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2024-08-14

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10篇)

1.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一

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食药监许[2011]132号 2011年03月28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风险控制体系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促进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密结合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安全监管状况,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履行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控网络,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现、消除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以及保健食品化妆品评价监测网、安全风险监测网、监督检验网,全方位、立体搭建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满足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交流、早处置”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三个层级的系统内部开放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收集汇总各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信息,开展分析评估,通过平台实施预警,实现各类安全风险信息在监管系统内部的快速交换与传达,通过对各类安全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快速实施或调整风险管理措施。

(二)完善“四个网络”

1.评价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点,通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持续、定期、随机的检验和分析,对全国各地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综合反映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全面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保健食品再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各类保健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以及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物质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结果,对产品不安全或不具备声称功能的,及时予以处理,进一步提高或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要求及其产品技术要求。

3.监督检验网络

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风险程度较高、流通范围较广、消费量较大以及受到消费者关注、易违法添加药物和禁用物质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限用物质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开展针对性监督检验工作,构建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网络,为监管部门提供各类日常监管数据。

4.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以建立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为基础,逐步推进各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皮肤病专业医院或综合医院皮肤科室在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方面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妆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后报送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引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向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申报本企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由各监测评价机构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四、实施步骤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一)建设阶段

构建体系框架。制定“一个平台”、“四个网络”建设的有关意见,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启动体系搭建工作,分阶段完成体系建设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上报、分析评估、信息发布、风险预警等模块的建设。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将建设成果尽快运用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中。

(二)完善阶段

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一个平台”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四个网络”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地(市)、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成监督检验网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提高阶段

进一步提升体系各环节运行成效。健全保障措施,实现体系平稳、有序、高效运转。充分利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制定加快推进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机制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增进相互交流,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制度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体系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扎实推进,稳步开展。

(四)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有关经费支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切实落实体系建设各项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2.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二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足。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是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 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对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或是仅仅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管理[1]。领导者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 使单位整体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此外, 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 其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虽然有一部分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收入, 但总体上来说, 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因此, 对科学发展的忽视也是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 财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单位出现一岗多职的现象, 财务人员之间无法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②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没有做到严格把关, 财务人员缺乏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形式轻内容;对于记账凭证的填制不够规范, 内容不完整。③制单、审核、记账、出纳、会计主管等岗位设置不清, 权责不明晰, 程序不规范, 印章保管和使用混乱, 造成会计工作不够严谨, [2]。④账簿设置不规范, 未能达到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⑤财务资料与会计档案管理不符合法规要求, 没有及时对原始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进行分类归档整理。

(三) 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虽然目前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一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还不够完整、不系统, 对单位的各个工作流程控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一些事业单位虽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 仅根据以往的惯例与经验办理, 造成内部控制随意性很大, 缺乏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和评价。

(四) 单位预算管理执行不严。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逐步深入, 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也日渐完善, 但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①预算编制质量较低。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由于编制的过程短、时间紧, 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没有对单位各项活动进行深入调查论证, 而是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方法, 只在上一年度预算基础上作简单修改, 有的甚至直接采用以前年度的预算, 而没有考虑现实具体状况, 造成编制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出现很大的偏差。另外, 编制的预算内容不切合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预算科目细化不够, 使预算工作难以准确的分解到各项目[3]。②预算控制缺乏刚性。有些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预算控制体系, 缺乏对部门预算执行的控制;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 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安各项排支出, 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使预算控制程序流于形式, 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一)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创造内部控制良好环境。

要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必须提高单位整体队伍的内部控制意识, 从思想观念层面高度重视内部控制, 才能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首先,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负责, 正确地认识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不断学习和掌握完善内部控制的方法, 加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领导。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深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 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其次, 应当强化事业单位的权责分配, 按照权责一致性原则进行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 并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做好明确划分, 特别要明确财务、采购和审计等关键岗位的权责范围, 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4]。

