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规划局(精选8篇)
1.榆林市规划局 篇一
榆林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全面升级
随着榆林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被确定为解决“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先导产业之一。经过旅游管理部门的认真调研,重新审视榆林旅游现状和产业发展潜力,认为编制《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绘制旅游发展蓝图和全面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榆林历史悠久,资源富集,又是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国家世界级的资源有统万城、石峁遗址、镇北台、陕北民歌等,如何将顶级资源变为品牌产品和产业优势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产品打造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产品+市场+专业”模式,依照“做大产业、惠及民生、造福后代”要求和“旅游与文化、城镇、工业、农业、商贸五个融合”的规划总体思路,努力打造“边塞风情·黄土神韵”为品牌形象的西北地区一流榆林镇北台的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今年初,榆林市启动编制《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区旅游规划也纷纷进行编制和修编,绥德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建设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要求进行了完善;佳县旅游总体规划正进行修编;榆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中。榆阳区花园沟景区总体规划,靖边小河会议旧址景区门户区建设规划、龙洲丹霞地貌景区总体规划、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修建性详规、太极湾景区总体规划、吴堡县石城保护与发展规划等规划已完成评审、报批工作,进入项目建设阶段。之外,榆阳区麻黄梁写生摄影基地总体规划,府谷县总体规划,米脂县高西沟乡村旅游门户区规划,白云山道教学院系列规划等正在编制;神木、定边和子洲县旅游总规编制正在进行前期调研。
榆林市旅游外事局局长刘东林认为,要不断推进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落实全市规划“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下一要全面完成《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报审工作,启动编制榆林市红色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指导榆阳、佳县、神木、子洲和定边等县区加快旅游总规编制,集中1至2年时间完备市、县(区)、景区,旅游总体(专项规划)与省市各规划横向融合、纵向呼应、相互配套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全面升级榆林旅游文化产业。
勇先创景旅游规划中心指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资源属性、特色和旅游地发展规律的现实基础上,基于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精神和文化的本质需求,以及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评判,由此确定旅游发展的目标规
范,并研究其实现途径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必须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实现旅游目标,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2.榆林市规划局 篇二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一些地方城市逐渐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城市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身的所在地的特点进行关于林业科技的规划, 在发展自身城市的经济基础上也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建设林业观光园时, 主要是栽植一些品种优良的树木, 同时对城市道路以及绿化设计进行有效地生态规划, 在其中建立相关的娱乐服务设施, 这样不仅可以发展生态环境, 也可以供别人游览。在榆林市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业观光园,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也保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
2 林业观光园的特点
(1)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其中主要是为了保证当地的林业符合生态环境的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有效统一, 同时在生产林业时要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在当地发展林业时也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的平衡能力。
(2) 林业观光园将自然景观与当地的文化有效地融合。
(3) 林业观光园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域文化。
(4) 林业观光园具备着高度的可塑性可以在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时, 也将现代社会新的文化有效地体现出来, 从而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有着本身不可磨灭的可塑性。
(5) 林业观光园是将生态化和科学化进行有效的统一, 在保护林业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 在传统的技术上有效地利用新型技术, 以此来提高林业观光园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6) 林业观光园可以供人们游玩, 从而具备着娱乐性和参与性等特点。
(7) 林业观光园具备着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林业观光园是站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从而在此之上建立林业观光园。因此, 其在最大程度上具备着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3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的特点
(1)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在建立林业时符合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能力, 同时也给当地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存在着经济型和保护性的特点。
(2) 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优美的条件下, 同时也与周围的山村环境相互统一, 将榆林市的独特的地域特色体现出来。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模式体现了统一性特点。
(3) 榆林市在建立林业观光园时将自己地方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地方习俗很好地体现出来, 同时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也将当地的文化全面地体现出来, 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好地融入到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体现了其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
(4)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将当地传统的文化有效地延续和继承, 同时也将现代社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林业观光园中, 将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整准确地反应出来, 体现了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具有进步发展的特点。
(5)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将当地的生态和科学技术有效地统一起来, 以保护林业经济为主要目的, 运用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的发展。在榆林市现代的林业观光园中将过去的林业技术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 将优秀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提高现代社会节能环保的技术的利用效率,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榆林市林业经济效益。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存在着高度知识化、专业性的特点。
(6)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可以很好地将休闲体验旅游体现出来, 可以让游人在观光园中参加各种休闲活动, 也使得游人能够有效地体验到观光园中所包含的乐趣,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也可以学到生态环境中的知识和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技能,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可以增加林业观光园的发展条件。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体现了参与性和娱乐性特点。
(7) 在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通常都是在尊重生态的发展原理以及经济知识的基础上, 以生态发展的规律性作为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林业观光园。因此,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4 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的规划发展探析
(1) 首先要对榆林市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榆林市属于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具备的特点主要是:榆林市体现了四季鲜明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日差和较短的无霜期, 榆林市每年的平均气温在10℃左右, 每年的降水量是在400mL左右。在榆林市沙漠-黄土边界的生态环境比较薄弱, 很容易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榆林市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沙漠的治理工作越来越关注。虽然现在沙漠化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还是存在着让人不可忽视的威胁, 尤其是水蚀荒漠化, 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当地的沙漠化进行有效的治理。一般荒漠化的出现通常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以及水资源的缺失造成的, 这就需要榆林市对城市所在的人口、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 所建立的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在规划发展时也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其次要确定榆林市林业观光园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榆林市在建立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时可以将乡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为背景, 将生态林业和乡村文化为规划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和规划时, 要合理地采用关于生态学、美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林业观光园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另外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林业观光园发展的主要内容, 将林业生产和观光游览作为关键功能, 从而建立一个集知识、经济、科技、生态以及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的林业观光园。
