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望论文

2024-10-10

科技展望论文(通用8篇)

1.科技展望论文 篇一

对科技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三月,随着奎屯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师资培训和奎屯市第六届电脑机器人比赛的圆满结束。奎屯市科技活动在新的一年中比往年更早的悄悄拉开了帷幕。

奎屯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教育局、科技局的支持下,近年来,每年都成功的举办了数十项科技赛事。参加科技比赛的学生达到数万人次,前来观摩的学生以及家长更是络绎不绝。奎屯市教育局集全市各个中小学以及职业中专之力,发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组织资源优势,带动市属各中小学积极参加各项赛事,并在各学校之间形成了健康的竞争态势,每项科技比赛的赛况都异常激烈,更有力的刺激和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大大的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这一系列的比赛中,我们的科技辅导员老师们也积极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素质,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技能精、职业道德高的现代化师资队伍。在众多的科技辅导教师中,有刚刚步入科技教育的行业的新生力量,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也有在科技教育战线上工作了数十年的行业泰斗,为我们出谋划策,在科技教育中,强基础、重实践,稳扎稳打。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奎屯的科技教育事业,明天会更好!今年,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带动下,我市科技教育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2011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教育部送培到省科技骨干教师培训和自治区科技骨干教师培训暨科技成果观摩活动。除此以外,在参加全国各项大中型活动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奎屯市科技教育争光添彩。奎屯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接连获得了“自治区级校外活动场所”的称号、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称号、又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如此丰硕的成果,也使奎屯市科技教育享誉全疆,成为全疆科技教育的模范先锋。

2012,我们来了,我们带着新的科技作品、带着更积极的态度来了,相信2012的奎屯科技教育成果更加辉煌。

2.科技展望论文 篇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对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资源作为科技发展最基础的要素,已经成为国家/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一般资源配置竞争上升到了科技资源配置的竞争。新形势下,如何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对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方面,学术界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异彩纷呈,丰富和完善了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和创新政策理论,然而目前却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只有对已有的科技资源配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全面了解和把握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动态,从而为今后相关研究指明方向。为此,本研究拟从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特征、配置方式、配置效率评价、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学术界对科技资源配置问题的深入研究。

1 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决定地区间经济差异和国家间实力大小的重要因素[1]。其中,科技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在生产要素中起着积极的主导性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各类资源要素中,科技资源已成为生产社会财富最为重要的宝贵资源[2]。目前,学术界关于科技资源概念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于科技资源的基本涵义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科技资源作为科技创新活动尤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集合[3]。同时,科技资源属于全社会资源的子系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源泉,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具体来说,科技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市场资源、科技制度资源、科技文化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方面[4];狭义上的科技资源仅仅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5]。在科技资源的分类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初始产权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公共科技资源与企业科技资源;从科技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差异,可以划分为基础性科技资源与一般性科技资源;从创生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诱导性科技资源和强制性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资源,除了具有资源的普遍性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流动性。科技资源的流动性表现在不仅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6],还可以被人类世代传承与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利用[7]。二是衍生性。在合理、有效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一种科技资源能够衍生出其他科技资源,如科技信息资源可以转换为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科技财力资源也能够转化为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8]。三是系统性。科技资源作为国家创新的物质基础,不仅属于全社会资源的子系统,其本身也是由不同类别的科技资源子系统构成的。同时,科技资源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各种科技资源要素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也是以其他资源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为基础[9]。四是再生性。科技资源不像其他物质资源一样存在有形磨损,从而使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减,相反多次使用科技资源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10]。五是层次性。尽管科技创新活动中均离不开各种科技资源的密切配合和积极补充,但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在资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尽相同[11],同时在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各种科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也并不一样。

2 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特征研究

由于科技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人们必须通过选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科技资源,而这种科技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之为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各类科技资源要素进行分配的一项活动或过程。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规约了统筹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12]。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始于Nelson的创新体系理论,Nelson[13]最早对世界各国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技政策内涵、科技经费来源、研发支出等进行比较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地区之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对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序流动。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发现,目前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一直以来,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4]。政府配置科技资源,通常是制定出台科技政策以及实施各种科技计划来影响科技活动,一般采用各类政策工具的形式[15],例如政府补贴、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进出口贸易政策、设立科技园区、设立技术标准、建立创新孵化器等;影响对象涵盖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

第二,市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尽管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短期看来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自身力量的有限和计划机制的缺陷,长期来看会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进行积极有益的补充。具体来看,市场配置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物力资源、R&D研究经费等方面[16]。