(二) 加强财务基础工作, 发挥财务体系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将严重制约其内部控制建设, 因此, 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不断完善财务体系建设, 使财务体系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强化财务体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全面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合理保证会计核算正确规范、会计报表信息真实、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完整。②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当前, 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 岗位权限没有得到严格设置, 常常会出现越权操作或非法操作等问题, 这些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管理。

(3)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①事业单位应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有关预算、收支、采购、会计核算以及与单位业务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适时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对单位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做出有针对性的监督控制方案, 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②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率原则的前提下, 合理保证单位内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明确各职位的权限范围和相应责任, 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机制。找准单位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失控的环节, 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 提升单位自我约束能力[5]。③在财务部门与其它管理部门以外设立内部的审计部门, 确保内部审计人员有较强的独立性, 使其能顺利开展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 通过连续性的、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管理, 帮助相关部门逐步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 使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④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 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与考核等各方面工作的关联性。为了加强预算控制水平, 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可将预算方法由“增量预算”改为“零基预算”, 即在每个年度以“零基础”入手, 对各部门需求进行重新分析, 计算支出成,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识别并去除过时的或不充分的经济事项, 使资源配置优化;将预先制定的预算指标进行细化分解, 并将细化的指标分配到各部门、各项目, 确保预算工作落实处[6]。

总之,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系统规划设计及各部门的全员参与。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既要抓好决策议事机制、岗位责任制、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财务体系和信息技术运用等单位层面的控制, 又要做好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控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 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旨在对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 8 (26) :60-61.

[2]周卫华.关于构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15 (06) :38.

[3]徐正.试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当代经济.2010, 17 (04) :27.

[4]杨立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15 (10) :75.

[5]苏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J].企业研究.2011, 8 (12) :34-35.

3.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研究探讨

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应有之义,是政府部门的应尽之责。《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于2015年4月1日起施行,这为加强全省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法律武器。

一、要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1、契合新颁布的《预算法》要求。新颁布的《预算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建立以存量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预算编制体系。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将政府资产作为政府财务信息的重要内容,在综合财务报告中要全面、真实反映。《条例》从建立健全资产登记、统计报告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存量和增量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为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健全预算编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推进新《预算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2、契合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当前,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管职责不清、产权不明、配置不公、处置随意、奢侈浪费等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而且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条例》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确立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为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对于巩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改革成果,全面、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维护和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契合改革创新的相关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改革时重点强调:“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条例》填补了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立法空白,是全国唯一的一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它的颁布和实施,是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全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珍惜成果,认真落实,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水平,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二、要准确把握《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条例》起草过程中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立法的有效性;二是坚持以财政部35、36号令为内容框架,注重立法的延续性;三是坚持立足实际,注重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坚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注重博采众长;五是坚持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注重立法的创新性。在把握《条例》主要内容和精神的过程中,一是要理顺监督管理体制。《条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理顺了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强化了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的固有属性。二是要依法明确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主体权责。《条例》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履行综合监管职责,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有效避免了多头管理的尴尬。三是要全面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条例》厘清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形成了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管合力。四是要创新监管方式。《条例》要求建立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统一调剂制度、资产收益统一征管制度、资产信息公开制度、资产绩效管理制度等,构建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五是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依法委托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实施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又要求依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权属变动等事项进行评估和清查,旨在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手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政府包揽转向社会共治,解决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不高和流失等问题。六是要促进科技创新。《条例》突出全省科教优势,要求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潜能,进一步推动全省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要全面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认真组织《条例》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要将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学习和贯彻执行《条例》情况纳入2015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考核。各级财政部门要参照省厅的做法,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和全面部署,将《条例》列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层层传达贯彻,使本级财政干部和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和熟知《条例》,正确应用《条例》,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解读、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释难解疑,使《条例》的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监督《条例》的实施。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条例》构建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省财政厅要按照《条例》要求,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查遗补漏,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配置标准,并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国有资产的调研,力争早日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真空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整合度更高、权威性更强、执行效果更佳。

