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

2024-10-08

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共12篇)

1.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需要怎样的机智

---------语文教学机智案例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出现预设与生成的偏差,教师为摆脱课堂困窘,不仅需要直面尴尬的勇气,更需要化解僵局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有效地培养和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地进行有效的教学。

1.不耻下问,缓解课堂探讨过程中的尴尬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比学生强,在某一个问题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放得下架子,甘拜学生为“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记得在上四年级下册《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时就发生过这样“尴尬”的情况,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届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学生们在讲了犀牛、鳄鱼、百舌鸟和金黄鼠的有趣故事后,大家纷纷讨论还有那些动物是两栖动物,没料到有个学生冷不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国目前的两栖动物状况如何?”哎呀,这个问题我倒事先没考虑过。一刹那,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们想看看平常看似“博学”的老师如何解释。于是我如实说:“同学们,这个问题也把老师问住了,谁能帮我们解开这个疑团呢?”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老师,中国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我们要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你怎么知道的?”我故作羡慕地问。“我是从网络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上看来的。”他自豪地说。“你真是咱们班的“小百科全书呀!”我由衷地赞叹。他也在大家的掌声中得到了学习的满足,而其他同学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对课堂学习更加热爱和向往了。可见,在网络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更广,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看了更多的课外书籍,知识面在不断扩大。

2.因势利导,化解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处处考验着教师的反应,时时需要教师的灵敏。扑面而来的问题、措手不及的偶发事件、回答的不切题、甚至是故意的捣乱......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中“备不胜备”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在紧张、突发的情况面前,放下师道尊严,用上一点机智,说上一两句幽默话,以化解课堂“矛盾”,打破“僵局”,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谊,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招数”层出不穷,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的学生中受益良多。

2.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描述。

2011年11月19日的下午第一节课是我的一堂英语新授课, 内容为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了上好这堂课, 我做了精心地准备, 上网查询多个国家礼节。上课铃声一响, 我便信心十足地走进三 (14) 班的教室。可一进教室我呆了, 学生们个个愁眉苦脸, 有的东张西望, 有的抢着关窗户, 有的捂着鼻子, 有的在跑来跑去…… (原来是教学楼旁边的农田, 农民伯伯正在烧稻草, 呛鼻的烟雾正向教学楼袭来。) 这时候的学生无法静下心来, 面对这一情形, 我感到既气愤又无奈, 但马上冷静自己, 自言自语道:不要冲动, 冲动是魔鬼。想想苦口婆心的说教必然无济于事, 对他们横眉怒斥一番也无用。因为在此时, 他们的心无法平静, 对接下来教学更没有用, 于是我想一想, 何不以此为契机, 借题发挥一下呢?于是我打消了原来的备课思路, 决定另起炉灶, 把U n i t 1 2先放一放, 提前教Unit13, 而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这单元正好围绕“feeling”教学活动, 重点语言结构“make+sb.+adjective”与“make+sb.+infinitive”, 和现在发生情况正好相符合。于是, 我利用这个契机, 走到一位正在捂着鼻子, 正在说话的学生旁边, 问道:

“what’s wrong with me?”

S1:Oh.It’s terrible, look out of the window.It makes me unhappy.

我看了看窗户的外面, 接着又问他的同桌:what about you?

而此时, 大部分学生慢慢静下来, 抢着说:

S3:Heavy smoke makes me tense.

S4:Heavy smoke makes me cry.

S5:Heavy smoke makes me sick.

S6:Heavy smoke makes me cough.

而这位同学边说边“咳”了几声, 全班同学笑了, 我也笑了。于是, 我顺势接着他的话题:He makes us laugh.本来很郁闷的情况, 一下子豁然开朗。也许, 是我的宽容, 教室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学生一下子认真起来, 投入到下一步的环节中。课还在继续, 窗外的浓烟变得更大了, 但丝毫没有减弱我们上课的热情, 阻挡我们学习地脚步。

