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

2024-10-13

花未眠教案(精选11篇)

1.花未眠教案 篇一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2.花未眠教案 篇二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 让学生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 感受散文中的自我, 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而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 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 亲近所得;自然美、艺术美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 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 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 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以及本课特点, 特制订两个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 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学会创造美。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 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 学生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语句。另外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 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 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 因此, 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 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 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 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 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 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 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 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 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 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 就会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领悟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 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 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 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 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 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 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 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 感受发现的美, 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 它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 如果说, 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8.由此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手法为以小见大。

9.展示一组图片, 有动物、有人类、有自然, 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其中的各种美, 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增加对美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发现视角的独特和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表达欲望的强烈,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由此我认识到平时我们教师在有意无意地低估学生的各种水平, 我们不应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3.“花”未眠 篇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语文学科学得好否充分体现在作文写作中,唯其如此,我们理应迎难而上,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各显神通,深入探索并实践有效可行的作文教学。

那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什么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对写作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怎样才能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呢?

作为语文学科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匠心,并能较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教学既是_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根据作文的本质特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我在作文的有效教学上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积累丰厚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不假。古往今来,有思想、有内涵、有文采的佳作汗牛充栋,这些作品和著作是我们写作的标杆。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美文佳作,可以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学生的作文中,问题最严重的是缺少生动鲜活、详略得当的语言。此时,如果学生能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真正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和运用的妙处,就能在自我的写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这些词汇汩汩流出,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想的深度与厚度。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反映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风俗人情的窗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只有读了《骆驼祥子》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哀,只有读了鲁迅的作品才能感受到这位民族精魂的痛苦,也只有读了《战争与和平》才能感受到这部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具有的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没有广泛的阅读,学生只能像井底之蛙抓住肤浅单薄的感受翻来覆去地唱复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感知生活,将感觉器官放大,使其变得异常敏锐。这种独特的感知方式迎来了我们阅读上的新鲜感,而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这样的感知方式后,就不会再拿着一个陈旧的例子在他的作文中反复运用。

有了这些经典美文的广泛阅读,学生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不会再写出那些“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毫无美感与韵味的文章。由于学生自身局限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迫切需要教师能对他们的阅读给以引导。为了避免不良的书籍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学初给学生开列了一份阅读书目,在这里略举一二。

1《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推荐语:我认为还是应该多接触一点散文作品,梁实秋的文笔清新自然,值得推荐。

2,《林清玄散文》(台湾)林清玄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语:因着他的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的宗教情怀,这是一本既长知识又助性情修养的书。

在这些经典作品的陶冶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在湖州市高中生“我读‘名著”大赛中,我班学生屡屡获奖就是一个明证。

二、开拓写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图书、报刊、龟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写作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狭窄的空间,为“清如许”的写作空间开拓“源头活水”。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金秋时节的某一天,在办公室备课的我闻到桂花的幽香,贪婪地嗅着这令人心旌神摇的幽香,我计上心头,决心推翻刚刚备好的作文教案,将学生带到桂花树下,来一个现场情境写作。于是乎,我心定气闲地跛入教室,慢条斯理地告诉学生我的这一想法。哗,全体鼓掌。接下来,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学校图书馆侧面的桂花林,让学生自由观察、欣赏、遐想,并将当时的感受择要记录下来,在课外时间完成习作。本来只是偶尔为之,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很是惊讶,字里行间不乏珠玑之语,美文佳作比比皆是。对此结果,我甚为满意,还特意出了班刊增刊,现辑录部分学生习作如下:

缥缈的气息,那香味似乎充满了生命。……静静地坐在树边,喝一杯绿茶,再惬意不过了,时淡时浓的味道让人心醉不已。……偷偷地装满一小盒,这个秋也便装满了一小盒。——吴宵

未见花影先闻香……浅绿、翠绿、深绿、墨绿……三五成群,簇拥着那黄金般的花,如众星捧月般,使我完全陶醉其中。——安栋

落下的是我无法拾起的回忆吗?还是我一路追逐却又怅然失去的旧梦?香散了,是的,过往的一切都散了,只留下不起眼的,掩没在草丛里的点点美好。——董梦竹

使你想起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人正在寻觅着迷途中的亮光。——方丽娅

桂花的含蓄与不张扬映射了秋天的恬淡与成熟。……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花朵的芬芳飘逝了,但我已努力开放过。——袁梦晗