4.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四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公平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近年来,**市残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等领域坚持重点帮扶,特别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残疾人,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帮扶力度,初步形成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现实基础: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由于残疾等诸多因素,他们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6.8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每五个家庭户就有一户是残疾人家庭,贫困残疾人约为1.8万人。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这一群体,大力支持残疾人发展事业,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明显改善。

(一)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政策。近年来,**市残联联合财政、民政等部门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全力推行应保尽保的保障政策;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形成对残疾人实施分类救助的四项政策:一是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市共有8600多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针对残疾人低保对象救助标准再提高20%;二是对重度残疾人按省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2008年以来**市开始向16周岁以上一、二级视力、智力、精神和肢体无固定收入残疾人发放全额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金,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7475名非低保家庭的重残无业人员获得政府专项生活救助,2013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城镇400元/月,农村为270元/月,救助资金达2000万元;三是对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实施生活救助,2011年我市出台《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泰民【2011】110号),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残疾人,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2013年的救助标准为城镇240元/月/人,农村162元/月/人,全市共有331名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享受此项生活救助;四是对困难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2011年起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社会救助以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特别救助,按城镇80元/月/人,农村60元/月/人的标准发放重残补贴金,目前全市有345名残疾人获得该项救助。

(二)建立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苏发【2009】11号)提出“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并根据家庭收入状况给予护理补贴”。2010年**市在采取了座谈走访、试点运行等一系列措施后出台了操作性强、贴近残疾人的《关于印发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泰财社[2010]65号、泰残发[2010]21号),向全市1650名一级视力、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以护理服务的形式发放护理补贴,根据残疾人具体情况分为居家护理、项目护理、机构护理,其中项目护理打破常规,以配送生日蛋糕、提供上门理发、免费就近洗浴、发放超市卡等形式,得到残疾人及上级残联领导的认可,每年发放资金138万余元。

(三)建立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每年市残联联合民政部门对全市各福利企业和残疾人用人单位进行年检,督促各企事业单位依法为残疾人缴纳工伤、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确保残疾职工在年老生病、失业、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3年制定的《**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政府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补贴。截止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50%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基本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病有所医。

(四)建立残疾人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市残联联合教育部门在完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各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2010年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除学费政策和对考入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给予专项补贴政策,市财政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工作的通知》,市财政局、教育局、残联下发《关于向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补贴的实施办法》,每学年对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分别补助1000元和1500元。目前,在读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均按年领取了教育补贴,三年共发放资金33.5万元。

(五)建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保障政策。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我市相继开展了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救助、假肢矫型器救助等康复救助,在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基本康复救助工作的同时,积极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政策。2011年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将部分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泰政办发〔2011〕167号),将残疾人康复急需的诊疗、训练、评定共18个医疗康复项目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及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电子耳蜗植入等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势与挑战: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与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对于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给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实现协调发展,重点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能说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只有全市残疾人生活实现小康,全市才能真正实现小康;只有全市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指日可待。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为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护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纳入了“十二五”规划,纳入了每年政府十件实事和精神文明百分赛的内容。在市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残无业人员生活救助,率先对六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率先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等等,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都在两千万元以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共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还必须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公益服务缺乏等原因,尚未建立全市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主要体现在:

1、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局限于物质保障的观念。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以“扶残助残”为主,这种保障救济色彩严重,对残疾人重物质救济,轻社会参与;重同情恩赐,轻权利尊严,不能满足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残疾人自身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残疾人仍然存在着依附意识和依赖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

2、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目前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大都集中在低保制度上,低保是针对家庭收入不足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已纳入低保的残疾人扣除补差部分,实际发放手上的数额很少,还有很多低保边缘户的残疾人根本得不到低保扶持;贫困残疾家庭应保尽保政策的落实和因病突发致贫的残疾人的救助政策有待更加完善;残疾人在医疗、康复、辅助器具、教育等方面必须开支,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使这些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3、法制建设比较滞后。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也受到制约和影响。在执法的监督检查上,没有严格的实施制度来保证,缺乏定期检查,奖惩分明等措施,主要在道德和舆论上受社会的监督,影响了法律法规的落实。例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虽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宁可缴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这样操作看似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却有悖于法律保护残疾人就业的初衷。还有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缺少无障碍环境建设经费投入,市主要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对已建的无障碍设施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维护和管理,如城区盲道占用现象比较严重。

