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背篼》

2024-08-04

4《背篼》(共9篇)

1.4《背篼》 篇一

“背篼干部”精神报告会发言摘登

背篼在身上 人民在心中

——“背篼干部”精神报告会发言摘登

4月13日,省委礼堂召开“背篼干部”精神报告会。傅建平摄

当邮差 装民生 背民心

背篼,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工具。

这一次,背起它的,不是贫苦的山里汉子,而是怀揣责任与梦想的共产党员、麻山腹地的基层干部。

老百姓的苦,他们惦记;老百姓的需要,他们知道。为老百姓当邮差,背篼里装的是深情,装的是民生。

有形的背篼在背上,无形的背篼在心里。从“大关”到“冷洞”,我们在战天斗地;从“背篼”干部,到全省2万干部下基层,我们在顽强拼搏。就是为了贵州各族群众的安康生活!就是为了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就是为了后来居上的百年梦想!

闪耀于贵州奋力爬高、经济起飞的冲锋号中,根植于“团结奋进、开放创新”的贵州时代精神的肥沃土壤,“背篼干部”淬炼的精神钢火十分可贵。可贵在他的真情实意,可贵在他的脚踏实地,可贵在他的胸怀梦想,可贵在他的不懈努力。

这,就是构筑“精神高地”的坚强基石!

这,就是冲出“经济洼地”的汇海之力!

共产党一心为民。我们虽然并不需要人人背起背篼,但我们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坎上。我们看到,多彩的贵州大地上,没有背篼的“背篼干部”们,正在为改变贵州面貌奋力拼搏,正在为招商引资南征北战,正在为“两加一推”殚精竭虑。这是大精神,这是大智慧,这是大力量。

背篼在身上,人民在心中。激情四射的时代,热情拥抱每一个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让我们一起,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共同创造一个日新月异的新贵州,一个全面小康的新贵州,一个文明和谐的新贵州!

长顺县敦操乡党委书记胡荣忠:甘为百姓背背篼

2009年1月,我初到敦操,调整产业结构无人接受,征兵没人报名,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项目也没人愿意投劳。为什么这么多惠民政策,群众不理解?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需要干部做什么?怎么做?

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作为班子的带头人,只有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开始接触群众,干起了琐琐碎碎的工作。

2010年春节,村民王金国的低保款错打到王定周的卡上,我们去了三拨人,就是要不回来。好说歹说,他才答应,“有一块钱还一块钱,哪天有哪天还!”包点干部曾德凯站出来说:“我去试试”。不到两个小时,王定周就办了退钱手续。原来小曾经常帮这里的群众捎带生活物品,小曾说话这里的群众都认账。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由于山高路陡,群众买包盐巴要走一整天。早在90年代,干部下组时,帮助群众捎带一包盐巴、一把面条,日积月累形成了规矩,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为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这件事,使我进一步意识到,我们要攻克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重要的是要迅速敲开群众的心坎,得到群众的认可。

在继承历届班子好传统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按照“创先争优”、“四帮四促”、“三实三创”、“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等活动要求,结合乡情,制定了“三定五帮一创建”的“351”工作法,以定点、定人、定时的方法,开展五个方面服务工作:帮助贫困家庭找到一条致富路子,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照顾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急病人员用车和协调解决有关医疗费用,帮助边远群众捎带日常生产生活物资,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重树生活信心。创建一个富裕和谐的敦操。乡里还给全乡34名干部,定制统一的服装,配发一个背篼,为群众捎带生产生活物资,并在每个村民组最显眼的地方挂起了“为民服务责任牌”,公布了干部的姓名、电话和服务内容。

村民罗水保外出打工6年,春节回家过年,根本不相信家乡的“背篼”干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拨通了包点干部梁勇的电话,要求帮忙捎带面条和食盐。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梁勇就冒着寒风大雨,浑身稀泥地把物品送到了自己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乡干部背着背篼,从大事着眼,从小处入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早在2010年,面对干旱少雨、耕地破碎,敦操只适合栽种耐旱作物的实际,乡党委、政府决定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重点发展高粱、花椒和种草养羊。乡干部到村民中动员,没有一户人家愿种高粱,买来的50亩花椒苗也没人愿栽,500只羊羔仅发放360只,剩下140只也没人要。原因是乡里曾发展烤烟,由于干旱和土质等原因,收成不好,大部分农户都不同程度吃过亏。我们也意识到,如果农户改种失败了,就意味着第二年要挨饿。