在这样的“源头活水”滋润下,学生的情感与语言的张力自然得到了激发和提升,从他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章自然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三、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不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意义和价值感,就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不够,那么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低效的。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

“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能够在作文大赛中赢得名次甚至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建立学生作文成长档案

新学期刚开始,我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作文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写作上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潜藏于心底的那份自信,并能主动地去阅读、积累、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理科班有位叫毛泽民的同学,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我有意识的几次鼓励之后,他慢慢地对写作有了一些兴趣。后来,我抓住一次机会,好好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因为他写了一首相当不错的诗歌,从此以后,他对写作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他的这首诗歌题为《回望》:

夜色勾勒出黑色的边框/我拖着影子在里面瞎逛/无人的身旁,甩不掉的悲伤……

彷徨/为什么长大后的世界会说谎/迷茫/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会沮丧

风铃轻轻地碰撞/我悄悄打开童年的篇章/温习那幼嫩的字行/回味那单纯的过往

插上天使的翅膀/飞到那白云之上/梦中将它捏成棉花糖/开心地品尝

2提供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

每一个学生都是“诗人”,他们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从内心深处也都很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时候,一块可供他们自由驰骋的沃土对他们在写作上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这一片沃土上,他们能自由表达与交流,能自由争论与合作,最重要的是能体验成功的甜美。于是,我创建了一份文学班刊,这份文学班刊被命名为《且听暖花开》,很好地记录了同学们青春年少飞扬的激情,见证了他们审问慎思开拓的足迹。许多同学在这份文学班刊的引领和激励下,一步步走得更远。

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说。”可以说,这“两个倾向”,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所感有条理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除了文学班刊这一载体之外,我还通过课本剧表演、辩论赛、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这些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不断刺激学生在写作上的成长。

4.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明确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提高审美能力

2、挖掘语言,理解作者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执著追求

二、重难点

了解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概括事实、归纳主旨的能力,揣摩重点语句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二)提问: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学生:轻柔、哀伤的音乐

提问:依据是什么?

学生:(1)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

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请听音乐朗诵课文(点名三位同学朗诵)

(四)、查字典正音、确定字词意思

壁龛(kān) 邂逅(xiè hòu ) 陶冶(táo yě) 迥 (jiǒng) 然 拜谒(bài yè)

不可思议 大吃一惊 难能可贵 不由自主 迥然不同

(五)、请快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要想发现美就要认真观察自然,要创造美就要师法自然。

提问: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阐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

明确:(1)清晨发现海棠花未眠 (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

(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这在文中起到为下文张本并统率全篇的作用。

“常常”说明“我”是善于思考的人;“不可思议”说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微不足道”说明思考的都是细小、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表明作者属于以小见大,能从细微处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这些都是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有了这一句,下文写自己的发现、感悟和联想、想象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六)、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例阐述审美这个问题,那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审美能力呢?

学生总结并适当地做补充:“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即美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但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美是独处所得”。

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讨论,分析它的作用

1、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

说明:①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②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的精神

2、将玛伊约尔与罗丹的雕像作比较

说明: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们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美。

3、我的小狗与宗达的画

说明:对宗达写实精神的高度赞扬

4、难句解析:

(1)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这句话是说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只重视欣赏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只注意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吸取养料,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中吸取养分,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或者“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从下文作者联想到“罗丹和玛伊约尔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妙造自然等,都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就得以生活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让自然风物的灵光,透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融合物我“忘我之境”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心理与自然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交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与自然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5.花未眠教案 篇五

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感受并体味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建立自身感受生活美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2岁丧父,3岁丧母,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4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了写作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梳理文章脉络,归纳主旨:

明确:A.画中花与真花;B.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描绘的花画;C.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D.宗达所画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E.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和京都黄昏天空的颜色一样;F.冬天黄昏时的岚山。

3.归纳主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需要反复陶冶。艺术作品只有贴近了自然才能表现出自然的美。

板书设计:

美的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

深入揣摩,解读难句: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地活下去(珍爱生命);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的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名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写作特点: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中的“常常”、“不可思议”、“微不足道”在这里怎样理解?

