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024-10-17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精选12篇)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一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作者/ 毛成阳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组织教学的行为方式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要重塑,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着教师“填鸭”的惰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主动;习惯

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学习习惯,是推进新课程中提高有效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已成为影响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仅将本人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探讨。

一、创造适度宽松的课堂环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动静结合,手脑并用,既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又可使学生处于兴奋愉快的氛围。如,让胆大的学生做引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胆大的敢说,二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平等,不歧视学困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我在上“骨传声”时,做音叉抵在前额、耳后、牙齿上辨别音叉响度的大小。我就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上来与教师配合做,因为他胆大敢做,做完后敢说,效果非常好,经过后来考试验证,很少有学生在问题上出错。我在讲到“音色”时,知道学生对“音色”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巧设了一个情境:让四个学生(调皮学困生)到教室后面背对前面的学生,前面座着的学生不准反脸看后面的同学,然后让后面的四个学生分别朗读书上的一句话,让学生辨别发音的同学是谁。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能辨别是哪位同学发音,就是因为他们的发音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声音特色――音色。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情境,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色。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合作学习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团队合作学习取得成绩是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愉悦感受,从而营造合作学习气氛。例如,开展小组学习提高评比、小组课外综合实践评比、实验协调配合评比等课内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学习和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经过多次训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团队,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这些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实验的成功率非常高,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心理肯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合作。例如,在做“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调节天平、测量铝柱质量、测量液体体积、制作记录图表等,需要小组成员做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与协调做好实验,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这些良好活动氛围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说对

就对,说错就错,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主动思考,教师也习以为常,既然学生不愿主动,那教师就自问自答,也懒得去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学习习惯。其实,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一件难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前作好思考与设计,从细节做起,点滴培养,教学中不迁就学生的惰性,经过训练使学生很快变得主动起来。如,教师的提问技巧。常听到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到无效提问,学生常常是随口就答:对、不对、是、不是。课堂很热闹,但哪有学生的主动思考?如,某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力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中有没有正确的力的示意图?全班学生当即就回答:“有”“没有”。一阵乱答。我认为若改成这样问:同学们看看图中哪些表示力的示意图,找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就会主动去看、去识别、去交流,学生也不会不思考就回答,学生就会养成先思考、后回答的习惯,学习就会主动起来。因此,教师要从“教”的细节,学生“学”的细节入手,改变教师教的行为方式,学生学的习惯,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培养与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战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从教与学的细微之处设计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贵州省罗甸县八茂中学)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二

●●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被动的、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例如, 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 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 有一天小明去上学, 突然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 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走着走着, 突然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明追了上去, 追着追着, 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 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 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 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 只要我们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 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 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里, 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 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发主动学习欲望, 指导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 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 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 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有些教师把学生带到电脑室,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 玩游戏、上网, 教师一概不管。这样学生在学习时, 根本找不到目标, 有些学生甚至还养成了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惯。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 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例如, 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 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 图形可自主选择, 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 我只提出任务, 不提出要求, 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 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 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 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 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又如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电脑小报, 这种任务一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 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 对排版作一定的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作。学生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 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2. 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 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 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我利用恰当的契机, 组织了一次字母录入竞赛, 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 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个设计, 学生的学习劲头来了, 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 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以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 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 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森林图画, 让学生们在8分钟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 帮助动物王国找回色彩。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 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 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 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 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 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 同时在小组评选时, 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56-01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1、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某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学生带到电脑室,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玩游戏、上网,教师一概不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根本找不到目标,有些学生甚至还养成了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性;或者教师整一节课,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引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2、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快乐学习》

第二阶段总结

魏县一完小

这学期我们课题组进入探索阶段,课题组成员在市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实践的经验,老师们据本阶段的计划,分工合作,集思广义,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积极准备,上好公开课。

据课题计划,课题成员每人上两节研究课课题组开两堂公开课进行研讨,初步确认该研究模式的可行性,每位教师初步实现课件能独立或合作完成。

二、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课题组成员将理论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在实验班级进行实践验证,通过验证对比总结出以下经验。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亲切感受语文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画面,课文中所提到的事物如果光靠教师讲,学生会感觉单调而无味,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为学生创设生直观的教学效果。

