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精选13篇)
1.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篇一
高二物理知识点公式总结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高中物理电路实验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入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等势面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 R)或E=Ir IR也可以是E=U内 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高中物理公式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 R2 R3 1/R并=1/R1 1/R2 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 I2 I3
电压关系 U总=U1 U2 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 P2 P3 P总=P1 P2 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 Rg Ro)
接渗入渗出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 Rg Ro Rx)=E/(R中 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重挡位(倍率)}、拨off挡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 UA
电流表示数:I=IR IV
Rx的测量值=U/I=(UA UR)/IR=RA 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 IV)=RVRx/(RV R)>RA [或Rx>(RARV)1/2]
2.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还冷,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与教材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 使空气的温度降低[1]。”目前主导的观点是化雪比下雪更冷。但是, 由物理常识可知:下雪一般要低于0℃, 化雪要高于0℃。到底是下雪冷还是化雪冷?为此我们设计了气温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并对下雪、化雪气温进行采集、存储和对比分析。
二、实验设备介绍
为采集气温数据, 我们设计了一个气象数据实时采集处理系统。系统由温度采集卡、数据传送网络、计算机数据存储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
温度采集卡由数字温度传感器、单片计算机、数据显示器、数据传送模块和控制软件等构成。数字温度传感器采用美国DALLAS公司的DS18B20, 测量分辨率为0.0625℃, 测温范围-55℃~+125℃, 测量精度±0.5℃。测量温度可以在采集卡上显示, 同时通过网络传送给作为上位机的计算机。对温度采集卡进行校验, 冰水混合物的测量温度为0.1℃。通过恒温箱检测, 在-18℃~50℃范围内的误差为±0.3℃。
计算机数据存储处理系统由数据库、数据采集前端界面、查询系统构成。使用Microsoft的SQL Server定义要保存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服务器, 保存海量数据信息, 并可以将数据导出为Excel等需要的格式。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前端界面改变温度采集模式、设置采集时间间隔、选择温度采集卡、调用温度查询系统、调整网络通信格式等。
三、下雪融雪过程温度对比
2007年冬天, 中国南方经历罕见的低温冰雪天气。在整个冰雪天气的过程中, 我们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并对温度进行了连续采集和存储。
采集温度的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市区人口密度不大的大学校园, 采集点是室外, 建筑物北面, 距离地面高度1.5m和12m的两个点。从2008年1月12日到2008年2月8日, 温度采集时间间隔为60~180秒, 采集温度数据二万余个。尽管因为停电等原因暂停了部分时间段的温度采集, 但并未影响到下雪和化雪关键时段的温度数据。长沙市经历了冰冻天气和四次明显的下雪和化雪过程。具体温度及下雪化雪和积雪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每次下雪时段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比对应的化雪时段的气温低。下雪过程共八次, 下雪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总平均温度分别是:-0.91℃、-1.79℃和-1.51℃。化雪过程共四次, 化雪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总平均温度分别是:3.53℃、-0.5℃和2.1℃。
四、结论及建议
初中物理和教参关于融雪冷的结论值得商榷, 其解释也具有片面性。气温的形成是复杂的, 下雪时水凝固为冰放出热, 对气温有影响, 但是对气温影响更大的是伴随下雪而来的强冷空气活动;冰雪熔化为水吸收热, 会使气温降低, 但是融雪时一般天气转好转晴, 阳光照射程度增加, 对气温的影响大得多。
2008年1月12日到2008年2月8日, 湖南省长沙市经历了八次下雪和四次化雪过程, 我们用自己设计的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自动采集二万余个气温数据并记录了下雪、积雪和化雪情况。通过对采集的气温数据分析可知, 化雪气温与下雪气温相比, 化雪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总平均温度分别高:4.44℃、1.29℃和3.61℃。下雪比化雪更冷。
建议初中物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将下雪冷还是融雪冷的问题作为发散思维教学案例, 不给出结论,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验。在取得共识前将该结论从初中物理教材和教参中删除。
参考文献
3.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篇三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是利用“v—t图象下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那么,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来推导出这个公式呢?
2 弹性势能公式
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等于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
所以弹簧拉伸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Ep=12kx2.
