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06-29

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精选12篇)

1.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一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

一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11年1462元提高到2012年的1662元,即人均每月增加200元。

二是进一步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工作。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

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就业见习、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兜底安置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措施,力争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我省各级财政将筹集23.5亿元,用于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全省110万从事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稳定就业。

五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月平均标准由310元提高到365元,月人均救助额由213元提高到243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由1930元提高到2410元,月人均救助额由78元提高到116元。

六是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由4000元提高到46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由2400元提高到3000元。七是提高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月人均最低养育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300元,社会散居孤儿月人均最低养育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00元。

八是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全省财政投入资金4.9亿元,资助学生28.5万人。

九是实施辽西北部分贫困地区(每市选1个县,共5个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试点。投入资金1.4亿元,按学生每天3元标准补助,惠及学生23万人。

十是实施农村初中进县城就读学生生活费、交通费补助政策,两项合计投入资金5280万元。十一是投入资金2.8亿元,继续对省内高校学生食堂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临时伙食费补贴,补贴学生80万人。

十二是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年人均筹资标准由230元,提高到29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40元,个人筹资50元。

十三是提高参合农民门诊补偿比例。参合农民门诊补偿比例由35.92%提高到40%,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由68.14%提高到75%,封顶线由5万元提高到6万元,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

十四是扩大大病救助病种范围。在全面提高儿童白血病等5种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将耐多药肺结核等3种疾病纳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范围。另外,还要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开展肺癌等12种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

十五是要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89万套,年底前竣工16.5万套,要确保4月底前实现全面开工建设。

2.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二

依法保障公民权利, 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 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 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组织立法, 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 不得授予执法资格, 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 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3.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西部新发展 篇三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榆林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汲取区域发展失衡的历史教训,真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东西部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变成恶性的区域冲突。正如北大的一位历史学者所说的那样,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资本、劳动力和服务都涌向了沿海地区,长久下去,中西部的腹地就会成为不稳定的滋生地或动乱的摇篮。

就榆林市来说,矿产资源富集区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塌陷问题。神木县2010年12月28日晚发生的地震使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关注。这就再一次引出了一个资源型地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空区和塌陷区如何治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良好型社会。

据研究人员测算,我国煤炭采空区平均塌陷系数达0.24公顷/万吨。2008年,神木全县因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达56.16平方公里,6700多农村人口成为“生态灾民”。根据2010年12月地震后的报道,全县目前塌陷面積72.67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8213人。也就是说,在两年期间,塌陷面积扩大了1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增加了1400多人。这种由于矿产开发的采空塌陷目前遍布我国,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极其严重。

总之,地质塌陷不仅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进而导致地表生态环境恶化,甚至会出现土地沙化加剧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制约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篇四

机械E14 陈涛 41404024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即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更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达到了765万人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就业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劳动者能力素质和就业技能较低,职业技能培训薄弱,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偏低问题突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影响未来就业的多种因素分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状况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在总体布局中要体现出“就业优先”。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发展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

在经济形式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企业类型上,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发展微小型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2、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在推动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相关的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3、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4、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要把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5、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完善金融体系结构,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创业开业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6、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是提高技能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5.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五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1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分),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必须要促进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1分)。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1分,或表述为增加收入),影响着人们的前途与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1分)。只有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完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和稳定。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分),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分),国家要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1分),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1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分),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1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分)。因而,逐步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分)。【或者: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结论参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上(1分),最终实现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1分)。

红色和黄色分值为可替代知识点,两点或三点都写出来并不重复给分,知识点共14分。

举例参考:

1、近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政策:如解决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的基本保障问题,解决中小学生医疗保障问题,解决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问题,切实保障民生,维护人民的利益。

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强调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3、上海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6.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六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7.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七

(一)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是不完善, 缺乏某些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确立, 现行的法律由于条文针对性不强或者是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其在实行中也很难切实保障公民的权益。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条文制定以及司法解释都是比较稚嫩的, 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民生相关的法律条文普遍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保证执法人员工作的灵活性, 但是这也容易引发执法者的腐败问题, 也使得许多不轨之人钻法律的空子, 影响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公平的重视日益提高, 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就需要对当前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

