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1.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刘备。
刘备在历史上大家都说他软弱,没有观点,但是他非常有耐心。在“三顾茅庐”中,刘备第一去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童子说“先生今天早上就出门了,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刘备并没有灰心。一天,童子说诸葛先生回家了,刘备赶紧带关羽、张飞第二次前去拜访,又说诸葛亮出去游玩了。当时张飞很急,不让刘备再去了,但是刘备很有耐心,又第三次去拜访,当时诸葛亮正在睡觉,等了一个时辰,张飞火了,说要放火烧了茅屋,刘备赶忙劝住,最后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不仅是一个有耐心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人,几乎在每场战斗里,它都身先士众,冲锋在前,因此打了一个个胜仗,就拿《诸葛亮智取汉中》来说吧,那时要不是刘备在城楼里大炮每天都连响三次,把曹军三天三夜都搞得心神不安,正如“要想胜之,必先骚扰,使其困顿”,靠他的智慧,取得了这次胜利。
刘备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非常喜欢他。
2.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但是去年《现代教育报》的一个调查显示,只有10%的教师爱读纸质书籍,3%的教师上课后从来不读书。根据调查结论显示,教师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而且是非常严峻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师不愿意阅读,甚至远离阅读呢?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精力不够。大多数教师工作量大、压力也大,每天都在重复着前一天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班级或学生纠纷、应付各种检查、参加各种活动等,千头万绪,而回到家后又要忙家里的事情,等都忙完了,一天也就这样在筋疲力尽中度过了。
2.氛围不浓。其实我国公众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与很多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而且网络、QQ等现代媒体也给传统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不少学校并不重视读书,老师想读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学校提倡读书,但是却搞成了形式主义,虎头蛇尾,到最后不了了之。
3.兴趣不足。事实上,有许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而且他们始终认为,除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外,其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没多大的直接帮助。当老师们把读书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学校从2005年开始对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以“阅读,让宝带更灿烂”为主题的“阅读节”,突出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关注结果。其实我们学校建校只有20年,可是我们只用短短的前十年时光,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跻身江苏省一流名校之列;而后面的十年,我们始终把推动教师阅读作为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抓手,努力探寻教师阅读与专业化成长的方法和策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度“定”读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师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于是形成了党总支、工会、教科室“三位一体”的推动模式。我们还通过反复征求教职工意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师的阅读计划,并且经过民主决策,提请学校教代会讨论修改后正式通过,完全纳入学校教师业务考核,在制度上规定了每个教职工都要参与阅读活动。学校还为每个办公室安装了小型不锈钢书架,教科室不定期送上了《美文精粹》《教师健康的99个细节》等书籍,为教师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考核“激”读
制度的确定,其实是为教师阅读创设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从大范围内规定了每个老师都要参与阅读,并且与老师的业务考试挂钩,但是时间一长,阅读活动难免流于形式,或者不了了之。于是,我们把阅读活动要求进一步细化,先确定阅读时间——集中阅读时间为每周五下午3:40~4:30,其余则自主阅读为主;然后按照学科分组,每组有相关的两名行政负责,一个负责主持阅读活动,一个负责出勤记录和阅读记录;最后我们还认真做好每周五阅读的测试考核工作。一把手校长还亲自参与每次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一起纳入考核名单,具体的考核成绩和教师们一起公示。考核成绩只有高于平均分和低于平均分,而没有及格不及格之分,从而激发了全体教师的阅读兴趣,有效推动了全校教师阅读积极性。
三、专家“引”读
我们充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举办听名师成长经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等活动,突出专家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教师阅读的深入开展。本学期,我们就专门请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暨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和全国优秀教师高万祥先生来我校给全体教师作“关于教师阅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讲座。许多老师听了讲座后,内心都有很大的触动,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想,阅读的积极性更高了。
我们还专门去唐山岔河中学观摩他们的全国聊书会,近距离地感受岔河中学的魅力,与全国的专家、老师零距离地互动与交流。从聊书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读书,他们从容、自信、阳光、雅致;因为读书,他们绽放情怀、精神灿烂、生命幸福。
四、教师“范”读
我校成立了校级层面的教师读书团队——阅读中心组。依托教师阅读中心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示范引领教师的阅读活动。每月,我们要组织阅读中心组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大家畅谈和分享《美文精粹》《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等书籍的读书感受。
而每学期的期末,我们都要举行教师阅读工程阶段总结会,每个阅读小组出两名成员脱稿畅谈阅读感受和心得,并且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随着大家关于“阅读与教学工作”“阅读与专业成长”“阅读与幸福生活”的各种观点的出现,读书活动被大家进一步内化,大家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阅读的热情早已被点燃。
我们还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阅读节”,进行“书香老师”的评选活动。大力表扬那些爱读书、追求上进、专业成长快的老师,形成“我读书、我成长、我光荣”的氛围,让全体教师在阅读中碰撞、激荡、升华,坚固专业根基,推动教师业务学习专业化。
五、学生“促”读
我们学校专门开设阅读课,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有指定书目,也有推荐书目,还有自主书目,每个班级都定期共读一本书,每学期还进行“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要求师生共同读书写博后方可参评。