第三,复合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除了上述两种配置方式外,有不少研究认为,还存在着第三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李健等从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视角,提出了科技资源“政府—市场”有区别的联合调配模式[17];李瑶从科技创新路线视角,提出了“政府—市场”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机制,并研究在不同的阶段,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和作用[18];张帆研究认为,除了计划和市场外,还存在另外一种配置方式,其称之为混合配置[19]。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科技资源配置特征的讨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配置的总量特征。范柏乃等、江蕾等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投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21];二是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特征。谭果林、丁厚德等认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较充足、但质量不高,科技财力投入规模不足、且结构不合理[22,23];三是科技资源配置的质量特征。朱付元研究发现,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和质量失衡“三位一体”是目前我国科技资源供求和配置的基本特征[24];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特征。Malecki对美国1965—1977年政府R&D经费的区域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政府的R&D经费区域分配极不均衡[25];Sternberg对德国的R&D经费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后发现,国家研发项目呈现高度集聚的特点[26];我国学者魏守华和吴贵生则基于省域差异视角,研究科技资源在省区内城市间不均衡分布的特征及其成因[27]。

3 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研究

在经济学理论中,“帕累托最优”被认为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状况,实现“帕累托最优”进而也成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尽管采用“帕累托最优”来评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是在实践的操作中很难实现。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被称之为“第一资源”的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其实,早在1951年,Koopmans就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概念,特别是对“技术有效”进行了详细的阐释[28]。Koopmans认为,所谓“技术有效”,就是假设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既不减少或增加其他资源要素投入,也不减少技术投入或增加技术产出,由此产生的投入产出向量。随后,Debreu和Farrell对Koopmans提出的技术效率又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并明确地界定了“技术效率”的基本内涵,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技术市场的条件下,根据相应比例的投入要素,实现投入要素产出效益最大化的程度[29,30]。可以看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技术效率,是运作各种机制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进而实现科技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的程度。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判断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和科技资源是否实现充分利用的重要指标。

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科技资源效率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共科技资源和企业科技资源方面。其中,国内关注公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较多,对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则相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从具体的研究成果内容来看,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主要聚焦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发现,在评价指标研究上,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影响指标等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上,国内外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国外学者大多采用较为复杂的定量评价方法,如德尔菲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马尔可夫过程、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内学术界除了运用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外,如主成分分析、线性加权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也不乏有一些定性的描述性评价研究。此外,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发现,由于不同的学者采用的评价方法不一样,因此针对同一地区或同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结果往往不尽相同,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整理。

4 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研究

科技创新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光靠有限力量的政府调控机制,很难完全调和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科技资源配置更需要市场机制积极有益的补充。目前,学术界对于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配置机制的作用和地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对市场机制持怀疑的观点。例如,国外学者Nelson研究指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研发资源配置,会使实际的科技经费支出低于社会所需的最优水平;我国学者刘玲利进一步研究指出,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宋宇则认为,技术市场必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单纯依靠市场配置机制不可能达到最优[31]。另一种则是对市场机制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例如,我国学者李立、邓玉勇研究认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就是要建立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32]。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却持中立的态度,如袁丽丽研究指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才能有效兼顾科技资源配置过程的“公平”与“效率”[33]。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市场作为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影响[34],其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引导、研发经费的配置、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定价等。对于我国来说,能否建立适应科技资源要素特征和技术水平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科技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关乎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国家/区域的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推进科技资源市场配置,加强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然而,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多类因素、多种主体和多个过程,需充分考虑区域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建立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市场化、经费来源过程的市场化、研发机构运作的市场化以及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等方面[35]。遗憾的是,对于市场机制如何驱动科技资源配置,以及各种市场机制之间如何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协调发挥作用?此类研究却相对甚少。

5 综述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在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特点、配置方式及特征、配置效率评价、市场配置机制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科技资源配置也会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然而,目前在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一是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面,大多定量评价过于笼统,没有从科技资源作用的不同体现和因科技资源配置主体不同而导致的效率差异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测评,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二是尽管也有少数学者从时空角度研究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科技资源分布,但对于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出现不同配置规模、布局结构和组织模式的原因,以及出现这种区域和时期差异的内在机制等问题尚未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缺乏从时空视角考察科技资源配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在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机制方面,缺乏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驱动因素与驱动机理的实证研究;四是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讨论大多是思辨性研究,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特别是缺乏专门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演化特征、效率评价、市场机制等方面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根据以往研究的局限,课题组将进一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第一,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在对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框架,正确揭示西部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轨迹及其特征,绘制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演化路径技术路线图,预测未来10年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动态演化趋势。

第二,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差异。通过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体系,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12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测评,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Moran I指数,对1978年以来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深入考察西部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依赖、科技资源集群特征和科技资源区域差异性;采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法,研究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σ收敛图和β收敛图,正确揭示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分布的趋同性或趋异性。

