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2024-07-17

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共11篇)

1.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篇一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教案

热带与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

(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3)记住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

2、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情感目标:

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难点

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热带气候类型

1、介绍热带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区域)

2、热带雨林气候

a、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曲线与月降水量柱状图

b、通过看图教学生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c、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图

d、通过看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来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域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期中以亚马孙平原雨林气候面积最为广阔,并介绍“地球之肺”。

e、看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图加深对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印象。

3、用以上的方法讲解热带地区的其他几种气候类型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4、总结热带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地区

5、重点比较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异同

(三)、亚热带气候类型

1、讲解亚热带的划分

属于温带,是温带地区的低纬度地区。不像热地区那么炎热,没有温带地区那么长的冬季,所以科学家们把这个地区划分为亚热带。

2、亚热带季风与湿润气候

a、出示亚热带季风与湿润气候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和世界分布图。b、看图同学自行总结亚热带季风与湿润气候的特征与分布地区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分布: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的沿海。c、看亚热带季风与湿润气候景观图巩固特点

d、说明亚热带季风与湿润气候对人类生活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3、用以上的方法学习地中海气候

说明地中海气候是世界上唯一的冬雨型(注意南北半球的不同图表表示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2.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篇二

一、逻辑性材料———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

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它的逻辑性。一个有逻辑性的学习材料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逻辑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逻辑性学习材料, 即学习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层次性和关联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素材基本相同, 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递进性。逻辑性学习材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理解。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时, 先让学生充分探究“2件衣服, 3条裤子的搭配方法”, 之后并不急于概括搭配的一般方法, 而是顺势改变例题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如下一组学习材料:

⒈如果有2件衣服, 4条裤子, 有几种搭配方法?

⒉如果有3件衣服, 5条裤子, 有几种搭配方法?

这组学习材料的设计, 注重数学材料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当提供这组材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 发现数学规律。由“2件衣服, 3条裤子”的搭配到“2件衣服, 4条裤子”以及“3件衣服, 5条裤子”的搭配, 这样拓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规律:衣服的件数×裤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具体问题向相应“数学模型”的过渡。

二、结构性材料———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结构”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数学教学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通俗地说, 所谓结构性材料, 指的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这些材料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可能不同, 但问题的内部表征是一样的, 主要是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情境的本质结构。数学材料没有结构性, 探究活动就无法典型、深刻和精致, 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目标就仅是“点到”而非“达到”。因而, 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结构性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 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 对于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具有枢纽性的作用, 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有几位小朋友, 谁能领着大家数一数。 (边点边数, 数到47。)

师:刚才数人数时数到了47, 还能接着数吗? (叫了几位学生接着往下数, 最后全体学生一起往下数, 数到100。)

师:请看一下你桌上的小棒或小豆子, 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多少吗? (同桌两人, 一人是小棒, 一人是豆子。)

生:100、23、88、50。 (四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小朋友到底估得准不准, 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一数。 (学生数数。)

师:你数出来的数与你估计的数接近吗?接近的请举手。

师:请每位小朋友想一想, 怎么样能使别人一下子就能数出来?可以利用桌上的小袋子或牛皮筋。 (学生操作活动, 时间较长, 有的学生10粒10粒一包, 有的学生10根10根1捆, 有的学生5粒5粒一包, 还有学生4根4根一捆。)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一位学生10粒10粒一包, 一位学生是10根10根一捆, 一位学生是3根3根一捆, 还有一位学生是5粒、6粒、13粒、3粒, 乱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数起来最方便?

生1:第一位同学10粒10粒一包, 4包是40粒, 还有3粒, 是43粒。

生2:第二位同学10根10根一捆, 3捆是30根, 还有6根, 是36根。

师:你们喜欢这两种方法吗?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

教师通过大屏幕呈现一位学生的作品:52粒豆子, 5个10和2个1合起来是多少?

生:52。

教师用小棒呈现4个10和2个1, 合起来是多少?