案例反思。

这节课中出现了意外, 我及时对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最后不但化解了热闹哄哄地局面, 而且还取得地意想不到地精彩结果, 我认为我在处理这节课的意外事件时, 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 通过这个事件, 我认识到,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存在这许多不确定地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地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都使完整的生命个体, 使要求个体、自我表达和价值实现地行为和思想主体, 在环境地刺激下, 他们可能会产生思维变换、心态逆转和情绪波动。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按照预先确定地模式展开的过程, 必须具备冷静理智, 教师必须具备冷静机智地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即联系地变通力, 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教学的目标、过程、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程度,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地变化, 充分调整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生成, 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善于因势利导, 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上新课前,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情境, 不妨播放一些旋律比较优美的歌曲, 例如Say You Say Me;Sun Is Rising;等等。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 不论学生是否会唱, 都能使他们受到感染, 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很自然地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当然, 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处理方式。是避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还是不顾学生的身心感受, 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严厉地加以批评?于是, 我选择了课例中地做法, 及时、合理地对课堂中地意外事件做出反应, 以此为契机, 使原本看似不和谐地小插曲仍能为课堂所用, 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地同时获得了更多地惊喜。

记得钟启泉教授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方式, 力求把抽象的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拉近英语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自己身边。

其次, 教师要比较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 找出原因所在。并且从学生的自身经验为出发点, 及时调整原来的话题内容,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英语课堂上, 英语教师可扮演交际合作者的角色, 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 经常与学生进行英语交际, 关心学生, 如在教学准备前, 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与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 就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材料进行交际, 可以搭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在友好的气氛中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尊重和理解学生, 当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时, 能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地时候, 就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再次, 我还很重视倾听学生,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达到了师生之间真诚互动及效果。正如Unit13话题“feeling”教学活动, 他们利用周边环境, 把自己真实想法都说出来, 就脱口而出以下语言:

S1:Heavy smoke makes me tense.

S2:Heavy smoke makes me cry.

S3:Heavy smoke makes me sick.

S4:Heavy smoke makes me cough等等, 也达到这节课教学目标和重点语言结构“make+sb.+adjective”与“make+sb.+infinitive”相一致。因此, 热爱学生的情感, 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 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机智赖以生长的土壤。

此外,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 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 当面对无法避免的课堂意外时, 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 在课堂出现意外的时候要及时调整, 重构共建, 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上的习得。而课堂上的人际关系如何, 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效果。普遍存在着这一种现象, 如果某学生不喜欢某教师, 他会对教师产生心理对抗, 上该教师的课也会漫不经心或捣乱, 其该科目的成绩也难以有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认真的传授,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 健康的合作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灵动的教育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育机智, 则可能会弹出“杂音”乃至“噪音”。教学有法, 法无定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商, 还具有较高的情商。因此, 教师平常只有加强学习, 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 善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 持之以恒, 才能够使自己教育机智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 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 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 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 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 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 都需要教师具备驾驭课堂。课堂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音像等资源, 而且包括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的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可以通过教师灵活的应对策略, 转变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学方案,处理,反思

参考文献

[1]沈倩.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2]何芳, 吴艳玲, 樊莹.中课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4]宋矿生.幽默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M].演讲与口才, 2004, 3.

3.教学机智 彰显教育教学活力 篇三

在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发现,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师生对话和交流探究的基础上,锤炼和展示教学机智的条件、诱因就无所不在。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的变化,抓住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契机,及时找出巧妙应对的策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战。

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在师生的共同问题探讨中化解矛盾冲突,展示教学机智。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互教互学的教学共同体,而互教互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交往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即时表现,教师很难预测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这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挑战,也为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展示教学艺术提供了良机。某班主任与学生讨论问题,情境甚是热烈,双方争执不下,情急之中,一名学生冷不防讥笑对方是个“矬子”。这突如其来的羞辱之词,班主任毫无戒备,闻听此言,尽管心中极为不快,但他还是心平气和,将错就错,引申开去,向全班同学说明矮人也有优势和长处,拿破仑、鲁迅、邓小平个头都不高,但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进而得出结论:人的学识、品格、成就不一定与其身高成正比,身高既不是一个人骄傲的资本,也不是人生的罪过。这入情入理的交流和对话,避免了师生双方因误伤而带来的尴尬,又让学生领悟了人生哲理,可谓一箭双雕。由此可见,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之处在于:优秀教师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师生矛盾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本领,让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2.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发难中稳住课堂阵脚,彰显教学魅力。教学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教师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如果教师及时抓住了这种独特,课堂教学往往充满了智慧的探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执教《朱德的扁担》一文,讲到高潮时,一名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是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的呢?”这个精细的问题,教材上没有提示,教参上没有涉及,备课时不曾预设。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这位教师急中生智,把球又巧妙地踢到了学生那里:“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一句“是呀!”,有肯定,有赞赏,有惊讶,更有对学生的期待和思维的激发。就这么一反问,全班同学精神为之一振,都陷入沉思之中,教师也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也许,这个问题最终也难寻标准答案,但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个问题如同导火索,引燃了师生探究的火花,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智慧探险的全新境界。此种反问的教学技巧,对于引导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培养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和品质,无疑是千金难买的绝好教材。

