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2024-09-06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共7篇)

1.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篇一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1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

2“哦啦!”的欢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3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 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4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 5

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2.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篇二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

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态学的分类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唤醒各国人民保护各种世界遗产的自觉意识,促进世界各国对各种世界遗产、各种文化传统的保护,而且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有效地“矫正了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中的贵族化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化的偏见,”[2]伸张了文化平等的意识。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当我们审视传统艺术时,可以尽量发现物质文化之外的内容,以获得对作品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我们当下实际所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中人们真正创造的非物质文化相比,仅是冰山之一角。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中非物质文化的实践主体相继离去,加上精英的文字典籍对民众活态文化的漠视,导致了大量非物质文化无法传承的历史缺憾。正是在这一历史缺憾的弥补上,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风俗画,以静态的视觉图像,记录下历史中种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为我们探究中国古代的劳动方式、社会风俗、工商贸易、曲艺杂技、装束打扮、民间工艺等等,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中国传统风俗画,是一种描绘民众风俗生活的绘画。需要指出的是,传统风俗画中的“风俗”一词,在历史上应与“民俗”有着相接近的意义,具体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可见,风俗实指某种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凸显了传统风俗画的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因为我们当下所识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某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的遗存。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乡村生活曾是中国传统风俗画主要表现的内容。诚如《宣和画谱》所云:

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岁,与牛羊鸡犬煦煦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像,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

这就是说,风俗画不但一般会描绘情景交融的田园风光,而且表现古风民俗,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有了“礼失而求诸野”的价值。

对于传统风俗画,或许宋代的我们见得较多。其实,宽泛意义上的风俗画早就存在。比如四川出土的战国铜壶上,镶嵌有采桑图;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乙侯墓的木盒上,漆画有乐舞图。至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有关于农耕、纺织、田猎、庖厨、百戏等场景的写照。魏晋南北朝时,始有风俗画之记载。《历代名画记》云:“田家一种,古今独绝。”“田家”始为画科之一种。唐代随着人物画兴盛,风俗画也有发展。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的壮大,风俗画题材日渐多样,除描写田园风物外,反映市井生活者愈为广泛。北宋时期,已出现各有所工的风俗画家,如根据《图画见闻志》记载,有“多状京城市肆车马”的高元亨,有“多状江表市肆风俗,田家人物”的叶仁遇,有对“田家村落风景,固为独步”的陈坦,等等。宋代也因此成为中国风俗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元、明、清之后,风俗画亦有延续,并不乏有较高水平的作品产生。

传统风俗画,以多样的形式,浓郁的生活气息,记录了古代社会风俗、表演艺术、劳作经贸、手工艺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与传统,为我们还原了古代很多非物质文化的知识。

传统风俗画中,有直接表现节日风俗的,这为我们追寻古代节俗活动的内容与情态,提供了形象的资料。这些画作往往人物众多,场面盛大,气氛热烈。如宋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中,画村人聚列,岸旁击鼓,舟中亦鸣鼓应之,似为郊民拔河祈雨之俗;北宋燕文贵作有《七夕夜市图》,其描画的汴京潘楼一带七夕之夜热闹景象,与古代笔记小说所描绘:“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4]相互印证,为我们了解宋代的七夕活动提供了依据;再如元代最负盛名的界画家王正鹏,所作表现三月三龙舟赛的《金明池龙舟图》,尽管描写的是宫廷生活,但也展示了“龙抬头”节俗中的热闹场面,为我们知晓古代三月三节俗活动提供了形象资料。至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反映了北宋汴梁一带人们清明节的多彩生活,等等。这些作品以其生活性的场景,多样的人物造型,重现了古代节日民俗中的非物质文化内容。