面临这个困境,我们下决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就及时组织全乡干部集资,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了27亩平地种高粱、50亩山地种花椒,还养了140只羊羔,干了一年,群众看到干部获得了好收成。

第二年,仍然有部分群众犹豫,但一部分群众主动种上了高粱,其中,村民梁小七种了1.2亩。包点干部花万周为帮助他取得好收成,三天两头都往他家地里跑,教他栽种、教他施肥,做好田间管理。秋天梁小七收到高粱1000多斤。他逢人就算这笔账:1亩2分地,种包谷顶多收400斤,1斤一块二毛钱,收入不到500块;种高粱收了1000多斤,1斤一块八,有将近2000块的收入,再加上高粱秆也扎成扫帚卖了1000多块钱,种高粱实际收入将近3000块钱,真的比种包谷划算多了。他激动地对老乡们说:“没有乡干部的动员和热心帮助,我哪能有这么多收入?明年我要把家里的5亩地全部种上高粱!”

看今朝,2000只羊羔送到乡里面,群众抢着要;10000只绿壳蛋鸡养殖指标,两天内报名领养数量就超过11000只;1000亩核桃种植,苗到后都全部领完,并全部下了种。望未来,干群同心奔小康,明天的敦操一定更美好。

长顺县红十字会驻村“四帮四促”干部方洲:勤政为民促发展

2011年,我被组织派驻到敦操乡打召村开展“四帮四促”活动,我在帮扶工作中,也成了一名“背篼干部”。

敦操乡干部的这种做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背的是帆布书包,捎带的物品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后来就背上背篼,能捎带更多的东西,也方便在山路上行走。乡干部20年如一日,背出了民生、背来了民心、背走着贫困,受到了群众的衷

心爱戴,密切了干部群众的鱼水之情,今年3月的一天清晨,天一直下着蒙蒙细雨,乡干部梁勇起了个大早,目的是让村民趁着有利的天气赶快把种子种下,这样会多一些收成。他用背篼背着40多斤高粱种子,骑着摩托车,沿着满是泥泞、陡峭崎岖的乡间山路行进,途中,这位全乡驾驶技术最好的干部,在躲避滚落的山石时,摩托车排气管烫伤了他的小腿,同时,小腿也被锋利的石头划破,血流个不停,他强忍着疼痛,按时把种子送到了多户群众家中,这才返回乡卫生院简单的包扎处理后,又按原工作计划踏上新的路程。

全乡“背篼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急事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天,每一刻,在每一个村、每一个组、每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都在发生着激动人心的故事。

一天,我到村里动员乡亲种植高粱,虽然种子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但是群众没有钱购买薄膜、化肥等生产资料,大部分群众都不情愿种。于是我拨通了省红十字会领导的电话,领导同意将我们乡纳入2011年全省“绿色家园行动——爱心互助金”试点单位,一次性安排10万元资金支持我乡发展高粱种植,以无息借款的方式,解决乡亲们生产急需的经费。我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乡亲们。当我再次去打召村做农户的动员工作时,村民积极响应,工作推进得非常的顺利,一个星期以后,就落实了600多亩。我非常高兴。今年3月,全乡已经推进了1300多亩的高粱种植。事后,胡荣忠书记还开玩笑地说,小方啊,你已被老百姓接受为“背篼干部”了,我心里豁然开朗,背篼不但要背在背上,更要装在心中。

作为新阶段国家592个扶贫重点攻坚县之一的长顺县,全县仍有11.5万群众处于贫困线下,我们一定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期望,探索长顺因地制宜开发扶贫新路子。

长顺县敦操乡打召村村民柏光云:信得过的好干部

我们打召村是敦操乡最边远的村寨,2002年以前我们到乡里办事情、买化肥、买种子、买油盐,最远的要走上5个多小时的山路。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家里的农产品拉不出去,打召村也就成了全乡最贫困的村。

多年来,乡里的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们为群众带物品办实事的传统没有变,唯一改变的就是他们身上背的黄书包变成了竹“背篼”。

2003年,乡干部带领我们一起投工投劳,花了2年多的时间,于2005年10月修通了18.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成为全村人的幸福路、脱贫路。