2、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网上可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帮助学生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阅读对象。

学习《富绕的两沙群岛》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语文描述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21世纪的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五

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大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们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无关系的。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已非常迫切。如何才能做到既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娱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多年后,认为《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管理,制定上课制度,让学生读懂《信息技术》课的行为规范。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课程具有相对特殊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制定与其他科目不同的课堂行为规范。

1、学生编号与电脑编号同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为了杜绝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哄抢电脑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先给电脑编号,然后再给学生编号,学生到微机室上课时对号入座,就不会发生争抢电脑的事情了。既然做到了单人单机定向使用,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这台电脑真正的主人,“不注意保养,不爱惜电脑”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2、做好课前准备,平心静气上课

有教师认为,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不用做课前准备,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静下心来上好课,所以,在上课铃声响以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教室门前按照编号排队,然后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安静有秩序地走到微机室门口,穿好鞋套,经过教师的同意,再进入微机室。

3、学生有序进入微机室后,先开机,再做好静息,等待教师上课。在这里,可以给各位老师提个建议,不妨增加一个打字练习,学生可以进行3分钟打字训练,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或者是刚刚学过的一首古诗,一段课文。学生即平复了心情,又在打字联系中巩固了知识。

4、颁布相关的课堂“禁令”,安排“见习”学生以示惩罚。(1)上课禁止吃零食。

(2)课堂上不能随意走动,有事向教师举手示意。

(3)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时,学生不能讲话,认真看显示器。(4)学生练习操作时,不能高声喧哗,相邻的两个同学可以合作进行操作练习。

(5)练习过程中不能进入与本节课无关的程序。凡有违反上述条例的学生,可在本次或下次课堂让其“见习”,也就是只能听课、看其他同学操作,自己却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对于那些课堂上异常活跃的同学,这不失为一种良策。

5、学会倾听和观察,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学会倾听,教于倾听的方法。在课堂中,我经常对学生讲:“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美德!”。课堂上不管是老师讲析,还是学生演示,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停止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这样,慢慢地培养了学生会听、乐听、善听的良好习惯。

6、下课准备。

在距离下课时间约2分钟时,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下课准备。(1)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关机。(2)把凳子移到电脑桌下面放整齐。(3)排好队,等待教师调队离开教室。

(4)在教室门口,把鞋套脱下,学生才能离开微机教室。

二、防微杜渐,培养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网络带给孩子们很多健康有益的信息,但是网络也存在很多不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害的信息。现在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正确地使用网络,已经构成了下列危害:长时间上网,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传播不良信息,触犯了法律;更有甚者,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离家出走,成为问题学生。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利用网络学习和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信息、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培养孩子良好、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是《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对学生起到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并不是上网甚至游戏的工具。

2、适当控制上网时间,每次不能超过一小时。

3、浏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开阔视野的优秀网页。

4、在网上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的真实信息告诉他人。

5、遇到网上有人刻意伤害你,应当立刻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三、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从抓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够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办功倍,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起就狠抓常规管理,以此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况且有必要在各个年级,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再反复强调。另外还可以在学期初起的时候提出新要求、选出科代表、值日干部等。

(二)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

1、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1)明确资源、搭建平台,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充分的资料与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除了极少的理论内容外,大多时候每一课都是要求完成一种任务,如《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申请电子信箱》等,一看课文题目就能知道任务的大概内容。于是,在和学生明确课堂的目标、任务之后,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明示:①课本是第一“老师”,只要深入细致地阅读、研究它,它一定会提供明确、详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内容;②老师在课堂里是学生们的助手,帮助大家解决在阅读课本时遇到的难题以及在操作中出现的超出课本内容的新问题;③对于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老师会提供操作过程的演示动画,以供学生随时观察、思考、模仿。这样在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学习资源后,把学生置身于不得不自己研究学习的环境,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2)小结、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的小结、评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过程的做法,往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小结中向学生提出以下一类的问题:

在这节课上你是利用哪几种资源进行学习的?