3.捕捉学生平凡中的发现,通过对事物的比较探究,抓住问题实质,提升教学品位。生活中,成年人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东西,学生却可以说出一些全新的道理来,这让家长和教师们常常不知所措。某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画鸡蛋》的插图,一番琢磨之后,一名学生问老师:“达·芬奇和他的老师留着长头发,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留?”这一关于长发的提问,还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过这位老师倒也灵光,他避实就虚,坦然作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就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是他们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这个回答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把蕴涵在现象背后的真理一语道破,给了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避免了因纠缠枝节而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引发学生敬畏的教学机智,有赖于教师对事物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依靠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

4.发掘与课堂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猝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发挥教育智慧。在开放的教学形态中,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教师难以预料。对于猝然而至的教育情境,怎么对待和处理,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底。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在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道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呀!”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这一问一笑,使学生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神奇。我想,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往往缘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一份份意料之外的大礼,缘于教师一次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育智慧。

5.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学生视线,凸显教学风采。谁都知道,从来如此的观点,喋喋不休的说教,学生很厌烦,乃至产生逆反心理。此时,来个逆向思维,往往出奇制胜。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下面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成了积极因素。她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收到一份大家赠送的特殊礼物,王老师的灰老鼠、郑老师的大王蜂……而我呢,你们送了一条水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还摸到它,着实吓了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勇敢,至少有一定的捕蛇经验……我相信,凭他们的能力,不仅仅能做到勇敢,还应该做出点其他什么,老师相信你们。”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原本等着看“戏”挨尅,却没料到老师还表扬了自己,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老师讲有关蛇的知识……第二天早晨,这位教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惊喜地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束野菊花,教室里鸦雀无声……从此,这个班变了。一席话,寓庄于谐,似乎是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却设置了一种心理相容的教育情境,对捣蛋学生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直面斥责和经济惩罚等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我们由此知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一定需要教师苦口婆心,而是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的策略,磨砺教学的艺术,这策略和艺术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偶而得之”。

6.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吸收学生独具智慧的建议中把握认识标准,提高教学境界。某位教师主讲《范进中举》,自己原先的构思是让学生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及人们对他态度不同的对比,来认识文章的主题。而在具体实施中,一名学生提出:“范进、孔乙己都是身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在本质上是不是相同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一个绝妙的建议,教师立即改变先前的教学构想,转而分析两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异同。课后,学生们普遍感到受益匪浅。这一事例提醒我们,只要给学生机会,提高教学境界的主角往往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学生成就了老师。

7.关注学生举手投足,在细微处解读学生,感同身受,展现人格魅力。课堂上的某些事情,看起来难登大雅之堂,但教育无小事,如果处置不当,也会闹出误会。一次,于漪老师上公开课,发现一个学生坐立不安,他知道学生可能要大小便,当这个学生好久还没回来时,他估计学生忘了带手纸,于是悄悄嘱咐另一个学生将手纸送去。果然,两个学生即刻回到了课堂。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与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谁能否认,教师对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教师的学识、智慧、经验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学生因为教师的身教而净化心灵,向往崇高,追求卓越。

8.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教材如金科玉律般神圣不可侵犯,极大地束缚了师生的手脚。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这为课堂拓展和教材超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某老师执教《最后一课》时,他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在学生细致的比照中,教材神话被打破了,原来图文不符。最后,教师总结道:“刚才大家的争论,使我们懂得了不能盲从的道理,凡事要多观察、多分析,放出眼光、运用脑髓,才能发现问题,我们才能进步。”他的教学处理,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质疑、批判的意识,还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品格。这就是新课程千呼万唤的课堂教学。