2010年,我们也遭到了特大干旱,山塘的水都干了,好多人家连人都没有水吃,大家只好眼睁睁地把牛、猪等大牲口低价卖给外面来的人。看到满坡的包谷要干死,乡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饮水困难,乡领导带着干部来到了我们村,每天都是从上午7点开始,一直忙到太阳下山才收工,干部们对通路的组用车子运水,对不通路的组就靠人挑、人背,一个组一个组、挨家挨户地为我们运送生活用水。

61岁的梁春学老人,因腿走路不方便,根本就没有水吃,正托人打电话叫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回来时,陈乡长带着乡干部把水送到了家中,并当场拨通他儿子的电话说:“安心在外面工作,不要为老人担心,家中的困难,乡里会安排解决”。当时,梁春学老人不停地对陈乡长说:“啊很、啊很”。

“啊很”在我们苗语里就是多谢的意思。要感谢乡干部的不只是梁春学老人一个,还有打召村所有的群众。我们全村469户人家,是靠乡干部的帮助才度过了特

大干旱的那段日子,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头牲口因为缺水而死亡,这些都得益于我们乡的“背篼干部”啊。

现在,在我们敦操,“有事找干部”,成了大家的习惯,也是群众办事和解决问题的最好、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2002年,乡里为了方便大家,对马路市场进行改建,除规划修建摊位,还在市场附近修建移民搬迁新村。我家所在的河边组,条件很艰苦,我打算搬迁到移民新村生活,但当时很困难,手头没有钱。乡干部了解到我家难处后,马上帮忙协调了2万块钱的贷款,让我家顺利搬迁到了移民新村,住上了上下两层100多个平米的房子。二楼居住,一楼用作门面,开了个小卖部,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不仅吃、住不愁了,还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小货车,两个娃娃还就近上了学。我很感谢乡里的干部,没有他们的大力帮助,我家就不会过上今天的好生活。

长顺县敦操乡政府干部王茹刚:真正让群众满意

去年11月10日,按照乡里的安排,我第一次工作任务就是独自到服务点收取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一进村民家,主人不愿意跟我多说话,就直言告诉我家里没有钱,忙着要到地里干农活,我知道这是有意的回避我。正当我感到为难的时候,乡领导来了。原来他知道我第一次下组,就格外的关心我,一直跟在我的后面,当看到我碰壁时,乡领导说明了我的来意。主人这才乐意地缴纳了合作医疗款。乡领导走后,我又到了另外几户人家,我的话刚说完,他们用我根本听不懂的苗语说了几句后就匆匆离去,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们不欢迎我。

晚上10点回到乡里,乡领导看到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小王,今天收了多少合作医疗款?”我说:“就是你看到的那50元,后来我又去了几户人家,也不

知为什么,他们都不愿理我。在我老家,都是群众主动交,而这里我们亲自上门收取,老百姓还不愿交,国家政策是群众自愿,他们不愿意交就算了嘛。”乡领导听完我这一番话后笑着说:“小王,群众来乡里一趟很不容易,我们要主动走下去,你收不到合医款,是因为你才来,群众不认识你、不了解你,所以没有支持你的工作。别灰心,要主动接近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工作就好做了。”

通过同事的帮助,我知道了群众的需求。就时常送去一些生产、生活物资,以办实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当我再次收取合作医疗款时,我兴奋得热泪盈眶,一天内竟然收到了1600元。

我在给新花组村民送生活用品的时候,有个叫柏成华的村民向我反映他家的房子严重漏雨,墙体出现了裂缝,冬季屋里刮冷风,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要我帮助他协调解决危房改造。我仔细察看了他家房子的破损情况,并在民情日记上认真作下了记录,当天就向乡领导作了汇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乡里的分管领导到柏成华家进一步调查了解情况,经乡里开会研究,决定帮助柏成华家改造房屋。

一周后,当我告诉他乡里已经同意帮他维修房屋时,他还不太相信,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办成这件事。维修工程被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我把危房改造补助款送到他家的时候,他紧紧握着我的手,眼含泪花,激动得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从那以后,我每次到他们那里开展工作,他都会主动来邀请我去他家里吃饭,并向群众称赞我,说我的工作态度好、办事认真负责、工作效率又高。如今,我和当地群众就像一家人一样,每次到服务点开展工作,他们都会主动邀请我到家里坐坐,有的还坚持留我吃饭。