6.《花未眠》... 篇六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p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亲近所得――审美态度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7.第一册花未眠 篇七

由于没有备课,我就夸夸其谈,算是导语 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想不开”――――

“歌星张国荣、报告文学家徐迟、诗人昌耀跳楼,王国维、戈麦跳湖、海子卧轨自杀”,川端康成煤气自杀。

他们绝对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凭他们的文学天才,像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学生嘀咕,第一位是谁?泰戈尔---印度诗人----访华时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过上比普通人略优裕的生活。

你说他们“想不开”么,其实他们比我们都“想得开”。

我们喝酒,最多是说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诗人就酒醉可歌“把酒问青天”,我们爬山,最多是说山好高怎么这么高,但诗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登上亭台楼阁,不过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诗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可见文人们比我们想的多,“想得开”。

一朵花谢了,林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朵花开了,川端康成却无事找事写下《花未眠》。

花开了,有什么稀奇,幼儿园的小朋友见了,或许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说不定还要摘下来占为己有。我们校园有很多花,有谁为这些美丽的花儿写下动人的篇章?我们路过,走过,见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问:怎么理解?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学生摇头,不懂,我就说:看看外面,看到了什么?天空,天空下有什么?白云、飞翔的鸟,还有什么?山,全是坟墓的山美吗?(笑)不美,山上的树很美,瀑布很美-------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随机,我简单介绍了美学上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几点内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说……要活下去”,这个逻辑成立么?(学生比较容易回答)

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学生难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我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诗人幸福么?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背后隐蒇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于是,学生立即说:“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说,对,“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浓厚的“死亡”意识。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致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弃;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个人觉得:

A、“死亡意识”

“要活下去!”的背后渗透着作者的死亡意识,海子也非常喜欢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印证这点?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空,他渗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诗歌中也有大量的黄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黄昏,生命的尽头!!

B、“我思故我在”。

课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课文最后一句 ”我之所以-------我独自住在-----凌晨四时就醒来------”

可以说孤独感时刻笼罩在作者的内心,康的孤寂使他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

3、想到画家雷阿诺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我说,这么说不是明摆着要我们退步么?这是什么怪论?能理解?

-------(学生回答,当然,学生是乱说的,哈)

我指着回答问题的学生说:

你读小学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

读初中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只是觉得读书有点没意思,有点累)

读高中了,你想过死么?(有,很烦,有时候真想死---)

-------可千万别想不开,今年你可以从一楼跳下去,但读高二似的时候千万别从3楼跳下去。

那么,能不能这么说,知识越多,人越成熟了,人”进步了,思考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深刻了呢?学生找到感觉了,学生应该说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学者在达到某个领域的高峰选择了自杀。

我概括:作者凝视海棠花想到了-----这么多

作者凝视“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这部分内容,我做了简单处理。我个人认为文章前5段是重点,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够了。

8.花未眠600字读后感 篇八

趁着寒假有闲余时间,我便看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这本书让我感触很大。 夏夜蛙鸣,蝉唱高木,悠梦回处,坐起却看,海棠一树花未眠。 喜欢这与美的邂逅,鉴赏美的眼光,或许是经年的思考观察可以累积的,而邂逅一次美,察觉那是一种美,需要豁然的顿悟。譬如川端康成窗外那一树海棠,在宁谧的夜色里,静静地开放了多少岁月,只在不经意的一次人难寐时,邂逅了一双俊赏良辰的慧眼。 其实,那些静静伫立在我们身边的美,又何尝只是庭园里姿态妍丽的一树海棠呢?人性里的大美----那些旖旎的,雄沉的,悲壮的……-----都曾沉伏在我们的心底,等待或闲淡或惊诧的一次梦回----原来花未眠。可能静谧的花之夜更有利于作者精神世界的舒展,面对这平淡无奇的风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却捕捉到了未眠海棠花的文化质感:“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增长。”我们说虽然美的接受不需要任何的毅力,但自然之美却还是不那么容易被我们的心灵轻易所收藏。

也许,正是自然之美有时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所以我们才会对未眠海棠花自然生命过程有了漠视和审美的无情剥夺,从而使未眠海棠花的个体生命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欣赏。在花未眠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作者没有区分生命价值的尊卑序列,而是充满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并由景入情地联想到“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那就进一步接近死亡”,联想到“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里,作者的联想不仅仅审视了人类感受美的有限性,更是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本质是那种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自身内在独立生命之意味。而凌晨美丽盛放的海棠花之所以具有忧伤的美,这是作者看到了生命本质力量之美的无比脆弱。 自然之美是无限的,又总是存在的。而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常在的。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去珍惜它都是不够的。但愿我们不要去留无意,任凭花开花谢,而要宠辱不惊,闲看云卷云舒。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如果刚巧倾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我们就该去找寻自然与生命之美共时性存在。