(3) 最后在建立林业观光园时要结合榆林市当地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习俗, 建造一个生态农业园。可以选择榆林市的钟家沟、苏庄则等地方, 它们远离榆林市中心, 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 同时也具备着朴实的乡村生活, 这些对于榆林市建立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可以让游人去了解乡村生活, 认识大自然, 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在林业观光园栽种植被时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其他的植被为辅, 从而建立林业观光园。榆林市地区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 因此在规划林业观光园时可以将榆林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融入当中, 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5 结语
随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强烈, 我国许多城市都逐渐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我国的榆林市林业观光园中将生态模式很好地体现出来, 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也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对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进行规划时必须将风土人群和文化习俗有效地融合在生态规划中, 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结合当地的实际特点, 规划出优秀的林业生态观光园。
摘要:对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并对其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从而提取总结了其优点, 以促进我国其他城市林业观光园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生态模式,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黄瑞.陕西省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及其规划[J].林业科学, 2011, 25 (5) :56~58.
[2]沈明日.林业生态模式观光园的设想[J].林业水利, 2012, 35 (9) :12~15.
3.榆林市规划局 篇三
摘要:吉林市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融合了传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影响因素,开展其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对吉林市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林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78
自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水、气和土壤)的保护和防治。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这一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它的实施目标不仅要求实现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还要求生态要素得以保护和充分发挥,从而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对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功能分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为实现吉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处于吉林省偏东部,介于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 之间,东部连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接长春市、四平市,北与榆树市、黑龙江省相连,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接壤。直到2006年为止,吉林市的所辖市域土地总面积已达27659.79 平方公里,吉林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四个市辖区(船营区、丰满区、昌邑区、龙潭区)、下辖4个城市(舒兰市、蛟河市、磐石市、桦甸市)和1县(永吉县),覆盖了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
2吉林市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2.1 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T. L. Saaty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它很好的将定性与定量分析兼容在一起,通过层次权重来解决实际产生问题的决策方法。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新一轮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草案,即《(2006-2020年)吉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14年吉林市经济统计年鉴。
2.3 吉林市土地空间生态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组合而成,一般来说,评价指标来源于三种类型: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直接给出的指标体系,如土地规划中直接给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体系;二是一般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直接给出的土地规划指标经常可以计算转化得到各种指标体系,如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率、耕地转化率等,这些指标通常能反映土地规划布局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三是定性指标,需要土地利用调查或社会公众参与得到的指标体系,如群众对规划的支持程度、群众态度等。
2.3.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一般来说,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是:首先向土地学类专家反复询问评价土地空间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层次,然后设每层有n个因素,因素表示为X={X1,X2,X3……Xn},通过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比重,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
■
A即表示成对比较矩阵,比较尺度含义采用Saaty(见表2)。
表2 对称矩阵的元素aij的1-9标度含义
2.3.2 比较下层各因素对上层因素的影响 土地的影响程度用权重表示,以确定下层各因素对上层因素的影响过程,其实施的步骤相对复杂:首先只有当aik×akj=aij对A矩阵所有元素都成立,即可称为一致性矩阵,之后进一步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
注:n为矩阵A的对角线所有元素数目之和,λmax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或最大归一化特征向量值。
第二步,根据矩阵A的不同阶数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最后通过C.I.和C.R. 的比率计算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
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即认为矩阵A的不一致性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直接可用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计算得到权重的数值,否则需要重新构建矩阵A。当然也会出现矩阵A不属于一致性矩阵,因此,Saaty等人建议采用最大特征值的向量作为权向量,计算权重,从而确定影响程度。
2.3.3 结果分析 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吉林市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所在的准则层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后,计算得到吉林市市域各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吉林市所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的现实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程度,即:船营区、丰满区、昌邑区、龙潭区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可见吉林市四区的早期土地规划主要为城镇发展区和建设用地区进行规划的,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得不到重视,只注重了经济社会发展。而舒兰市、蛟河市、磐石市、桦甸市,永吉县的经济发展缓慢,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这一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和一般农业发展区。另外,吉林土地规划中将吉林市所有水库、自然遗迹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水域等生态保护系统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其他用地区。
3 结语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由吉林市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将生态环境要素融入到吉林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已成为促进吉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新一轮的吉林市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应综合考虑吉林市域内的生态适宜性、历史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生态社会因素,进一步合理安排空间上的用地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用地管制之间的协调关系,保障吉林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试析[J].规划师,2002,18(04):5-9.
[2]苏珍贞.生态学理念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1.
