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观后感

2024-07-03

《南京 南京》观后感(共12篇)

1.《南京 南京》观后感 篇一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让人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是每次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而已,除了震撼,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其它的东西。我相信,每个用心去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悟吧。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字幕,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能通过画面和人物的表情猜测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其实,这也差不多就够了。

这部片子比我想象中的要恐怖、伤感,不可思议。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命,真的就如同蚂蚁一般,轻轻一捏就碎!让我不得不感叹生命之渺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竟然看到了很多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为之流泪,面对死亡的从容,身陷囹圄的不屈,直面敌人的无

胃·····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很感动!不是只字片语所能说得清的!看着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掠过,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尽管没有字幕,它就像无声电影一样进行着,除了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音乐。我没办法把那场景形容出来,我相信,任何一个亲眼看过的人估计都无法真切的描绘出来吧。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看到了日本军队中唯一的一个好人,跟其他人相比,他不一样,不能说绝对的不一样,但至少他有同情心,懂得同情弱者,尊重弱者,重视生命。而其它日本人是怎样对待被俘的中国人呢?在巨大的厂房门前,听话的走进去,然后可以看到在破碎的窗口一张张麻木毫无表情的面孔,倒油,放火,掷弹,巨大厂房成了魔鬼的炼火炉。在山坡上,是在被坑埋的百姓,一个个毫无动作面无表情的坐在坑里,然后埋完后,是成群的日本人

在上面舞蹈;再远一点,是一群老军官在训练观摩新军官杀人,在想什么?训练他们的残忍与勇气去杀这些被豢养的中国人!所有所有的场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想尽一些办法,蹂躏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残害儿童、妇女、老人。他们何曾想过,他们也有孩子、有妻子、有老人啊?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对待老弱妇孺的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难道真的这么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陆剑雄带领百姓抗战到底的场面,很让人感动。当他们最终也成为俘虏的时候,日本人真的像对待牲畜那样,拿起长竿指着中国人,像狗一样狂叫着赶他们起来,当持久没有人搭理他的时候,陆剑雄第一个站了起来,走向了刚刚屠宰过他们同胞的方向,小豆子站起来了,10岁不到的孩子,然后,我们的战士无声的一个,一个,一个个大义凛然的站了起来,走向了他们的天堂!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淋的鲜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是他们全体呐喊出南京沦陷来最大的吼声!最后的尊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没有丢自己的脸,更没有丢中国的脸,我向他们致敬。

对于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然捏造事实,谎称南京大屠杀的虚假性。然而,在战争中,无论是被侵略者还是侵略者,都会受到惨痛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会深入到灵魂。并且是不可抗拒的。过去我们总是在骂日本人的野蛮,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本身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场战争到底谁对谁错,但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侮辱和挑衅,日本,你怎可以说这是捏造?这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的愤怒。的确,日本该反省,为自己曾经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代表德国人向犹太人谢罪,为什么日本人就做不到这点呢?不谢罪就算啦,竟然做出污蔑事实的事,这是全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不可原谅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除了感慨以外,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振邦兴国,从沉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日本人认不认罪没关系,我们要做的只是正确认知历史,认知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日本人自有它的报应,如果继续犯错的话,遭到的只会是全中国、全世界人的唾骂。

2.《南京 南京》观后感 篇二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有别于以往的抗日电影, 最大的不同是其叙述视角。它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 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 而是设置一个相对客观和平等的舞台使之对话, 从而使作品主题突破民族意识的既往窠臼, 从人性终极关怀角度, 泣述战争之于人类的苦难真相。这一点, 无可厚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载体, 历史真实透视出来的信息尤其丰富, 有显在的、潜在的, 有主流的、非主流的, 创作者的选择只要历史与艺术二者有机统一即可。一件历史材料, 当下写、百年之后写, 千年之后写, 随着主体的变迁而进入客体式艺术解读, 对其内涵的探寻总是有所不同的。

陆川在影片中采取多点叙述的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故事, 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血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时间为轴线, 娓娓道来, 过程中, 常常用血来染红衣服、土壤、以及历史的天空, 是血让每段故事情节戛然而止。这种强烈有力的主体性, 加深了悲剧的力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让日本士兵角川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 这, 有点像罪犯在警官面前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全过程, 影片透过其视线, 让观众看到南京这座活城如何在三天时间内沦为死城。一方面, 影片真实地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怎样心狠手辣, 肆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 影片不回避角川者流在面对抵抗者抱头鼠窜时, 他们也想家, 甚至有对战争的困惑, 于是, 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的残酷性, 在其特定时域, 人类最丑恶一面的集体张显, 将使道德显得无能为力。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的自我救赎之路, 似乎也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