4、专业队伍不够健全。残疾人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我市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基本都是民政、教育助理兼任,缺少从事残疾人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专业化的人才,缺少规范的用人编制,工作经费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志愿者队伍虽已建立,但是工作缺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作用发挥有限。

三、路径选择: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要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生活救助、康复和医疗服务等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开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更新观念,努力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新的完整的残疾人观的实质在于“平等、参与、共享”。这既是对新时期残疾人和政府、社会责任的概括,也是检验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一应破除单纯救济观念。对残疾人应从物质帮助为主向提高保障、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全面发展转变。二应破除依赖观念。残疾人同样要增强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医疗康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政策,全面实施重残生活救助、护理补贴、重残补贴金、教育专项补贴等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把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的统一平台。

5.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五

思考

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全社会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立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按照为什么一如何做一有问题一求解决的贯穿主线,对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内部环境、思维意识、制度建设、流程设计、信息水平、内控执行等进行了浅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思路。

由于经费来源和社会任务不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承担着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又不得不面对财政拨款不足、经营创收才能求生存发展的问题。内部控制管理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规避投资和经营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技术和手段。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社会“抓老虎打苍蝇”的时代背景下,贪官落马、小官巨腐现象频出,社会公众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出台,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不断尝试,全面展开。

1、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为什么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要实施内部控制

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理论,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引领全国人民求发展的基础,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就势必从全面从严治党人手,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管理任务主要由党员领导干部承担,如何正确引导和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行为,落实好“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监督问题,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1.2总书记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取决于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如何让全体党员意识到全面从严治党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如何引导基层党员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聚拢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传递正能量,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党建课题。要聚神凝气,创造良好的党建和内部管理氛??,解决基层党员的作风建设问题,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须,也是降低执政风险,实施内部控制的主旨和精髓。为了做好党的组织建设,为权力关上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1.4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党建业务两手抓,互相促进,才能确保单位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不断维系良好的业务发展和公众形象,才能在党的引领下,越办越好,才能立足生存和谋求发展。进一步规范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及业务活动,规避风险,避免损失,解决滥用职权、办事拖沓、基层腐败等问题,不断深化改革,打破沉旧的管理模式,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才能引导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践证明,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2、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实施内部控制

2.1做好风险预警和评估。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等形成风险报告,为实施内部控制找到关键风险点,打好基础。

2.2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制度建设。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应科学分析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便于落地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并严抓落实环节。

2.3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合理设置采购经办、审核批准、资产管理、收付款项、会计记录、审计监督等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与权限,形成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机制,不相容岗位严格分离控制。

2.4会计系统和授权审批控制。依据《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审批权限制度,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处理程序,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明确审批、复核和记账等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三重一大问题的审批档案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严把审批和财务报销环节风险控制。

2.5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与各项财产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不定期抽查、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多种控制措施,确保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2.6预算和内部报告控制。科学合理分析预测预算项目,规范预算编制、审核和执行流程,强化控制、执行、分析、考核落实。预算内层层授权审批,预算外集体审批,层层传导责任,降低决策风险。建立和完善个性化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业务活动情况,及时对内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做到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强和针对性强。

2.7信息化建设和控制。通过不断加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研发适合本单位特色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逐步形成系统自动控制,规避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实施的不良影响。

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3.1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3.1.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单位决策和管理层消极应对新规定新要求,对管理体制改革可能反应较慢,部分人对实施内部控制持抵触情绪。

3.1.2内部控制风险一旦发生则影响巨大,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会频繁发生,因为系统内、本单位和兄弟单位没有遇到贪污腐败案件和决策失败等案例,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层可能存在侥幸心理。

