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分析及创新

2024-07-17

我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分析及创新(4篇)

1.我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分析及创新 篇一

浅谈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

发展对策

【摘 要】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质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集聚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质为一体的有机实体。城镇的发展,起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包括各级政府官员在内的全体人民的规划意识教育;进一步深化规划和尊重规划的法律地位;吸纳广大居民参与、监督城镇建设;健全相关法规,确实加强对建设发展的管理,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发展小城镇的根本。

【关键词】 小城镇 建设 规划 对策 措施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必须看到,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地、脱离实际地均衡发展小城镇,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并已影响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找出解决的措施,对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城镇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地区通过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小城镇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小城镇规模偏小,建设水平低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规模大部分偏小,平均人口只有6000多人,非农人口只有3300多人。而且一些小城镇建设水平低,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滞后,妨碍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和各行业生产、服务的正常进行。这既使小城镇消费人口难以达到合理规模,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又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浪费资金和资源。

1.2 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东密西疏。小城镇发展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各地不是按照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建设小城镇,而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管辖区范围盲目建设小城镇,造成有些地方小城镇过于密集,而城镇规模又过小,不利于发挥小城镇的集约作用。

1.3 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不少小城镇建设盲目追求超前,而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搞小城镇建设。于是,一方面有些乡镇政府就采用行政手段逼老百姓“挖掘潜力”;另一方面,采取以减税让地换发展,随意出台减税、免税、返税、让地的土政策。不少地方更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利益来刺激投资者的积极性,许 2 多地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屡屡出现设立“免税费一条街、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他标志性建设项目等现象。

1.4 城镇建设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方面由于市政工程规划不合理,管网之间,工种之间矛盾大,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居民建房中宅基纠纷,上下排水纠纷,门面朝向纠纷,前后房间距纠纷等不断增加,人为制造了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强迫拆迁建房,“致使许多老百姓借高利贷到小集镇上建新房”,导致了“刚盖上新房又沦为贫困户”现象的发生。

2、小城镇稳步发展的对策

针对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方众说纷纭,许多文献提出了若干措施和对策,个人浅显以为,当务之急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规划意识教育

目前的发展规划往往只是某些人的意志的表达,这些意志一般来自政府各级领导,规划师的工作往往是受控于长官意志。据许多规划师说,他们“最怕的是领导或行政的干预”。因此,加强对各级领导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通过教育,首先要处理好任期目标与本乡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决反对浪费(或变相浪费)土地,特别是浪费耕地;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所谓发展;要积极培养经济增长点,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小城镇健康稳定地发展;处理好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成绩与全体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政府在任期内 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制定规划,开展城镇建设和管理中,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目前情况下,城镇居民对自己长期生存的城镇最具有依赖性,他们对自己的城镇环境最关心、最熟悉、最具有发言权。因此,积极吸纳广大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建设,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政绩工程,是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2.2 小城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点。二是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三是要有地方特色或本土特色,要使小城镇规划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小城镇形象“千城一面”。四是要坚决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3 进一步深化和尊重规划。

目前全国所有的乡镇都有了规划,有的还反复修订了多次,可以说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规划不科学是有关的,但是关键的问题,其一是要进一步地深化规划,因为它本身存在着不科学之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其二最主要的还是长官意志太浓。所以,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届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 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就要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不能随着乡镇主要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政府要把尊重规划提升到尊重国家法律,尊重自己的良知,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设立有关监督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监督,对任何违反规划者绳之以法。

2.4 必须坚持城镇居民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小城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2.5 健全法规,强化管理

小城镇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城镇居民的积极参与下,管理才能收到绩效。实践证明,要真正做到强化管理,首先必须健全法规,在法规面前必须人人平等,法规必须制约所有的人,无论你是政府公务员还是老百姓。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发展决策和规划编制的前期,必须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实施监督,有效地保证规划师、设计师的技术权威作用,必须广泛地吸收城镇居民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和检查工作,防止盲目脱离实 际的决策和发展,防止用行政手段干预规划设计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防止搞亮点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以保证编制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能推动本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小城镇规划。

2.6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决策,宣传本地小城镇建设规划,让群众认识规划,熟悉规划,明确规划对小城镇的发展,对居民自身的生产生活将要带来的好处和实惠,以此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集智合谋,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局面。