传统风俗画中,除了反映岁时节日民俗内容之外,也有展示古代婚娶、祭祀礼仪等民俗的。如宋代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尽管是一幅文人气十足的山水画,但画面中有滩头人击鼓奏乐,有二女子穿朱衣,江面船上亦有一人穿朱衣,似为农家娶妇之俗,故元赵孟頫尝名之为《娶妇故事》,而明文寿承题字图上,命为《田家娶妇》。可见该画盖描绘了民间迎娶之俗。北宋陈坦也有《田家娶妇》,但比较直接地表现了当时农家婚娶的情形。至于陈坦的《村落祀神》、《移居丰社》等,则表现了乡村祭祀庆典的场景。可以说,对于古代婚娶、祭祀的情形,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已经很难得知,而这些风俗画正好给予我们这方面的非物质文化的信息。

传统风俗画中对于民间游戏、民间娱乐的描绘,则保存了古代表演艺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常在婴戏图中得以表现。宋代以后,婴戏图十分流行。被《图绘宝鉴》称为“尤善婴儿”的苏汉臣,所作婴戏图甚多,传世者有《婴戏图》、《百子嬉春图》、《秋庭戏婴图》等,画面展示了儿童所作的游戏。此外像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佚名的《蕉荫击球图》等,也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一些游戏情形。也有直接展示民间表演艺术的,如《清明上河图》中有各色表演京瓦伎艺者;南宋佚名的《杂剧图》,表现了两人双手捆绑着表演杂剧的情形;清代金廷标的《瞎子说唱图》,则描画了乡村说唱艺术表演时的情形,如此等等。这些风俗画在富有情趣的画面中,传承了古代表演艺术的非物质文化。

传统风俗画中的《货郎图》,却以近乎繁复的货物展示,既映现了当时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体现了人们非物质文化的创造。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货郎日渐成为画家喜爱表现的对象。代表作是李嵩的《货郎图》(图2)。画面中货郎架上的货物多种多样,有各种玩具,也有各色日常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另外,宋代苏汉臣、明代计盛等人也作有不同的《货郎图》。这些《货郎图》都以货担上丰富的货物,重现了古代中国行商的贸易方式。现在看来,这些《货郎图》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手工艺方面的非物质文化,提供了佐证。

传统风俗画中那些表现人们劳作、纺织、行医等内容的作品,折射了古代人们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也为我们留存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反映人们生产劳动的,如宋刘松年的《耕织图》,佚名的《捕鱼图》、《扑枣图》、《卖浆图》等;表现人们纺纱织布的,如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图1),南宋佚名的《蚕织图》等。还有像表现乡间行医治病的,如北宋陈坦的《村医》、南宋李唐的《村医图》、《炙艾图》等等。这些风俗画在展现古代生产民俗和民间医药等知识时,也为我们留存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当然,传统风俗画中那些全息性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会给予我们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3)。作品全面反映了北宋京城的商旅往来、民情风俗,图中有卖艺的、经商的、算卦的、行医的、务农的、卖力的、乞讨的、出家的……,可谓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皆在其内。画面所表现的多样社会分工和各色人物造型,不但彰显了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与隆盛,而且为我们钩沉积淀于历史深处的非物质文化提供了形象资料。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长卷,也在尽情展示人们的手艺营生和休养劳作时,为我们了解清代的非物质文化,提供了一份清晰的记忆。

