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4-08-05

《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1.《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1

从整体上反思在这节课中我总体完成了知识目标,但是过程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中体现的不过好,完成了重点但没有更好的突破难点,整体的课堂环节较为完整。

首先将课堂实施做以反思:在创设情境,这块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做得还算可以,基本上达到预设效果,但在揭示课题时语言组合的还不够完美。在呈现定义,促进一次函数确定关系式的形成过急、过快,没有进行重点反复强调。学生在得出待定系数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不太熟悉和确定,没能深一步的促进理解。还有没有及时归纳数学思想。

其次说说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实际问题的背景有点远,如果能是我们身边的实际情景,我想效果更佳,2.在新旧联系,正反对照中习题设计的太单一,题量有点少。

第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

1.整个课堂中紧张,所以也有点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紧张的原因我还是认为自己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底气不足。

2.课堂中语音不够简练、生动,缺乏数学严谨性,缺乏生活化的语音。语言较干瘪,重复较多。在幻灯片切换时候衔接语不好,过于生硬。

自己想想试着从以下几点做点改进:

一、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课前要检查预习,布置任务要有针对性。课上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

二、加强备课的精细度,深度。备学生在备课中的比重。认真思考和分析学生的接受情况,实时掌控学生学习状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表现方法来呈现。

三、多和同事交流、沟通。多向他们取取经,多在一起探讨教学。取长补短,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并拓展到决策性问题的探究,以锻炼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近似人口增长的一次函数,并说明这种模糊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其逐步领略数学应用的奥妙所在.学生经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熟悉函数作图的一般过程,并在教师指导下确立近似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提高预估能力.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一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只有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要实现此目的: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花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真正的知识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师讲授的途径获取的,其实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本课例中的“走向”问题,“同向变化”等,这为函数性质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要彻底抛弃“唯书论”“唯师论”,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协作,寻觅适合学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要开展成功的探究,教师要科学设置问题情景或问题素材,使探究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适时、适势、适度地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在教学设计中,要预设多种意外和可能,这样探究真知的过程虽然会艰辛但展开顺利,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

但是,本节课也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本人认为:我关注学生还是不够,尤其对学生的反馈不能作到有效的和准确的指导和引导;讲的还是有点多,老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独学、对学和小组学习的过程,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还是较少有的学生看似听课,其实思维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是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3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用函数的观点处理问题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分析实例。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具体分析本节课,首先简单的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一次函数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一句话,打开了本节课的课题,过渡自然。本节课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主要围绕着路程、价格这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在单价一定的情形下,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这几个例题,认识到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讲解这几个例子的时候,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如在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进行预测的问题时,问学生:“你知道今年奥运会的撑杆跳高的记录是多少?你能对它进行预测吗?”,简单的一句话引出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

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关一次函数的有价值的问题,说出来与全班共同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也做了一回小老师,展示他们的个性,这样有益于他们健康的人格的成长。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并布置了作业。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这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例题的展示将会更快点,整节课将会更加丰满。当然,在教学实施中我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将每个例题的要点以简短的板书形式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时间。

2.《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然而,《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又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而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而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基于这些因素,我确定了这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建立对“科学小品文”的正确认知。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重点的准确定位,只需对文本的反复研读;而重点的突破,却需要在教学中基于课堂观察的丰富积淀和由此内化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毕竟,审美,往往给人以不可捉摸的神秘和难以言说的模糊,对初二的学生而言,因为生活体验简单、情感阅历肤浅,再加之网络时代快节奏生活态度的影响,静下来思考并能欣赏某物之美的耐心普遍欠缺。所以,为了引领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桥之美”的审视而发现的审美原则,进而借用这一原则的体验去认识课文之美,包括形式与内容协调之美、语言之美,在课堂文本解读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引导其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题为“桥之美”,那么,文章写到了哪些桥?请按照它们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尽可能全面地摘录出来,并标上序号。

二、再读课文,赏桥之美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桥之美”。

1.这些桥,作者认为它们美吗?如果美,那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如果不美,那它们又因为什么而不美?或者,它们不美在什么地方?再读课文,让我们仿照屏幕示例的形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2.让我们换个角度,再来表达我们在阅读中的吸收。请看大屏幕,根据文本、仿照示例在下列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桥之美

