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4-07-26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9篇)

1.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1月4日至1月23日,我在双永社区学习,在学习期间,”留守儿童”这个醒目的标题闯入了我的视线,因此,我特意调查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希望人们能够引起重视,多多关心留守儿童.麻醉2班

段昱竹

2014年1月24日

2.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自然状况以及受临时监护人的照料和学习辅导、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娱乐、对社会扶助机构的心理接纳度以及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的情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针对牡丹江市10个县市区的90%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普查。本次调查共向81所小学发放统计表320份, 收回统计表307份, 回收率为96%。其中, 有效问卷280份, 有效率为88%。被调查学校总人数66 129名, 其中留守儿童3 452名, 占总人数的5.1%。去除无效问卷, 比率为8.6%;只计算农村留守儿童, 比率为14.3%。

二、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及居住现状。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男生占56.9%, 女生占43.1%, 多分布在小学中、高年级。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 一方在家。其中, 38%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29%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 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调查发现:56.7%的留守儿童中跟爷爷奶奶居住, 17.9%的与外公外婆居住, 说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2.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在外打工时间。

对父母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得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 父亲初中文化占49.9%, 母亲初中文化占39.8%, 总体上父亲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母亲。从这里可以间接反映出父母在外务工可能的职业水平。父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9.9%, 母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8.8%, 有10%不到的父母在外打工有5年之上, 说明父母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工作限制, 这些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 所隔时间不一致, 近乎一半的家长半年至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

3. 临时监护人的照料能力。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 儿童反映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督促是积极的, 大部分临时监护人会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每次都参加的家长有37.2%;有65.5%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人督促学习。留守儿童收看电视的习惯良好, 只有9.4%的临时监护人从来都不限制孩子看电视, 49.9%的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 部分说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松懈的, 尽到了监管的责任。虽然大部分临时监护人能督促孩子学习, 但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有人辅导, 36.6%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 但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只有21.4%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

调查中, 我们还了解了孩子是否存在其他的困难和问题, 以及解决现状的期望。从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学习的重视, 75.8%的孩子在学习之外没有需要大人帮忙的, 18.5%的孩子在开放型问题显示, 他们还需要一些学习用品、知道怎样修玩具、帮助做早饭等等, 从这些零落的声音中也能反映出个别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困难, 特别是那些希望得到大人帮助做早饭的儿童。针对以上问题, 36.5%的留守儿童选择父母来解决, 27.5%选择老师来解决, 仅有4.1%选择爷爷奶奶来解决。而父母不在身边, 老师只在学校里能够接触, 在家多数是和爷爷奶奶相处, 以致无法让以上问题得到迅速又满意的解决, 也说明父母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 也无形间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4. 留守儿童交往游戏情况。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

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没有伙伴的仅占7.4%, 有一个伙伴的占19.9%, 有几个的占39.2%, 有很多的占31.8%, 说明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处理上不是以内向孤僻型为主, 多能享受到同伴的友爱之乐。他们游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广阔的, 有海边、野外、邻居家、亲戚家、县城、附近的大城市、旅游胜地、父母务工地的度假村, 也从侧面说明父母在外务工能带给他们外界许多新的信息, 使生活变得多姿起来。调查还发现, 5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 21.1%的孩子希望得到来自朋友、同学的礼物, 说明他们内心里对父母、同伴的认同和接受最深。当问孩子在外受到欺负可能的原因, 仅有11.9%的孩子认为是父母不在家造成的, 说明父母在外务工在同伴交往中没有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5.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40.2%, 每天联系的占10.9%, 7.6%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从孩子们的内心期望看, 50.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密接触, 每天都有联系, 35.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一周以内有联系, 说明留守儿童与远离自己的父母感情还是深厚的, 也希望能多得到他们的关心。调查了解到, 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 占到71.9%, 而生活情况询问只占12.3%, 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7.2%, 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生活关心和做人做事等品德行为教育的忽视。孩子们还希望父母回家后多陪他们一起出去游玩和上街购买学习用品、衣物、玩具。调查还发现, 从父母打工时间、与孩子联系紧密程度等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 相关不显著。当问及有没有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上过学, 84.8%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 10.3%的孩子回答说去过, 但很快就回来了, 只有3.3%的孩子回答说在那边上学很长时间, 说明他们真的是“留守”儿童, 在城里由父母照料受教育会遇到很多不便和困难, 父母多是选择让他们留在家中接受教育。

6. 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程度。

留守儿童反映老师家访的次数不多, 75.0%的孩子表示老师没有家访过, 家长会召开比较正常, 只有8.8%的孩子表示没有开过家长会。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老师, 没有对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特别的关注。

三、相关结论

1. 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研中, 留守儿童没有感觉到自己因为家庭环境特殊而受到特殊关注, 比如老师增加家访次数, 老师、同学主动关心、帮助其学业, 社会有关组织机构予以帮助等方面。

2.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存在一定隐忧。

调查中, 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品行教育的现实缺失和实际忽视, 遇到问题得不到迅速满意的解决等, 都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孩子成长中的隐忧。

3. 留守儿童渴盼父母更多的关爱。

目前留守儿童多居住在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家中, 应该说他们对孩子的照料也是尽力的, 督促孩子学习, 尽可能地辅导学业, 监督看电视时间, 只是孩子最想得到的关爱还是来自父母的爱。

