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制度

2024-07-10

教育培训制度(共12篇)

1.教育培训制度 篇一

题目:信息科培训制度

发布日期:2013/01/01

发布部门:信息科

页数:1/1 审核人:徐华伟 批准人:闫莉 文件号:XX-B-004 版本号:2.0 1.目的:为了提高信息科人员的技术,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特定此制度。

2.适用范围:信息科。

3.定义:(无)

4.职责:(无)

5.标准

5.1 培训制度

5.1.1 业务学习培训计划由信息管理中心根据工作计划作出安排。

5.1.2 成立业务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5.1.3 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20个课时的专业培训。

5.1.4 工作人员必须完成布置的学习计划安排,积极主动地参加信息管理中心组织的业

务学习活动。

5.1.有选择地参加其它行业和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鼓励参加其它业务交流和学习培

训。

5.1.6 支持、鼓励工作人员结合业务工作自学。

5.2 培训内容:

5.2.1 计算机安全法律教育

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办法》、《信息系统硬件设备使用管理规定》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提高操作员的防范能力。

5.2.2 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

5.1.3 计算机技术教育

5.3 培训方法:

5.3.1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指派有关人员参加学习。

5.3.2 有计划有针对性,指派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5.3.4 每月举办一次科内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3.5 所有上岗工作人员或换岗工作人员应经过培训上岗。

5.3.6 自订学习计划,参加专业函授学习成绩及时反馈有关部门,良好学业者给予奖励。

6.流程:(无)

7.表单:(无)

8.相关文件:(无)

2.教育培训制度 篇二

(一)各阶层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均等

社会的阶级分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通过改革和改进社会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差距逐渐缩小。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可以反映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一般处于社会高阶层或处于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教育的机会较多。在实施收费制度之前,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允许少数人参与。而实施收费制度后,在同样的教学资源上,入校人数就会增加,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二)符合受益者付费的原则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付款,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高等教育发展史也表明:实施高校收取学费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依据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原则,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实行分担,由此形成了大学的收费制度,并于在全国高校实施。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投资,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富效益和非财富效益。因此学生和家长应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承担一部分学费,这才能体现真正的公平。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在接受教育这一条件下是公平的。但接受教育的人如果只接受教育,而未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部分承担,那相对于未受教育的人来说,有失公平。

(三)增加高校收入,减少高校对政府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压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 374余万。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已堪称世界之最。

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给正常的学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是按比例进行的,学校扩招后,生均培养费用如果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而高校的收费制度就为高校增加了收入,减少了高校对政府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压力。

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难以保证

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交纳学费3 985元,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8.0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8.4%。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个人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平均为24.21%,成人高等学校达到37.04%。与国际上公立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25%左右)相比,已经处于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其必然的后果是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供不起子女上大学。

我国目前实施的收费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实施统一的收费标准是不合理的。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家庭收入较高,学生能够负担起高等教育。但在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发达地区的学生少。

(二)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日益增大

据统计,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前,1988年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全国平均数为2.42%,比例最低的为上海1.66%,最高的为山西3.33%,二者相差1.6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后,1989年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全国平均数为2.74%,比例最低的为上海1.79%,比例最高的为广西3.90% ,二者相差2.11个百分点。以2000年高校学费的最低标准4 200元计,按照我国人均收入统计数据,它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2 210元)的190%。

高等教育实施收费制度后,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日益增大。

三、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

(一)政府应转嫁部分教育成本负担

1.提高社会捐助能力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分为两种: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了绝大的比重,而非财政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首先,国家应制定和完善国家捐资助学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减免企业或个人用于对高等教育进行捐资部分的企业利润或个人所得税;其次,通过高等学校转让专利或与企业联合科研、联合培训等合作方式,从企业获得高校科研经费,使企业成为高校稳定的、重要的经费来源;再次,国家还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的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来投入高等教育。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年)数据计算而得

2.学生可与就业单位签订协议,预先支付学费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一方面是上学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是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大,使得高校学生陷入两难的境地。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可通过加强高校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高校学生可与就业单位签订协议,由就业单位预先支付学费,可以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前期投资。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的学费压力,另一方面减少了就业压力。

