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2024-09-26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共8篇)

1.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篇一

青春无悔,生命无憾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蓦然回首,与三尺讲台结缘已十三年了。十三年的人生不算太长,但也绝不能算短,随风而去的是悠悠岁月,留下的是桃园耕耘的芬芳和弥久愈香的回忆……

生命因爱而生动。十三年前,我怀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沐浴着九月温馨的阳光跨进了抚北中心小学的大门,迎接我的是学生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和同事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的是前辈们对我的接纳和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一次又一次锻炼的机会。

我常常在内心询问自己:你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很幸福。每次看到几十双求知的眼睛盯着我,坐得那么的端正,仔细地聆听着我的教诲,我就会很感动。我时常会因为有那么多孩子坐在下面认真地听我讲,我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传授给他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爱我的职业,我更爱我的孩子们。作为老师我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看到孩子们学业有成,健康成长,一股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作为女教师,我牢记苏格拉底的名言:“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多年来,我以我的真诚、公平、温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愿意与我交谈。我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是“交心”的职业,“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我将一腔的热忱扑在班主任工作上。

我曾经教过的班有个叫黄国亮的学生,自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肚子特别大,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她妈妈又因为他身体的原因,想生个健康的孩子就怀了二胎,孕育二胎的妈妈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成长。他感到被父母忽视,变得冷漠孤僻,经常违反纪律,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孩子的父母也很绝望,接手他,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我执着的认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缕缕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于是经常找他单独谈话,说学习、谈想法、谈生活、谈理想。自己满怀信心,悉心呵护,试图用爱去温暖他,哪知道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他习惯的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睡懒觉,三天两头躲在家不来上课,父母也拿他没办法。我不禁自问: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的付出真情对他无济于事吗?那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战败的将士,感到灰心丧气……所幸的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我坚信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于是,我一如既往地关爱他,并让班里的同学善待他。根据他的优点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他有困难就时刻帮助,当他进步时竖起大拇指,随时给他表扬与关爱,让他感到家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慢慢地我点燃了他奋进的火花、生活的激情、学习的动力。他变了,变得乖巧,变得懂事。在一次语文测试卷的作文中,我班张嘉怡写的就是黄国良的转变,作文课上,我范读了她的文章:“自从黎老师到了我们这个班,这个班就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慈祥的母爱温暖着每一个同学。你瞧:原来调皮捣蛋的黄国良乖了,不愿意为班集体做事的他现在一遇到活就抢着干……”读到这里,我发现黄国良的脸红了,其他同学个个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考到了四十一分。发成绩单的班会上,我给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在上台领奖的那一刹那,黄国良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大声地对我说:“老师,谢谢您!”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的!

从教十三年,我和学生之间曾有过许多因爱而感动的东西:学生病了,我嘘寒问暖,抹油喂药;学生受伤了,我细心抚慰;学生成绩退步了,我耐心地给予辅导。同样给我换来的是不一样的激情和感动,学生们一次次优异的成绩,家长们一条条感激的短信,节假日孩子们自制的卡片和温馨的祝福,每一个班级的分开我们都依依不舍。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在这样的忙碌和充实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

爱每一个学生,用心来打动他们,在他们身上注入我点点滴滴的师爱。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13载苗圃耕作,让我顿悟:拥有,我承担着责任;奉献,我体验着喜悦;创造,我感悟着生命;育人,我享受着幸福!

此时,我想说:我愿用我微薄的力量,用自己真挚的爱,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神奇的门,让他们走进美好明天。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吧!

2.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篇二

每天与“相同尺码”的教师接触, 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随着时间的流逝, 要想踏上全新的旅途, 在邯郸学步的基础上, 把别人的经验、名家的理论融化成自己的东西, 写作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 除了读书, 大概就是写作了。”一名追逐梦想的教师, 一定要通过写作不断攀升。

一、教育叙事, 铺设突围捷径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笔耕不辍的过程, 比的就是谁有耐心。在量的积累中, 文字得到锤炼, 加之教育经验的锦上添花, 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出现是水到渠成之事。它从何开始呢?笔者认为, 应从教育叙事写起, 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 十分好入手。同时教育叙事能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有效结合, 它不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或情节, 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