老师为给学生以榜样示范,自己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肯定变得更高了;反过来,学生阅读的活动也促进了老师们的阅读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宝带实验小学每一位教师的共识、信念和躬身行动。
六、家长“共”读
家长“共”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阅读节”,践行“让阅读影响每一个家庭”的理念,进行“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共读形式。
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还带给孩子欢乐、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3.读书和阅读体验 篇三
图书阅读率表征的是图书阅读人群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图书阅读率的走低似乎反映了国人中“读书人”在减少。这个结果也因此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结果发布后的第二天,在百度中搜索“图书阅读率”,就可以发现有超过2.5万个链接,其中的大部分都在讨论这个调查结果,而这其中也不乏“忧虑”、“拷问”、“洪水猛兽”和“阅读危机”之类的耸人词汇。
对于图书阅读率的降低,似乎没有必要过分“忧虑”和“拷问”,“阅读危机”更是有些过了。图书阅读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无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已呈多样化,多年来,图书作为知识、信息和娱乐内容传播主渠道的作用在减弱,人们阅读方式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手机、PDA、PC甚至广播、电视都可以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娱乐内容的手段。
“我国国民阅读率调查”结果中另一个数字就是最好的佐证,国民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攀升到了2005年的27.8%,6年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7%。而在我周围的同事、朋友中的很多也都有了使用手机或PDA阅读电子书的习惯,相对于印刷版的图书,互联网和手机在某些环境和场景下,阅读更加轻松和方便,可选择的内容也更丰富。
互联网、手机、PC作为新兴阅读方式与图书形成竞争不可阻挡,作为传统阅读方式的图书当然也有着它的优势,因此,只要适时调整定位,创新内容和形式,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样可以守住自己的阅读率。
从2004年10月改刊以来,《微电脑世界》杂志发行量一直保持着攀升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研究读者的内容需求和阅读习惯,在选题内容和版面设计方面最大限度地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力争以最适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最需要的内容信息。
4.名著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我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看完了《三国演义》。这三国演义把我看得精疲力尽。早上一起床就爬起来看,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看《三国演义》。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我看了《三国》的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如,一代枭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张飞,笑到了最后的司马懿……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三国后,我长叹了一口气。没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司马懿!看完三国,我增长了许多见识。最好看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一场大火就将曹操的所有战舰都毁于一旦。每次看三国,我都被里面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有的人说三国写的不就是一些打打杀杀东西吗,有什么好看的?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三国虽说有一些打打杀杀的场景,但这样看起来才会有吸引力,才会让人渴望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看完三国后,我仿佛长大了许多。里面的阴险狡诈也让我感到恐惧与害怕。没办法,在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人们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
看完三国后,我还想再重新看一遍。我想将里面的故事烂记于心,时时刻刻都能谨记在心!
5.《阅读的力量》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阅读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学是两种程序的组合:技能培养,刻意学习一种规则、词义或拼写,然后让这个规则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输出过程;纠正错误,当错误被改正时,老师就希望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对规则、词义或拼写的知识都应该被改正过来。这不正是我在过去词语听写这一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并期望得到的结果吗?尔后,读了克拉生例举的许多反对直接教学的事例后,我才终于明白,学生在听写环节的“糟糕表现”是因为我的愚蠢,而非他们态度不认真。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是测验,而这种测验方式只能让在书香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顺利通过,而那些不幸生长在图书资源不足的环境中的孩子则会失败。”细细一想,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在听写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学生态度确实认真,然而他们花在记忆词语的时间却明显比其他人少,而这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显然比其他人多得多。曾记得我以往教过学生的一件事,班级里语文成绩最好的一位同学,肯定不是学习最认真刻苦的,但却一定是班里阅读最多的一位学生。另有一名学生,曾经因为听写不出,单独就一篇课文中的词语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最后听写时也没有全部正确。而他,平时是最讨厌读书的,每周两次的读书心得体会,也总是想方设法与我讨价还价,要换成写随笔。其实,他所谓的随笔也就是生活流水账。但我想,写总比不写好,因而也只能这么为此了。
《阅读的力量》读书心得体会《阅读的力量》,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明确有效提升阅读兴趣的因素,提倡“自由自主阅读”,并且澄清了看漫画书和言情小说其实与孩子的偏差行为没明确的关联,反而可以引导许多人养成阅读习惯。
作为成年人,我们倾向于读网络上的快餐文字,加上图片佐料更是美味。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人在坚持不断地读纸质书呢?我们要是能了解这种阅读的力量,对于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语文阅读老师,我认同。“睡前阅读令人愉快。善于思考的人较爱阅读。读的越多的人越没有“写的恐惧”。阅读能力好的人有更多的自由阅读。阅读能力跟不上的学生被要求写更多的作业和练习,这些都只是更加深阅读能力的鸿沟。有人念书给他听时,即使是大学生也会变得较爱看书,及读较好的书。大声朗读对增进识字力有多重功效。在家中或在学校有人规律念书给他听的孩子,阅读测验和词汇测验的成绩都会比较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人念故事书。越读,会越爱读。”种种观点让人感叹啊!