9.凌晨四点,花未眠作文2200字 篇九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 不经意写下,凌晨四点醒来,发现蔷薇花未眠 。

至今,想起这句话时,还是觉得这样的 画面真的很美。蔷薇本是无情物,物虽无情人 有情。川端康成赋予蔷薇一种莫名的哀伤,而 我却愿为这凌晨悄然绽放的蔷薇赋予一种美丽 。谁都不知道,我们睡着时错过了多少美丽, 一缕清风或者一些雨丝,华灯同时熄灭的寂静 或者昙花瞬间绽放的惊喜。花朵的盛开经过数 月的等待,并非等待刻意守候的有缘人,而是 等待恰好遇见的陌生人。

只恐夜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好像总是那么忙,那么忙,那么忙,日 子过去总是那么快,那么快,那么快。我疲于 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几乎无暇顾及周围的一 切。

窗外的蔷薇什么时候抽芽了,长出花鼓 多了,绽放了。我都没注意到。虽然,它们离 我那么近,那么近,虽然,我天天从它们身边 走过至少两趟,虽然我迷茫的目光,也总是从 它们身上扫过,飘落……

那一晚,从睡梦中醒来,看看钟,是凌 晨四点,毫无预兆的,我失眠了。

晚风浮动窗帘,月光也飘了进来。

墙角的蔷薇,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得这么 高了,有一枝竟从窗子探进小屋里来.那枝头 簇拥着十几个花蕾,小小的,绿绿的。反正睡 不着,就走近看看吧。

突然听到婴儿的哭声,“哇哇……哇哇 ”,脆脆的,亮亮的,此起彼伏。

心里不由得一惊!

与此同时,月光中那几十个花蕾成了十 几个小小的婴儿,和花生米差不多大,粉红色 的皮肤,围着红肚兜,仰面躺在枝头上,手脚 一个劲儿地乱蹬,小嘴张得大大的,哇哇啼叫 。我伸出一个手指头,在其中一个小小的肚兜 上轻轻一触,没想到她却咯吱咯吱笑起来,笑 了一会儿,捏起拳头打了个哈欠,慢慢闭上眼 睛,睡着了。过了大约5分钟时间,婴儿消失 了,十几个花蕾在夜风中轻摇。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夜来香, 也有牵牛花和百合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 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可我仿佛才明白 过来。凌晨四点凝视蔷薇花,史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是做梦吗?我咬了自己的手指,是疼的 。那么,是真的了。

可是世界上怎么可能存在这样奇怪的事 情呢。蔷薇花蕾竟然是一个个婴儿?要不是今 天凑巧醒来看见,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的。

第二天晚上,也很深了,我没有打算睡 觉。我一边看书,一边等待奇迹的发生。

探进窗子的十几个花蕾,一点动静也没 有,它们比先前饱满多了,蕾尖上已透出一摸 酡红。

后来却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突然惊醒的 时候,是凌晨四点零六分,我的眼前并没有出 现什么红肚兜的婴儿。这个奇迹是不是只在凌 晨四点发生呢?我心里猜测着。

不管怎么样,第三个晚上的时候,我上 好了闹钟。

“铃铃铃铃……”闹钟响了,是凌晨四 点。与此同时,一阵阵笑声传入耳中。

我赶紧睁开眼睛,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 来,蹦到窗前。呀,枝头上立着十几个娃娃啦??哈哈,她们长大了。长得多快啊!依旧还是 娇嫩的皮肤,头上扎着两条羊角辫子,绑着嫩 黄的蝴蝶结,穿着玫红的背带裙,在晚风中无 拘无束的欢笑。我忍不住伸出一个指头在其中 一个娃儿辫稍上轻轻一碰,她便止住笑,望着 我,甜甜地问:“我们漂亮吗?”

“漂亮极了。”我赞叹道。

“能给我们拍张照片吗?”

我说:“好啊,可是我的照相机里的`电 池没电了,明天可以吗?”