2.7 加强建设质量管理

首先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土地法》,防止乱占乱用土地,特别是乱占耕地,坚决杜绝违章建筑。其次,严格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禁止不合格建筑施工单位参与小城镇建设施工;严格对民间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成立工程质量领导机构,落实具体人员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最后,坚决执行《环境保护法》,在各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中,执行环保项目与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

2.8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

加强各种管、网、线的管理,确保镇区的路、水、电、有线电视和路灯等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绿地管理,保障园林绿化工程按 总体建设规划逐步建设,加强花草树木的管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垃圾及时处理,保证环境卫生清洁,保障镇区及其周围环境不受污染,不受破坏;加强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的发生保障市场经济活动有序地进行;加强镇区交通管理,防止交通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以有效遏制各种灾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关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思考.农业经济, 2005(7):3-5

2、刘永强.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0(3): 27-29

3、黄俊舟.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农村经济,2008(3): 44-46

4、韩剑秋.贫困县农村城镇化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12): 108-1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2 》,第88页

6、辜胜祖主编:《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7、汪利娜:《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战略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8期,第46页

8、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瞭望,1984(5):25-28 7

2.我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分析及创新 篇二

新世纪以来,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物流行业爆发式增长, 使物流业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愈发重要。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 行业集中程度偏低, 小微企业数量较多。此外, 我国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 但是商业银行基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实情况往往青睐于规模大、抵押担保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 对小微企业要求苛刻, 这造成了我国小微企业信贷成本较高, 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授信准入标准一般是《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3A级以上的企业, 但是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 2014年我国3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仅为1 456家, 占比不足0.5%。这充分说明我国小微物流企业很少通过银行进行融资, 其发展严重受到融资规模的制约。20世纪末, 各大商业银行意识到小微企业信贷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 不断研发新产品, 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例如, 基于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原理的各类“链式融资”产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这些传统的融资模式已不能适应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融合, 同时其快速增长对供应链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促使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角色和功能发生巨变, 物流企业不单提供传统集成性、综合性物流服务, 也开始参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包括融资、信息管理等环节。物流服务向金融服务的延伸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物流金融。随着物流业成为供应链的服务主体, 物流金融开始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邹小芫、唐元琦 (2004) 认为物流金融是“一个面向物流业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冯耕中 (2007) 对物流金融的创新形式和创新方向进行了分析, 认为质押品种选择、信贷合约设计是其未来创新方向。徐学锋、夏建新等认为物流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创新形式并对供应链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为此,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从供应链和物流金融的大背景出发, 借鉴住房储蓄设计原理, 探讨开发用于解决小微物流企业融资难的P2P物流金融先存后贷融资模式, 力争为我国小微物流企业融资模式提供理论思路和实施途径。

2 物流金融P2P平台融资模式设计

物流业在供应链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重要, 传统基于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原理设计开发的各类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小微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现在小微物流企业已开始全程参与供应链生产销售各环节, 全面管理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小微物流企业亟需新型物流融资业务, 提高金融服务灵活性, 重构小微物流业在供应链上格局, 优化供应链运营效率, 将自身角色由服务载体转变为服务主体。

2.1 先存后贷模式的运行原理

基本原理如下:假设有20个小微物流企业, 每个小微物流企业都需要融资20万元投资于某一项目, 每个企业每年都有4万元利润作为发展基金。如果这些小微物流企业仅仅依靠内源性融资, 没有任何外部信贷支持, 那么每个企业募集20万元需要5年。但是如果设计1个共同资金池, 20个企业每年年初都将自身盈利放入该资金池, 资金池将有80万元存款余额, 那么第一年末将有4个企业开始进行项目建设。第二年, 每个企业继续将各自盈利投向资金池 (此时前4个企业已经由存款转换为还款) , 于是又有4个企业可以进行项目建设。如此类推, 第三年、第四年和第五年每年都有4个企业获得20万贷款。那参与资金池活动的20个企业平均需要 (1×4+2×4+3×4+4×4+5×4) /20=3年, 与每个企业等待5年相比, 平均节省2年。该融资模式可由小微物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开发专业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实现, 再辅之以专业统计精算方法和公平规章制度, 确保参与小微物流企业都得到公平对待, 并确保该融资体系持续平稳运行。

