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精选8篇)
1.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一
从战略高度看待民生问题(政论范文)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
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谋划。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从战略高度看待民生问题,才能对解决民生问题作出总体性、长远性谋划,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好。
民生问题是关系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民生问题如住房难、看病难、出行难、入学难、就业难、收入低等,说到底都与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状况密切相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这不等于说生产力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如何处理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关系、如何处理市场机制与提供公共产品的关系等问题,并不都是单纯靠经济发展就能解决的。而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就不会解决好。因此,民生问题是关系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它。
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我国古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民生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兴衰的关系,包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主宰者。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多年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加以改变,势必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乃至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一些民生问题长期解决不好,也会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优越条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的民生难题举世罕见。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解决好这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民生问题是关系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可以说,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实践表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就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能切实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2.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二
近些年来,管理者逐渐意识到想要通过培训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话,就不能仅限于基本技能的开发,其培训的关注点应该转变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传统做法中,培训关注的大部分内容是技能的提升,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改进产品或服务已经成了现代企业培训的趋势。如今对企业培训的评估标准不再是公司开展了多少次培训项目或者培训活动,而是考察培训如何满足那些与学习、行为改变以及绩效提升有关的经营需要,也就是要上升为战略性培训与开发。
去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银行业的培训成果分享,亲身感受了美国银行业中领先的理念和技术。通过案例讲解、系统操作、现场研讨、实地观摩等方式对美国银行业的培训及人力资源的管理颇有感触。
美国银行业设立全球学习中心组织,架构完备更趋合理,充分体现专业集中化及业务驱动的特点。
2009年起,美国的银行业陆续创建了全球学习中心,对培训进行精细化管理。银行培训由业务主导、任务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需求分析成为培训项目开发的核心,培训直接以提升绩效水平为目标。随着业务发展和时代进步,培训形式越来越重视体验式的异步学习,网络培训、虚拟课堂培训和情景培训大量的进行开发和应用。以美国银行为例,其全球学习中心由负责集中研发交付实施的三个团队和面向客户的六个与业务线密切相关的团队组成。其组织架构合理,专业分工明确,各业务线既紧密合作,前后台又相对分离。(见下图)
其中,学习发展团队负责所有学习设计和开发,为美国银行内部所有业务线提供培训支持,工作覆盖学习分析、设计、开发、视频制作和学习组合的维护,员工超过100人。美国银行业全球学习中心管理方法先进,运用六西格玛理念和工具进行流程的控制,拥有强大的学习培训系统,配合以自身开发的ADDIE系统,从研发到交付实施流程清晰。统筹安排全球培训管理,切实满足业务线需求,专业化、精细化程度高,在全球各大企业之中处于领先地位。内部组织架构的设计突出专业化特点,专业分工非常明确,分析团队、设计开发团队、交付实施团队、测量评估团队等等各司其职,专职讲师数量庞大,前台与后台相对分离,专注于各自职能的发挥。
美国银行 业及大型 企业基于web整合培训资源搭建企业级学习门户网站,既符合培训发展趋势又满足业务线需求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从全球培训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整合所有资源建立学习门户网站逐渐在全球性大企业中成为一种趋势。美国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搭建门户网站,整合了内、外部资源,成为企业内部员工共享网站,不仅内嵌自身的培训管理系统,还将第三方供应商的学习资源整合进来,包括网络书籍、教学视频、外部网站接入口等等,比如,在美国银行的门户网站内就有在线学习网站lynda.com、知名大学的管理课程公开课等的链接。使全体员工通过一个媒介获取所有面向他们的学习机会,登录位置统一集中,流程简化,速度流畅,强调互动,帮助员工实现他们感兴趣的传统和非传统的学习,非常适合新生代员工的学习需求。搭建企业级的学习门户网站不仅提升了雇主的形象及品牌,通过购买或研发的学习产品可以配置和定制适合企业的独特功能,使企业能够根据经营导向更好地将推荐的学习内容以吸引人的方式整合和呈现给员工。
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密切配合业务线创建培训解决方案。
在美国企业中的网络课程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就十分重要。在与美国银行的培训专家面对面的研讨中了解到,美国银行由部门负责人创建了研发模型,很好地在培训课程研发中进行流程管理,防控风险。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形成完整的研发流程,针对业务战略的方向,研发出能提升和弥补员工在技能及知识方面欠缺的培训方案。研发团队角色分工明确,由业务线合作伙伴、培训顾问、设计顾问、项目经理、教学设计师、教学技术设计师组成,各司其职,与提出需求的各业务线一起分析业务问题及成果,定义绩效目标,细分培训受众,创建培训内容并签订培训分析协议,研发团队将业务线看做自己的内部客户,记录绩效差距找出培训目标,推荐培训策略及方法,帮助其审核评估并验证结果,并管理培训项目直至交付成果。研发团队还运用多种理论和模型,比如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布卢姆分类法等等,力求在培训的设计开发中最大限度满足业务线需求,最终支持总体业务发展的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之初,团队就十分重视对业务线绩效目标的定义及绩效差距的分析,固化为培训分析协议后再确定如何开发培训产品来弥补绩效差距,在全行性大项目中期即介入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创建岗位学习地图,将网络学习紧密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学习主动性。
网络学习在国内大型国企中还刚刚起步,目前也仅仅处于通过网络学习一些指定电子课程的阶段。在美国网络学习已经十分普及,员工通过学习系统可以明确他是什么身份、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未来将有什么课程、如何通过网络课程提升个人能力,这被形象地称为学习地图。员工对于所在岗位的发展路径一目了然。系统可以根据员工工作角色和岗位,列出个人需要学习培训的菜单,员工基于工作任务和需要,实现随时随地虚拟学习。作为直线经理可以通过系统看到下属员工的学习表现、培训完成记录及学习成绩等学习情况,直线经理对下属的学习监督能力也列入绩效管理任务目标,学习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