4. 留守儿童比较独立。

调查中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良好, 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有别于他人的特殊群体, 平时在家里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数孩子有几个同伴, 一旦被同学欺负了, 只有少部分人会认为是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在假日里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生活, 只有一小部分才会觉得无所事事, 一般他们在家里都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有的还要挑水、做饭, 自理能力较强。

四、建议与对策

1.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保证。全社会都应从服务儿童、服务群众的角度,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 以实际行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的优势, 通过制作留守儿童公益宣传片、播发“爱心姐姐”先进典型、网上招募志愿者、留守儿童节日维权等形式,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2. 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政策措施的出台, 强化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行为。

建议可尝试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行为;团市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责任, 以“爱心姐姐”、“代理家长”为载体, 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 并联合有关力量, 做好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工作, 给社会提供一线的准确信息, 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给市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资讯, 及早推动政府层面政策、措施的出台。

3.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只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 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料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实困难而出现的, 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而这些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的努力, 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学校主要应对留守儿童的智育教育负起责任, 通过师生结对、同伴结对, 确保留守儿童学习不落伍。家庭临时监护人要关注孩子品德行为的教育, 督促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不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场所, 遏制孩子不良品行出现的苗头。团市委、少工委等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 要做好协同工作, 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分工合作, 共同配合, 引导留守儿童追求健康向上、充满和谐的生活。另外, 应注意发挥基层“五老”队伍的作用, 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

4.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招募“爱心姐姐”。

3.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4.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迅速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化进程,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群体,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换取家庭收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作为子女的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存在着严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关注还比较少,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暑假期间特进行了这次实践,这次实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通过对我们的问卷的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些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有效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1,家庭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其他亲属代为照管,同时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有的孩子在平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农活和家务;同时由于代管人的年龄大,体力已不足,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与失调,父母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这种教育。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

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群体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学校对这些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不足,由于父母的外出而导致家长会无人出席的现象,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也无从知道,而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为留守儿童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到这些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政府应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第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第三,政府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

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第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为这些学校配置优秀的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生活老师。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心孩子,首先,要纠正观念上的错误,即仅关注孩子吃、穿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让他们理解父母,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层面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及时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第四,加强与学生家

长的联系,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

4.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在社会来说,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另外,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5.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还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抗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我们

这些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没有人能即时的帮他。每天生活在这么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我现在用我们村的情况来说,本村有十五个组,人口900余人,我家在四组,有十二户,共96人,我们组的情况:无迁移情况,有十一户有老人,老人都与子女在一起,出现“空巢老人”机率为8.33%(只有一户情况),某些原因,调查不能准确,全村出现“空巢老人”情况在14.96%~16.2%范围之间。可想到全中国的“空巢老人”情况。

二、“留守儿童”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着社会的秩序。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人家,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教育孩子,虽不是说每个孩子都听长辈的教导,认真学习,成为知书达理的人。中国发展还不是那么的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这漏洞。下面是我看到一系列报道,中国人名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

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是存在这心理问题的。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把这个比例乘以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我们村,就拿五组的来说,2户是留守儿童家庭,这两户的孩子都是我的同学朋友,我看到他们的变化,从一个成绩偏上的学生变成沉迷于网络人,另一个未能考上高中而放弃,最后都迷上网络,不正确利用网络,就拿第一来说,家长却是爷爷奶奶,还帮着监督的是他舅舅亲人们,毕竟自己家中还有子女,对我的同学管教不是很好,自己的爷爷奶奶文化不是很高,教育资源有限,我们放完学就去网吧玩游戏,因为自己家中原因,断掉了自己网瘾,认真学习,而他却成为网虫,不分夜晚,跑去网吧,从此这样,他的求学道路是算断了。他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父母的管教教育,当时国家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否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哪怕是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这样也是关爱这些被认为

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止要教育,还要保护留守儿童,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还是等于零。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既而影响身体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虽不是留守儿童,但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问题与措施

1.问题:

○1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出现“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情况。

○2长辈与子女的心理、关系问题。

○3“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缺陷问题。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5医疗制度问题(尤为重要)。

○6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2.解决措施

1各个省份政府制定发展本省市经济计划,大力扶持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2设置心理咨询处,免费为人民提供咨询服务。设置法律○咨询救助站,为需要咨询受助提供帮助,帮助他们保护自己权利。

3我国实行科教兴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未能达到这些制度要求,要求教育制度要贯彻落实,多方面培养教育。

4制定医疗制度,为农村“空巢老人”等人提供医疗保障,○

解决现在看病贵的等情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医疗安全。

5加大社会福利投入,修建福利院的场所,为无法照顾自○己的人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6.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小组成员:杨芷 孙绮 王翠萍

班级:B中文132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 教育 问题

摘要:“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

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专门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强调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2006年7月17日全国妇联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中,更明确的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工作。

一、数量增长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中国留守儿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

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2012年9月 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万。

二、分布 1.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分布17%27%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21%35%初中学龄(13-14周岁)大龄(15-17周岁)其中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2.地区分布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山东、湖北、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河南部分偏僻农村的100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性格、心

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在暑假期间,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情况如下:

河南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情况80604020023.979.3很少与父母联系的认为一个幸福家庭应该和父一起的第非常想父母的害怕陌生人的打架斗殴的看不到希望的觉得自己很一般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其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心里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调查中有很多让人痛心的例子:

(1)、有一个学生叫杨小达,父母在他4岁时就到浙江打工,父亲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母亲是杨小达长到12岁,回来建房才见面的,而此时儿子就不认母亲了,他的母亲找到老师,要她与杨小达好好谈谈,叫她一声妈妈。当老师问杨小达为什么不叫自己的妈妈,爸爸妈

