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2024-11-18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共8篇)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一

附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选题

1、地方特色产业(制造业或种植、养殖、传统工艺等)发展状况调查

2、“老字号”品牌发展状况调查

3、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4、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查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研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7、社会养老问题调查研究

8、社会诚信问题调查研究

9、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10、“城中村”问题调查研究

11、农村或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12、公民交通意识调查分析

13、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研究

14、地方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状况调查

15、农村或社区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16、农村或社区居民消费观与储蓄观调查

17、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及使用状况调查

18、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19、农村或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20、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1、地方医疗改革成效及问题调查

22、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群关系状况调查

23、中小学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2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25、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

26、地方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2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28、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状况调查

29、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收入与支出结构调查分析

30、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调查分析

31、富裕村、富裕户致富渠道、过程和原因调查分析

32、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查

33、农村或社区居民法律观念与维权意识调查

34、农村闲置荒芜耕地状况及其原因调查

35、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36、在校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37、在校大学生公德现状与公德意识调查

38、在校大学生日常消费现状及消费观调查

39、在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40、在校大学生打工问题调查

41、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调查

42、地方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43、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调查

44、民间传统信仰状况调查

45、地方独特风俗习惯调查

46、地方革命斗争历史调查(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二

关键词:综合实践,选题,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选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选题的质量, 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向, 而且选题能力的培养本身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任务。选题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多种课型中的基本课型之一, 当前学生在选题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合理规避, 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指导课中的常见问题与分析

1.“问题”属性单一, 学生成为“资料搬运工”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为三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做”的问题。相对而言, “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难度高、研究价值大。但学生在选题指导课中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单一, “是什么”的问题居多。比如学生进行“有趣的纸的研究”, 分成了若干的研究小组, 分别研究“纸的历史”、“纸的用途”、“纸的种类”、“纸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用纸”、“纸与环境的关系”等小课题。这些课题, 学生往往足不出户, 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拿出内容丰富的研究报告。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交流资料的过程, 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书斋式研究”的习惯, 遇到问题, 不是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也不去亲身实践, 而总是依赖于网络, 这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选题指导课上, 教师习惯于通过情境的创设, 引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对于学生来说, 往往是教师指定的, 学生自己不太熟悉, 所以当学生面对自己较为陌生的主题时, 首先能够想到的问题大多数都只能是“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在选题指导过程中,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指导的重点, 只有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经验储备, 才可能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问题的汇总、分类扩大或“偷换”了问题内涵

选题课一般都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甄别和分类, 把有些重复的问题剔除, 将某些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

比如说, 当学生提出“喝可口可乐对身体有没有坏处”这个问题时, 问题本身是非常具体的, 跟学生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为此学生的研究兴趣很浓。但是在问题的汇总、甄别、分类环节, 学生的问题很可能就被教师归到“饮料的成分”或者“饮料与健康”这样的类别中。在此过程中, 具体的问题被偷换成了抽象的主题, 研究范围一下子扩大了。面对这样大的研究主题, 学生的研究很难深入。

为什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呢? 有不少教师认为, 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多, 难以指导, 分类后减少了问题的数量, 降低了指导的难度。还有教师认为通过问题汇总可以将研究内容相似的学生分到一组, 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教师的考虑不无道理, 但在汇总分类环节, 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被合并掉了, 而且教师在汇总分类的时候, 更多是从知识逻辑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从学生的兴趣生活出发。

3.问题过于简单, 虚假研究盛行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 比如,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狗撒尿的时候要抬起一条腿?”“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美人鱼的传说是真的吗?”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要么不着边际, 要么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在从问题走向课题的时候, 教师们往往认为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问题才具有研究的价值, 才能够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为此, 学生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现实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下, 很多学生研究的问题相对而言都过于简单, 每一个学生通过研究都能拿出精美的研究成果, 很少听说有哪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失败了。

