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话题的作文范文

2024-08-01

访谈话题的作文范文

1.访谈话题的作文范文 篇一

答者:好的。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作文大赛先后经历了“华夏杯”, “跨世纪”杯, 再到如今的“新世纪”杯, 已经有十好几年了, 很多届大赛的评奖活动我都参加了。给我的感觉就是, 整体水平稳健地逐步提升, 尤其是今年, 获奖的学生作文, 其中有几篇文章出乎我和所有终评委的意料。可以不夸张地说, 其中有的获奖作文, 放在全国任何一个作文大赛里面, 也可能当之无愧地获得大奖, 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

问者:那就请您给我们以及广大的读者解读一下, 这些作文为什么能够获大奖?有哪些值得我们中学生借鉴的地方?

答者:那我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我印象最深的, 也是我个人最看好的获奖作文有两篇:一篇是贵州桐梓坡渡中学向坤同学写的《向一个人道歉》, 另一篇是湖北宜昌第五中学王丽娟同学写的《橡皮泥》。这两篇作文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学生作文两种不同的类型。我先说说《向一个人道歉》, 它非常典型地写出了中学生作文的特点, 从表现心理来讲, 它写出了初中男生女生的青春心理, 既写出互相吸引, 又生动地刻画出了少男少女特有的矜持和戒备。比如说, 文中的女孩既愿意接近班里的男孩, 可又不好意思, 男孩子由于粗心, 开始也没有理会女孩。后来, 在遭遇雨天的时候, 两个人又相互关心对方, 生怕雨淋着对方, 由于羞涩, 又不敢触碰对方的身体的情形, 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虽同处一伞之下, 我也要和她划清界线, 保持距离。走着走着, 她忽然瑟缩一下, 我一看, 原来她一个肩头完全脱离了伞的服务区。我脸一红, 忙把伞朝她推过去一点, 她朝我望了一眼, 似乎笑了一下, 依旧沉默”。这样的描写非常细腻, 感情也非常微妙。这种对青春期情感细腻而微妙的描写, 并不是老师或家长等成人可以构拟的, 甚至很有名的作家让他来做这样的描写, 也不一定会如此真切。另外, 这篇作文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对男生女生之间特有情感的分寸把握较好。如果过于强调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特有的心理, 或者忽视这种青春心理, 只写一般同学的交往, 读起来都没有什么意思。现在看起来, 作者不是像作家一样运用艺术技巧来精心的打造这种情感, 而是自己就生活在其中, 情感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像我们这些年老的, 或者中青年读者读起来, 都觉得很真实。因为当时我们年少的时候, 也有这样的经历, 也有这样的心理。所以, 这篇文章是一篇很出色的初中生作文, 它是一篇很有学生味的好作文, 我看中的就是它的学生味。另外, 王丽娟同学的《橡皮泥》这篇文章可以将它视为一种准文学创作, 即使把它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也不会使人吃惊。就这篇小小说而言, 不论是从它的构思, 人物的设计及情节的照应都可以看出, 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小说中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照应可以说是经过仔细斟酌的, 比方说, 小说的主要人物“小孩”, 如果单纯从全篇的故事情节本身来看, 他不出现也可以, 但是如果这样, 那就是一篇平庸的作文。但是有了这个“小孩”, 这篇作品的意味就大大的加深了。把这个“小孩”放在作品里面又很自然, 看不出很浓的人工雕琢的痕迹, 分量也恰到好处。作者借一个生活的小小场景, 表现了现代人生活在社会中, 不得不具有的角色意识。我们每个人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不得不顺从, 或者说适应多种不同场合, 必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 往往要戴上不同的“面具”。比如文中的中年男人, 在女儿面前, 他是一个严肃的父亲——“好了, 好了, 看过奶奶了, 快回去上课”, 脸绷着, 口气不容置疑, 十分威严;在妻子面前, 则换上一幅坚定果断的面孔——“喂, 今天给妈煲点鸡汤, 夜里冷”, 口气随意却又不容拒绝;而在上级的面前则又一反常态, 变成了一个卑微的下属——“哟, 是沈主任啊!真是谢谢您了!”眉眼舒展开来, 皱纹绽成了一朵春天的花儿。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不谙世事, 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一系列童年视角的转换, 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成年人生存的艰难, 也让我们从中读出成人社会的悲剧味道。但是对于这种复杂的思想, 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将之哲理化, 而是以小见大, 描写三个不同的小小场景变换, 通过人物不同的反映来表达。读来, 有一股自然清新之气。另外几篇, 诸如《给干部子女画像》也很不错, 它不仅反映出了当前乡镇生活的真实性, 而且也反映了社会上普遍性的东西。《粉丝》以2007年突出的文化现象为描写对象, 但是文中大众都熟知的东西较多, 而个人的独特感受和新鲜体验较少, 不过作者在众多的写作素材中, 择取社会和文化热点, 作为作文材料, 这也很不错, 反映了当代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现实的可贵之处。还有《回唐代去看一位诗人》, 这篇作文从文字表达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文学素养来看也还是不错的。一个中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把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化, 并在与古人对话后, 得出一个有点意思的结论来, 这也能够看出作者在作文时确实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问者:王老师, 您结合作品中的一些细节和例子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了这些获奖作文, 好在哪里, 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不过, 我想问, 您个人最喜欢哪一篇文章, 是《橡皮泥》还是《向一个人道歉》?