群众对我从不理睬到热情接待,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打交

道,首先就要对老百姓充满感情,要学会与老百姓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为了让敦操乡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我情愿背一辈子的背篼。

中央电视台贵州记者站站长念红梅:越深入越感动

今年3月15日到3月19日,我们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五天播出敦操乡“背篼干部”的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年初,我们报道团队三进敦操乡,拍摄了60多个小时的素材,与“背篼干部”朝夕相处近两个月,跟着他们背着背篼下村串户为村民捎物资、挨家挨户动员搞生产。看到了他们的成果,听到了他们的心声。时间越长,越了解那片石山,越了解那里的人,感触也就越深。

我们跟着乡干部梁勇来到敦操乡打召村罗小幺家,才知道,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这么难走的路,老百姓真的会为买一袋盐而发愁。罗小幺老人和妻子都已70多岁了,而且身体还有残疾,唯一的儿子也外出打工,出门就是一条乱石嶙峋的山路,他们真的走不动,我想这也许就是“背篼干部”们当初最简单的目的,想尽办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背篼干部”感动我们的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在敦操,有几张面孔让我记忆深刻,除了罗小幺老人,还有苗族姑娘梁水妹。水妹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地的风俗要砍一头牛来给母亲下葬,水妹希望乡政府出一万多元钱买这头牛,这笔钱对于财政收入只有3万多元的乡政府来说,不仅给不起,也没有理由给。乡党委书记胡荣忠跟我们说,他们并没有简单的拒绝。全乡经常都会有大量这样的问题考验着乡干部的耐心和智慧,乡干部们不能一口拒绝,也不能

回避矛盾,否则就会造成群众的不理解,进一步激化矛盾。

在敦操乡,其实,背背篼带东西只是他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所以我们片子中有很大篇幅都是介绍他们怎么苦口婆心劝村民种高粱,种核桃。这个工作确实很难,因为大多数劳力都打工去了,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不过他们还是坚持去做。我曾向胡荣忠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这里这么穷,没水没地没资源,招商引资也很难,你怎么让县委感受到你有政绩呢,是不是只能通过背篼要政绩?”他回答:“如果要政绩,要提拔,我不会这么干,我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何必这么费力呢,我只是想,在这儿干一天,就得对百姓有个交代。”

拍摄前,我理解的干群关系跟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我们没有想到,这里群众跟干部讲话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就像对自己家亲人一样不太讲理。我们跟随乡纪委书记王朝良到斗麻村送东西时,梁小七的老婆可以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叉着腰问:“我的面条呢?”,我们问,如果他不给你带面条你怎么办?她说“不带也得带!”我想,如果是我的领导,我肯定不敢这样说话,换句话说,如果干部跟百姓的关系没熟到一定份上,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想到的还有,他们跟群众吵完架,一转身又像兄弟一样喝酒。在村民莫水桥家,夫妻俩因为低保的事跟胡荣忠吵得天翻地覆,但是吵完后,莫水桥竟然非要胡荣忠到他家吃了饭再走,胡荣忠只得到莫水桥家干了一碗啤酒,这才得以脱身。之前的争吵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胡荣忠不止一次跟我说,这里的百姓虽然贫穷,虽然“等靠要”思想很严重,但是他们的淳朴无数次打动着我,这也是“背篼干部”能一直干下去的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组片子,我想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片子找到两座桥梁,一座观察中国国情的桥梁,一座观察干群关系的桥梁。在发达地区的干部在为上千万、上亿元招商引资的时候,这里的干部却在为说服百姓种上几分地磨破嘴皮,为百姓

送上一袋盐要翻山越岭走上几个小时,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而小小的背篼折射的正是在这种国情下,一个普通基层干部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跟百姓打交道的,他们是如何在每个小小的角落里脚踏实地的干事。