事实上,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都是一项未知的旅程, 有很多的不可确定性, 也有很多的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当一项任务对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挑战的时候, 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潜能, 发挥人的创造性。为此, 过难和过易的问题都不适合学生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 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学习,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学生经历了研究的过程, 体验到了研究对于自身的挑战和提升, 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不足, 从而产生了积极学习的动力, 那么不管研究成功或失败, 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为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4.问题不具独特视角和创造性

在选题课上, 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 关注研究课题是否明确, 表述是否规范, 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 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 是否具有个人独特的视角。

对学生而言, 选题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为研究做准备。选题本身就需要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具有一定的内涵, 这样才能避免让学生总是在进行一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 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 避免做重复的工作。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它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迁移到生活中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观念的独特性, 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达克沃斯发人深省地问道:“所有儿童在其一、二年级都有惊人的智力进步……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随后就慢下来了呢?在儿童的童年时代晚期, 他们的好奇心和智慧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继续拥有自己精彩观念的人如此之少?”她认为这是由于成人的忽略或偏见、社会的习俗或禁忌阻止孩子们探索他们自己的观念, 并使他们觉着他们没有自己的重要观念, 仅有愚蠢的或罪恶的想法。她认为每一个人的自己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1]。

在研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人观念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选题过程中, 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的独特视角, 只有提出独特的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观点, 而不是简单地去网络上, 或通过调查访问将其他人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

5.问题成人化、学术化, 缺乏儿童视角

在选题课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但并不是他们真正想研究的问题。比如“感受家乡之美传承乡土文化”、“体验中华戏曲”、“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调查”、“尊师孝亲, 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些问题明显可以看到其中教师引导的痕迹, 学生很多时候往往是处于“被问题”的状态。再比如“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排放才能减少人为的干扰”、“选怎样的餐具才能减少同学挑食”、“怎样能够就近打羽毛 球”这样一些问题显然更贴近学生学活, 更能体现儿童的视角。

所以, 在选题课上, 当学生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时,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 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想研究的问题还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真正所关心的、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 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问题的选择无法兼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般来讲,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会涉及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活动主题。比如说上学期研究“美食与健康”、“消防安全”、“家乡经济的发展”, 下学期研究“环保你我他”、“交通安全”、“学会理财”等。应该说, 不同的主题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领域了解各种知识和信息, 有利于拓展学生研究的广度。但是, 从另一个方面讲, 如果学生每次研究的问题都没有相互的联系和连贯性的话, 对拓展学生研究的深度是不利的。

当学生真正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 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为此, 在选题课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在前期的研究和积累上, 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具有一定连贯性的研究问题, 比学生今天研究这个问题, 明天研究那个问题, 更有利于激发其对某一类问题的持续关注, 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二、选题指导课中常见问题的规避与解决

1.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珍视学生的原生态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需要我们培养, 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孩子天生就喜欢提问,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但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不注重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更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原生态问题。比如说在三年级某班学生在开学初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 教师问:“你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要研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晚上为什么没有太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有的蛇有毒有的蛇没毒?可见, 没有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也是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意识的, 教师需要呵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看上去天马行空, 但是背后却折射出三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 三、四年级的孩子普遍对大自然、植物、动物感兴趣, 到了五、六年级才会逐渐对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教师在选题指导的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 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兴趣是引领孩子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是可以去研究的, 哪怕最后研究不出什么结果, 失败的研究过程也会带给孩子很多深刻独特的体验, 教师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扼制学生的研究欲望。“走弯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也是一种必要的过程。

2.注重课外的观察和积累

选题指导课的成功, 关键在于课外的观察和积累。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 从学生的身边提炼和发现问题, 提出预设的研究主题。其次,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与积累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一些好的问题, 要善于积累、归类, 形成问题素材库。素材库里面丰富多彩的选题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 打开思维, 激活它们的问题意识。

比如南京的南湖三小从三年级开始鼓励学生记录身边的问题, 鼓励四年级以上学生口头调查社区问题, 鼓励高年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成长中的困惑。学期结束开展问卷调查, 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期开始, 召开讨论会, 召集学生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发表看法, 教师汇总本班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搜集与整理, 学生更容易提出自己感兴趣、质量也较高的问题。以下是南湖三小汇总的学生研究问题。