开发并实施战略业务驱动基础上的网络仿真模拟学习,用体验式的网络学习升级了功能性的培训。
在美国银行的实地培训中我们体验了内部开发实施的一批仿真模拟学习项目,其中开发比较复杂的仿真模拟学习项目有Call Center(客户服务中心)、坐席员学习项目和营业网点柜员学习项目等,与一般仿真模拟培训相比,在设计层面更加贴近实际业务需求;在应用层面更加简单直观、逼真生动;在技术层面根据投入产出及实现可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技术开发及实现方式。经过相关业务条线的应用检验,通过实施此类学习项目,实现了提高效率、减少差错、降低成本、解决业务急需、加强基础管理等多重目的。将员工学习测评与上岗资格融为一体,以提高员工操作标准行为直接目的。网络仿真模拟学习中学员与系统可以虚拟互动、模拟对话,最后还有模拟小结,能够使管理人员和学员个人及时了解掌握学习情况,形式上更加逼真生动、简单直观,有画面,有声音,深受员工欢迎。
3.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三
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已经基本突破了资金的瓶颈,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紧缺。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取决于教育的提升。
我国在传统上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从教育的规律上看,仅经过学历教育的学生如同毛坯,而生产、服务及其他领域所需的技能人才是零件。毛坯不能直接当零件使用,从毛坯到零件还需要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科学介入的加工过程,同时也需要资金的投入。把完成学历教育的毛坯加工成零件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与学历教育之间构成互动互促的有机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由全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社会风气和制度。例如,在加拿大这个人口并不很多的国家,其学生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职业教育大学就有好几所。而由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端职业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瓶颈。
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面向成为职业人的教育,其对象是没有职业经历的个人,从知识基础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的角度可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
二是面向职业提升的教育,其对象是为改善本职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个体,特点是目标明确、专业性强。
三是面向职业改变的教育,其对象是准备改换职业的个人,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这三类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然各不相同。例如,面向成为职业人的教育要求有深刻的职业思想教育,面向职业提升的教育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向职业改变的教育需要精练的教育内容和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当前,我国高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在“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社会、教育部门还是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造成“学历教育为上、职业教育为下”的观念误区。
二是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端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端职业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缺少衔接,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政策的高度加以定位和引导。
三是高端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而企业和社会投资职业教育的渠道也不够通畅,这些原因使得当前的职业教育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存,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职业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师资资源不完备、不匹配。职业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师资资源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功能不匹配,为学历教育匹配的物质条件和师资资源无法有效地用于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高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社会化理念也不成熟。
二、发展我国高端职业教育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将市场需求作为探索高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的成果要始终紧密贴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来看,供不能满足需是主要矛盾,焦点是供的质量问题,而不是需的数量问题。学历教育培养的个体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的学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长期短缺。针对这样的供需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全面推进“产、学、研、技、工、贸一体化”进程,“以学促产、以产养学”,让学生在经济上能就学,毕业后能尽快就业。学校与市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的技能,实现产学双赢。
(二)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推动高端职业教育发展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由全社会来参与的,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和制度,而我国目前还停留在仅由政府和教育系统运作的层面。发展高端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获得生产与服务领域的认同和支持。为此要以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利益共享为动力,以职业教育为结合点,大力寻求与国内外生产、服务领域的合作,推进技术、生产、贸易、服务与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三)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一定要充分考虑学院的经济支付能力、受教育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引进后的消化吸收等因素。应当切合国情的需要,以现实适用为度来构筑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速公路”,拒绝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的高消费行为。
(四)优化配置和整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资源