吴冠中 《桥之美》题目“桥之美在于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吴冠中《桥之美》第101页第3段最后一句

“凡是起到构成与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吴冠中《桥之美》第104页第7段最后一句

四、品析语言,了解科学小品

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总结这节课,有得有失。成功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很好地兼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第一个环节,抓住题目——“桥之美”的第一个关键词“桥”入手,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所写的桥。这既是一个初读文章、熟悉内容的过程,也是为下一个学习环节做准备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是浅层面的认知,是围绕主题要求搜寻信息的过程,只要认真,全部找出来,并不难。从学生课堂踊跃发言的情况来看,前面两个环节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形成了课堂的两次高潮。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参与课堂,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渐深入,实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3.《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本节课中表现好的方面有:

1.学生在早饭后的自学环节中,能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研自探部分,并在导学案上有所批注。

2.合作环节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展示任务的小组板书迅速,字迹工整,并在组内认真预演。

3.展示环节中对于方案一的展示: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展示组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通过把多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来解决,体现了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的方法。

4.听展的学生对探究内角和的方法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思维敏捷,带动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5.作为教师我觉得自己能够及时总结使学生明确无论哪种分割三角形的方法都是想办法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这对后面四边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有:

1.合作环节中还有些小组对C层学生的学习督促不到位,没有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以至于在展示互動时的提问回答不上来。

2.展示小组在展示不同的探究内角和的方法时如果能画多个图来探究,让下面的学生看得更清楚明白。

3.展示方案二的小组通过对例题探究来说明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时,对于内角和又探究说明了这是没有必要的,没有及时运用前面的公式。

4.如果学生在展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之后能及时运用公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5.展示中由于点评的学生积极,导致查学反馈没有当堂落实,没有检测学生在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图象性质》教学反思

“有了函数意义和函数的图象认识,我们有能力开始具体的函数的研究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今天我们研究的函数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从实际问题入手,我们来看以下引力”,接着从四个具体的函数实例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结合定义写出一些正比例函数、进行判断,利用定义给出含字母的函数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求字母的值。

研究函数的方法是结合和利用函数的图象,因此,引导学生画出具体的一些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工比赛,资源共享,合作研究),有学生画出的众多的函数图象进行提升,得出图象的形状特征、位置情况、变化趋势,做到真正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到了图象和性质,性质的叙述必须与图形相联系,这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本课的`时间不是太紧的,在知识内容上,老教材中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说法,由于训练题中少不了还有类似的应用,因此,我们也一样介绍了这一说法,在后面的应用中,要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和正比例函数的区别联系,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y/x=k(一定)。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正比例函数是:“形如y=kx的函数(k为常数,k≠0)”。两者揭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实质是一样的,成正比例“比值一定”,则两个变量不能取零,在y=kx中自变量x和函数y的值可以为零。另外,小学里没有学习负数,因此学生的印象是: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则“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而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再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这两个变量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y+3与3x-1成正比例,当x=1时,y=3,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此时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5.《一次函数》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变量与函数

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全章的基础,是全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借助于实例的展示,是一种从熟悉到陌生的认识方法,变量和函数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的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其中所出现的常量、自变量、函数值也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进一步进行区分,进一步加以辨析,不可以混淆起来.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这一课学生对什么是如何用变量来描述变化的事物掌握较好,对问题中的哪些量是变量还是常量也能很好地指出来.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确定,不能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还需补充这一类题进行强化训练.

6.八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后的反思1 篇六

周 原 二 中

一、设计意图

本次数学月考检测试卷主要以教材为依据,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与减少机械记忆性的内容,情景力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和基本运算及画图操作能力的考查,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的考察和应用。按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试卷整体难度属于中等程度,体现了“双基”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试卷内容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考查了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及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内容。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为主,全卷以百分制命题。

三、失分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60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选择和填空题失分较多,导致成绩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有个别同学对三角形的证明中推理方法不能熟练掌握,造成答题失误。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出现符号变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答案,纯粹属于答题不细心所造成的。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在考试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同学解题不用演草纸,直接在试卷上答题,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布局和设计,解题思路混乱,涂改现象严重,答题结束不能认真检查。

