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2024-09-19

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精选9篇)

1.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一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型、实验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工程设计型、应用型、其他。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变得更加艰难,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前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 75%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的68%,税收的48%。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袭击,中小企业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趋紧,并正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受此影响,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优化信贷结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正在或将要经受着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使许多中小企业因材料的涨价、人工成本的提高、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融资难等问题而纷纷倒闭。中小企业在内源融资能力大幅降低的同时,主要外援资金渠道金融机构贷款也大幅缩减。给原本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已成为现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行列中来。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早期时候,蔡则祥(2001)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入选择》一文中提出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的纵向信用联系对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横向信用联系的排斥, 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企业贷款的比较风险系数不同,成本收益比与信息对称性有别,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直接原因。后来,赵国义(2006)在《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成本高,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中小企业在向外披露企业信息时,有意进行粉饰,使得金融机构对其所有权、组织结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等缺乏准确把握,造成中小

企业在市场中形象不高,特别是对能够获得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他们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感。这些金融机构因怀疑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而不愿意接受其贷款申请,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近年来,张优勤(2009)在《金融危机下再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老板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导致在金融危机下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这些企业的贷款,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日益艰难。

(二)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前几年,陈晓红(2002)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障碍分析后,提出解决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的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后来,雷少辉(2006)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题思路》中具体阐述了许多解决办法,比如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恪守信用等等。近一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郭慧(2009)争对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她提出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解决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解决银企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一融资障碍的关键,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透明化中小企业信息, 而且稳定的交易关系有利于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而言显得日益重要。卢美玲(2009)指出中小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其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完善中小企业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平台建设,可实现市场资源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与大企业类似的规模经济。

三、国外研究成果

早期时候,李善同,刘勇在《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还是一定的区别的:在美国,人们崇尚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精神,再加上美国的金融管理相对较严,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偏好上,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一般小于总资产的50%。而在欧洲,人们更强调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因此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率一般大于总资产的50%,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的原因(如风险大、管理不善等等)上。

后来,卓涛在《日本企业振兴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一文中提出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及成功经验如下:1.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2.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3.信用保证和信用保险相结合的融资保障体系 4.当经营环境出现突变时,协助中小企业做出灵活反应的安全网络体系 5.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体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忠”、“和”的心理情结等)

四、总结

鉴于此次金融危机深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日益恶化,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度过融资难关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详阅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整理,首先将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谈起,着重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致力于提出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下解决融资困境的对策,使其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阮兢青 陈文标《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2009年2月

[2]蔡则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入选择》金融纵横 2001年11月

[3]赵国义《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4]张优勤《金融危机下再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月

[5] 陈晓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月

[6] 雷少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题思路》财会月刊 2006年3月

[7] 郭慧《经济危机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抉择》管理观察 2009年6月

[8] 卢美玲《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经济视角(下)2009年3月

[9] 李善同 刘勇《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研究》科学决策 2001年4月

[10]滕莉莉《东盟若干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1月

[11]夏九洲《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比较分析》消费导刊 2009年4月

[12]卓涛《日本企业振兴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13]苗丽娜《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2006年4月

[14]Alan C.Shapiro“Foundations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蒋屏浦军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二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1.我国中小企业概述。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划分标准, 截至2007年底, 我国共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 其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预计到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将超过6000万户 (3)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77%的城镇就业岗位, 每年新增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 (4) 。可以说,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推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活跃城乡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方面, 内源融资主要由折旧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组成, 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 (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 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因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自身积累也较少, 所以内源融资占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的比例一直较低;而外源融资则由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权益融资主要是指公司通过向特定对象或非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包含配股) 、债券 (普通债券和可转化债券) 等方式的融资;负债融资则主要指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取得资金的融资方式。目前来看, 负债融资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

二、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有关调查表明, 目前40%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利润减少, 内源融资受困。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首先, 在外销方面, 由于受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购买力降低、美元和欧元的贬值以及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产品出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海关总署统计, 2009年前五个月, 我国共出口商品1933.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2.1%。其中5月份当月, 我国共出口商品887.6亿美元, 同比下降26.4%, 环比下降3.4%, 为10年来单月最大降幅 (5) 。与此同时, 抽样结果显示, 52.1%的被调查企业一般贸易出口订单下降;47.4%的被调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订单下降。可以说, 目前中小企业的商品外销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