调入新学校写的第一篇随笔《爱的味道》, 其实很简单。开学之初, 打扫教室, 途中接到之前一位学生电话, 她说道:“朱老师, 上午好, 快开学了……”可我不知怎样和她解释。孩子接着说:“老师, 谢谢您两年来的辛勤付出。”听到这样的话幸福的味道弥漫全身, 眼前已模糊了。前面所讲的, 一件微不足道的教育故事, 或许我们也可能遇到过。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炼呢?通过这件事情, 笔者这样写道:回首遥望湛湛光阴, 转瞬即逝, 一件件往事已定格成了永恒的瞬间, 难以抹去。为师者最大的幸福, 莫过于孩子纯洁的爱, 此刻, 可以大声地呼喊:我是最幸福的教师!孩子的牵挂将为我带来前行的动力, 不断朝着太阳走去。

简单点说, 教育叙事就是“叙事加反思”。也就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 来揭示教育原理或思想。从“事例” (故事本身) 到“事理” (从故事中延伸出的道理) 的变化, 恰恰是教育叙事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这样的写作简单易行, 普通教师也能游刃有余。

如今教育叙事写作在各所学校迅速得到认可, 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王维审、庄华涛、胥加州等一大批教师在写作中获得了成长。可见, 教育叙事是一片供教师挥洒汗水的热土, 对于它的研究是一线教师成长突围的重要途径。

二、挖掘故事, 留下串串足迹

1924年6月, 乔治·马洛里向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登去, 登山前, 《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他:“你为什么想攀登珠峰?”正在系鞋带的乔治·马洛里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对于教师来说, 故事就在身边, 它能给生活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叙事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人生的欣喜, 在此过程中也要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生活品位。

其实, 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那些酸甜苦辣的事儿, 就如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如果不刻意开采, 它将一直埋藏在深山之中, 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通过不断地寻找, 在不毛之地终获发现, 打造光彩绚丽的宝石, 将它穿成一串, 你拥有的将是美丽的项链, 挂在胸前, 温暖的却是心。

之前班级中有几个孩子本来去北京比赛, 可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 在教室门口嚎啕大哭, 作为班主任的笔者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安慰他们。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 最后孩子竟然微笑面对。这个故事就是一颗散发着光芒的宝石, 多了, 就变成了一串串项链。

教育叙事, 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梳理、提炼、反思、总结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写出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给看似烦琐的教育活动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写作中, 不仅悟到教育的真谛, 更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和伟大。

将那些事儿写出来, 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文字将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 温暖前行的路。

三、搭建舞台, 展示自身才华

很多教师喜欢守护在三尺讲台上, 总以为它足以演绎全部的风风雨雨。这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其实在讲台之外, 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教育叙事, 可以搭一个更大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才华。叙事写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 谁都可以进入, 谁都可以拥有。偷偷地干, 不用当众出丑, 不用请专家, 不用交学费, 什么事, 都能用它展示。每当学生做出了些“麻烦”的事情, 很多教师眉头一皱。只要我们拿起笔, 将教育中的麻烦事写出来, 都会转化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 于是, 所有工作上的烦恼事, 都会转化为写作上的快乐。

每一次上课比赛, 都是耗人心血的事儿。学校团队出谋划策, 演练了很多遍同样的套路, 获取一个证书和满身的疲惫以外, 脱离了写作, 成长恐怕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放眼望去, 于永正、薛法根、华应龙、钱理群、吴正宪等名师, 除了上课好, 写作更是他们的拿手活。写作与上课相辅相成, 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叙事写作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成长方式, 一台电脑即可, 没有名额的限制, 你的文章可以投给各个编辑, 说不定哪天发表了呢!认定了这一点后, 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静下心来, 日积月累, 相信时间, 相信自己, 必能有所突破。

故事的作用不言而喻, 研究与学生一起发生的事儿, 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让教师在写故事中感受成长的乐趣, 传递自己的教育价值, 使专业化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四、叙事写作, 寻找道路前行

之前曾阅读部分教师的教育故事, 情真意切, 可是浮于表面的描写, 没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这需要对故事“深入解读”, 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也是教育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 发现, 充实教育生活

