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

2024-08-17

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精选9篇)

1.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一

积极的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科学课标中明确要求: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教育也是高效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积极的情感是学好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教育还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长期被动接受、强化储存的过程中, 学生无法感受科学学科的趣味, 无法从中获得自信, 将会影响其之后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二、实施积极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 言传身教, 以情唤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 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将自己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带给他们, 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师生情感交流, 产生共鸣, 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渗透。

2. 人文关怀, 以爱引情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 尊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品质, 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教学, 应当充满激情, 传播美好的人文精神, 启迪学生的积极情感。

3. 优化教学, 以教养情

(1) 以情激趣, 诱发积极情感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 通过创设情境、依托情境, 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中,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让学习在情境中发生、在情境中发展。比如教《压强》一课时, 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压在一端削尖的铅笔的两端, 让学生感受压力大小一样时, 由于受力面积不同, 导致力的作用效果不一。既引出压强的概念, 又探究了受力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 优化教学内容, 体验积极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的, 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

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 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先入为主掌握了密度的计算公式, 知道密度是通过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来的, 就很难理解“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教材中又没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只要增设一个小探究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先测量一瓶水的密度, 倒掉一半之后再次测量剩下半瓶的密度, 前后一对比结论就很明显。

(3) 丰富教学手段, 增强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学科情感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科学课堂之美, 体验科技之光的奥秘, 那么他对科学学习也就产生浓厚兴趣, 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科学学科的积极情感。

学习《动物的呼吸》一课时, 人体吸气和呼气过程肋间肌及膈肌的收缩与舒张, 胸廓、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个难点, 如果靠死记硬背必然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采用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察人体吸气和呼气过程、指导学生制作胸腔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身深呼吸等多种手段, 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 自然学习效率就高。

(4) 结合史实, 内化积极情感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 科技发展史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善于利用史实材料进行情感诱导, 让学生乐学、善学, 可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 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了解“神州号”、“嫦娥号”, 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故事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 也可结合尖端科技小资料进行中西对比, 突出我国存在的差距, 让学生产生危机感,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4. 学以致用, 以用激情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 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 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 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为新课程增加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树立社会责任感。

总之, 教师满怀激情, 教法丰富, 既能让学生在爱与关注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又能适时在激励中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教学实效性, 还能促进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 才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海东.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情感渗透的教学策略.考试周刊2010年第42期

[3]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浅谈中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二

关键词:科学课程标准;中学科学教学;情感教育;影响因素

一、情感教育的特性

从情感教育的多种涵义表述以及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教育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一)兴趣性

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等。

(二)成功性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审美性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性。

(四)创造性

创造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

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有很多,从情感教育的一般特性中,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认知、兴趣、思维、环境、情绪和情感等等。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激发学生情感。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互渗透,加强情感教育。

(三)钻研科学发展史,感受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科学态度。

(四)掌握好互相间的情绪波动并及时调节,树立情感形象。

四、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文献综述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多做物理实验。

(二)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

五、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情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应遵循教学方法的一般基本原则,但它又与其他教学方法有区别,因此它有自己要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兴趣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总之,情感教育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情感教育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王卫东.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4).

[2]刘继盛.浅谈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中学)

3.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对千姿百太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以及神奇无比、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倾向,激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的情感,并能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在枯燥“说教”中硬要学生“树立某种情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确少科学学习的情感,因而造成学习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要创造机会,通过探究学习、参与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学习包括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实验、制作、表达与交流,等等。它要求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去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体验探究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我在教学《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明和老师的指导,自己去进行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学生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用扦插法去繁殖葡萄、菊花、柳树;有的学生用压条法去繁殖月季、银杏、槐树。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培育的植物成功时,愉快的心情溢与言表。平时,我还通过看谁提出问题多、看谁的假设正确多、看谁收集的科技信息多、看谁的小制作品有创意、每人至少种植一种植物、每人至少养殖一种动物、举行手抄报评比、科技小论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及动植物和谐相处等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情感

