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2024-10-14

化学能与热能教案(通用8篇)

1.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篇一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 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答案:1.D2.BC3.(1)C+H2O

高温 CO+H2 吸热(2)70:11 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Cl-Cl键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归纳小结]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3 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 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 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 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 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B可节约燃料

C 可缓解能源危机 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 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答案:1.C 2.CD 3.B 4.92KJ N2(g)+3H2(g)=2NH3(g)△H=-92KJ/mol

2.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篇二

关键詞 教学活动 浅入浅出 贴近生活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书本上的各种观念和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不论专家们对教学课程提出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一旦到了课堂,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①在过去化学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教师有自己固有的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一代又一代学生升学考试,但是这些方法是不是真正适用于每个学生,真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长远的帮助,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现在仍有老师实行满堂灌的方式,有的按照自己的经验,复杂的讲述着问题,显得老师很有水平,然而这么有水平的教师,是不是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或者真正能够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1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曾经在实习的过程中,听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评课,他说:“如果能够通过很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那我们何必绕那么多弯讲得那么复杂,讲得复杂不是水平,能够简单明了地说出知识的道理,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这就够了。”其实这种想法也是有很大挑战的,因为有部分教师是按传统思维进行教学,用复杂的理论去理解另一个理论,显示了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讲课,也是最安全的讲授方法,但是如果大胆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我们的化学知识,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以《化学能与热能》中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来讨论怎样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释化学理论。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材是用物理学中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来说明能量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学生本身对物理中的这个知识点理解得就比较吃力,现在用这个知识点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中另一个比较抽象的现象,就会出现比较混乱的状态,在实习期间部分教师都是这样讲解,学生根本分不清,到底怎样是放热怎样是吸热,就算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做题过程中同样会出现混乱状态。而作者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式,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气球充气、放气的过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气球里充的气相当于能量。反应物能量高,相当于大气球,生成物能量低,相当于小气球,大气球变成小气球是放出能量的过程,那么反应物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也是放热的过程;反之,则是吸热的过程。同样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另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也可以解释“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充满气的气球能量高,它会很容易爆破,表现得不稳定;相对瘪的气球能量低,不容易爆破,变现得较稳定。通过这样的讲解,很多同学都记住了怎样通过能量守恒来判断化学反应时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对这部分内容也有了很好的理解,相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反思,不断去发现,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授课方式适合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不一定要显得多么高深,“浅入浅出”也不失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知识贴近我们的生活,让知识活起来,变得生动,更容易接受。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②的要求。传统重视知识本身,而忽略知识产生的过程的学习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会学”比“学会”要更重要,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远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学会学习就等于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从知识的产生、推导的过程着手,让学生掌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③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遇到学习障碍,告诉学生不要恐惧,借助权威人士的成功事例帮助学生获得信心。如果仅仅去给学生灌输一些鼓励的话语,肯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权威人士的方法,来告诉学生成功人士,都是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了成绩。此外,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 总结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实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做到“寓教于乐”,在课堂当中才会更加游刃有余,不仅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还能提高科学素养,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热爱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试行)[Z].2001.6.

②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403.

3.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 篇三

主讲人:王南花

本周教学内容: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③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②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烧杯;③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七、教学内容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思考与交流:

1.木材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生成生石灰(CaO),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追问:上述两个例子,一个释放热能,一个吸收热能,你能得出热能与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启发引导:

1.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探究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课后思考:

①.糖类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外的燃烧是否不同? ②.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什么?新能源主要指的是哪些? ③.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化学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二)问题:在适量盛水的烧杯中,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硝酸铵晶体,用手触摸烧杯外壁,会又什么感觉? 探究1:铝与盐酸的反应(P33实验2-1)思考与讨论:

1.铝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2.铝条为什么要打磨光?