文字是抒发情感的媒介, 通过叙事写作, 教师学会用文字来感知教育生活, 通过不间断的叙事写作, 对待各种问题的感觉将会更加灵敏。教育中那些长久存在的小烦恼、小心情, 都会在写作中得以认清本质, 通过实际行动加以解决, 朝着幸福的彼岸扬帆远航。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教育无小事》, 其实很常见, 在下雨天笔者向学生借了一把雨伞, 可是竟然忘记还了。之后的某一天, 学生主动提起那把伞, 这才记得还放在家中。

回忆以往, 教师难免要借用红笔、剪刀、橡皮……只要一出口, 学生都会争先恐后拿过来, 极为热情。用完之后, 随手就带到了办公室, 学生很少开口讨要, 笔者也是如此。其实教育无小事, 处处皆育人。借而不还看似微不足道, 但在学生眼中却是失信于人, 领引作用也将日趋减弱, 得不偿失。

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 就是由无数个小事所组成。用研究的心态对待, 记录并揭示这些小事的意义和价值, 你的眼前会豁然开朗, 教育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 改变, 落实教育之道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大多寻求解决的方法, 而教育叙事, 可以透过烦琐、冗杂的教育现象, 在沉潜之后, 运用文字的力量慢慢感知教育规律, 寻找到教育之“道”。

学了《扁鹊治病》, 让学生寻找医治的方法, 结果啼笑皆非的答案比比皆是。

事已至此, 来一个“以毒攻毒”, 从而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微笑着说道:“如今很多同学都成了‘庸医’, 害得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重。”粗心的孩子站立起来, 还都捂着嘴巴暗暗发笑。“原本‘热水敷烫’写了‘热水’, 这到底是要喝、洗还是泼着治病呢?”此话一出, 教室里爆发出了阵阵欢笑声。“被蔡桓公知道此事, 庸医将会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也许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了……”说完笔者便挥手告别。孩子看着笔者夸张的动作, 笑声依旧, 犯错的则使劲捂住嘴巴, 感受这场特殊的批评会。

作业粗心, 本是一场“批评会”, 大眼斗小眼只能伤害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这篇叙事, 笔者知道, 学习理应伴随着情感的愉悦, 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别开生面的指导, 使学生牢记于心, 今后将远离“庸医”, 挥挥手与“粗心”告别。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如果我们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 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去探寻: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印象深刻, 下回不再犯错;怎样让问题成为你的教育资源, 并更好地去开发?一系列的研究, 你收获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与方法”, 而是底蕴丰厚的教育之道, 这或许就是叙事写作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三) 深描, 探寻问题本质

部分教师的描述深度不够, 情感不足, 文章好似空中楼阁, 基础不夯实。教育叙事必须要深入故事中, 探索问题的本源。

班级中, 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调皮捣蛋, 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黔驴技穷, 唯一能做的只是把他们叫到身边, 紧盯不放。

“华杰, 把今天的课堂作业补上。”“华杰, 赶快把课文背熟了。”“华杰, 把作业订正好。”……一声声的呼唤, 换来的却是学生愁眉苦脸的表情。拖着缓慢的步伐, 极不情愿地来到办公室, 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都碰到过, 头疼不已。

通过教育叙事研究, 笔者清楚地明白, 自己口口声声说“为了学生的成长”, 实则不就是为了自己吗?放不下华杰, 为的是减少麻烦, 使工作顺利, 期末能评选各种荣誉。当自身利益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 教育将失去应有的底线。不可否认, 学生的错误表现需要及时制止, 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接受学生的现状, 允许他们犯错, 在错误中寻找改正的良机,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 成就自己。

(四) 提炼事例, 走向事理

很多时候, 把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进行真实的记录并不难。我们所要做的, 在于把一个事件进行理论分析, 从中提炼出教育智慧, 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难点, 也是多数教师未曾突破的高地。

从事例走向事理, 两者应相濡以沫, 携手前行。教师对故事的描写, 使得“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如果在这个故事中能够对“理”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抒发自己的认识, 就是让叙事从“事”走向“理”, 完成关键性的跨越。述事说理, 恰恰是教育叙事存在的价值所在。