现代科技成果、工业产品等往往是由许多人协作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善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非常重要的素质。正因为如此,合作学习被列为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方面。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以便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快乐情感,激发合作兴趣,培养合作能力。要善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授课方法,采取自由组合、“马蹄型”、“品字型”、“椭圆型”、“舞台型”、“对抗型”等分组学习形式,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如,在学习反冲运动知识中,我设计了“飞船飞向月球”游戏活动:就是在教室中间竖一根木棒,木棒的最上端包上黑色塑料袋当作“月球”,在教室内的六个位置分别放上课桌当作“发射台”,用铁丝把“月球”和“发射台”连接起来作为“轨道”;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好当作“飞船”的各种气球,以及细铁丝、钳子、棉线等用具和材料;

然后,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人发射一个“飞船”。最后,看哪一组飞到“月球”的“飞船”最多?看哪一组“飞船”到“月球”的总轨迹最长?游戏开始后,每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有的讨论哪一种气球做“飞船”好,有的讨论“飞船”怎样沿“轨道”去飞行,有的讨论如何给“飞船”吹气,才能使它产生的反冲力大,等等。“发射”时,同学们的合作声、鼓掌声、欢快的笑声不断。他们为设计精妙而高兴,为本组的胜利而高兴,为“登月”成功而高兴,更为彼此愉快的合作而高兴„„这种快乐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亲身参与下才能产生,它在学生的心灵中将是久远的。这种情感的产生必然会提高与他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善于协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走向自然中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所知,才在所感”。生活实际是学生认识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人认识了,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认识到家乡的秀丽风光,认识到祖国的复幅辽阔、光辉历史,等等。这样,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如,在教学《走向大自然》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走向校园,带领同学们去领略百花盛开、草长莺飞、麦浪滚滚、蹈花飘香、银装素裹的景色„„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再如,在教学《保护水资源》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流经镇内的黄码河边,让学生观看变黑的河水和布满垃

圾的河岸。我向同学们介绍:“1978年,我在新袁中学读高中时,那时河上水清澈见底,学生们大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做饭、刷饭盒”。听到这里,学生们的脸沉了起来,为今天的河水和河岸被污染而痛心。第二天,班级学生自民组成“环保小队”,自己印刷资料,向河岸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这种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才能那么深刻、那么强烈。

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体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支配,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电影、VCD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继而产生浓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科学的神奇奥妙,从而产生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科教片《探索宇宙》,学生在逼真的图象、声音、色彩中领略了宇宙的神妙与浩瀚,产生了对宇宙的遐想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飞向太空》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的录像,学生不仅对航天飞船的动行的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为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航天事业处于世界前列而引以为豪。学生自然会产生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并为学生科学而不懈努力。

除此以外,教师教学时的情感熏陶,文学作品的感染,参观科技产品,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情感。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就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条自感

4.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四

卿玉林

(重庆市第三十八中学校,重庆,南岸400060)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贯穿情感教学,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通过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品质,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学

兴趣

光荣感 使命感

素质教育

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带来更多的快乐”。初中历史教材本身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既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软”实力,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情感教学的基础。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是能过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情感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影响——提升

一、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所教的课程,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如同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的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每周2节课,就注定了每个老师都要带7个班才算是满工作量。对于面积这么大的学生,如何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第一步就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这看似平淡的举动通常会花掉老师很多的功夫,一个班40到50个人,7个班就是300多个名字。学生特点各有不同,我通常会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记住这些孩子的名字。当课余时间我想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一口叫出学生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觉得一个历史老师居然能记住我的名字,非常的吃惊,学生会觉得老师很重视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她)的尊重。如:我刚刚接到初三(6)班的时候,我很想了解我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叫住了正在楼道上平时比较内向的徐庆峰同学的时候,徐庆峰眼里突发一下就亮了起来,反问我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老师,你能记住我的名字?”。惊喜的开头是后续愉快的交谈和持续学习的动力。第二步就是要正确面对学生。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现在的教学中更多的偏向了成绩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即时表扬,对于因为家里出现一些情况。比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的情况。我都会和学生交流,定期做心里辅导。使学生的情绪能稳定下来,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第三步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是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不是简单的记住时间、地名、事件、影响。而是通过历史来寻找人在时间中的位置,通过历史来了解时间发生的规律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历史,使得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历史。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教育实践证明,兴趣对个人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才往往以早年的兴趣爱好为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1]