生:42

上述教学从数学生人数开始, 初步感知100;再通过数小棒、数豆子等操作活动, 来理解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体会“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的意义, 在估数、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上述教学中, 学生人数、小棒根数、豆子粒数都是学习材料, 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好象没有联系, 但这些材料的内在特征都是一样的, 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学生人数、小棒根数、豆子粒数所蕴含的本质结构,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三、系统性材料——让学生建构系统数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因此, 能否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构建系统性学习材料就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所谓系统性学习材料, 就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组织的学习材料, 各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紧密, 所有学习材料围绕课题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经过学习, 能获得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及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 系统性学习材料的实质也是一种结构性材料, 但它的范围更深广, 内涵更丰富。

例如, 《工程问题》包含以下知识点:求合作完成整项工程的时间;求合作完成整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求合作完成部分工程后还乘下几分之几;求合作完成部分工程的时间。这四个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知识点, 即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1÷ (1/a+1/b) , 教学时就要围绕这一基本模型展开, 其余知识点则在完成基本模型的建构后以变式的形式呈现。为此, 笔者组织了以下学习材料:

⒈一条公路全长2400米, 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 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 需12天完成。两队同时施工, 需多少天完成?

⒉把“一条公路全长24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600米”。

⒊把“一条公路全长6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200米”。

⒋把“一条公路全长2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12米”。

⒌把“一条公路全长12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a米”。

⒍把“一条公路全长a米”变成“一条公路”。

⒎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一起做3天完成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⒏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合做完成3天后, 还剩下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⒐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35?”

⒑把“两队同时施工, 需多少天完成?”变成“甲队先做3天, 剩下的由乙队来完成, 还需要多少天?”

上述10个学习材料都在同一情境中顺次展开, 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当学生完成这10个学习材料的学习后, 对工程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四、比较性材料———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来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握知识的来源, 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运用比较性学习材料, 可以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厘清并掌握数学知识, 获得规律性认识。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 (两个圆柱容器和两个圆锥容器) 中选一个圆柱容器和一个圆锥容器, 利用圆柱容器、圆锥容器、水进行实验, 共同探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6个小组展开合作实验:有的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 有的用圆柱装满水再倒入圆锥, 有的观察水的高度, 有的记录实验数据。必须说明的是, 其中三个小组使用的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等底等高的, 另外三个小组使用的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底高均不相等的。

师:通过实验, 你们有何发现?

组1:我们实验时, 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倒在圆柱里, 圆柱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组2:我们用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 等到圆锥第三次装满水, 圆柱里的水也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组3:我们组实验的结果与前面两组基本一致。

组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往圆柱里倒, 圆柱并没有装满, 所以, 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组5:我们组实验时, 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 倒完第二次后圆柱就满了。

组6:我们还要快, 圆锥第一次装满水倒入圆柱后, 圆柱就满了。

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 我们可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⒉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的三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开始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

生:是不是我们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差别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 学生开始用各种方式比较各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 也有的拿起尺子开始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

上述教学中, 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就是比较性学习材料。通过对这些比较性学习材料的操作与思考, 学生可以真正厘清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真正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内涵。

五、整体性材料———让学生领悟数学内涵

教材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 其呈现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知识序列逐一呈现的, 但其蕴涵着极强的结构性。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仍然按照教材中的知识序列对知识点一个个孤立地进行教学, 那么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结构性知识就无法有机结合, 零星的知识就无法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的束缚, 学会从整体结构的高度分析和组织教材。所谓整体性材料, 就是指从局部看学习材料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把这些材料整合在一起, 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就可能形成一个整体并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如果用小棒来围三角形, 要用几根?

生:3根。

师:请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看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每捆小棒5根, 分别由2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小棒组成。)

师 (出示合作要求) :

⒈从所给的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 共有几种选法?在纸上记录下来。

⒉判断所选择的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⒊讨论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开始合作, 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

师:上述选法中, 哪些选法的结果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选2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生2:选2厘米、2厘米、5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生3:选2厘米、3厘米、5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师:现在,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相等, 另一种是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比第三根小棒短。

师:那么,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

师:你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任意?能举例说说吗?