学生打架, 教师赶到后劝架很正常。但是当笔者在劝架的时候, 一位学生竟然恶狠狠地看着笔者, 大声吼道:“不用你管, 我就是要这样做!”硬生生把他们分开了, 学生的拳头却像雨点般向笔者打来, 咆哮着, 发泄心中的怒火, 笔者也只是无可奈何, 只好不断安慰。幸好任课教师及时赶到, 这个“乱摊子”也就交于她处理了。

这件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当天晚上笔者就敲打键盘记录下来。最后的事理, 笔者这样写道:课后, 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操场, 人群中, 我找到了那个男孩, 拉到身边, 亲切地说道:“现在还讨厌老师吗?”他似乎有些歉意, 挠挠头发, 扑闪着眼睛说:“刚才一时控制不住脾气, 所以……”见我并没有生气, 他一溜烟就跑走了。瞧, 这就是学生, 让你喜欢让你忧, 我们唯一要做的, 就是尊重他们, 靠近距离, 迎刃而上, 改变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教师对于体会事理的本领有待加强, 不然教育叙事将会停滞不前。要向理论发起冲击, 需要教师对所写的故事加强感悟的同时, 也要有对教育理论长期的吸纳与积淀, 从而养成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从微小的事件中感知教育问题带来的启发。通俗地说, 就是要有“跳出故事看故事”的能力和勇气。

3.小学英语教育叙事 篇三

在上Look at me这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Head、shoulders、kness、and toes”。让学生指出能听懂的单词(所学的单词)head、eyes、ears、nose、andmouth。用他们来做Touch游戏,即老师发指令,学生边做动作,边重复身体各部位名称。如,老师说:“Touch your mouth.”学生边指自己的嘴巴边说:“Mouth,mouth,this is my mouth”。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呈现新课时又利用投影仪出示几张肖像画来学习身体其它部位的名称词body、leg、arm、hand、finger and foot。通过录音让学生自己区别hand和head的发音,同时边听边指着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力求做到心、口、手、眼和听、说、做、练相结合。当学生对这几个单词比较熟悉时,再放一遍上面的那首歌,要求唱的时候必须快速触摸自己身体的部位。在本次课中我还进行了两个“比一比”的趣味操练游戏:先是由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组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按指令做动作,看谁做得准、做得快;再以小组为单位,先派一位代表画出人物肖像,然后本组成员标出身体各部位名称(每位同学写出一个名称),看谁写得快、写得准。以上两个游戏均给成绩最优秀的小组送出小礼物。这样学生通过听歌曲、听录音,看图片,做游戏等方式在本次课中即学得开心、又能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而在Let's learn这一课开始的时候我先展示了一个简单的生日party过程,学生一边跟着唱“The Little Candles Dance”歌,一边拍手,听完后让学生猜蛋糕上的蜡烛数,学生说出很多数字后让学生一起数并给猜正确的同学一个小奖品。接着假设学生Sarah过生日,老师点出课前收集好的生日礼物:ball、balloon、car、doll(引出新单词),并将这些礼物送给Sarah,所有的学生都说“Happy Birthday,Sarah!(之前的party里是这样说的)这样学生带着愉快、好奇的心情进入了新课。

在教学Animal时,用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创设隋景,使学生从一开始的紧张,慢慢地沉浸于动物的世界中,在这样的意境下,复习一些旧知识,不管哪类学生,都自信地积极举手发言,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再观看本次课中涉及到的几种小动物的特征,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读单词边模仿动物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找相应的单词卡片,整个课堂就像是在一个动物园里,学生们的表现欲特别强,情绪高涨。这样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增强了记忆,活跃了气氛。

但凡事皆有度,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生动和丰富的教学效果,把课堂变成展览馆、动画观摩或音乐会,必然是舍本求末,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再说它呈现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适时、适度。“适时”就是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将资源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地滥用,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全然不用。要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同时,还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英语教师应当明确,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只有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结合适当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4.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随笔 篇四