第三,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驱动机理。以产权市场化程度、市场中介服务水平和市场信用水平等维度的市场驱动因素为结构方程模型的外生潜变量,以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个层面上的配置效率为内生潜变量,研究构建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驱动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正确揭示产权市场化程度、市场中介服务水平和市场信用水平对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驱动机理(包括驱动方式、驱动强度和驱动路径)。

第四,设计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对政府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失灵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市场驱动因素与驱动机理,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按照需求导向原则、地域适用原则和机制匹配原则,着重考察市场机制在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行动逻辑、行动范围、权利边界和比较优势,研究制定西部地区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摘要:科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配置效率和配置机制直接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败,直接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目前,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为此,有必要从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特征、效率评价、市场机制研究等方面,全面了解和把握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3.展望2014新科技 篇三

手机钱包的概念你也许不止一次听到,但你用过吗?2014年,不是比特币也不是莱特币,而是手机代替传统钱包。2013年岁末,支付宝、微信、移动运营商,都发力移动支付市场。而且,互联网金融业务已被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众多互联网公司相中,准备大干一场。此前,运营商的小额手机支付、手机代替门禁卡、羊城通等也逐渐开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移动货币将逐渐取代实物货币,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而出门“三件套”,手机钱包钥匙,很可能由手机“一肩单挑”。

谷歌有Google Glass,三星、索尼、高通都有智能手表,苹果的iWatch很可能在今年与玩家见面。今年会是可穿戴设备之年,但可穿戴设备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隐私问题等。不过,这种担忧并不能阻止公众对网络设备的使用。与此相关,生物识别技术在今年随着可穿戴设备一起成长——除了苹果的Touch ID,还有虹膜扫描等各种方式,让身体变成移动设备的密码。

走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机远程遥控空调开机,为你回家先“暖暖场”,电饭煲则根据指令开始煮饭——别以为这些场景还是想象,它们很可能就是你2014年的日常生活。2013年底,4G牌照让4G时代顺利“降生”。拿到4G牌照的三大运营商在2014年加大LTE网络覆盖,有了更快的网络,智能家庭的构想会提速。近日,多家扫地机厂商已在产品中加入了芯片控制模块,让扫地机成为家庭移动式监控器,以方便了解家中儿童、老人的生活情况。

大数据是去年IT行业热门的词语。将通讯录、聊天信息、图片、音视频资料上传到企业的云服务平台,你是否在享受其便利之时也有一丝犹疑?毕竟,大家都在挖掘大数据,都在建设云平台,终究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所储存的用户资料也可能外泄,怎么办?知名行业咨询机构IDC预计,2014年,在“大数据”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将会大幅增长30%。今年“大数据”应用程序将会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和个人。由于担忧隐私被监控,一些企业和个人会将“私人云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

跑步时人的心率如何,血压怎样,通过移动健康设备就轻松“搞掂”。即便身在千里之外,只要你有设备在身,也可以为家中亲友“把脉”,了解他们的健康状态。这些正是大家已经使用的量血压、测脉搏和计步的移动设备。同时,健康App也越来越“智能”,通过开启应用,记录自身活动,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据爱立信调研,40%的用户希望手机能够记录全部的身体活动,并且56%的人愿意使用手环来监测自身血压和脉搏。

PM2.5指数、上一站公交离此地还有多远、十字路口的车祸如何疏导、农田的水温是否适合种子发芽……一切都将在“智慧城市”中得到应用。三大运营商宣传了许久的“智慧城市”,在交通、医疗、环境监测等多方面进行了尝试。2014年,三大运营商将会联手产业链上的厂商,做更多事情。

沙漠中每一粒沙子都将有个ID,可以与你互动,这绝非科幻。未来,桌子可以与你互动并告诉你它“负重过大,得收拾桌面了”;镜子也会告诉你“最近脸变小了,减肥成功”……物联网不会再“捂着”了。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的互动服务已十分普及,消费者们开始期待周围现实的物质世界也同样能够互动。数据显示,大约60%的智能手机用户认为,到2016年底,感应器可以应用于各种事物,包括医疗保健、公共交通、汽车、家居环境和办公场所。

诺基亚将3D打印与手机结合,未来更多手机零部件与3D打印结缘。3D打印在2013年“火起来”了,并开始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数码产品开模等。数小时就完成传统需要数天甚至半月的磨具打印,市场前景可观。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3D打印面包、枪支、房子,以及线下越来越多的3D打印体验馆、3D打印人模等,不断地提醒大家,2014年3D打印将登堂入室,成为生活中的“一份子”。