他强调的并不是多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善于理解他人、善于表达自己。”,通过阅读、研究、实践,《阅读的力量》很好,很强大,值得老师和家长一读。
《阅读的力量》读书心得体会开学初期,学校要求每人读一本书。书名是《阅读的力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序言中王林写到:自由阅读就是无压力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回答问题、为生字词查字典。自由阅读是放弃阅读一本不喜欢的书,再另外找一本喜欢的书来读,这种阅读方式是所有具备高识字力的人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简而言之,自由阅读即纯为乐趣而阅读。
当我打开《阅读的力量》第一页便看到了这样残酷的现实。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功效。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孩子自由阅读成绩更突出。当然,这句话有争议。但由此可见,作为教师,为了孩子的发展,鼓励自由阅读那是何等的重要啊!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阅读中我也遇到了问题,就是书中讲到的自由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全体学生都可以实现吗?有的学生自觉性很差,需要不时地提醒他读书;甚至有个别学生连基本的字词都认不好,那么花那么多时间给他阅读他会吃得消吗?结果是否会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这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验证,还需要教师探索出套路来,做到有效启发和引导。
总之,父母、老师是孩子人生的引领者,请你们把最重要的阅读带到孩子们的灵魂里,让她生根、发芽、成长、茁壮。
《阅读的力量》读书心得体会读完克拉生教授所著的《阅读的力量》,我有四点感受。
第一、教师要做个读书人。
正如书中所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率先垂范胜过任何说教。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是不大读书的,即使读,也可能是迫于学校的压力,而非心甘情愿。令人欣慰的是,在阅读风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加入到快乐阅读的行列中来,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我有时对阅读也是存疑的,甚至当我捧着从图书室借来的书翻看时,心里会生出一种罪恶感:别人都在备课、批改作业,你还在看什么《人民文学》、《清明》、《大众电影》等等,你这不是不务正业吗?你不如实实在在改点作业。于是,我又放下手中的书刊,陷入作业本中。其实,我也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看到大家都在砍柴,我就不敢磨刀了。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种从众心理在作祟?大多数老师都不爱读书,就使得这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使我的内心常常限入“读还是不读”的挣扎中。看完《阅读的力量》,我对“读还是不读”的认识更为明确了爱读书没有错,我要坚持读下去。只有老师真正热爱书本,言谈举止透露出书卷气,孩子们才会在我们的影响带动下,开启他们的快乐阅读之旅。《阅读的力量》中提到了“全垒打”书籍的概念,就是在有过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之后,从此爱上阅读。这个概念对于教师阅读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全垒打”书籍,才能让教师真正爱上阅读,把对于电脑、电视和其他事物的兴趣自然转移到书本上,让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须臾不可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值得尝试。
第二、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书中提到,不少教师喜欢做学生“阅读品位的守护者”,我也是这样,而且自认为没错,现在看来这也是有问题的。我到现在都是这样,一看到学生看漫画,看一些浅显的书籍,就觉得生气,六年级的孩子了还在读这么“小儿科”的书,能有什么长进?在读完《阅读的力量》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偏狭,为什么不能读漫画书?为什么不能读青少年浪漫文学?为什么不能迷恋校园小说?为什么我要以自己的阅读爱好代替他们的?回想少年时期,是谁整夜整夜不睡觉看琼瑶、岑凯伦的小说,并幻想自己是书中的主角?是谁对武侠小说爱不释手,一本一本看个没完?我因此误入歧途或是荒废学业了吗?我是不是过于强调读书的意义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趣味性?我过于相信自己的阅读品味了,以为自己喜欢的一定是好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塞给孩子。现在我知道了,漫画书也好,校园小说也好,其他什么书也好,只要在健康可读的范围内,让孩子读好了,我们再不能做越俎代庖的蠢事了。应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当我们推荐读物给学生的时候,是带有我们的喜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孩子,局限孩子的阅读视野,所以在慎重推荐读物之外,一定要允许孩子自主选择读物,使他们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开阔。
第三、教师要摒弃功利性的阅读。
阅读真的是有力量的。当我烦恼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舒缓了心情;当我浮躁的时候,书是最好的导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当我孤独的时候,书是最佳的伴侣,让我感到生活格外充实。我爱书,但我知道书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爱读书,语文成绩就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孩子很爱看书,可是错别字还是挺多,文章写得也不怎么好,套用书上的话。阅读与语文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不能急,也许孩子读的时间还不够长,也许读的还比较浅,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孩子正在路上,步履蹒跚,我们只需要投之以赞许的目光,这便够了。至于成绩,暂时忘了他,就算孩子成绩一直没有提高也没关系,相信爱读书的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他会带着善良的心、博大的胸襟走上宽广的人生路。所以,真正快乐的阅读一定是不带有功利性的,这也就为什么阅读不需要奖赏的原因。唯有摒弃了功利性的阅读,才能真正拉开快乐阅读的序幕。
第四、教师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课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实起来很不容易。所以课堂上就会出现抱着课文不放,一堂课上个三五课时仍意犹未尽的情况,我也不例外。一个有些尴尬的局面就产生了:一方面老师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却不留给孩子阅读的时空,可怜的孩子只好望书兴叹。那么可不可以使教学更加高效,从而节约出时空给孩子阅读呢?当然可以,但需要老师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有高超的水平支撑,否则就没有闪转腾挪的余地。理念是最重要的,我校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读书问题的调查,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没有时间读书,因为作业太多了。这就说明教师的理念转变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当理念明确之后,还需要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切实提高自身素养,使课堂教学务实高效起来,把多余的时间还给孩子,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6.《阅读的力量》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是这个寒假老师布置给家长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这本书中让我纠正了许多有关阅读的错误看法。书中最重要的是提倡自由自主的阅读。阅读是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是因为要回答问题、写报告、被布置阅读而阅读。只有因为兴趣而阅读的才能发挥阅读的最大力量。