妈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杨小达流着眼泪说,“房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经对妈妈一点印象的没有了,我开不了口”。(2)、李丽,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

(3)、王雪玉,和老师了解到,她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别人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老师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

一、通过这几个具体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问题太多,如下:(1)、亲情的流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心灵上留下的是难以抚平的伤口。虽然像杨小达这样的是少数,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在亲情流失的情

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厌学,甚至厌世。(2)、情感上的代沟:由于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们只能是溺爱,虽然也是亲人,但始终不能与父母亲的关爱相提并论,大部分爷爷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从情感上去关心。经常和爷爷﹑奶奶交流﹑谈心的统计上,不难看出,能和爷爷奶奶经常交流谈心的只占26.98℅,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孙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情感上的代沟,是留守儿童不能开心﹑活泼的主要因素。(3)、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和留守儿童生活一起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写。所以,根本不能去辅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状况堪忧:在问卷调查和家访过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或没能长期给留守儿童做早餐,相当多的家庭都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零食吃,由于条件原因,他们买的大都是“三无”食品,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都会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学生,虽然老师们多次在开家长会时,都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买零食当做早餐。但是,在农村,农忙季节时,爷爷奶奶要忙做农活,根本无暇照顾,更因为经济问题,给孩子的钱最多是两角到五角钱,只能买诸如“牛筋条”之类的食品。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饱,谈不上营养。

(5)、网络的侵蚀:现在由于一些黑网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进入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护,使得他们更有时间进入网吧,时间久了,难以扭转。特别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儿童常常都是在网吧里度过。

(6)、对未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所无谓,对未来缺乏正确的理想,这是令人最为痛心之处。

二、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他们缺乏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效监管和控制(2)、留守儿童尚处在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极易产生行为道德失范,再加之其身心正处在发育期,这就使其在心理上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在生理上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3)、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城市不良文化向农村的渗透,导致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主要劳动力外出,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往往钻上这个空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我们所到的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的农民向我们反映了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骗诱,企图拐卖留守男童等。

(2)、对突发性事件应变自救能力差,偶发性事件频发在涟源市荷塘镇2005年的5.31特大洪水灾害中,有12名儿童和8位老人、妇女死于洪水中。这其中大部分死亡人员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务工,12名儿童中有11名属于留守儿童。因此,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这些家庭几乎无应变自救能力,只能坐等厄运。而溺水身亡、交通事故等对一般人来说的偶发性事件,在留守儿童身上却频频发生,这样的例子在调查中也不少有。(3)、留守儿童离家出走

四、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1)、修订《义务教育法》

新订的 《义务教育法》 应有相关条款,做出有利于在农村留守或随父母流动 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性的义务教育利益的规定。

(2)、加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力度

保护未成年人法的实施细则与司法解释,应有利于加强对不法侵害留守儿童 的犯罪行为人的惩治力度,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体现这一精神。

(3)、进一步明确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范围

在法规规定中,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的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 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目的是加强学校与教师的责任,以利于保护留守儿童和全部儿童。

(4)、加强网吧管理

通过法治途径,强化网吧的管理力度以保护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避免他们 在网吧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

(5)、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

每个乡镇,建设(或采取扩建方式)一至两所九年一贯制的住宿学校,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制就学的要求。

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 篇七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 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 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 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 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 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 但是, 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 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或歧视,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 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 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 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 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 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 使孩子在缺乏约束, 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 逃学、辍学, 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 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 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为

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 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 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 在学校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 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 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 形成教育网络, 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 相互交流, 共同协作研究。最后, 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 加强社会支持,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 增加城市教育设施,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 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 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 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办法, 形成长期工作制度, 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 充实监测人员, 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 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 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

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 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 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 相互合作, 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 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提高其综合素质, 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

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 加强媒体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

会问题的宣传, 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 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 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

前,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 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 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 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 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 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 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 社会人员广泛流动, 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 篇八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社会人员广泛流动.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0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在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最后,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形成长期工作制度,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充实监测人员,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傳,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9.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九

目录

1、公司青年对共青团工作整体上比较肯定,各项活动须深化和加强。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时,表示无附加条件“积极参加”的达72,表示“没意思,不参加”的只占1。接受调查者大都认为,近年来,公司团组织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和青年工作、生活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去年的大学生系列活动,展现了当代公司青年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搭建活动舞台,凝聚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公司各级团组织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了大部分青年的了解、信任和支持,共青团在青年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进一步分析青年对共青团工作的了解和评价时,也发现了当前公司团的工作有许多需要改进、亟待加强的方面。在回答“近两年公司团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各项活动力度、深度不够”的占37,选择“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的占41.5,再结合对部分问答题的解答分析,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团的活动虽然找准了切入点,但很多工作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落实、影响不够等现象;有的工作定位不准确,甚至只求一时影响或领导满意,缺乏持久性和生命力;同时,选择“活动太多太广”的仅占2,一方面说明青年员工对团组织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值,认为共青团工作应该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许多工作由于落实宣传不够,不被广大青年员工所了解和熟悉。另外,在回答“对下列12项团的活动知道其基本内容的有哪些”时,只有技术比武、青年志愿者等少数活动被70以上青年所选择,而选择创新创效、安全监督等重点活动的不足50,这

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很多工作“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