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仅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而且有着方法论的学术价值。即对于中国传统风俗画,如果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去审视,可以发现其题材内容中蕴藏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并且可以透视其种种特点与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审视传统风俗画,可以发现,传统风俗画中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活态性,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活态的展示,重视技术或技能的因素。换句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动态的表演中呈现其价值和魅力的。比如傩戏和古琴艺术,只有在表演中才彰显其神韵。这一特点也契合传统风俗画的内容。即传统风俗画中的形象,也总是以活动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是一户农家纺纱的劳动场面,画面中除了一男一女在纺纱外,旁边还有玩耍的小孩和嬉戏的小狗;又如南宋苏汉臣的《婴戏图》,是庭院里两个孩儿玩耍的画面,极富动感;至于清代金廷标的《瞎子说唱图》(图4),则描绘了农村田头间,老翁、幼童、少年、农夫细听一盲人在大树下说唱,引得隔溪的老妪老妇抱婴携童指手欲趋。唱者喜笑颜开,听者神情各异,各个形象处在一种动态之中,富有生命活力。传统风俗画中形象的活态性,本质上反映了历史中的人们,总是在能动的活动之中展示生命活力和获得生活情趣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观照传统风俗画,还可以发现,传统风俗画反映的社会生活,多数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常常是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里的文化结晶,叙事上体现出时空结合的特点。并且,“中国文化的叙事传统,时空因素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或孤立存在过。”[5,5]传统风俗画表现的社会生活,也常常是特定地域和时间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特点尤其在场面盛大的风俗画中得以体现。比如宋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描绘了京城汴梁自安业界北头向东至潘楼竹木市一带,七月七日夜间市场贸易的繁荣景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宣和年间清明节中,汴京东门内外汴河两岸的商旅往来和民情风俗;至于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描绘的是清初自灵岩山起,入姑苏郡城,又北出阊门至虎丘山一带的市井生活,如此等等。传统风俗画时空结合的叙事方式,本质上说明民众的风俗生活,总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定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来透视中国传统风俗画,还可以发现,传统风俗画有着多方面的独特价值。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一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必然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也决定了它多方面的价值。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6]使得它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作为对民众社会生活多元化反映的传统风俗画,在给予我们审美愉悦之外,也具有这些方面的价值。

首先,传统风俗画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比较清楚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等方面的情况。比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昆曲名剧《牡丹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人们的婚姻关系,认识到封建伦理纲常对年轻人的控制和束缚,也可以认识到当时的家庭结构模式等。而通过传统风俗画的解读,也可以对历史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有所了解。比如通过宋代一些《婴戏图》,可以了解当时民间流行的生活方式;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分工和经济状况;又比如通过明代周臣的《流民图》,可以了解到当时下层民众艰辛的生存状况,等等。总之,传统风俗画由于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多彩的民俗风情,反映了真切的民生境况,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而具有了很高的历史价值。

其次,传统风俗画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能原生态地反映着特定民族的文化特点,映现该民族在文化创造上的天赋,从而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作为对民众世俗生活的描绘,传统风俗画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传统风俗画多以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记录着古人在文化方面的天才创造。比如李嵩的《货郎图》,那货担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便充分显示了古人在工艺设计上的成就;宋代一幅《杂剧图》,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古人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如此等等。这些成就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7]可以说,传统风俗画正因为表现了古人多方面的创造,从而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另外,传统风俗画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我们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塑造该民族未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该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正如被誉为“东方伊里亚特”的三部英雄史诗一—《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分别反映了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文化一一心理结构。就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8]其实,传统风俗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如清代谢彬的《渔乐图》,画面表现的是江南水乡的渔民生活。芦苇青葱的湖面,渔网已经高高挂起,船上升起了袅袅炊烟。紧张劳动了一天的渔民们,将渔船并在一起,举杯饮酒,猜拳行令,放怀谈笑。这一欢快又热闹的场面,映现了古代民众朴素健康,怡然自足的精神特质;至于《清明上河图》,则在繁华的古代都市画面中,表现了中国民众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他们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

可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审视和观照传统风俗画,将其画面的内容还原到历史的生活情境之中,便可以发现,传统风俗画较之于其他题材的绘画,有着对于社会生活更为深广的反映。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因画家过分注重个人意绪的表达,山水占据了画面大部,淹没了人的主体性;道释画由于神佛鬼怪的神秘,而缺少现实的世俗性;至于历史画,则由于多表现帝王将相、名士公主或重大历史事件,也就缺少了平民的草根性。惟有传统风俗画所表现的内容,因为多是历史中广大民众生活中的知识、技能、风俗和传统,从而有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接近的特点和性质。

由此,我们对于传统风俗画可以获得更接近本质的理解,即传统风俗画始终以普通民众为表现对象,以世俗生活为表现重点,以积极入世为精神主旨,以生活情趣为审美格调,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生活,记录了人们创造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历史。