这本书里提到有通过阅读漫画来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激发孩子自由自主的阅读让我很感兴趣。家长们本来就不赞成孩子们阅读漫画书。觉得漫画书是无聊的读物,不可以增长见识和增长学问,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也不赞成孩子阅读漫画的,认为漫画没有一点可以学习的,而且一旦孩子“陷进去”就非常耽误学习。在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漫画书原来有很多优点:漫画书有适宜的文字,而且图画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文中的意思;研究指出,漫画对语言学习与学校表现都没有负面的影响;看漫画的人的阅读量与不看漫画的人的阅读量相当。个案研究中有许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出,看漫画可以增进阅读更多其他种类的书籍。
现在的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机会,不能让错误的思想害了自己的孩子。我要积极倡导保护孩子们的自由自主的阅读习惯。当然孩子们的自由自主的阅读也要注意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课堂上孩子就应该认真听课,而不是阅读课外书。
7.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移动APP,社交,阅读
一、移动阅读APP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越来越高, 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 (58.1%) , 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全新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纸张阅读, 催生出各式各样的阅读APP。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当当读书、多看阅读、豆瓣阅读、京东读书、网易云阅读、掌阅i Reader、熊猫看书、百阅等。无论是互联网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 或是新兴科技公司, 都凭借各自的品牌和用户优势开始抢占阅读市场。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阅读APP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 从界面友好度、阅读资源、检索功能、使用便捷度、定价和个性化设置六大方面的完善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已经问世的大部分阅读APP界面色彩均清新简单, 板块布局均合理有序、操作简便, 内容包含出版、图书、杂志等。这些APP均具备检索功能, 系统有良好的推送功能, 推出畅销书籍排行榜。它们主要推介的是付费阅读, 免费阅读书籍较少。阅读APP具备贮藏记忆功能, 个人阅读书架上可呈现阅读书籍的相关内容, 包括收藏书籍总量、页数、阅读小时数以及阅读时段统计。阅读期间, 用户还可根据喜好选择阅读版式, 甚至对字体大小、界面亮度、行间距等进行调节, 阅读APP还有对句式进行标注以及词汇查询的功能, 并且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 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突破重围微信阅读主打社交
今年8月底, 微信读书APP以主打“社交+阅读”的模式正式加入阅读APP的大军。这个图书类APP上线不到两天, 便在苹果APP Store上窜至图书排行榜的第三名。
虽然市场上有部分读书APP加入了社交元素。例如, 豆瓣阅读的移动端可以在读完的作品后评论, 参与读者沙龙, 或者通过豆瓣广播使评论在豆瓣读者社区中广为传播, 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阅读伙伴;多看阅读APP设置书友圈和书评广场, 且将社交圈细分为关注的朋友、多看的大V用户、陌生人, 用户也可自行添加关注作者、名人用户或者与自己阅读趣味相投的人, 关注后可以展现对方的书评、摘要、笔记, 亦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是, 微信读书却凭借微信朋友圈强大的好友链在应用程序里展现了一些与其他同类应用不同的功能。
首先, 在原有社交关系链的基础上, 微信读书用户可以围绕电子书, 做出批注、推荐、收藏的相关动作, 也能够看到自己好友近期在阅览的书籍以及好友对书籍的评价, 好友之间可以互相点赞或互评, 甚至可以试读好友书架上的书或者在线购买赠送书籍。微信读书主打社交, 可以满足很多人乐于分享的互动性需求, 进而提高用户的黏性, 最后以“相互关注→相互交流推荐→提高书籍购买量”来实现营利, 这打破了以往读书APP单向输出的封闭系统。
其次, 微信读书在界面设置有“读书排行榜”, 根据朋友圈好友阅读时长的评比, 做名次上的排序, 每周结算, 形成一种类似微信运动步数的名次排序, 借好友的关注度, 刺激用户读书的竞争性来增加阅读时间, 使得读书更加富有乐趣。
三、微信读书的使用与满足
(1) 真实呈现, 塑造自我形象。E·戈夫曼认为, 每个人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 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与朋友圈的好友共同阅读或者相互分享书籍和评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呈现, 在这种与他人“敞开心扉”的过程中, 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内心的想法和感情暴露给对方, 通过这个方式让自己被他人知道, 企图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双方的彼此信任和好感度往往是在逐渐增加的自我表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微信读书通过展现自己阅读的书目及与好友共同探讨这个平台, 让用户能够有选择性地呈现自我, 有意识地构建传播内容, 让好友多方面地了解自己, 增加朋友之间的契合度。
(2) 正面互动, 让阅读不孤单。微信读书利用微信的好友关系链, 融合社交和阅读, 是人际吸引的需要。微信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APP依赖于陌生人之间暂时性, 或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交往, 它主要根植于QQ、微博、手机通讯录等多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交流或熟悉的朋友, 而这种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 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 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这使人际交往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中阐述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需要的几个层次, 通过读书平台随时随地与好友一同评价书籍的内容、观点, 或是对好友进行点赞和评价, 自身能够找到与他人的联系感和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强调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 用户通过阅读平台进行的交往可以产生人际吸引, 也是增进人际的有效途径。
(3) 好胜驱使, 激发阅读欲望。“赶先进, 当英雄”是每个人客观存在好胜心的心理体现, 微信读书中每周都累计阅读时长, 定期更新排行榜, 榜单上呈现出你和其他好友进行“阅读PK”的成绩, 以此激发人们的好胜心理。布鲁纳认为, 人类的动机主要是由好奇心、好胜心和互惠三种内驱力引起, 而微信读书在庞大的社交网络的力量下采用排行榜的方式让个人为了出现在榜单的前列而努力, 使好友自发地参与排行榜竞争。激烈的互动容易引发一种集群行为, 这种行为迅速被模仿和传染, 这样接二连三的相互传染, 可能达到刺激个人多读书的效果。
四、结语
移动APP广泛兴起, 阅读产品类型也日益丰富, 唯有形成差异化格局, 确立自身优势和特色, 树立独树一帜的风格, 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获取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DB/OL].人民网, 2015.
[2]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培养读书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 篇八
【关键词】课堂阅读;课外阅读;实践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读书的乐趣。
1、现身说法,感染学生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每当讲到兴致较高时,我总会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学生听起来也兴趣盎然,趁此机会,我便点拨两句。如我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文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在课文小结时,我又娓娓地讲出了火烧赤壁,空城计、智算华容等诸葛亮神机妙算大胜敌军,为后人叹服的军事指挥才能。看着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此时不点更待何时?于是我讲道:“同学们,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三国演义》。书中不仅为我们塑造了神机妙算、智慧超人的诸葛亮,还有勇猛的张飞,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要想知道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我们去漫游书海吧!”学生耳濡目染,时间一长,当然也会和我一样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逐步有了翻阅课外书的激情。