生:比如第一组小棒:2厘米+2厘米>3厘米;2厘米+3厘米>2厘米。因此, 我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还能像他这样来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 (生回答。)

师:谁能用你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师: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上述教学中的学习材料是一组小棒, 这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2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些小棒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但通过操作活动却产生了整体效应: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概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 整体性学习材料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整合与使用才能产生整体效能。

3.古典诗词中“曲笔”的主要类型 篇三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曲笔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采用这种手法的诗词的数量也最多。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哭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于城中“举头望明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但是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从自己的家人写起,这就是所谓的曲笔。诗人想象,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妻子定当和自己一样也在“举头望明月”,也是“对影成三人”。接下来进一步想象妻子望月时的情景,小儿女尚未懂事,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明月中有什么如此吸引母亲。妻子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必夜雾打湿了她的头发,清凉的月光也许会带来一丝寒意。诗歌运用曲笔,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二、移情别恋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收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曲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刘皂的《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是抒写作者长期居住并州之后又北渡桑干河的心情的。“归心日夜忆咸阳”,作者在并州时总是想回到故乡咸阳,这种感情刻骨铭心;而现在却又要北渡桑干,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作者对并州反而感到亲切了。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又“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乡,结果却南辕北辙。“却望并州是故乡”,旅居仅十年的并州现在居然感到如此的亲切,那么故乡也就更加让人魂牵梦绕了。至此,诗人的乡思之情在这种曲笔手法中得到了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而这绝非正面实写所能达到的。

三、琵琶反弹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其实也正是曲笔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该句也最为人称道。在这里,诗人借山寄愁,运用曲笔,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4.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生物教案 篇四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5.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篇五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的录像: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2、节律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3、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2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㈤课堂跟踪反馈:

6.会议会展的主要类型 篇六

研讨型会议通常专业性较强,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除非是行业标准讨论,一般不会超过100人。这类研讨会的关键点是会场及地点选择。

会场——除一般性的主会场外,通常需要一些小型会所以便分组讨论。主会场的布置除保留主持人外,其他座位应当体现平等精神,发言用的麦克风应该每个座位都有——除非人数小于15人。

关于地点,通常选择相对封闭、安静、利于保密的地点,最好能在郊区环境优美会所——应当满足夜间娱乐休闲、团队精神训练、场景变换、交通相对方便等要求。

■培训会议

培训会议也是专业型会议,通常是企业内部或者教育部门举办。除带有研讨性质外,更多的是技能交流及知识传授,所以培训会议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一般的封闭式会场外,应该还有各类拓展训练设施或者场地,可能的话还应该有高品质的休闲放松场地。培训会议的关键点:场地、培训设施及培训师。

■社团会议

社团会议通常为纯会议,往往需要发布一些宣言或者决议之类的书面信息。所以社团会议经常配合新闻发布会举行。举行此类会议,表决设施、现场会员排序及会场控制是关键。作预算的时候应当考虑新闻传媒成本——包括记者的邀请、交通、住宿及餐饮安排等。

■公益性/技术性论坛

此类会议多为公开性会议,系列分会将是此类会议的特点,所以会议场所的选择非常重要,基本要求是可以分割或者主会场附带小会场,对会议设施要求也比较高——同声传译、传媒记者招待、多媒体、视频直播以及讨论场地等均有可能要求提供。此外,如果会议主办地的会场不能满足几种分割要求,那么会务交通就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订货交流会议

7.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篇七

一、逻辑性材料——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

数学区别于其它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是它的逻辑性。一个有逻辑性的学习材料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逻辑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逻辑性学习材料,即学习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层次性和关联性,学习材料之间的素材基本相同,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递进性。逻辑性学习材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时,先让学生充分探究“2件衣服,3条裤子的搭配方法”,之后并不急着概括搭配的一般方法,而是顺势改变例题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如下一组学习材料:

1.如果有2件衣服,4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2.如果有3件衣服,5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这组学习材料的设计,注重数学材料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当提供这组材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数学规律。由“2件衣服,3条裤子”的搭配到“2件衣服,4条裤子”以及“3件衣服,5条裤子”的搭配,这样拓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归纳发现规律——衣服的件数×裤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具体问题向相应的“数学模型”的过渡。