在内销方面, 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和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 国内消费也在低位徘徊,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 中国消费者消费信心指数已连续数月下降, 从2008年初的100.6下降到目前的89, 降幅超过10% (6) 。更为严峻的是, 据业内预测, 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短期依然不会好转, 在这种情形下, 现存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局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企业依靠自身利润进行内源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的余地不大。

2.资本市场冷淡, 权益融资受阻。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限制, 一般达不到在沪、深两大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主要融资渠道只有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 截至到2009年7月, 中小企业板共有上市公司276家, 涉及到纺织、机械、石化、造纸等各个领域,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 由于受欧美经济不景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板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调整过程, 2009年7月初中小企业板股票总市值约为1万亿, 比最高点下降超过30%;平均市盈率36.63, 比2007年最高的85.07下降达到56%。2008年全年集资金额同比下降5.2% (7) 。2008年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 (含增发) 、配股以及可转债券累计筹资3657亿元, 比上年少筹资5023亿元, 下降57.9% (8) 。可以预见,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小板块上市的企业通过增发、配股、发放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融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对于非上市的中小企业, 权益融资则更难实现, 一方面企业上市融资门槛较高, 能够争取到这些机会的必将是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无法通过权益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供求压力及消化大小非解禁等新增流通股等诸多原因, 中小板新增上市企业速度变缓, 2008年1月年至2009年6月共有71家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远低于2007年中小企业板新增100家上市企业的数量 (9) 。因此, 即使是业绩优异的企业想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进行权益融资也将变得非常困难。

3.商业银行惜贷, 负债融资困难。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8∶82, 而在间接融资中商业信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方式, 但由于长期以来, 银行信贷对大型企业的偏重, 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由于受经济不景气预期的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压缩贷款规模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虽然最近两个季度,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增长迅速, 但据有关部门对部分银行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信贷资金资金投入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项目中, 而并不是急需资金的各类企业。

以工商银行为例, 其2009年1月共增贷款1171亿元人民币, 其中693亿元投入到了电网、铁路、电力、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去, 大项目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高达60%。其余40%的资金也主要流向了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真正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非常有限 (10) 。据资料显示, 规模小于50人的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被拒绝率为78.92%。而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却不足贷款总量的1/3。

于是一些无法从银行取得资金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 据调查表明,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43.18%的融资来自民间借贷, 中部地区这一比例为39.8%, 东部地区为33.99%。但民间借贷的利息高, 因此中小企业通过负债融资缓解资金压力难度很大⑾。

三、对策建议

突破金融危机造成的融资困境, 单纯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是难以做到的。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 政府层面

1. 构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互补共存的金融体系。

民间金融之所以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 它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 同时也是某些金融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体现。民间金融所引发的一些金融需求, 单靠“堵”和“压”不能解决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反而使得民间金融更加无序地发展。政府需要对民间资本采取疏导和规范相结合的方式, 在通过立法赋予其合法地位的同时, 还需要对民间金融加以适当的规范和监管, 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这样, 一方面可以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民间金融与金融机构互相补充, 共同发展。

2.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征信体系。

由于受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和对交易方的资信和付款能力无法把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间的不信任度日益增强, 此时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很难改变这一情况。因此就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基本信用、经营状况等多个指标来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与征信体系。对相应的企业予以分级 (例如可以分为AAA级、AA级和A级等) , 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分级评价, 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信用行为更加规范, 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在一些进出口贸易和政府优惠项目中, 可以优先推荐信用记录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 并为其提供定向小额授信服务及相应的信贷优惠, 在激励中小企业加强自己信用行为规范的同时,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 协会层面

1. 促进行业内部相互支持。

面对融资困难的情形, 行业协会可以为中小企业在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培训和开拓市场方面的交流搭建平台, 甚至可以联系一些大的企业支持小企业发展。如在某些制成品领域, 大的企业很难完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整个过程的生产研发, 这时大企业就可以出资联合有能力但缺资金的中小企业来共同生产研发, 实现共赢。通常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这种交易的成本有着很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 这就为行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 如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这类信息的把握, 为企业之间的联合提供牵线搭桥服务, 从而使这种合作的交易成本尽可能降低。

2. 筹建互助式担保机构。

由于受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一般很难获得大型金融机构的信任。虽然目前政府考虑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把分散的资金和基金捆绑在一起实行专款专用, 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因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过多, 各自情况又不尽相同, 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无法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这就需要由各个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会员制的互助型担保机构, 由企业根据自愿原则, 联合出资, 发挥互助、互保的作用。会员企业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会费, 以获得担保贷款额度。同时也可以考虑吸引金融机构参股担保公司, 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 从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企业服务。