4.读《教学机智》有感 篇四

教育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教育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趋,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机智是智慧的意蕴,智慧是机智的积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可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在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它可以表现为自身的克制,对孩子经历、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做人的引路者,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教师的两种眼神来比较一下,一种眼神:居高临下的冷静观察和判断的那种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种眼神:实际上建立接触并在与孩子的对话当中搜寻教育理解的那种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仅仅观察孩子行为的眼神是将观察的对象(学生)物化;而后者机智的眼神则将对象主体化,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接触靠近的感觉,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可能。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因为教学机智就蕴涵在其中。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来吧,我来指给你这个世界,去那个既是你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的道路,我知道做孩子的滋味,因为我去过你现在去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孩子。”

在这里,作者把学生作为孩子进行很好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了解一个孩子,需要了解他的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在本书里得到了全面地阐释。所谓的理解可以分成几个层次: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形成性理解。往往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真诚地聆听,孩子也需要有人聆听他们诉说,不作批判性或否定性的判断,作为教师如果能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我们教师就必须以一种非判断性的方式聆听,而不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我知道了,作为教师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站在孩子身边就足够了。

教学机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适当的处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一个拥有了教育机智的教师,就是那段沉默所蕴涵的深意,就是那个手势所代表的力量,就是那道目光所传达的温暖,就是那席话语所带来的震撼。当然教育孩子是很难的,不仅仅因为教师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全班同学,敏锐地观察所有的学生不断地采取行动,而且因为教师要不断地以一种教育机智行动,“就像一个爵士音乐家知道如何演奏一首乐曲去吸引观众一样,老师知道如何对课程进行临场的发挥。”好的音乐家是审美性的,而好的教育者则是教育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教学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总之,我们教师在不断地面临挑战,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把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智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其内涵比传授知识和技巧要深得多,还有些东西是不能传授的,所以我要说看了这本书并不是学会了多少教学机智,而是有了运用教学机智的自觉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着范梅南教授所遵循的原则: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这个学校不是让教师通过特定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内涵。

5.《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五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加拿大着名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着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道德层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正如杜威曾经说过: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能力层面

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性格层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6.教学机智2 篇六

这节课的内容是《word2000中在诗集封面中绘制图形——插入自选图形》,学生对于插入自选图形非常的感兴趣,我对这节课设计的作业方案是要求每个学生在word中插入几种自选图形。我在示范了插入自选图形的两种方法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完成今天的任务。

任务布置之后,课堂里便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鼠标点击声,随即又传来了有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于是,我开始了巡视指导„„

这时,我发现有台电脑前,一位同学的手举得高高的。我马上走过去,问有什么问题。

他告诉我说:“老师,我插入标注中的云形标注后,想往下把它拉得宽一些,结果小圆圈都挤在一起,根本不是把原来的图形整体变大了,难看死了,如何旋转都不能拉开小圆圈之间的距离。该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我心里高兴极了,心想,又有现成问题可以考考同学们了,因此,我没有立即给予解答,而是把遇到的问题抛给学生,我在黑板上把情况向全班叙述了一遍,再问:“谁能帮助这个同学解决问题?”学生们都说,他们插入的是规则图形,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可以尝试解决。在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下,终于有位电脑高手发现了“新大陆”。我让他当小老师上台进行讲解,学生们终于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认识了罪魁祸首——黄颜色的棱形物体,懂得了如何使用它才能使云形标注图形,在拉的过程中小圆圈不会挤在一起。我还适当的表扬了电脑高手,他能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笑得嘴角都往上翘,而我也乐于当个“旁观者”,一举两得!

就像布鲁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就是因为“意外”才能称为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将它作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借助敏捷的教学机智,从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节课中,我正确对待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做到了以下两点:

(1)巧妙利用课堂资源意识 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好途径,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因此,在我们的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后,教师要让孩子们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主动探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出现意外情况的原因,通过上网查找或尝试动手操作得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充分备课,机智应对

7.教学机智成就高效课堂教学 篇七

一、预设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有机结合是产生教学机智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 成功的课堂必然是有准备的课堂。课前吃透教材, 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 预设好教学过程;课堂上随时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准确把握时机调整教学方案, 发挥教学机智, 让平庸的课堂焕发精彩。

在讲授“市场配置资源”知识点时, 我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结合案例与学生一同总结出市场调节的手段、市场调节的优点等知识点。根据教材安排, 接着我将讲授“规范市场秩序”内容, 突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 市场调节这么多优点, 那政府为什么还有调控房价等行为呢?”声音过后是一片议论声。面对这一投石击水的疑问, 我在对教材了如指掌的情况下, 及时调整所教知识点的顺序, 让学生翻开下页书本, 与学生一同探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知识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 虽然本节课内容较多, 但学生遵循自己的思维逻辑掌握了重要知识点, 均能学有所得。这节课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学生知识点要求, 若是置学生疑问而不理, 老师按照预设上课, 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不满。因此课前充分的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有机结合产生的教学机智, 在处理教学中偶发事件尤为重要。