3.1.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决策和领导层习惯一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指示行事,存在懒政或疲于应付现象,内部管理有时流于形式。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没有强有力推动的工作存在拖延不办现象。

3.1.4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决策和管理层多由业务领导担任,对内部控制制度和要求不了解不熟悉,缺少科学的论证与估算,怕平衡不了决策、效率和监督制约等关系,对实施内部控制有畏难情绪。

3.2全体员工思想不够统一,对实施内部控制的理解和支持不够

3.2.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涉及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技术难度大。

3.2.2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长期存在着行动上服从领导、实际工作中消极应对问题,对内部控制不了解不理解,怕麻烦,怕降低效率,怕以后事难办,有抵触情绪。

3.2.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往往重业务轻内部管理,会降低对新制度新规定的反应速度。因对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宣讲和培训力度不够,员工多数对内部控制是什么,要做什么不够了解,不知如何人手和配合。

3.2.4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限制,往往存在事业编制人员消极怠工、企业编制人员没有归属感无法全情投入工作现象。因人手不足和工作热情不高,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往往疲于应对日常事务,无暇顾及内部控制。且能够独立完成内部控制设计、梳理和执行工作的技术人才不足。

3.3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实施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制度支撑

3.3.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惩处激励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如何选人用人,如何人尽其才,如何用制度管理调动和维系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有待整体发展,内部制度建设仍然在路上。

3.3.2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岗位职责梳理不足,部分岗位权责划分不清,部分不相容岗位没有完全分离,一人负责一个流程,审批和支付一人承担,单位的组织结构没有合理搭建。

3.3.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重业务轻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或多或少存在科目设置不够细致、记账凭证不够规范、原始凭证缺乏验证、审批和把关不够严格等问题。预算管理体系也不够健全,预算偏离实际,很难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3.3.4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照搬外部成功案例、设计与实际脱节现象。工作流程设计也不够科学合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地难、执行难,有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基本形同虚设。

3.3.5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往往对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完整的配套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自身修正方法,随着业务发展和时间推移,原有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3.4内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判断存在偏差

3.4.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是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不用公开,不受社会审计监督的硬指标约束,长期缺乏来自社会中介结构外部审计的监督。

3.4.2来自审计署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审计往往偏重预算执行的结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或资金使用效果等,但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及制度落实等方面缺乏关注,无法有效实施外部监督。

3.4.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实现内部监督。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没有独立于财务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单位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却缺乏权威性,往往面临“一家人好说话”等监管问题,内部审计无法促进内部控制系统达到管理和控制目的。

4、如何解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4.1提高决策和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明确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作为单位第一责任人,对内部控制建设和有效性承担主要责任,应起到主导作用,承担起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与不断完善的强有力推动作用。应通过集体学习等方法,提升单位?Q策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4.2提高全体员工的重视程度和职业能力。严把进人用人关,鼓励业余时间学习,提高全体人员素质,尤其是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内部控制相关宣传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提高全员法律法规意识和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4.3机构设置和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创建积极向上的单位组织文化,传达诚信、守纪等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全面梳理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组织结构,优化机构设置,力求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来优化部门衔接和配合,分岗设权,提高办事效率。

4.4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岗位严格分离。在定岗定编基础上,坚持精简、效能、节约原则,职责清晰,定期轮岗,做到不相容岗位严格分离并加强横向和纵向监督,避免员工有空子可钻,杜绝岗位失职或违法违纪。

4.5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贴近本单位使用管理需求,找准风险环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员工奖惩制度等,将分权、制衡、监督的原则贯彻其中,全面梳理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并定期修订。

4.6加强风险评估和信息化建设。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合理引进先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做到风险评估科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单位的信息化水平,研发内部控制软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自动化管理程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内部控制失效。