3 大量原子跃迁产生的谱线条数公式
原子从能级为n的激发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产生(n—1)条谱线
跃迁到(n—1)激发态上的原子仍会向低能态继续跃迁,又可产生(n—2)条谱线
跃迁到(n—2)激发态上的原子还会向低能态继续跃迁,继续产生(n—3)条谱线
……
以此类推,处在能级为n激发态上的大量原子,发生跃迁总共可产生的谱线条数为
4.高中物理公式必背知识点 篇四
g=9.8N/kg 部分考题取10N/kg速度:v=s/t速度=路程/时间密度:ρ=m/v密度=质量/体积重力:G=mg重力=质量×9.8N/kg或10N/kg压强:p=F/s压强=压力/面积浮力:F浮=G排=ρ液gV排漂浮悬浮时:F浮=G物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功:W=FS 或W=Gh(克服重力)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重力×提起高度功率:P=W/t=Fv功率=功/做功时间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G/nF(n为滑轮组的股数)热量:Q=cm△t热量=比热容×质量×变化温度热值:q=Q放/m(固体) q=Q放/v(气体)热值=热量与物体质量的比欧姆定律:I=U/R电流=电压/电阻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热能=电流^2×电阻×时间=[电压^2/电阻]×时间=电压×电阻×时间=电功×时间电功:W=UIt=Pt=(I^2)Rt=[(U^2)/R]t(后2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功=电压×电流×时间=电功率×时间=电流^2×电阻×时间=[电压^2/电阻]×时间电功率:P=UI=W/t=(I^2)R=(U^2)/R电功率=电压×电流=电功/时间=电流^2×电阻=电压^2/电阻V排÷V物=ρ物÷ρ液(F浮=G物)V露÷V排=ρ液-ρ物÷ρ物V露÷V物=ρ液-ρ物÷ρ液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S:路程/t:时间
重力G(N)G=mg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G物+G轮)/2
S=2h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G物+G轮)
S=n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5.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篇五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
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 vt2;= 2gs
竖直上抛运动:
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 v0—gt
位移公式:h=v0t—gt?2;/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6.上海初中物理公式 篇六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N)G=mg(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 m/v(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 L1= F2 L2(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G物+G轮)/2
S=2 h(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G物+G轮)S=n 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W=Fs(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w)P= w/t(W:功;t:时间)
压强p(Pa)P= F/s(F:压力;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P=ρgh(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J)Q=cm△t(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串联电路 电流I(A)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Q:电荷量(库仑);t:时间(S))
电功:W(J)W=UIt=Pt(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7.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篇七
一、利用“正迁移”因势利导,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
由数学中的商、被除数、除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可知被除数=商×除数,或除数=被除数/商。这样的数学知识,在初中生的大脑中已根深蒂固,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数学知识进行公式变形教学。例1,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求电压的公式U=IR以及求电阻的公式R=U/I。例2,由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可得求质量公式M=ρV以及求体积的公式V=M/ρ。例子3,由平均速度公式=S/t可求得路程公式S=t以及求时间的公式t=S/等等。
利用数学的中“商=被除数/商”可知利用除法可求商。这样的知识在初中生的大脑中已形成永久的“表象”。初中物理教师可利用这样的知识进行单位换算教学。例1,“千米/时”和“米/秒”之间的换算,将斜线看成除号,这样有1千米/时=1000米/3600秒=1米/3.6秒,这样得出了1米/秒=3.6千米/时的结论。例2,“克/厘米3”和“千克/米3”之间的换算。将斜线看成除号,这样有1千克/米3=1000克/106厘米3=1×10-3克/厘米3,这样得出了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的结论。
二、消除“负迁移”,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
由数学知识“商=被除数/商”可知商与被除数成正比,与除数成反比,这样的知识,在初中生大脑中形成永久的记忆,这样他们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而实际上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与质量、体积均无关。要告诉学生两点:1.可用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密度,一经测出,再就不变了。2.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大,体积也跟着增大。再如,欧姆定律可知R=U/I,学生容易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成反比”。而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电压、电流强度均无关。要给学生讲清两点:1.可用公式R=U/I用伏安法测出导体的电阻,一经测出,再就不变了。2.加在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也跟着增大。大多数初中生都知道1千克=1000克,1米3=106厘米3。认为“千克”是高级单位,“克”是低级单位;“米3”是高级单位,“厘米3”是低级单位。这样学生可能误认为“1千克/米3=103克/厘米3”,其实是错的,要求学生记住“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同理,学生可能误认为“1千米/时=3.6米/秒”,其实是错的,要求学生记住“1米/秒=3.6千米/时”。学生记住“1米/秒=3.6千米/时”及“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后,学生又可能误认为1瓦特·秒=3.6×106千瓦·时,其实是错的。物理教师要讲清两点:1.1千瓦·时=3.6×106瓦·秒。2.这里的“·”是乘号,而“/”是除号,要引起注意。
8.初中物理公式(版) 篇八
热学公式
C水=4.2×103J/(Kg·℃)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
2欧姆定律公式
1.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I=I1=I2=…=In(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U=U1+U2+…+Un(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I=I1+I2+…+In(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U=U1=U2=…=Un(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R=R1+R2+…+Rn(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1/R=1/R1+1/R2+…+1/Rn(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R并=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R串=nR(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3物理量公式总结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4功相关公式