(二)完善高校学生贷款体系,改变现有还贷方式

我国现有的高校学生贷款体系尚不完善,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勤、减、免”几项制度。其中的“贷”即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最主要的学生资助形式。但在我国的高校学生贷款还存在着贷款形式单一,银行贷款利小风险大,偿还制度不尽如人意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政府应加快立法工作,加快有关贷款方面的法规建设。其次,建立多种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贷款项目。再次,完善助学贷款的回收机制,既要加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又要逐步建立普通高校学生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保证银行发放的贷款得以顺利回收。

(三)采取差别收费,改变现有的平均收费法

在我国,高等学校是分等级的。重点大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远远优于一般的普通大学或者二级学院。国家对重点院校和专业投入比较多,毕业生受到优良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多,容易获得较高的待遇。但高等学校的收费却是平均的,国家没有建立相应的高等教育收费的支持系统,反映在学费标准上,通常只考虑一个平均值,对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支付能力则没有考虑。“对相同的人同等对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然而收费的平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育条件的不同,进而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差距,最终导致教育结果不同。

一方面,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费,同时辅以政府的差别拨款,保证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以年为单位,每年对不同地区的每所高校进行成本核算,依据当年的物价水平和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确定当年的学费。这样可以体现在市场机制下教育服务价格(当然学费只是价格的一部分)随市场浮动的客观规律,又可以杜绝目前高教收费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范元伟.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与机会均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8-61.

[2]李红波.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7,(7).

[3]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高招制度改革应跳出教育看教育 篇三

■高考招生制度还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改革这一制度,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全局意识。

每年两会期间,民生话题都是各方瞩目的焦点。教育,不管是在国家领导人心中还是在百姓心中,一直都被定位为民生之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关键点。

尽管各界要求改革的诉求十分强烈,教育规划纲要也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内容做出了明确部署,但从目前的总体推进情况看,改革举措及效果与社会预期仍有差距,公平与效率、近期与长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呈多样化趋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的群体,站在不同的立场,分别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表达了各自的诉求,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人希望通过改革增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选拔出优秀生源;有人希望通过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均等,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有人希望通过改革为学校和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还有人希望通过改革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读上好的专业。显然,这种多元化的诉求,一方面增强了改革的驱动力,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目标诉求差异很大,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导致众说纷纭、众口难调,难以形成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加大了改革推进的难度。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必须对这一制度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表面上看,高考招生制度的功能是为高等学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但实际上,高考招生制度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和使命。比如,许多考生旨在通过这一渠道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对广大农村考生而言,高考是跨越城乡二元区隔的主要通道。从这个角度而言,高考招生制度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平。又如,“异地高考”不仅涉及教育领域内部的政策调整,还涉及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教育外部的配套改革。可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应对多元化的目标诉求,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必须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内部主要指的是:高考招生制度属于教育制度的范畴,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目标。外部主要指的是:高考招生制度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改革这一制度,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全局意识,应“跳出教育看教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复杂的工作,改革成效的显现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做好顶层设计是保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目标的统一性和改革探索的连续性的重要基础。

细化改革目标任务,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既要有近期目标,考虑可行性和轻重缓急,不可因过于理想化而影响改革推进,也要有中长期目标,能预见今后较长时期的需求。不仅要明确教育自身的目标,还要考虑教育之外的目标。

明确改革推进机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多个部门,要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改革的合力。

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区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责任。既要强调中央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允许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同时,要确立高校作为招生主体的地位,避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高校招生自主权。

4.环保教育培训制度 篇四

为提高项目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防止和减少各类环保事故,根据我公司有关工程环保方面的文件;**********铁路工程指挥部环保管理文件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指挥部属各单位和部门,与项目形成劳动关系的人员,进入本项目的外来协助队伍施工人员、参观和实习的人员。

2、指挥部安质部负责对指挥部属各单位和部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实施指导、检查和监督。

3、指挥部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环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指挥部的环保工作全面负责。安质部为指挥部环境保护管理主管部门,安质部设专职环保员一名。

4、新入厂的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环保知识培训,主要内容为: 4.1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规章制度; 4.2环保知识;

4.3指挥部环保情况及物料危险特性介绍; 4.4指挥部环保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 4.5环保设施、设备岗位操作规程; 4.6典型环保事故案例。

5、环保培训的形式分为脱产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脱产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4课时。