此外,调研中还发现几条相对集中的意见和建议:一是青年员工认为,团的活动针对企业的较多,而针对青年员工的较少,即服务企业的同时,服务青年不够;二是青年员工普遍认为,公司对青年员工的激励机制比较单一,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为主,效果非常有限,而物质奖励的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公司各党群部门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奖励标准(在增大现金奖励标准的同时还可以优先得到各种参观学习的机会等,比如每年三八红旗手的奖励金额达到了3000元/人,还可以参加公司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而共青团还是采用原来的奖励标准(公司青年人的最高荣誉——杰出青年和技术比武金奖获得者分别也就只有1000元/人和1500元/个的现金奖励);三是团干部反映,团员数量的不断减少,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共青团工作与企业其他工作在时间上有时发生冲突,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四是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一致反映,希望公司能从政策上继续支持公司团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比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大学生系列活动,为广大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搭建好活动舞台,为公司凝聚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议公司团委将这项活动打造成为一项服务青年的品牌活动。

4、团的工作环境优中有“忧”,必须引起各级党政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公司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团的组织建设、经费保障、人员编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团的工作

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公司和社会大环境对共青团工作非常有利,无论是物力、人才、资源和活动空间上给团组织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也使得企业团组织能够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发挥作用。但本次调查也发现,认为本单位党政领导对共青团“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部分工作重视”的分别占33、44.5、21,认为团组织在本单位的“地位很高”、“地位较高”的分别占21、40,认为“地位较低”的占24。充分说明广大青年员工对基层团组织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忧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在各

1、公司青年对共青团整体上比较肯定,各项活动须深化和加强。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时,表示无附加条件“积极参加”的达72,表示“没意思,不参加”的只占1。接受调查者大都认为,近年来,公司团组织围绕公司中心和青年、生活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去年的大学生系列活动,展现了当代公司青年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搭建活动舞台,凝聚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公司各级团组织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了大部分青年的了解、信任和支持,共青团在青年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进一步分析青年对共青团的了解和评价时,也发现了当前公司团的有许多需要改进、亟待加强的方面。在回答“近两年公司团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各项活动力度、深度不够”的占37,选择“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的占41.5,再结合对部分问答题的解答分析,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团的活动虽然找准了切入点,但很多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落实、影响不够等现象;有的定位不准确,甚至只求一时影响或领导满意,缺乏持久性和生命力;同时,选择“活动太多太广”的仅占2,一方面说明青年员工对团组织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值,认为共青团应该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许多由于落实宣传不够,不被广大青年员工所了解和熟悉。另外,在回答“对下列12项团的活动知道其基本内容的有哪些”时,只有技术比武、青年志愿者等少数活动被70以上青年所选择,而选择创新创效、安全监督等重点活动的不足50,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

的很多“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

此外,调研中还发现几条相对集中的意见和建议:一是青年员工认为,团的活动针对企业的较多,而针对青年员工的较少,即服务企业的同时,服务青年不够;二是青年员工普遍认为,公司对青年员工的激励机制比较单一,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为主,效果非常有限,而物质奖励的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公司各党群部门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奖励标准(在增大现金奖励标准的同时还可以优先得到各种参观学习的机会等,比如每年三八红旗手的奖励金额达到了3000元/人,还可以参加公司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而共青团还是采用原来的奖励标准(公司青年人的最高荣誉——杰出青年和技术比武金奖获得者分别也就只有1000元/人和1500元/个的现金奖励);三是团干部反映,团员数量的不断减少,影响了的正常开展,部分共青团与企业其他在时间上有时发生冲突,也影响了的开展;四是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一致反映,希望公司能从政策上继续支持公司团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比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大学生系列活动,为广大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搭建好活动舞台,为公司凝聚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议公司团委将这项活动打造成为一项服务青年的品牌活动。

4、团的环境优中有“忧”,必须引起各级党政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公司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团的组织建设、经费保障、人员编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团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公司和社会大环境对共青团非

常有利,无论是物力、人才、资源和活动空间上给团组织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也使得企业团组织能够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和核心任务发挥作用。但本次调查也发现,认为本单位党政领导对共青团“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部分重视”的分别占33、44.5、21,认为团组织在本单位的“地位很高”、“地位较高”的分别占21、40,认为“地位较低”的占24。充分说明广大青年员工对基层团组织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忧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在各

基层团委班子建设上,特别是在选好配强团委书记问题上,一些单位根本就没有从抓好后备干部的角度去认识,抱有应付或怀疑心态,不求所为,但求所有,大体上能过去就行,选任团干时,基本不考虑学识水平、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行业特殊性,也很少和上级团委交流,从而导致了一些单位团的水平上不去,效果出不来。二是支持不到位,在团组织开展活动时,一些单位在人、财、物上缺乏规划,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保障,与此同时,团干部的待遇也很难得到有力保障,随意性比较大。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对共青团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团组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认真研究,没有帮助团组织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在这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更多的青年员工尤其是团干部表现得较为理性,认为环境对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关键是如何适应环境,自我创造,只要团组织真正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和肯定,领导和职工支持的力度就越大,环境就越好,进而步入良性循环。