作者: 赵国梁 编辑: 谭力

2.背篼精神心得 篇二

――林业局执法大队 任阿祥

2012年5月7日,在林业局会议室学习了“背篼干部”精神,通过学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一件件为民办实事的质朴故事,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强烈震撼了听众的心,引起了广大听众的思想共鸣。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劲吹,国家在扶农惠农方面的政策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国发二号文件的出台,又给各级人民流入了一针强剂,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国家富强的实惠,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态度和实际行动去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背篼干部”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树立和巩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群众服务实现质的跨越、生命的意义在为群众服务中提炼升华,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作为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除了认认真真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踏踏实实谋发展外,就得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将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困难,让他们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去发展林业事业,以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定开拓创新、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思想。“背篼干部”精神,是践行“三个代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心系群众的高尚行为,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饱含着普世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蕴含了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张力,必然引起广泛的共识。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坚定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思想,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切切谋事、实实做事,为林业事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背篼阅读答案 篇三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沾;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悄。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口气儿,掏出一掉鸟蛋,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门槛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然后,他温驯地让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脸上的泥渍。

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根据上下文写出下列问语的意思。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馈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慷慨”的近义词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气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馈赠”是指( )

A、山风,晚霞 B、勤劳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写的是什么情景?

5、文章用什么来比喻“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6、打柴的孩子背篼里有些什么?

7、填空:

4.学习.背篼干部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这次学习“背篼干部”的事迹,我深刻的体会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怎样才能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怎么才能让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谱写了一曲我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壮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政府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这是真正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长期历史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最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个人而言,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者的理想,是有道德者的道德,是有为者的作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群众服务中升华。

做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

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众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意识,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尽头。

5.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篇五

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本报记者白皓《中国青年报》(2012年04月13日

01 版)

从乡政府出发,曾德凯背着大约40斤重的“背篼”,跨上摩托车,朝村子里驶去。

布满了乱石的大山沟里,村民们每看到一群背着“背篼”的人在山腰上穿行,就知道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来了。盐、面条、卫生纸是“背篼”里最常见的物品。

自从到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任副乡长那日起,曾德凯每周都会这样帮村里老百姓捎生活物品。他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乡里的30多名干部都有了这样的习惯,只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一批批乡干部流传下来的传统。

“因为山里的老百姓出来一趟太难了。”记者的亲身体验验证了曾德凯的这句话:通往村组的毛坯路在山间盘旋,只能容下一辆越野车单向行驶,路面布满了大坑和碎石,路的一侧是山体,另一侧就是山崖。

半个多小时的疯狂颠簸后,越野车只能停在一个勉强能掉头的地方,想要前往村民住的地方,就必须翻过没有路的大石头山。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一个离公路最近的寨子——川洞组,单程走路花了1个多小时。这1个多小时的路上,还要手脚并用,一些险峻的地方几乎直上直下,背着几十斤重“背篼”的干部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行程,一路轻松地在前面带路,有的还随手捡起几片树叶,放在嘴唇上吹起山歌解闷。

走到寨子里时,“背篼干部”按照小本上记录的信息,把东西送到需要的人家,多少钱买的就收多少钱,临走时再问一句下次需要买的东西。

“到乡里买点东西,单程要走3个多小时,一来一回一天就没了。”曾德凯点了根烟,猛吸几口,反问道,“哪里还有时间种地过日子?”

当天中午,坐在一户农家的屋门口,敦操乡计生办工作人员柏宁说起了自己联系的3个村民组的情况。这个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每次到村里吃的午饭,都是自己带的干粮。当地村民表达热情的方式就是拿出自家烤的苞谷酒,不喝就翻脸,喝了就呵呵地笑。所以,每次柏宁的午餐里,还有一碗苞谷酒。

“喝了谁家的酒,谁家就支持你的工作。”柏宁说,工作很繁杂,计划生育、低保救济、调整种植结构等等事情都不好做,“哪怕帮着村民种高粱多赚点钱,都要动员很久,他们还不听。”

“那怎么办呢?”记者问。

“想办法啊,你帮他干点活,再跟他说种高粱,帮他解决点问题,再跟他说一次,喝点酒,再说一次。”柏宁说。

“能多赚钱,村里人为什么不愿意呢?”

“思维跟不上嘛,觉得种苞谷肯定饿不死,懒得再想种高粱的事。”

“那为什么要强求呢?”