不仅有iPad,还有APad(即Android系统的Pad),未来WPad(微软Pad)也会增加。平板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功能更多样,售价也更合理,此前被视为新潮的“iPad教科书”将更多地进入到学校教室,有望取代PC和笔记本的地位。而且XPad不止是在教育领域、商用办公领域,它也会逐渐成为PC和笔记本的有力竞争者。

4.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展望 篇四

吴庆峰

(黑龙江大学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俄罗斯的评估机构对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技术进行分析后认为,俄占有近30%的份额,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该机构还预测,至2010年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俄所占的份额将接近50%。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引进工作却进展缓慢。探索中俄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技术转移领域产生的诸多问题,对于促进俄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重要。

关键词: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G322.5;G32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38-04

收稿日期: 2009-12-04

作者简介:吴庆峰(1971-),男,辽宁铁岭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模式研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以来,双方相互支持和互信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中俄总理已经进行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定期会晤机制促进了双方在经贸、能源、人文、地方等各领域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灰色清关”、“中国威胁论”等现象,表明俄罗斯政府及民众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中俄科技合作及俄罗斯技术转移工作进展缓慢。深入研究俄罗斯的国情民意,探索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核心问题,对于促进俄罗斯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策略

(一)国际科技合作方向

俄罗斯对外科技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方面制定国际合作计划。组建由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科学中心,特别注重恢复苏联原有的科技地位和实力,保存和发展高等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采取世界多极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在俄罗斯境内,以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为基地建立基础科学国际一体化中心,主要有合资、合作研究、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等形式。

重点发展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挖掘现有的基础科学潜力,在国际一体化、基础科学劳动分工与协作方面巩固已有的地位。参与解决人类共同的课题项目,执行全球性的项目和计划等等。尤其是注重开展解决人类与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的研究合作。

(二)国际科技合作定位

在符合俄罗斯科学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是通过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来解决带有全球化特点和能使现代文明稳步发展的课题,如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全球气候、艾滋病、全球性信息网络建设及全球安全等。

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俄罗斯首先注重在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同西欧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和国家重点科学中心开展合作。

俄罗斯近年来重视国家科技成果在国外的信息宣传,但来华参加各种展会的技术研究类项目多局限于中试阶段,俄罗斯技术出让方希望引进外资,以技术或设备参股合作实现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将是支撑俄罗斯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俄罗斯鼓励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际资助,制定政策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俄罗斯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建立适应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体系。依据世贸组织协议有关保护知识产权贸易的条款,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文件,充分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则。在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所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上,建立总体合作空间。积极促进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加强与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科技信息交流。

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扩大与科技强国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合作,以加强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新内容的补充,参与解决全球性课题。利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俄罗斯科研体系进行改革。与工业发达国家如欧盟各成员国建立科技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实现对俄科研成果投资的目的,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俄罗斯不断发展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扩大同印度、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同巴西、埃及、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推广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吸收新兴工业国家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源,以俄罗斯国内科研中心为基地,积极促进在俄境内建立国际科技组织。

(四)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俄罗斯通过建立自由经济区或技术产业化区,吸引外资建设技术园区,包括技术孵化机构、科技产业区、科学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俄罗斯联邦政府鼓励利用外资,包括私人投资在俄境内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并支持俄罗斯科技创新企业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为促使俄罗斯技术在境外成功实现产业化,俄罗斯企业非常看重技术购买方国家的市场支付能力。目前,技术转移市场前景看好的国家有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伊朗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等。俄罗斯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多采取入股方式参与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外方则需投入基础设施和资金。

俄罗斯国际技术合作的重点是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机构、创新网络加强联系,此举可利用双边科技合作,甚至全欧洲伙伴协作计划得以实现。俄罗斯的科学城、国家科学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创新企业联合体、专业协会将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利益关系

为使国家利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俄罗斯全力支持与移居国外的俄裔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让其参与执行国内科学项目工作,并从联邦财政预算中拨出住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年轻学者回国创业。同时,俄罗斯建立监管体系,管理由国家财政资助开发的技术项目的对外转让。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发生境外技术流失和非法盗用等问题。对于国外资助的、涉及俄罗斯国防以及军转民科技产品的科学家或科研项目,俄罗斯政府实行严格的国家监管。科技和教育领域面向国际的信息网络,要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国际科技信息交流采取监控措施。

俄罗斯联邦政府为维护民族利益,保障科技安全,制订了面向21世纪全球安全的国际科技战略,在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有关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基础研究。

二、中俄科技合作的契合点

(一)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俄科技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即以中俄两国科技部颁布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中的相同学科为切入点并作为合作重点。中俄双方共同的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应包括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些基础研究方向符合俄罗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规划。