5、对共青团的思考。结合调研中青年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

认为下一步共青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概括为“一个创新、两个加强、改善三种关系。“一个创新”即加速推进基层团建模式创新,深化推行团委委员制,把那些综合素质好,进取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选配到团委委员的职位上来。在职能划分上,还要改变以往以青工、组宣、学少等业务分工模式,根据公司特点,按照专业建制的方式,分设冶炼片、铁前片、轧钢片、非钢产业片、机关片等专业化委员,实行分工负责,同时对基层团支部或团总支进行优化重组,确立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从根本上改变那些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团的能力建设。要全面提高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不断打造服务青年的新型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巩固团的组织基础,完善共青团的职能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扩大团的影响力。二是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教育引导团干部用干事业的精神做好团的,消除“混日子”“过渡期”的思想,增强他们对团的热忱和信心,要在团干部中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基层、联系青年,了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强化对团干部的培训,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以“双培”(“双培”即培养和培训)为基础,“双推”为载体不断为党的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党的干部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真正发挥共青团的后备军作用;要加大对团干部后备力量的选拔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将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基层团组织,改变团干部“青黄不接”的现状。这些将是公司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青年的重要方面。“改善三个关系”,即要进一步处理好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关系,调动青年员工积极性;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之间的关

系,既要完成领导、公司交办的临时性任务,又要注重积累,形成品牌,抓几项家喻户晓的;处理好干多与干少的关系,既要努力围绕企业和青年需求,积极参与多干,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四处出击,事事无成。基于这些,广大青年建议公司党委及公司团委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强青年和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意见,以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企业青年的发展,努力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青年学习成才

1、在职学习成为青年共识,付诸行动仍显不足。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公司青年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素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后继续进行学习培训等有何评价”时,选择“很有必要,终身学习是大势所趋”的占89,选择“有些必要”的占9;另外,60的被调查者在回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何考虑”时提及学习、培训、提高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以上数据表明,渴望学习、追求成才已经成为公司青年的主流。

但同时调查也发现,公司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在学习成才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对于“每天直接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平均大约多少”,15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45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小时以下”,选择“两小时以上”的仅有20;同样,对于“每年直接用于自身教育的花费大约多少”,18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100元以下”,选择“500元以上”的只有19。从不同青年群体的区别来看,选择“两小时以上”和“500元以上”的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知识分子居多,总体上学历和文化程度越高者学习

投入越大,最需要学习的一线和基层青年反而投入少。因此说明,目前仍然需要大力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青工努力学习,毕竟,学习成才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2、学习动机明确,岗位意识需要加强。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职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37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不到9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评职称或晋升职务”,表明大部分青年是立足长远、成才发展,学习的功利性似乎不明显。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青年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整体上缺乏岗位意识。在“您认为目前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限选三项)”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学历进修、计算机和外语等实用知识、经济管理,选中率依次为69、58、54,而选择本岗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只有36,即使是选择了学历进修,很多人也是“学非所用”,所学专业与本职岗位无关。在另一项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全或基本适应岗位的需要,认为“有点困难”的只占14,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企业管理的日益加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要,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整体素质偏低,工人技师的比例不足1。以上对比说明,虽然多学知识、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努力的意识值得肯定,但公司青工轻视职业水平和技能的倾向值得关注,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

3、被动性学习是主流,创建学习型企业任重道远。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发现上述分析中关于学习投入不足、岗位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原因。对于“后继续学习提高的最大障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

是“没有学习时间”、“没有明确学习内容和方向”、“因自身惰性不想坚持学习”的分别占33、29、22,远远高于其它原因的选项,而对于“最需要企业提供哪些帮助”,前三位依次是“强化学习激励、考评机制以提高积极性”、“明确学习方向与任务”、“直接举办各类培训与讲座”,“提供学习时间”“提供学习经费”则比例很低。细致对比,说明学习时间投入不足的的真正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压力,迫切需要“提高积极性”;学习岗位意识不强的真正原因是学习具有很强的盲目性;至于学习经费投入不足,根据公司近年来的职工收入情况,应该不是能力方面的问题。总之,公司青年的在职学习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迫切需要企业和团组织提供学习方面的引导和帮助,甚至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

4、对青年学习成才的思考。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应该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团组织)活动作为服务青年学习成才的重要载体。对于开展学习型企业(团组织)活动应该重点做好哪些,结合调查反馈意见,我们有如下思考:一是化运行,即真正把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纳入企业各部门的日程之中,认真谋划,统筹安排,长期坚持,不走过场;二是个性化运行,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和职工队伍整体状况的实际,结合职工个人的发展成才需求,制订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案和计划,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避免“一窝蜂”;三是制度化运行,即做好创建活动的考评检查,特别是要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坚持奖惩兑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习感到压力、具有动力、充满活力,才能克服从众心理和盲目心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青年思想与政治

1、青年的政治思想主旋律是爱国主义。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公司青年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积极、成熟、健康向上的主流特征。绝大多数青年对政治非常关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感到满意,主流政治观体现得较为鲜明,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方略完全赞同,并有较深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青年对爱国主义等问题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对“当前形势下,更应讲爱国主义”、“中国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等提法表示“同意”及“完全同意”的比例都在98以上,充分说明,爱国主义在青年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已成为是公司广大青年的主流认识。

2、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是实现服务社会和自我发展的结合。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文化观念多元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使得广大青年个人理想和价值评判上不再具有原来的相对统一模式,而体现为更具个性化、现实性、趋利主义倾向,这是已被更大范围的社会调查所证明。在本次调查中,公司青年所表现的特征也不例外。调查显示,对“为国家和企业多做贡献”的人生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被调查者占85.5,而对“随大流,人家怎样我怎样”和“过一天,算一天”表示赞同的分别只占6和3.5,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另外,在其它人生态度的调查中,对“按自