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的电影《拉贝日记》取材于拉贝战时撰写的《拉贝日记》, 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 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始末, 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较为完整的史料艺术。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同仁组建“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作为日记体裁的叙述, 就必然有其视角的内在性, 即第三人称的视角 (1) 。由于拉贝德国籍纳粹党员的身份 (纳粹党法西斯分子是日本侵略军的盟友) , 更容易使显在的叙事者处于“他者”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主观感情色彩, 增加所述事实的客观公正性。这里的“他者”是一种与“我”对立的、异己的在者。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他者”形象虽然各具色彩, 但总体而言, 都有一些异族文化强势入侵本土文化的形象, 这也反证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 因此, 我们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拉贝日记》正吻合了这种民族潜意识心理, 通过“此他者”来见证“彼他者”, 丰润了历史真实感和悲剧震撼力。当时, 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经理,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 他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将是帝国主义“他者”, 实际上, 当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建立国际安全区, 将纳粹国旗举为人性大旗时, 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的生命, 这一“他者”行为将是永生的, 尤其他留下的《拉贝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 更是永恒的。与《南京!南京》不同的还有,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拉贝也不是“角川”式人物, 其悲剧力量来源于美与丑的较量, 它不同于《南京!南京!》通过黑白胶片风格和叙事突然断裂来加强审美陌生感, 而是以“他者”艺术视角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升华到人性终极关怀的哲思境界, 因此, 《拉贝日记》更具悲剧史诗的性质。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战争没有人类的凯旋门, 只有墓地和荒野。刚至极则碎, 柔至极则弱, 人类唯有自然和谐唯美,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即此。70多年来, 对人类所犯罪行的认识, 比较起来, 德国人似乎更懂得这个道理。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因此, 两部影片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展现本质的真实为己任, 在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之中, 用真实引发人们感受电影的审美魅力。在这方面, 两部影片虽然采取不同视角和叙事手段, 为了增强观众对其叙事内容的真实感, 都颇为用力。

《南京!南京》用细节刻画凸现真实感, 而且, 其细节大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对比关系。例如, 开头便是一场抗日士兵和日军的小巷狙击战, 打得很激烈, 而接下来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 以换得难民营片刻“安定”的年轻女子与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 束手无策的残兵败将比照着;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 与苟且偷生叛国的唐秘书。影片中, 贪生怕死与舍生取义同在, 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人性极度压抑的时空里, 生或死只是千钧一发时刻的终极选择, 人性的高贵与卑微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尽情放大, 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国民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这种潜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发掘出来, 应该说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拉贝日记》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 典型之一是“百人斩事件”, 对此, 《南京!南京!》中仅用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 使很多观众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 而在《拉贝日记》里, 却有很好的交代。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 拉贝循踪而去, 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又如, 日军疯狂轰炸南京, 拉贝急中生智, 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铺展开来, 让西门子公司厂房内逃生的人都躲在党旗下面, 因为,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 日军飞机看见纳粹党旗就飞走了。这种显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表现出来, 凭借视听刺激使观众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陆川《南京!南京!》 篇三

陆川

生于1971年2月

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英国语言文学专业

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1998年至2001年 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导演

2001年至2005年 华谊兄弟影视投资公司导演

2006年至今 川制作 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2000年20集电视连续剧《黑洞》编剧

电视电影《情不自禁》编剧

2001年 电影《寻枪》编剧、导演

(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及中国电影集团投资)

2003年 电影《可可西里》编剧、导演

(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及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投资)

2008年 电影《南京!南京!》编剧、导演

我拍《南京!南京!》就是为了让“他们”忏悔

问:《南京!南京!》是你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反映历史灾难的电影,你拍摄这部电影的原由是什么?

陆川:因为有一次我去东京见日本演员,他说他的爷爷去过中国,也去过南京,就是攻打南京那支部隊里的士兵。但是他爷爷从来不说在南京经历过什么事。在他爷爷去世前,在病榻前那个日本演员问他爷爷,你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什么?他爷爷对他说,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在南京度过的。他爷爷说了一句话,那段时间我过得很快活。那个日本演员看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当他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爷爷的话,于是他突然觉得浑身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他突然知道他爷爷在说什么,他突然知道他爷爷说的那种快活指的是什么。这个给我印象特别深,一方面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人的快乐。

真正忏悔的人是少数,我觉得需要有一些东西,把它堂堂正正地展示出来,让他们去忏悔!

问:作为中国人,面对血泪的历史,你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会不会有所触动?

陆川:这部影片此前经历了无数风波,但是与《可可西里》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而我的心里其实很难受。我现在开始理解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发表后为什么要自杀了。其实内地所能接触到的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仅仅是现存资料的1/3。有位收藏家收藏有不少这种相关的资料,我有幸接触到了,对我的电影帮助很大,但对我个人的触动更大。

问:《南京!南京!》其实也属于爱国影片,你会担心观看的人群吗?