(二) 执法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严格的执法程序以及廉洁的执法人员是保证法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应当做到手段正当、程序合法, 但是由于执法程序含糊不清以及执法人员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 法律施行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障。法律应当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而不是少数人获取利益的工具。当前的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使得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机构因为麻烦不愿对辖区商户的进行定期的审查, 而有些机构在进行不良交易时为了防止被查处便会对相关的执法人员进行贿赂, 这些执法者往往不能经受诱惑, 对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便不予追查。这往往会导致医疗机构、食品工厂等的投机取巧, 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 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普遍存在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这使得很多人缺乏法律维权的意识, 尤其是农村地区, 即使是权益受到侵害也很难会想到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例如在侵害隐私权等问题上, 我国法律坚持当事人报案才可进行追查, 因而如果当事人选择沉默,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执法部门也无法采取行动, 这非常不利于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

二、保障与完善我国民生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 加快民生问题的相关立法, 完善法律制度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方针, 必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任务转化成具体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行。通过党和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国的民生相关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一些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也已经有相关立法, 但是民生法律也存在我国法律条文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立法部门需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调整, 对一些条文需要进行具体的细化, 尤其是在民生焦点问题上, 就需要国家对当前的《药品管理法》进行细化调整, 确定国家把控的药品定价方式以及部分药品国家补助的方式, 并且对于胡乱定价的行为认定要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于惩罚方式也要进行具体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 而不是模糊执法。

(二) 调整执法程序, 加大监督力度

针对当前执法程序不严缺乏监督的问题, 国家需要对行政机构的权力行使进行具体的规定, 并且加强对其执法的监督。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文件, 并对不按程序进行执法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此外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 要让监督部门、机构内部以及民众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旦发现执法人员变质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或者事后追责。除此之外机构内部的监督也至关重要, 即执法机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监督。民众监督也是确保执法人员纯洁性的重要措施, 一旦有民众对执法人员进行举报, 相关部门予以核查后要对当事执法人员进行严惩, 切实保证民众的权益, 避免民生问题的加剧。

(三) 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 “法盲”现象已经越来越少, 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提升,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还较欠缺。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民生法律的普法宣传教育, 使公众确立民生法律大概内容的同时了解自己的维权渠道, 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要及时进行维权, 不让不发分子逍遥法外。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 要使其明白使用法律工具的正确性以及不法分子的残暴性和二次违法可能性, 尽可能改变旧有的“忍让”观念, 推动我国民生法律的实行和公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民生问题由来以及且涉及极广, 因而该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各方面的长久努力。尽管当前的民生问题严峻但是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的民生问题终会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理想也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韩喜平.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J].湖北社会科学, 2015 (1) .

[2]刘大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 2014 (6) .

8.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八

热点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1、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约有2400个县(市、区)开始建立这一制度,约7亿农民参加。在城镇,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就业:扶持创业、帮扶零就业家庭构成互补。2007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

3、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义务教育名至实归,基本走向全部免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负;2008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5、收入分配:财产性收入有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2007年12月1日,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实施,同步出台《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角度分析

1、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体现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

3、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解决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问题是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4、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关注民生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才能促进共同富裕。所以说,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5、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基本走向免费、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等重大举措,说明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7、树立公平正义意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物价上涨等民生问题属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典型题例

(2007年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关注民生,是2007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点。从代表和委员的建言中,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随处可见民生的细节,感受到民生的重量,体味到民生内涵之深刻,感知到其外延之宽广。民生正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

(1)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请你列举两例。并结合其中的一例,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2)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当地的民生问题。(至少两个)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3)“民生关系你、我、他。”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民生的感言。