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般流程如下:根据技术购买方的订单,利用外资进行研究和设计,接受技术购买方的资金、设备、材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按合同派遣科学家出国工作。针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方式,中国须制定灵活多样的对策,遴选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机构开展对俄科技合作。

中俄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应注意把握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优化合作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充分支持两国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制定中俄双方均认可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重大合作课题,着重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高新技术对于中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俄罗斯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突破口。2008年,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例会上,双方强调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能源和节能、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优先开展合作。中国可考虑利用俄罗斯已有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完成一些重大实验项目,同时还可优选一些俄罗斯技术出售方的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合作企业。

(三)技术改造与创新领域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机构对苏联时期援建的一些工厂进行多轮技术转让谈判后发现,以高新技术对大中型国企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实现国企跨越式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而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中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对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这些企业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起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四)军事技术领域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方面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从整体上看,中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应用技术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亦约相差15~20年;飞机、坦克、舰船等重大武器装备平台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电子装备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导弹制导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对部队整体成效影响较大的电子战技术薄弱,技术储备不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正将中国视为重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之一。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2—1995年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中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须把引进、转化、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将引进转化为加强自力更生基础的条件。

三、中俄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一)俄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基础研究一直受到俄罗斯的重视,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天文学、天文物理、地球学、生命科学等方面,上述领域集中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科学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就高科技领域整体而言,俄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太空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激光技术领域、新能源领域俄罗斯具有明显优势。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约80%的航天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能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达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在重点科研领域中,俄约有40%居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由苏联近300名著名学者和院士参与完成的大规模科研成果鉴定表明,俄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人类生命活动结构基础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上述各类科学技术中30%以上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自经济转轨以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仍涌现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如1999年,俄罗斯科学家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并确认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新的第114号超重元素,原子量为289,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发现。

(二)中俄科技发展的互补作用

目前,中国许多研究俄科技问题的学者认为,中俄两国科技领域发展水平各异,科技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具有极大的合作潜力。近年来,经多次组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洽谈发现,如果具体项目科研水平差距太大,反而影响合作谈判的进行,技术转移最后成为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

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较快,而应用研究、消费工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水平较低。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并取得很大进展,在工业技术方面,轻纺、食品、轻化工、家电产业方面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并在一些行业有传统优势。目前中俄双方从整体来说,在科技上互有短长,在很多领域都有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正是中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俄罗斯已出台《俄联邦至2010年及长期科技合作发展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俄将要集中资源支持那些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提高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研发项目。而中国正在制定2004—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旨在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地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对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筹划建立全国性的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是实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供需双方快捷沟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在对俄科技合作中,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极其原始的粗放方式,即通过熟悉俄罗斯技术的专家学者推荐介绍的方式实现对接。中国同俄罗斯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省份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虽然各自都收集了俄罗斯科技项目的信息并且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迅速传播、资源共享及项目的快速对接。为了加快中俄科技合作的步伐,提高合作的效率,建议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对俄科技人才优势。网络系统集科技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罗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因此,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任重而道远。俄罗斯的实验室科技“半成品”在中国技术市场能否实现产业化或商品化,涉及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因素。通过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科技交流,尤其在双方科技人员交流的良好基础上再谈合作研究及技术引进问题,真正做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中国的科研和开发周期,填补空白,突破发达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的封锁,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Look to the Future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ransfer

WUQing-feng(Academy ofSciences,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ies ofgreat inventionswhich aff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world,Russian evaluation authority believed that30 percentage ofRussian technologies lie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world.The institution also forecasted thatby 2010 Russian products would account for about 50 percentage in the world high-tech market..China and Russia havemade great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but the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transferwork developed slowly.To probe into newmodes and newways for the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and to analys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area of technical transfer are very important forRussia transfering its high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technical market.Key words:Russia;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technical transfer

5.科技展望论文 篇五

4.1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应进一步维持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对西部省份特别是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人保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以及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在财政预算上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同时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向重点产业倾斜。

4.2完善现代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支持及保障体系通过集聚社会闲散货币资本,为农业科技创新快速积累财富,提升整个社会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同时,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具有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收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现代金融市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机会,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4.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制度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不同科研创新活动,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考核。如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应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创新活动则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应用及其对产业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性科研活动当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考核评价与绩效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应以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及具体的可推广性作为考核重点。

4.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

加快形成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将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投入列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当前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从事研发、拥有真正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更少。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推广方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一套面向涉农企业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4.5把握创新方向,加大推广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眼长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人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明确创新方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避免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的脱节问题,做到“理论扎进黄土地,成果走进农民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的全覆盖,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甚至农户在内的非政府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走向大规模市场开发和应用。