学习中遇到怎样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的?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得到改进?

还存在什么问题?

这一课的学习中,哪些同学出手不凡?哪些同学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胜利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的共有哪些同学? 除了总结些技术方面的内容外,也提醒学生对学习方法、策略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并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评价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的奖励,也能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而当前我国的教学体制存在着不少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6.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六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什么是习惯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或只经历一次就形成。习惯一经养成,便成自然,难以改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以看出习惯的力量之巨大,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的按照习惯行事,而这个习惯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故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他当前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小学生性格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边做边玩,错误多,拖拖拉拉;自习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棘手。那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字经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在读书中抒发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在书中可以获得自己所想得到的。所以,只有学习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自己年少时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早学习,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当老年时才不会后悔。通过各种故事、古诗、名言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心向学的习惯,放弃、弱化其他一切干扰因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1、提前预习,明确听课的目的。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了解它,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久而不厌,愉快地去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执教“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然后用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告诉我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林老师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信吗?”学生当时反映非常强烈,都质疑:“是真的吗?”“有那么厉害?”当老师准确说出答案时,学生都很佩服我问:“林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林老师你有什么绝招吗?快告诉我们吧!”这时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被有效的激发了。此时,老师趁热打铁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炽热的求知欲中进入学习。这时学生满怀兴趣地进入了“角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对本学科慢慢产生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乐轻松的参与到学习中。

3、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进取的方向,学习就更有意义,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听课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获取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认真思考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除了上课的提问外,我还特意在每节新授课结束前留下几分钟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问题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我还常常出一些题目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例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画图、举例、假设等方法得出了理想的答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学生却做到了,这也证明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同时也证明了认真思考对探寻知识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想象,会让一篇篇文章浮现眼前,使学生的文章笔下生花;在美术教学中,有了想象,图画的内容、颜色更和谐美丽。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的想象。有了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形象的问题,直观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面积单元时,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感受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的理解相对比较困难。我通过学校的占地面积约3公顷,使学生利用想象感知更大的单位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在解决面积方面的问题时常会用到想象,通过想象把题目中的文字形象化,变成一个个的图形,这样为解决问题缩小了难度。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形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反复去温习旧知识,牢记学过的知识,并在温习的过程中弄懂不明白的问题或产生新的见解。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温故很重要。复习的方式很多,应和阅读、背诵、做习题等相结合,也要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那如何有效的复习呢?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征,复习应该是反复进行的一个学习活动。复习不单单是在考试前,平时也应当复习。比如:每日在做作业前,应该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再进行作业练习。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把遗忘的内容得到再现,加深记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周末还应该进行单元性的复习,把本单元或本周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自己没有掌握?学会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梳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虽然学生不可能总结全面,准确,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六、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爱整洁的习惯。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告诉他们:“书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得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不仅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工整。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每次的作业我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成的时间范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得好的同学我会用星或笑脸来表扬他,并在班上做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掌握率提高了,作业的效果也更好,在同学们的激励下还能养成工整书写的好习惯。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就形成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任何一个人未来的学习、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贵在长久坚持,不但需要学生的坚持,也需要老师的坚持。只有两者互不放松才能取得持之以恒的效果。在此,我又一次回忆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荐的《十诀学习法》。一序:有浅入深,循序渐进;二勤:精于勤,荒于嬉;三恒:持之以衡,锲而不舍;四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多动笔墨,多作笔记;七习:温故而知新;八专:专心致至,专心博广;九思:多加思考,学校运用;十创:触类旁通,敢创新路。而陶行知先生推荐的《十诀学习法》不也是基于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吗?只要有了好的习惯,那么持之以恒的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7.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七

一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中学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群体,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得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前预习;上课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主动地及时复习,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后, 能够自己找题来练习;对不明白的地方, 或不会操作的地方, 能够自己先进行思考, 实在想不出再问别人;学会有条理地归纳知识;学习总结所学知识, 举一反三。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举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让学生明白, 要有所作为, 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二学案导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使用的学案为主要载体, 以教师导学为主要的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就是学习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 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 还有导教的功能。具体到教学中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 复习巩固, 温故知新。复习复制文档的相关知识。