陆川:对于《南京!南京!》,我有两个梦想,一是中国人都能看,二是希望能在日本公映,让日本人也来看。

问:此前曾有媒体将《南京!南京!》称为是“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陆川:这两者在主题立意和创作风格上是有所差异的,并不具备可比性。《南京!南京!》并不是以外来者的拯救为主线,也不会再现当时高层人物的谋略布局,而是更关注普通人物在这场历史灾难中坎坷多舛的命运与灵魂摧残,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问:有一种评论说《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超出了中国现在导演的水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陆川:《南京!南京!》作为反映这么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这么重大的,几乎是全球关注的题材,我不知道是不是超越所有中国电影导演的水平。但至少对于我们来说,因为我们这个班子很年轻,都是30岁左右,对于我们的能力来说是高出去一块的,但是我们有信心去把它做好。

《南京!南京!》资料库

制作

为了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确凿可靠的历史原型,早在影片开拍之前3年,陆川就开始研究了大量有关这场灾难的资料和文献,除了故事情节,就连演员的戏装和道具,至连散落于角落中的纸张,也都经过严格的历史考证并按照文物原貌进行复制,效果非常逼真精致。

班底

曾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曹郁,此次担任《南京!南京!》的摄影一职。主要演员有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此外,在《可可西里》中饰演巡山队员洛桑的演员赵一穗,也在《南京!南京!》中扮演重要角色。陆川担任导演。

剧情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随之而来的是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6周的血腥屠戮。《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战争中三个命运彼此纠缠的主人公,灵魂和人性承受着严酷的拷问与摧残。另外,影片通过对不同阶层普通民众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4.《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四

10外秘(2)班11号刘思远

看了南京南京,心情很压抑!当一个民族,需要一个外国友人(拉贝)来保护;当一个国家,只能通过牺牲自己姐妹的肉体来保全的话.它已经死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强大,只有团结才能不被辱.我们不会去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野兽来欺负我们.记住历史,记住悲哀,记住所有死去的同胞.这是我们后代呐喊的号角!!

这个片子中文名字交南京!南京!我看到下面的英文翻译是A CITY OF LIFE AND DEATH,印象很深刻的刘烨饰演的军官的眼神,安全区的女人自愿去日军做慰安妇,拉贝在被迫离开的时候的一跪(历史中应该是没有这段的),看着这个老人在颤抖无奈的说SORRY的时候,战争永远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但是我问,有几个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2月13日,每年的这天是30万亡灵,每年的这天南京都会有警报。

范伟是片中有尊严的中国人,他想保护同胞他想保护家人可是他只有一个人。他老婆怀孕了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是含笑死的。是有中国人尊严的。鬼子最后祭拜的时候,那鼓声震澈全场。警告声,警告声,警告声,中国,以后不会,日本,以后不许可。影片最后的时候,画面很平静,声音很平静,角川放了两个中国人,自己选择了自杀,是对自己的救赎。

以前我对陆川一点也不了解,他的电影我也没看过。可是现在,我不得不对这位后生导演刮目相看!难怪连一位好莱坞的导演都在夸陆川,甚至以后可能会合作!影片给我的总体感觉4个字:真实,客观!声效也处理的特别棒!影片里有很多让人难忘的台词和画面。观看的过程中,现场很多观众都哭了(包括我)!因为听的到抽泣声!影片里没有过多刻意的屠杀场面,也没有故意刻画所有日本兵都惨无人道,因为有些也是处于无奈。如果有人说陆川导演的这些剧情虚假,帮日本兵处理好印象等等,我觉得这种人和日本右翼没什么两样,因为他不承认和接受历史事实!我相信一位在南京长大的导演所拍绎的事实!客观,真的很客观!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坏人,要怪只能怪那些野心勃勃的战争分子头目!看的过程中整个人的心情好压抑,喉咙那里好像有东西堵塞着。

再次想起范伟在影片里行刑前对日本军官说的那句话:你晓得吗?!我的太太又怀孕了!

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临尾,辛德勒痛哭自责地向犹太人说道:或许我能救出更多的人。犹太人并没有责怪辛德勒先生,因为无他自己不能生存到现在!

或许这就是战争!

虽然这部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高度!当初陆川只是想带给观众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中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战争中三个命运彼此纠缠的人物灵魂和人性承受着严酷的拷问与摧残!

<<辛德勒名单>>里那段小提琴协奏曲使世人流尽多少热泪!<<南京!南京!>>不是去与其比较!而是同样唤起在中国的南京有着比奥斯威新更痛苦的历史!

5.《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五

——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电影《南京!南京!》,我感触深刻。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史的一幕!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顾同胞们的生命,而踏在他们身体上逃跑的士兵,心中不免有几分悲愤,但扣心自问。

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个个惊惶失措的往城门口爬去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最让人感动的是德国牧师“拉贝尔”临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为不能保护那些难民而感到无奈,其善良的一面让我们很难跟其它德国纳粹分子联想在一起。不过,想不到中国人竟然要靠德国人的庇护,想想还真是一种悲哀!

最让人揪心的是唐先生跟其妻子离别的那一刻,那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离别,那是一种英雄就义的场景,那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画面,那是一种淡薄生命的描绘。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或许我们更应该以德报怨,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战争是少数决策者的错误,而并非是整个发动国所有人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对于那些死不悔改的人,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加以惩戒,而对于那些有良知并为慰安妇而打抱不平的人,我们应该以礼相待。请相信日本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正如中国也出汉奸,比如影片中的“唐先生”。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脑中的近代史资料,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

6.《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六

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象征。是的,其实最重要的是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万千同胞在1938年感受到的极度痛苦、恐荒和绝望,比黑白电影里呈现的景象带给我们的感观还要更加真实残酷。