“好吧!”她们说,五分钟后,他们消 失了。枝头上的蔷薇正微微绽放着。

天亮了。

似乎总是那么忙,那么忙,那么忙,时 间过得那么快,那么快,那么快。又是一个凌 晨四点。

花枝上,站着十几个美丽的少女,粉红 色的面颊,浅、栗色卷发,玫瑰红的公主裙。 她们在枝头随风舞蹈,舞姿棒极了。看到我在 闹钟声中醒过来,她们齐声这样问道。

“呀”我拍了一下脑袋,“不好意思, 我忘记了,明天,明天,好吗?”我说

“这样啊,可是……可是……”

五分钟后,她们不见了。只见枝头上, 花儿怒放,精致的花瓣,层层叠叠绽放,鹅黄 的花蕊点缀中间。

黯然,我黯然来到屋外,看见一墙蔷薇 。茂密地枝叶在月光下仿佛绿绸缎的舞台,上 面密密麻麻点缀着许多花,未开的,全开的, 含苞的,怒放着的,凋谢着的……我的脑海里 ,忽而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忽而是扎着羊角辫 的女娃,忽而是身着公主裙的少女,忽而是风 韵犹存的妇人。忽而是饱经风霜的老者。哭声 ,笑声,歌声,叹息声,在耳边回荡,回荡。

很久,我才转身离开。

声音来自蔷薇花墙。

我保持着回头的姿势,期待着花墙再发 出点什么声音。等了许久,始终只有寂静。

“哦??”又响起了一声。是哪里发出了 呢?是我的日益粗糙的心吗?

确实是的。因为,紧接着,我的胸膛里 又发出了一声“哦??”

花未眠,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 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 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 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 。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 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 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蔷薇花,应该说也 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 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

10.夏,未眠 篇十

本以为这个夏天睡过去了,然而一场暴雨带来了慰藉的清凉,我进入了雨的怀抱。

我喜欢在雨里漫步,很舒服,而且总想着,下雨了,是你的泪吗?那请将我淋湿吧!好让我感觉到你的痛。就这么一直在雨里呆着,感受着雨对我的爱,在我幻想中的生活,就像这夏天的风,轻微却夹杂着阳光烤过的味道,吹过却不留一丝痕迹。

夜晚,习惯性地漫步在街道上,路灯昏暗地亮着,我自己,就这么走着,没什么尽头,没有终点,但仍旧得回家,仍旧还是自己的茫然和失落。

十八年的光阴,没有多余的色彩,九个冬夏,单调重复,我的世界里,没什么春秋,夏完了便是冬,周而复始,没有任何短暂的停留,你不爱我,为何给我幻想的春天,又给我那幻想的收获的季节。

我的眼泪消逝在这个夏天,任凭时间流逝,没有留恋,没有奢华的爱情,没有多彩的人生。只有离伤,然而谁诉离伤。

躺在自己的床上,被子里有阳光晒过的味道,想着些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爱我,没有谁跟我说话,没有谁听我说话,也没有谁会想到我,即使我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了,也没有谁会发觉吧?

11.作文 夜未眠 篇十一

不惑之年,此等幸福,还有何求;堇色素颜,暮色浓妆却微凉。母爱,彻夜未眠作文爱情,就像橱窗里的东西,可望却不可及。850字作文不知道?从生活这个角度来讲,人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乐观,而另一种就是悲观。早上不到八点我就到了市里,我去芙蓉街吃早餐,店家工作人员告诉我还没那么快开业,请再等等。

从故事中的母亲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个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的母亲,突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件事情:那一天半夜,我被惊醒了,朦胧中发现母亲的床位是空的。母亲还未睡,到底在干什么呢?我心存好奇,便悄悄翻身下床,蹑手蹑脚地在无边的黑暗中寻找着光源。终于在车间找到了光源,随即一个虚弱的身影印入我的眼帘,弓着背,埋着头,用缝纫机在努力工作。这个人是谁呢?母亲,这个人是母亲,为了能让我过好日子,母亲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工作着。由于整日弓着背工作,致使母亲的背开始有点驼了;由于整日低头工作,致使母亲颈椎也得了病;由于整日工作,致使母亲身体逐渐衰弱……看到这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忽然停下手头的工作,揉了揉酸痛的脖子,望了一下时钟,说道:“12点了,这么晚了,该睡觉了。十万件衣服完成得也差不多了。唉,脖子真酸!”当她一扭头,目光正好与我对视,我不由得潸然泪下,痛哭道:“妈妈,您……”喉咙里竟像塞了一团棉花一样,说不出话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的母亲都十分疼爱孩子,将幸福送给孩子,把劳苦留给自己。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把手中那最美的康乃馨献给母亲,说一声:“谢谢母亲!”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短句下一篇:六个一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