总之,在日渐注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保护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不仅对于我们审视文化遗产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传统艺术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审视中国传统风俗画,可以钩沉出不少已然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还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知传统风俗画的特点与价值,有助于我们达到文化的自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总则”第2条,2003年10月。

[2]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陶立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第314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李士彪注,第83页,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5]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发言纪要》,见冯骥才主编《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第15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2月,第73页;

[7]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0期。

3.全球十大奇异节日风俗 篇三

节日时间:6月

这个节日也是蒙古国的国庆,也可以称做“男人的比赛”。它承袭于古蒙古人骁勇善战的传统,设置了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三个项目,同时也包含其它节日庆祝方式。节日期间,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住宿在当地牧人的帐篷屋内。

二、圣周(类似于复活节)(Semana Santa), 危地马拉

节日时间:复活节前一周

这是中美洲最刺激的节日之一,如果想了解危地马拉,来参加这个节日就行了。该节日持续7天,融合了天主教和地方玛雅传统文化特征。节日高峰期持续三天,在这三天内人们不睡觉,举着一个耶稣圣像游行。当然,这个节日也是很危险的,据新闻报道,有一年节日期间死亡人数达到了89人。

三、战车节(Chariot festival),印度

节日时间:7月1日

战车节是印度最隆重的节日了。节日期间,数不清的节日爱好者聚集到普里市的大道上拖拉一辆巨型“战车”。这时,空气中就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金属锣的叮当声,贝壳的呜呜声,喇叭声和圣人的歌声。所有的色彩和所有的声音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四、亡灵节(Day of the Dead), 墨西哥

节日时间:10月31日开始,11月1日是“幼灵”节,2日是“成灵”节

这是在墨西哥最让人难忘的以死亡为主题的节日,主要在墨西哥的殖民地城市瓦哈卡举办。虽然节日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阴郁,但是参加节日的人们通常都很开心,甚至载歌载舞。节日强调的是庆祝死亡这个主题,同时表达对死去生命的一种尊敬和拜祭。人们用食品拜祭,在公墓里弹奏音乐,或者写“骷髅诗”相互取笑,此时公墓会变成集会场所。报纸上也会有相关的骷髅漫画。像西方万圣节的南瓜一样,亡灵节也有自己的代表物品,那就是骷髅。

五、申杜尔山口马球节 (Shandur polo tournament), 巴基斯坦

节日时间:7月

巴基斯坦北部的申杜尔山口马球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马球场,其高度超过海平面3350米。除了海拔高外,此马球节延续了800多年前的古老比赛规则,这个节日吸引了全世界大批游客。

六、藏历新年(Losar Tibetan New Year),中国

节日时间:藏历正月初一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天早上,头戴黄帽的喇嘛们要做一场象征性的仪式,之后,人们或游行或放烟花,意在驱逐刚过去的一年里的恶魔。

七、京都艺妓节 (Kyoto Geisha Festival), 日本

节日时间:每年5月

这个节日始于1872年,是日本最著名的艺妓舞会之一。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都会到这里一睹斗町地区艺妓的优雅姿态。舞会的舞台搭建在Kamo-gawa河畔,100多年来已经吸引了包括卓别林和简·科克托在内的众多游客。

八、 卡尔加里牛仔节 (Calgary Stampede), 加拿大

节日时间:每年7月第一个星期五开始,历时10天

这个节日有号称世界最盛大的户外表演,同时也是西班牙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庆典。节日期间会举行国际公认的牛仔竞技比赛,同时也举办一系列舞台表演和音乐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比赛,比如农产品竞赛,篷马车运动(选手在公园内,必须控制马车在场内来回转八次,并保持在自己的跑道内)等。

九、比卡内尔骆驼节 (Pushkar Camel Festival),印度

节日时间:每年11月

这个节日的主角完全是骆驼,每年的这个时候从印度乡村赶来的人们蜂拥至此参加这个骆驼盛会。节日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骆驼的交易会,骆驼主人们把自己的骆驼打扮得很漂亮,期望在交易的时候获得一个好价钱。除了牲畜交易,还有宗教庆典以及各种与骆驼有关的项目,比如骆驼赛跑,骆驼舞蹈,骆驼毛修剪等。

十、太阳节 (Inti Raymi), 秘鲁

节日时间:6月24日起一周

4.关于中国的节日风俗广播稿精选 篇四

三一班 9月

张金硕: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上午好!