[3]喻良,伊武军.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2,21(04):8-40.
4.虎林市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篇四
(2014年—2016年)
虎林市实验中学前身是虎林市第二中学,始建于1968年,2008年9月---2011年9月先后与忠诚、阿北、东城、伟光、新乐乡中学合并,2011年9月异地组建虎林市实验中学,2012年9月完成揭牌仪式,2013年9月迁到原虎林市高级中学校址。
一、现状与问题
基础情况:虎林市实验中学是虎林镇内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是一所未达到标准化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总面积732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是18311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明德楼各一栋,食堂宿舍、警卫室各两栋)。学校现有学生1053人,其中寄宿生548人(占在校生人数52%),教学班24个。
教师队伍状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一线教师78人、生活教师12人、工勤人员4人(中学高级17人,中学一级63人,初级15人,技师4人),教师年龄结构:40岁以下有33人,40岁---50岁有52人,50岁以上14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3.6岁。未来三年有4人退休(2014年1人、2015年2人、2016年1人),在职教师患有重大疾病情况:患乳腺癌1人,脑出血1人、脑动脉硬化2人,能正常上班但授课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个别科目缺乏专业教师担任。学情及教学质量状况:学校生源为东城、伟光、新乐、阿北、四小、五小和实验小学的部分学生。农村学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2%。由于学生来源区域广、生源复杂(单亲、残疾、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较多,),学生差异较大,家庭教育薄弱,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是一个客观现实。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平均43.6岁),且伤病较多;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不对口严重,部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导致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二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特殊群体学生较多(占10%以上),德育管理难度偏大。三是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五是评价机制还需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六是班主任队伍年龄偏大,班主任梯队建设有待加强。七是住宿生人数多,舍务管理难度大。八是晚自习教师安全存在隐患。九是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总体上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鸡西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统领,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负责任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创建“家园式寄宿品牌学校”为发展目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基本发展理念
办学宗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位教师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办特色鲜明负责任的教育。
办学理念:赏识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培养做人品质过关,学习文化达标,掌握技能特长突出的个性人才。
办学思路:
1、教学方面:追求高效课堂,探索适合学校生源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秉承合格+特长,优秀+特长,重视潜能生转化的教学育人策略。构建规范科学有效的教学常规、评价管理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立关注教师生活质量、专业发展、能力提高的管理培训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只能够在学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
2、德育方面:做人为先,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好习惯的养成。建立科学、民主的精细化、网络化、军事化管理体系。坚持探索德育载体和有效的德育途径,通过学生的生活,学习,参加德育活动的过程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理想信念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个学生能做到:做人文雅、勤劳、感恩、诚信、健康、明理、爱校、爱家、爱国,有一项或两项以上的特长。
3、安全后勤方面:以建设鸡西地区最优秀食堂和宿舍为目标,规范管理与德育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大政教”管理体系,形成家园式宿舍管理文化,为学生创造家一样的生活条件,树立寄宿制品牌学校形象。
四、发展目标
总目标:育人为先,改革兴校,特色强校,打造一所家园式寄宿制品牌学校。
1、学校在办学规模与市内其它两所中学相当。
2、学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生源状况明显改变。
3、学校校风严谨,学风浓,班风正。
4、每一名学生能够成长为文雅、勤劳、感恩、诚信、健康、明理、爱校、爱家、爱国的人,有一项或两项特长,特长突出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60%以上。
5、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德育管理成效显著,校园安全和谐,寄宿制品牌学校形象基本形成。每一名从实验中学走出来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五、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加强党支部、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搞好创建工作
目标:学校党支部要在学校加快发展工作进程中,要带头遵守并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保持一致,做好稳定工作。要努力打造一支严格自律,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理念超前观念新、管理水平高的干部队伍。
措施:
1、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教育局《九项规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全面提升党风廉政建设。
2、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
3、要加强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学校工会组织要按照《工会法》认真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要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督。
(二)学校文化建设
目标:以做“四心”教师为核心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达到教师热爱本职岗位、热爱教育事业,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创建与弘扬学校精神,初步形成能够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措施:
1、要继续探索完善师德教育、师德评价、师德监督及评价结果有效运用的机制。
2、进行月优秀班主任和最美教师、优秀值周教师评选,鼓励教师做四心教师(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有事业心)。
3、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增强全体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培养一大批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教师。
4、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一方面,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
5、加强家园式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楼廊、班级、宿舍等阵地宣传家园式理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结合绿色生态文明进校园理念,设计不同的楼廊主题文化如家之美、家之感恩、家之礼仪、家之理想等,通过感恩教育、理想教育、美德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等主题活动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自强、学会做人。
6、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主题教育,使校园文化上层次,上水平
7、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不断更新学校网站内容,宣传树立学校形象。
(三)德育工作
目标:
1、建立一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高素质德育管理队伍。
2、班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率达到70%以上,班级将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好习惯养成进行量化打分(由政教处、学生会、学生干部营共同完成)。