2.2 具体运作模式

该融资模式和普通P2P借贷平台运行非常相似。首先, 有融资需求的小微物流企业要先在P2P借贷平台上进行初始注资, 成为该平台会员;其次, 对催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进行规范:只有当小微物流企业所注入资金达到一定期限, 并与所贷资金达到一定比例才有资格在该平台申请贷款;利率参考银行同期利率进行相应调整, 可以采取固定利率也采取浮动利率;最后, 签订贷款合同, 贷款合同包含存款额和贷款额两部分, 合同一经签署, 会员即拥有从该P2P平台贷款的权利。

2.3 信贷评级与风险管理

参与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的会员企业的贷款资格和贷款分配顺序主要依靠信用评级和其对资金池的贡献度两个指标来确定。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 小微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导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 首先要借鉴其他金融机构运作模式对会员企业进行相应信用评级并根据结果进行差别化配贷。同时还应考虑会员企业存款额及其对资金池的贡献度, 该指标可以用评估值进行量化, 即评价值= (利息额×评价值系数×成绩系数) /总合同额。其中, 利息额是指会员企业每月的存款利息, 这是影响评价值重要的数据;评价系数是对不同信用等级小微物流企业的加权平均;成绩系数是对会员企业资金积累额高于最低存款额的奖励, 其公式为成绩系数= (资金积累额-最低存款额) /资金积累额,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资金积累额与评估值是正比关系, 也就是资金积累额越多, 其相应贷款顺序越靠前, 贷款金额也越多。所以, 在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上, 除了了解会员企业日常经营信息外, 该平台规定的最低存款额和存款期限也是一种信用强制措施。小微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物流服务供应商, 通过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经营与资金流的整合, 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会员企业日常经营和信用状况, 使该平台提供评级和增级服务更加真实有效, 确保信用评级和增级的客观公平。

2.4 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融资模式分析

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可依托资金雄厚声誉良好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实现其融资代理功能, 具体运作模式是大中型物流企业与投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来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操作, 这样可以较低的资金进行“批发”融资, 然后通过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以“零售”方式贷给有融资需求的小微物流会员企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 可以参考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在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向会员贷款后, 对其持有部分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以增加流动性进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3 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运营特征分析

物流金融P2P平台为小微物流企业提供的利率是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动而浮动的。根据上文的评价公式可知会员企业在平台中的存款和其可贷款额度是成正比的。另外, 贷款合同对贷款用途进行了规定, 一般限定于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进行购买日常经营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实体方面的投资, 禁止会员企业用所贷资金投资金融资产。同时, 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要求会员企业提供一定的担保, 但是该担保明显低于商业银行的要求, 担保的形式除了不动产抵押、质押外, 还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的质押, 这充分显现了小微物流企业在存货管理及存货变现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会员企业其自身完全符合P2P借贷平台贷款条件, 但是此时并不需要贷款, 其可以作为担保方为其他会员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P2P借贷平台也要收取相应的服务费, 但是费用一般较低。P2P借贷平台会员企业如果出现紧急资金需求, 虽然达到最低存款要求, 但不符合其他贷款条件 (如相应担保、存款期限) , P2P借贷平台可以综合考虑会员企业现有条件以较高利率对其提供短期贷款, 或者对其从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支持。待该企业完全符合P2P借贷平台借贷条件后, P2P借贷平台再为其提供低息贷款, 偿还短期贷款。如果会员企业不符合P2P借贷平台条件, 因急需资金从平台获得了短期贷款, 那么该企业在未获得配贷资格之前的短期贷款期间, 仅需要支付贷款利息, 待会员企业得到平台贷款后, 再按月偿还贷款额。如果刚加入平台的会员企业需要马上贷款, 那么该会员必须向P2P借贷平台提供相应担保, 比如固定资产或存货方面的担保, 也可以是其他会员企业的担保, 这时可以从P2P平台上得到预先贷款, 但利率稍高, 在贷款期间会员企业同样仅需偿还利息, 等完全符合平台贷款条件后, 再从借贷平台取得低息贷款偿还预先贷款。