“正月里来是新年呀,大年初一头一天啊。”中国的习惯新年就从春节这一天开始。算来回家已十天,天天在忙碌中度过,到了今天总算消停下来,可以抚今追惜了。

漂泊一年,活出了另一种滋味,这滋味可谓苦乐参半。苦处有三,一是奔波之苦,每月两次千里长征,着实让人身心疲惫。二是吃饭之苦,每天吃学生食堂,见不到荤腥,偶尔吃点荤的,就闹肚子。三是孤独之苦,除了工作,就什么也没有了,最后几个月办公室里联了网,才有了点寄托。乐事也不少,没有压力,工作就是例行公事,查课、查操、查卫生、开会,偶尔还上几节课。此外就是写博、拉琴。烦了, 就关上门吼两嗓子。自由自在,其乐融融。一年写了六十多篇博文,也算充实吧。可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骡子下不出小马驹,母鸡变不成金凤凰。那种体制,那样的学生,那样的老师,那样的家长,再待下去也不会出现奇迹,甚至不会有所改变。我去意已决,可生活的轨迹是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共同画出的,我能否如愿,最终还不确定。不过对新的一年,我已有了想法。

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已至秋天,虽然没有充实的感觉。但我需要淡定。近几年确有些与年龄不符的狂躁,所以走了不少弯路。二,人说五十以前,拿命换钱,五十以后,拿钱买命。我已到了拿钱买命的年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不能再拼命,我要学会养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硬杠杆了。三,我要活得更加理性,不能像过去一样冲动。好冲动是我性格的短板,过去吃过不少亏。四十而不惑,不是到四十就没有疑惑了,一切都弄明白了,而是到了四十,不想再去弄明白那些疑惑了。四十尚如此,况我又长十岁矣?

5.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篇五

1.课堂时间要把握好。复习导入环节,新授阶段,巩固练习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把时间用在解决重难点上,也就是新授环节。

2.英语课堂,老师用语要严谨准确。老师说话要完整,不要说太多半截话。特别是一定要提醒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完整。最高境界就是这个课堂感觉少说哪一句就不行。

3.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的课本上的主题图可能设计的不是很合理,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总之,一个目的,怎么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获得有用信息,就怎么设计。

4.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要及时评价。回答的好的,及时鼓励,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适时的用。不需要用就能解决的尽量不用,如果用了效果更好的就用,总之让多媒体起到为课堂服务,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浪费时间的累赘。

6.教师与教育叙事 篇六

■山东 侯登强

前 言

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专业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会让我们在教育的梦想之路上走得更远。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就会形成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我是属于以写带读的类型。最初,我只试图用稚嫩的文字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以此让自己对工作保持一份热情。不久,我发觉一名教师的幸福就在孩子那里,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文字开始灵动起来,场景的再现,让人有一种言说的欲望。朴素的记录,童心在闪烁。我渐渐地感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如何帮助?怎样来帮助?捧着一颗心来面对,却手足无措。教育专业阅读的匮乏,让自己内心有丝丝愧疚和空虚。教育阅读的过程也是提炼和提升的过程,在与名家对话的时候,一些亲历的情境总会自然地跳跃出来,仿佛为了某句经典它已经等待了很久„„

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使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我们的职业倦怠。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是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有人评价我善于写东西,很能写——诸如此类,虽是褒词,却没有说到我心所想。教育叙事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文字表达的是教育者的心态和思考。有感觉、有责任、有温情的教师才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情境。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慰藉,越来越体会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脚步坚定而匆匆,想象着与孩子们见面后的事情、那些笑脸、那些需要你继续的故事。怀着这份期待,一整天,满满的、暖暖的,教师的幸福不正是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吗?教育叙事的写作,要先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的细腻和敏感。把记录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用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我们的所遇所思。

一个人的教育生活里总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往往是你教育的精神面貌。“温暖、敏感、帮助、透明、澄澈„„”我喜欢这些词,它们藏匿在我的文字里,跳跃在我的心上。被这些词语套牢,何尝不是在坚定某种教育信念,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洗涤,我看到自己渐渐明晰的面容。

帮助孩子续写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没被真正重视,让我们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摒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儿童来到学校,故事在延续,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同学、校园、课程„„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感,对孩子来说是种考验。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来自心灵,故事中的人是情境中的人,那些感触、感悟、体验,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在故事中,正是一个个故事的浸润、磨砺、沉淀,我们的心灵才会得以升华。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主导着周围的环境,主导着自己的情绪体验。