(三) 企业层面

1. 抓住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部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措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这些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 突出企业自身的特点, 以切实解决企业自身融资困难的问题。

2. 做好融资准备。

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80%的中小企业不了解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种类及贷款审批流程。另外, 还有近97%的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交有效的资产抵押或无法提供合格的担保人而未通过贷款申请。金融机构防范意识增强, 而中小企业自身规范性差, 从而一些地方出现了有款难放的情况, 中小企业融资也就陷入了困境。

其实, 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担忧。如:企业制度不健全, 受人事变动的影响较大等等。因此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 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管理层的诚信、财务等方面的状况, 因此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就要从关键的方向着手, 做好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成功融资的概率。

3. 增强融资实力。

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 自我积累的融资效率最高 (胡竹枝, 2005) , 而且内源融资既是企业积累竞争性资产的根本基础, 也是外源融资的条件。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 在努力争取外源融资的同时, 更需要借助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的机会, 通过资源获取渠道、产品技术和品牌、市场与销售渠道等策略的调整, 提高内生性竞争资产的积累能力, 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成本控制等。在营业收入短期无法迅速增加的时候, 通过降低产品成本, 增加留存收益, 以此来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 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文章从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 并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别从政府层次、行业协会层次和企业层次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措施。

3.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成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25-02

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小企业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拉动内需、扩大社会劳动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规模过小的中小企业,必将难以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加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规模,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融资必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困难。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1 融资渠道过窄

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上市门槛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不能达到要求,使其难以参与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社会直接融资方式。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困难重重:一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经营风险较大,抵押财产有限;二是我国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利率没有市场化,而且中小企业贷款额小而分散,造成银行的贷款资金管理成本高。虽然央行规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上浮30%,农村信用社可上浮50%以上,但此利率浮动范围尚不足以补偿小额贷款的风险。

1.1.2 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却无法满足银行为其提供贷款需要有效、足额的担保物或担保人的要求。从抵押贷款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因价值低、可转让性差,很难成为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从担保贷款看,一些贷款担保公司资金筹措难、规模偏小,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

1.1.3 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首先,中小企业中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财务信息失真严重,给金融机构贷款前的调查和信用评价带来很大困难。其次,有的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不强,利用改制或其他手段逃废金融债务,严重破坏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誉。再次,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于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来说风险性很大【2】。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理论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多数是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找原因,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因为现有融资体系的不完善,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否认现实的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所施加的约束,但更应看到,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制度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不规范的或者说是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是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2.1 外部原因

(1)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从金融体制的角度来看,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金融体制,“天生”就不适合、也不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本身的性质和资本结构决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而不是大多数的民营中小企业。因此,从制度的完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缺乏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这种制度上的供给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外部环境条件。

(2)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弱势地位。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大中型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重点产业和行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项相关的宏观经挤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制定。尽管现在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方面,一直没有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许多政策甚至对中小企业采取歧视的态度,这是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政策原因【3】。而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中小企业也明显处于“弱势”。

1.2.2 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普遍的信用缺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一厂多套报表等等现象普遍存在;赖账、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小企业群体的信用缺失,从整体上加大了银行对这类企业贷款的风险。种种违背市场经济交易规则的不信用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

(2)众多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产权问题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往往采取挂靠集体、合资合作或投资入股等方式,与政府或其他组织、个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程度存在着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虽然这类企业近几年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却不明显。产权的不明晰使得这类中小企业无法将产权进行抵押进而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

3 金融危机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3.1 建立市场条件下的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社会集资方式

要广开资金来源,积极鼓励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发展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扶持和资助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和开拓市场。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3.2 改进银行资金的支持系统

3.2.1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方法

商业银行首先要真正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变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作为贷款标准的工作方式,要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要强化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制。

3.2.2 改进授信制度,授信方式和担保方式,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修改企业信用登记评定标准,建立一套对成长型中小企业适用的信用评估体系。把企业的行业发展、成长预期、管理水平和科技优势作为评估的主要因素,尽量以量化指标体现出来,再结合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3.2.3 创建旨在服务中小企业的独立金融机构

在国外,为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应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组建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向产品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 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的同时,中小企业本身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原因,并提出了可以通过建立政策性融资渠道,改善社会集资方式;改进银行资金的支持系统;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积极构建新的融资方式,是未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骆君生,王浩.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路径[J].经济与金融,2005(1):17-20.