职业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学历教育偏重知识传授,两种教育性质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的不同。从单纯的学历到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转变需要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当前我国学历教育强、职业教育弱的情况下,可探索联合式教育集团,含有专门的融资机构和人才经营实体,使其能够向任何适于发展的领域扩展。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并行发展,使其资源优势互补,创造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五)着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知识(含技能)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的是从外部引进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做参考,然后通过因地制宜等改造手段,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二是过程管理体系的建立,首要任务是将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融入现代的管理过程中,以降低培养成本;三是建立一个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平台。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源头,这一平台要求具备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社会资源的强劲吸纳能力。由于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具有变化快、质量高、数量大、领域广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具有极佳的柔性、可持续的发展性和足够的经济性。因此,面向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而建立职业教育示范性基地十分必要。
4.从战略高度看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 篇四
2005-5-20
浙江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全面转型,正是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流通功能有效发挥的有利时机。浙江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流通领域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基本形成,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7.1亿元,同比增长10.9%,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159.3亿元,占GDP12.3%,是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协调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不高,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较低。一是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虽大不强。2003年,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其中,前十大市场就占了26.4%;大部分市场还处于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组织化程度低,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冲击下,其功能和作用将受到更大的制约,竞争力逐步衰减。二是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除了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等少数几家百货商场外,省内其它的百货企业销售规模和赢利能力都增长不快。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百货商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总数和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7.4%和23.8%,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4%和7.9%。三是连锁经营企业又小又散。全省有超市门店近3000个,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但普遍规模较小。2003年浙江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销售总额为16亿元,仅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企业上海百联集团连锁销售额485.2亿元的3.3%。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识流通,发展流通业,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协调,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商贸流通业。
一、从全局、战略层面审视浙江商贸流通业的现状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900美元,正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大好时机。随着浙江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不适应。消费需求量和需求结构通过流通的功能发挥,引导并决定着生产量和生产结构。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流通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浙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优化的重要时期,但流通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产业构成比例来看,2003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低12.9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12.3%。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高达70%左右,商贸流通业已占到整个GDP的16%左右。就发展趋势来看,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率,已从1995年的37.6%下降到2003年的33.6%;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13.4%下降到2003年的12.3%。2003年,商贸流通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1.1%,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极不协调。就“浙商经济”而言,目前浙江在外经商人数达500多万人,总投资达6000多亿元;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达30多万户,产值8270亿元,出口创汇1211亿元,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商占了188席,其中10强,浙商就占据了4席,最具竞争力的50强中,浙商占了28强。与之相比,浙江的现代流通业就相形见拙。2003年,全国连锁企业前10强中,上海占4家,北京2家,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各占1家。浙江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排第53位;其他5家在连锁100强的位置是:温州人本第60位,余姚华联商厦第68位,慈溪慈客隆第71,浙江高邦服装连锁第86位,绍兴供销超市第95位。2003年零售100强中,浙江零售企业仅占4家,分别是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第65位,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第67位,杭州解百集团第77位,百大集团第83,较2002年排名分别下降了9、5、14、13位。由此可见,浙江流通产业发展与浙江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循环不适应。流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加快生产企业的商品向消费过程的转化。加快流通速度,有利于节约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但是,浙江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制约提升浙江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2003年浙江社会物流总成本为1918.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4%,略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已降到9.6%,美国200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低于10%,欧洲为10%左右。就商品流转速度来说,浙江流通环节的商品周转慢、库存率高,流通效能较低。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为3.26次,而日本达到15左右次,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甚至可以达到20-30次。从库存率看,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库存率为3.6%,与美、德、日(大约为