4 结语

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而融资难则是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传统的融资方式对小微物流企业的支持已经明显不足。针对供应链上小微物流企业的特点, 创建信息集成物流金融P2P借贷平台对上下游小微物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运用其对会员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和平台先存后贷信用优势, 大大降低了信用和违约风险。在本文创建的融资模式下, 会员企业贷款利率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动制定, 具有灵活性强、弹性大的特点, 会员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商业银行贷款。会员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到销售产成品会出现大量存货, 这意味着资金的占用, 在本模式中存货动产担保使信贷评估程序更加便利, 也提高了贷款成功率。此外, 本模式中配贷权可转以及短期接替、预先贷款能够满足各小微物流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物流金融P2P平台作为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 将小微物流企业的独特优势融入供应链金融服务, 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集成, 为供应链发展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夏露, 李严锋.物流金融创新助力供应链和谐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35 (5) :11-14.

[2]张晶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物流科技, 2010 (9) :3-5.

[3]宋玮男, 毛佳, 李姗.应加强对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J].经济纵横, 2014 (3) :109-111.

[4]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1) :1-13.

[5]彭德文, 周振拓.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竞合发展战略[J].新金融, 2015 (1) :37-40.

[6]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 2007, 26 (1) :49-54.

3.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篇三

我国小城镇建设正步入加快发展的进程,已获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动力和向导。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众多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截至1998年底,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小城镇总数超过5万个。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类型多样,其中既有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也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小城镇,还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小城镇实有道路长度已超过三十二万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长度超过十一万公里;通电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绝大部分人口使用自来水;还建设有三十多万公顷的绿化面积,二千三百多个公园。

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它以乡村为腹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乡镇工业、改变城乡人口分布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拥有了发展资金和固定的就业群体,同时成为周围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加速了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小城镇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料表明,近十年来,小城镇已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近一亿人。

小城镇建设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从92年开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全国先后确立了111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对小城镇的体制、财政、户籍等制度进行了改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确立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加速发展的政策已经制定。小城镇建设已被列为“十五”重要战略之一,国家还制定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全国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宏观指导。在各省“十五”计划中都专门就小城镇建设问题作了专项研究和阐述,各省都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战略、特色及相关措施。如四川省规定了“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政策。贵州省制定了“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方针。云南省坚持“合理发展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道路。河南省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针。云南大力推进有特色的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等等,各省都分别在自己省情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小城镇加速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支持研究的一个项目,前不久,项目专家与官员对实施两年多的小城镇试点项目进行了评估。在湖北省武汉市滠口镇,专家对于科学规划我国小城镇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系统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小城镇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地质地貌综合起来,形成小城镇规划的最佳方案。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上述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实际上也是我国进一步建设好小城镇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带来了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国情迫使我们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此外,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因此,我国的小城镇建设道路,决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原则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来看,大城市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中等城市唱主角,小

城镇星罗棋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是全球的,中等城市服务于整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必须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哪一个都不能放松。小城镇的发展要有重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投资能够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应走不均衡的发展道路,不能搞平均主义。

走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道路

小城镇建设应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水平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对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控制小城镇数量,引导过近过密的相邻镇区合并;对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边缘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与适度外延扩张式发展相结合,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经济落后区域,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人口流出相对较多,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在这些地区,要在扶持和巩固大、中城市的同时,积极培育条件较好的县域中心城镇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要完善小城镇功能。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形成本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幅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基本原则,首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一是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必须用市场经济思路把城镇作为巨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我们要总结各地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用市场经济思路推进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广泛吸引企业、私人和社会单位投资小城镇建设。三是必须进行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增强绿色意识,增加绿色空间。四是必须把完善和提高小城镇服务功能作为中心环节。重点是搞好小城镇的道路、排水、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从根本上奠定小城镇的发展基础。五是必须走体制创新的路子,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大中城市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的限制。六是必须大力推进小城镇管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依法抓好小城镇管理,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法规。

定位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小城镇功能的定位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发展极”作用。在这方面,京郊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比如昌平县小汤山镇旅