3、全校成立一支120名学生干部队伍,干部培训制度有效落实,班级自主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成立宿舍管理“干部营”,学生干部在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
4、班级网络化管理模式,宿舍军事化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在校每周、每天早、中、晚业余活动安排科学规范有教育意义。
5、德育常规管理规范化,形成良好的班风、卫生管理整齐干净,学生上放学站队出入校园,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6、全校学生好习惯养成率按5-10个百分点递增,通过三年全校学生好习惯养成率维持在85%以上。措施:
1、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要着力提升班主任及副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工作职责,加强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培训和研修,充分发挥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二要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德育能力。积极落实全员育人责任,掌握全员育人方法,拓展全员育人渠道,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促使每位教师真正成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三是加强班主任梯队建设,实施以老带新工程。四是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机构,实施学校领导对班干部培训制度,做到全校120名学生干部在全校的德育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以感恩教育为起点,抓好学生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要求每周放假时每位学生回家必做三件事:(1)洗一件以上自己的生活用品。(2)帮助父母做至少一样家务。(3)为父母或爷爷奶奶洗脚或捶背关心长辈的身体健康。学生干部带头做。学校下发专门的记录本,定期在家长会上确认。
3、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每月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涵。3月份开展“学雷锋月”活动、4月份开展“校园读书月”活动。5月份开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6月份开展“做一美德阳光青少年”主题教育、7月份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8月份开展“好书伴我快乐成长”暑假读书活动、9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10月份开展“学会生活生存、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做人做事”主题教育和体验式活动、11月份开展“公民与责任”主题教育、12月份开展“法制教育月”活动。同时开展“好习惯”示范生、示范班评选活动,养成教育转化活动等。通过活动落实学校的德育计划,达到养成教育的各项指标。
4、、每周要全校班级要开好三次会一次班会,两次晨会,班会要有主题,有目标,形成常态化。晨会重点要对当天班级在常规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进行班级网络化,精细化,住宿生军事化管理总结评价。
5、抓好大课间活动,国旗班每周的升旗仪式,宿舍学生的早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爱国情怀。
6、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体系。一是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强化家庭教育,做到家校共育有机结合。二是社区共建、军警校共建共育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德育活动基地(特教、消防、敬老院、环保等),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校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四)教学工作
目标:
1、要高质量、高水平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省级验收。完备教学硬件条件,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做好充分硬件保障。
2、加速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研、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师资竞争力度,激活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老教师和各级骨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动新教师尽快成长,提高整体师资质量,培养出1至2名市级以上名师、2至3名市级以上教学标兵、15至20名市级以上教学能手。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逐年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调动全校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全校各科教学成绩合格率每年要增长10个百分点左右,由目前的56.2%力争达到或接近90%左右。实现在全市各类升学、调考考试中平均分、合格率、学困率各项指标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置达到中上游。
4、强科研课题研究。以学校总课题为引领,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促进课堂的教学。
5、建特色教学区。通过建特色教学区抓好艺体特长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艺体特长初步掌握的学生由占全校总人数的65%力争达到90%左右,掌握特长比较突出的学生达由占全校总人数的30%力争到达到60%以上,做好为上级学府特色教学的有效衔接。
措施
1、办学条件。一是要做好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为达到标准化学校做好准备。重点是做好测算、计划、规划、材料准备等工作。二是要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优先解决缺专业教师、评优晋级、晚自习任务量大等问题。三是要实行小班额教学(每学年6-8个教学班,全校24-32个教学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讲座培训、辅导报告、外出学习,撰写论文、小结反思、表彰先进等形式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二是进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调整,有计划引进一定数量骨干教师,调整、充实若干薄弱学科,如英语,数学学科。三是加强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外出培训,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三是开展丰富的有效的系列的读书、教学管理、研讨、培训、竞赛、展示活动,形成特色的校本、师本培训模式,抓实抓强教师队伍建设。
3、教学管理。一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水平,建立科学的梯次的教师管理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全面、真实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情况。二是建立奖惩机制。从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中考奖励办法、单科教学成绩突出奖励办法、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奖惩办法和措施,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三是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向精细化、网络化管理要质量。
4、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研组备课组专业建设。完善说课、听课、评课机制,开展各类教学评比展示活动,形成聚集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成立改革实验班,彰显改革成效引领教师落实学校总体改革方案。
5、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量化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与教师、班主任的管理业绩挂钩,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6、以艺体教学为抓手扎实抓好特色教学。全校目前共成立18个特长班级,包括书法、乒乓球、篮球、足球、象棋、粘贴画、打击乐、合唱、。每年进行一次特长汇报活动。
7、继续推进养成教育及“潜能生”转化工作。开设潜能生转化班,加强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定潜能生转化方案、建立帮扶制度和档案、设立适合潜能生特点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跟踪考评、确保潜能生转化达到实效。潜能生转化工作纳入量化考核。
(五)后勤工作
目标:
1、、打造寄宿制学校品牌宿舍食堂。
2、校园美化绿化,校园基础设施维修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3、建设一支素质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生活教师队伍和一支肯出力能干活后勤服务队伍。
措施:
1、实施宿舍军事化管理,每天24小时学生管理规范化,成立以班为单位的小组,建立军事化管理组织框架,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学生干部通过竞聘的形式产生。