二、结构性材料——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结构”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数学教学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通俗地说,所谓结构性材料,指的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些材料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可能不同,但问题的内部表征是一样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情境的本质结构。数学材料没有结构性,探究活动就无法典型、深刻与精致,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目标就仅是“点到”而非“达到”。因而,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结构性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对于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具有枢纽式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有几位小朋友,谁能领着大家数一数。(边点边数,数到47)

师:刚才数人数时数到了47,还能接着数吗?(叫了几位学生接着往下数,最后全体学生一起往下数,数到100)

师:请你看一下你桌上的小棒或小豆子,你估计大约有多少?(同桌两人,一人是小棒,一人是豆子)

生:100,23,88,50。(四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小朋友到底估得准不准,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一数。(学生数数)

师:你数出来的数与你的估计接近吗?接近的请举手。

师:请每位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能使别人一下子就能数出来?可以利用桌上的小袋子或牛皮筋。(学生操作时间较长,有的学生10粒10粒一包,有的学生10根10根1捆,有的学生5粒5粒一包,也有的学生4根4根一捆)

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一位学生10粒10粒一包,一位学生是10根10根一捆,一位学生是3根3根一捆,还有一位学生是5粒、6粒、13粒、3粒,乱数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数起来最方便?

生1:第一位同学10粒10粒一包,4包是40粒,还有3粒,是43粒。

生:2:第二位同学10根10根一捆,3捆是30根,还有6根,是36根。

师:你们喜欢这两种方法吗?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

师:(通过大屏幕呈现一位学生的作品,52粒豆子):有几个10?5个10和2个1,合起来是多少?

生:52。

师:小棒呈现4个10和2个1,合起来是多少?

生:42。

上述教学从数学生的人数开始,初步感知100;再通过数小棒、数豆子等操作活动,来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体会“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的意义,在估数、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上述教学中,学生人数、小棒根数、豆子粒数都是学习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好象没有联系,但其内在表征是一样的,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学生人数、小棒根数、豆子粒数所蕴含的本质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三、系统性材料——让学生建构系统数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能否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构建系统性学习材料就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所谓系统性学习材料,就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组织学习材料,各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紧密,所有学习材料围绕课题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性学习材料的实质也是一种结构性材料,但它的范围更深广,内涵更丰富。

例如,“工程问题”包含以下知识点:求合作完成整项工程的时间;求合作完成整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求合作完成部分工程后还剩下几分之几;求合作完成部分工程的时间。这四个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知识点,即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1÷(1/a+1/b),教学时就要围绕这一基本模型展开,其余知识点则在完成基本模型的建构以后以变式的形式呈现。为此,笔者组织了以下学习材料:

1.一条公路全长2400米,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2天完成。两队同时施工,需多少天完成?

2.把“一条公路全长24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600米”。

3.把“一条公路全长6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200米”。

4.把“一条公路全长200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12米”。

5.把“一条公路全长12米”变成“一条公路全长a米”。

6.把“一条公路全长a米”变成“一条公路”。

7.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一起做3天完成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8.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合做完成3天后,还剩下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9.把“需多少天完成?”变成“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3/5?”。

10.把“两队同时施工,需多少天完成?”变成“甲队先做3天,剩下的由乙队来完成,还需要多少天?”。

上述10个学习材料都在同一情境中顺次展开,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当学生完成这10个学习材料的学习后,对工程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四、比较性材料——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来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来源,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运用比较性学习材料,可以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厘清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何发现?