3.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选题指导课其实没有固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 可以灵活地放在学生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比如说, 学生在总结前期研究的课题成果中, 又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新课题,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一旁引导, 帮助学生生成新课题。此外, 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出高质量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时,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 对相关主题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体验,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问题研究, 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有深度。比如说, 南京黑龙江路小学的王宁老师执教《地铁与生活》一课时, 学生刚开始对地铁提不出什么问题。于是老师布置了以下几项体验活动:第一, 利用节假日乘坐一次地铁, 感受一下地铁的舒适性;第二, 体验一下, 从家里到地铁站, 是不是很便捷;第三, 查看南京的地铁规划图, 看看未来你家附近有没有新的地铁站;第四, 访问一下你的邻居, 了解他们对地铁的看法。在两周的体验活动中, 有学生不仅访谈了自己的邻居, 还访谈了地铁上的工作人员, 还有学生把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路线用手绘地图表示了出来。通过深度的体验, 学生最后提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现实的问题:能否在上下班高峰时间, 增加地铁班次?能否多增加一些地铁站点?在新街口换乘2号线的时候, 能不能更节省时间?能否在地铁口建1~2个简易厕所等等。

4.运用多样方法, 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 有的问题比较肤浅, 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 有的问题老生常谈, 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 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 通过汇总分类, 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 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 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 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 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 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 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 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 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 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 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 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 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 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 在筛选问题时,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 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 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 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 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 有时非常含糊, 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 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 太大的问题拆解, 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 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 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 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 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 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 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 再开展研究, 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三

综合实践 选题 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向,而且选题能力的培养本身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任务。选题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多种课型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当前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合理规避,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指导课中的常见问题与分析

1.“问题”属性单一,学生成为“资料搬运工”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为三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做”的问题。相对而言,“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难度高、研究价值大。但学生在选题指导课中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单一,“是什么”的问题居多。比如学生进行“有趣的纸的研究”,分成了若干的研究小组,分别研究“纸的历史”、“纸的用途”、“纸的种类”、“纸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用纸”、“纸与环境的关系”等小课题。这些课题,学生往往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拿出内容丰富的研究报告。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交流资料的过程,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书斋式研究”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是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也不去亲身实践,而总是依赖于网络,这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选题指导课上,教师习惯于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教师指定的,学生自己不太熟悉,所以当学生面对自己较为陌生的主题时,首先能够想到的问题大多数都只能是“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在选题指导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指导的重点,只有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经验储备,才可能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问题的汇总、分类扩大或“偷换”了问题内涵

选题课一般都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甄别和分类,把有些重复的问题剔除,将某些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

比如说,当学生提出“喝可口可乐对身体有没有坏处”这个问题时,问题本身是非常具体的,跟学生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为此学生的研究兴趣很浓。但是在问题的汇总、甄别、分类环节,学生的问题很可能就被教师归到“饮料的成分”或者“饮料与健康”这样的类别中。在此过程中,具体的问题被偷换成了抽象的主题,研究范围一下子扩大了。面对这样大的研究主题,学生的研究很难深入。

为什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呢?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多,难以指导,分类后减少了问题的数量,降低了指导的难度。还有教师认为通过问题汇总可以将研究内容相似的学生分到一组,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教师的考虑不无道理,但在汇总分类环节,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被合并掉了,而且教师在汇总分类的时候,更多是从知识逻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兴趣生活出发。

3.问题过于简单,虚假研究盛行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狗撒尿的时候要抬起一条腿?”“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美人鱼的传说是真的吗?”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要么不着边际,要么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在从问题走向课题的时候,教师们往往认为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问题才具有研究的价值,才能够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为此,学生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现实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下,很多学生研究的问题相对而言都过于简单,每一个学生通过研究都能拿出精美的研究成果,很少听说有哪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失败了。

