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2024-08-03

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精选8篇)

1.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一

企业观察:复星医药的经营模式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按:以下均来自于14年年报

一、经营模式

本集团是布局于中国医药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的企业,本集团的业务从产业前端的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再到产业终端的医疗服务和零售,以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都有相应的布局。

近年来,本集团在国际化业务的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 现了制剂产品的出口,并且规模日益扩大;对以色列Alma Lasers的收购使得本集团在激光手术治 疗领域站在了细分市场的国际前列。相对于其他一些以单一业务或者单个或多个单项核心产品为业务基础的公司而言,本集团这样的业务布局能够最大程度的分享到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机会,并能通过业务板块间的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同时,还能规避细分行业的波动带来的业绩风险。

在过去几年,本集团的经营业绩保持了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本集团能取得这样的经营结果,既得益于对存量资产和业务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围绕主业持续不断的通过投资和并购扩大营业规模。

在运营与投资相结合的具体方面,本集团经营的主要业务可以划分为:药品制造与研发(含原料药和制剂)、医药分销与零售(主要是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流通和零售业务)、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手术耗材、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院业务)四个板块,每个业务板块均由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和发 展。

各管理团队除做好存量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之外,都会按照本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其核心产品 和市场定位寻找投资并购的对象。对并购标的的选择,本集团有自己的成熟逻辑,即关注拥有特色品种的各类规模企业,业主中有壁垒的高价值产品。完成并购后,本集团将在生产研发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并购对象进行整合,整合以提升效率、压缩成本、拓展市场空间为目的,使得并购对象能迅速融入本集团已有的生产、营销和管理体系,借助自身资源迅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Alma Lasers的案例中,2013年初的收购使本集团进入全球美容激光手术治疗领域并位列前茅,收购完成后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储备、整合业务、市场拓展等经营管理措 施的落实,2014年Alma Lasers各项经营指标得到持续改善。从中可以看到,本集团着力秉承的注重内生性增长、积极关注外延式扩张、投资收购后持续推动管理整合的战略贯彻落实所取得的良好成果。

区别于传统医药企业的或有侧重,本集团内生加外延的双轮驱动、双轮平衡持续推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为过往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所佐证,更成为本集团将持之以恒贯彻始终的经营战略 和运营理念。

按照本集团的发展规划,在可预见的将来,本集团仍将坚持以药品制造与研发为核心,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仍将为本集团贡献50%以上的营业额和主要的经营业绩;本集团将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业务,提高医疗服务板块的营业额贡献度。

二、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中有约50%(2014为人民币9.1亿元)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注:联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按照本集团对其所持股权比例折算所得)。

在非控股并购投资(以下称“股权投资”)方面,本集团自2009年起已经明确,只投资于主业相关的业务领域。本集团的股权投资不单纯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而是以专注于医药、诊断与器械等相关行业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机会,获取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为 目的。

比如,本集团在2013年投资了专注于个性化药物剂量诊断检测的美国企业Saladax Biomedical, Inc.(以下简称“Saladax”)20%的股权,在投资安排中约定,Saladax所有产品的中国市场权益为本集团所有。据此,本集团通过从Saladax引进技术先后注册了5-氟尿嘧啶测试试剂盒、紫杉醇测定试剂盒、多西紫杉醇测定试剂盒等多个产品,丰富了本集团诊断业务的产品线。

对于投资后完成上市的公众公司,本集团不排除减持所持其股份的可能性。通过减持股份,本集团可将收回的现金用于扩充主营业务的投资并购活动,进一步增强本集团的经营实力,以期产生 更好的经营收益。

在发展的早期,本集团业务较为单

一、运营规模有限,投资活动产生的财务收益是支撑公司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性利润和现金流日益成为本集团业绩的主要贡献,本集团经营性利润的增速明显高于投资收益的增速,投资收益对本集团的业绩贡献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单纯由股权投资及变现获得的现金,成为了本集团增强经营实力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投资收益在本集团业绩中占比明显下降,经营性利润在业绩贡献中占比明显上升。且本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投资收益项中有约50%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联营公司产生经营收益,本身具有可持续性、非一次性的特点。因此,本集团目前的生产业务模式并不存在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风险。

三、海外业务

近年来,本集团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针对主要经营活动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开展或主要向处于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对象提供服务的经营主体的并购。全资子公司复星实业、能悦有限公司是本集团海外业务的主要投资主体。