《南京!南京!》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电影,很少的对白、冷峻的画面、对真实屠杀场面的意象还原、突然抽离的背景声音、人物表情与心理的细腻刻画,无一不让我们观众不是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血腥的杀戮中,更是在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上。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我很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尽管这世界有些虚伪浮躁,且冷暴力不断,但总比活在战争年代来得幸福、幸运,起码有生存的保障。但在战争中,活着比死还要艰难。战争使许多人的人性变得残忍,变得以杀戮为乐、以侵略为光荣。或许真的有象电影中角川这样良心尚未泯灭的日本军人,但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是我亡,对求生的欲望足以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拿起武器杀向无辜的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足以让人性变得残忍血腥。

日本侵华战争让大多数人按照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去送死,这值得吗?千万日本年轻人受军国主义鼓吹上战场不是变得彻底丧心病狂,就是心灵崩溃,这应该吗?我们苦难的同胞变成待宰的羊羔,南京也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不残忍吗?

战争自古就不断,我甚至也不能否定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而且科技时代的战争能变得多可怕难以想象。不过好在武器的强大应该能使人们死的舒服些,但若人们都能多多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带来的伤害,和平也必将更加持久,我想这也是影片传达的一个精神。

枪击、火烧、活埋、刺杀、强奸、砍头、难民营、慰安所...影片展示给我们看的一幅幅画面着实让人看得沉重的喘不过气来,看的人便如此,曾经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同胞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透过影片的景象,我能想象他们曾有的极度害怕与恐惧,以及与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的痛苦与绝望。南京城里,有仓皇出逃的士兵,也有顽强抵抗的战士,有麻木的日本慰安妇,也有舍身救众的中国妓女,有觉悟奔溃的日本军官,也有建起安全区的国际友人,而对于这些曾经无惧死亡的民族英雄和无私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都应致上崇高的敬意

陆川导演在《南京!南京!》中,不少镜头是从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军人角川的角度出发,这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模式化表演。陆川说一个电影如果只在讨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问题的话就相当片面了。我也明白战争不是纯粹就是说谁的错,日本有反战人士,中国也有汉奸之流。但我还是想从70年后的中日两国的角度说说。

在对待“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说,中国每年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用教科书、用记录片等教育我们勿忘国耻。但历史毕竟久远,没有切肤之痛的青少年只道:不要盲目去仇恨所有日本人,和平年代更应追求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道理固然没错,但少数青少年却过头了,极度崇拜日本文化,羡慕日本生活,“哈日族”日渐衍生繁荣,对日本人的谄媚到了无耻的地步,让人好生痛心。喜欢日本文化不是不可以,我本人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漫,但不要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否则这就是日本精神文化侵略的胜利了。

而且日方似乎始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对当代人隐瞒事实。甚至不少退伍军人依旧以曾参与屠杀为荣。中方受害者的申述屡屡在日本败诉,参拜靖国神社时有发生。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决定不让日本人赔一分钱的”,于情于理日本都该对中国受害者进行赔偿!

日本对战争反思的电影、电视少之又少,印象有的就如《萤火虫之墓》之流,那也是对日本普通百姓照成伤害的无声痛诉,并未对日本侵略过的国家人民有所忏悔之意。也许每个国家都会“护短”,但希望不要阻止每个人了解事实的权利。日本青少年也应了解所谓战争的本质,日本右翼思想依然存在,毫无悔改之意,让人实在气愤。也许以上言论都是老生常谈,是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常探讨的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好在依然有清醒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让反战精神得以延传,让和平成为主流追求,让人们过去曾经麻木的眼、恐惧的脸成为不再有的历史。

《南京!南京!》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并非十全十美,全黑白的拍摄也不新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的名单》等早已用过。但我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来衡量影片的意义,因为这是一段何其惨重的历史。电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思考战争的意义,要好好活着,好好珍惜。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

请记住,南京!

7.《南京 南京》观后感 篇七

2014年8月16日-28日世界瞩目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南京这座孕育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时尚魅力之都必将向世界奉献一场圆满的“体育盛会”、“青春盛会”和“文化盛会”,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和南京的风采。正如南京青奥会的口号一般“与青奥共同成长”,青奥会的影响力必将会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南京高校作为青奥会比赛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也会伴随着这一体育盛会的热潮蓬勃发展。本文就是从青奥会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出发,通过阐述南青奥会与南京高校体育的互动关系,探寻南京青奥会效应在推动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京青奥会的教育理念

随着成人奥运会的不断发展壮大,赛事的商业化、职业化程度日益加深,出于对权利和名利的追逐,兴奋剂丑闻事件频频爆出,奥委会为了进一步宣扬奥林匹克精神,创办了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青奥会提出了“绿色奥运”、“活力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是为全世界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欢聚的机会,搭建一个展现自我舞台,开辟一条在青少年中宣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途径,让世界青少年在在“和谐、友谊、尊重”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远离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滥用兴奋剂的负面影响,提升青少年体育意识和参与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