4.7做好财务控制和预算控制。抓好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工作,真实完整反映单位财务情况,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财务数据支持。深入研究历年财务数据,全面分析预测,利用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来降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政策风险。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8健全内外部审计监督机制,促进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独立于财务部门,建立权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利用外部专业的审计机构定期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发现问题、漏洞和薄弱环节,以审促控的方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4.9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决策和管理者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交流,打开建言献策渠道;加强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交换能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顺利落实。

6.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六

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卫生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7号),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作制度的实施,现就推进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和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目标。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优化医疗卫生人员结构,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

(三)实施范围。全省所有县(市、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二、创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用人机制

(四)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按照《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号)精神,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总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因素,逐一核定每所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五)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范围内,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建设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六)严格人员准入资格制度。认真执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准入资格制度和岗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定向培养人员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招聘不具备职业资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现有在职人员,未取得职业资格的,不得参加国家已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未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参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新进人员见习期满或执行初期工资结束时,仍未取得执业资格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继续从事见习期(初期)岗位工作,但不得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

(七)实行人员推出制度。连续两次考试未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按《关于深化全省卫生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苏人通„2011‟66号)规定,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符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123号)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情形的,聘用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解除聘用合同。

三、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

(八)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江苏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社发„2010‟376号)精神,结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省辖市财政要加大对辖区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核拨经费挂钩。建立健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工资应在岗位设置审批和人员聘用工作完成后兑现。

四、妥善分流安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

(九)切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竞聘落岗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要本着对基层医务人员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

员分流安置任务。

(十)对按《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号)核定的编制内未聘用的人员(含政策性安置人员),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流。

1.提前退休。截至2010年12月31日,工龄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后,可办理提前退休。

2.符合病退条件的,可按现行政策办理病退。

3.转岗待聘。对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落聘人员,由单位针对空缺的工勤岗位,统一组织培训,提供两次以上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机会。仍未被聘用上岗者,按苏人通„2001‟66号文件规定执行。未聘人员在本单位待聘期间,享受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原医疗保障待遇不变。

4.鼓励辞职或自谋职业。在这次改革过程中辞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者,除按苏政办发„2005‟123号文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外,给予相当于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资金补助奖励。

(十一)清退分流编制外聘用人员。对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按政策规定或合同约定给予相应的补偿并做好有关社保方面的衔接工作。符合国家和省教育、卫生部门认可的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专业学历、并具有相应执业(从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编制、岗位空

缺和需求,严格按照程序,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一次性择优进编;也可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联系、推荐到行政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聘。编外人员清退分流工作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继续给予人员经费补助。

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二)人事制度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关系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县级政府要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包干责任制,采取“一人一院(中心)”的方式确定乡(科)级以上干部包干负责,确保改革任务落实。

(十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按照政策规定做好人员聘用、分流安置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认真做好政策配套、经费保障、督查指导等工作。

(十四)坚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创新

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内容与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十五)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市、区)政府要严格执行分流安置政策并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分流人员办理社保衔接、档案管理、人事代理、职称评定等手续和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切实解除人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7.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七

1 工程质量控制的要素

要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就要弄清质量的要素:

1.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等。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施工人员首先应当树立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综合效益观念。

其次,领导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其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而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

1.2 材料因素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其控制要点有:1)优选采购人员;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止常施工。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材料的检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国家在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实际施工中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就能确保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

1.3 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为此,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1.4 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

1.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水文、气象、噪音、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2 工程质量的阶段性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重视设计前期工作,配合设计单位搞好现场测量和查勘,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使工程设计尽可能完善、准确,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设计完毕后,及时组织专家对设计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及时修改设计,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详细的设计图纸。

2.2 招标阶段的质量控制

重视资质审查:工程招标时,注重对材料供应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查,包括人员素质、技术力量等多个方面。审查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否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的经历和经验,在以往的工程施工中是否出现过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是否发生过质量事故等。审查材料供应企业的企业信誉,在一些工程实例中材料的使用情况。

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是施工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施工准备的充分程度,对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同时,督促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人员组织、料物准备、技术力量、现场施工准备及拟采用的施工方案进行检查,确保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2 质量控制的手段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