截至2014年末,本集团的主要海外业务投资标的为以色列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Alma Lasers,该项控股收购于2013年完成,全资子公司能悦有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Chindex Medical Limited(能悦有限公司持有其70%的股权)分别持有其30.03%、36.17%的股权。

Alma Lasers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美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产品技术和销量均位居全球领先。2014年,Alma Lasers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2,141.08万元。2014年,本集团海外业务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均未超过10%。

除此之外,本集团还积极捕捉受惠于中国成长动力的投资机会,寻求对业务植根于中国境内但注册于中国境外的企业的购并。2014年,本集团参与了中国市场高端医疗服务提供商美中互利的私有化,以支持其加快发展以多层次、多样化、延伸性为特色的布局于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本项投资将有力推动并强化本集团已形成的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业务战略布局,不断扩大医疗服务规模。

本集团秉承中国动力嫁接海外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国际领域的并购与扩张。2013年,本集团 完成对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Alma Lasers的控股收购,迈出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本集团对于海外优质医疗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方向上的并购策略。与此同时,本集团也继续努力在制药与研发领域进行海外拓展,希望能够将适合中国的高性价比的仿制药引入中国市场;而截至2014年年底,本集团也已有若干条制剂生产线通过了美国FDA及欧盟的注册认证,未来,本集团 也将积极推进国内优秀制剂产品通过海外营销平台输送到国际市场。除控股型并购外,本集团也持续关注对于诊断、医疗器械等领域具备创新力、产品力的高成长 性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

2014年,本集团投资了专注于开发低成本、快速、方便使用的多重细菌鉴 定的体外诊断试剂的德国企业miacom Diagnostics GmbH约37%的股权以及专注于传染性疾病及癌症 等分子诊断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英国企业Genefirst Limited约35.23%的股权,以期通过股权、产品 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分享其发展并强化自身业务。

四、发展战略

本集团坚持“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发展道路,集中优势资源于药品制造与研发这一核心业务,坚持产品创新,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本集团销售额上亿的制 剂产品由 2013 的15个增加到 2014 的 17 个。与此同时,本集团持续加大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并已基本形成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业务的战略布局。此外,本集团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化并购步伐,提升业务规模。

五、核心竞争力

本集团的利润组成主要来自经营性利润和投资收益,且经营性利润的总体占比保持较大比例,并逐渐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同时,作为长期战略投资的国内医药分销龙头企业国药控股,2014 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收益占投资收益的比重为44.4%。

本集团以与自身战略相符的医药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为主要投资方向,且主要为控股性投 资,并维持对国药控股的长期投资。

本集团的药品制药与研发业务、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业务均在 行业中处于较领先的地位,根据IMS(即IMS Health Incorporated,系向医药及医药健康行业提供市场情报的全球供货商)统计,2014年本集团生产的医院用处方药的销售收入位列全国前六;而本集团医疗器械业务代理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外科手术领域的翘楚。与此同时,本集团的医疗服务业务在床位数、整合能力上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

本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日益丰富的产品线、强大的研发能力、高度规范的生产管理、高质量的服务、专业化的营销团队以及国际化业务发展的能力上。就本集团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而言,年销售额过亿的制剂产品已从 2012 年的 11 个、2013 年的 15 个,发展到 2014 年的 17 个,这些重点产品构成了本集团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的重要利润来源,也支持了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的快速发 展。与此同时,本集团药品治疗领域不断扩展,截至 2014 年年底,已在中国药品市场最具潜力和 成长力的六大疾病领域(心血管、代谢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抗感染、抗肿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布局。

本集团已在中国药品市场最具潜力和成长力的六大疾病领域(心血管、代谢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抗感染、抗肿瘤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布局。

本集团核心医药产品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领域都具有领先的优势。2014 ,本集团销售额过亿的制剂产品和系列已达到 17 个。

本集团已形成国际化的研发布局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本集团已在上海、重庆、美国旧金山三地建立互动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在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大分子生物仿制药、高难度仿制药、特色制剂(给药技术)等领域打造了高效的研发平台。报告期内,本集团还加强了抗肿瘤药物的产品布局,经过几年的研发积累,目前在研生物药(单抗为主)和化药合计超过 20 项。截至报告期末,本集 团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疫苗等项目 125 项,26 个项目在申报进入临床试验、11 个项 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41 个项目等待审批上市,预计这些在研产品将为本集团后续经营业绩的持 续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研发人员已达 856 人。与此同时,本集团通过战略联 盟、项目合作、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多元化地开展创新研究,不断增强研发能力。