分析:该题取材于民生这一“两会”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考查了学生观察生活、概括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答好该题,学生只有关注时事、留心生活,才能列出党和政府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知道当地存在的民生问题;同时,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善于思考,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举措:废除农业税;通过《物权法》;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视食品安全,为百姓严把“入口”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安全生产,等等。意义:应结合具体举措来谈,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意义: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废除农业税的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有利于依法规范经济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2)①劳动就业任务依然艰巨;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价格超出群众实际承受能力;教育乱收费;执法、司法不公问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②解决建议:可从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方面回答,如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加大检查监督管理;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环境污染:强化政府责任,严

格执法;有关部门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公民应行动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3)如“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等。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在我国现阶段,要解决这三大难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

A、艰苦奋斗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C、以人为本

D、改革开放

阅读漫画《加高门槛》,回答2-3题。

2、漫画主要反映了()

A、各级学校始终把办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

B、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

C、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D、城乡之间的差别无法消除

3、如果漫画中反映的现象长期存在()

①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②能鞭策农民工子女奋发进取③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埋下城乡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隐患④必将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

4、顺口溜:“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上学不交费”这一举措()

①彻底改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和命运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③保障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07年9月,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正式入学。他们享受到了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优惠政策。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说明()

①党和政府关注教育公平②党和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③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了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④党和政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

①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②体现了执政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③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④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做法。下列能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是()

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实行社会低保制度②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③2007年7月4日,中国和欧盟官员在布鲁塞尔举行第三次财金对话④抑制房价,实行廉租房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07年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自启动以来,截至8月31日,“圆梦行动”捐款突破1.6亿元人民币。这一活动()

①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新生圆大学梦②“共享一份爱,同圆一个梦”是“圆梦行动”的口号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近年来,百姓关心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

D、东部发达地区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10、近年来,教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采取各种措施,力补教育“欠账”。之所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是因为()

A、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B、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最根本的事业

C、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D、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1、2007年8月20日,我国第一份国家级地区性发展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正式出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振兴东北经济,因为它关系到()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②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③东中部经济发展差距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④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A、我国不允许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B、我国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

C、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

D、收入上存在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13、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是()

A、税务部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调节力度

B、公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障社会安定

C、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爱鸟周”“护林日”“植树节”等活动

D、某些地方政府纵容、包庇制假、贩假行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据此回答14-15题。

14、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以下有关“公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公平是绝对的②公平与否的判断没有标准③公平具有相对性④公平总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要扩大到8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来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这体现了()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C、市场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D、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二、简答题

17、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浏览报纸网络,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走进村庄厂矿、百姓家中,到处会强烈感受到民众灼热的目光和热切的期盼。一位来自辽宁的新华网友感慨地说:“十七大的热度,显示了百姓的信任度。这种热度来源于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民生承诺如期得到兑现,来源于百姓对十七大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期待!”十七大报告也充分体现了“民生特色”,所提出的一系列民生政策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件件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漫画《紧紧拥抱》主要反映党和国家十分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

(2)近年来你们当地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做了哪些实事?(请你就“三个代表”的每个方面各列举一例)

三、实践与探究题

18、某学校九年级(2)班决定召开一次辩论会,要求同学们围绕当前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该班“时事报道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手段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某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在2007年重点工作和建设项目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均位居前五名。同时,该市确定今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3%的目标,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信息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从阜阳的假奶粉到上海的瘦肉精案件,从让大家闻之色变的“苏丹红”到“红心鸭蛋”事件,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结合上述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你是该班中的一员,请确定一个探究交流的主题。

(2)如果你代表小组发言,请说出确定主题的依据。

9.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九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10.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十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受益对象〕对持有我区农村户口、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120元的特困群众,给予差额补助。

〔申请程序〕以户为单位,由户主申请、村居民主评议和公示、街镇审核、报区民政部门审批。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6。

2、特困人员供养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

农村五保供养及运行维护

〔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6120元。

〔申请程序〕由本人或户主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居村初审、街(镇)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核准后,符合条件的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政策内容〕向社会散居孤儿以及符合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每人每月发放780元生活补助。