4.6完善法制保障机制

6.科技展望论文 篇六

铁外壳开模件,其中涉及到折边的建模问题,在外观公司设计好外观方案后,交给我们的是stp格式,用SolidWorks软件很难甚至无法对其进行折边的三维处理,最后不得不借助于设计公司的力量,让他们用Alias软件完成制作,但即使是对方这么专业的人来做,也做了2整天才做完。其次,在零件初样制作完成后,和其它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很难保证,导致了进入小批阶段后,适配了很多次,导致生产节奏变慢,甚至要手工打磨。前期低估了此零件的设计难度和制作难度,导致问题不断。>>>对于设计公司给出的设计模型,要会用Alias,或者UG,进行简单修改。对于大型复杂钣金开模件,要会判断其开模方向,了解其制作公差范围。对于折边工艺,要大概了解其制作步骤、问题产生点。对于此类零件,要充分和制作商沟通,必须在对方制作现场反复确认,找出问题点,并逐个解决。

在事件中,体现了对标准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我们设计的车子,大部分都是安全标准,只有对其一点一点研读,一点一点理解,才可以间接地降低成本。>>>研读标准,掌握标准。

在进入小批前的各个阶段,发现问题必须解决,不能视而不见。出现的小毛病,一定要重视,探究原因,找到解决方案。再小的问题,进入小批后,肯定会放大,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忽视,那只是自欺欺人。

在设计方案时,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尽量让零件的制作公差放大,便于加工;尽量统一螺栓规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关键节点为完成时间,倒逼严格按照时间完成项目的计划方法,统筹安排一系列工作。分清主次,切记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充分保持主人翁意识,充分沟通,充分折磨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2020

尽早运用时间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阅读专利文献,丰富设计知识。

掌握SolidWorks Motion分析,对双提升机构进行定量分析和设计。

初步学习Ansys静力学分析,掌握基本步骤。

熟读堆垛车相关安全标准,掌握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梳理脉络。

7.科技展望论文 篇七

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投入,比较分析

当今世界已步入科技创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加快, 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 南通市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增加财政投入, 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增强。为了更好地把握创新活动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们选择与江苏经济发展较快的其他沿江7市进行科技创新状况的比较, 这对准确认识南通存在的问题, 提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比较优势

沿江8市相比, 南通滨江临海、连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已经放大为发展的比较优势, 促进了各类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1) 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带动了高增长。

近年来, 南通市提出“猛攻投入”战略方针, 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竞赛评比考核, 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74.73亿元, 2008年当年完成投资322.44亿元, 为2005年的4.3倍。与此同时,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比重也由2005年的15.21%提高到2008年的32.87%, 提高了17.6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逐步优化。

有效投入拉动产出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8年达1438.03亿元, 净增1000亿元, 2005年以来产值年平均增幅达49.99%, 位居沿江8市之首;产值占全省比重也由2005年的5.37%提高到7.61%, 4年提高了2.24个百分点, 逐步缩小了与苏锡常宁的差距 (见图1) 。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

200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 (此为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 为49.93%, 位居沿江8市第六, 苏中首位, 高出省平均0.81个百分点, 缩小了与镇江和常州的差距, 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较好体现。对外技术依存度2007年为59.63%, 且连续3年不断下降, 位列沿江8市第三位, 说明南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达到9.82%, 为省平均水平的1.3倍, 位居沿江8市首位;科技与技改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比重2007年达11.53%, 全省第一。说明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态较好。在南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两年位于全省和沿江8市第二位, 降幅明显, 2007年达到0.96吨标准煤/万元。资源综合利用指数近两年高于省平均水平, 2007年达到95.53%, 排沿江8市第三位, 苏中领先。

以上表明, 南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 加快了从粗放向集约转化的步伐, 转向更加高效的经济运行与产业发展模式。

(3) 专利申请量持续高位增长。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大力培育专利重点示范企业, 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5000件后, 2008年再破万件大关, 持续高位增长, 达14 106件, 全省第二, 同比增长55.59%, 增幅居全省第一。2008年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163.42件, 位居沿江8市第三位, 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84.38件, 位居全省第三, 沿江8市第二位。说明南通技术创新投资所得的专利产出效率较高, 企业自我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1]。

2. 存在问题

(1) 创新环境。

①从企业落实政策优惠额来看 (见表1) , 虽然2007年南通市加大了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力度, 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不增反降, 导致南通2007年总量是沿江8市中唯一回落的城市, 位次也由第四位下降到第五位, 与苏南差距进一步拉大,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单位:亿元