组1:我们实验时,用圆锥装满水连续三次倒在圆柱里,正好装满圆柱。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组2:我们用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等到圆锥第三次装满水,圆柱里的水也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组3:我们组实验的结果与前面两组基本一致。

组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往圆柱里倒,圆柱并没有装满,所以,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组5:我们组实验时,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完第二次后圆柱就满了。

组6:我们还要快,圆锥第一次装满水倒入圆柱后,圆柱就满了。

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我们可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开始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

生:是不是我们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差别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用各种方式比较各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拿起尺开始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

上述教学中,三个小组使用的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等底等高的,另外三个小组使用的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底高均不相等的,这些就是比较性学习材料。通过对这些比较性学习材料的操作与思考,学生可以真正厘清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内涵。

五、整体性材料——让学生领悟数学内涵

教材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其呈现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知识序列逐一呈现的,其中蕴涵着极强的结构性。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仍然按照教材中的知识序列对知识点一个个孤立地进行教学,那么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结构性知识就无法有机结合,零星的知识就无法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学会从整体结构的高度分析和组织教材。所谓整体性材料,就是指从局部看,学习材料之间好象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把这些材料整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就可能形成一个整体并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如果用小棒来围三角形,要用几根?

生:3根。

师:请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每捆小棒5根,分别由2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小棒组成。)

师:(出示合作要求)

1.从所给的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共有几种选法?在纸上记录下来。

2.判断所选择的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3.讨论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开始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第一个问题?(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师:上述选法中,哪些选法的结果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选2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生2:先2厘米、2厘米、5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生3:选2厘米、3厘米、5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相等,另一种是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比第三根小棒短。

师:那么,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

师: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任意?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比如第一组小棒:2厘米+2厘米>3厘米;2厘米+3厘米>2;2厘米+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5厘米。因此,我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根小棒。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还能像他这样来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生回答)

师:谁能用你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师: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上述教学中的学习材料是一组小棒,这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2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些小棒从表面上看好象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操作活动却产生了整体效应: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整体性学习材料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整合与使用才能产生整体效能。

8.玉米病害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篇八

关键词:玉米病害类型;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病害;玉米锈病;玉米乌米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90-1

玉米是通榆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通榆县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于玉米病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玉米种衣剂药害及其防治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要使用种衣剂。一般而言,在我区种衣剂主要有含内吸杀虫剂和三唑类杀菌剂所包含的种衣剂包衣,用来进行防治玉米地下害虫以及玉米异常苗和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玉米乌米)。在东北地区,农民朋友们要选择购买种子时要注意包装袋子上的种衣剂成分,因此要选择含有百威和三唑类杀菌剂种衣的种子,防止玉米丝黑穗病和“老头苗”的发生。农民在购买时也要遵守这些规则,为了防止意外,应当保留1个印刷清晰的种子袋和少量种子,以便于为种子或种衣剂提供相关的证据。种衣剂如果使用不当会发生药害,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防治丝黑穗病的三唑类杀菌剂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在通榆县春季低温或者是遇到干旱地影响而产生对玉米幼苗的伤害。药害症状表现为种芽弯曲在土壤内拱不出土,或者在地下展不开子叶,根少,幼苗生长发育出现畸形。药害轻的会使晚出苗3~5天,重的就不出苗,造成的后果是缺苗断垄。发生药害后,喷施生长调剂类农药可以促使幼苗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因此常用的玉米生长调节剂有30%胺酰酯和乙烯水剂进行防治。

2 玉米苗期死苗及其防治

在玉米种植以后,在我区常常会出现地块因根腐病而引起的幼苗叶片发黄并造成死苗现象。在南方一些地区土壤湿度高的地方,幼苗叶尖先变黄发褐,一般而言2~3天以后,整棵苗出现枯死状况,拔出幼苗以后,可以看见苗根部已经变成深褐色并发生腐烂症状。在通榆县的表现是即使土壤没有发生积水,幼苗也会从上部叶片开始,叶尖慢慢地发黄变干,沿着叶缘向下扩展。造成根系干枯,苗期表现决症状为红褐色病斑,严重发病时幼苗会出现枯死。防治的方法是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通过种子包衣减轻病害的发生,种植前种衣剂要添加甲霜灵锰锌杀菌剂,还可以采用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正常使用,在前几天害经常发生的地区,可以直接用杀菌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夏季注意农田间的防水,同时进行必要的施肥,播种时可以增施磷肥,提高玉米幼苗的抗病性。