第二, 自主学习, 获取新知。结合教材, 认识Word (2003) 文字处理软件。它可完成文档的编辑排版、文档的编译、文档的校对等。为日常生活处理文字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第三, 任务驱动, 简单操作。文字的输入和美化, 利用输入法, 编辑等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也可鼓励学生求助百度等。

第四, 深层探究, 提升能力。尝试利用各种输入法, 编辑各种不同的字体、段落等。

第五, 反复操作, 加深记忆。实践表明:学案导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新知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可以向教师、书本、网上请教, 教师要适时点拨, 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有利条件,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 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资源, 教师的目标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如何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上, 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在学习本课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网络、书本上的内容, 学会如何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使学生能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 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四适时进行激励, 强化自主学习动机

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天生我才必有用”, 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秀之处。但是现在学校教育往往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 使得很多原本有闪光点的学生感到压抑。平等地对待他们, 激扬他们理想的风帆, 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更高。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 自卑感较强, 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课堂上, 积极营造一种让每个学生跃跃欲试的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多创设竞争情境,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比赛等形式, 形成竞争气氛, 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相互感染、相互碰撞。可以说学生每多一次参与这样教学的机会, 就会多一分激发思维的推动力, 多一分升华提高的可能, 更强化了自主学习的动机。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 让学生自主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 并灵活运用在实际中, 是每一个计算机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必然的结果是: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 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8.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八

一、规范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学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领导学生进行计算机以上机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把培养爱护电脑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形成影像立于心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习惯形成的特点,循循善诱,开展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可以这样去实践: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正确的开机及关机步骤和重要性,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这样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安全。培养学生禁止随意插拔鼠标、键盘,以及电脑室下课时凳子排整齐再有序地离开等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的方法。

? 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是学生以后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实基础,也是保证学生的健康。要学生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从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计算机,端正坐姿。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小学生活泼好动,时常坐不住,思维容易发散,遇到新鲜事物会异常兴奋。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一来到电脑室上课,看到了他们感到神奇而又向往的计算机,就足够可以让他们兴奋得谈论一整天。当发现什么新奇有趣的事物,就大声叫嚷,其他同学就像小蜜蜂看到蜜糖一样,一窝蜂地被吸引了过去。要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激励学生

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而作为老师、父母,当孩子做对以后,欣赏他、鼓励他、表彰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不可能完美,只要他一个是做好了,老师都会欣赏他,并给予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就对了……”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要知道老师的一句赞许的话对孩子的激励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平时,我会花心思地选购许多款式新颖的小贴纸,或干脆在网上下载孩子们喜欢的图片用贴纸打印出来,奖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奖的喜悦中更自觉地遵守纪律。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每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比什么呢?比坐姿、比发言、比纪律等。比赛的奖品一周就换一次,颜色鲜艳,款式多种,学生都喜欢。学生为集体争光的驱使下,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因此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教师通过巡视不断地肯定、表扬、赞赏那操作正确规范,作品精美,创作新颖的同学。让好习惯走在学习的前面,以人为本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生第一次到计算机室上课,就要向学生说明进入专用场室的规定,并从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就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一下子都自觉遵守是比较困难的,在每节课上课时要反复提醒,反复纠正错误是不够的,要养成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有效教学,在实践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注重示范,强化规范训练,积极评价学生,不断反思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九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

用心爱心专心 1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变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狗娃,想一想狗娃在受到一次又一次被卖时痛苦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狗娃对家庭的渴望和对水上漂深深的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快地理解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后,学生通过查找其它乡愁诗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诗的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

用心爱心专心

2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善意对待,激发学生敢问的热情,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质疑方法,指点质疑途径,提高质疑质量。(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如阅读《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不朽”一词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不朽的失眠”,用“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相悖,从文章内容来看,“不朽”的是什么?(2)从重点词句入手质疑。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课文前后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矛盾入手质疑。