2、故事引路
孩子们天生就是故事迷,有时甚至一听要讲故事,都能感觉到他们眼睛中放射出的光彩,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我总是选择一些益智,趣味性较强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的讲述。有时给孩子们揭示故事的结果,有时给孩子们特意留有空白,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们深厚的知识底蕴,从哪里来的呢?是读书,是丰富的阅读,积淀了他们广博的学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非常注重从这方面来启发他们,给他们讲中国古代学子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故事,以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学生中间也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他们课堂思维敏捷,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尤其是写作,词汇表达丰富,语言表达条理、流畅、有一定的个性特色,而且知识面宽,经常能表现得很优秀,我经常给予这些学生适当鼓励,还让他们当众谈他们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此来带动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创设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作业无法具体考查,于是,我在班内组织开展了“今天我推荐”的活动。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身学生推荐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这些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每一位学生参评,评估打分,每月推出最佳推荐者,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全而发展的需要。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交流心得。每周学生根据读书课外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给学生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在读书课上,先小组汇报读书情况,评出小组“读书小能手”,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读书心得,选出全班性的“读书小能手”,学期末再选出学期“读书小能手”。这样写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开故事会。定期举办课外读物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会每次都分小组开,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现的机会,然后评出优秀故事员到班上参加比赛。
(3)知识竞赛。利用班队会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形式,说也其中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可以适时的运用于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每当读到自己较感兴趣的章节,要进行反复细读,边读边可以在文章中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根据自己的认识,在书旁作必要的批注,可写自己读到此处的体会及妙在何处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1)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A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B摘抄优美句段,格言警句C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D写出自己的收获。
(2)指导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首先集中辅导,然后方法掌握了,接下来就是自己在阅读中随时摘录,博彩广撷并内化吸收成自己的一种思想,并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随读随记。
(3)指导学生写书评。如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是非曲直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内容中有不妥地地方,马上纠正指导。
4、开展小展览。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作文集等开设了一个小展览,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要触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得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語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的过程。好酒不品不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课外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也是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书读得好的学生往往写得好,说得好,反之不然。读能促写,读能带说,可谓牵“读”一法而“动全身”(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
结语
9.亲子阅读读书心得 篇九
我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的妈妈,我也和每个做爸妈的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只要一有空我都会陪在孩子身边一起读读书,讲讲故事,我把我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读书对孩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词汇量,可以刺激他的想象力,还能发展他的语言沟通能力。当我们和孩子说得多,孩子学的就多,沟通能力也就越强了,就我家微笑来说吧,有时她会突然冒出一句谚语之类的话,如“一寸光阴一寸金”,而且往往运用得当。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不会说,就不跟他说,不给他读书,你不说他又怎么能会说呢,你不读,他又跟谁来学习读书呢?所以,不论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书,增进感情,也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养成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
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的富翁。
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从微笑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睡觉之前,我都会给她讲故事。现在你不给她讲都是不行的,这是很长时间来养成的习惯。我在讲时从来不会强求她认真听,刚开始时一般是我讲我的她玩她的玩具,不要以外她没在听其实她是一心两用,有几次我故意念错,她马上就说:“妈妈你念错了”在他更大更懂事时,我会通过
10.课外阅读读书心得 篇十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小华盛顿的小时候的故事,他暑假回到家想帮父亲做些家务事,但误砍了父亲珍爱的樱桃树,父亲却没有责怪他,反而高度肯定了他勇敢承认错误的行为,父亲的鼓励对小华盛顿成才是的引导,华盛顿一生都严守自己诚实的原则,从平凡走向了辉煌。
高尔基曾说过:“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具备伟大的人格,而诚实是伟大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犯了错误要敢于承担,不要逃避责任,诚实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只有坚持诚实和守信用的良好品质,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以后的路才能走的更远更久。
11.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篇十一