二、融洽、和谐的课堂秩序是施展教学机智的有利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 融洽、和谐的课堂秩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知识的碰撞, 情感思想的交流,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教师。教师应融入学生中, “蹲下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构建师生间基本的信赖和信任关系, 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凝聚力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即使出现意外的紧张气氛也能春风化雨, 使课堂教学充满灵性顺利进行。

在讲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知识点时, 在与学生探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好比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后我让学生用身边实例说明。师生默契共同发挥教学机智, 既讲透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知识, 又化解了一场无意引发的纷争, 课堂教学继续进行, 学生关系没有因此而紧张。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发挥教学机智应把握的核心原则

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 要求教师最终的教育理念必须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培养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政治课堂中却又往往会出现一些有悖道德伦理的不和谐“声音”, 这时就需要政治教师恰当处理这些意外, 纠正学生道德上的缺失, 端正学生的道德素质。课堂中出现学生道德异常现象时, 教师应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让教学闪现德育光芒。

四、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发挥教学机智的必要条件

动态课堂教学中, 学生质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能够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症下药, 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亮点, 把错误的观点机智转移到让学生争论的教学中, 通过教师睿智的引导将紧张的氛围变得轻松, 让学生自觉参与探究生活的是非曲直。

讲授“诚信在建立市场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点时, 我结合学过的“公司经营与发展”中“要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和形象”知识点加以补充说明, 学生也结合我的点拨, 例举企业诚信经营的事例, 虽不够深刻但也都是正面积极的。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严肃地说:我觉得中国企业最不讲信誉, 我们吃的是有毒食品, 穿的是假冒名牌, 住的是危房, 坐的是劣质公交……该学生一说完, 另外也有一些同学也开始义愤填膺, 竞相附和。我及时捕捉这一教学契机, 将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探讨, 引导学生得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要健康发展, 需要法律规范和道德引导相结合;需要企业诚信经营, 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消费者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丑恶现象要提高辨别眼力, 要遵守法律法规, 维护市场正义等知识点。本节课中学生的质疑虽然观点有些偏激, 但精神可嘉, 通过教师巧妙的教学机智引导,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涌动。

教学活动总是在动态生成中进行, 课堂随时都可能出现无法预约的“插曲”, 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引发“一波三折”的偶发事件, “节外生枝”往往在无心插柳之际不期而遇。因此, 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 捕捉思维的瞬间, 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利用生成性教学契机, 变“节外生枝”为“节外生姿”, 绽放教学美丽之花。

参考文献

[1]孙江琳.课堂, 莫让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7.

[1]张安勤.是回避, 是压制, 还是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学, 总第308期.

8.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 篇八

对于“教学机智”这一概念,目前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依据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教学机智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1]。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事件的突发性、处理的迅速性及效果的良好性。具体而言,教学机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变化中的教学情境敏锐地洞察,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时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在偶发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较,新课改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方式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新的教学观,与“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的传统教学观是有根本区别的。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不断地处于变化和生成之中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其往往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采取线性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知识“授受”过程。然而,依据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观点,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它是一个看似无序却有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系统,决不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系统。“将教学视为开放系统,就会重视偶然性,在这样一种偶然性的框架中,知识既不是现实的复制,也不是先验形式对现实的强加,相反它是两者之间的中介——一种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促成的构建,教学的作用不再是传递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2]从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正是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使得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要求教师不能遵循一套死板的预设好的行为规则,而是要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善于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3]教师的教学机智由此成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通过观摩、分析和总结优秀英语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发现他们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把教学机智巧妙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动机,或设疑问难,相机点拨;或纠正错误,深化认识,或化解矛盾,促进教学相长,等等。教师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1.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兴趣与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可以发挥教学机智,千方百计地利用直观实物、电教设备、课堂游戏、戏剧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迈开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一课时,她就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采用音乐渲染情境法,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几首美国rock music和country music,然后让学生猜测哪些是rock music,哪些是country music,怎样辨别和区分它们的特征差异,等等。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音乐课堂情境之中,对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真切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就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基础。