2.2 南京青奥会与南京高校体育的互动关系

江苏省作为全国的教育、文化、经济大省,其体育事业发展速度也处于全国前列水平,不管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健身体育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拥有700多万市民,其中有230万人是青少年,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占据很大的比例。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所说:“体育就是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南京承办2014年青奥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南京城市硬件条件的促进和社会软实力的提升,体现在青奥会对国家形象乃至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促进,还体现在青奥会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相互促进。[1,2]”正时南京青奥会的举办时期,南京高校的很多学生都参与到了支持青奥、参与青奥、奉献青奥的活动中去了,为淡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功利性、竞争性,宣扬奥林匹克运动的教学理念,关注青少年发展的精神,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青年榜样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奥林匹克教育理念和精神的传播。同时他们也必将会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顺应这股热潮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青奥会与高校体育发展之间本身就是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

2.3 南京青奥会对高校体育的推动

2.3.1 指明体育教育理念革新的方向

南京青奥会提倡的就是青少年能够养成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在参与、共享、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体会体育参与的乐趣,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应围绕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来开展,积极探索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技能教授的过程中,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情操,体会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享受体育带给他们的愉快、轻松、和谐的参与感,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塑造身体强健、心理完美、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3.2 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青奥会是世界体育的一大盛会,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的青少年,它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也将深入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首先青奥会的项目设置更加贴近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点,高校可以依靠独特的体育资源开展多种的水上运动、户外登山、徒步旅行等项目,丰富体育教学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其次青奥会非常重视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的文化教育活动,高校也应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明星或体育赛事为媒介,探寻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借此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高校的文化底蕴,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3 培育高校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在青奥会筹备期间,南京进行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板块,如:“青年的节日”、“闪亮的青春”、“世界文化村”、“触摸南京”、“新媒体”等,有各种文艺表演、主题论坛、艺术展览、体育明星见面会、世界风情小屋、南京文化的传播,这些都是教育元素的体现。南京高校的网络、广播、宣传栏都在积极地关注青奥会的进程,同时很多大学生都积极参与青奥会的志愿者的工作,为这些教育活动出谋划策,他们将会像一粒粒种子将青奥会的教育理念传播到高校中去,整个高校环境都将充满着“和谐”、“参与”、“共享”的氛围,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从事体育运动。

2.3.4 促进南京高校的体育消费

在青奥会筹备过程中,南京高校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得到了极大地加强,从侧面拉动了高校体育消费的潜力。各种围绕青奥会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运动体验活动、文艺演出等体育参与性活动能够满足大众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精彩的赛事能够满足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需求,琳琅满目的体育用品、青奥会特许商品能为人们参与运动提供专业的装备和情感的寄托,南京青奥会周期必定会迎来南京高校的体育消费热潮。

2.3.5 加强和巩固南京高校体育资源

南京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无疑为南京成功申办青奥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青奥会羽毛球和网球项目就是在南京体育学院进行,皮划艇和赛艇项目则在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这些场馆在政府部门和学校的积极努力和筹备下,已经完全达到举办国际性赛事的能力,不管从器材质量、赛场交通、通讯、住宿及餐饮等配套设施都得到了加强。在青奥会闭幕后也将留给南京高校一笔财富,在南京的体育教育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

3 结语

南京青奥会的申办过程,也是南京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绝佳时期。南京青奥会极其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提倡青少年的参与运动、感受快乐、和谐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指引了方向,从侧面促进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加强了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同时在赛事举办过程中,各种主题活动、文艺表演培养了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体育校园环境。各种比赛、参与性体验和体育用品促进了高校的体育消费。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南京成功申报了2014年青奥会,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青奥会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出发,对青奥会与南京高校体育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南京青奥会效应对推动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青奥会,高校体育,推动

参考文献

[1]王正伦.青奥之本及其与城市善治的互动方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2):17-20.

[2]高方翔.王凯.共生共赢:南京与青奥会共成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2):21-25.

[3]程杰.论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塑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3):69-71.

[4]尹斯年.互利双赢:南京承办青奥会的价值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26-28.

[5]史立峰,樊东声,赵凡.2014青奥会对南京城市体育发展重大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6):143-:145.

8.《南京!南京!》等 篇八

导演:陆川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香港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座城因这段屈辱的历史而灰暗,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武力可以摧毁城墙,但绝不能摧毁一座城市。回顾历史让人痛苦,但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痛苦,还应有沉思与奋起。

片名:《北京人在纽约》

导演:郑晓龙、冯小刚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那里也许是个天堂,遍地黄金;也许是个地狱,充满罪恶。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踏进了这个城市,于是繁华与落魄、奋斗与挣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成人出国去淘金,这个世纪初孩子出国去求学,利与弊、成与败、得与失,又有谁能说尽呢?