如何培养兴趣呢?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念念讲历史上流传千年的诗词;用发现法、比较法讲相似历史事件;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

每次接到新班级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的回答无外乎要考试,学校要开这门课。根本意识不到历史对培养自身素质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叹一些青少年缺乏爱国心,缺乏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但是,“我们在讲中国古代史时,究竟又讲了多少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及其不朽精神呢?那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条文与要点究竟有多少是孩子们的需要,是他们的乐趣?当前的历史教育到底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

[2];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以及对背叛祖国和人民的憎? 历史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历史事件中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从七八年级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赞歌,成为历史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通过这些人物增加学生的光荣感、使命感,改变学生带历史学科的态度,增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品质的提升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升华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1)揭示历史美,陶冶学生鉴赏美的情感。历史美是存在的。比如历史中优美的诗词,文化发展中人们生活的改变,社会进步中科技的发展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

(2)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历史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提升自身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长期的、广泛的,正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情感教学在教育中的贯穿才能使得教育往者良好道路上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中心“以人为本”,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5.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篇五

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情感的训练.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钢琴教学中的.体会,结合对机械训练和情感训练的理论研究的阐述,总结出要弹奏好钢琴曲的一些方法,认为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种简单机械化的技术练习.它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传达,试图对钢琴学习者有一些启示.

作 者:何玉明 李肖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机械训练   情感训练  

6.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六

关键词:遗传学,情感教学,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 其根本涵义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如果在遗传学教学中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 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 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只有在教学中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 情知互动, 才能真正达到“知学乐学”的最佳效应。如何在遗传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寓教于乐, 变“厌学”为“乐学”

1. 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巧妙组织教学, 引发学生快乐情绪

作为一位教师, 基本都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但不是任何一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喜欢自己教授的学科, 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 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 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巧妙地组织教学, 引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感到激动、兴奋、感兴趣、专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授“皮纹分析”这一内容时, 如果直接按课本阐述指纹、掌纹的定义、类型等, 枯燥的讲述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在授课时, 笔者首先以一首民间流传很广的童谣“一螺穷, 二螺富, 三螺四螺卖豆腐, 五螺六螺开当铺, 七螺八螺把官做, 九螺十螺享清福”为引子。一听笔者朗诵, 学生马上提起了学习的兴趣。笔者接着问:“这首童谣中的‘螺’是指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自己手指上的指纹, 笔者再进一步提问:“我们的指纹有哪些类型?”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并分析自己的指纹, 笔者接下来就向学生介绍了指纹的类型, 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再讲到“掌纹”时, 笔者又援引电视剧《断掌新娘》的故事, 指出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流传“断掌”的人不吉利的说法, 询问学生对这件事的看法, 激发大家的讨论, 观察彼此的掌纹并进行研究, 由此掌握了什么是“掌纹”。而且通过学习, 学生了解到其实正常人中出现通贯手 (俗称“断掌”) 的概率有2%, 所以断掌并不是不吉利, 从而也破除了迷信的说法。在这样的气氛中, 学生高高兴兴地探讨、争论, 引发了学习的快乐情绪, 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课件, 让教学直观生动, 引发学生兴趣情绪

遗传学作为医学基础课, 存在某些相对“枯燥无味、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处理好教材中的这些内容, 予以学生新颖的感受,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细胞分裂”这一内容时, 如果只按教材照本宣科, 即使有挂图, 学生也会感到非常难于理解, 特别是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讲完后, 很多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会产生混淆。而笔者利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制作了本课课件, 在讲课中利用Flash动画效果生动展示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其对这两种分裂方式一目了然, 从而掌握了它们的分裂特点。