在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本集团高度重视营销能力的建设,现已经形成了超过 3,900 人的营销队伍,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的主要市场,产品推广和销售能力不断增强。本集团参股投资的国药控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药品、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及领先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拥有并经营中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及配送网络。本集团与国药控股保持战略合作,通过与 国药控股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作用。

本集团是国内较早启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医药企业,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制造能力,并已有数条生产线通过了相关国际认证,部分制剂和原料药产品已成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市场,本集团已成为抗疟药物研发制造的领先者。重庆药友的固体制剂生产线已通过加拿大及美国 FDA 认证、湖北新生源的膳食补充剂类氨基酸通过 FDA 认证。本集团已率先进入中国医疗服务产业,并已基本形成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业务战略布局。

此外,本集团卓越的投资、并购、整合能力已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也为未来本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H 的资本结构,为本集团通过并购整合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集团将顺应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引,利用自身优势,坚持 “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道路,迅速发展壮大。

2.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二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它与人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加入WTO以后,正在涌起的全球医药行业整合浪潮给中国医药企业带来压力与挑战。因此,对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情况、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拟对医药行业的子行业、产品进行细分并评价其竞争力,弄清我国医药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上的哪个环节、哪种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哪些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从而为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一、相关指标分析

本文主要参考《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医药制造业的分类,选取第29章编码为2922、2933~2941的产品和第30章中编码为3001~3006的大类产品,其中,为更详细地分析我国特色中成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选取编号为3004中的五类细分产品。

(一)贸易竞争指数

根据2000年至2004年每年各种产品的进出口额,运用公式TC=(Ei-Ii)/(Ei+Ii),计算出贸易竞争指数,结果如表1:

在所选25种产品中,有16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在2000年至2004年中一直保持大于零,说明这16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编码为2936、2937、2938、2939、2940、3001、30049051、30049052、30049053、30049054、3005共10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5年来一直在0.780或以上,表明它们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30049052、30049053两种产品两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均约等于1,说明这两种产品一直只出口不进口,是世界市场的净供应国,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到,这10种产品主要是化学原料药或中药材,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关的原料和药材资源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将2004年的贸易竞争指数与2000年对比,这10种产品中有8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了,降幅最大的是30049054,达0.174,可见这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会随资源消耗而渐渐失去。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5)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本是中国特色药材之一的30049051在前4年还能保持只出口不进口,但在2005年开始有些进口;而30049059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走下坡路,从2000年的0.402跌至2004年的-0.002,下降幅度达0.404;从整个中药业来看,其竞争力也是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0.551到2004年的0.134,跌幅达0.417,为所选产品中跌幅之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究其原因,一是国外如日、韩等一些国家也开始在研发“汉方药”,争夺中药市场;二是我国中药材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技术创新不足,日益受到日、韩等国的威胁。

5年来,2933、3002、3003、3004、生物制药5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值,说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中,除2933是属于化学原料药外,3002、3003、3004都属于生物制药。3002一直在0.548或以上,说明其贸易逆差较大,主要依赖进口,其贸易竞争指数从2003年的-0.656下降到2004年的-0.789,降值为-0.13,可能是受非典疫情用药增加的影响。

综上可知,中国医药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大部分产品是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说明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而贸易竞争指数小于零的产品基本上是生物制药,是国内需求增长迅速、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也是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从总体上看,医药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但在0.18左右,接近于零,说明整个医药制造业的总体生产率比国际水平略高,但竞争力不强;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从2000~2004年5年以来,大部分药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都在下降,说明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我国2000年到2004年的总出口额分别为2492、2661、3256、4382.3、5933.2亿美元,根据每年总出口增长率和所选产品出口额,运用公式gi=(Gi-Go)×100,计算出每年各产品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如表2:

从表2可见,2001年至2004年每年都保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只有一种,即3006,其他产品的竞争优势每年都在变动。其中,3006尽管一直具有竞争优势,但其出口优势变差指数一路下滑,从2001年的120.27下降到2004年的3.75,表明其竞争优势不断在减弱。我国医药制造业相对于总出口增长率的优劣情况变动如此明显,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强;二是加入WTO后,各行业的产出和效益增长速度不一;三是国家对医药行业采取的产业政策,例如药品价格调控、医院用药管制等;四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如SARS肆虐等。另外,中成药本是中国特色的药品,其出口竞争力本该很好,但从表2中仍看到其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小于零,可能是因为外国人尚不太接受中成药、营销不到位、国际市场尚未打开或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等等。

从整体上看,200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有17种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产品大多分布在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行业里,这与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禀赋以及这两个行业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到2002年,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总数跌至4种,并且2003年和2004年都保持在四、五种之间,尚没有回升的迹象。综上,从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不稳定,并且日趋减弱,甚至消失,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根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各产品的出口数量与金额,运用公式QCi=(Eit/Nit)/(Eio/Nio),我们可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出口价格,从而计算出其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如表3: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5)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2001年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共有10种,其中,3006的指数最高,为1.85,说明其质量上升的幅度最大。而产品2938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于1,表明其质量在这两年中没什么变化,其余15种产品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小于零,但都在0.75或以上,说明质量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在2002年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中,产品3002的指数高达3.67,说明在这一年中以出口价格反映的产品质量提高很大,但接下来2003年和2004年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为0.77和0.56,其质量明显走下坡路;同时从以上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析,可知2002年其出口处于强竞争优势,并在2003年和2004年转为强竞争劣势,其质量和竞争优势变动如此剧烈,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刚开始我国凭借资源禀赋,在加入WTO的第一年大量出口,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渐渐地其他国家凭借其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生产更多的同类产品或替代品,我国因缺乏技术和资源消耗反而日趋落后了。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5)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与2003年相比,2004年有2922、2933、2937等15种产品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大于1,说明其以出口价格反映的产品质量上升。其中,大部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在1.02至1.50之间,说明其上升的幅度不大;只有产品2940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于2.09。其他10种产品的出口质量升级指数小于1,表明质量有所下降,但大部分产品的指数都接近于1,说明其下降幅度不太大;3002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为0.56,其质量下降幅度最大。从总体上看,我国医药品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于1.03,说明整个医药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在2004年有所上升。其中,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中成药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皆大于1,说明它们的产品质量都有所上升。

从2000年到2004年,从出口价格看,质量不断上升的产品有2922、2937、2938、2940,其中,产品2940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从2001年的0.72到2004年的2.09,质量上升的幅度最大,为1.37。其他产品的质量在这5年中都是有升有降,但大部分趋向上升。2001年,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大于零的产品有10种,到2004年增加到15种;其次,从行业情况看,尽管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生物制药以及整个医药品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这几年有些波动,但总体上质量还是趋向上升,这都表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这几年来有所提高,尽管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可见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出口构成渐趋优化。

二、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2000~2004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比较低的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国内需求增长迅速、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的生物制药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这与郭克莎(2003)先生的结论是一致的,郭先生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和中药制造业两个产业。

2.2000~2004年间,我国大部分化学原料药和一些中成药的竞争力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日趋减弱,甚至消失。这个结论与穆荣平、蔡长塔(2001)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是相反的,他们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进行评价分析,认为中国医药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3.2000~2004年间,从出口价格看,大部分医药产品的质量趋于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这表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这几年来有所提高,尽管提高的幅度不大。郭克莎(2003)从横向的角度,认为我国医药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为突出的是化学药品制剂和医疗器械,而本文是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得出大部分医药产品的质量趋于上升这一结论的。

(二)政策建议

针对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大等问题,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应是:提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此,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应改变以往的数量扩张战略,实行产业深化战略,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逐步优化产品结构。

根据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政策的着眼点应在于:一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新药研发由仿制向创新的战略转移;二是加强中药创新研究,加快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三是适应市场需求,加速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注释:本文中“化学原料药”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中编码为2922,2933~2941类产品,作为分析我国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竞争力的代表;按照世界分类标准,“生物制药”主要指第30章的药品,编码为3001~3006类产品;“中成药”主要指编码为30049051~30049054、30049059类产品,作为分析我国中成药行业竞争力的代表;“医药品”指第30章“药品”和第29章2922、2933~2941类产品。

参考文献

[1]穆荣平,蔡长塔.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研管理,2001,(3).