4、从篇章结构特点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状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开拓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十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兴趣思维创新培养好奇互动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24-02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遇到上面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疑问,往往是伟大发明和创造的开始,是创新的源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上认识WORD这一课时,我把握住整的思路即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新朋友――WORD,了解它,让学生觉得它很神奇,对它感兴趣,那么是不是就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呢?我觉得这样的引入激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改变了这种思路,一上课就说和同学讨论三样东西:纸、笔和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的情况。然后我再提出虽然现在这三样东西都比以前先进的多,方便的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字写得不好看要重写,写错了纸一擦就擦破了,假如老师布置去做一份小报交上来的都是涂涂改改不雅观,而且花的时间很长,那么该怎么解决呢?然后再引出了WORD,这些问题WORD都能解决,还能制作出漂亮的小报(出示),此时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认识这个新朋友了。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疑问不仅达到了教材的原意,也培养学生对学习WORD的兴趣。

二、多用表扬,发挥“特长生”的作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进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认知活动的改善。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后,把学生制作的一些较好的幻灯片连接到教师机上,让全班的同学都来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让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当“小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简单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事先告诉“小老师”教学目标,让“小老师”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

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三、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任务驱动”适合于教授操作类知识、技能与实践探究式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要讲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将其设置为“任务”分散在不同阶段,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同时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这样就开阔和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例如,制作电子板报的任务,就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一起讨论,确定板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再进行分工,共同参与任务的完成,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表格的绘制、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后,就可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板报了。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来完成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树立了团队精神。

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在协作中学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多人合作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可以组织信息技术课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EXCEL数据计算这节课时,牵扯到公式、函数等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尝试了几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了几部分,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每一小组讨论学习一部分内容,然后让他们再给其他同学讲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我对整节课进行了总结,通过评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情感互动,感染学生

教学中的情感互动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积极的情感互动的情景,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个人要充分流露出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来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情绪状态,乐于和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时候,上课之初我先展示了我给同学们制作的一张电脑小报,在上面列出了同学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同时我对同学们的学习提出了几点诚恳的期望和建议,可谓是感情真挚、图文并茂,结果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课后许多同学还发给我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报。

六、益智游戏,因势利导

小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游戏,教师不应该盲目采取杜绝的态度,利用好游戏这个“武器”,也可以很好的为课堂所用。关键是有选择地玩,把握住一个“度”。一些益智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介绍,可给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在学习复制、粘贴这个内容时可以给一个不完整的游戏软件,这个游戏好玩吗?确实好玩,但是不够完整,需要到老师那里把丢失的文件放进去才可以玩,该怎么放呢?很自然的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在上三年级可爱的鼠标这一课时,很多同学由于家里没有电脑第一次接触所以握鼠标、单击、双击都不会,教了之后效果不明显。于是,我采用了一个填色的小游戏,来练习单击、拼图,移动和双击,结果一节课下来都练得很熟练,连最不愿意学的都很积极的在请教同学。在上软件的安装与删除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七、趣味作业,延伸课堂

针对学生把做作业视为负担的问题,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开放式的作业,彻底改变每道题都确定一个“标准答案”的做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作业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

例如:在学习完成演示文稿制作后,我让学生自选一个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制作一组幻灯片。结果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以申奥成功为主题,有的谈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甚至还有学生制作了有关WTO的演示文稿。学生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加强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实际操作,相信学生不仅喜欢信息技术课,而且掌握许多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习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28-01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两位教育家的话足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培养讲究卫生习惯“严”字当头

前年我给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发现学生进机房不穿鞋套,象到操场上上体育课一样一窝蜂地涌进机房,还有不少学生把零食、饮料带进机房来吃,把垃圾到处乱扔,严重污染了机房环境,这怎么行呢?于是我们师生约法三章:进机房穿鞋套,在房内不谈笑,讲卫生不吐痰,吃零食要改掉,行走时轻慢步,禁抛物须记牢,众师生齐遵守,好习惯要养成。从此我上课带头遵守,进机房穿鞋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上课前让学生在门前整队,教师一一检查。经过半学期的严格要求,学生基本养成了习惯。