“不然就没发展啊,你愿意乡亲们就这样穷几辈子啊?我不愿意。”

事实上,发展是那个大山沟里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难于推动的事情,其中不仅有地域偏远的原因,还有村民们思想意识长期封闭的因素。

曾德凯记得,自己碰到最尴尬的情况是在到敦操乡工作后的第一次进村,一对夫妇堵着他的路问他说:“救济福利我们一样都没有,你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做。”

曾德凯一下感觉脸有点红:“为什么没有呢?我去问问。”

后来,村干部告诉曾德凯,因为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家人没有领救济粮的资格。

自然,曾德凯再上门解释情况时,碰了一鼻子灰,再想跟他们探讨养点鸡、羊,种点高粱增收的事情,更是全部被否定。

“我是为他们好啊,帮他们想发展的路子,不能老盯着那两袋救济粮吧。”曾德凯很难受,这个曾经的县医院外科医生心里像被划了一刀。他感觉到,背上有形的“背篼”里是力所能及捎带来的物资,而背上无形的“背篼”里,装满了帮助村民发展的艰巨任务。

背一个有形的“背篼”,再背一个无形的“背篼”,成了敦操乡的34名干部心里的共识。说不通,就自己干给老百姓看,一次解释不清楚,就解释100次。

2010年,推广高粱、花椒种植、种草养羊和绿壳蛋鸡养殖时,没有一户人家愿种高粱,50亩花椒苗买来后也没有人愿种,500只羊只发了360只,剩余的140只没人要。乡、村干部租了27亩土地种高粱、50亩山地种花椒,还把那剩下的140只羊养了起来。

渐渐地,看到经济效益后,有的村民开始加入其中,到2011年,2000只羊送到乡里,村民们开始抢着要,今年的高粱种植将达到2000亩,乡里联系了茅台集团作为长期收购商,种1亩高粱能比种1亩苞谷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

事实上,这样的发展速度依然慢得可怜。但敦操乡的干部们一直在努力着,一刻也没有放松。

“什么力量推动着你们这么执着?”记者问。

6.4《背篼》 篇六

第十五期

签发人:李国秋 凯佐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3月20日

学习“背篼”精神

争做人民公仆

3月15日至3月19日,我乡党委积极组织全乡干部收看央视对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事迹报道。期间我乡共组织了3次集体观看,2次个人自行观看,1次集体学习讨论,参加观看学习的干部共137人次,上交观后感31篇。同时要求各村村干部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学习方式观看,集中观看至少2次,组织讨论1次。

3月20日,乡党委组织全乡乡、村干部召开学习“背篼干部”总结会,会上,干部们积极发言,大家都感叹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都说“背篼干部”精神是雷峰精神活的展现,都纷纷表示要向“背篼干部”学习。

经过这次对“背篼干部”相关报道的观看学习,我乡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所增强,“背篼干部”精神深扎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中,为我乡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学习敦操.背篼干部心得体会 篇七

通过这次学习为民服务的重要性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全体广大党员同志要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更上层楼,做一流的工作,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意气风发、英气勃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有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意识,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劲头。三是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开拓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全体广大党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创新才干,改善服务手段,改进工作方式,用新思路、新举措开辟新道路,取得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成果。四是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坚持艰苦朴素、勤俭办事,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

在对待工作要专心。要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严格要求自己。对所任教育工作,要更大力度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钻研特殊案例对策,同时,要善于分析、总结,并同班主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8.《背篼》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9.学习背篼干部心得体会 篇九

——学习“背篼干部”心得

通过这次学习“背篼干部”的事迹,我深刻的体会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怎样才能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怎么才能让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谱写了一曲干部忠实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壮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政府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这是真正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长期历史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最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个人而言,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者的理想,是有道德者的道德,是有为者的作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定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群众服务中升华。

当前,身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该做好以下点:

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众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意识,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尽头。

三是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开拓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四是要努力学习业务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真抓实干为人民群众

办实事,从而建立群众心目中的“背篼干部”。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背篼干部”精神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蕴含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精神张力,也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干事创业的冲劲,服务群众的作风,要像“背篼干部”那样,渗透在身体力行中,渗透在日常的工作、平凡的坚守中。有形的背篼在肩上,无形的背篼在心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应用到自身工作实践中,比着干、追着干,争做群众心目中的“背篼干部”。

贵州百里杜鹃仁和彝族苗族乡 新农保办公室: 廖

【4《背篼》】推荐阅读:

上一篇:员工晋升竞聘稿下一篇:新时代新征程系作为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