3.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能采用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探究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P34实验2-2)思考与讨论:

1.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根据已有知识猜测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

3.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问题讨论:

1.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2.实验中产生了刺激性气味气体,请提出改进措施。探究3: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上述三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4.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2.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3.通过探究性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2.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以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开、关灯。

【思考】开灯过程中消耗了何种形式的能量?关灯后是否还有电流流过? 【新课导入】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思考】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分析】火力发电原理

【问题思考】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方式及存在弊端。

【讨论】火力发电弊端:经多次能量转换,能量损耗大,燃料的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板书】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火力发电(1)能量转换(2)存在的问题

【问题思考】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引导】引导分析

【探究1】

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铜片:

无明显变化

锌片: 表面产生气泡

【探究2】

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请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片: 溶解

结论:有电流产生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

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板书】 2.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

【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板书】

(2)Zn-Cu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听讲】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并记录。【启发】电能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上述装置能产生电流,其它类似的装置是否也能产生电流? 【演示探究】

改变电极材料、溶液、连接方式进行演示探究(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②要有电解质溶液 ③两极要形成闭合电路 要点:两极、一液、要闭合 【板书】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级、一液、要闭合 【引导】

【探究3】利用桌面上的苹果和其他材料制作一个水果电池。【思考与交流】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连连看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练习【课堂练习】

1.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稀硫酸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锌片的质量逐渐增大

B.电流方向是从铜片向锌片 C.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D.氢离子浓度逐渐变小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

B.X>Z>Y

C.Y>X>Z D.Y>Z>X

3.下列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是()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A

2.C

3.C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A.逐渐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 不变

D.逐渐变小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电池的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原电池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D.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4.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此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5.将____能转变为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原电池中正极发生_______反应,负极发生_______反应。原电池中,在外电路,电子由____极经过导线流向____极。在内电路,阳离子向____极移动,阴离子向_____极移动,这样就形成了闭合回路。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__________反应。【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篇五

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自主探究探究1)(2)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时设致了“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自主探究探究2)(3)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化学历史故事延伸课堂,拓展视野。最后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了解电池历史,不仅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同时拓展学生是知识视野。(自主探究探究3)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自主、合作、探究、发展”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思路如下: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最后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了解电池历史,不仅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同时拓展学生是知识视野 【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必修I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但是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了“将锌粉和稀硫酸直接接触进行反应”这一演示实验和“如何检验是否有电流产生?”这一问题,淡化了其中相对于他们知识水平而言较为难以理解的电极电势的知识,而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的设计思想,然后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实验技能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路组装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Cu-Zn原电池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⑶通过不同的组成,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⑵经过探究过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思维意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⑶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了解电池历史,体验学习化学乐趣,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1.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负极判断及简单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以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装置设计 【设计思路】

设计出一套可以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必要性→设计出一套可以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可行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的分析)→设计出一套原电池→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研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能否实现直接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如何实现直接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如何确保实现直接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和“化学能是如何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这四个问题贯穿起来,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缜密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装置之间的联系。而在实施过程中,在实验用品的选择上,提供了多样化的实验用品,让学生可以积累到尽可能多的实验素材,获取更多的感观材料,然后从众多的材料中找出共性、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此同时,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一知识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教师创设情景,学生通过思考得到启发,通过分组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了解电池历史,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同时拓展学生是知识视野。【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软件(CAI),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学习方法】预习——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带鳄鱼嘴)、烧杯、西 红柿等水果及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探究

环节二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环节三创设实验情境,探究并总结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环节四知识升华,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电池发明史,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探究

【讲述】燃煤发电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分析利用火力发电的利弊 【设问】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环节二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1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结论(小组讨论)

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再使锌片和铜片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做一个合理的假设解释你的疑问!【学生假设】假设:电子从锌片跑到铜片上。【追问】如何证明电路中有电子通过?