6、公司职工每年至少应接受一次环保培训,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

7、各级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队的环保教育工作负责。

8、每年初指挥部制订环保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不断了解职工对环保工作的需求,每半年总结一次,根据汇总结果及时修改培训计划。保证环保教育培训所需人员、资金和物资。

9、应建立健全《职工环保教育管理档案》,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的签名。

10、对认真开展环保教育并在防止环保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方面做出成绩的单位和职工,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11、对未按本规定要求进行环保教育的单位进行处罚,环保教育不到位造成事故的,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12、指挥部各级领导应积极引导、鼓励各级人员加强交流,不断学习环保专业知识。

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篇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为此,依据国家安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建设部《建筑业公司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暂行规定》及集团公司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培训对象、时间和内容

第二条 公司法定代表人、分管安全生产副经理、工程部门负责人每年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累计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第三条 公司安全管理人员除按照有关规定取得岗位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外,每年还必须接受安全专业技术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第四条 公司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接受安全培训时间见,累计不少于8学时。

第五条 公司其他职工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8学时。

第六条 公司转岗、换岗的职工,在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 24学时。

第七条

安全教育要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严禁走过场,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活动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是:

(一)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二)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的专业知识;

(三)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及施工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四)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预案分析;

(五)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六)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

(七)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三章 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与管理

第八条 工程管理部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及本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全年安全培训计划,并纳入公司全年整体培训计划。

第九条 实行安全教育培训等级制度。公司工程管理部建立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教育方和收教育方履行签字手续。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职工,不得在施工现场从事管理活动。

第十条 公司法定代表人、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工程部门负责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可接受地方政府部门、集团公司组织的培训,也可以自学或专题会议的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 公司其他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由工程管路不组织,其他部门配合实施。

第十二条 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统一使用经建设部教育主管部门和建筑安全主管部门审定培训大纲和教材。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6.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六

一、目标要求

党员教育培训,要以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素质、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目标。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解决党员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谋划和部署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重点、经常性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教育培训坚持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的原则;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区别情况、分类分层施教的原则;教育、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的原则。

二、学习内容

党员教育培训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育;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四是相关业务知识教育。

三、培训方式及时间安排

(1)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学习内容、时间安排、教育形式等。

(2)经常性学习教育。主要包括支部组织党员集体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体会等。按照上级规定的学习教育内容和计划,党支部每月组织党员集体学习不少于4学时;党员个人自学每月不少于4学时。

(3)上党课教育。党支部一般每季度组织党员上一次党课。

四、考核评价

(1)开展述学评学。党支部每年召开一次专题述学评学会,党员就本人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陈述,接受党员评议。支委会根据党员评议意见,对每个党员的学习情况提出要求,督促党员认真制定学习整改措施。

(2)加强检查指导。党支部要经常检查党员教育培训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学习内容,改进教育方法。

7.教育培训制度 篇七

促进公立、民办教育的竞相发展,对于形成多元办学主体,生成多种办学模式,繁荣我国教育事业都是极其必要的。由于民办教育的体制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教育服务,满足了人们选择多样教育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在国家教育事业体系中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前教育、服务流动人口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近些年,我国的民办教育呈现了较快的稳步发展的趋势,但距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办学规模、体制机制、办学质量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民办教育不够发达,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对民办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民办教育的需求比较大,存在求学难的问题,致使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班额过大。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其二,办学经费困难,应试教育问题严重。随着公立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经费保障水平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比较优势被弱化。民办学校为保持优势,不得不增加投入,提高办学成本,办学经费凸显困难。民办学校为生存发展,一部分学校不得不适应生源市场,采取功利化的手段,招生、办学迎合社会的功利需求,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与公立学校拼应试、升学。如果说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的话,民办学校的应试教育问题更加突出。

其三,管理事故、安全事件多发。近些年在大众媒体披露的教育事件中,有很多发生在民办学校,特别在学前教育学段更为突出。

解决民办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从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强化执行上下功夫。

首先,应强化促进发展民办教育的共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发展应得到支持。民办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促进民办教育制度建设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应把发展民办教育视为己任,像支持公办教育那样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8.教育培训制度 篇八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9.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篇九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搞好安全技术培训、业务技术培训以及政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服务矿井安全生产,使各类安全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单位上下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制定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及奖惩办法。