〔申请程序〕由孤儿或其监护人向孤儿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街镇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并上报,经民政部核准后发放。〔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3、贫困残疾人康复

〔政策内容〕对贫困精神残疾人每人每年提供1200元药物治疗费用补助;为符合条件的聋儿、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或适配辅助器具。〔申请程序〕个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由街镇初审后,报区残联复审。〔责任单位〕区残联。〔咨询电话〕66012669。

4、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政策内容〕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一、二级残疾人,三、四级残疾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800元、600元。

〔申请程序〕个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由街镇初审后,报区民政复审。〔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政策内容〕对具有包河区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60元护理补贴。

〔申请程序〕重度残疾人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提交《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审核表》及居民户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及复印件等相关材料。〔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5、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

〔援助对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2倍及以上的低收入人群、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刑事案件当事人、主张因其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公民、因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

〔咨询电话〕12348、63357148。

6、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

〔政策内容〕规范村干部报酬,为村干部购买“五险”,落实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咨询电话〕63357057。

7、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 企业新录用人员技能培训

〔政策内容〕针对与企业签订12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新录用人员,在合同签订后6个月内企业依托职工培训中心或委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017年组织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30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240。

退役士兵培训 〔政策内容〕培训对象结合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工种或项目,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所需的初级技能或专项技能。

〔培训对象〕退出现役一年以内自主就业、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5。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政策内容〕2017年开展专业服务型农民培训100人,其中农产品电商50人,休闲农业50人。〔培训对象〕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对象是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

〔申请程序] 个人自愿申请,镇街初审、报区农林水务局复审。

〔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务局。〔咨询电话〕63357829。

8、就业扶持工程 公益性岗位开发 〔政策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2500个公益性岗位,岗位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

〔援助对象〕正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失业待遇的大龄就业困难失业人员(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毕业两年以内连续6个月未就业且家庭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高校毕业生、符合相关规定的残疾人以及区级以上人社部门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84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政策内容〕为毕业1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60个就业见习岗位,见习期限为3-6个月,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800元。〔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295。

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政策内容〕对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时间〕2017年7月1日至9月20日,逾期不予参保登记。〔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146。

1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政策内容〕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城乡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参保对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本区户籍居民。

〔申请程序〕本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到户口所在的居村进行参保登记。〔待遇享受〕年满60周岁、足额缴费的人员在到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咨询电话〕63357247。

11、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政策内容〕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责任单位〕区卫计局。〔咨询电话〕63357410。

12、三大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政策内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结核病患者管理共12大类46项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及咨询电话〕 区卫计局 63357411,区疾控中心63415872,区妇计中心63423367,区卫生监督所63423694。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

〔免费婚检〕对在本辖区婚姻登记机构进行登记的准婚人员进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责任单位〕区妇计中心。〔咨询电话〕63357426。〔免疫规划〕对全区0-6岁儿童实施国家Ⅰ类疫苗,免费接种11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

〔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咨询电话〕63440235。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受益对象〕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独生子女伤残(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女方年满49周岁后,给予特别扶助金;对按规定鉴定为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并持有鉴定结论的人员纳入特别扶助制度范围,每年给予一定数额扶助金。

〔申请程序〕居村协助本人提出申请并审议,区卫计局复审确认资格。〔责任单位〕区卫计局。〔咨询电话〕63357812。

13、城乡医疗救助

〔对象范围〕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社会散居孤儿以上三类人群不受病种限制;城乡低收入家庭(低保标准1.8倍)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区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救助病种〕参照《合肥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及《合肥市特殊病门诊医疗卡》明确的特殊病种。

〔申请程序〕持身份证和相关证明(低保证、五保证等)向户籍所在地街(镇)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区级以上医院本的诊断病历和必要的病史证明,经街镇调查审核后,报区民政部门审批。〔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1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内容〕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予建设或运营补助;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辖区内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实现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咨询电话〕63357292、63357387。

1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政策内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其中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继续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132。