2、落实住宿生管理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相结合的评价管理制度,对每个学生进行点对点的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提升食堂就餐和住宿的管理水平。
3、利用业余时间段组织进行广泛健康的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设立专门的后勤宿舍管理负责人,争取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
5、加强领导带班对宿舍管理的经常性检查活动,及时的进行优秀寝室,优秀餐桌、优秀班、排长、优秀寝室、优秀生活教师评比活动,建立合理的人性化的寝室生活教师管理制度。
6、建立住宿生学生行为习惯量化预警制度,量化打分60分以下的学生,将及时和家长班主任沟通,责令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取消其住宿资格。以免影响整个宿舍管理,保障宿舍管理的安全,教育学生遵守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
7、加强对后勤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依章考核、奖罚分明,完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考核导向,建立竞争机制。
8、努力做好学校财物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收费标准。正确合理地分配,使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校产管理制度,做到专人负责,帐目清楚,帐物相符,每学期期未对校产审核一次。
9、做好维修维护美化绿化工作,形成寄宿制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做好调换后的新校址的维护修缮工作。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加强学校寄宿文化教育,树立寄宿学生爱校如家思想,提高寄宿学生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建设家园式学校奠定基础。
(七)安全工作
目标: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校园安全做到零安全事故发生。
措施: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要开展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学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标准配齐应急灯、疏散标志,定期检查和维护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及用电线路等,重点加强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及管理,完善专项专管责任制。
2、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尤其加强食堂食品采购管理。
3、预防传染病发生。要普及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场所定期检查、消毒。完善传染疫情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严格执行消防纪律,经常检查消防设施及电路是否完好无隐患;严格执行门卫登记核实制度,防止外来暴力侵害学生;定期对体育设施及学校栅栏等进行保养、维护,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4、加强饮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学校食堂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食品卫生法律和法规,严格学校食堂经营准入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健全食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餐饮人员的服务水平,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食堂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依照放心食堂的创建标准来开展食堂各项工作。
5、搞好校园商店的管理工作,严防“三无”食品进入校园,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定期对校园超商店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6、坚持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原则。做到安全教育与教育课堂相结合、安全应急与安全演练相结合、隐患排查与整改排除相结合、安全管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安全质量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常规检查与考核相结合。
六、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学校领导首先要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学年组长进行学习;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和宣传,使教师理解三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营造三年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增强五种意识。即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意识、质量第一的意识、发展性教育服务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依法治教的意识。
(二)组织保障
1、领导班子协力,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
2、各处室分工合作。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
(三)资源保障
1、安全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为教师有效使用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2、经费保障。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在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作倾斜。
3、师资保障。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和奖金分配考核制,促进教师有序发展。
(四)评估保障
1、形成三级规划体系,制定详实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处室、各学年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5.榆林市规划局 篇五
摘要我市地处陕西最北部,矿产资源富集,属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够,群众和各级政府认识不足,政府规划滞后,村矿(企)矛盾纠纷等原因,使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很多问题,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村镇建设杂乱无章,农民住房单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基础设施落后;村、矿缺乏统一规划,工业用地极力占用农村土地,建厂房、开矿石,建垃圾站等等,导致农村耕地和宅基地被占用,村民无序建房,违章修建,抢修抢建现象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矿(企)矛盾突出的村镇进行试点。在村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村镇现有特点和民俗特征,对各村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文化娱乐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
主题词新农村 村镇 规划建设 农民 经济发展
正文“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全国几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了,才会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全市辖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1区11县,222个乡镇,5507个行政村。这里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能化经济的强劲势头拉动了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榆林农村建设。近年来,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区县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村镇规划工作普遍起步晚,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村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乡镇党委、政府是村镇规划的组织者、实施者。但是,目前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够,认为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所以,一提到要去做老百姓的工作就犯难,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认为村庄规划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村镇规划的实施主体是村级“两委”组织,但是,多数村级组织由于缺乏规划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没有把村镇规划作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来认识,更没有把它作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手段来认识。在现阶段我市的村民宅基地审批上,要么不审批,要么无序审批,没有合理规划的审批,这种现象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作为村镇规划建设执法部门,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村镇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在自家的土地上修建个人住宅是合理合法的,村民没有统一规划的意识。