5、平时检测密度不够,只注重了新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尤其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不能正确运用整体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6、转差工作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注重了对学生的辅导而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方法过于死板,学生负担重,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教学启示:

通过检测的阅卷分析和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教师还需在教给学生“严谨、勤学、善思、好问”等方面的发展多做探究。

3、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尽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和矫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进一步细化课堂结构,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课堂转差。转差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尤其作好差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入手,避免学生心理抵触情绪的产生。

7.《函数》教学反思 篇七

华东师大版初二数学第八册 (下) 的第十八章是函数, 从过去经验来看, 学生对函数概念很难理解, 而这章的第一节课就是函数的概念, 为了把这个概念教好, 笔者作了充分的准备。在九班教学这个内容时, 笔者努力地投入角色把前一天精心设计的教案搬到课堂上, 按照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探索、讨论, 归纳出函数概念, 自我感觉还可以, 课堂上一切都显得很流畅, 心里不知不觉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下课玲响了, 原想迈着轻松的脚步走出教室, 令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一向成绩较好的几个同学把我围住了, 一个学生问道:“老师, 这节课下来, 我觉得太糟糕了, 感觉怪怪的, 对于函数这个玩意儿总搞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能不能再把它讲清楚一些呢?”旁边的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我当时就好像被一盆冷水迎面泼来一样, 冷冰冰的, 刚才自我感觉还不错, 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也会弄不明白呢?我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但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也为自己的教学失败有台阶下, 我只好向这个学生说, 函数概念在初中阶段是最难学的一个概念, 这种感觉是正常的, 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会慢慢理解的。我回到办公室后, 脑海里不断响起学生的问题, 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应该如何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讲清楚这个概念呢?下一节课是十班的课, 也是教学这个内容, 我决定改变教学计划, 重新备课后再教学这个内容。

二、问题根源分析

首先, 看看教材的安排。教材安排的原则是由总到分, 先给出总的函数概念, 接着学习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的图像, 再学习部分特殊函数, 如一次函数等。这毫无疑问是严谨的数学教学结构安排, 即从一般再到特殊。但这种严谨的数学结构安排未必符合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知识积累来说, 以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关数、式方面的运算, 还没出现两个变量的问题;从学生思维惯性来说,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直观体验——探索归纳——抽象理解, 而这节课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 第一个环节基本没有, 从结果来看不能理解是正常的现象;从学生理解能力来说,

义教的数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符合数学自身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 借助教师、家长、同学等的帮助, 利用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而获得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 我先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 然后问:我们如何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讨论不难得出: (1) 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2) 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 使之成为多个三角形。到此, 我继续问: (1) 你们有我任教的初二 (九) 、 (十) 班, 历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全年级的尾部, 基础知识, 理解能力都很差。由于以上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是在情理中的事。我认为学生不理解函数概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 不适合我所任教的这两班的学生实际。新课程理念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三、改变教学策略

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如果从特殊到一般, 会容易接受。针对学生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在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原则的同时, 我重新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顺序。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及其知识结构, 我把教学顺序调整为: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一次函数及其图像

(3) 变量与函数

(3) 反比例函数

2、由二元一次方程引入一次函数关系式, 初步认识具有两个变量的数学模型。这样以旧代新, 突破难点。

3、在对函数关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变量与函数两个概

念, 从具体到抽象, 这样的知识结构安排比较适合我任教的两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

我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策略, 在十班教学函数概念时, 大多学生就没有觉得很难理解了。

四、效果分析

由于我任教的 (九) 、 (十) 两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抽象思维能力很差, 若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组织教学, 本章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函数概念, 等于给学生当头一棒, 他们会认为函数内容太抽象, 很难理解,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但不能提高学习兴趣, 还可能导致厌学情绪。而调整后的知识结构安排比较适合我任教的两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 也比较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由特殊到一般, 从直观到抽象, 让他们在学习函数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 经历直观体验——探索归纳——抽象理解的学习过程, 并且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降低了函数概念理解的难度, 学生会觉得本章的学习内容并不难,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尝试

◇谢鑫

哪些分割方法 (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 呢? (2) 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探索, 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 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 活跃学生思维, 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兴趣

8.教学反思八问 篇八

问题之一:个人反思有哪些特点?