1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政策内容〕对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按每年3000元、2000元、2000元进行资助。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132。

17、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政策内容〕全区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9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咨询电话〕63357058。

18、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 〔政策内容〕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共建)网络设施为基础,做好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正规演出不少于1场;对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补充更新出版物不少于60册、维持日常运行和开展读书活动,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公益电影。每行政村每年开展不少于1场体育活动。

〔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咨询电话〕63368708。

19、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消除露天焚烧秸秆等作物现象,做好综合利用,确保全区域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责任单位及咨询电话〕 区农林水务局 63357832; 区环境保护局 63357779。

20、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

〔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迅速检测体系,新建蔬菜农残快捡系统2套;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奖补企业不低于12家,其中奖补无公害农产品企业3家、绿色食品企业9家。〔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务局。〔咨询电话〕63357829。

21、棚户区改造 〔目标任务〕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功能不健全的区域实施改造。2017年新开工900套,基本建成900套。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重点局。〔咨询电话〕63357480、63357659。

22、五保对象医疗护理保障制度

〔政策内容〕为我区五保老人、城市“三无人员”开展医疗护理保险。〔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2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政策内容〕在有农业户籍儿童的街镇和村居设置留守儿童保护专员,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委托第三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关爱。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咨询电话〕63357390。

24、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对象及标准〕具有包河区户籍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70岁以上空巢老人(无子女)、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可享受600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券。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292。

25、残疾人托养工程

〔目标任务〕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能力的,且残疾等级一级的残疾人可选择集中托养服务。对其他残疾根据残疾类别及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状况,自愿选择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服务。〔受益对象〕具有包河区城镇户口,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在就业年龄段内(16周岁-59周岁),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智力、病情基本稳定且无传染性疾病的精神及肢体残疾人。〔责任单位〕区残联。〔咨询电话〕66012669。

26、重性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

〔政策内容〕对登记在册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行持卡就医治疗,在因精神疾病正常医保报销后,对其在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进行补助。〔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咨询电话〕63415872。

27、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

〔政策内容〕对辖区内常住人口中新生儿开展11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2017年底免费筛查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区妇计中心。〔咨询电话〕63432062。

28、群众体育设施工程

〔政策内容〕2017年计划建成18个全民健身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每个健身苑安装不少于10件健身器材。

〔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795。

*

29、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实施县级公路畅通工程、乡级公路畅通工程、乡村道路畅通工程。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更好地助推精准扶贫,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 30、农村危房改造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以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积极推进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

*

31、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按照我省脱贫攻坚总体要求,推动解决全省贫困人口中尚未解决的饮水问题,让广大群众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32、健康脱贫“351”、“180”工程

贫困人口在省内医疗机构发生的限额内门诊费用、住院(含特殊慢病门诊)合规费用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实施贫困慢性病患者补充医疗保障“180”工程。

*

33、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

3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配备农村保洁队伍、清理陈年积存垃圾。开展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

*

35、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开展更新改造小型泵站、加固新建小型水闸、扩挖塘坝、整治河沟、修复和新建机电井等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高农村抗旱排涝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条件。

*

36、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

在山区库区开展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免费为山区库区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商业保险,帮助抵御自然灾害风险。

*

37、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个种植业,以及能繁母猪和奶牛等2个养殖业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

38、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稳步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实现大病保险即时结算,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

*

39、水利薄弱环节治理三年行动

实施水阳江(当涂段)、青弋江、裕溪河等主要支流治理,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开工建设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

* 40、城市老旧小区整治

推进城市老旧居住小区整治改造,改善老旧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

41、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

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同步实施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五类逝者,在户籍地殡仪馆办理遗体火化过程中,五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现费用减免。

*

42、惠民“菜篮子”工程

11.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十一

关键词: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创新发展

“十三五”规划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海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但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我们的民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民生改善和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一)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城镇改造大刀阔斧。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五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97.7万平方米,新增安置楼建设面积145.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7500多户;新修建城区道路37条、53.4公里,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供水管网120公里、燃气管网220公里,新增城市供暖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功能配套显著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娱乐、交通出行等条件大幅改善。