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学校读书氛围的营造
1.读书角的建立
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和有限的场地决定了学校图书馆使用的局限性,那么,在各教学班建立读书角,就成了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的首要条件。让每一位学生在想看书的时候都有书可看,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第一步。
班级读书角建立之前,需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动员工作,向其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其次,要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读书角的建立中来,读书角如何布置、设立在哪里均由学生讨论决定。第三,所有的书籍都应由师生共同来贡献。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书除了卡通漫画类就是作文与阅读类书籍,为避免学生捐赠这类书籍,教师在捐书活动之前可准备一份备选书单,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书籍进行捐赠。或者请学生列出自己想要捐赠的书的书名、作者,教师在书单中进行选择。对于捐书多的学生要进行一定的口头表扬。
班级读书角建立之后,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对所有图书进行登记,在学生借阅书籍时做好相关记录,并对外借书籍的保管情况进行一定的检查。教师应鼓励学生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先洗手后看书、不随意折角、不乱勾画、看书时不吃东西等,定期评出“爱书模范”。
为避免图书久置出现无书可读的情况,班级读书角的图书每学期至少更换一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对学生提供的个人书单进行整理,列出总的书目,张贴于读书角上,方便学生之间进行借阅。
班级读书角的创建,充实和丰富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便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机,加强了学生彼此间关于图书内容的交流。
2.教师的影响
营造学校读书氛围,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生还没有对课外书产生“我想读”“我喜欢读”的意愿之前,教师的身教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因此,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如何通过教师的阅读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呢?①制定学期阅读计划并贴于办公区域较明显的位置,使学生出入办公室可以看见。②办公桌上设立图书角,放置近期正在看或准备看的一些书。③利用课下交流时间向学生介绍你的阅读经验。④与学生分享阅读体会。
二、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
1.书籍的摆放
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我们如果想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为其创造一个符合其心理要求或意志趨向的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相对于班级图书角来说,家庭中书籍的摆放就要随意得多。书架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身高的限制,书籍最好是摆放在他们能够自由拿取的区域内。除了书架,家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放书,比如床头柜、飘窗、茶几的分隔层等。把书放在全家人都能看到的地方,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几个书立而已。
2.家长的引领
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为孩子购买书籍、音像制品方面非常舍得花钱。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家庭大多不富裕,全班50人,有6人吃低保,27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600元,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1500元者仅有7人。即使是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孩子们的人均拥有图书为26.9本(不包含漫画书)。但这些书被买来后大多没有被看完,更有甚者只翻了几页就被搁置在一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对于儿童期的孩子,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模仿能力强,较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孩子见到了父母阅读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自然也会认为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如果父母每天盯着电视不放,或是隔三差五地打麻将,又怎能要求孩子们以读书作为自己的娱乐呢?因此,与其多费唇舌不停强调“去看书”,不如让孩子看到自己沉迷于阅读的样子来得更有效果。
3.亲子共读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亲子阅读是亲与子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是个双边活动,要相互交流。通过亲子共读,父母和孩子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和快乐,而且使亲子感情得到了有效的融通。基于此,家就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是真正成为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良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子的互动,可以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去,引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于低段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绘本和浅显的诗歌、寓言、童话进行亲子阅读。以绘本为例,家长在读的时候,可以用手指点画页内容,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观察图画,从而理解相应内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在读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加以合适的动作及表情来表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即做到声情并茂,以刺激孩子保持注意力,要与孩子进行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亲子阅读不是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也要求孩子给家长讲故事,只有双向互动,才是亲子阅读。
对于中段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分享阅读。所谓分享阅读,即和孩子在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通过谈论书中的人物或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达到分享的目的。分享阅读要随意,要把握好分享的度,不可超出孩子的认知,更不能变成一问一答的阅读检测。
对于高段的孩子,在已经有了一定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例如给孩子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引导其看《西游记》,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引导其看《水浒传》。这个时候,家长们就可以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报纸,使自己也成为家庭阅读氛围的一部分了。
12.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二
朱熹说:“读得熟, 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先贤都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积累与吸收太少, 必然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课本阅读与课本外阅读对于语文课程而言犹如鸟之双翼, 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近几年, 江苏、福建等省纷纷把课外名著阅读列入了高考范畴, 分值15分左右。随着高考语文大分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省份高考试题势必也会涉及名著阅读。