保持原有的思想政治优势外,还必须发挥新型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企业文化去进一步培育和强化职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去塑造

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等,从而构筑起“大政工”的格局,这是当前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

上述调研结果是根据本次调研问卷统计而得出的,调查的范围总体较小,难免以偏盖全,加之笔者水平有限,得出的结论定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批评指正。

《关于公司青年调研报告》来源于网关于公司青年调研报告。8vr 者大都认为,近年来,公司团组织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和青年工作、生活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去年的大学生系列活动,展现了当代公司青年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搭建活动舞台,凝聚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公司各级团组织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了大部分青年的了解、信任和支持,共青团在青年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进一步分析青年对共青团工作的了解和评价时,也发现了当前公司团的工作有许多需要改进、亟待加强的方面。在回答“近两年公司团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各项活动力度、深度不够”的占37%,选择“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的占41.5%,再结合对部分问答题的解答分析,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团的活动虽然找准了切入点,但很多工作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落实、影响不够等现象;有的工作定位不准确,甚至只求一时影响或领导满意,缺乏持久性和生命力;同时,选择“活动太多太广”的仅占2%,一方面说明青年员工对团组织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值,认为共青团工作应该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许多工作由于落实宣传不够,不被广大青年员工所了解和熟悉。另外,在回答“对下列12项团的活动知道其基本内容的有哪些”时,只有技术比武、青年志愿者等少数活动被70%以上青年所选择,而选择创新创效、安全监督等重点活动的不足50%,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很多工作“宣传发动不够、参与面小”。

此外,调研中还发现几条相对集中的意见和建议:一是青年员工

认为,团的活动针对企业的较多,而针对青年员工的较少,即服务企业的同时,服务青年不够;二是青年员工普遍认为,公司对青年员工的激励机制比较单一,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为主,效果非常有限,而物质奖励的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公司各党群部门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奖励标准(在增大现金奖励标准的同时还可以优先得到各种参观学习的机会等,比如每年三八红旗手的奖励金额达到了3000元/人,还可以参加公司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而共青团还是采用原来的奖励标准(公司青年人的最高荣誉——杰出青年和技术比武金奖获得者分别也就只有1000元/人和1500元/个的现金奖励);三是团干部反映,团员数量的不断减少,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共青团工作与企业其他工作在时间上有时发生冲突,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四是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一致反映,希望公司能从政策上继续支持公司团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比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大学生系列活动,为广大青年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搭建好活动舞台,为公司凝聚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议公司团委将这项活动打造成为一项服务青年的品牌活动。

4、团的工作环境优中有“忧”,必须引起各级党政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公司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团的组织建设、经费保障、人员编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团的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公司和社会大环境对共青团工作非常有利,无论是物力、人才、资源和活动空间上给团组织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也使得企业团组织能够紧紧围绕公司的中

心工作和核心任务发挥作用。但本次调查也发现,认为本单位党政领导对共青团“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部分工作重视”的分别占33%、44.5%、21%,认为团组织在本单位的“地位很高”、“地位较高”的分别占21%、40%,认为“地位较低”的占24%。充分说明广大青年员工对基层团组织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忧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在各基层团委班子建设上,特别是在选好配强团委书记问题上,一些单位根本就没有从抓好后备干部的角度去认识,抱有应付或怀疑心态,不求所为,但求所有,大体上能过去就行,选任团干时,基本不考虑学识水平、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行业特殊性,也很少和上级团委交流,从而导致了一些单位团的工作水平上不去,效果出不来。二是支持不到位,在团组织开展活动时,一些单位在人、财、物上缺乏规划,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保障,与此同时,团干部的待遇也很难得到有力保障,随意性比较大。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团组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认真研究,没有帮助团组织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在这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更多的青年员工尤其是团干部表现得较为理性,认为环境对工作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关键是如何适应环境,自我创造,只要团组织真正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和肯定,领导和职工支持的力度就越大,环境就越好,进而步入良性循环。

5、对共青团工作的思考。结合调研中青年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下一步共青团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概括为“一个创新、两个加强、改善三种关系。“一个创新”即加速推进基

层团建模式创新,深化推行团委委员制,把那些综合素质好,进取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选配到团委委员的职位上来。在职能划分上,还要改变以往以青工、组宣、学少等业务分工模式,根据公司特点,按照专业建制的方式,分设冶炼片、铁前片、轧钢片、非钢产业片、机关片等专业化委员,实行分工负责,同时对基层团支部或团总支进行优化重组,确立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工作针对性不强,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团的能力建设。要全面提高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不断打造服务青年的新型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巩固团的组织基础,完善共青团工作的职能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扩大团的影响力。二是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教育引导团干部用干事业的精神做好团的工作,消除“混日子”“过渡期”的思想,增强他们对团工作的热忱和信心,要在团干部中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联系青年,了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强化对团干部的培训,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以“双培”(“双培”即培养和培训)为基础,“双推”为载体不断为党的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党的干部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真正发挥共青团的后备军作用;要加大对团干部后备力量的选拔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将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基层团组织,改变团干部“青黄不接”的现状。这些将是公司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方面。“改善三个关系”,即要进一步处理好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关系,调动青年员工积极性;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完成领导、公司交办的临时性任务,又要注重积累,形成品牌,抓几项家喻户晓的工

作;处理好干多与干少的关系,既要努力围绕企业和青年需求,积极参与多干工作,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四处出击,事事无成。基于这些,广大青年建议公司党委及公司团委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强青年工作和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意见,以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企业青年工作的发展,努力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青年学习成才