2.善于设疑问难,巧于相机点拨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枉则直,窘则盈,蔽则新。”这种思想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意味着教师平淡无奇的授课,即使教学内容准备得很充分,甚至无懈可击,也很难激起学生思维溪流的浪花。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痛苦与欢乐,那将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教学机智,善于设疑问难,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同时,巧妙地相机点拨,化解思维的疑难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乐趣,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高二课文“Albert Einstein”一课时,对于课文中“This was the period when he first began the research and the studies which led to his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这句话,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research 和 studies这两个名词一个用单数形式另一个用复数形式?”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使他们明白research 和 studies作抽象名词用时,皆为不可数名词。但study指各种学科学习时,习惯上作可数名词,而且常用复数形式。可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设疑问难,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善于纠正错误,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JEFC教材的使用,为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实践开辟了非常广阔的新天地,学生英语语言操练和实践的机会大量增加。然而,由于英语对于学生而言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与研究看,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母语的干扰,一是所学外语语言体系的形成过程。当学生需要用英语表达某一个概念或意思时,英语作为一个新的语言体系还未健全,学生所要表达的概念或意思在英语中还找不到相应的音、词或句子结构,他们就必然借助于母语的概念和语言知识来完成交际的任务,由此就容易出现因借助于母语而犯的“错误”,亦称“interlingual errors”。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凭借教学机智,善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这方面,有优秀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类型等,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即“免、缓、点、转”纠错法[4]。所谓的“免”,就是对于在口语实践中学生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教师不必吹毛求疵或横加指责。所谓“缓”,就是对于那些因为是难点而形成的错误,教师不必口舌费尽而把学生弄得更加糊涂,相反,教师可以采取“无意”纠正(以无意中见有意)的方式进行订正或暂缓讲解。所谓“点”,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适时、得体地“指点”或“点化”,及时予以纠正。所谓“转”,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或巩固性知识错误(特别是重复错误),教师要尽量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其认识观念有根本转变。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深化学生学习认知,有助于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

4.化解教学矛盾,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往往不是风平浪静、井然有序的,而是随时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容易导致教学矛盾,引发师生对立,教师教学机智更多的是体现在灵活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矛盾上。如有位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have to”含有“不得不”的意思,他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实际来造句。突然,有个学生奇怪地笑个不停,歪歪扭扭地站起来,怪声怪调地说道:“I have to go to the washroom,I have to 大便。”这下弄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勃然大怒、武力镇压,就容易损害师生感情;充耳不闻、漠然回避,则容易给以后的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并没有勃然大怒或充耳不闻,相反,他先肯定学生反应灵敏,敢于大胆发言,接着就向学生指出英语中还有更优雅的字眼,如英国人会很有礼貌地说,Excuse me, I have to go to the John'或I have to see John来表示这个意思,并且教师板书了上厕所的其他委婉语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同学们要学会运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不但要注意用词的委婉,而且还要注意说话态度的正确。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既不露声色地批评了那位调皮的学生,又有效地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吕星宇.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来自蝴蝶效应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3] 崔允氵郭,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9.《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九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这里有作者的局限,受到了西方二元论的制约,按照中国三分法看问题,应该表述为“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为何,因为教育学既要研究外在行为,又要研究内在主观性,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接受教育的规律,也要能接收教育的复杂性。遗憾的是,多数老师属于经验派,落入了复杂性的圈套中,对教育学规律失去了信心;少数学院派的老师落入了教育学规律中越来越喜欢吹牛皮,忽悠一线教师。仍然是在二元论里,经验派与学院派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构建这座桥梁很艰难,我们的读书活动正是在构建这样的对接。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思绪就飞出去,收不回来了。)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10.《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十

教学机智并非“遥不可及”。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学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

书中写到:“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

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处,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已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做到教学机智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的成长”,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