一是事实的客观性。个人反思总是以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坚持以课堂教学“第一现场”获取的有关教学情境、教学行为、主体状态、达成结果的真实信息为客观事实开展反思。二是方法的多样性。进行个人反思的基本方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问题。在此方法论的先导下,进行个人反思的具体方法是多元的,既可进行整体反思与单项反思,也可以是即时反思或延时反思;不仅倡导写教学日志、教学故事,而且提倡以案例方式进行反思。三是思维的批判性。即它更多的强调运用先进理念,针对陈旧的教学观、教法行为与方式、乃至失误与败笔,进行否定性的剖析。四是目的的升华性。个人反思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问题之二:校本教研为什么要强调开展个人反思?

校本教研是推进、深化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与前提,这是因为个人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优化校本教研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其一,通过个人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全国的特级教师大多数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华南、华东一些“中华名师”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来自于积极主动反思的提升价值。因此,“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焕发人生奋进的活力”,已经成了教育人与时俱进的一个共识。

其二,为开展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做好了思维准备,提供了信息资源。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实践因素之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主动而有效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就会黯然失色,成为形式上的外壳。同伴互助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反思的水平,因为个人反思既从理念、思维上为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从问题、信息上为同伴互助的开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真实的教研资源,为持久、深入地进行同伴互助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其三,为教师开展专题研究、表达教研成果积累了丰裕而真实的素材。有人说,个人反思积累对之后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案例式研究,是一个无价之宝。其真正的宝贵价值在于,它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它不仅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且富有原创性。同时,它丰裕的积累又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为研究探索教学艺术之真谛,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问题之三: 个人反思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进行个人反思的方法和类型说法很多。从课堂教学的范畴看,按照个人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九种:

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专题反思是指反思具有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专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省悟。这种反思的特点是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评析深入。整体反思总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突出的亮点与失误进行思考与评析,而不是把反思的对象集中于某一具体专题上。它的特点是着眼整体、突出重点、评析得失。

2.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即时反思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成败等进行“趁热打铁”式的反思,一般要求反思不过夜。即时反思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特征:一是再现详尽而形象,二是评析准确而深入,因而应大力倡导之。延时反思是指因其他原因和研究的需要,教者不是对课堂教学立即进行反思,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学事件进行综合性评析与反思,即在时间上为滞后性的延迟反思。其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滞后性与方法上的整合性,同时在事实上有时也带有一些模糊性。

3.课前、课中与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上课之前在备课时进行的一种预设性反思。主要回答学情分析是否客观,设计教学时有什么新困惑,之前教学本课时有何得失,教学本课可吸纳哪些最新成果等问题。其目的在于优化备课,确保课堂达到最优化。这种反思一般具有前瞻性、自觉性的特点。课中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及时性反思,以处理、思考、进而应对各种临场出现的问题。这种反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情变化,经过即时反思作出快速调节教学的行为反应,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进程,使教学高质高效顺利运行,因而它具有监控性、即时性与机智性的特点,很有利于锤炼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课后反思是指教学结束后及时并有效地回眸、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教学。一般应围绕教学的得失及其形成原因,尤其是教学的亮点、败笔何在与形成原因,也关注教学尚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内容进行,以不断提升教法艺术。这种反思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及时性、批判性与升华性,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反思方式。

4.单一反思与系列反思。单一反思指的是课课清,课课思,一课一个结论式的反思。它的突出特点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系列反思是紧扣一个研究专题,像电视剧那样,依据分解的子问题系列性地开发教学案例,系列性地进行教后反思,待把本专题研究到位后再转入下一专题的系列反思,一般每学期以两个专题为宜。这种反思以系列性、整体性和深入性为特征,能有效促成教师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

问题之四:进行个人反思时应当坚持哪些基本要求?