我们的教育故事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是生活化的发现,是遇到与成全的结合。预设的活动往往过于注重目的性,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人的体验与感受,很难促成儿童的真实心灵的发展。捕捉教育的契机,拓展故事,有时候,只需要你轻轻一点或者深情地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会与众不同。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做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带着教育价值理念,充溢着教育智慧,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也把老师的职业尊严激发了出来。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活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常常遇到很多有爱心的教师纠结在与学生相处的困惑和无助当中,感到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总是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反复,教师的苦口婆心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是难的,需要坚持与耐心。我们需要修炼这种教育的心态,等待花开,坚守喜悦。然而,与其在问题面前修炼心智,不如勇敢面对问题的本身,关注事件的秘密,寻找问题的根源,作出积极的改善。这样的过程是理性的,使教师更具有专业素养。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感受这个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当中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此刻,儿童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件本身就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试着寻找解决问题总比感叹、感慨重要。从问题的表面到问题的背后,这本身就是提升教师教育的品质,更是提升教育叙事的价值。人行为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性格、心情、背景、家庭„„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情境时,人是依据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开展行动的。发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才可能对儿童实施有帮助的教育。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但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他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不可能解决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继续想到,一个教师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过去的师范院校中,这两门课程都有,不过,生硬的理论让人有些倦怠。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两门课程更是被抛掷脑后了。当教育简化成单纯的教学的时候,教育学和心理学变得很尴尬——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尴尬呢?如果要想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要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准确的把握,不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不行的。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诸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成长困惑也是不同的。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需要有比儿童更高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却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能单纯地沉湎于那些喜怒哀乐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综合的:朋友、师长、指导者、帮助者„„若单单为了和孩子在一起高兴和快乐,就有些狭隘了。教育需要促成儿童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

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把若干教育现象都当做思考的对象。亲身遇到的教育故事是需要记录和关注的,而听到的、读到的,都可能成为你教育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审视别的同事的教育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背后的秘密不是窥探个人的隐私,而是基于教育理念下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对孩子敏感的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有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在成长中慢慢消化的,教师无端地闯入很可能会伤害到儿童。关注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妥帖,交谈、写信„„尽量保持在两个人的氛围中进行。有时候,我也会质疑教师的强制参与,有些事情,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教师的参与会变得复杂。这说明,教师的前期判断出了差错,教育就是要进行有价值的帮助,千万不要成了包办。关注儿童成长背后的秘密,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新的提升,更会使教育叙事的写作有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主题。有教育行动和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

体恤儿童

我一直担心自己会掉进文字写作的漩涡中去,亦如一位朋友提及:教育叙事写作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枷锁。如果单纯地沉浸在文字中孤傲自赏,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以发表为己任的教师是不是另一种极端?那些“才子们”会不会最终成了文字的俘虏?文字不是目的,发表也不是目的,通过书写让自己心灵更完善,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让教育生活更有滋味儿,这才是我的期待。

一件事情之所以可以值得长期坚持,一定有其特别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叙事写作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一种抒发和表达,也是一种自省和修行。文字的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力量——信念和行动作支撑。起初,是任务的执行者,埋头苦干默默耕耘。有一天,静下心来,才想到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要保持怎样的姿态„„这些不断的追问是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在这样的追问中,我越来越明晰自己的行走方向,越来越踏实自信,一些闪烁着智慧和人性之美的教育观点慢慢沉淀下来,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坚定了我们的行动。那些看似琐碎平常的记录,确是教育情愫的最好表达。那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是不必用行文规范来评价的,情真就好。我曾经写过一篇《陪你好好走这一程》,班里的凯是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在一次课上,我请他帮助我分发作业本„„文中我这样写道:两个人的相遇,总是这样的奇妙。在我的教室里,凯的出现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面对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情愫不期而至,他在一次次用那颗澄澈的心映照我的教育责任和良心。这篇文章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专栏上的首篇,“相遇、陪伴、责任、良心”这些词语也正是我进行教育叙事写作的动力。

体恤儿童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很久以前,人们喜欢把儿童当做家庭的附属品,与家庭中的器物等同,根本不考虑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事实。至今,依然有成人习惯用“小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那些家长期待孩子能够乖巧、懂事、听话,期待孩子能够完成成人的行为,期待着孩子可以光宗耀祖„„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成人化。不管是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儿童还是学校中的学生,还有几分童真?到了该关注儿童感受的时候了!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规律,有他们的体验感受,不去读懂这些,就不会有得当的帮助。