片名:《魂断威尼斯》

導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法国

这是根据托马斯·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威尼斯,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水,独具特色的建筑,让这个城市美到一种极致。一个如画册中美丽的男孩出现在人的视线中,这是一种唯美。理智在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只能让人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痴迷于纯真少年,痴迷于唯美城市,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9.《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九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南京!南京!》这部影片。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阻止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观者的内心。枪声,炮声此起彼伏,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南京城变成了一座死城。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双被称为“天使之手”举起的一瞬间,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只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直击在历史的鼓面,震撼着我的内心,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那些惊心动魄的老照片,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俩个字——绝望。那使你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10.《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十

看之前以为是描写中国人的电影,没想到他竟然是围绕日本军官角川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以前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日本人都是遭到鄙视的,不过这部电影中的他,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日本人那么可恨,因为他在当时的日本人中算善良的.了。他杀了人没错,但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知道百合子是为了日本士兵才来到中国的,到他并没有把百合子当成一个猪狗不如的人;他明明看到了姜老师多从卡车上多救了人,他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但最后姜老师还是被日本军官发现了;当姜老师被拉走的时候,用英文对他说了“杀了我”时,他的善心还是没有办法逃避,他知道姜老师被士兵拉去会失去尊严,所以他答应了姜老师的恳求,让姜老师能够有尊严地死去;当日本士兵在杀死唐天祥时,他背过了身子,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因为他知道唐天祥是好人,他为了救难民,为了让他人活下来,他选择了留下;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也许是他不忍心看着这么小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枪毙了,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也许他是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士兵中惟一一个有良心的,也许还有很多,也有可能是陆川导演为了不让我们不憎恨日本人而特意这样安排的……在角川心里,日本人所做的各种暴行都成了一个个深深的烙印,狠狠地刻在他的心上,他不能承受,因为他还有一个良心存在。所以他不忍心去把暴行实施在中国人身上。他的善良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最后在放了小豆子和老赵之后自杀了。

除了角川之外,还有2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唐天祥,一个是小江。

唐天祥是贝拉的秘书,他一方面是算是替德国做事和帮助贝拉,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帮助着可怜的难民。可他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因为日本人是为了钱才给他个证件糊弄他的,反而女儿在反抗日本人时被日本人扔出窗外死了,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最后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可能是以死来赎罪。最后在临死前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又怀孕了。

小江刚开始时拒绝了姜老师等人给她剪头发什么的。当日本人j奸她后,她才知道了姜老师是为了她好,她不恨姜老师了。当日本人要求选出100位中国妇女带走,否则就毁掉难民营时,她第一个举手。那时,我很感动。曾经的她,任性,娇气,现在的她,舍弃自己,为了别人,这让我很感动。

11.《南京 南京》观后感 篇十一

每年9月,守候在北京海淀区的西土城路边,准能瞅见一双双稚嫩又充满热情的眼睛朝着同一个方向寻觅——北影的大门就在这条路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影导演这个职业成了不少文艺青年的梦想,陆川也是其中的一个。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陆川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取了北影导演系的研究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陆川的才华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同时他又是充满争议的。就像他刚刚杀青的新片《南京!南京!》,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次新瓶装陈酒的尝试,但和陆川本人聊,他却会像介绍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向你讲述个中的点点滴滴。

文章内容:

“这不是资料!”

W :《南京!南京!》已进入最后的送审阶段,您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L: 激动,但不至于疯狂。中影老总韩三平在看过片后的一句话挺让我感动的,他说:“陆川,你成了!戏好看,很让人激动。它的确征服了我们!”

W :这部影片怎么取名叫“南京!南京!”?

L:1937年日军在打完淞沪会战后开了一个会,说下一步干什么,所有的与会军官就喊:“南京!南京!”,当时日本天皇的命令还没有下到总部,下面已经开始向南京进军了,基本上是先斩后奏。这是真事,我觉得挺有劲的,用来作片名,很有震撼力。

W:您把《南京!南京!》定位为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L:战争片。在所有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这部片子第一次以日军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通过平民视角展示战争中的人性,从不同层面反映人性的自我拯救。比如说你会看到,中国的守军中有几个随军记者,他们用手中的便携摄影机拍下了日军从开始进攻,到攻陷南京,直至开始屠杀。

W:拍成黑白片,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L: 黑白自有它的力量。通过黑白的画面,每个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方说一个从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或者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他会觉得自己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受到了一场极其陌生的战争。

W:这部片子涉及到的历史问题非常多,您是如何从艺术角度进行解读的?

L:我的看法是根据历史资料来的,同时也有一些资深的历史学家做后盾,我确实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努力把自己对这场战争,这段历史的认识重新营造出来。

W: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不是第一次拍成电影了,您与前人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L:我们这次没有把任何资料抬上银幕,情节全是自己拍出来的。所以说当时投资方很吃惊,他们问,这是资料吗?实际上全部是拍出来的,很真实,很像是随军记者拍的。

用日本人的方式演日本人

W:影片在主要演员的遴选上有没有什么规定,比如范伟,您怎么评价他?

L:范伟是一个有质感的人,他演一个什么角色就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觉得他身上除了幽默之外,还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心里,所以这次我让他担当做男主角。说实话,范伟的表演让所有人折服了,就连韩总在看过后,都问我:“范伟在哪里?他的标准造型都没有看到。”

W:片中有不少日本演员,他们对这段历史是怎么看的?

L:他们中不少人是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我去东京选演员的时候,他们第一次见面都抵触,问我为什么拍这个电影,说“我们现在很友好,你为什么不友好的相处下去?”我说“是友好,但是你们的友好是建立在忘记了我们的痛苦之上的。”然后他们回去看资料,第二次就愿意来试试。但是“愿意试”跟“愿意做”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要说服他们,要提供证据,所以到最后我看到过他们演了一场戏自己都会哭。这部戏前前后后用了50多个日本本土的演员。

W:日本国内如何评价《南京!南京!》?