(二)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基础设施落后。
全市现在的村镇建设仍然是在原有旧的村镇基础上的建设,即使有村委会的审批,也大都是在原来的房子旁边无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这样既不利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不利于整齐、美观的要求。我市南部山区的最近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有一部分是以村组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北部草滩地区大都分散布局,整体村庄的道路、公共饮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娱乐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三)规划滞后,导致村、矿(企)用地矛盾纠纷大,乱修乱建现象严重。
(四)村民宅基地审批、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置换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五)缺乏专门的规划机构和专业人才,以及相关的资金支持。
(六)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专门人员,道路、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无人管理。
二、对策分析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二)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
(三)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居住区、文化娱乐区、种养殖生产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和城镇化的靖边模式,不仅破解了城镇化的难题,也为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摸索出了一条更趋合理的路子。
6.榆林市管理办法 篇六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大中型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榆林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3月4日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榆林市大中型水利水电
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榆林市境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作。其它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应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移民。移民补偿、补助政策不落实,不得开工建设。
第四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移民与安置地群众共同致富。
第五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全市移民安置工作按照市政府统一领导,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项目法人单位紧密配合的机制运行。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移民机构建设,保障移民管理机构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
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提供和创造安置条件,共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第六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包括开展编制实物指标调查细则、实物指标调查、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实施移民后期扶持等内容。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七条 市级移民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对各县区政府提出的移民安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二)负责指导、检查、督促全市移民安置工作。配合规划设计单位、上级移民主管部门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工作等;
(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管理移民资金;组织对各县区移民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负责移民安置的计划、统计工作;
(四)组织全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预审;
(五)对省立项(备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项目与项目法人共同委托移民监理机构开展综合监理工作;
(六)参与移民安置项目的验收;
(七)做好移民来信来访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八)组织全市移民的生产技能培训。
第八条 各县区政府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宣传移民安置法律法规,做好移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移民安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二)推荐移民安置方案,配合规划设计单位和上级移民管理部门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
(三)按照 “移民安置任务协议”要求,分解、落实、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任务;
(四)按照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方案,管理移民资金,组织对单项移民工程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编报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实施项目及资金使用计划,按要求上报移民安置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表;
(五)根据本县区政府的委托,与相关乡镇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土地调整工作协议”;
(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批准的移民安置施工设计,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程;
(七)按照“公开、公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原则,对移民安置补偿方案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移民群众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实施项目的自查自验工作。
第三章 规划设计
第九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所在地政府根据移民安置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规划编制中的选址应当与土地整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 移民安置规划未按程序报经批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办理土地(林地)征占用手续,项目法人不得施工。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修改。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审批。
第十二条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依法安置,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以农为主,以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十三条 移民安置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有较丰富的可开发或可调整土地资源;
(二)交通较便利,水、电条件较好,或通过搬迁安置建设较易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三)自然环境相对较优,有利于发展生产;
(四)尽可能照顾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
第四章 移民安置
第十四条 移民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补偿费、被征用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零星果木补偿费、移民过渡期生活补助费应当计入移民个人财产,专项用于移民住宅建设或自行安置包干费用。其他补偿费原则上计入集体补偿所得,专项用于解决移民的生产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五条 移民安置分为规划安置和自行安置两种。