3.3 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通过招标,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从事工程建设,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依据监理合同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控制之中,通过控制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工艺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由参建各方人员参加的工程质量联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4.1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后期工作,是全面考核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验收规程进行工程验收,发现质量问题,责令有关单位限期处理。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工程扫尾工作的管理力度,由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按期完成,确保工程完整。

4.2 缺陷责任期的质量控制

缺陷责任期是工程内在的、隐蔽的质量问题容易暴露的时期,通过试运行,有些质量问题会暴露出来,形成质量缺陷。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分清责任,限期处理。

4.3 建设单位应该做的

4.3.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逐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4.3.2 参建各方积极配合

不断召开由参建各方参加的质量管理会议,使参建各方明确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4.3.3 树立质量意识

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配合质量监督机构搞好工程质量检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参建各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总之,要把质量的观念真正的贯彻到工程的实际中去,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好每一道关,把任何一个工程都当作优良工程去建设。当建设单位把握了工程质量控制的要素,就要把它应用到工程的每个阶段中,工程质量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建设单位只要把握质量控制要素,并加强工程的阶段性控制,是可以创造优质工程的。本文通过几个方面对公程项目质量达到合理的控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8.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八

与行风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配合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行风评议工作,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管理和行风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针对省纠风办在基层站所暗访中发现的有关预防接种方面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需尽快落实。

一、预防接种单位是疾控机构面向群众,服务于群众的窗口单位,直接展现疾控系统行风形象,各地需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责任,规范管理,实行一把手领导负责,做好行风建设工作。

二、各地要立即组织辖区内预防接种单位,特别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的接种门诊,对照相关技术管理规范开展全面自查自纠。要将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环节作为自查自纠的重点,如疫苗来源是否合法,疫苗质量是否有效保障,疫苗种类及收费标准是否公示,收费是否合法合规,接种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误导接种二类疫苗等。

三、各县(市、区)要立即采取措施,于8月15日前,对辖区内所有预防接种门诊逐一进行检查,不得遗漏,重点检查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工作秩序及纪律状况,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并核实其是否通过考核验收。除犬伤门诊外,疾控机构设置的接种门诊如只接种二类疫苗,或未通过示范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则

报请卫生行政部门取消其接种资格。

四、行风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群众反映的意见,将纳入示范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已评为示范门诊的接种单位,在行风评议中如存在重大问题,则收回示范预防接种门诊称号及标牌,限时一月内整改,由省级重新评定是否保留其示范门诊称号。

9.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 篇九

2017年春季,我校在校在读学生有928人,专任教师58名,共设置了18个教学班(其中有两间教室设在临时板房),平均班额超过50人。教辅用房仅有理化生实验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其他如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医务室等必须的功能室均无房设立。我校校园当前的占地面积约为9015㎡,生均面积不足10㎡。学校现有的主体建筑是两栋各4层的教学楼,两幢教学楼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为2869㎡,生均使用面积不足3㎡(依照《黄石市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独立设置的初中,学生人数在900-1500人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9634-31547㎡,即生均不低于21㎡;校舍建筑面积7801-14201㎡,生均为8.67-9.47㎡,使用面积4681-14201㎡,生均为5.20-5.68㎡;体育用地面积在8533-11546㎡,生均为9.48-7.7㎡;绿化用地1350-2250㎡,生均为1.5㎡)。2012年我校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加大了校园标准化建设改造力度,建成了风雨操场和塑胶跑道,操场面积约3600㎡,跑道总长度则不足150m,校园绿化面积仅150㎡。从当前情况看,我校班级规模及班额标准早已突破了上限标准,所有办学条件无一项达标。

然而,我校每个年级能够容纳的学生数早已达到临界值,学校现有的接收学生就读的能力与区教育局每年实际下达的应完成的480人的招生任务相距甚远。最近几年,由于我校临近区域内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以万达广场为中心的商住圈集聚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早在2015年春季,我校报名就读学生就出现“爆棚”局面,以致学校不得不“狠心”地将许多符合就近入学条件的学生拒之门外,生源急剧膨胀的严峻形势如果得不到纾解,必然会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我校结合现实情况,拟定了黄石十八中长远发展建设规划,期望分三期实行,即

