨, 关键是希望大家将来不管从事什么样的研究, 比如从事大气, 从事宇宙学, 从事微观粒子, 从事化学减排, 等等, 终归要对这些尚没有理清的东西, 进行深入的研究、客观的分析、良好的判断、合理的应对。
3.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 篇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气候的变化可能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对我区甚至我国的水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讨论对水资源的影响和供水方式用水行为的改变。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的对策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阀与利用,另一个是增强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洪水安全、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宁夏采取调整的有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289mm,黄河自黑山峡入境,横贯**平原,从石嘴山市头道坎出境。境内流程397m,水资源量少质差,工程型缺水并存,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一)保障区域持续稳定发展
**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确定了“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转促配、以联补缺”的总体建设思路,以北部引黄灌区为中心,构建有效的节水调控体系,银北灌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建设调蓄水库,井渠双灌,水库、湿地、滞洪区联合调控,渠水洪水沟水地下水相互补充,通过大水系的建设,达到大面积改造,银南灌区以“两并一改为重点,加快了节水型社会示范工程建设步伐。
(二)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运行
以中部干旱带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构建用水工程良性运行体系。结合“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通过小面积开阀,大面积保护,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种植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水权
**水利确定了“北部节水,中不调水和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新思路,实现了“三大转变”,水权转换实现了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投资反哺农业。
二、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
(一)洪水资源化
在洪水期,**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架出“共拦、分治、联排“的格局,利用洪水、沟水、中水及渠道推水,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变害为利。
(二)污水资源化
废污水未经处理排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建设多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和灌溉标准,使污水资源化,不仅可增加可用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而且起到了治理污染的作用。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建设
(一)水利领域关键技术应用
建设了**、**、**等大中型扬黄灌溉工程、通过对大孔隙湿陷性黄土、大跨度缆索吊装惊醒研究,解决了黄土湿陷和构建吊装的技术难题,是**高扬程提灌工程的建设水平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通过开展**大坝填筑材料、地基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并实践宽级配砾石土整体筑坝技术,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
(二)建设了一只具有一定研究应用能力的水利科技队伍
在**、**供水工程以及**等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水利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小结
4.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 篇四
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格局变迁是由自然界气候本身的变化引起,而过去几十年和未来21世纪的自然环境格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
本文分别从历史时期、20世纪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
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
根据考古、孢粉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曾发生过多次较大幅度的迁移。
竺可桢(1972)指出,过去50来中国桔、竹等亚热带植物类型分布的位置发生明显变迁。龚高法等(1987)研究表明,在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左右,相应的气候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普遍生长以阔叶林为主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其中含有许多喜温的阔叶树种;亚热带气候几乎控制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已接近亚热带北缘,燕山山脉南麓处于由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整个历史时期,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北移5~6个纬度,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曾南移约2个纬度,移至长江以南,现代(20世纪)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
在18000~15000 a B.P.的末次冰期最盛期,中国东部松嫩平原已无森林,北方针叶林带在中国北方较现代南移4~10个纬度,在欧洲南移16~17个纬度,森林迁移后则由草原、草甸或苔原所代替。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北、北欧、北美的泰加林又重新占据了以前的苔原带或森林苔原带;青海湖畔分布松、云杉和冷杉,为半湿润气候;藏南羊卓雍错湖畔有桦、栎林;苔原带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崔之久,1991)。在气候最适宜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的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京津地区及冀中、冀南平原有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华北平原中南部分布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一些喜暖乔灌木种属,与现代地带性植被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全球气候出现一次寒冷期,在中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北界南移,甚至越过淮河,向南移了约1个纬度,华北平原北部曾出现过的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消失,华北平原中南部的自然植被已不再具有北亚热带森林性状,而大部分地区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朱士光,1994)。
5.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篇五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集中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产品、陆地利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虽然如此,气候变化对消费者的食物和饲料安全影响的专题研究报道仍然很少.通过文献综述,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食品安全的各种影响.一般认为,种植业是农业和养殖业中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环节,气候参数如温度、干旱、降雨、风和CO2 水平的变化,将改变农业化肥、农药投入,引起土壤退化,加重作物害虫、昆虫和病害受灾程度.气候变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极端天气如洪水和热浪伴随的食品病原菌污染都对将来的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将面临食品安全的严峻挑战.
作 者:李裕 张强 王润元 肖国举 王胜 LI Yu ZHANG Qiang WANG Runyuan XIAO Guoju WANG Sheng 作者单位:李裕,LI Yu(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张强,ZHANG Qia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气象局,甘肃,兰州,730020)
王润元,王胜,WANG Runyuan,WANG She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肖国举,XIAO Guoju(宁夏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干旱气象 英文刊名:ARID METEOROLOG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Q142.2 关键词:气候变化 食品安全 环境变化
【试论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doc】推荐阅读:
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09-27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08-18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06-2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10-0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06-26
RegCM3对中国地区气候的数值模拟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