张金硕:在这满载希望的九月,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啦!郭思琪:欢迎大家收听本学期的第一期节目。我是三一班的郭思琪。

张金硕:我是张金硕。再过10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 在这里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这美好的天气里有一份很好的心情去工作、学习。

郭思琪: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具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每年明月高高挂起时,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会更深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就是对这种情形最好的诠释吧。

张金硕: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郭思琪: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张金硕: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郭思琪: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像玉盘一样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张金硕: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郭思琪: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张金硕: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郭思琪: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

节的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金硕:哇!还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郭思琪: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吴刚伐桂”的故事吧!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让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奇怪的是,吴刚每砍一斧,斧刚离开树,树的伤口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没有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砍哪砍哪,却始终没砍倒那棵桂树,

张金硕:好感人的故事啊,“吴刚”的坚持真让人佩服!

郭思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好听,歌也很好听。不信你听:

播放《花好月圆》

张金硕: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郭思琪: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不是月饼。

张金硕: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

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郭思琪: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荡秋千”游戏。

张金硕:我们中秋有什么习俗呢?

郭思琪:“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

郭思琪: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张金硕:月饼应和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如果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就对身体健康没好处了。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好。

郭思琪: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张金硕: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张金硕: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郭思琪: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的节目!

张金硕: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说再见吧!

音乐欣赏

现在将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水调歌头》

播放《水调歌头》

张金硕:本期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张金硕: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5.中秋节传统风俗及美食 篇五

中秋祭月

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历史悠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就在周王朝,古代帝王就会有立春祭日、小暑祭地、立秋祭月、冬至节气祭祀的习俗。其祭拜的场所称之为日坛、地坛、月坛、北京天坛。下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便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述:“君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是恰好是夜里祭拜月儿。这类风俗习惯不仅为皇宫及顶层皇室所秉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俗。

文人墨客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来自祭月,严肃的祭拜成了轻松的.欢喜。民俗中秋节赏月主题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唐朝,中秋节赏月、玩月甚为风靡,很多诗人的名作中都有咏月的诗句。等到宋时,形成了以中秋赏月主题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宣布列入中秋佳节。与水调歌不一样,宋人中秋赏月更重要的是感物怅然,仍以月圆月缺,喻人情世故局势,即便中秋夜,皓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悲伤。而对宋人而言,中秋节还有另外一种形状,即中秋节是凡俗快乐的节日:“中秋佳节前,诸店皆卖基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店玩月,离落远闻万里,玩耍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朝的中秋夜是无眠之夜,夜市小吃整夜通宵运营,玩月游客,达旦绵绵不绝。

民间拜月

据说古时候赵国丑女人无盐,幼年时曾虔敬九婴,长大以后,以出色品行进宫,但没被临幸。某年八月十五中秋赏月, 君王在月光下见到她,认为美丽的人出色,后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仙女,以容貌而出名,故美少女九婴,愿“好像仙女,面似明月”。

月色马

明清时期雪女品牌形象出现了关键转变,由前期纯道士色彩的以仙女为主的玉兔景象演变为佛教相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月兔并在的凡俗品牌形象。这个时期,大家敬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色纸,又叫“月色马”。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述:“月色马者,以纸为此,上绘太阴星君,如观音像,下绘玉兔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美,金壁辉煌,中尝间多卖议者。年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绿红,笆或淡黄色,向月而供之。魔归云施礼,祭毕与豆腐皮、金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朝末年。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左右健在)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佳节多为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子女祀而拜之。”到清朝,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佳节小玩具。制做也日趋精美,有假扮将领戴着铠甲、身穿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无麟麟豺狼虎豹这些。也是有假扮兔首人身安全之商人,或者理发师傅、或者缝鞋、卖馄饨、茶水的,不一而足。