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教学机智才会随时出现。

11.培养和发展教学机智 篇十一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机智的种种表现并不陌生。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恰到好处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鞭辟入里,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机智。但与此同时,也有的教师由于对教育机智的含义、表现及其途径等缺乏了解,因而对优秀教师的聪明才智既感到由衷佩服,又感到无从学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只要自己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杯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机智和才能,学生也许连“半杯水”都得不到。另外,在一些教育学著作中,特别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上,常常把教育机智仅仅理解为是教师临机处置各种偶发事件的一种技巧,甚至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机智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实,教育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它要求教师能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具体到思想政治课教师,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和表现: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根,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扣子”,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高明的教育机智与技巧。例如,一位教育者在讲学校生活需要纪律之前,了解到学生的厌烦情绪:小学讲过了,“耳朵都听起了老茧”。很显然,如果不把这个“扣子”解开,教学就难以收到成效。经过精心设计,他首先播放了电视剧片断:诸葛亮与马谡在狱中的对话,然后就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展开讨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扣子“则在不知不觉中被解开了。

三、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忌急于求成。而恰如其分地掌握教育分寸,不仅是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讲求实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其次,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时要注意其可行性,使学生“跳而有获,伸手可得”。跳而无获,就会流于形式;伸手即得,又会失去意义。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广大教师高明的教育机智,而这种才能的培养和发展则要依靠教师自觉地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和锻炼。只有那些勤奋进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人,才有可能摘取这朵教育艺术之花。

12.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教学机智 篇十二

那么何谓教学机智呢?《教育大辞典》把教学机智定义为: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在课堂中, 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新的或意外的情况, 迅速、灵活、巧妙并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早在两百多年前, 就有教育家指出, 谁将成为好的教师或是坏的教师, 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形成健全的教学机智。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 作为课堂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常常能引领课堂走出尴尬, 甚至让师生擦出具有创造性的火花。一名好的教师之所以称其为“好”, 就在于他能够围绕预定的目标, 采取适合教育情境的教育行为或操作方式, 从而有效而经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的灵活应变、判断决策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每个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教学机智, 这说明了教学机智是可以培养的。对于教学机智的培养, 结合我从教多年的感受,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下面几点去努力, 在这里提出谨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关注生活, 积累经验

科学中的很多发现都来自对生活的关注, 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的提出和蒸汽机的发明等。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 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 可以得心应手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在讲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这个实验时, 学生就弄不清楚粗准焦螺旋的顺时针和反时针旋转, 对着时钟来判断顺、反时针转动比较简单, 但是学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时, 就不容易判断了。这时, 我就想到了日常生活开瓶盖时就是顺时针, 关时则为逆时针, 上课前, 我就带了几个矿泉水瓶子走进教室, 让同学对照开关矿泉水瓶盖来判断粗准焦螺旋的转动情况, 学生课后告诉我:通过开关矿泉水瓶盖活动, 他们再也不会把粗准焦螺旋的顺时针和反时针旋转弄错了。把科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教师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才能把学生带入另一个天地。又比如在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时, 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家里烧汤时需要加什么东西, 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要加盐、味精, 有的同学喜欢吃辣的, 还说要加辣椒粉、胡椒粉等, 再引导学生来说汤的上面有什么, 不少学生会说有油珠, 甚至还有的教师把学生带到食堂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烧汤, 把科学知识摆在了饭桌上, 学生都跃跃欲试, 其效果很好。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中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自觉接纳知识, 萌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谈谈生活中的发现。我至今也忘不了在上七年级科学《银河系》一节时, 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来说银河系的侧面形状, 学生回答说:像体育课用的铁饼、外面卖的烧饼和家里的荷包蛋等。

二、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平时, 我总喜欢在晚上回忆当天课堂上发生的情景, 并作适当的记录。如学生精彩的回答或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灵机一动。有时也自问, 我今天的课上得怎样?不足之处在哪?我至今还记得我刚开始教科学时, 担心课堂太乱, 怕自己驾驭不了, 向学生提出了很多要求, 那时我要求学生举手提问, 不要脱口而出。现在想想, 我的要求制约了学生, 甚至把学生的积极性给扼杀了。很多时候, 问题的提出, 就是一瞬间的事, 脱口而出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积极思考, 不说出可能马上就会忘了, 而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争论, 为课堂带来活跃的气氛,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需要老师的帮助。

七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特别感兴趣, 面对课本中精美的图片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他们不停地提出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问题, 有时甚至故意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考验老师。在讲宇宙知识的时候, 就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有关黑洞的问题, 我觉得当时我自己也没把握能解释清楚, 我马上想到学生能提出“黑洞”一词, 他自己应该有这方面的知识, 我也从学生的神情中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想在老师同学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这时, 把学生抛过来的球扔回给学生是最好的办法了。课后, 我想, 如果我没有仔细地观察学生, 而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需要时间想一想或者说我不知道, 那又将是另外一种结果。从这以后, 我就特别关注学生, 也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在对待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上, 我注意平时多和他们交流, 让他们讲讲自己最近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在适当的情况下, 再指出他们的不足, 效果比训斥一顿好多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在熟悉学生的前提下, 再给学生适当的帮助, 学生也乐于接受。“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教师应该多听听学生的见解,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培养爱心、责任心、信心