[2] 孙天剑.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时代经贸,2007(3):126-127.

[3] 郑州,程涛.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及解决的措施[J].企业与金融,2008(2):61-62.

[4] 杨刚,延红梅.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J].中国企业报,2004(5):3-5.

4.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四

再者就是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发展,这是对企业经济管理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组合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的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能充分的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制定。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企业的活力来源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保证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得以有效应对;还有是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也要能对企业的资源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适合当前的整体形势,才能保证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另外,企业要能够对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建,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财务支出以及收人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对企业的财务支出制度中一定要能严格的按照制度办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对企业的公共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加以强化。同时在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上要能得到充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不仅如此,企业也要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预测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内部的控制管理上要能加强,将经济监督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就是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实施创新发展,金融危机通常对造成企业的裁员以及降薪和培训减少等,而在后金融危机方面,要能够止确的将人力资源的创新土作得到完善,对人力资源实施优化重组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保证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不断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也要能够将企业的员土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认识上进一步加强,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较好的发展运行。

5.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五

一、河南省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

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省份及发达省份相比,还是由较大差距,在国内教育大的环境下,政府对高职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仍有些偏颇。具体表现为:第一,对高职院校的结构布局政府缺乏合理规划。第二,缺乏完善健全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第三,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第四,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晰

就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无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大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这就削弱了对地方经济的服务功能和降低了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首先,办学方向不明确。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最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调查得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河南省的大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后危机时代,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重点在于:战略支撑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必要加快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缺乏与产业发展需求一致的专业及相关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数量虽多,但特色性较少,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以致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四)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近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逐步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努力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多样性。(教学论文 )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被高职教育广泛认同并作为其主要发展途径。但在具体实践和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有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河南省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性宏观调控功能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二者的互动发展,政府应以本省高职教育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为基点,做全盘考虑,针对其规划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证二者的协调良性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兼顾三方面要求。第一,目的明确。第二,实际运作具有可行性。第三,政策法规条文必须细化。

2.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调节高职教育发展。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总需求,从而关联到人力资本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对整个高职教育发展产生影响。政府可运用财税政策杠杠调节高职教育适时发展。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劳动就业政策、人事工资政策及教育方面的政策来调节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可利用其信息优势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二)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适应性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明确化,办学方向要区域化。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必须清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2.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1)高职院专业专业设置遵循的原则与要求。专业设置遵循的原则包括:针对性、立足资源实际、科学合理实效性、优化资源配置等原则。(2)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布局。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首先,高职院校不能脱离本校实际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必须立足于自身教育资源,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灵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联系市场、行业、产业的具体情况,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河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与同步发展。(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由于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多属地方政府主管的、由地方财政支持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具有服务功能,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当地人力资本的供求信息来开设特色专业,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加强学校的品牌效应。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具有长远的的市场需求和相对充足的生源保障;第二,创新观念,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第三,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选用或自己编制适用的教材,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五,建设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和成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动态灵活性。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色专业既要有一定稳定性又要适时灵活微调,基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现状考虑,立足本校自身条件,采取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人才紧缺状况。二是实用性。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是当前或未来经济发展需求的紧缺人才,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围绕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实用性的具体体现。三是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专业建设思想和理念意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手段和培养路径,尤其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教育内涵――注重其实践性、主体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独创性的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以获取宝贵的职场经验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1.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近年来,河南省不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种发展模式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使得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紧缺从而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对于目前急需的三类人才,除技术研发人才之外,后两类人才都能依靠高职院校培养,因此为给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必须以企业或社会所需为目标,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职业经验技能,同时通过举办供需见面会,鼓励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签汀就业协议,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相对接。

2.引进企业专家能手,培育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紧密结合,培育企业所需的紧缺性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思想,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转变思想,以利益机制驱动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双赢工程,在进行合作培养时,企业和高职院校都应明确各自的责权关系。面对人才紧缺,企业可通过向高职院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相应的经费等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企业内部员工和中层干部的再教育、再培训,也可利用高职院校完备的教育资源,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对员丁实施职业技能轮训及鉴定,这样可大大缓解企业用人紧缺的状况,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再培训成本。高职院校也要创新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计划,鉴于现代企业生产流程所需,可灵活实行学制。在双方自愿基础-卜,实习好的学生也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和高职院校均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