1.14%-1.29%)相比高出近3倍。从流通方式来看,浙江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依托商品交易市场,由于商品交易市场属于商品流通的初级交易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创新意识的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浙江,应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来与之相适应。
(三)与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不适应。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作用,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我国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而消费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与1991年相比,2003年浙江投资贡献率由31.1%上升到49.4%,消费贡献率由56.7%下降到46.5%,这种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状况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宏观调控,加上浙江经济发展受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固定资产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紧迫。这就需要扩大市场,需要采取现代流通方式。而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为主,逐步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等方向转变;消费行为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向追求质量、品牌、服务等商品的延伸价值转变;消费场所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而浙江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不够,大多数流通企业处于“小、散”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不适应。由于浙江商贸流通企业改制较早,缺乏有效的政策向现代流通业态引导,浙江连锁经营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销售额比重上,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省市,目前,浙江连锁经营的销售比重仅10%左右,而江苏2002年就达到21%,上海达到40%以上。加上浙江商贸企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零售业的国际化经营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特别是受体制的束缚,缺乏发展开放型零售商业的积极性,企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冲击将发生在商业领域。2003年,省外零售连锁企业在浙江开设门店454个,比上年增加了152个,实现销售105.76亿元,已有16家国际著名商业巨鳄抢滩浙江,沃尔玛即将在浙江开业。国际零售巨鳄的进入不仅对浙江流通业带来冲击,对浙江的产业结构也有重要影响。不久前在杭州举行了采购说明会,浙江企业趋之若骛,全省有220多家企业报名,沃尔玛从中只选120家企业参加,充分体现了大型流通企业对市场终端控制力、对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如果浙江流通终端被国外大型零售商全盘控制,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失去主动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就有可能沦为“加工车间”的危险。浙江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步
伐,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重构具有开放性、连通性和高效性的新型市场流通体系,以增强浙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浙江商贸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四个不适应”,呈现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与浙江整个经济水平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过去忽视了把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先导产业来认识,忽视了把流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考虑,忽视了把流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
二、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战略要求,根据流通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浙江发展的实际,应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一)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增强商贸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推动资产合理流动优化重组。二是要积极采用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等方式,鼓励小型流通企业以入股、加盟的方式加入集团,形成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流通企业集团,提高浙江流通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三是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内部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分类,对资源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定位,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国有资产划拨、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将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起来,形成核心资源。四是加强流通渠道建设,加强流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推行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等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出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增强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和管理技术,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是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应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缩短商品流转周期,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多个领域渗透,加快城镇社区与乡村的传统粮油、副食品等商店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的步伐。(2)加快发展物流配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和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仓储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建设生产资料分销企业配送中心。(3)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发展服务业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4)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提升传统百货商厦经营品位,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规范发展会展