玩花灯

中秋佳节,有许多的活动游戏,关键在于玩花灯。中秋节是我国三大花灯节之一,逢年过节要玩灯。自然,中秋节没有像元宵佳节那样的大中型灯光节,玩灯关键仅仅在家庭、少年儿童之间进行的。

舞火龙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佳节富有传统的特点的习俗。从每一年农历八月十四晚睡,旺角深坑地域就一连三晚举办盛大的舞火龙主题活动。这魔龙将近70米左右,用珍珠草绑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命香。盛典之夜,这一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连绵起伏的魔龙在灯光效果与龙鼓音乐下欢跃翩翩起舞,甚是繁华。

燃宝塔面板灯

明清时期,民俗还有在中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节灯与元宵灯并不大同样。中秋之夜点是宝塔面板灯,并且关键在南方时兴。宝塔面板灯,即由村童拾捡废墟搭成宝塔面板形状的灯。清朝苏州市群众在荒野用瓦折成七级宝塔面板,正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之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此;也有柚皮灯,用红柚皮手工雕刻各种各样角色花草植物,正中间放置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选婿

山东有些地区,中秋夜有抛帕选婿的习俗。有夜,于城市广场中搭一彩台,布局成玉兔景状,并设月兔、桂花树等。一些未嫁人的姑娘假扮仙女,在庆祝歌舞表演以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一样花色的手绢向观众席抛开。如有观众接得的手绢与“仙女”手上的花色同样,就可以上台兑奖。有一些单身的小伙子在交回手绢时,若受“仙女”喜爱,则可以钻戒所赠。自此,彼此能够交朋友来往,情投者便喜结连理。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之夜有未婚者“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色,往他人菜圃中偷摘小葱及蔬菜水果,偷摘到之后便预兆她能遇到意中人。因而中国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俗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市“中秋节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世家,娶妇多年不育症者,则亲朋好友举办送瓜,先数日,于菜园子中窃东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道,以五颜六色勾画出相貌,衣服裤子裹于其上若人型。举年长寿好者抱之,“鸣金放鞭炮,送往其家”长者置东瓜于床,以变移之,门里念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受瓜者设盛筵招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这事最验云“.在衡阳市,但凡村内结婚了没有生育儿女的别人,”只需人品好,村内都会有人给他“送子”。

中秋节的传统特色美食

1、中秋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中国广为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户户尝中秋月饼、赏月亮,喜气阖家团圆,美得不可方物。中秋月饼作为一种形同月亮,含有佳馅的食品类,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作家兼美食专家苏轼就会有“小饼如嚼月,含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类,称之为“中秋月饼”,则始常见于宋代《武林旧事·蒸作饮食》。那时候,杭州市民俗就会有“又中秋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元朝末年,中秋月饼已成为中秋佳节日美点。

2、糯米糕

中秋节之时恰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佳节时很多别人都会用桂花树最糯米糕或是浸桂花酒。不论是糯米糕或是桂花酒都无一例外地释放出桂花树独有的香味。

3、石螺

中秋节前后左右,是石螺空怀的时候,腹腔无小螺。因而,肉质地尤其肥嫩,是食口螺的时节。并且田螺肉营养全面,所含的维生素D也是双眼视黑色素的重要化学物质。

4、红心柚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需品之一,由于“柚”与“佑”楷音,也是希望月儿庇佑的意思。吃完甜中秋月饼,再吃点酸甜的红心柚,既健脾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内部有清爽感。