1.功的公式
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
2.功率公式
P=W/tP=W/t=Fs/t=Fv(v=P/F)
3.有用功公式
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
4.总功公式
W总=FS(S=nh)W总=W有/ηW总=W有+W额W总=P总t
5浮力公式
1.F浮=F’-F(压力差法)
2.F浮=G-F(视重法)
3.F浮=G(漂浮、悬浮法)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排水法)
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决定物体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为,物体质量;物体位置的高度;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受到重力作用而拥有的能量。符号为Ep,计算公式为Ep=mgh。
物体在地球表面时,计算公式为Ep=mgh;超出物体表面时,计算公式为Ep=-GMm/r
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以及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做功本领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当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合外力包不包括重力
合外力是指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成,包括重力。除重力外,还包括物体所受的弹力、摩擦力、推力、拉力、支持力等。许多外力作用于同一个质点时,合外力的大小就是这些外力的矢量和。
1合外力计算
合外力是指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成,各力如在同一直线上同向的就相加(即各力之间的夹角为0度),在同一直线上反向的就相减(即各力之间的夹角为180度),互成角度的力就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
2合外力特性
1、当合外力为零且作用于同一点时,即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
2、合外力不为零的运动,典型的例子有:变速运动、改变路径的运动。
3、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同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9.初中所有重点物理公式 篇九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是液化;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甲的热值大(错)。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10.初中物理电学公式、规律总结 篇十
电学中涉及到的物理量:电流 I、电压 U、电阻 R、电功率 P、电能 W、电热 Q
※ 欧姆定律:内容 P26 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I = U/R
2※ 焦耳定律:内容 P49 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 = IRt
22※ 电功率定义式:P = W/t ;计算式: P = UI电热功率:P= Q/t = U I = IR = U/R
※ 电能的计算: W =P t = UI t(电流的做功与消耗的电能是等值的)对于纯电阻电路:Q = W = UI t = IRt = Ut/R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通过电流做功)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 W≠Q 且 W>Q,这种情况
2下,电能只能用 W = UI t 来计算,电热只能用 Q = IRt 来计算。
※ 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电流:文字表述:电流处处相等,数学表述:I = I1 = I2 = … =In
电压:文字表述: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数学表述:U =U1+U2 +…+Un
电阻:文字表述: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数学表述:R =R1+R2 +…+Rn
电功率:总功率等于各部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之和,即 P = P1+ P2+…+ Pn
电 能:总电能等于各部电路消耗的电能之和,即 W = W1+ W2+…+ Wn
热能:总电热等于各部电路产生的电热之和,即 Q = Q1+ Q2+…+ Qn
分压规律: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即U1∶U2= R1∶R2
功率分配规律:各部分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正比,即:P1∶P2=R1∶R2
※ 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电流:文字表述: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数学表述:I =I1 +I2 +…+In
电压:文字表述: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数学表述:U = U1 = U2 = … = Un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1/R=1/R1+1/R2 +…+1/Rn
电能:总电能等于各支路消耗的电能之和,即 W =W1+W2+…+Wn
热能:总电热等于各支路产生的电热之和,即 Q =Q1+Q2+…+Qn
电功率:总功率等于各支路消耗的电功率之和,即 P = P1+ P2+…+ Pn
分流规律: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I1∶I2= R2∶R1
功率分配规律:各支路消耗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即P1∶P2= R2∶R1
※由上述可知:用电器无论串联还是并联,总电能、电功率、电热的计算公式是相同的。电能、电热的分配规律与电
11.浅议初中物理公式教学方法 篇十一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12.高考数学知识点和差化积公式 篇十二
在数学学习中户有很多概念跟公式,因此会造成公式混合之说,所以我们要好好掌握数学概念以及公式,才能将数学成绩学习到最好。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学生整理的高考数学知识点中和差化积公式,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和差化积公式如下:
sinθ+sinφ = 2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2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2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2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13.初中物理公式 篇十三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6、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 内能知识点10-03
初中物理竞赛知识点提纲08-26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09-07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答案10-14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10-21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8-22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08-24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物理工作计划06-21
初中物理复习计划06-16
初中物理备考计划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