(二)统筹城乡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亮点纷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85项,解决了25个村、1.5万余人和43所学校、5.3万余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村通”道路180公里,修补农村道路16万平方米,对219个村进行了电气化建设改造;13座镇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106个、“鄉村文明一条街”240条;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2个、烟台市级以上生态文明乡村89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省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示范县、烟台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社会事业同频共振,切实回应民生之愿。一是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育才小学、亚沙城学校投入使用,学生装实现免费配发,农村小学校车实现全覆盖;改扩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8.6万平方米,投入1亿多元更换、新增医疗设备,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平均降价49.3%,我市被确定为省级慢性病防治综合示范县。二是文化事业成果丰硕。地雷战纪念馆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大秧歌被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类唯一数字化专项保护项目。我市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民生改善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是民生发展缺乏强大经济支撑。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万元,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从根本上制约了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改善。二是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有待加强。就当前而言,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主转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主上来,还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区域发展模式也还没有向民生导向型转换。三是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待取得新突破。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未得到全面解决,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思考

(一)加快经济总量集聚,夯实民生改善基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海阳市委、市政府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抢抓“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十三五”末新能源装备制造、海工装备、针织毛衫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着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民生相关系数。一是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创新。鼓励毛衫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推动毛衫产业向研发、销售两端延展;加快推进毛衫创新园建设,在“互联网+海阳毛衫”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二是力促新兴产业科学布局。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海工装备、汽车配套、高新技术”等板块,加快推进中核控制二期、国电投海阳核岛检修基地、中车海上风电塔筒制造、中铁建北方蓝色海洋科研生产基地、飞虎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海阳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打造“民生型政府”,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加快政府权力“瘦身”。着力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强化统筹协调、改善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窗口部门管理,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二是推进民生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三是积极扶持鼓励创业创新。严格落实培育市场主体相关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经营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12.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十二

——我们努力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 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是中国就业史上的辉煌篇章,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我们妥善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基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定。

——我们稳步推进了数以亿计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坚持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 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 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 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

——我们有效化解了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面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高峰期的到来, 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首位,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营造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环境。2003年至2011年, 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既化解了新一轮就业高峰压力, 也很好地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成功应对了重特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我们先后帮助100多万灾区劳动者在本地实现就业, 近30万劳动者异地转移就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我们果断决策、妥善应对, 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就业状况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68万人, 2011年又进一步达到1221万人, 创历史新高。持续提高就业水平, 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

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 只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制度优势,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

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使我们倍受鼓舞。更为重要的是, 经过不断实践, 我们深化了对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 探索了不少成功做法,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就业发展路子。对这些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 要认真总结, 继续坚持不断完善。

第一, 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不断扩大的过程。过去10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我们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1年, 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0.7%, 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提高了居民收入, 扩大了国内需求, 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 有效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我们彻底改革统包统配为基础的就业制度, 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鼓励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另一方面, 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通过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创造了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制度环境。

第三,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取消了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凭证管理制度和相关收费, 将农民工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进城落户等问题, 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第四,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基本格局。我们着力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目前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每年超过1200万人, 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达到一半, 高职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比例也接近一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职工就业、再就业能力。每年参加各种类型培训的超过1.5亿人次。十年来, 全国共有9300多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我们持续增加财政投入, 十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职业培训资金累计达453亿元。2009年开始推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 目前已覆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需要强调的是,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不会减弱, 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加快, 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尖锐。综合分析判断, 今后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我国就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就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 切实把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一)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 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 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考核机制。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适应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二)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促进就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给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的压力。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 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

(三) 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 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保持较高初次就业率, 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 支持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 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

(四)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 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清理不合理收费,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 完善金融体系结构, 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 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 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 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 是提高技能的教育, 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 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调整专业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就业指导, 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上一篇:汽车创意广告词摘录下一篇:房屋建筑课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