2.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激励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可以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出人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构,由机构内部人员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学校派人给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或职业能力的鉴定,企业可委派专家能手到学校进行实训实习指导;三是制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

3.建立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双方利益驱使,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校企合作,但若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则不能保证校企合作健康、规范、长效地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限制约束。法律约束表现为:在校企合作前或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签订合作协议,且该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效力,在此协议中对双方责权关系加以明确界定以及违约时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

6.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逐渐复苏之际,农民工数量仍然相当庞大,但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就业环境等等一系列切身利益均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要想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融合、经济协调发展和公民权利的保护。

关键字: 后经济危机时代

农民工

社会保障问题 正文:

农民工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 但户籍仍保留在农村的劳动人口。农民工涵盖的范围较广,既包括“离土不离乡者”的乡镇企业人,“不离地不离乡者”、“不离土却离乡者”的农场或种植大户的雇工,也有“离土又离乡者”的进城农民工。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历了从“民工慌”到“返乡潮”,又到“民工荒”,在2010年春节前后,“民工荒”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经济危机到现在已发展到后危机时段,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最新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农民工数量之庞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应该尤为关注。

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

(1)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民工进城后没有正式身份,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另外,在日常谋生过程中,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比如暂住费、管理费等。这又增加了农民工的务工成本。几乎没有多少单位像对待城市工人那样,为民工办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使民工在遭遇疾病或天灾人祸时往往只能是束手无策。(2)就业机会少,就业后待遇不公。

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其一,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有学历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其二,就业,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其三,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因为大量的农民工往往以临时工的身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待遇低,工资少,而且到期不能续签合同,在保险待遇上也与正式工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

(3)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重, 而农民工失业保障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传统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社会和经济转型中极大地被削弱, 农民工离开土地后存在严重的失业风险, 农民工工作技能低、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失业风险远高于城市劳动者,但由于我国目前有关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从而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9年以来一直都控制在4%左右。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与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4)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仍然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经济拮据、难以支付大额医药费, 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当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即使得到了赔偿,也往往是私了,没有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来进行赔偿,因此,“ 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在农民工中是非常普遍的。(5)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危险度大,并且缺乏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进城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的职业或工种, 农民工就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动条件差, 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的现象, 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很大一部分在存在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的行为如采矿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就业, 而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不到。每年因劳动条件差而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率非常高, 有关工伤纠纷的事件也是频频见诸报端。

二、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出现的原因

(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从就业保障方面看,保障制度执行不利《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更有些执法不当的行为,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工对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保持无所谓的态度,担心交了保障金将来没有“保障”、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等。(3)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958 年人民公社的建立, 国家的各项政策, 沿着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割体制的惯性, 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步强化了城乡分割, 为两部分居民建立起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最终形成城乡之间断裂的两个社会。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但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惯性还很强大, 农民工虽然进了城, 但他们无法获得城市人的身份, 也就无法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平等的权利和利益。

(4)资金问题。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仍旧陷入资金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员走出再就业中心以及企业的继续裁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越来越多。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之内,必然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1)、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一定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户籍制度、子女教育、住房问题、工伤、医疗等等方面。真真正正的从农民切身利益角度出发。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2)、建立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这是他们进城的目的,比给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来的更直接和实在。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力度整治。(3)、应当简化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程序,能够调解解决的尽量调解,能适用简易程序的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在现实中,有许多农民工劳动纠纷久拖不决,对这些案子,我们政府应该出面帮助,利用公权力的强势地位来平衡用工方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同时,对于农民工胜诉的案件,农民工对于诉讼所支出的律师费用等合理费用应由败诉方承担。其次,建立农民工自身的组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优势,提高自身的组织性,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增加农民工维权力量。(4)、在农民工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完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医疗保险制度可包括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与一般医疗保险两个方面, 有雇主农民工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其中雇主负担社会统筹部分, 个人及雇主缴费的小部分进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一般医疗或门诊费用, 而医疗费超过一定比例, 即为大病, 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负担费用的绝大部分, 其余仍为个人负担。无雇主农民工则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 日常医疗开支, 则由个人或家庭承担。(5)、要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这也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从保护劳动者基本劳动权益出发, 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尽快确立。政府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中要做好制度设计以及依法强制推行, 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工伤保险实行“ 现收现付”制并坚持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原则, 费用主要由雇主负担,切实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五、结语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社会、企业、相关组织及个人的认真面对。社会保障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必须立足于社会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护公民权利, 充分认识和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也依然会面临和他们同样的问题。不能让农民工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之痛,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晨必: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J] 民营科技,2009(1):112 [2]徐博