1.以先进理念为先导,形成反思的参照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为统帅,形成反思的基本依据和参照标准。一切体验、省悟、赏析、评判都要从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去思考、去认知,以先进理念为“裁判”评析得失及其原因,反对就事论事或说套话、假话、打官腔。此为进行教学反思最根本的要求。否则,就从根本上失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升华反思价值的一个真功夫。

2.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反思的焦点。鲜明、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教师主动反思的一项基本的、必备的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既要善于、及时地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模式、互动等领域发现、捕捉问题的现象,又要善于及时地从现象到本质发现真实的问题,寻找出问题的焦点,进行思考与分析。当前,尤其应本着“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这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3.突出反思重点,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有效反思。写教学反思,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着力,都要突出“在先进理念与课堂实践的结合中分析问题”这个重点。但从无数实践看,相当多的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个重点,摆了事实而不讲道理,列举了现象而不分析本质。因此,贯彻这一原则时必须做到按照三个步骤,重点分析教学的闪光点、败笔及其成因。第一步先有条理地解读教学设计的程序及艺术特征;第二步回答闪光点何在,为什么会呈现闪光点;第三步回答败笔何在,为什么会出现败笔。然后从其本质入手,思考构建反思结论。

4.进行深度思考,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有无反思结论,是反思是否成功有效的基本特征。如果仅有反思而无结论,反思则没有任何提升价值。所以,凡教学反思都要在历经深度思考(依据先进理念,联系已有教学经验和经历,进行整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之语,形成自己反思之后的认知结论,以体现个人反思之后专业的有效提升。

问题之五:怎样撰写常规的教学反思?

关于撰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科学、实用的一套体系。结合自己专业引领的体会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撰写教学反思时一般应关注以下问题:

1.选题——选题应注意小、新、活、实,要研究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焦点问题。所谓小,是说选题要着眼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切忌假、大、空;新,是指要体现先进理念和时代特色;活,是说题目要充满活力,做到形象、活跃、简练;实,是指所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内容——内容的择定一般应做到“一突出四展示”,即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主线,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展示教师的引导艺术,展示重难点的突破过程与方法,展示闪光点与败笔呈现状态。当然,四个展示并非每篇反思都得体现,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内容。

3.体裁——写教学反思并没有固定的体裁要求,倡导体裁多元化。可以是议论、评析、叙事,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故事、教学日志。同时,篇幅也没有具体要求,有思则长,无思则短,一般200——400字,有兴趣者也可更长。

4.语言——写教学反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语言要形象、活跃、具有一定文采,一般运用描述之法,也可夹叙夹议。不提倡用僵化、呆板、缺乏活力的论证性语言写教学反思。

5.评析——此为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因此,写教学反思时一定要从篇幅、内容着力突出这个重点。其主要任务是:评析列举的案例、事件、实录、过程、闪光点、败笔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主要思考理念先进准确、策略方法合理、生成效果明显以及教学整体特色的状态与形成原因;局限性着重思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要特别关注对教学败笔的真切分析。

6.结论——反思的最后都要求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这个结论既包括自己反思之后的收获,又体现之后研究的指向(问题)。结论一般以理性认知呈现,强调以认知的“新收获”为主导,并做到简洁精要。

7.模式——教学反思的文体结构也很难确定一个稳定的模式。在常态情况下,它反对“穿靴戴帽”,主张直奔主题。其结构一般按三个模块组成:设计创意解说→联例分析成因→构建反思结论。如果为描述式或故事式,则要把上述意图要素融合于具体、形象的语境之中,像文学作品那样,寓主题思想于语言文字之中。

问题之六:怎样撰写案例式教学反思?

案例式反思是以课堂真实记录为据进行分析、研究的校本教研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成果表达方式。其特征是主要展现含有多元问题的某节课或某些课的实际场景,列举实际情境描述和师生对话描述,进而进行反思讨论。简言之,它具有问题多元、场景真实、描述片断、灵活反思四个特点。案例式教学反思的结构模式有以下四种:

1.典型场景型——以介绍教学设计创意为基础,详尽介绍教学过程的典型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发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思考与讨论。其模式是: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反思与结论。

2.提炼升华型——首先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对实际素材进行程序性提炼、梳理加工,呈现出教学进程,最后进行整体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整体反思与结论。

3.片断研析型——在课例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加以呈现,然后对片断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代表性教学片断→教学反思与结论。