1、为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单位成立了由厂长、书记任组长;技术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副厂长组成的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单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的组织安排工作,保证单位职工人人学安全、懂安全、形成单位人员按章作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推进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安全学习记录是职工日常安全学习的的真实体现,是增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每位职工必须按时参加安全教育培训,遵守学习会议制度,开会时关闭一切通讯工具,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地吐痰,爱护好公共卫生,保持室内卫生。

3、职工必须配齐建立安全学习记录本,详细记录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保证学习的良好效果。

4、学习记录本必须自己填写(除极个别不会写字的职工外),严禁他人代笔,凡发现弄虚作假,笔记雷同,别人代写的每发现一次罚个人30元,每少填一次记录罚个人5元,不按时写记录罚个人10元,休班人员上班后应及时进行补课并填写好记录。全月不写或丢失记录本罚款50元。

10.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篇十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中国路桥

编 制:

复 核:

批 准:

中国路桥西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宜庆路项目部 二0一八年三月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目的

进一步规范项目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明确安全培训教育的类别及内容,有效提高全体参建员工的安全技能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促进现场施工生产平稳有序,制定本制度。

2、安全培训教育分类

(1)三类人员的安全培训(本制度只说明B、C证的办理和延期和培训教育)

(2)岗前三级安全教育(3)每年定期安全教育(4)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5)其它安全教育

3、组织与管理

(1)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由安保部主责,各部门参与,由安全部建立培训教育台帐。

(2)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B证)上岗作业。项目负责人需每3年参加一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对B证予以延期3年;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C证)上岗作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需每3年参加一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对C证予以延期3年。(3)项目负责人取得B证后,每年需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取得C证后,每年需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4)特殊工种(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械操作工、起重工、塔吊司机及指挥人员、人货两用电梯司机等)在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岗位操作证后,每年仍须接受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5)其他职工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6)待岗、转岗、换岗的职工,在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7)三级(公司级、项目级、班组级)安全教育也称之为岗前安全教育,所有作业人员进场前必须参加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安全教育由公司委托项目安全总监或安保部部长代理执行,教育培训内容依据公司委托执行或按照有关法规执行;项目级安全教育由项目安保部组织,聘请项目各部门专业工程师予以授课,教育内容以法规规定为标准;班组级安全教育由项目安保部部长监督班组长进行,内容以本班组的作业制度、操作规程和班组作业环境为主。三级安全教育的时间分别不得少于15、15、20小时。作业人员经三级安全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三级安全教育档案由安保部整理归档。

(8)项目部要负责统一管理分包单位的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分包单位必须服从项目部的统一管理。(9)项目部应根据地方政府、业主、监理以及企业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并建立档案。

4、培训教育考核结果(1)培训教育必须进行考核。

(2)三级安全教育(岗前安全教育)考核不合格者项目部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合格的,不予录用。

(3)三级安全教育以外其他安全教育的人员,考核不合格者需进行重新接受培训教育,培训教育期间的误工费、差旅费由自己承担。

(4)培训考核记录记入个人档案。

中国路桥西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宜庆路项目部

11.教育人事制度研究综述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人事制度 发展阶段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09-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内部综合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各地区都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但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寻,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寻找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内部其他方面改革便会受到较大的局限。

一、教育人事制度的发展阶段

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不少成绩,又走了不少弯路。其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人事制度的恢复时期。1977年到1985年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恢复时期,其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这对于刚刚恢复高教人事制度的稳定和促进高教事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职称既和职务岗位分离,又与实际的经济待遇挂钩,一开始就把不同的两个问题一体化了,混淆了职称和岗位的概念;二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说把激励机制变成了一种“保健”机制。所以职能部门深感所谓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发展下去要走入死胡同,这是引起下一阶段人事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

2.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時期。1985年到1993年是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借鉴了前苏联等国家的经验。为激活内部机制实施了教学工作量制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校内分配制度等方面结合进行。

3.教育人事制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时期。1993年到1998年是教育人事制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时期,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部属学校和北京院校率先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效,对全国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有些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加之客观上的限制,其改革的局限性比较大。