鹅肉

5、鹅肉

元末阶段,蒙古族执政者欺负汉族人,汉族人确定_元人。但当时统辖严格,不可以明着机构抗争,就拿暗号。那时候汉族人称蒙古族人为“哒子”,就取楷音“家鸭”。大伙儿承诺,中秋节吃家鸭,便是中秋佳节大家一起付诸行动,_元人执政。并且,中秋节前后的家鸭整一下胖瘦适合,口感很好,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6、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是圆的凝结,它一直与圆相随。蒸糯米的笼屉,打糍粑的碓窝,放糯米糍粑的簸萁,做馅的大豆、花生仁、白芝麻这些都与圆都在,在四川民俗一些地方,在糯米糍粑中加入桂花树捣做成月桂糯米糍粑,沾上炒黄豆面和白砂糖吃,味儿幽静素雅、香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7、番石榴

中秋节恰好是石榴成熟时。因为红似玛瑙,白若紫水晶,进口如晶体玉浆,番石榴便成为桌子贡品之一,代表长命、阖家团圆和吉祥如意。这东西没剥掉的时候可玩度超过可看性,摸在手里远走高飞圆溜溜滑滑的,剥掉以后可看性又超过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宝石攒在一起,都是取个团圆的意思。

8、藕小盒子

中秋节食藕,都是寄阖家团圆之意也,特别是吃“藕小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成片,每两块间下方相接,正中间夹肉、蛤蜊等调配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色,此又被称为藕饼,与中秋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9、炭火烤肉

在中国台湾,中秋佳节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烤肉,在内地现在许多大型商场中秋节前夜也搞起来了炭火烤肉特卖会,所以很多人光临。在不知不觉中,中秋佳节吃烤肉也变成了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菜式。

10、香酥饼

四川人过中秋节除开吃月饼外,还需要打粑、杀鸭子、吃香酥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在大门口,以表庆贺。也是有儿童在红心柚上插进香,临街扇舞,称为“舞流量香球”。嘉定县中秋佳节祭土地公、饰演元杂剧、器乐、珍贵文物,称之为“看着”。

11、吃南瓜

在江南一带十分风靡中秋节吃老南瓜,不仅是因为中秋节恰逢冬瓜大丰收之际,而且还有一个关于“八月半吃南瓜”的故事。传奇,南山下住着一户贫穷人家,父母年迈,膝前只有一女,名字叫做红花。那时候年年闹饥荒,红花的父母病躺在床上,八月十五那一天,红花在深圳南山杂草丛中,发觉二只冬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疾也好了。所以在八月十五的那天吃南瓜,也寓意健康发展、益寿延年。

12、麦箭

山东庆云县农家院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费社”。诸城市、潍坊和即墨市部分地区除开祭月外,也要扫墓拜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大地主也於中秋佳节设宴佃户。即墨市中秋节吃一种时令食品类叫“麦箭”。麦箭原是即墨市中秋节吃的一种时令食品类。它首先用白面粉摊成煎饼果子,加上饺子馅或素馅,用秫秸叠成圆筒状煮熟,吃时再加上调味品,口味十分美味。

13、山芋

在江浙一带,山芋的发音与“运进”相仿。因此中秋佳节吃芋头,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明希望能够喜事连连。

14、吃菱角

中秋佳节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有很多饮食习俗,而吃菱角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饮食习俗。在江浙一带,一到中秋佳节,大街上到处都有卖棱角和买菱角得人。棱角成长为于七月,但中秋节过程中,恰好是棱角更为圆润完善之际。棱角香甜,脆响,既可生吃,还可以熟菜。并且中秋节吃菱角有“精明能干”的寓意,所以很多成年人都是会在中秋节这一天给自己的孩子买棱角吃。

15、豌豆角

在江浙一带中秋佳节除开芋艿外还会继续特意蒸些豌豆角。豌豆角在当地又被称为毛豌豆,而荚又与“佳”、“吉”等字楷音。因此吃毛豆是希望能够万事如意,万事顺心。

16、螃蟹

中秋节恰好是“蟹黄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小孩满月,一壶清酒,好多个老朋友,一盘螃蟹,其中滋味让向往。返回世俗的日常生活:但是今年的螃蟹一定够贵,何不吃一点其他。