[2]郭克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与比较优势[A].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94-208.

[3]穆荣平,吴灼亮.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A].2005高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4-169.

3.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三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19-03

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特别是我国三大地区(又称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各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采用评价国民经济区域性研究中常用的收敛性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医药制造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以往对医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主体需求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探讨,对于发展地区差距测算、发展变化态势及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上明显不足,对医药产业的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探讨也不太充分[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态势,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对医药制造业发展收敛性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1.1 数据来源及选择

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省级医药制造业数据,时间段为1999—2009年间。考虑这11年的价格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采用CPI进行平减处理。

1.2 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首先简要描述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状况。描述地区差异大小可以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3]。其中Xi为各省份(及直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表示全国各省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值,n表示省份数量。根据以上公式可测算出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变异系数,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将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划分方法,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和西部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趋势同全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变化趋势最为相近,两者波动近乎一致。西部地区的差异在前六年较为平衡,后五年在一个短暂的下降之后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愈加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有关,这种开发的地区不均,最终导致差异不降反升。中部地区的差异变化不大,有升有降,趋于一种平衡。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及解释

收敛性概念来源于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共同偏好和共同技术是其基本理论假定。有学者研究探讨了两种收敛性概念[4]。第一种是σ收敛,它强调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实际差距。如果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差距缩小,就认为相关地区实现了收敛。另一种是β收敛,它描述了某项指标初始值与其后期增长之间的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初始指标值较低的地区比初始指标值较高的地区增长得快,就认为存在β收敛行为。应该强调的是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σ收敛包括β收敛,反之则不成立。

将这种收敛性引用到医药行业中来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的平衡情况。对应地,σ收敛指的是各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各地区总产值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β收敛是指各省总产值与省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指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地区。σ收敛、β收敛分别从总量(绝对)和增量(相对)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σ收敛检验

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主要是通过对σ收敛指数的测算来进行的。按照计算公式:

σ=。若σt+1<σt,则存在σ收敛。

其中ln xi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值,ln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值的自然对数值,n表示地区总量。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1999—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σ收敛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的σ收敛状况很类似,σ收敛指数的变化基本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收敛和发散趋势;东部地区的σ收敛曲线在11年时间以来一直有微弱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在前六年时间有微弱的σ收敛,后五年明显呈发散趋势。

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各省每年的医药产业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医药产业的地域差距也较大。由于医药产业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就无法积聚起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跃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一些医药大省集结地域优势、规模优势等,发展速度会快于一些资源贫瘠、初始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同省份之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离差随时间推移反而加大。东部各省份的σ收敛指数呈较明显的发散状态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东部地区所涉及的11个省份中有制药业总资产占前五的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也有发展较为一般的其他省份如福建、海南等地,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使得其σ收敛曲线呈发散状态[5]。

2.2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β收敛检验

β收敛分为两种,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其中β绝对收敛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具有相同的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无论各地区的其他各个影响其增长要素的初始状况如何。β条件收敛则认为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水平,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公式即为检验β绝对收敛的模型。对于地区而言,如果简化公式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医药制造业地区发展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快;如果该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则不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慢,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发散趋势。为简化起见,本文只分析β绝对收敛情况。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β收敛检验。1999年至2009年期间,β=-0.000286<0,表明在这期间我国存在β绝对收敛,但收敛速度很弱,约为0.029%。β的绝对值非常小,反映散点图的回归线几乎水平,这种趋势说明我国总体上地区差距以每年0.029%微弱速率在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在1999—2004年和2005—2009年间所得到的β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012911、0.012958,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医药制造业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11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也只是存在非常微小的β收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几乎不存在β收敛,11年来各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各省的差距几乎没有得到缩小。医药产业是一个依赖已有发展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本身就不发达的省份停滞不前,这就是11年来医药产业的差距没能逐渐缩小的原因。

2.3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俱乐部收敛检验

俱乐部收敛[6]理论认为,由于经济体系中存在多重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只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主要结构特征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可能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但它们之间却不存在收敛。