二、培养爱护公物的品德“导”于其中

正确操作电脑是延长电脑寿命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往往是人们忽视的问题。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关机不规范,采用切断电源的方法并频繁开关,这如何使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懂得计算机的开关次数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寿命的道理,要求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开关机。并且在开关机时一定要按照规范的顺序进行。学生明白了开关机规范的重要性后,每节课上我都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停地在机房巡视,一是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监督学生正确操作,督促学生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落实在行动上。

三、培养勤学善问的习惯,“激”之奋进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面对这一现象首先自我反思,改变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理论为指导,树立学生主体观,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知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方向转变。第二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指导学生把正确的操作和非法操作区别开来。第三要求学生有问题要多问,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问,我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出发。

1、利用电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趣味程序演示来吸引学生。例如,教学使用鼠标,我们不急于就鼠标教学生认识鼠标,而是先演示“七巧板”程序。这个程序在执行时,屏幕会出现各种动物的有趣拼图,给学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个个睁大眼睛,感到无比新鲜,在这种最佳心态下,我们讲解了鼠标的用法,教学生如何使用鼠标单击和双击、移动等,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

2、利用电脑的应用性,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经常是不稳定不持久的,需要教师给予引导。教学中要结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问题任务教学,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利用表元计算功能,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

3、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益智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在练习打字时,枯燥的输入学生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适时的应用一些趣味的打字游戏,学生学的高兴,效果也事半功倍。不要怕学生会因此迷上游戏,关键在老师如何恰当引导、严格要求。

四、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会”字入手

1、要培养学生“会”学习。学习不只是新知识的简单吸收,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一个有序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2、要注意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充分认识接受和理解媒体信息的重要性,并自觉按照老师的点拨或其他媒体的讲解进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习遇到困难时,要主动要求老师给予指导、同学给予帮助或自觉地看书学习,根据老师、同学的帮助或教材等媒体提供的学习线索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不机械模仿老师或教材提供的示范,要综合运用观察、模仿、操作、练习、内化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灵活实施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际上,信息技能掌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熟能生巧。就象学开车一样,学开车时要思考,如果你学会开车之后,一直不开车的话,慢慢地也会生疏以至忘掉。因此,任何技能都是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十二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上面说到动机由需要所决定。人的需要, 一类是生物需要, 这是指人体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生命所必需事物的反映;另一类是社会需要, 这是指人们对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事物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动机最终是受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但又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所产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们行动最重要的动机, 动力强大而持久。

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学生进取动机产生的原因, 归纳有以下三种:

1.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中学生对客观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获得体育和卫生保健方面的有用知识尤其感兴趣, 因此具有不断获取成绩的心态, 亦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需要。学生群体中横向比较, 需要个体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 获得好名次好成绩甚至奖励。

3.附属内驱力:学生为获得校方、教师及家长等的赞许表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需要。

二、两种类型

进取能力分为“希望成功型”和“害怕失败型”两种, 两者区别在于:

1.前者遇到困难时能独立思考, 不气馁, 为完成任务宁愿付出一定代价, 后者则相反。

2.前者意志坚强, 心理耐受力强, 愿意从事价值大的活动或工作, 后者则相反。

3.前者分析考虑问题能着眼于未来, 看大局, 后者则相反。

4.前者在危险面前表现勇敢, 又不冒自己克服不了的危险后者有时躲开风险, 或者甘冒自己克服不了的危险。

5.前者在体育比赛或者考试前表现为理智、沉着、镇静, 后者有时过于紧张、心情烦躁。

三、培养方向

1.将培养进取动机列为体育教学目标, 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明确体育对人生的意义, 对体育产生终身性的需要。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和成功, 并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

4.教学目标具体、适宜, 有一定难度, 在困难 (或危险) 中培养进取动机。

5.区别对待。不论是希望成功型的动机, 还是害怕失败型的动机, 它们都是进取动机。学生中表现的动机种类可能不同, 要加以区分, 特别是对害怕失败型的学生, 要注意向希望成功型转化。

上一篇:春分节气的传统习俗活动下一篇: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