注: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

②从创新创业载体数量看, 2007年南通总量略高于常州, 位居沿江八市第4位, 仅为南京的1/4, 与苏州、无锡相差也较大, 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见图2) 。部分载体服务于重点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偏低, 科技企业孵化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创新投入。

①从人才投入结构看, 2007年南通市万名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数列沿江八市末位, 约为苏锡常的1/3, 南京的1/6 (见表2) 。企业R&D人员比重和每万人口R&D人员数均列沿江八市倒数第二位。虽然2004年以来上述指标保持持续增长, 但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破解当前支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高层次人才不足瓶颈问题迫在眉睫。

②从科技资金投入看, 2007年南通市政府和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总量均保持第五位,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相当, 但反映资金投入强度的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和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两项指标分别位列沿江八市末位和倒数第二位 (见表3) , 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和激励的力度, 尽快破解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注: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

(3) 创新产出。

①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 虽南通总量上位居第五位, 且近几年持续保持了高增幅, 但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4%, 位列沿江八市倒数第二位,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3, 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②从专利授权结构看, 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位于倒数第三, 与苏锡常宁差距较大, 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比重处于末位 (见表4) , 自主创新水平总体偏低。

3. 发展对策

(1) 注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借鉴山东济南市的做法, 将南通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为领导机构, 将办公室列为常设机构, 区别于其他协调小组和临时机构, 变务虚为务实, 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目标任务, 落实目标责任制, 从实质上改变科技部门推动创新性城市建设孤军奋战的局面。 (济南市2006年在大力压缩机构编制的背景下, 设立了正局级的创新性城市建设推委会, 新增7个行政编制。)

二是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研发投入奖励、产学研合作等一整套激励政策,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凸显政策激励效应。抓好“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的落实, 全市科技系统实施“百人进千企”的科技政策宣传工程, 切实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2) 注重发挥载体支撑作用,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要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速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积极培育企业院士工作站,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针对南通科教资源不足的现状, 像深圳、宁波、嘉兴等地一样重金引进大院名校落户南通建设研究分院 (所) 、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 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 带动实施一批高科技项目 (自2000年以来, 5年内宁波市共出资16.09亿元, 投入土地2323亩用于引进共建大院大所) 。

二是要加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积极围绕特色板块经济和优势产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建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数据文献服务、技术成果交易等平台, 不断完善运行评价机制, 打造平台精品工程, 提高服务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

三是要快速推进创业平台建设。一方面是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量的扩张, 抓好南通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力争2年内新增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 实现孵化器规模新突破;另一方面是注重科技企业孵化器质的提升, 不断提高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功能的差异化供给、集团化供给、网络化供给能力, 可考虑以“集合优势、加强沟通、整合资源、共同发展”为宗旨, 建立区域性孵化集团, 集成政府财政投资, 风险投资、社会化中介服务系统和孵化功能,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功能服务的连锁化, 将南通打造成创新孵化的热土。

四是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突出“风险投资、信息加工”两大服务重点, 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易、中小企业融资、专利服务、信息咨询、科技评估、人才培训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规范服务行为, 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实现服务功能的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规范化, 增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能力。

五是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省级开发区 (高新区) 以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为主线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较好的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孵化、扩散、示范等综合功能。按照“国际化提升、信息化带动、市场化导向、差别化竞争、绿色化推进、集聚化建设”的基地发展原则, 通过不断延伸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 努力培育和壮大关联产品群、企业群, 加快提升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和竞争能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素支撑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产业结构从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转变,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 力争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总量突破300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3) 注重发挥人才保障作用,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科技与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要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 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一是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有新突破。加强部门联动, 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依托, 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纽带, 以“企业院士工作站”为载体, 实施“人才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贷款担保资金、科技项目资金、生活安居保障”五位一体的扶持政策, 积极面向海内外延揽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 建立一套有利于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人才、培育一批人才的外引强才、内育新才的创新人才建设机制, 大力提升南通对人才的集聚力。

二是在培育产业高级技能人才上求突破。切实发挥好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 围绕新兴高新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联合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产业生产高级技能人才, 破解企业“高级技工招工难”的难题, 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技能带头人的作用。

(4) 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导向作用, 强力推进自主创新。

一是引导专利申请提质增量。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目标, 加大考核力度, 积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发明专利资助力度, 力争在专利申请量总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上有大突破。

二是切实加强专利权的保护。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组织领导, 建议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独立知识产权机构、增加行政编制。大力普及知识产权常识, 提高人民群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知识产权所有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沟通机制, 加大专利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公布侵犯专利权的典型案例及查处情况, 营造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

(5) 注重发挥科技惠及民生作用, 加大民生科技的研发与应用。

一是完善科技计划体系。要按照“资源集约、项目集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体系, 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 要加大对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安全、交通、现代服务、医疗等领域关乎民生的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力度, 逐步提高公共领域科技投入比例。