教学机智源自教师的真诚和爱, 关注学生是教学机智形成的情感基础。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才能比较客观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学生的自尊心才不会受到伤害, 蕴藏在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才会被激发出来。没有爱和关心的老师教出的学生犹如冷血动物一样, 享受不到爱, 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没有希望和信任、责任感的老师, 让人也不可想象他的学生的生存状态。爱和关心, 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时刻在关注自己的成长;信任, 使孩子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希望给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 希望是一粒种子, 而爱和机智是阳光、水和养分, 是它们让种子发芽, 成长的。爱心对师生双方来讲, 都是能够滋润一辈子的精神力量。老师爱学生, 许多原以为幼稚可笑的事情, 便会觉得不幼稚, 不可笑, 甚至觉得了不起。在美国, 有位生物老师在向学生讲蚯蚓的时候, 有名学生突然问:“请问老师, 蚯蚓什么味道?”老师说:“对不起, 我不知道, 因为我从来没尝过。”学生说:“我可以尝尝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学生又问:“我尝了能加分吗?”老师说:“当然啊!”于是, 这名学生把蚯蚓洗干净品尝了一口, 然后把蚯蚓的味道说了出来。老师表扬了这名学生。后来, 这名学生成了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同样, 我们的课堂上像这位生物学家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的想法、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和肯定, 我们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机智的突出表现为因势利导的教育艺术, 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在瞬间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临场表现的积极因素, 通过积极引导, 使学生朝着良性成长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美的一面得到展示。大家都知道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往往令我们头痛。有一节班会课, 我走进教室, 看见地上有几团纸屑, 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 我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于是, 指着地面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 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 现在, 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 我们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我这么一说, 全班同学都睁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 到座位上去了;第三位, 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也趁热打铁, 郑重地宣布:班会开始了!当然, 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正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 从此, 教室地上再也看不到纸屑了。

四、要不断地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优良的教师, 起码要精通本学科知识, 不断钻研, 要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对于不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懂得, 尤其是心理学, 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 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 不了解孩子, 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 就谈不上教育。教师知识的广博性, 能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很多的教学亮点。教学机智的体现可以是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声亲切的问候,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一阵无声胜有声的沉默, 一个轻松的氛围等等。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如同台上在表演的演员, 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心中的榜样。这些微妙的动作可以化解孩子心中厚厚的冰雪。还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为了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教师需要活到老, 学到老,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而教师的素养不是由别人赋予的, 也不是由外部强加的, 而是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 实践中自塑、自律而成就的。教师的工作是具有前沿性的, 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属于未来的, 所以教师不能只是躺在他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过他的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去翻一翻更多的除科学之外的书籍和杂志, 相信我们的科学教学, 我们的课堂, 会少一些重复的单调的训练, 会更多一些智慧的火花, 灵感的跳跃。老师们, 让我们拥有生活的热情和快乐, 拥有生命的激情, 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 能带动他们年轻梦想的阳光老师。也许, 有的老师会说, 这要求太高了, 可老师们, 在课堂上, 我们、黑板, 还有教学的内容, 共同构成了学生面对的一道风景线。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催化剂的作用, 我想如果我们对所教学的内容怀着满腔热情, 那么学生的情绪肯定是高昂的, 充满渴望的, 反之, 学生也是颓废的, 被动的。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不断到达它的理想境界。

教师的教学机智实际就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和谐, 更有生机, 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

摘要:科学课堂上突发事件很多, 如何巧妙地把它处理好, 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就像润滑剂,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实际上每个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教学机智。这个事实说明教学机智是能够培养的, 而教学机智的培养, 需要教师关注生活, 积累经验, 不断地自我反思和丰富教育实践经验, 更离不开教师责任心、爱心、信心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机智,润滑剂,催化剂,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盛艳萍.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沃土之中的一朵奇芭.2007年

[2]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范梅南

上一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方案下一篇:国际工程材料采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