答者:我在上面已经说过, 这两篇文章都很好, 作为特等奖都可以当之无愧。但如果让我来选择, 我更喜欢《向一个人道歉》这一篇, 因为我觉得这一篇更有学生味, 更符合中学生那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自然天成的文字不一定是年长的成熟作家能重新体验和构拟的。但如果让作家来写《橡皮泥》这样的文章, 可能会写得更好。

问者:您在上面的回答中, 多次提到学生的作文, 尤其是中学生作文, 一定要具有“学生味”, 那么, 请您来谈一下什么是“学生味”, 好吗?

答者:好的。其实我所说的“学生味”, 并非一个专业的写作概念, 而是指中学生作文要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就是要让作文回归中学生的本真。中学生的作文不要勉强追求成人社会中的那一套, 最好写出中学生的天性来。在这里, 我有一个想法,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次作文大赛特等奖入围的十二篇文章, 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初中生获奖的多于高中生获奖的。你看, 这次特等奖的获得者是初中生, 而入围特等奖的初中生也较多。按照正常的想法, 高中生不管是从受到的写作训练还是从自身所具有的文学素养来讲, 他们肯定要高于初中生。但是现在的结果恰恰相反, 受到写作训练较少的, 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较少, 反而获奖的比例高了, 那么这里面就有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是不是受到某些规范的约束多了?是不是向成人作品靠拢急切了?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在于如何既让学生们接受写作技巧的训练, 但又不让他们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和写作研究者们思考的问题。

答者:王老师, 为了能使这项赛事稳健地发展, 成为师生都很喜欢的大赛, 您能给我们提一点宝贵的意见或者建议吗?

问者:这么多年来, “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一直举办得比较成功, 参赛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所收到的参赛作文和获奖作文的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这首先得益于主办方的精心策划和有效组织, 同时老师和同学的参赛积极性也值得肯定。这些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我们作为主办方, 还是要进行一些思考。比如说对于作文大赛的理念就有必要进行总结和提炼。现在有许多作文赛, 有的提出要把选拔文学写作人才作为大赛的主要目的。有的提出既要选拨人才, 又要摆脱应试作文的桎梏。作为一个全国性的, 又具有较长历史的“新世纪”杯作文大赛, 也有自己的理念, 我们要不断总结。我想我们能否化用一句话, “不漏怪才选人才”来表示, 就是指我们这个大赛包容性要强一点, 要容许不同风格存在, 要把多种类型的作文纳入评价的范畴, 对于思想上, 艺术上与众不同的学生作文更不要漏掉。我们既要培养发现有潜力、有才气的学生, 同时, 更要通过比赛推动培养千万个具有基本写作能力的, 能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 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 写作基本规范的学生。另外, 我还想提一下, 学生写作时, 导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 比赛中有作文显出成人的口吻, 是不是原本有学生个性的成分被排挤掉了?老师怎样既引导学生规范写作, 又发挥学生的个性, 独创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杂志社和指导老师们共同来探讨。

问者:非常感谢王老师对我们“新纪杯”作文大赛提出的宝贵意见, 您的这些意见不仅有利于我们主办方如何更好地组织大赛, 同时也给参加大赛的指导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一篇:和静县第二中学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整改报告下一篇:与人为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