统计局:2010年内地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 [EB/OL]新华网,2011年02月12日 [3]施华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J]财经政法资讯,2004(4):25-26 [4]论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1)[5]高永松 吴瑶 李映雪: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J] 2010(3):207-208 [6]迟淑清张丽宏李健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其制度体制原因分析[J]职业技术

7.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七

2007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 随之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应对此次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由之前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因此从2008年开始为刺激国内投资而采用了投资4万亿资金于基础建设, 并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到2009~2011年再次投放更多的公共性支出以此刺激就业和改进企业生产结构等。经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整, 在后金融危机恢复时期, 国内经济也保持着总体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1]

在这段时间里, 国内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造的利润总额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内当时宽松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和一系列的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政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央行提高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额度, 最高贷款额度由1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200万元;同时全国各省市如江苏、福建省等也都纷纷出台相应提高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的政策。除此之外, 中央下调中小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全面放开贷款规划;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等政策。使得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了平稳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2]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刺激国内投资与宽松的货币政策, 虽带来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市场中资产价格膨胀、货币流通量大增、物价上涨的隐患。市场中过多的货币也没有如期进入生产领域, 而开始转流向房地产业, 造成市场资产价值上升的速度超过居民工资上涨的速度, 而市场资产价值不断的上升, 最终会更加促使货币流向的改变,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为了抑制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防止货币金融体系快速膨胀, 国内开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 限制货币金融机构对贷款资金的发放, 开始有目的的消化2008~2009年为抵御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供给量高速增长而带来的恶性循环。

因此, 在国内贷款利率上调和信贷总量减少的情况下, 国内中小企业从货币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再次提高, 为其发展增加了难度。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 可以说是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割舍的问题。在众多融资渠道中,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极端地依赖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借贷方式, 而其中又以商业银行贷款做为最主要筹资方式。因此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便成为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商业银行贷款要求的满足率只有50%左右, 根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提供的数据, 我国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 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 感到容易的仅有14.6%, 而绝大多数都因无法提交合格的担保人或有效资产抵押而不能获得发展资金。[3]

三、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综合努力, 其中政府作为最有发言权且最有力的推动者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不少政策上的帮助, 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 民族企业还不够强大的我们有很多借鉴上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 来鼓励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吸纳就业能力;也可以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中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专项创业及发展贷款担保, 同时要根据企业的特点适度降低其担保人、抵押物的标准;另一类是实行利率优惠政策, 对发展新事业、采用技术创新, 可以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利息补助。[4]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尤其处于国内后金融危机恢复期, 其内源融资明显不足, 直接融资门槛又高、间接融资渠道狭窄, 国际国内形势又复杂多变。因此其成长过程当中一定会充满机遇和挑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重点, 其也关系到国内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角度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 唯有利用社会各资源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内中小融资问题。[5]

摘要: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仅在提供就业岗位、创造税收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也为稳定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 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 本文着重分析了在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中, 中小企业当如何突破国内国际复杂的经济局面, 把握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突破融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湖南大学[D].[硕士论文].湖南.2012.

[2]季光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境[J].现代营销.2011 (01) .

[3]李桂莲, 曾琼芳.基于中小企业内部因素的融资行为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01) .

[4]胡著伟.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08) .

8.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篇八

【摘要】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入手,探讨了当今环境下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方面一些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 融资;集群融资;虚拟企业融资;民间资本

资金问题不仅是现在,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即便是民企发展成熟的江浙,在一项调查中被中小企业列为发展首要制约因素的还是资金短缺问题(占49.5%),且远高于如产品开发力量不足(占39.5%)等其他问题。在现实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不能过分依赖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也不可一味寄希望于国家的扶植和政策倾斜帮助,相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国家力量与资源毕竟有限,政策措施到位还需时日,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又比较高。解决融资问题的当务之急,中小企业还得从自身着手。

一、练好内功

中小企业应首先完善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信用管理和治理结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除了担保问题外,较大部分都是因为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内部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企业资信程度偏低,财务管理的基础资料不齐全,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导致潜在的投资者和贷款人由于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情。

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形成企业内部有效的制衡,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信息透明。对财务数据和信息做到真实准确的记录和利用,并要做到完备与齐全,有利于其今后的经营发展和向投资者进行信号的传递。应认识到信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制学习教育,对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可以在信用的充足期进行信用的修补和建立。