4.比较分析型——在简介研究专题意图的基础上,列举两个以上的教学场景,然后运用“先后对比”的方法反思、研析,探究同一教法的生成发展趋向或不同教法的不同生成结果,最后构建出反思结论。其模式是:简介研究意图与设计→第一教学场景→第二教学场景→比较研讨反思。也可依客观需要于第一、第二教学场景之间,增写“进行第二次研究的原因及其改进后的设计特征”的一段文字。

为了不断增强教师撰写案例式反思的自觉性,还要注意三个问题:①选择的“课”一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所以,精心设计、开发案例则成了这种反思的重要前提。②介绍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先进理念的先导功能,要说清楚自己是如何运用先进理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思路的,不能只是孤立地陈述设计项目。③反思教学时要关注前后照应,即要对照教学设计去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得失成因,进行深度思考,千万不能前后脱节,设计的是一套,反思又另搞一套。

问题之七:什么是反思精神?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真正有生命的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必须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主动反思,是为了达成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反思,而非为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所进行的“奉命反思”、“应对反思”或“模糊反思”。因此,反思精神的内涵本质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中所表现的目的性、主动性与坚持性的一种主动意识。目的性是说教师的反思目的明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主动性是指反思的积极自觉状态;坚持性主要体现教师在持续的反思中,甚至是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反思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总之,反思精神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发、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捕捉青春活力,投身课程改革。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新时代赋予师德教育的历史任务,也是焕发教师人生进取内在活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应通过学习研讨、师德演讲、师德论坛等形式,培养广大教师的反思精神,鼓励教师自觉投身课程改革,潜心校本教研,努力塑造靓丽人生。

2.重视典型效应,全面激励教师主动反思。对此,学校应切实抓好三件事:一是每学期都要评选一批教学反思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并按照“教研成果”给予奖励;二是采取定期召开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成果展评或个人反思成果专辑(板面)等形式,烘托教研气氛,追求资源共享,焕发进取精神;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出版优秀成果专集,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

3.遵循发展规律,促成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反思活动一般是按照“实践→反思→学习”的循环模式向前推进的。开展教学反思,培养反思精神应当按照这一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与管理,卓有成效地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特别要看重专题性的循环反思,尽力追求在第二轮中“高水平的实践”与“理性反思”的提升价值,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挺进。

问题之八:怎样评价教学反思的质量?

对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进行评价,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新生事物,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未见专家们的引领点拨。下面仅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从质的评定与评价步骤两个方面作以简介,供同行参考。

1.对文本式教学反思“质”的判定标准。如今,大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以文本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对这种反思“质”的判定一般可按“量化等级判定法”进行评价。其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总分值为20分。总分在16——20之间为A等,在12——15之间为B等,11分以下为C等。各指标的要求与权重分配如下:

①先进性(5分)——能运用课改的先进理念进行反思,且观点鲜明、新颖、定位准确、表述到位。

②重点性(5分)——能突出重点进行反思,在篇幅、内容、着力上都能紧紧围绕“评析”展开思考。

③深刻性(7分)——能以理念为先导,在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分析问题,研讨得失,且有理有据,结论科学,给人以深刻启示,具有明显的升华意义。

④新颖性(3分)——体裁、结构有创意,语言鲜活,可读性强。

2.评价教学反思的步骤。一般按照三级评定的步骤实施,即个人自评→同伴互评→专业审定。这种办法既体现了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又体现了教师与专业人员的结合,还体现了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运作程序所具有的民主性、公正性与科学性。从多年实践的情况看,其结果公正、客观,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各步骤评定的要求与职责如下:

个人自评。教师个人依据上述评定标准,对自己所写反思逐篇赋分定等,最后把评为A等的成果上交备课组。

同伴互评。先由组长主持相互传阅个人所上报的A等成果,然后以会议形式进行民主评定,确定出A等成果篇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本组受学校奖励的候选人。最后把本组全部A等成果与受奖候选人名单上报专业组审定。

专业审定。审定的任务有三项:①全面审定A等成果的质量,并按组列出篇目单;②对受奖候选人的反思进行全面复评,并依学校要求拟定出一、二等受奖名单(占任课教师总数的25%为宜);③依各组A等成果数量与人均率拟定出受奖备课组名单。最后将审定结果报校长审批,进行表彰奖励。

上一篇:小学生三年级父母的爱作文下一篇:私募公司法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