3 玉米瘤黑粉病及其防治

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区还没有比较合适的针对防治瘤黑粉病防治种衣剂。从实践经验来看,生在玉米茎杆和雌穗上的病瘤对于玉米的产量影响最大,在通榆县表现为虫害严重时容易发生此病。根据现地调查其防治的主要方法首先是选择那些具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其次是对于患病植株及时进行防治虫害,减少病菌入侵的伤口;最后是及时地对于患病植株进行清除,并带出田间进行销毁。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还要对患病的地块进行深翻土壤或者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4 玉米锈病及其防治

在通榆县内,常见的玉米锈病为普通锈病种类,玉米在得了锈病以后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即如果锈病发生得早,在发病的初期可以通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喷药控制。如果锈病发生晚,植株长到一定程度上时植株高大,就无法进行田间施药。因此,在锈病期间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并进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加钾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

5 玉米纹枯病及其防治

玉米纹枯病表现在玉米叶片出现条纹并局部或整株出現枯萎症状,严重时直至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是一要选择耐用的品种,避免种植高感纹枯病的品种;二是要降低玉米田间的湿度,避免玉米种植过密和氮肥施入过量,做好玉米田间中耕除草,注意田间及时排水,摘除下部老叶,尤其是要剥去发病的叶鞘;三是要清除田间菌源。对于收获后的玉米及时清除田间带病的残株,并且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菌源。在发病初期摘除的病叶上要带出田间进行集中烧毁;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可以选择在发病初期。一般而论是玉米拔节时期,采用井岗霉素、菌核净、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进行喷雾防治,重点是喷施茎秆中下部,间隙5~7天后再用药一次。

6 玉米乌米及其防治措施

所谓玉米乌米,即是玉米黑穗病,是指玉米被丝黑穗病菌侵染以后,果穗上表现出变成一团黑粉状,造成整株绝收的一种常见发生的病害。一般在通榆县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这也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是选用含有三唑类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三是促进玉米发育早出土,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幼苗出土的时间,进一步防止病菌侵染。因此在通榆县不同地区根据春季气象部门的预报和田间和自然情况,结合玉米种植的茬口和地块发病手轻重,因地制宜地灵活掌握播种时间,尽量避免过早播种。

7 玉米穗上发霉籽粒及其防治措施

玉米果穗上出现各种颜色的发霉籽粒被称为穗腐病。这种病表现在玉米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雨天气,一些品种可以出现大约有50%左右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引起籽粒发霉的病菌有很多,其中能产生许多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穗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品种的抗性相关,如果在玉米田间果穗被害虫咬食,穗腐病就会更加严重。因此,为了减轻霉菌毒素对于人畜的危害,在收割玉米时要尽量捡除严重发霉的果穗,或者在玉米脱粒后及时除去霉粒,及时收获晾晒,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危害,以减轻穗病的发生。

9.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篇九

岩浆岩是一种火山爆发之后形成的岩石,这种岩石属于地球内部的,属于熔融物质。岩浆岩是经过岩浆溶解冷却之后形成的岩石,在有火山的地方比较多见。岩浆岩的形成不需要时间,只需要有火山。

2、沉积岩

10.化学中真实情景的主要类型 篇十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景的主要方式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方法不胜枚举,不同的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如何创设情景,一般来说,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常见途径有:

1、以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以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学习有关金属腐蚀性时,联系实际:⑴家用铁锅如果第一天晚上不清洗,第二天就会发现锅水是红色的;⑵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教者寥寥数语的描述,加以精心选择的图片,不但一下子就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兴趣,而且随后的教学活动沿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实践证明:只有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讲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的情境是思维的引发剂,应使人困惑,或令人兴奋;或引人入胜,或引人深思;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素材,如在讲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知识时,学生已有知识是: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呢?以及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

3、文献资料法

由于文献资料具有科学、真实、可靠的特点,利用文献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样经学生以科学、真实、可靠的体验。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死狗洞”,当有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会安然无恙,而狗而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另一只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就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此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⑴洞中什么物质在起作用?⑵该物质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1、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终有利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脱离情境的认知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的动力。

3、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4、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境的意义,好的教学情景总是有着丰富的、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情境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讲究科学,让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当然,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决定着创设情境作用的深浅。因此,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主要的,也是教学情境有效性的主要前提,为了保证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的真实性。创设的问题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