L:我觉得大多数日本人都是平和善良的,当他们信这个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传播这件事,做这件事。《朝日新闻》一度很关注我们剧组,问“你们会像以前中国大陆的电影一样,让日本人在电影中丑化自身吗?”我说:“不用丑化,演员就用日本人的方式演日本人,我在给中国观众看一段真实历史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日本的观众看一段真实的历史。”

从压抑到释然

W:《南京!南京!》中您觉得哪部分戏拍得最艰苦?

L:屠杀,拍到最后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给挫伤了。日军屠杀有很多场景,我们就一场一场拍,剪出来并不长,但是分很多类,江边屠杀、活埋等等,有一段时间每天要“杀”1200多个人,到最后,心理都有阴影了。

W:以前看《寻枪》,当时看起来很轻松,但是看完了以后是很深的压抑……

L:《南京!南京!》看完了以后会让你释然。过程会让每一位观众经历生与死,中间充满了压抑,但结尾的时候会让你有一种由衷的释然。

W:投资方如何评价《南京!南京!》?

L:他们觉得看了以后很爽。有的时候看一个电影从头到尾很舒服,就像当年的《教父》似的,大家看爽了,看HIGH了,甚至都没有上厕所,舍不得起来啊。我觉得这就是投资方想看到的结果。

W:《南京!南京!》有可能“冲奥”吗?

L: 先把它安全的生产出来吧。我现在能够保证它准生,至于生下之后如何成长,暂时我还操不上心。不过我最大的理想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在日本上映。

“我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W: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似乎您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L:我觉得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爱好,所以我就想把它做好,不是说每一年都要拍一部,对我来说不存在以量取胜这一说法。随着拍了两三部电影以后,慢慢的会一些合作者去储备一些剧本,找寻一些剧本。要把量拉上去,对我来说现在不是难事,可我不愿意这么做。

W:您觉得投资跟片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L:《南京!南京!》投资在1亿左右,拍摄费用其实也就8千万,看片花你就会看到那种场面。8千万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一个奇迹了,我们搭了500亩的南京城,在天津搭了250亩的战场,就中国拍过的大片来说,以这么低的成本做成那样是非常不容易的。

W:中国有很多题材可以拍电影,有没有想过为汶川地震拍一部纪录片?

L:前一段时间有几个投资方,一直在找我拍汶川地震。我自己觉得很犹豫,因为拍《南京!南京!》,搭建的南京城,那是成型的,如果拍地震场景,那可是废墟啊,我怕拍那个心理上受不了。

W:电影对于陆川来说意味着什么?

12.《南京 南京》观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地铁,大管棚,动力测试,施工,CRD工法

0引言

南京地铁一号线南京站 (K14+91.35~K14+376.67) 位于南京火车站地区, 南临玄武湖, 北靠小红山, 以80°角下穿南京火车站既有铁路站场, 车站北端与规划的地铁四号、五号线在南京火车站地区交汇。地铁南京站是国内第一个用矿山法通过铁路站场的地铁站, 受铁路站场分隔,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分南区、北区和过站区三部分。

南区、北区为明挖箱形框架结构, 过站区位于既有铁路站场下, 为暗挖双线分离式隧道。因暗挖隧道施工绝对不能影响铁路南京站的正常运营和必须确保京沪铁路的行车安全。而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施工和线路上的列车运行安全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过站区隧道施工时, 如何确保其上方既有铁路安全运营;在铁路线下施工双线隧道, 如何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过站区双洞隧道施工中, 如何保证两隧道间土体的稳定成为隧道施工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下穿铁路站场暗挖段的施工

站址场地位于山前平原与古河道交接地带, 场地南端处于河漫滩之上, 中、北部位于阶地之上, 基岩面落差大。场地地势北高南低, 呈低缓斜坡, 地面高程为12.10 m~15.10 m。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可知, 场地上层根据沉积时代、成因状态及其特征划分为五大层, 基岩划分为两大层, 围岩种类主要为Ⅱ类, Ⅲ类。地下水位埋深0.6 m~3.0 m, 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 年变幅为0.8 m~1.5 m。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侵蚀性。

1.1 地表线路加固施工

京沪铁路为国内最重要的Ⅰ级繁忙干线之一, 每天通过和到发列车达170对;其中客车60对、货物列车63对 (内有重载列车34对) 、小运转14对、行包专列4对、路用车1对、交通车5对和其他列车23对。一般通过的旅客列车速度约为120 km/h;货物列车的通过速度约为70 km/h。

铁路南京站是京沪铁路上的大型客运枢纽站, 地铁车站过站区隧道横穿铁路南京站处共有3座站台和8股道。其中2道和8道为京沪铁路上下行正线, 为铺设P60钢轨和Ⅲ型预应力轨枕的无缝线路;其余1道, 3道, 4道, 5道, 6道和7道为站线和到发线, 为铺设P60钢轨和Ⅱ型预应力轨枕的普通线路。