二、开拓其他融资渠道与方式

1.融资租赁。指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融资租赁于1952年产生于美国,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融资方式,出租人提供的是金融服务,不是单纯的租借服务。其对承租企业考察的是如果使用租赁设备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对承租人历史上的资产负债要求不高,这正好可以回避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备的缺陷,使中小企业较易获得融资机会。融资租赁以承租设备作为担保物,一般不需额外的担保或抵押,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无产抵押和寻保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浙江全省有1900多家企业先后借助融资租赁抓住发展机遇,像万向、天通、吉利以及飞跃缝纫机等在发展初期都曾借助于融资租赁,现已迅速成长为大型、特大型企业。

2.典当融资。典当是指用户将相关资产或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压给典当行,并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本金并赎回典当物的行为。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有数量少、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使得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比较高,加大了贷款难度。相反贷款时申请、信用调查等环节,手续繁琐,信贷“门槛”较高,也无法满足企业急需资金的要求。典当以其融资手续简便快捷、受限制较少的特点在这方面比银行占有优势。只要手续、证件齐全,担保物品权属清楚、来源合法、无权力瑕疵,一般当场就可以拿到借款。

此外,典当还能在企业与银行贷款的转贷环节发挥“救急队”的作用。当一笔银行贷款到期需要转贷时,必须结清之前的贷款,这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一大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典当融资来偿付贷款,保证其充裕的资金周转空间。

3.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指项目发起人为该项目筹资和经营而成立一家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的资产或权益作抵(质)压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贷款方式。许多中小企业善于捕捉机会,但当得到一些好项目但需要资金多、风险大时,无疑是面临蛇吞象的窘境,项目融资无疑是帮助缓解了这个难题。

这些项目融资不是依赖于项目投资者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实力,而是依赖于项目本身的现金流人偿还贷款本息。即使项目投资者自身实力不行,但项目获利稳定可靠,也能够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融资,还可以吸引更多对项目有兴趣投资者及企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项目融资将风险与投资者的其它资产隔离开来,既有晓得降低了风险又可获得项目所需资金。

4.利用企业集群的优势进行融资。发达国家和我国江浙民营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中,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都得益于其地方性的企业集群。企业集群往往借助于地缘优势和集群关系,有效的降低获得相关竞争信息的成本和各种交易费用。集群有利于进行更细的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学习效用,集群的竞价能力增强,能以更低的价格从供应商及公共机构获得所需资源等,这些均是变相融资。

银行贷款往往存在所谓的 “界定现象”,因为中小企业其经营期短、信息透明度差,金融机构需要更高投入来调查其财务信用状况;在发放贷款以后,同样需要加强监督力度以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施贷的难度加大。中小企业群具有产业关联和空间集聚的特征,很多支撑机构都集中在这个企业群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得信息,特别是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种信息的获得也会因为空间的集聚,成本也较小。另外,企业之间的对比方便明了,可以为资金供给方提供很多信急。

5.虚拟企业方式融资。虚拟企业实质上就是通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具有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部门,它注重的是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能让别人的资源为己所用。这样的方式在电子、玩具和服装业等都很普遍,在面对一个好的项目或业务时,中小企业往往因资源有限错过机会。虚拟企业的方式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使中小企业以小博大,有效缓解资金、设备或能力的不足,可以利用他人资源并有效地降低成本,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相融资方式。

当然中小企业要准确选择专长领域,即具有真正核心能力的领域。并且要慎重的选择好合作者,在其领域表现出色并且资源可以互补,否则只能是资源和机遇的浪费。在合作时,各企业之间应当明确战略目标,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帮助组建的成员企业成长和发展。

6.借力民间资本。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善用民间资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一大突破口。民间信用的重要作用:

首先,民间信用自始至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在其创立初期——信用和资金都极度缺乏而风险却极大的成立初期,利用贷款或金融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

其次,民间信用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降低了交易成本——民间资本信用中介从成立之日起就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因而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富有创造性地克服了正式金融中介难以克服的问题。它们土生土长,与中小企业有着地缘及人员上的亲和力,使得信息更加透明易得;加之主要通过信贷员深入中小企业调查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单位贷款信息成本和风险相对要小,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于是中小企业在民间资本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贷款总量不断扩大,企业信用不断提高,成本高、信用低等障碍逐渐消除。