游和休闲、度假功能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旅游度假主导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大东流、百善、沙河、兴寿等乡镇的出租汽车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周边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繁荣。这种带动就是一种市场型带动,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确立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鼓励一定经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出现,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真正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实践证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崛起,能够有力地带动一般产业和各项配套建设,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建制镇甚至集镇都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而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可以是一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也可以是多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合理布局,必要时可以跨镇跨县,冲破现有的行政区域,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就必须加强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主要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多头管理的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建立合理而高效的小城镇投融资体制以及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结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这就要求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又要防止人口过度聚集的“城市病”;既要支持农村面向城镇调整结构,开辟市场,又要鼓励城镇加强对农村的辐射。要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要完善各类城镇规划及相关规划,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防止城镇建设中不切实际,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要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发挥潜力,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着眼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镇化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搞好环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要走有别于其他多数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发达国家和地区曾拥有过的条件和机遇,甚至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来说,已不再具备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的机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的城市化路径。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尽最大努力,认真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所体现的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小城镇建设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科委从1992年开始,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20多个部委通过在部分省市的城镇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现已改

4.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小汽车行业 篇四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

(1)规模经济。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其固定成本投资比较大。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跨国公司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本壁垒。轿车是一个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一般整车项目资金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除了注册资本外,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很大。新进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筹资和融资较为困难。

(4)进入遏制。目前中国轿车企业普遍处于强劲需求拉动下的生产扩张时期,由于汽车整车数量较多,在位企业对新进入者对市场影响的敏感性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进入遏制行为。

(5)行政限制。我国政府对于轿车实施了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轿车项目一律由国家审批立项,这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轿车行业还存在着一些行业技术政策限制,如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汽油发动机需要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或第四阶段排放控制水平;适度发展轿车柴油机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等,都可能对潜在进入者形成巨大的进入壁垒。

2.替代品的威胁

在乘用车中,主要有轿车、SUV、MPV。MPV即多用途汽车,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而SUV皮卡车具有轿车和货车的双重功能。2007年我国SUV全年销售增长近60%;而MPV也同比增长23%。这两种乘用车作为轿车的替代品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中国对于这两种车的生产能力还不强。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进行,中国政府关于碳减排的承诺,将推动我国“低碳”汽车的加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无疑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2009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示范规模和作用都将得到扩大。尤其是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将对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更多、更快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起到推动作用。现在面临的困难是电动汽车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标准和配套设施仍然缺失。特别是电动汽车充电站如何建设,怎么发展,更是关系到未来电动汽车能不能顺利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上市将对现有燃油汽车形成极大威胁,进一步加剧汽车行业的竞争。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在轿车行业中,上游企业主要是林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纺织业、皮革毛坯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电气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供应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中国轿

车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外方占着主动地位,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4.购买者的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数量决定了其议价能力。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万~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万~3万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

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是汽车的经济性,包括购买的经济性和使用中的经济性。同时消费者也更趋于理性,先进的技术、人性化的设计、较高的经济型这三点会被理性的消费者所考虑并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而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他们也会逐渐注意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在这样一个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行业中,购买者至少可以影响制造商的服务水平。

5.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许多因素倾向于增强行业中的竞争。一般来说,行业中的公司越多,竞争性就越强。目前轿车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1)竞争者的数量。随着2010年厂家产销目标的大幅提升和产能的加速扩张,短暂的卖方市场特征不会持续很久。从国内汽车产能分析,长远看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处于稳定。例如,2009年下半年以来,宣布投资建设第二、第三工厂的企业接二连三,东风日产、神龙、华晨宝马、北京现代等都宣布了要扩大产能的计划,还有广汽菲亚特长沙的50万辆新建项目。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大跨国公司急于追赶与扩张,许多汽车巨头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4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丰田汽车公司全球生产布局显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丰田在海外投资最大的地区。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丰田在海外主要的生产基地,丰田公司的总体市场目标是到2010年~2012年在中国拥有10%的市场份额。

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2)价格竞争。降价是厂商促销最常用的武器。2007年,汽车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有25个主要品牌的汽车降价幅度超过10%,其中通用凯越的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37%。此外,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档车也加入了价格大战,2007年奥迪A4最高降幅达到5.6万元。

(3)新产品集中上市。2005年,我国新车上市达到109款(包括SUV、MPV)。而到了2006年,我国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7款。由于新车上市过于集中,不少新款车的年销量只有数千台。2007年,许多厂商不得不改变策略,纷纷推出各种改款车,而新车上市则寥寥无几。新车型的开发或引进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所以大量新车型集中上市对我国的中小规模轿车制造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上一篇:教练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个人述职报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