一期:先行建成黄石十八中新教学综合楼

地址:延安路41号

土地:十八中校园内,与老虎头小学新教学楼平齐

朝向:南北

楼层:六层,一楼为乒乓球馆(我校传统体育项目),二至六楼为教室,每层设置三间教室(五层共十五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或功能室。

每层面积:600m2

建筑面积:3600m

2建设时间:2017年~2018年

建成后,学校教室可达30间,可容纳学生1500人

按照学校发展需要,设想规划在一期工程竣工后,校园面积为13.52亩,校舍建筑面积将由2869㎡增至6469㎡,按照生均占有9.47㎡的标准计算,可新增接纳400人入学,招生规模接近区教育局下达任务数。

校园规划情况:先期校园总体建筑面积为4600㎡,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一栋综合楼,建筑面积3600㎡,建设资金720万元,其他配套资金303万,计划一期总投资1023万元。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校园改扩建工程立项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学校东面两条废弃的通道尚未正式划归学校作为学生活动场地(或绿化用地);

3、纳入棚户区改造中的黄棉五栋第一栋虽属于原红线规划范围内的教育建设用地,但拆迁后的土地使用权需进一步明确归属十八中;

4、黄棉五栋中的其他四栋拆迁后土地,属原红线规划范围内的非教育建设用地,需要变更土地用途,划拨为教育建设用地。

黄石十八中

10.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篇十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管理理论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我国《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 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 也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本文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主要从会计控制的角度, 对如何科学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作了一些探讨。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普遍不够健全, 管理手段落后, 会计监督缺位, 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在资金使用、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等环节管理尤显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事业单位由领导说了算, 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 只负责日常业务处理, 没有真正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 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

(二)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审批权限、审批程序, 审批人员的责任等更是没有明确规定。

普遍存在管理松散, 人员相互牵制理念淡薄, 单位内部监督缺位的现象。

(三) 费用支出缺乏有效监督控制。

目前, 事业单位对于事业经费的支出 (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 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 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 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 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四) 资产管理薄弱, 对外投资盲目性大。

目前, 事业单位为了提升经济能力, 通常采取资金、资产、技术人股等形式进行对外投资。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缺乏成熟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审批及处置等对外投资管理体系, 对外投资管理失控, 投资风险增大。

(五) 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合规定。

按《会计法》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的, 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 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二、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 无论是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还是适应激烈的外部竞争, 都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一)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并完善内控制度应涵盖事业单位管理的各方面, 新业务的不断发生, 需要制定相应新的管理制度, 经济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 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 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 不留漏洞,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科学的控制系统。

(二)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 建立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 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 是确保单位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 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 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

(三) 坚持授权批准控制与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所谓不相容职务, 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 既可能弄虚作假, 又能够自己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 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 (或部门) 实施, 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批准和业务经办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要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的职务要分离等。对于资产管理来说, (1) 资产的实物管理与记账登记要相分离; (2) 实物账与财务明细账必须核对一致; (3) 资产的配置与使用相分离; (4) 资产维修需求的提出与审核、执行相分离; (5) 资产报废请求的提出与审批、处置相分离。

(四)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加强队伍建设。

内部监督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动作的保证,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培养一支业务精湛, 作风过硬的内审队伍, 是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组织人才保障。而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要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监督单位内部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 要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反馈完善。

(五) 要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控制。

国有资产安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单位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方法和措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对事业单位资产在购进、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进行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受到损害和流失。

(六)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起到关健控制作用。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 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在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培训, 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梦玉, 《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总第476期。

[2]、叶陈刚、程新生, 《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 《审计研究》2006年第6 期

上一篇:经典美文适合女生朗诵稿下一篇:民间营利组织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