事实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都是一项未知的旅程,有很多的不可确定性,也有很多的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一项任务对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挑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性。为此,过难和过易的问题都不适合学生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学习,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学生经历了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研究对于自身的挑战和提升,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不足,从而产生了积极学习的动力,那么不管研究成功或失败,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4.问题不具独特视角和创造性

在选题课上,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关注研究课题是否明确,表述是否规范,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个人独特的视角。

对学生而言,选题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研究做准备。选题本身就需要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内涵,这样才能避免让学生总是在进行一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避免做重复的工作。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迁移到生活中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观念的独特性,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达克沃斯发人深省地问道:“所有儿童在其一、二年级都有惊人的智力进步……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随后就慢下来了呢?在儿童的童年时代晚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智慧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继续拥有自己精彩观念的人如此之少?”她认为这是由于成人的忽略或偏见、社会的习俗或禁忌阻止孩子们探索他们自己的观念,并使他们觉着他们没有自己的重要观念,仅有愚蠢的或罪恶的想法。她认为每一个人的自己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1]。endprint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人观念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的独特视角,只有提出独特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去网络上,或通过调查访问将其他人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

5.问题成人化、学术化,缺乏儿童视角

在选题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并不是他们真正想研究的问题。比如“感受家乡之美传承乡土文化”、“体验中华戏曲”、“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调查”、“尊师孝亲,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些问题明显可以看到其中教师引导的痕迹,学生很多时候往往是处于“被问题”的状态。再比如“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排放才能减少人为的干扰”、“选怎样的餐具才能减少同学挑食”、“怎样能够就近打羽毛球”这样一些问题显然更贴近学生学活,更能体现儿童的视角。

所以,在选题课上,当学生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想研究的问题还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真正所关心的、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问题的选择无法兼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般来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会涉及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活动主题。比如说上学期研究“美食与健康”、“消防安全”、“家乡经济的发展”,下学期研究“环保你我他”、“交通安全”、“学会理财”等。应该说,不同的主题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领域了解各种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研究的广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学生每次研究的问题都没有相互的联系和连贯性的话,对拓展学生研究的深度是不利的。

当学生真正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为此,在选题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在前期的研究和积累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具有一定连贯性的研究问题,比学生今天研究这个问题,明天研究那个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其对某一类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二、选题指导课中常见问题的规避与解决

1.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珍视学生的原生态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需要我们培养,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孩子天生就喜欢提问,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但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不注重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更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原生态问题。比如说在三年级某班学生在开学初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教师问:“你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要研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晚上为什么没有太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有的蛇有毒有的蛇没毒?可见,没有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也是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意识的,教师需要呵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看上去天马行空,但是背后却折射出三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三、四年级的孩子普遍对大自然、植物、动物感兴趣,到了五、六年级才会逐渐对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教师在选题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兴趣是引领孩子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是可以去研究的,哪怕最后研究不出什么结果,失败的研究过程也会带给孩子很多深刻独特的体验,教师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扼制学生的研究欲望。“走弯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过程。

2.注重课外的观察和积累

选题指导课的成功,关键在于课外的观察和积累。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从学生的身边提炼和发现问题,提出预设的研究主题。其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与积累生活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好的问题,要善于积累、归类,形成问题素材库。素材库里面丰富多彩的选题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思维,激活它们的问题意识。

比如南京的南湖三小从三年级开始鼓励学生记录身边的问题,鼓励四年级以上学生口头调查社区问题,鼓励高年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成长中的困惑。学期结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期开始,召开讨论会,召集学生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汇总本班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搜集与整理,学生更容易提出自己感兴趣、质量也较高的问题。以下是南湖三小汇总的学生研究问题。