2、情境作用的阶段性。情境的设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置,逐步深入,推进和明晰。

3、情境的设计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设置难度得当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11.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 篇十一

关键词:古籍文献;整理;彝族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北部,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起乌江,西至澜沧江,南抵云南国境线,北达大渡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史称“爨文”,又称 “倮倮文”“韪文”“夷文”“毕摩文”等,现通称 “老彝文”。

一、彝族文献的主要类型

彝族文献卷帙浩繁,种类齐全,涉及历史、宗教、政治、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

历史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西南彝志》《六祖史诗》《创世纪》《洪水泛滥》《支格阿龙》《水西制度》《吴三桂入黔记》《勒俄特依》《彝族农民起义史册》《凤家的历史》《古侯曲涅谱》《尼租谱系》等。

宗教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献牲经》《普兹楠兹》《作祭献药供牲经》《玄通大书》《祈福经》《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祈年吉月利经》《作斋播福禄经》《退咒经》《解怨结经咒》《解罪经》《解怨经》《解挑拨罪经》等。

语言文字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布慕词典》《法罗词典》《聂苏字集》《斋祭集成》《释名文选》《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字汇全集》等。

文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阿诗玛》《南诏的宫灯》《妈妈的女儿》《贾斯则》《唐王游地府》《彝文来源的传说》《武珠汝才尼》《米弥撮斗几》等。

医药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寻药经》《献药经》《病情诊断》《启谷署》《聂苏诺期》等。

天文地理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彝族天文史》《彝族地震书》《水西地理城池考》《彝族六祖地理分布概况》等。

哲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宇宙人文论》《布次拉司》《物始纪略》等。

政治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治国安邦》《地方政府公告》《契约》等。

上述文献中,《西南彝志》《阿诗玛》《法罗词典》《宇宙人文论》等颇具代表性。如《西南彝志》,因内容丰富而被誉为彝族“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阿诗玛》被公认为世界上著名的叙事诗,被译成汉、英、俄、法、德、日等10余种文字出版,影响深远。

二、彝族文献的整理成就

1.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彝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各省、市、州、县都成立了相应的彝族文献搜集、编译、整理研究的专门机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保证彝族文献编译工作的开展。如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专门颁布有关彝族文献搜集、保管的公告。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掌握彝文及其文献的毕摩视为知识分子予以优待和重用,把他们从社会吸收到有关科研部门,专门从事彝族文献的传播、搜集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彝文文献搜集与编译成果喜人。为了摸清彝族文献的现状,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深入彝族地区调研,写出了一批社会调研文章,备受社会的好评,如《贵州彝文典籍翻译工作的历史和现状》、《略谈云南彝文典籍的搜集和研究》等。各地都把彝族文献的搜集工作当作抢救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来抓。如贵州毕节地区,已搜集了上千卷的彝族文献。各地搜集到彝族文献后,一些有价值的文献陆续编译出版。如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公室编译《云南古籍译丛》;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出版《彝族古籍译丛》;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出版数十部彝文文献;贵州省编译出版《彝族源流》等。

3.培养彝族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专门人才。中央民族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彝文文献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一批攻读彝文文献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云南省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彝文古籍编译人才;有关省、市(州)举办相关在职干部短期培训班。建成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网络,彝文文献专业后继乏人的局面得到了改观。

三、理论研究有重大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彝文文献研究工作已从过去的搜集、整理、翻译转向了理论研究。各地陆续发表了一批彝文文献专题研究的理论性文章,其中一些不乏一定的深度和力度。如中央民族大学彝文编译室编《彝文文献研究》及《彝族古籍文献概要》等。

新世纪以来,彝族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彝族诸多重要经典文献如《古代六祖史》《叙祖白》《阿松黑》《尼苏夺节》等,均得到了系统整理出版。在未来的彝族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中,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余宏模.贵州彝文典籍翻译工作的历史和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1(1).

[2]罗希吾戈.略谈云南彝文典籍的搜集和研究[J].思想战线,1981(2).

上一篇:中国现代文学答案下一篇:业主给物业告知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