3. 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增强学习信心, 满足学生成功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教学方案中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 创设更多的条件,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以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特别是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 教学要求相对低一点, 提问内容相对容易一点, 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内, 如果贪多不化, 反而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例如, 组织学生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的调查时, 笔者把学生按平时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 让他们到儿童福利院进行参观, 各组自主选择记录一个明显病例, 指导他们到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 对该病例的产生、临床表现、发病风险等进行讨论分析。每一组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份调查报告, 最后派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宣读。在合作过程中,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遗传学的兴趣。

二、以情施教, 激发情感

1. 教师的主导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也不注意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控制。心情舒畅时眉飞色舞, 课堂气氛则活跃、温暖、灵活和轻松, 学生学得有趣;心情沮丧时无精打采, 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沉闷、压抑、呆板和紧张, 学生学得没劲。由此可见,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和兴奋的。教师的快乐情绪就会直接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使学生敞开心扉接受知识信息。所以, 教师在授课之前, 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面带微笑, 满怀喜悦的心情进入教室, 学生会如沐春风, 倍感亲切。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注意调整自己的目光、语调语速、动作手势等来表现某种程度的激情, 使学生兴奋起来, 整个课堂也会随之充满生气和活力。

2. 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遗传学科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很强, 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含情感因素。但其实, 只要教师有心, 抓住学科特点, 寻找和研究教学规律, 采用体验感受法、直观感知法、兴趣诱导法、启发讨论法、自然渗透法等教学方法, 也尽可从外部赋予这些教学内容以某些情感色彩, 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 感受到某些情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遗传病内容时, 笔者首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像, 讲述一个家庭由于父母缺乏遗传学知识, 生有三个儿子, 全部患有进行性肌无力, 给整个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儿疾病的症状及患儿父母悲惨的面容对学生视觉产生了直观的冲击, 使学生心里都感到非常悲凉和同情, 强烈地认识到了解遗传学知识的必要性, 特别是作为医学生, 更应该掌握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三、促进师生情感交融, 优化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坚信,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见解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倡导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 优化教学效果。

1.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自古道:“身教重于言传。”在师生交往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能使学生受其熏陶, 还能为学生直接树立效法和模仿良好品行的榜样, 从而使学生对老师的“敬爱”转化为对学科的“热爱”, “言传”才能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 即使上课时说得头头是道, 天花乱坠, 也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要注意平等施教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 切勿摆出一付“居高临下”的说教面孔, 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遗传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是学生的主动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内容是客体, 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 更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应充分认识这种主体性, 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融洽有序而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 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及遗传学科的情感。

3. 巧用目光表达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要善于恰当运用目光来表达情感, 提高教学艺术的水平。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既不能仰首望天, 也不能只低头看教案, 照本宣科, 而是要与学生目光交流,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注视学生的目光要和蔼、慈祥, 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目光, 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 对于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很多情况下, 教师都更多地注意自己喜欢的、成绩优异的学生, 目光中也包含更多的期待和热情, 这会导致那些未受教师目光关注的学生感到被冷落、忽视, 降低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更应对一些“后进生”在目光注视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但切勿用鄙视、厌恶、淡漠的目光注视“后进生”, 而应予期待、信任的目光,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传递不同的眼神: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用目光去批评、责备;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正确时, 用目光去赞扬、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 用目光去鼓励、支持。

总之, 在遗传学教学中, 既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又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控制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 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7.自然科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七

实际上,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良好的情感教学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认知和技能目标的落实,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所以,对于刚学科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把“兴趣”作为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有了获取知识的动力。

那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应该怎样重视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其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待科学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而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正确的学习动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比如在学习“参照物”时,我们可以借助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襄邑道中》“飞花两端照舡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让学生思考:当时是西风,为什么诗人看天山云彩却一动不动呢?为什么“卧看满天云不动”?通过这样的诗句解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充分利用古诗词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巧妙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既获得战胜困难的喜悦,又保持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套用解题类型,以为这样学生掌握快,但实际上,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习题分类,让学生感悟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这固然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师喜欢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殊不知,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并不是学生的体会。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记住所谓的公式,以便在考试中套用。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极大地摧残了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记住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安阻法、伏阻法,甚至让学生死记题目的答案,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对科学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科学的兴趣,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三、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社会情感