2011~2012第一学期学生研究问题汇总表

3.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选题指导课其实没有固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可以灵活地放在学生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比如说,学生在总结前期研究的课题成果中,又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新课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一旁引导,帮助学生生成新课题。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出高质量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相关主题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问题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有深度。比如说,南京黑龙江路小学的王宁老师执教《地铁与生活》一课时,学生刚开始对地铁提不出什么问题。于是老师布置了以下几项体验活动:第一,利用节假日乘坐一次地铁,感受一下地铁的舒适性;第二,体验一下,从家里到地铁站,是不是很便捷;第三,查看南京的地铁规划图,看看未来你家附近有没有新的地铁站;第四,访问一下你的邻居,了解他们对地铁的看法。在两周的体验活动中,有学生不仅访谈了自己的邻居,还访谈了地铁上的工作人员,还有学生把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路线用手绘地图表示了出来。通过深度的体验,学生最后提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现实的问题:能否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增加地铁班次?能否多增加一些地铁站点?在新街口换乘2号线的时候,能不能更节省时间?能否在地铁口建1~2个简易厕所等等。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4.《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四

2013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

本选题根据我院2013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各门课程的特点、要求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确定。学生应按照学院安排,结合自身特点,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

说明:可以到各地参加全民健身社区推广展示活动、社区广场舞公益推广活动、进城小公民体育展示推广活动等系列志愿活动,还可以积极参加各地开展的“文明城市文明使者”教育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写出实践报告。

2.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社会实践活动

说明:以雷锋为榜样,联系相关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进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可采用道德宣传、扶贫帮困、法律普及、法律咨询、法律维权援助、家电维修、农技咨询培训、义演义卖、演讲会、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并写出实践报告。

3.开展民工维权活动

说明:要求学生到当地开展民工维权活动,结合实际,通过典型个案或群体的调查问卷,指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相关专业学生还可以为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援助。写出调查或实践报告。

4.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调查活动

说明:对当前新形势下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或实践论文。

5.“我们的价值观”调查活动

说明:可以大学生、高中生及90后农民工、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农民等为例,可以结合党的十八大对公民核心价值观的概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互联网、城镇化多重影响下的年青一代的四个方面核心价值观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展开调查,探究其趋势、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或实践论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6.开展重温长征路、感受革命艰辛的红色体验实践活动

说明:可以选择当地革命老区、根据地等开展此类实践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寻找老红军、老革命回顾革命历程等进行;也可以组队到江西、福建、贵州、四川、甘肃等地重走长征路,收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革命事迹,并开展宣传活动,从实践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理想和信念。写出实践报告。

7.开展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调查活动

说明:对当地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状况和保护问题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8.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调查活动

说明:对当地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地方戏曲、地方传统艺技、地方传统小吃制作工艺、方言等的传承和保护情况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9.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

说明:对革命根据地或老区现今经济、社会等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困难开展广泛调查,对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

10.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史调查

说明:对家乡经济社会发生(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的翻天覆地变化历史进程展开调查,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记载、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1.公民唯物论、无神论教育的调查

说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城乡一个或几个社区、乡镇,对有关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如集资建庙宇等)、一些信教徒的思想、生活等情况作一具体调查,并运用所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策。写出调查报告。

12.各类企业的劳资关系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一个地方某个类型(国有、民营、合资、个体等)企业,调查该企业的劳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

13.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各类企业的生存发展情况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某个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调查该企业在面临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衰退面前,企业面临的危机及应对措施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4.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3-5个城乡社区,通过实地调查,采取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随机形式在你所选区域了解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状况、党内民主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和社区党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存在问题,也可对党的基层组织在化解、调节社会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问题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推进作风建设的举措及其影响调查等,也可以收集相关3-5个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写出调研报告或论文。15.浙江改革开放实验区调查

说明:(1)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调查。可以组织对义乌建立新型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义乌市场建设、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成绩和问题进行调研,也可对生活在义乌的外商经营及生活状况等进行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舟山群岛新区调研。可以组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及特点、新区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问题、旅游开发、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新区规划、与其他地区发展关系、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政府管理及问题等开展调研,写出调查报告。

(3)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调查。可组织对温州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债券市场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机构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各行各业发展实例调查

说明:选择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在经济结构、科教文化、城市建设、精神风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等实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收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的照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

17.平安浙江、和谐社会的创建活动

说明:组织我校学生积极投身我省各地的平安社区和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为平安浙江建设作贡献,并在活动中了解我省城乡创建平安社区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对城乡社区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或进行平安社区建设的个案调查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对策。写出调查或实践报告。