由此可见,保护和规范民间资本可以和银行一道做大整个金融市场。可喜的是国务院已经着手审议《放贷人条例》草案,而部分地市也通过批准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使民间资本终于可以走到阳光下。

三、各地方政府的职责

当然我鼓励中小企业自己积极寻找融资出路,并不是忽视国家和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的重要支持作用。除了经常讨论的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外,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政府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各项针对中小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的各项运作机制,创造公平通畅的投资环境。否则,只是一味鼓励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以及建立二板市场等金融措施解决融资难题,只能是饮鸩止渴,会导致市场和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我国对中小企业应该建立正确的扶植观念。金融支持的应该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污染低、创新能力强、社会作用突出的中小企业,对于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应该从融资政策上进行限制。

再次,无论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还是国家、地方、企业三者联合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其建立的基础就是有一套完善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和体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评级、授信和进行担保和贷款。

四、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或企业自身,只有不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来时中小企业顺利、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荣.银行对“边缘借款人”金融排斥的理论分析[D].求索.2007(11)

[2]孔德兰.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探析——基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调查[D].财务与会计.2007(15)

[3]谈雪刚.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解析[D].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S1)

9.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九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危机刚刚出现回暖之际,我们正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大多数企业会陷入较之金融危机爆发前更为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消费者心理、新的挑战,如何化解困境,树立信心,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问题,选择何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简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生背景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相继引发了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经济衰退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各国经济状态萎靡不振。从经济衰退时起至经济明显复苏回升之前的这段动荡时间,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其周期长短没有确切答案。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本国经济,以期将金融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滑趋势受到遏制,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回暖现象。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在“次贷危机”后遭受了重创,很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在GDP增长率。2007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8%。尽管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是可喜的,但是由于我国具有较大的出口额,而且在当时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占了贸易总额的很大比例。虽然GDP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依然不容忽视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企业利润下降、外贸公司倒闭、就业率下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依然是负面的,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缓解冲击,平稳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如何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企业生产规模与经营情况不匹配、资金存在缺口、融资困难、生产设备低于国际同类生产企业水平、产品竞争力较弱、纯利润率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

1.更新观念,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员工还是各个管理层,都应该对现代管理理念有最基本的了解,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管理制度,并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

(1)更新员工的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时也是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要在企业内部更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更新各部门员工的观念做起。企业要鼓励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了解所处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以销售部门为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会发生转变,由金融危机前的冲动型购买行为较多,转变为更注重产品的功能、耐用性、性价比等主动搜集产品信息的理性消费行为居多。销售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配合其他部门,制定适宜经济状态的营销策略和促销手段,将营销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简化产品包装,使产品亲民又不失品牌形象,迎合消费者信心低沉的心理,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2)建立高效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包含生产经营的所有部门和环节。因此要使每个员工都有具体的责任担当,形成良好的互相监督、互相帮扶的管理模式。一是完善管理决策体系。企业要在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市场环境,完善决策机制,尽量缩减决策传导过程,提高决策制定、执行的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和渠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要与外部进行联系和沟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供应商,企业应细分对外沟通结构,形成与外部的良好沟通。例如,与银行等投融资机构的高效沟通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特殊时期。

2.人力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经营困难,为了缩减经营成本,有些企业采取了裁员、降薪、增加临时工雇佣数量等方式。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企业抓住经济变化形势的重要时期,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使用,因其会导致员工工作主动性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企业可通过对人才进行重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让企业和人才形成相互依赖、同心共进的双赢局面。

(1)建立员工职业规划体系。对员工的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工作规划进行合理设定,让员工从入职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前进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员工自身价值提升空间,形成人才不断优化的状态。

(2)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才能。企业应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团队力量的发挥不是个体力量加和的结果,而是需要团队内每个成员人尽其用,领导者、执行者、沟通者都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个体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业角色,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

(3)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素养。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和提升,企业可以适时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战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期望达到的培训目标。

3.节约成本,强化财务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营利性工作,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收益,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

(1)企业的每个项目能否实施、如何实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严格评估和预算,衡量每项决策的资金投入和风险情况。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2)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会涌现出新的机会和市场,但同样也伴随着新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财务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流通约束机制可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掌握资金使用和财务运行信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改革创新,制定适宜的管理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需要在管理策略的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生产研发技术革新、营销模式创新等都是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企业应不断掌握信息,研究新的经济情况,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适于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修班组考试试题下一篇:简述题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