(一)对规划安置的移民,属于外迁安置的,原则上由安置地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按移民统建和自建相结合的原则建盖住宅。其中,统建的,依据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分配住房,生产用地统一配置;自建的,将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存入户主专户,用于住宅建设,生产用地统一配置。属于就地安置的,将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存入移民户主专户,由移民管理部门监督使用,专项用于移民,按规划要求自建住宅。移民生产用地实行统一配置,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建设;
(二)对自行安置的移民,按照“本人申请,逐级审查,依法公证,张榜公布,货币兑现”的程序办理手续后,将被征用土地安置补助费划拨给接收安置村组,个人财产补偿所得发给本人。
第十六条 移民安置规划一经批准,应当搬迁的移民或补偿资金兑现后,无正当理由移民不得拖延搬迁或拒绝搬迁,不得返迁或者要求再次补偿、补助,不得干扰其他移民搬迁。
第十七条 移民安置后,移民依法享有与安置地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损害移民的合法权益。
安置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为移民办理户籍登记、子女就学及土地、山林和房产确权发证等手续。
第十八条 移民安置实行项目责任制,安置地政府法定代表人为项目实施第一责任人。依据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补偿投资,对移民安置任务、质量、资金、档案管理负总责。
第十九条 移民安置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分级分类管理,单项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
第二十条 移民外迁安置是指跨县区的移民安置方式。市内跨县区外迁安置,由市级移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确定跨县区安置地和恢复生产生活的方案及措施,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跨县区安置移民的补偿费按移民政策及有关规定计算,同时还应当考虑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水平的差异等因素。
第二十二条 跨县区安置的少数民族移民,应当享有原计划生育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电站发电增值税属地方享有部分,按外迁移民占水电工程移民人数的比例计算分成,由市财政局通过转移支付,分配给接收地财政,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四条 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应当签订《移民外迁安置协议》。迁出地政府按规定的标准将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实施管理费等资金划拨给迁入地政府,用于安排移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十五条 搬迁费和移民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补偿费、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补偿费、农副业设施补偿费等个人财产补偿费由迁出地县区移民管理部门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
第二十六条 统一划拨移民建房的建设用地,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房屋建设方式应当在充分征求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由迁入地政府选择确定设计方案。
第二十七条 移民资金实行计划管理,按项目使用。市、县区移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银行设专门账户,完善手续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将移民机构建设、行政办公、日常业务经费与移民补偿、补助、建设项目等资金分户分账管理,不得互相挤占和挪用。
第五章 安置验收
第二十八条 移民安置验收是在移民安置单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依据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施工设计进行验收。市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省移民管理部门对市级项目组织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办理项目管理交接手续。县区项目在省移民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移民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办理项目管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不同阶段验收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认真准备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概算编制、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检查意见、工程结算与审计报告等重要资料,为验收提供详实依据。验收结束后,应将上述重要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条 移民安置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负责组织验收的移民管理部门应明确通知被验收单位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结束,同意转入后期扶持阶段。对移民安置验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第六章 后期扶持
第三十一条 移民后期扶持的主要任务是对移民后期生产和生活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和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移民后期扶持的对象是经国家批准界定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政府根据批准的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认真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经过后期扶持,移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需要延长扶持时间的,由当地政府提出,按程序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三条 市、县区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生产门路,并在安排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建设项目,分配支农、扶贫等各类资金时,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予以优先照顾。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移民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各县区移民机构和使用移民管理资金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规定向上级移民管理机构、移民综合监管单位报送移民工程完成情况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的报表。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政府应当将移民资金的监督管理以及移民经费的使用纳入重点审计范围。移民工程竣工和移民安置验收时,应当进行终结审计,按照“下审一级”的原则,对移民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各级监察、财政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移民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第三十六条 经核实的淹没实物指标,分解到农村集体、单位或安置点的概算、财产补偿标准、移民安置点规划、移民建设项目、移民资金使用情况等,应按期在乡(镇)、村(组)所在地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中有下列情形的,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移民搬迁前两年签订完搬迁协议的;
(二)按规定及时兑现移民个人补偿补助的;
(三)按期完成移民安置土地有偿调整的;
(四)移民搬迁前两年内完成耕地开垦任务,并及时开展土地熟化工作的;
(五)提前完成移民安置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房屋建设,工程质量优良的;
(六)确定外迁的移民如期迁出,已经安置的移民无擅自返迁的;
(七)在移民工作中有其他突出成绩的。
第三十八条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影响移民工作正常进行的,按照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7.榆林市规划局 篇七
1.1 玉林和南流江。
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 是广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市民商品意识强, 土地肥沃, 农副特产品丰富, 工业也有相当基础, 商品经济发达, 是桂东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商贸中心。市民的灵气和务实精神是这座城市的可贵的秉赋。
南流江发源于大容山 (位于北流市境内) 南麓, 从北流大六坡流入玉林市。经博白于合浦独立入海。南流江干流流经玉林市区域总长66.7km, 已有2000多年通航史。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河岸淤积, 被迫停航。
南流江是城市的重要水源, 目前有三座水厂水源取自南流江。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规划范围中的南流江河段位于玉林市城中心区, 商业繁荣, 居住密集, 位于北岸的云天民俗文化中心, 是本地区也是全市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心, 其雄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 为世人所关注。南岸及北岸的东区是城市新区, 大量的开发建设项目正在运作, 近期内即将成为玉林市中心区的又一繁荣地区。