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地区差异β收敛检验结果

从俱乐部收敛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部地区的收敛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只存在非常之微弱的收敛性。俱乐部收敛描述了三大地区中各省份在医药产业上差距是否缩小。很明显,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部存在发散现象。因为东部地区本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相对于其他两大地区高出较多。东部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好几个省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各省份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在政策、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处,其总产值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收敛。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总结如下:(1)1999—2009年,地区差异不存在σ收敛。只有1999—2004年间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σ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存在发散趋势,而西部水平和全国水平也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呈较为平缓的波动状态;(2)1999—2009年间,地区差异存在β收敛,但收敛系数较小,收敛速度很慢;1999—2004年,2004—2005年两段时间均不存在β收敛,且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3)1999—2009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其中中部和西部存在较为明显的收敛,而东部不存在收敛。

3 医药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省医药制造业和GDP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等级相关,但是医药产业还是有着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以及投资,对规模、地域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医药产业收敛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并没有如各地GDP一样有趋于最终稳定状态的趋势,差距并没有逐渐减小。因为对于医药工业来说,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政策以及现有技术基础的优势,继而可以促进地方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以及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为了使得医药产业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还是应该给医药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扶助,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第一,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可以加强同邻省安徽、江西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邻省的医药制造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第二,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产业优势,使得医药制造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实施医药产业导向政策,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业尽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中,各地区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上,而不应过度地开展区域间优惠政策的竞争。

第五,认识差异,承认差异,但并不是要消除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的医药制造业,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J].经济管理,2006,(21):76-80.

[2] 秦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1,(7):347-351.

[3] 金雪军,金建培,卢佳.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84-88.

[4]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

[5] 郭翔宇,李中华.2006年我国各个省区医药制造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 (3):10-22.

[6]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4.天津医药招商实战必看策略 篇四

医药招商工作是个巨大的工程,系统庞杂,牵涉面广。如果要真正的理会其中玄奥,解决医药产品市场问题,就要学几招必胜策略,尤其是做医药招商工作,更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实战技巧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代理商和消费者,以更短的时间获得企业的大力发展。

产品功能准确定位策略

产品功能的定位,是产品定位的核心,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以及如何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如主导者、挑战者、利基者和跟随者等,可以在定位策略上灵活运用,但针对主导者的产品功能不足或缺陷,设计自身的产品,对以后的分割市场仍大有补益。

跟随策略

此项策略适合于非主导者的产品或企业,利用主导者已经灌输给消费者某一成熟概念,而采取节省广告投入费用的战略,以挑战者、利基者或跟随者的身份同主导者共享某一市场。此类产品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减肥药、巨人脑黄金之后的各种脑黄金等,更有如燕窝、鳖精类产品,相互间展开白热化竞争,以致不择手段,自毁市场,打击消费激情,进而抑制整个保健品的兴盛,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

采取本策略的好处是前人栽树,后人分荫,可以节省导入新观念的广告费用,其弊病在于分割同一市场僧多粥少,激烈的竞争无法避免。

拓新策略

此策略对于意图成为市场主导者的企业尤为合适,像缓解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的三株赋新康、迅速补血的红桃k等,从一开始就切入几乎无竞争领域,用新的功能预展新的市场,对确立主导者地位极为有利,此项策略的利弊恰好同跟进策略相反。

上述二个策略下,又分别有如下原则可作行为指导。

① 功效差异原则:如祛斑、活血、养颜的太太口服液和调经、养颜、安神的田团珍珠口服液。

②利益多寡差异原则:有些产品只宣传一种功能(对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如养胃的太阳神,有些产品则大力渲染其所有功能,如三株口服液等,而且宣传多利或全利的势头正盖过独利的宣传。

③功能类型差异原则:如同属美容功能的产品中,太太口服液等是以生物功能人手的,而小先生美容仪等则是从物理功能来推广。

沟通策略

销售就是发现客户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记住你的角色是客户的销售顾问,能够发现客户经

5.天津医药招商市场调研 以人为本 篇五

无论哪个企业,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本,留住员工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在医药招商行业,最近有人做过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也是好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想要企业发展的快,就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员工处处能感到药企的用心,这样才有动力发展市场。

医药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将员工视为“经济人”,把员工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最根本的要素,主张人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更是企业发展的目的。为此,企业必须充分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关怀,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对员工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员工餐的提供,便是对员工基本物质需求的一种满足。员工吃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长期不良的饮食状况会导致员工身体素质下降、有效工作年龄缩短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现象在上班族特别是白领一族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成为一种常态。所以我们要借鉴这次事件,满足员工需求。

6.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六

医药企业都是想继续发展壮大的,医药招商代理营销也不是单纯的看眼前利益,而是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医药招商企业要为经销商多方考虑,销售、售后、服务方面做好执行,这样才能建立起双方之间的诚信基础,也才能保证医药企业通过招商发展壮大。

医药招商的目标不同,方法就不同。医药招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保证招商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医药招商模式的突破口到底在哪?