体恤儿童,读懂儿童,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教育的契机,随时保持与儿童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接纳我们。我们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天使啊,不捧着一颗心来,怎能感动儿童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儿童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成为天使的,他们也在塑造着成人的心灵。我喜欢对自己有这样的承诺:和孩子在一起,站在孩子一边。儿童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是艰难的,有挑战性的,尤其难过的是需要经常面对来自成人的偏见。谁来替孩子们说话?谁可以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担起这份责任,俯下身子,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叙事就把这份体恤当做厚重的背景,去行动,去倾听,去记录,从此文字里跳跃着一颗教育者的心。

当你怀着属于你的教育情愫走近孩子的时候,故事会有色彩,文字会灵动起来。

对儿童的善意来自你的生活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不是真空,它来自生活中。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总会与之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此话道出了对一个教师爱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拥有了与孩子真心相处的经历,才可能有妥贴的教育行为发生。教育是养心的事业,情感的互动,信任的共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下来,是孩子在改变我们,并真实地发生着。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紧张。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迷藏了很久,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我仿佛突然成熟了。晚上,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女儿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读吴非先生的《向前方》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深深共鸣,作为一位父亲,我也感觉到了揪心的痛。爱怜和疼惜总是紧紧裹在一起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小心谨慎地当着父亲,生怕自己的言行或者社会中的不良声音影响到女儿的成长。

在孩子的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基本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女儿的出生,我看待所有孩子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虚构,以一个父亲的眼神来面对所有的孩子,我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

在《童年二十讲》一书的封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这是一句影响我内心的话。童年作为人精神的开启地,孕育着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勇气。不管走多远,我还是需要到童年的世界里去汲取智慧和灵感。想起老咪“以童年的智慧玩转人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的心理影像,那些最初的印象如此清晰和深刻,以至于当我们成年甚至变老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梦里回到过去。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

勾画出你的教育主题词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教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读、做、想、写,这样的教育生活共同构筑了一道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风景。我们在处理一些教育事件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很难从更深层次来关注儿童的发展的。基于此,教育阅读是必要的。教育阅读中常常遇到的,打动你心灵的那些句子或者词语往往会成为一段时期里你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滋养着我急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突然间,我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首。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的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孩子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我一段时期内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等,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

后来,有朋友提醒我要努力朝着儿童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的观察和写作过程中,多一些专业的解读。于是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的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保持一种姿态,就会有一分收获,不断地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我感到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厚重。

在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中,从一个个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促成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

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指向教师的内心

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的真诚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有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教育信仰?或许有一个隐性的重要的原因。

教育叙事像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儿童的成长?哪些言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与儿童的沟通?哪些言行可以触及儿童的心灵?哪些言行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把你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具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这样的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成为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比如,当某个孩子在你的面前撒谎,你看着他,心里会有怎样的分析和思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带有个人符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断磨砺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提升教育细节的品味。同时,这些文字,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情感。

赋予教育叙事更高尚的意义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的叩问中,在默默的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的,在做中体悟、沉淀。

每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不见得要写下来。叙事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文字一种方式。那些没写在纸上的故事,却真实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

“我们对孩子付出是绝对真诚的,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出奉献的成效。我们不断地接受考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人称呼我们为教师,就会要求自己保持信心。可能每个教师都了解下面这个道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这段长长的引述中,教学是我们的人生——这里所诠释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做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去年暑假,台湾的林士真教授来山东讲学时,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有些颠簸的上山路上,林教授和我聊起对儿童的善意与期许。我渐渐明白,一个教育者面对眼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心灵的关注,努力触及到他们将来的生命。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是脸上露出笑容,心里满怀悲悯,灵魂深处透着人性的高贵。所以,一个信念愈加坚定,那是吴非先生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句子:爱所有的孩子。

7.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篇七

1.1“5.12震区”震后信息化建设

目前, 震区灾后重建的学校陆续搬进了重建的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们考察了北川、绵阳、理县、汶川、茂县等地学校, 无论搬到新校舍与否, 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 特别是震后, 每个学校除了拥有自己的校园网, 还有计算机网络机房, 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幕。有的学校如遵道学校所有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 有的学校部分教室配有电子白板, 而且都加入了当地建设的教育城域网。此外, 教师备课资源更加丰富, 中央电教馆、浙江大学资源网、农远工程网、本地教育城域网等均已开通, 电子白板自身也带有一些备课资源可以使用。

但是, 学校硬件升级后, 目前在设备售后期内有商家技术人员予以技术支持, 但过了这个阶段, 后期设备维护如何进行?震后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用有的教师话“信息化水平发展提高了20年”, 面对如此突变, 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应对?