南流江的防洪堤及河道整治工程已基本建成, 但与之相适应的景观环境建设工程还未能跟上, 使之无法成为城市新的景观, 未能充分发挥一江两岸地区所担当的城市重要形象和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综合功能作用。同时, 两岸尚有不少土地, 等待开发建设, 也迫切需要科学的规划加以指导。因此, 做好“一江两岸”建设工程的规划是提升城市品质, 满足新区开发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
2 规划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城市中心区环境为规划目标, 创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 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中心区。强调一江两岸与城市其他区域间联系,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将市区的活动引向滨水, 把滨水的优美的环境要素引向市区。一江两岸将成为玉林市景色最优美的地方, 是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区域, 着力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努力挖掘城市江河历史文脉赋予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
3 规划构思
3.1 强调多目标的结合, 考虑多方面的协调, 从而提出两岸地区宏观的、全面发展的规划创意。
3.2 用系统的、层次性的观点, 从大的时空观
出发, 对南流江两岸地带进行功能特色与意象特色的定位, 在强调意象特色的同时, 开拓新的城市功能。
3.3 将本地段的建筑、道路、广场、绿地、小品
与水体融为一体, 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的环境行为, 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滨水景观形态和空间序列。
3.4 考虑相应的发展策略, 使详细规划具有超前的创意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4 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4.1 总体结构
结合“一江两岸”用地现状功能特色, 景观规划意向构思为将规划区中6.2km南流江段分为二个景观特色区, 分别由二段篇章组成:
规划创意主题: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徐徐的沿江展开, 将一个满载历史文化韵味、充满地域及民族特色、具有非凡活力及生态景观的不断进步发展的新型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4.2 分区景观意向构思
4.2.1 活力生态城市篇:
体现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 以生态型城市景观为主要景观意向, 充分展现玉林市充满活力的一面, 现代化的城市新型生活方式的体现;
4.2.2 历史文化城市篇:
以云天民俗文化中心为龙头, 结合设置多处城市文化活力场所, 形成展现玉林市文化特色的区域, 展现本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及地域文化特色等。以云龙古桥为起点至江心史迹石雕园, 将玉林市的历史韵味充分展示。
4.3 滨水景观构架
4.3.1 滨水城市轮廊线:
整合两岸滨水建筑, 以云天民俗文化中心为中心组成疏密有致、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赏心悦目的天际轮廓线, 注意建筑风格的和谐、协调。云天大厦为本地区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 它的建筑风格, 对本地区建筑风貌, 起到控制性影响, 两侧相近建筑必须与之响应, 远处和对岸建筑应较低。多层建筑建议采用坡屋顶, 其余部分, 也不排除现代表现形式, 多层及高层建筑应允许多创新。
4.3.2 建立景点与观赏点:
根据河岸地形地貌, 选择若干处建造观景平台, 互望对岸景色。组织好跨越河道桥梁观景要求, 已建成及规划建设的桥梁应有良好的景观表现, 成为河道上重要的景观作品, 步行桥梁的造型不拘形式, 线型优美, 造型及材质丰富, 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4.3.3 景观视廊。
纵向景观视廊:规划足够的滨水绿地保证沿河岸的空间开敞性;严格控制滨江建筑界面, 滨江路内侧原则上不得修建固定建筑物。从高空俯视或从桥上远眺, 均有通达的景观视廊。
横向景观视廊:规划和调整好两岸道路系统, 建立和打通与水域的入河通道, 把美丽的江景导入街区, 使沿岸居民能最大限度地欣赏到江景。
4.4 景观序列
4.4.1 水域景观序列:
根据沿滨河路 (抢险道) 或水上游览线路组织。滨水景观有绿色生态景观、植被景观、亲水平台、喷泉和滩涂湿地景观, 以及凹凸的河岸, 变化的水面形态以及由堤岸、树木群落所形成的不同空间, 规划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意境, 不同空间构成所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
4.4.2 陆路空间系列:
沿南北两岸滨河路所形成陆路空间系列:生态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民俗城市和历史城市, 不同领域的主题特色, 赋予不同的建筑语言, 用一条绿色轴线串联起来, 形成既有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特色氛围的连续景观。
5 沿江旅游体系规划
一江两岸景观工程, 不仅给全市人民带来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同时也将成为玉林城区内又一旅游胜地。在两岸用地的功能布局中, 充分考虑了现代旅游的需求:吃、住、行、购、娱均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旅游目的地 (景点、景物) 众多:云天民俗文化中心、云天文化广场及体育馆、云龙桥--江心岛、玉林史迹石雕园、农民生态旅游村落、沿江景观廊道等。
旅游接待设施齐全:接待中心、会议度假中心, 新农村客舍等;旅游餐饮多姿多彩:特色餐饮荟萃 (餐饮文化广场) 、传统小吃食街、茶庄、咖啡座等;旅游购物令人流连忘返:时尚精品、民间工艺、古玩珍藏、书画纸砚等特品商品街两岸都有布置;文化娱乐雅俗共堂:传统戏曲、现代歌舞、群众文化活动、体育运动健身等应有尽有。旅游游线, 方便通达———以抢险道为骨架的环岸步行游览系统, 以滨江路及公交线为主体的两岸车行游览系统和以游艇、码头为载体的水上游览系统也十分方便。沿江共规划游船码头6处。
结语
滨水景观设计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工程实体来处理, 应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进行统筹考虑。既注重水景观效果, 又不忽视水安全效益、水资源效益及水环境效益。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居住、道路六个子项为规划的着眼点, 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 形成城市滨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另外, 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 还要集中力量对水土流失、水资源调配、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着重控制城市用地对辖区河道的侵占, 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 做好污水截流和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8.榆林市电子口岸正式开通 篇八
据了解,榆林电子口岸建设分为两步,即先建虚拟平台之后逐步向实体平台转变,目前建成的为虚拟平台系统,历时两年。此次优选13户外贸优秀企业和出口潜质企业,为榆林市首批电子口岸入同企业,并发放操作电脑一台。
榆林电子口岸虚拟平台通过实现与陕西电子口岸、有关省市政府及相关企业网站对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互联互通,使海关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20%以上;每吨货物通关成本可降低5%以上,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节省了企业的时间。
榆林市电子口岸正式开通对于提升榆林口岸和榆林外贸企业进出口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水平,改善榆林市投资环境,推动榆林口岸基础建设,促进榆林市对外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榆林口岸是2006年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二类陆路货运口岸,榆林口岸办是2006年经榆林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正县级事业单位,2007年3月挂牌,隶属于榆林市商务局。目前,中编办正式批准设立榆林海关。榆林口岸的设立,改变了榆林企业货物出口需经沿海口岸检查、检疫多次装卸的问题,避免了货物的损失和物流成本的增加,降低了企业进出口费用。
2010年9月10日上午,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出席榆林口岸行政功能区项目建设奠基活动并下达开工令。当日,榆林市口岸办与天津市口岸办在榆林签署口岸跨区域通关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榆林国际陆港,打造以榆林国际陆港和天津港为平台,以多式联运为载体,以政府部门和查验单位支持为依托,引入船公司及相关代理部门参与,实施区域通关深度合作,形成榆林口岸与天津港等国际航运的直接对接,提升榆林对外开放水平。
【榆林市规划局】推荐阅读:
榆林市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调查报告10-24
榆林能化军训汇报表演程序08-27
榆林高新一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08-16
榆林电力分公司关于做好2014年春节、两会期间保电工作的通知07-28
吉林市市情11-09
桂林市餐饮市场分析09-21
桂林市科学技术局11-04
玉林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规定07-27
虎林市介绍信范文汇总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