按照先加固线路后开挖隧道的原则及其沪宁线列车实际运行情况, 考虑最不利的荷载组合选择荷载模式, 对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线路加固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 最后决定站场轨道采用D24型施工便梁加固。

隧道施工前, 在隧道掘进区段的线路每股道架设一孔便梁加固防护, 便梁支承在箱涵和扩大基础上, 利用中间箱涵支墩内的静压桩将线路上的大部分荷载传递到隧道底部, 减小列车动载对隧道影响、减小隧道洞室收敛变形引起的地表沉降和防止隧道间岩土体坍塌。

1.2 地表便梁支墩和线路沉降监测

根据线路股道、便梁架设情况和隧道位置, 每股道布置11个测点;除便梁的3座支墩顶面设置3个 (编号为:2, 6和10) 测点外, 其余均用粗钢筋打入股道路基作为测点, 其中编号为5和7的测点分别为对应左右线隧道拱顶的线路路基测点。

以其中便梁3座支墩 (2, 6和10) 和左右线隧道拱顶 (5和7) 的5个测点的沉降为代表, 沉降监测数据和隧道掘进进度之间关系, 以8道为例列表如表1所示。

从上述关系表分析:左线隧道完成拱部掘进, 在相应的拱顶地表产生的沉降值约占该测点沉降基本稳定后沉降值的35%~40%, 而左线隧道完成全断面掘进, 在相应的拱顶地表产生的沉降值约占该测点沉降基本稳定后沉降值的70%~80%, 而滞后的右线隧道完成拱部掘进, 该测点增加的沉降值约占20%~30%, 而待滞后的右线隧道完成全断面掘进, 该测点增加的沉降值仅占10%~20%。

可见在便梁防护下, 双线隧道掘进时, 先掘进的隧道在地表产生的沉降值占了总沉降值大部分, 而在滞后的隧道完成拱部掘进后, 地表沉降就接近或完成了基本稳定。

综上所述, 因隧道施工造成地表和便梁支墩沉降, 由于有便梁防护, 隧道拱顶地表产生的最大沉降量及其速率, 并不影响轨道的几何状态和行车安全, 而在便梁之外的线路产生的沉降量及其速率均远小于隧道拱顶地表。

1.3 隧道CRD法施工技术

由于隧道开挖断面大、埋深浅, 地表铁路行车安全要求高, 根据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分析结果,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采用CRD工法, 即将过站区暗挖隧道的大断面划分为4个小断面, 纵向形成短台阶, 开挖一部支护一部, 最终使整个大断面初期支护闭合成环, 在二衬前, 拆除中间“十字”支撑, 其特点是采用逐步应力释放法, 以充分利用地层的自承能力, 有效地控制洞室收敛变形, 减小地表沉降, CRD工法施工示意图见图1。

区间隧道暗挖施工时严格遵循了“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控沉降”的原则, 确保工程质量和行车安全。

在大管棚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完成后, 由北向南单向推进, 先左线后右线, 左线超前右线15 m~20 m, 地表铁路轨道加固与隧道开挖协调施工, 先加固后开挖。

2隧道施工影响的动力测试

该工程的难点是隧道穿越既有线路施工和线路上列车运营安全的相互影响, 动力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隧道施工时, 既有线路上运行列车的安全性及列车通过时, 所产生的列车荷载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

根据测试目的和现场条件, 动力测试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轨道加固支墩和便梁的动位移、轨道和远离隧道施工区域的轨道振动加速度。

2) 隧道衬砌格栅拱的动应力。

3) 在隧道上方的轨道上布置竖向轨道应力测点, 测试列车动载。

所使用的仪器情况见表2。

通过4次现场的动力测试, 根据实测数据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隧道施工通过既有线路时, 便梁加固情况下振幅的最大值都很小。所以, 便梁起到了很好的加固效果。使既有线路上的列车运营和下方的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2) 对便梁加固和便梁拆除两种情况下的跨中处及远端处的轨道平均加速度进行了实测, 结果表明加速度最大值相差不大。

3) 列车运营情况下, 隧道衬砌的加速度都很小。所以上方列车荷载对下方隧道结构的影响不大。

4) 列车运营情况下, 隧道格栅拱钢筋的应变值都很小, 证明了在列车荷载作用下, 隧道衬砌应力不大。所以, 也同样证明了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对隧道结构的影响不是很大。

3结语

地铁车站下穿南京火车站站场之前, 采取D型便梁对线路轨道进行加固, 车站隧道采用超前大管棚结合小导管预支护、CRD法分部开挖, 并在开挖过程中, 对线路的稳定性、线路沉降和暗挖隧道结构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监测, 顺利地完成了地铁车站暗挖段下穿南京站铁路站场的施工, 从而形成了下穿既有铁路线路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对国内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章立峰, 刘建国.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J].隧道建设, 2003 (6) :7-9.

[2]楼如岳.洛杉矶地铁区间隧道通过防震测试[J].地下工程与隧道, 1994 (3) :11-12.

[3]李福民.小间距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 (5) :21-22.

[4]吴焕通.小间距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序模拟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 2002 (5) :30-31.

[5]李国安.小间距隧道——大尖岭隧道的支护设计与施工[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44-45.

上一篇:新员工培训感想与总结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点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