经济,加强商业街(特色街)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5)推广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运用。(6)制定流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产业范围、投资决策、经营政策。
(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快推进“三张网”建设。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是改善浙江流通秩序的治本之策。要从流通渠道、监管责任和完善监督等层面为浙江流通秩序的根本改善提供了有力手段。要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构筑“现代农村流通网”,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群众举报等监督制度。要按照建设“信用浙江”的要求,继续在流通领域广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进一步培育商贸流通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浙江拥有28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05件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优势,加快市场拓展,提高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商贸企业的品牌意识,以优质服务创品牌,以品牌赢得顾客,以品牌拓展市场,全面改善浙江的消费环境。
三、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重要战略举措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当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流通成为先导产业,它引导着消费,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一些发达国家都一直把发展流通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连续推出了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行企业兼并政策,实现企业集中化,建立规模经济流通体制,培育出伊藤忠、三井物产等大型综合性商社,提高了整个经济的竞争力。韩国制定了《2010年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培育5家企业进入世界流通企业100强的战略,促进流通企业重点拓展中国、印尼、泰国等市场。欧美发达国家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制高点,历来把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2003年,有47家零售企业进入《财富》500强,全部都是欧美日企业,其中美国就有27家。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流通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领导要求,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确定了20家拟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兄弟省市也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召开了“北京市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上海市把工业经济和商贸流通作为发展经济的两个轮子一起抓,对13家流通企业落实了兼并政策,涉及核销银行贷款本金5.99亿元,免息1.11亿元,停息7年;对12户企业实施计划外破产,解决了历史负债7.19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上海
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物资集团强强联合,组建了上海百联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航母”。广东省于2002年以1号文件下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先后制定出台了11个政策来扶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每年安排6000万财政资金用于推进流通现代化,对流通龙头企业征地以及房产土地出让等实行优惠政策;2003年1月起,流通龙头企业用电一律按普通工业电价执行。福建省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拟通过投融资、用地用电、税收、连锁经营以及简化企业登记手续等优惠政策,对22家重点示范流通企业予以扶持。
5.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五
2016年03月28日 08:31:09 来源: 南方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用“亲”和“清”为政商关系正名、定位,不仅让政商双方都有规可依、有度可量,更是给领导干部如何跟企业家打交道划出了底线,拓展了空间,这对于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构建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以实际行动推动这一新型政商关系的形成。
形成健康政治生态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商关系行为模式常常表现为“寻求关系、建立关系、维护关系、利用关系、发展关系”,这种“亲密无间”的联系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往往导致诸如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问题。从十八大以来纪律审查和巡视监督的情况看,不少腐败官员都与不良商人存在利益往来。在异化畸变的政商关系下,官员以“权”逐“利”,商人以“利”围“权”,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甚至与不法商人结成利益共同体。权钱交易、官商勾结成了易发多发的腐败“标配”。不正常的官商关系恶化了地方的政治生态,导致干部被“围猎”,成为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不仅是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路径。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交往要有道,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既相敬如宾,又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同样,民营企业家要实现从赚钱“靠关系”到“靠本领”的思维转变,要坚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重塑透明、公平、公正的政商关系,无疑将有助于清除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生成土壤,营造“山清水秀”健康的政治生态。
构建公正市场环境的核心环节