18.调查我省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说明:调查和了解我省各地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地位及存在问题,认识非公经济发展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并提出促进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亦可选择当地

一、两家有影响的民营或外资企业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19.调查我省各地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

说明:调查我省各地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对策。写出调查报告。

20.某一群体(大学生、农民、农民工、公务员、商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仰问题研究

说明:组织学生对对某一群体开展调查,提出因应对策;写出调查报告,供各地个部门参考。

21.当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行为模式的比较研究

说明:选择3-5个城市和农村社区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城市和农村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不同观念、行为模式,探求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好处与劣处,探讨其根源、分析其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教学思考。

22.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面临挑战调查

说明:对自己所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及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中可采取查看文献、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或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相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亦可对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变化、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城乡结合部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治安问题、征地款项的发放使用问题、劳动力安置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调查,了解和分析相关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挑战,并探讨有关

对策;调查各地采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和进展、特点、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各地人民群众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调查当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做法、成效等;调查浙江等地饭店、酒家的“光盘”行动的情况及影响等。写出调查报告。

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相关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特点、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写出调查报告。

25.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乡镇村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查阅相关文献、访谈、问卷等形式,以农民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核心,调查了解当前发展情况及趋势、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26.新时期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说明:选择一至二个有代表性的村,重点考察农村干部的选举产生过程中村民的作用以及选举环节的民主性、法制性,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还可以对某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新农村治理模式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7.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乡镇村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查阅相关文献、访谈、问卷等形式,以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产业调整为重点,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情况及趋势、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

28.新农村社区管理问题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乡镇村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以农民日常管理问题为重点,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管理制度及机制,调查了解广大农民对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诉求,了解当前农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29.中小学学生安全问题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城市或乡镇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件、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0.浙江沿海地区中小学生信教问题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5-10个城市或农村社区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生信教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1.农村或城市居民低碳观念、低碳行为方式的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城市社区或乡镇社区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居民的低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2.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企业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以安全生产为核心,调查了解当前发展情况及趋势、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3.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影响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城市社区或农村社区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对居民生活的、思想等的影响,了解其发展趋势、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机制;还可以进行古村落中教育习俗及其现代价值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34.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1-3个城市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政策、机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5.城市流浪者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1-3个城市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城市流浪者生活和管理的现状、趋势、政策、机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6.高教大众化背景下高中生家庭子女教育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1-3个地方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高教大众化背景下高中生家庭子女教育观念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发生变化的内外因素和影响及对策。写出调查报告。

37.中国梦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调查

说明:选择1-3个地方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和对“中国梦”的认识。写出调查报告。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全面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择业标准,从个人实际出发,学会自己求职择业,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38.本专业就业前景、趋势调查

说明:通过走访等形式调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9.公司(单位)招聘趋势、特点调查

说明:采访公司在用人过程中对本人所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举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0.校友及成功人士创业历程访谈或调查

说明:走访知名校友及成功人士,调查和了解其成长经历,从中得启发,找差距,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1.创业之星之创业创业历程、经验访谈

说明:寻找1—3名当地的知名创业者进行深度采访,了解其创业之路,总结其创业给当代大学生的启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2.大学生创业之星访谈

说明:寻找1—3个我校或国内其他高校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进行深度采访,了解其创业之路,总结其成功创业给在校大学生的启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3.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调查

说明:通过对省内外高校大学生近三年来择业、就业的情况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当前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政府、社会(家庭)、企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角度分析对策,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4.大学生创业形态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3-5个高校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创业意向(概率统计、百分比),大学生实际创业成功和失败案例剖析,研究大学生实际创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及存在问题,思考大学生创业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六)其他。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和需要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自行选择或设计符合今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项目和内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写出实践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五

实践课程参考选题

1、XX市房地产市场现状调查

2、XX市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3、XX市小城镇发展状况调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等)

4、XX市资源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如湿地、大气环境污染、人文资源等)

5、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农民负担、收入增长、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生活消费、征地补偿等)