在科学教学中,对于社会情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学生的理智感和美感等。我们评价一节科学课是不是好课,还应该关注社会情感的培养是否得到真正落实。

如在学习“探索宇宙”时,有位物理老师通过播放神舟十号发射的场景,介绍我国航天员为国增光、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事迹,激励学生为祖国建设和科学发展而奋发的奉献精神。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做好两个方面:1.选择联系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或者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等等。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列举实例进行讲解,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8.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心得 篇八

现代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育人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具有强烈情感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积的情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智力水平下降,学习效率和成功值降低。就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言,教育专家认为,它不仅受到基础知识和智力因素(思维、记忆、感知、注意、想象)的影响,还受到情感、信心、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9.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九

摘 要:情感体验是影响演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歌曲;声乐教学;情感体验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彩变化。例如:人在欢乐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明朗的;在悲伤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暗淡的;在表达爱恋之情的时候,说话的音色肯定是甜美、柔和的„„于是,人类的语言色彩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

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而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一般是先从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再到歌曲整体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并在反复艺术实践中加深认识而不断完善的。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因此,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是熟读歌词,弄清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再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从中熟悉词句的韵律感,同时也为歌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歌词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可以帮助演唱者找到语感和语言的动态美,体验语言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的特殊功能。这样,为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迈出了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任何一首歌曲都带有特定的情境描绘,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声乐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时,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让学生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当)代的艺术歌曲或传统民歌,与我们生活较接近,我们分析理解其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是不难的。但是,中外古典歌曲如果不弄清歌曲表达的意义,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的去唱,只闻其声而不知所云,这种“无情之曲”是绝对不会感人的。歌词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歌唱中旋律的进行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收、放等多种表现手法,演唱中如何运用好“声”与“情”的作用去表达出这些情绪的转换交接和延续变化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对每个乐句、每个音符的安排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它们相互成为一个有机体而发挥着作用。因此,演唱者对歌谱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应该有所认识、有所设想、有所创造,这样才能逐渐在艺术表现上达到完美的境界。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演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

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演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一副好嗓子,虽背得很熟,却因为唱出来的歌声很冷静、很平淡,而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说来,前奏是一首歌曲的触觉,它的出现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具体要求应该是在前奏第一个音奏响之时,演唱者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把对歌曲早已确定好的基本情绪渗入到前奏音乐的想象中去,让歌声在前奏情绪的激发诱导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前奏与全曲音乐有着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但有些演唱者对前奏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那是钢琴伴奏的事儿,把歌唱与伴奏这对整体关系分裂开了。

其次,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再创造阶段,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达到强烈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艺术家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准确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美寓其中”的关键。在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其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观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动的现实现象在脑海中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使逐渐明朗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获得血肉的同时也获得了灵魂,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已经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更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而是自己内心情感体验的结晶,是自己生命的内涵,是灵魂深处不可截止的喷涌而出的心泉。在这种“心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冷漠的逻辑推理,而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他的激情、追求伴随着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随着人物的行动、遭遇激发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所以著名作家杜鹏程在谈到他创作的《保卫延安》时说:“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远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当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落在稿纸上”。由此可见,艺术家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作品需要通过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一首经典的诗词以及旋律终归是“死”的,它必须通过演唱者唱“活”了才能让听众有所感受。歌唱——就是用人声来表达乐曲和歌词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去感染广大听众,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从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得到鼓舞和力量。演唱者的这种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他必须把自己做人的经验、深刻的生活观察、丰富的文化知识,长时间的对这首歌曲的内容(诗词和音乐)进行分析、体验,然后摸索出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本人个性特征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奉献给听众。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前,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和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其全方位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声乐艺术的表现是能够弥补我们声音技术上的某些不足的,无论在声音方面,或者在咬字、吐字方面都应该下工夫苦练。但如果过分追求声音、强调吐字,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从歌曲的意境、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上一篇:泉水的诗句下一篇:梦游患者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