1、在职学习成为青年共识,付诸行动仍显不足。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公司青年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素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工作后继续进行学习培训等有何评价”时,选择“很有必要,终身学习是大势所趋”的占89%,选择“有些必要”的占9%;另外,60%的被调查者在回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何考虑”时提及学习、培训、提高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以上数据表明,渴望学习、追求成才已经成为公司青年的主流。

但同时调查也发现,公司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在学习成才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对于“每天直接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平均大约多少”,15%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45%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小时以下”,选择“两小时以上”的仅有20%;同样,对于“每年直接用于自身教育的花费大约多少”,18%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100元以下”,选择“500元以上”的只有19%。从不同青年群体的区别来看,选择“两小时以上”和“500元以上”的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知识分子居多,总体上学历和文化程度越高者学习投入越大,最需要学习的一线和基层青年反而投入少。因此说明,目前仍然需要大力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青工努力学习,毕竟,学习成才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2、学习动机明确,岗位意识需要加强。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职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37%的被调查者

表示是“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不到9%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评职称或晋升职务”,表明大部分青年是立足长远、成才发展,学习的功利性似乎不明显。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青年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整体上缺乏岗位意识。在“您认为目前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限选三项)”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学历进修、计算机和外语等实用知识、经济管理,选中率依次为69%、58%、54%,而选择本岗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只有36%,即使是选择了学历进修,很多人也是“学非所用”,所学专业与本职岗位无关。在另一项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全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认为“有点困难”的只占14%,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企业管理的日益加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要,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整体素质偏低,工人技师的比例不足1%。以上对比说明,虽然多学知识、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努力的意识值得肯定,但公司青工轻视职业水平和技能的倾向值得关注,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

3、被动性学习是主流,创建学习型企业任重道远。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发现上述分析中关于学习投入不足、岗位意识不强等问

题的原因。对于“工作后继续学习提高的最大障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没有学习时间”、“没有明确学习内容和方向”、“因自身惰性不想坚持学习”的分别占33%、29%、22%,远远高于其它原因的选项,而对于“最需要企业提供哪些帮助”,前三位依次是“强化学习激励、考评机制以提高积极性”、“明确学习方向与任务”、“直接举办各类培训与讲座”,“提供学习时间”“提供学习经费”则比例很低。细致对比,说明学习时间投入不足的的真正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压力,迫切需要“提高积极性”;学习岗位意识不强的真正原因是学习具有很强的盲目性;至于学习经费投入不足,根据公司近年来的职工收入情况,应该不是能力方面的问题。总之,公司青年的在职学习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迫切需要企业和团组织提供学习方面的引导和帮助,甚至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

4、对青年学习成才的思考。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应该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团组织)活动作为服务青年学习成才的重要载体。对于开展学习型企业(团组织)活动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结合调查反馈意见,我们有如下思考:一是工作化运行,即真正把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纳入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日程之中,认真谋划,统筹安排,长期坚持,不走过场;二是个性化运行,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和职工队伍整体状况的实际,结合职工个人的发展成才需求,制订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案和计划,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避免“一窝蜂”;三是制度化运行,即做好创建活动的考评检查,特别是要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坚持奖惩兑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习感到压力、具有动力、充满活力,才能克服从众心理和盲目心

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青年思想与政治

1、青年的政治思想主旋律是爱国主义。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公司青年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积极、成熟、健康向上的主流特征。绝大多数青年对政治非常关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感到满意,主流政治观体现得较为鲜明,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方略完全赞同,并有较深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青年对爱国主义等问题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对“当前形势下,更应讲爱国主义”、“中国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等提法表示“同意”及“完全同意”的比例都在98%以上,充分说明,爱国主义在青年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已成为是公司广大青年的主流认识。

2、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是实现服务社会和自我发展的结合。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文化观念多元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使得广大青年个人理想和价值评判上不再具有原来的相对统一模式,而体现为更具个性化、现实性、趋利主义倾向,这是已被更大范围的社会调查所证明。在本次调查中,公司青年所表现的特征也不例外。()调查显示,对“为国家和企业多做贡献”的人生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被调查者占85.5%,而对“随大流,人家怎样我怎样”和“过一天,算一天”表示赞同的分别只占6%和3.5%,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另外,在其它人生态度的调查中,对“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在地生活”、“努力工作多赚钱”、“努力奋斗成为有名有位的人”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为

61%、61.5%和34%;在青年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如果有可能让您重新选择职业的话”,“首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占54%,“首先注重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占32%,“首先注重稳定有保障的”占9%,“说不清”的占5%,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在乐意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十分强调个性、务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青年的团队精神十分明显。我们认为,对于广大基层青年来说,爱国主义和服务社会等,最终需落实于工作岗位上来。为此,针对青年的团队精神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对“我为自己是单位的一员感到自豪”表示赞同的占82%,对“我愿提出关于单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赞同的占84.5%,对“为完成工作任务,我愿经常加班”表示赞同的占72%,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但调查也同时显示,对前两项表示反对和“无所谓”的比例要远大于后一项,表明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团队合作更倾向于小范围的集体和个人。

4、青年的危机与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竞争与危机意识是企业改革、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代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同时危机意识往往也是竞争的结果,竞争与危机意识有利于群体和个人的发展。本次调查显示,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近年来有危机感;8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近年来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或“有些增强”,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变弱。应该说,这一心理变化是与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协调的。另外,调查还显示,对于“在企业改革中,您最担心什么”,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缺乏公平竞争环境”,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竞争”,说明相对于“竞争能力”来说,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更关注“竞争环境”,我们认为这一点应引起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