1.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一直在开展。震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校外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据我们了解,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教师评职称参考依据之一, 就是以达到一定水平发相应证书, 持有合格证书后方能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同时, 无论校外、校本培训, 都是免费的, 有的校外培训还给被培训的教师发一定的补贴 (如20元/次/人) , 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但是, 从目前培训的方式和效果来看, (1) 考察发现, 多所学校主讲教师反映, 学科教师中四十岁以上的教师, 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 如何突破? (2) 培训都是集体或派员参加, 集体参加存在学科不一、技术水平不一的问题 (有的老师培训内容早已掌握, 有的怎么教也学不懂) 没有考虑教师已有知识水平, 派员参加的、同时愿意参加的更多是已经掌握了的老师, 培训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分层培训抑或分学科培训? (3) 技术与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技术掌握了, 观念得跟上, 要有用的意识、具备用的能力, 这点非常重要, 同时到底是根据设计来使用媒体还是用媒体来设计, 很多老师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运用, 与观念上的认识还是有关,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以上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生巨变后, 教师的相应能力该如何发展,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条件来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适应新课改的形势, 是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2 基于博客平台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1 教育叙事与博客

教育叙事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 并通过生活 (如教与学) 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种源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 教师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并从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出教育意义,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博客是是继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 (权威性) 的特点。教师可以叫教育实践生活点滴记录在博客上进行分享、交流, 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提升自己。

教育叙事与教育博客相结合即是将教师教育学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数字化的交流环境构建一个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 二者融为一体, 将为羌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2.2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2.1 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无法坚持下去, 需要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可以通过优秀教育叙事与博客结合的案例展现, 激发教师兴趣、动机, 让教师主动利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外部可以对震区一些优秀教师代表建立的教育叙事博客挖掘, 并组织进行评比和奖励, 树立优秀典型,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组成的“意识与态度”部分能力培养和提高极为有益。因为震区很多老师培训效果不理想, 与其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40岁以上教师, 考察发现, 很多老教师不原意接受新事物, 应用新技术的意识非常差, 教育叙事激励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触动老教师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2.2.2 指导领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博客兴起及教育叙事的出现, 对于羌族地区教师而言, 都会经历一个尝试、接受或放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 有赖于资源的提供及相关支持。这就要求专家从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 对优秀教育叙事案例进行剖析。降低羌族地区教师特别是年龄大教师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抗拒程度, 维持运用教师叙事博客进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兴趣及动机。

2.2.3 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 要鼓励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与反馈, 可以构建羌族地区教师学习共同体。“5.12震区”学校重建后, 信息化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组成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了大量设备的使用和技术应用, 新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新技术的曾出不穷, 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有利于解决羌族地区新设备出现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 并通过教育叙事,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摘要:随着5.12震区重建的推进,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化发展的突变对震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叙事把有关教育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 并通过生活 (如教与学) 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而博客平台由于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 (权威性) 的等独特的优势, 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5.12震区,教育叙事博客,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河, 孟瑞娟.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4) .

8.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篇八

第一,要善于积累素材。在叙事研究中,所谓“素材”,也就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经验。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多体验、多感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中小学教师也需要积极对教育实践进行变革,用新的行动去尝试完成教育的过程,在不断变革中教师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叙事研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诠释。因此,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研究价值。

第三,要善于表达。表达是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的基本途径。为了剖析故事的教育意义,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描写”,这样才能揭示矛盾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研究者要紧紧抓住研究的问题,微言大义,阐发教育意义和观点;同时,在写作风格上要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第四,要善于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意义性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叙事研究依赖于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终的追求,那些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皮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进行叙事,而是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体现研究者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其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摘自:宋时春《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上一篇:单手母亲作文下一篇:会计简洁的实习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