6、XX市国有企业改革现状调查

7、XX市构建和谐社会情况调查(和谐校园、和谐社区)

8、XX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调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五个统筹”等)

9、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现状调查(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循环经济等)

10、XX市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

11、XX市“两个率先”进展状况调查(全面小康社会)

12、XX市社会公平正义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调查

13、XX市非公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14、XX市包容性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调查(城乡、区域、行业、社会阶层)

15、物价上涨与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16、居民投资结构及成因调查分析

17、XX市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考察(教育水平、科技进步、市民道德素质、图书文化市场等)

18、XX市创新能力建设调查与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政府管理创新、创新型高校建设)

19、XX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生存环境、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生活状态、健康状况等)

20、提升XX市民科学素质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调查

21、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问题调查

22、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与践行调查

2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调查

24、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对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人类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25、中国梦我的梦——当代大学生的梦想调查(或XX市民梦想调查)

26、当前中日关系及大学生国民感情调查

27、大学生出国热、入党热、考公热、考研热、考证热现象及原因调查

28、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如理想信念、文明程度、道德状况、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爱国情绪、心理健康、婚恋观及独立生活能力等)

29、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及就业心理变化调查

30、困难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调查

31、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及特点规律研究

3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现状调查

33、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调查。(目的动机、选题能力、组织策划、沟通协调、方式方法、理论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实践报告撰写能力)

34、河海大学XX校区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

35、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调查研究

36、河海大学XX校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调查

37、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调查

38、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

39、河海大学XX校区研究性教学及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40、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对策调查

41、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调查

42、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调查

43、“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如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校园)

44、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如XX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伦理、水文化、水利设施运行维护、农田水利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校园等调查。

45、XX创新驱动:如XX建设创新型城市调查。

46、XX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一核八园”等调查。

47、政府自身建设、工作作风转变及密切联系群众状况调查

48、XX市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49、XX市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经营状况、市场环境、融资成本、税赋情况、人力资源成本等)。

50、XX市民间资本借贷情况调查

51、XX地域文化与XX精神的内涵调查

52、城乡居民(大学生)幸福感调查

53、XX市食品安全与保障调查

54、“新苏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经验调查

55、XX推进城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56、XX建设智慧城市现状调查

57、XX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及现状调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承载情况、市民的生态理念、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美丽XX、美丽河海等)

58、XX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调查(成绩经验、主要优势、主要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

59、XX城市文化品牌培育与推广调查研究

6.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教案 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教案 一、目的要求: 1、从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筛选,选择可操作、有价值、切实可行的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及活动方式。 二、活动重点: 教给学生选题的方法,确定探究的具体内容。 三、活动准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环境。 四、活动课时: 1课时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同学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课本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则需要我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观察、去体验,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今天,我们讨论一下你想研究的什么内容,心中可能还有一些疑惑没有解开,还想对某个问题做更进一步的了解,或许你们生活中遇到了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请把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兴趣爱好等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2、学生开始申报课题 指导学生填好申报表中的`“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目的”、“申报人”等栏目。 3、筛选课题 指导学生讨论:哪些课题比较有研究价值,有哪些课题适合我们来搜索资料,哪些课题适合研究,哪些课题适合展开研究活动。 4、学生根据筛选出的课题,重新确定想探究的问题。 5、让提出同一问题的同学去寻找自己合作的伙伴,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小组。 6、小组民主选组长,让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课题确定要探究的内容及活动方式,指导学生注意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 7、各组代表汇报本组活动的主题。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自主发现并确定了研究的主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希望你们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最后取得成功。  

 

7.《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七

所谓实践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把多样性的实践活动统一到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来, 把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进度开展实践活动, 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无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觉参与、自主开展各类活动, 从而既达到消化汲取书本知识精华的目的, 又满足了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要求。实践教学使教与学这两种原本矛盾的事物平衡起来, 相得益彰、互助互促, 从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自觉、自立, 教师指导、督导、教导, 使教与学共同发展, 亦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成才