5、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在充分肯定公司青年思想政治主流的同时,也应意识到,青年中还一些非主流的东西,比如青年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青年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无奈及回避思想等,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模式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认为,企业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职工思想政治体系,并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到公司组织结构调整战略中去,着力解决目前的形式单

一、内容重复、“新概念、老做法”等问题。当前,除了要强化并保持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外,还必须发挥新型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企业文化去进一步培育和强化职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去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等,从而构筑起“大政工”的工作格局,这是当前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

上述调研结果是根据本次调研问卷统计而得出的,调查的范围总体较小,难免以偏盖全,加之笔者水平有限,得出的结论定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批评指正。

的思想状况等诸多方面。调查主

要采用调查问卷、专题座谈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到建安、工交、事业各单位,调查共下发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份,回收率为78%。本次调查问卷信息由专人负责统计、处理,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因此我们认为本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较可靠,基本反映了公司团青工作和青年思想的真实情况。

1、公司共青团组织现状公司现有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公司职工总数近**%,公司团委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担负着带领各族青年投身企业改革、发展事业的重任,主要工作对象为公司35岁以下的青年。由于企业多年不招工和改革、发展的需要,职工队伍中青工比例趋于下降,共青团队伍也逐渐萎缩。但是在团市委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公司共青团组织网络能够保持基本健全,公司团委(2个编制,设副书记、干事各1位)下设**个直属基层团委,**个直属团总支;有**个团总支、**个团支部;团的专职干部**人;团员**人,其中学生团员**人,青工团员**人,女团员**人。二oo二发展新团员**人,超龄离团**人,推优**人,团员发展入党**人。目前还有几家资产重组新成立单位的团组织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3、调研对象基本情况①单位性质:建安单位126人,占64.6%;工业单位33人,占17%;科研单位10人,占5.1%;其他26人,占13.3%。②年龄:28岁及以下129人,占66.2%;29-35岁51人,占26.1%;36-45岁10人,占5.1%;46岁以上5人,占2.6%。③职务:基层党政领导10人,占5.1%;团干部61人,占31.3%;普通团员74人,占38%;普通青工50人,占25.6%。④性别:男93人,占47.7%;

女102人,占52.3%。⑤政治面貌:党员32人,占16.4%;团员128人,占65.6%;群众35人,占18%。⑥学历:高中、中专28人,占14.4%;大专111人,占57%;本科以上56人,占28.6%。⑦月收入:400元以下5人,占2.6%;400元-1000元114人,占58.5%;1000元-1500元65人,占33.3%;1500元以上11人,占5.6%。

一、青年思想基本状况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座谈中的反映来看,公司青年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心、理解和支持改革,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调查显示,如在调查“你认为你的前途与企业有关吗”这一情况时,73.8的青年自认为密切相关。青工对公司所出现的必然的改革表现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公司广大青工能够自觉地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行动上与企业共荣辱、同生存。首先是在思想上相当活跃,能够认清当前形势,紧跟时代步伐。公司作为**行业的“航母”,逐步确立了在市内行业领先地位,无论是用人机制还是分配机制,都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其次是在行动上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公司广大青工在改革浪潮的不断冲击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和企业已在更具体更直接的意义上表现为一种鱼水关系,即所谓的“企兴我富,企衰我穷”。基于这一认识,青工在行动上大多能自觉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较强烈的被新时期赋予了新内容的主人翁意识。调查显示,72.3的青工关心“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前途”。在单位有困难时,只有14.4的青工会辞职或设法调离,而68%的青工则表示会继续干好本职工作,与企业同甘共苦。

2、渴盼良好的外部环境,奋斗方向渐趋务实。企业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随着公司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大多数青工感受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普遍表现出一种成才的强烈愿望。在调查中,有72.8%的人感觉有强烈的危机感,70.3%的人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有待学习和提高,对于希望企业给予的奖励方式,有49.7%的人要求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基本等于发奖金和提工资人员的总和,仅有1.6%的青工选择了公开表彰形式;而且对于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关心自身发展的人员占44.1%,远高于其它项目。

3、具有积极的人生理念,行为上追求卓越。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自身的一些缺陷和固有局限的影响,青工在人生理念的变迁和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物质、轻奉献的倾向,但总体而言,其主流还是更为积极进取。首先是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如在被问及是否喜欢本职工作,有70.8的青工回答是喜欢。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

显的体现。

6、在评判青工思想主流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青工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倾向,暴露出诸多问题。

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公司青年思想和团青工作调研工作报告 青年工作调研报告

集团公司青年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公司青年人才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背景:或许我们年少轻狂,一路上纵情欢歌;或许我们涉世未深,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写满向往;或许我们胸怀信念,一双双眼眸深处洋溢虔诚;我们忘记了一路颠簸的辛苦,在我们的眼里,没有小山村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稀少的孤寂感!我们拥有的是年少的轻狂,激昂的斗志和热血的情怀.还未来得及酝酿好心情,我们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初步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走家串户,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了书籍、文具及衣物等,并在校长的亲自陪同下冒雨发放到儿童手中。

实践内容: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瑕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常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的保护和意识。

4、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 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绝大多数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数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一半的儿童认为有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3、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 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

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几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队员们的吃住问题,活动的宣传,或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五)总结:

上一篇:统计局个人总结下一篇: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