高二学生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就完成了, 下学期既没有前面三学期必修课学习的繁重任务, 也没有高考在即的硝烟弥漫, 语文学习的压力相对较轻, 这学期可谓高中语文教学的“空档”时间。笔者认为, 在这学期中, 语文教学在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开设选修课程之余, 应该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也许教师会有这样的顾虑:花大把大把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课本外阅读, 不提前进行高考的专题复习, 会不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事实上, 高考试题中真正来源于教科书的内容极少, 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课本外。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 重视并引导中学生大量阅读已是当务之急。
学生阅读, 教师引导得好, 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高。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好, 教学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悟出发引导学生课本外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大量阅读, 获得情感体验, 就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传递给学生, 召唤学生阅读的热情, 引导学生去阅读, 去思考,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教材文本出发, 带动学生课本外阅读。
教材文本大多是一些经典篇目, 从作者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从文本语言到文本所表现的主题, 教师在自己读解的基础上, 都可以加以运用, 作为带动学生阅读的契机, 让学生在阅读这亩方塘里荡起串串涟漪。
比如教学《声声慢》这首词时, 要求学生课下整理出李清照写愁的词句, 分析李清照“愁”的类型。几天后的课堂交流上, 学生们的反应让笔者很意外, 他们不仅找出了李清照词作中十多处带愁字的诗句, 还有不少像《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这种虽无一“愁”字, 却处处点到愁情的词句。显然已经有了审美层次的阅读体验。
2.把自己阅读的感悟告诉学生, 引导学生阅读。
美好的阅读情感体验对学生是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的。教师把自己关于某本书籍阅读的心得告诉学生, 这种“告诉”, 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交流, 也可以是教师把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与学生交流, 无论哪一种, 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引领他们阅读。
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进行的时候, 遇到路人“我不姓福, 我姓孙”这种类型的调侃式的回答, 学生们也把这作为笑料。刚好那段时间笔者在读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 读完后笔者写了一篇读后感《幸福其实很简单》放在了笔者的QQ空间, 上课时给学生提了一声。结果空间引来了学生的“围观”, 好几个学生说, 他们也要图书馆找了这本书来读。过了一段时间, 有个学生还在后面跟帖说“谢谢罗素, 谢谢您。”语文老师是少不了阅读的, 只要我们阅读后做一下有心人, 把自己的感受有意识地跟学生讲一讲, 对学生的阅读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去阅读, 回过头来再和我们交流阅读体会, 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是灵魂的碰撞, 这才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乐趣所在。
二.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课本外阅读增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真正把学生吸引过来, 让他们走进书香弥漫的世界, 与名家对话?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让他们想读书、乐读书。在对学生的课本外阅读进行评价时, “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有以下方式:
第一, 表扬激励, 给阅读出色的学生“站台”, 让学生为自己的阅读获得“优秀”感。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引用的、新颖的课本外阅读素材时, 把它打出来制成PPT进行展示, 或者是编印成资料发给班级的学生阅读, 学生自然都很期待自己的名字能登上“光荣榜”, 这无疑是对学生课本外阅读的最好激励。
第二, 交流互动激励, 在学生的阅读反馈表或者摘录本后面写上教师体会和感受。如一名学生摘抄了一则舒婷的《落叶》片段:“树却应当只有, 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向天空自由伸展, 我们绝不能离开大地’。”教师的评语:“能摘下这么美的诗句, 说明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能不能动动脑筋, 想想它的意蕴是什么, 或者想想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到哪些话题中去呢?”学生看了教师的评语后又附言:“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种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奋斗不止的执着精神。可用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话题。”这样一个书面交流与互动过程, 一方面使学生不敢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自会更有兴趣地去学习了。
三.建立有效机制督促学生课本外阅读
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同, 自觉性更是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督促学生阅读, 让学生真正地读有所获、读有所思, 确保阅读活动有效地进行, 教师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 创设督促学生有效阅读的机制。
1.采取“读书卡”记录制度。教师设计一张读书卡, 上面列有“序号”“姓名”“阅读时间”“阅读内容”, “大概字数”等项目, 做成表格样式, 每月发给学生。让学生如实填写。
2.建立班级“读书角”公示制度。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公示专栏”, 按月公布每个人的阅读情况, 到学期末适当奖励阅读量最多和阅读面最广的学生, 以促进学生之间形成阅读竞赛。
3.建立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制度。人都是有惰性的, 学生也不例外, 老师布置得再好, 学生不认真落实, 一切都归于零。因此, 语文教师需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 可以是写的读后感, 也可以是某篇文章某部著作中某个地方的看法, 这些要让学生坚持写, 这也是学生阅读了的最好的证明。教师检查的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公布。读书笔记写得好的, 表扬;做的不认真的, 要及时督促。力争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 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四.开设阅读课堂, 搭建平台促使学生课本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在语文必修教材学完后,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摒弃只为考试的功利化的倾向, 每周拿出一两节课来开设阅读课, 搭建阅读引导及交流的平台, 通过文学审美来促使学生阅读。至于阅读课怎么开设, 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尝试:
1.开设阅读引导课, 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过课堂内精选出来的小部分内容, 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从而让学生能顺着课堂内的这“冰山一角”去寻找更多课堂外的内容来进行阅读。教师在想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名著的时候, 就可以以开设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堂, 教师最好准备好PPT课件, 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一步步把学生吸引进去。