实践教学属于教学环节, 以教学方式展开, 主要是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专题性强、涉及学生面广、挖掘力度深、以理示人的特点, 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的弊端, 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一)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 使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科学的方法论,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大学生, 使学生们认识、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而实践教学教师则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之中,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深刻领会课堂教学内容,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 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刚入学的新生为例, 开展实践教学, 有助于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是懵懂和茫然的,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同时也夹带着无限的迷茫。因此, 如何树立今后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何合理的度过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 从而使自己今后的人生更加光明、精彩, 成为摆在新生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开展关于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们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与热烈的讨论, 表达自己对大学四年甚至毕业后的学业生涯规划, 使每一名大学新生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次次问与答的交锋, 使学生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次深入思考与探求的机会, 使他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而使他们从踏入大学校门开始, 就着手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

(二) 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当代的大学生, 思想活跃,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 兴趣爱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进入大学后, 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更高,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具备了一定的对事物进行论证性思维的能力。因此, 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讲授的单一形式, 希望能有自己参与的教学体验。实践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能学会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高年级学生为例, 为了解决他们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困扰, 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 开展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的方式, 通过幻灯片展示和讲解, 生动再现在党的领导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看到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让学生们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备受鼓舞, 同时也使学生从自身心灵上找到了与理论知识的衔接点。

二、实践教学促使辅导员进步

实践教学不仅仅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 对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进步来讲亦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是一线学生辅导员, 通过实践教学, 辅导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自身的专业理想、提高专业素质, 这对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进步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因此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阅历浅, 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往往肤浅或片面, 同时又具有思维活跃、喜爱探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 辅导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 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努力突破传统桎梏, 力求创新。思想政治课本身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理论性较强, 也比较抽象, 难于理解, 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其作用就突显出来。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通过社会调查、素质拓展以及其他活动形式,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遵循“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诠释理论的真谛, 同时,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 辅导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为其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辅导员树立专业理想, 提高专业素质。

辅导员这一职业, 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 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又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往往容易倾向于事务性工作, 而忽略了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这对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以及工作水平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为辅导员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让辅导员得以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 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这样可以促使辅导员及时树立和调整专业理想, 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对辅导员自身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实践教学是学生成才的阶梯, 是辅导员进步的动力。学生们亲身加入到自觉、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教导学、学促教, 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贾巨才, 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8.《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践》选题指导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消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基层指挥人才的前沿阵地。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为新形势下消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主要是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角度,探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消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消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革命军人思想道德修养》、《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主干课程组成。从逻辑结构上看,这四门课程的设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彻始终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

1.《革命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学概论》从总论的角度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命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学概论》是学员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主线来编排的,绪论部分就全面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学员提出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教材第一章重点突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材第二章内容重点突出了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他章节主要是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结束语部分提出了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做为教材的总结,和绪论部分相呼应。既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突出了这门课程的重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原理”课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学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员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灵魂。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点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概论”课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学员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个完整的体系,这四门课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学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课程的教材都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领会教材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从自身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它的内涵告诉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我国传统德育以教师说教为主,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把受教育者看作简单的教育对象或客体,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地位,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对于消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员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需要和学员的个性差异。尊重学员成长需要,就是关注学员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矛盾,帮助他们有效解决人生问题,面对和回答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就是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要求上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要有层次,注重个别化教学。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员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题讲座等。以巩固和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使学员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员在实践体验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指导生活的自觉性,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实践教学活动决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而应将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员主体性的发挥较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将讲授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若引入大量教材以外的时政材料、场景,容易发生时间上的冲突,会给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拓展和挖掘带来困难。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它不仅可以再现过去的真实场景,还可预测未来,缩短时空距离;同时,加大信息容量,做到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使学员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以培养学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现在大部分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是公式化、制度化的,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关注考试的分数,学员自身真实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却根本无法得到体现,部分学员显现出“高分低德”的状况。改革创新考核方式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创新考试模式。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内容,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对学员的考核可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写时事评论、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重在考察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大胆改革创新,不仅会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会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求职登记证明下一篇:西藏2018年安全员A证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