【学生回答】用电流表检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动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2: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结论(小组讨论)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锌片和铜片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

【教师】有电流产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什么装置? 【学生】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板书】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小组讨论】1.在锌片和铜片表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4.溶液中有哪些看不见的现象? 【展示图片】

【小组汇报】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电流由铜片流向锌片,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Zn失去的电子成Zn2+进入溶液,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Zn,阳离子移向正极Cu。【模拟动画】 【过渡】原电池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哪么要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 环节三创设实验情境,探究并总结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探究】用下列药品:Zn片、Cu片、石墨棒、Fe钉、玻璃棒、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电流表、烧杯等设计对比实验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设计的原电池

实验现象

电流表是否偏转

能否构成原电池

结论

【讨论总结】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等;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两极一液成回路” 环节四知识升华: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电池发明史,拓展知识视野 【课堂练习】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的故事 【阅读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史

【课后作业】

1、回家搜集下列材料:Fe片(Al片)、Cu片、导线、水果(饮料)、电流计,电流计(去掉电池的音乐卡片、发光二极管或手电筒用小灯泡),请设计一个装置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音乐卡片重新发出响声、发光二极管或小灯泡发光)。并画出设计草图。

2、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3、习题检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原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极作为原电池的正负极。

2、要有电解质溶液

3、要形成闭合回路

4、要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根据课堂实时反馈和学案完成情况我统计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从知识层面上,都了解了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认可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判断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相应的电极反应式,一小部分同学了解了有关盐桥的简单知识。(2)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所有同学都能根据装置图进行验证性实验,得出相关实验信息,并详细记录,一部分同学能有条理的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分析试验信息,得出规律。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设计原电池这一装置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环节,为基础较好的同学搭建一个较好的平台,实现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以及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提升,而同时也复习了各种基本反应类型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通过设置原电池装置的设计这一环节,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思维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而基础较差同学也可在其他同学的知道和启发下进行思维与理解。而通过设计原电池形成条件探究这一环节,基础好的同学可通过有序思维,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验,从而快速得出实验结论,而让基础较差同学积累较多的实验现象这样的直观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找出共性,与此同时同时也通过“你是如何决定选取这些材料进行实验的?”这一问题的启发,实现对思维的有序性的培养。【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通过化学史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化学转变成电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设计注重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真正体现了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的螺旋式上升,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探究设环节,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实现了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是这节课的特点之一。

6.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篇六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P129一、三、1与2,思考。

7.热能与动力工程排名 篇七

热能与动力工程排名西安交通大学 A+,2 清华大学 A+,3 上海交通大学 A,华中科技大学 A,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6 浙江大学 A,东南大学 A,8 天津大学 A,9 华北电力大学 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11 重庆大学 A,12 大连理工大学 A,上海理工大学 A,14 山东大学 A,15 中南大学 A,东北大学 A,17 北京科技大学 A,18 哈尔滨工程大学 A,东北电力大学 A,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21 同济大学 A,北京理工大学 A,23 内蒙古工业大学 A,24 兰州理工大学 A,25 山东科技大学 A

B+ 等(38个):江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中北大学、邵阳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天津商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大连水产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集美大学

B等(38个):兰州交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贵州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疆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烟台大学、茂名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燕山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南昌大学、郑州大学、佳木斯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青岛大学、攀枝花学院

8.热能与动力工程简介 篇八

热能与动力工程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和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录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

知识结构要求

就业方向

修业年限

开设院校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

知识结构要求

就业方向

修业年限

 开设院校

展开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目标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即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编辑本段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编辑本段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硕士

编辑本段主要专业实验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等

编辑本段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编辑本段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等等

编辑本段修业年限

四年

编辑本段开设院校

青岛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湖南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武汉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德州学院 新疆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中山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中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中北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四川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

吉林大学

东)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扬州大学

山东大学 东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沈阳化工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藏大学 南华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山西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 长江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佳木斯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中原工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烟台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工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邵阳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集美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原

河北理工大学,华河北农业大学 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

燕山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京)平顶山学院

运城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

武汉科技大学

京)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中国矿业大学徐海河南理工大学万方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学院 学院 科技。..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哈尔滨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学院 学院(威海)河南城建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河北联合大学轻工

学院 学院 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

科技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河北工程大学科信

宁夏理工学院

学院 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长沙理工大学城南顺华。..工程。..学院 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南京工业大学浦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

上一篇:钱学森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