2.开设阅读交流课, 多种形式体悟着读。“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良好方式。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次阅读交流课, 引领学生阅读, 具体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A.组织读书报告或点评展示会。这样的阅读活动课不必拘泥于内容, 上课时就让学生一个个轮流上讲台, 或者选派小组选代表上台, 交流自己或小组一段时间的阅读情况, 也可以让报告人向同学们推介自己读到的好语段, 好文章, 好著作, 讲出自己推介的原因。总之这样的课以引导学生多读、多做读书笔记为目标。
B.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或主题辩论会。交流或辩论前, 教师根据需要指定阅读书籍, 确立好话题, 让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指定阅读《水浒传》后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心得交流会, 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辩论会。
C.举办名作名篇朗诵会或阅读知识竞赛。文学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名作或名著片段朗诵会, 营造品味经典、享受经典的氛围, 带动学生去阅读经典;也可以出好题目, 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阅读经典。
D.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专题研讨或举办演讲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手段,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确定主题, 开出书目, 引导学生阅读并且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 之后在让学生班级进行集中交流研讨, 或是用演讲、作报告的方式分享阅读所得。比如结合教材文本与古典文学中的《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琵琶行》里面的琵琶女、《西厢记·长亭送别》里面的崔莺莺、《杜娥冤》里面的杜娥、《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祝英台、《红楼梦》林黛玉等形象, 教师可开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妇女形象谈起”的研究性课题, 组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分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研讨或演讲。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五.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课本外阅读
人类已有的书籍浩如烟海, 而且新的书籍还在不断地被出版, 这些书籍中有人类智慧的精华, 也有毒害人心灵的糟粕, 良莠不齐。高二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期, 阅历浅, 知识经验不丰富, 思维不够完善, 思想不够深刻, 审美能力和甄别能力都较低, 阅读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阅读, 有序阅读, 教师就得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 给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 开出优秀的阅读书目, 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中国有先贤为后学提供读书计划、开列书目的传统, 如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列的《国学入门书要及其读法》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当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计划和开出的书目并非要有大师们那样的高度, 而是要根据高二学生的心智程度,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从读单篇逐步走向读文集, 从趣味浓、文意浅的作品走向读哲理性、思辨性强的作品。如林语堂、林清玄、郁达夫、余秋雨等的散文就比较适合高二的学生阅读, 《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论语》《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小说选》等名家经典, 也是高二学生的很好的精神食粮, 《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意林》《语文读写天地》《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等期刊, 也算的上是高二学生阅读路上不错的点心。以上这些应是高二学生阅读时不错的选择。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 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 但是教师绝不应引导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 对今天的孩子而言, 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阅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认知、体会、感悟能力的有效办法, 它能帮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时代的今天, 再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不可能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 人们必须“终身学习”。阅读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现在的进步, 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 更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本外的大量阅读不只是学知识, 也不只是培养能力, 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 是丰富人心灵, 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 当学生用真情和心血贯注其中时, 各种美好的人格便会便悄然复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阅读,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教材学完之后, 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相对较轻, 在完成选修模块学习的同时, 作为老师, 应该利用好这段时间, 摈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倾向, 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悟出发, 创设条件, 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 探索阅读的有效激励机制, 开设阅读课堂, 搭建阅读平台, 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 展现语文魅力, 引领学生对话圣贤, 提升能力, 完善人格, 陶冶情操。
关键词:体悟,激励,机制,平台,资源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袁泉《高中课外文学作品自读方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1)
[3]邱声亮《科学评价让课外阅读不再盲目》 (《语文教学通讯》2012.06)
[4]廖海燕《名著阅读的三大工程》 (《语文教学通讯》2014.03)
【阅读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阅读呼啸山庄读书心得09-16
小学课外阅读读书心得体会07-01
父母陪孩子阅读的读书心得体会11-09
阅读了优秀小说《笨狼的故事》后的读书心得08-29
名著阅读读书方法09-03
《儿童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10-28
阅读名著西游记读书笔记07-09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09-17
阅读小说《俗世奇人》的优秀读书笔记08-20
阅读过《五猖会》的优秀读书笔记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