政商关系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市场环境建设水平,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规范管理和高效服务,两者本是互相依存、同生共长的鱼水关系。但是过往一些官员对于民营企业的关注并不是为了改善经商环境、帮助企业发展,而是盯着企业主“钱袋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一些企业家也热衷于与政府官员吃吃喝喝,暗相授送,以此获得补贴、优惠等特殊政策,获得监管尺度的放松。这种畸形的政商关系,破坏的不仅是政治生态,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和企业的成长,更会损害经济主体对市场的信心、对规则的敬畏感。政商勾结使财富固化,市场调节、分配资源的功能减弱,导致游走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致命的破坏性。而另一方面,在当前高压反腐的新常态下,有的官员怕出问题,采取躲商、冷商的方式,政商关系又出现了“背对背”的问题,影响企业项目的正常审批和快速落地,这也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助于营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亲”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主动服务民营企业家,对民营企业家要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要有所作为、积极作为,努力做到靠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清”字强调构建清清爽爽的政商关系。政商关系清爽了,不仅企业减少了许多用于宴请官员、打通关系的非经营性支出,而且企业家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心思花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制度创新上。总之,没有“亲商”,则容易导致经济发展迟滞放缓;没有“清政”,亲商容易导致民营企业的政企不分。“亲”是勤政而为的标尺,“清”是坚守纪律的规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构建阳光健康的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
政商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状况。如果本来就应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公务员乘办事之机,借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而长期都得不到有效惩处;如果不法商人通过收买贪官谋取暴利,还依仗贪官的权力保护为所欲为,那么这将不仅危害政治生态和市场环境,而且也会毒害整个社会风气。贪腐致富、权力寻租、非法图利、灰色致富等损害社会公正和百姓利益,并产生一定的负面示范效应,在无形之中放大不良风气,扭曲人们的心灵和行为。
6.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六
论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开展党的基层以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就是要集中研究解决基层党组织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把握规律、创新理念、转变方式、破解难题,增强在基层党的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基层党的建设中来,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要从构建“和谐贵州”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职责,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切实做好党内和谐的各项工作。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7.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篇七
据介绍,石油焦是石油精炼剩余的残渣,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含碳量很高,是目前炭、石墨材料的主要原料,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蓄电,动力电池都需要大量炭材料;利用其生产的人造石墨可以替代天然石墨,保护我国天然石墨战略资源。
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包崇爱称,石油焦目前支撑着人类第一大结构材料钢铁和第二大结构材料铝的生产。但同时,全球1.12亿吨石油焦,煅烧处理后用作炭、石墨原料的只有3200万吨,余下7800万吨多数被烧掉,产生600多万吨二氧化硫。我国三分之一的石油焦由于含硫高用作燃烧。石油焦资源的综合利用,尤其改变劣质石油焦使其成为符合钢铁和铝工业要求的原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索通研发的主导方向。
该座谈会由索通公司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索通公司是国内利用石油焦生产独立预焙阳极产能较大的企业,产品出口量连续5年位居行业第一。同时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对石油焦资源综合利用投入了大量研究。到目前为止,其参与制定了21项国家与行业标准,获得了24项国家专利。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等专家和领导还为山东省石油焦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索通院士工作站揭牌。
8.从战略高度考虑国有股减持 篇八
国有股的问题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革的初期形成的。当时由于强调公有制必须在股份公司内部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股份公司的设计上就出现了国有股占大头,不许流通的状况。一些人认为,国有股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使得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均采取了冻结国有股的政策。结果股市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越积越多 ,目前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解决国有股占大头、不能流通的问题。但是,国有股流通对股市来讲,又面临着两大障碍,使管理者迟迟难以下定决心。
第一个障碍是国有股数量庞大,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目前国有股大约有2000多亿股,占股市总股本的67.8%,而流通股只有总股本的25%左右。国有股的数量是目前流通股总量的2.7倍,数量如此庞大的国有股,大量变现的话,市场是难以承接的。
第二个障碍是国有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价,价差过大。就上市公司的股本而言,国有股与流通股都是同一公司的同一种普通股,而国有股一般是一元一股折股而来,而流通股的发行价一般都在几元甚至十几元一股,流通股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又远远高于发行价。国有股变现,从价格角度讲,实际上就是大量低成本股票与少量高成本股票实现价格并轨,并轨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市场中现有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滑。
国有股必须流通与国有股难以流通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有人把国有股流通问题看成是中国股市的歌德巴赫猜想。
其实,国有股减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选择最佳方案和如何确定合理的减持价格,而是应当把国有股减持问题放在战略高度,从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和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出发,通盘考虑,才有可能出现多赢的局面。
首先,应当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战略出发,以保证股市供求平衡为前提,进行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对股市造成的实际作用是,一方面使股票供给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使股市的资金大量减少,因此不管哪一种减持方案,均会导致股市供求失衡,股票价格下跌。所以,在减持国有股的同时,必须考虑增加股市资金,扩大股市需求,只有如此,在国有股减持的时候,股市才能平衡发展,也只有如此,投资者利益才能不受损害。而增加股市的资金,扩大股市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要推出稳定股市的政策,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论文: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推荐阅读:
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10-14
国际战略环境论文08-13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10-17
湖南卫视发展战略论文07-14
医院网站战略建设初探的论文08-21
多元化战略毕业论文10-05
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的影响论文08-0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意义论文09-07
ofo共享单车市场战略规划论文09-09
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