8.中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回顾与展望 篇八

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技术、管理经验及农业种质资源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间开展了一系列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主要同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同亚洲一些国家也有一些合作,合作的方式为互派专家和留学生,相互交流农业技术和交换动植物种质资源。60至7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科技合作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向一些亚非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拉丁美洲国家和澳大利亚有少量的技术交流和种质资源交换。

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农业技术合作按照“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則,呈现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势头。1978年签订了中英、中法、中国与联邦德国和中国与瑞典科技合作协定,1979年签订了中意和中国与丹麦科技合作协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合作方式及领域不断拓展,80年代中期,我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与其中19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协定,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农业磋商小组(简称CGIAR)下属的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其中2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有的还成立了双边农业联合委员会或农业联合工作组,定期商讨双边交流项目。

2.农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通过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双边、多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开展了有组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农业生产和科研部门从30多个国家请进农业专家10000多人次,引进各种技术1000多项,派出访问学者和留学生5400多人、研修生7000多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主要形式为:专家来华讲学、技术指导、技术引进,派遣访问学者、研修生,专家互访和进行合作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班,交换科技资料和动植物种质资源,还引进了不少资金和设备,仅农业部科技司组织实施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援助项目就有20多个,获援助经费3000多万美元。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对改善研究单位科研手段,加速人才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2.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适用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应用,增加了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的产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该技术1979从日本引进后,经我国科技人员消化吸收、示范推广,这项节本增效技术日趋成熟,在我国应用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在全国所有省市、4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农膜事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塑料大棚、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等引进技术的发展;引进的部分种子、苗木已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生产。自1979年以来引进粮、棉、油、蔬菜、水果、牧草等种子、苗木10多万份,有些在生产上直接应用,有些作为育种亲本材料。引进的小麦品种在我国直接推广利用的就有80多个,其中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的有6个;蔬菜、水果、家畜和家禽的引种都开创了生产和科研的新局面。

2.2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缩短科技攻关的时间

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大加快了我国一些攻关课题的完成和科学研究与世界水平的接轨,对我国科技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利用美国乔治亚大学的谢尔博士来华时提供的遗传材料、遗传鉴别系统和技术,使“863”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取得突破,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马铃薯青枯病的胞外蛋白分离突变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美国蔬菜采后生理专家莫瑞斯先生进行合作研究,找到了导致白菜脱帮等耗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白菜强制通风、不倒菜、省工贮藏新技术。该项技术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3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素质

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技术指导、开展合作交流,派遣出国留学人员、访问学者,提高了我国科教人员的素质,培养了一批高级科技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系统派出访问学者、出国留学人员5400多人,研修生700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国内新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部分人员还担任了部、省级及院校领导等重要职务。这些科技人员学成回国后对我国科技改革和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在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的差距上起了重要作用,如在水稻抗虫育种、花培育种,小麦、胡椒遗传育种,家兔、牛胚胎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多肽疫苗、酶等研究方面派出人员,将国外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国内研究,很快提高了我国的研究水平,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国留学生还以多种方式促进了与国外的联系,改变了过去长期闭塞的状况,及时掌握了世界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了中国农业科学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中国农业科学院赴美回国的金继运博士被加拿大磷钾肥研究所聘为北京办事处主任,其在中国的项目将由香港迁至内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留美博士王韧被国际水稻所聘为副所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学术地位。

3.我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展望

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国情,使我国农业已无法走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道路,唯一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农产品生产能力,解决我国未来食物的供给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是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今后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将围绕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两大战略,通过双边、多边和民间国际合作交流,重点放在引进智力和重点技术、扩大人才交流范围,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方面。

3.1提高我国粮棉油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水、肥、农药利用率技术

包括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和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地农业和节水技术,重大病虫害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提高菜篮子工程产品、产量和优质技术,如猪牛羊禽生产等新品种繁育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发展、持续发展技术;重点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畜禽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技术,家畜胚胎、基因工程、生物农药及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病、虫、旱、盐作物良种技术。

3.2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需求,加强对科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重点培养。把培养重点和派出目标放在中青年业务骨干上,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科,解决科技人员的断层问题。在选派人员时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充分加强新兴学科和薄弱学科,侧重应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管理学科,把当前需求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确保出国人员按期回国服务。

3.3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在原有合作渠道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双边、多边和民间合作,同联合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援助项目,通过政府间、民间和专家往来等形式积极寻找合作研究项目,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来推进我国农业科研发展。

3.4加强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

上一篇:关于幸福的作文开头下一篇:谈谈微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