立足专业化的服务管理

在传统的招商模式中,往往停留在“只招商不管理”、“只管理经销商,不管理终端”的层面,近阶段很多医药招商企业在深度招商、细化招商方面作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在变化的医药环境下,招商模式不变的就是变化,必须不断创新,用差异化获得招商的竞争优势。想要你的企业脱颖而出,那就必须在医药招商模式中下功夫,要有创新。

此外,医药代理商提供的服务决定了招商企业能否继续发展并有所提升,这里讲的服务不是简单的发货、邮寄资料和客情维护,更重要的是,基于某一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可以真正为医药代理商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专业化的医药招商企业将成为主流。因此,立足专业化的服务管理也是医药招商企业定位发展的一个方面。

合理组合商品提升销售业绩

医药招商是以提升销售业绩为前提的。以连锁店为例:目前连锁药店大都实行大、中、小分类法,从有实际销售的小类商品开始分起,将一个个小类商品串联起来,然后进行有效的商品组合。合理、恰当的商品组合,对药店销售业绩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药店要处理好单品、商品系列和商品群三者的关系。商品群是连锁药店商品竞争的基本战略单位,是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组合成有创意主题的商品集合。如按消费的季节性组合,按节假日的消费习惯组合,按消费的便利性组合,按商品的用途组合等。商品群的推出,可以打破原来的商品分类法,将使商品的组合功能更为有效,从而较好地促进营销。

7.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2009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注:“-”表示无数据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009年我国共有1.5万家医药制造企业,从业人员167.4万人,医药制造业产值达9403.05亿元,比上年增加19.4%,销售额为8965.89亿元,同比增长21.19%,从总量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医药制造大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增加值率每年都以超过26%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率。[1]如表1所示:2002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值逐年上升,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率(2004年例外)。但是,从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2-2008年期间基本上是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较小。

2、出口状况。

从1995年-2005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介于2.47%-5.98%之间,而且基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从医药制造业的具体行业来看,我国出口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药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研发力度的加大,生物制品行业出口发展也比较快(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二、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实现利润情况加以评价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某种本国产品销售额占该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总销售额的比重,即某种本国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公式是:Ai=Ei÷Wi其中:Ai表示该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i表示该国i产品的出口额,Wi表示i产品的世界出口额。这个比重越大表明该国i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2-2006年期间是有波动的,2004年比2003年降低了0.1%,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上升,但是跟美国、德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2、实现利润指标。

产业实现利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产业的收益能力,进而揭示出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在2002-2007年期间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特别是2007年增长较快,销售利润较2006年上涨54.9%。然而,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实现的利润仍很低。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医药产业的国家,2007年其医药产业总收入达315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位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国制药业已发展成为高度全球化的行业,拥有辉瑞、葛兰素史克、强生、默克等多家世界知名医药跨国公司,仅这几家医药跨国公司每年销售利润之和就已接近或超过我国同期医药行业的利润(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司相关数据整理计算。http://comt rade.un.org/db

三、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宏观调控,认真制定和执行国家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医药市场准入门槛,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氛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数量扩张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优化产品结构。[3]同时关注我国在医药制业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支持中药行业在国外申请专利,提升技术优势。另外,政府要积极制订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新药的研发不仅耗时长(一般10年左右),还需要高额的投资(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5亿至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至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存在较高的风险。[4]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实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很难承担这些风险。针对我国当前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强度较弱的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国家创新政策和创新基金引导,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帮助企业降低药品研发风险,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医药产业技术含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保护对保持医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在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等方面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医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国家应该制定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医药企业工作,提供参加国际医药技术交流的机会,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提高企业人才技术水平。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关注医药相关专业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摘要:医药制造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从具体指标来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偏低,仍需进一步提升。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就如何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

参考文献

[1]张玉倩.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50.

[3]黄佩红.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1):6-9.

8.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八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33-05

一、引言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上一篇:3s城乡规划下一篇:二年级的上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