17、桂花酒

每到中秋夜,大家凝望着月中桂花,闻着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阖家恩恩爱爱,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感受。桂花树不但能够欣赏,而且还有食材使用价值。司马迁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由此可见在我国饮桂花树制酒的年代,已经是非常悠久了。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

阖家团圆,寄予情结

中秋夜,月光洁白,古代人把月亮视作阖家团圆的象征,因而,又被称为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大家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予情结,也是人们期盼团聚的美好心情。

民俗中秋节赏月主题活动约起源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宋词有数篇中秋节赏月诗,如王建了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装水欲侵棱。夜已深尽放亲人睡,直至天亮不炷灯。”徐凝写到:“皎皎秋夜八月圆,仙女摆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晚,十二峰前看难眠。”宋朝,民俗中秋节赏月之风更为强盛。《东京梦华录》对宋朝京东中秋赏月隆重开幕有这样的描绘:“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店,玩月离落,远闻万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佳节又被称为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朝中期逐渐,中秋节赏月之风日盛,变成时尚潮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它的《把酒问月》,从“人攀皓月不可得,月行却和人相伴”提到“小白兔捣药秋复春,仙女孤栖与谁邻?世人看不到古时候月,今月曾照古代人”,写出了人生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九婴成为全国行驶的习俗。清朝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甜瓜中秋月饼供神前。”清朝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类月饼较别的月饼为“圆并且大”,“大的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别制作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亲人共享,也有的留在除夕夜再去享受。在明朝,上海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边绘有月光观音像,月光观音菩萨静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月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类月光观音像小一点三寸,大一点的一丈多久,肖像金壁辉煌,十分精美。那时候,家家户户设月光观音菩萨牌位,供圆形的果、饼与甜瓜,甜瓜要切割成荷花状。夜里,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跪拜,跪拜以后,将月光纸焚烧,一家人分享撤下来的贡品。

明朝清代之后,北京市中秋佳节新添了一个节气物品——彩兔,草窗呢称月兔为“兔儿爷”。人们用河沙土做月兔,装饰设计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加工工艺精致,造型设计千奇百状、搞笑有意思,京都人“聚齐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生活气息带来了很多乐趣。20世纪,民俗干脆将祭月称之为“供兔儿爷”。名字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内容,列宿的明月,在近现代老百姓那边已俗化为可触碰甚至可以盘玩的物品。尽管大家依然敬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行,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朝清代之后,每到中秋节,一轮圆月广源时,大家便在院落、孤亭,边赏月边畅谈人生,直至皓月万里晴空,再相食供月鲜果,欢欢喜喜。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节这一天还举办独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6.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篇六

端午节的由来

1、一是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二是纪念伍子胥说。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四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的风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2、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3、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5、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节那天长辈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绳不可以弄断或者丢弃,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

端午节有哪些寓意

7.盘点中国年味风俗 篇七

马年春节,让我们共同了解各地的春节民俗吧。

华北地区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

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荞麦面做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荞麦面做的叫“铁灯”。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跑竹马: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春节传统有一种大江东去的豪迈。

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他杂戏杂耍的 “ 百戏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过了今天过年中所忌讳都破了,生产开始正常,清晨鸣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忌讳最严的一天,待家里不做事更不能出门。今天也是过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鸣炮。

华中地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

沤柏枝: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

冬舂米: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汉族岁时旧俗。流行于安徽歙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内集合,由庭长或代表发给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儿子的男子,每人加发小爆竹十挂,一挂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无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西南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春节习俗也具有很多民族特色。

除夕祭树:流传于四川省岳池县一带。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滚财源。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团年饭。

偷菜节:是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异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炷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

江浙地区

无论搡桨弄舟,还是灯火舞龙,都透着甜甜的江南水乡气息。

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汉族民间岁时旧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华南地区

温暖的南方让冬季的春节也有诸多夏天特点。

贺年酒:旧时瑶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户交1千克米给头人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250克、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称为“吃贺年酒”。由头人主持。旧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东西就有小孩的一份。

上一篇:辅导员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化学反应与食品检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