4.超常规发展下的人事制度改革。时间是1999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被认为是跨越式的,其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是中共中央、教育部多次下发的有关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这一时期改革的特点是以转换机制为核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拉大分配差距,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是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二是一些单位和部门改革的思想和意识不到位。三是一部分人有情绪,认为扩招了,学校收入增加了,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没有增加,产生了“水涨了,船没高”的错误认识。

二、我国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我国教育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1.从管理的角度看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刘建朋、周贺来认为管理不当引发了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当前普通高校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困难、后顾之忧多仍是困扰高校教师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尤为突出,从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的机构过于庞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被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有的高校没有处理好留人与留心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有些高校对引进人才实行优惠政策,但对现有的人才却实行另外一套政策,结果引进了一个人才,冷落了一批人才,导致现有人才队伍不稳。郭清云也注意到了由于管理不当引发的问题,他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下人员比例失调,岗位失控;部分教师,由于职称的问题,思想不够稳定;大部分行政、后勤人员也由于职称晋升缓慢、工资提高慢等因素,存在一些不满情绪。王静认为在工作管理制度上,缺乏必要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奖罚不明,造成人员编制不断扩大,教学效率越来越低。沈瑶认为长期以来高校人事工作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方式、手段还相当落后。

2.从分配制度角度看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何刚认为当前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不公弊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胡大敖、万玲莉认为现在教师收入虽有很大提高,但在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传统人事分配制度的基础仍然存在,分配不公导致的教师心理失衡并未根本改变,校长们仍在为人才流失或吸引不到优秀人才而忧心忡忡。高金星也注意到了教育人事制度中的分配问题中。他认为许多高校在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改革中也暴露出了新的矛盾,仍存在着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专任教师的考核通过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均可量化,而党政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却难以量化考核,因而,在分配上导致专任教师收入是刚性的,而党政管理人员则相反,造成分配不尽合理。

3.从用人制度角度看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陈志刚认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下,相当多的高校存在着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弊端。孟繁英认为当前用人制度存在很大弊端,人才流动不起来,急需的、优秀的人才流不进,不合适的人出不去,缺乏灵活的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马强认为长期以来,高校内部缺乏岗位竞争、择优选聘用人机制的氛围。

4.传统人事观念影响教育人事制度。白菊花认为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依然存在着干部教师“铁饭碗”和“铁工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等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观相悖的旧观念,一些单位和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和隐形失业者,成为直接影响提高办学效益和制约改革持续深化人事制度的“瓶颈”。任忠惠认为当前铁饭碗、大锅饭、“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严重阻碍了积极性的发挥。

5.从考评制度看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高金星认为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辅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工人等诸类人员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是不同的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诸类人员考核要求不统一,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晋职晋级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沈瑶认为考核、评估办法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进一步探索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有如下几种看法:

冯飞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解放生产力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要推进高校的综合改革,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是高校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基础,要强化编制管理、引进效益机制;强化任职考核、引进激励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刘丽华提出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引进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同时精简机构,提高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还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优质优酬原则。

刘建朋、周贺来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用人机制是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组织保证,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人们转变思想,使人们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干部的升降去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机制;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编制,确立名符其实的教师聘任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根据新型教育人事制度的特征,刘洁华认为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人事职位体系应由大一统型转变为分类型;人事管理模式应由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人事管理行为应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人力资源的培植方法应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政府管理行为应由微观型转变为依法办事的宏观型。

针对教育人事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学者提出如下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一支人员精良、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以全员聘任制为基础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深化利益制度改革,建立同绩效直接钩的分配制度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相对滞后的教育人事制度将在改革中被淘汰。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应采取一些有效的、形式多样的针对性措施,为深化改革疏通人员进出的渠道,从而确保教育认识制度的改革积极稳妥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教育人事制度改革[J].理论探索,2007(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S].教人,1999,16号.

[3]任忠惠.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7(6).

[4]史永强.关于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人事,2001,(10).

[5]张丰.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机制与要素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4).

12.教育培训制度 篇十二

一、观念: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思想对了头, 工作才能一步一层楼。解开思想的金钥匙是人的思想观念。观念影响与左右着行为的尺度。干部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演进的。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改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传统观念, 确立教育培训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学习意识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从当前干部培训工作急需改变的观念来看,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 培训的时间观念问题。干部教育培训的时间应该从过去的阶段性培训为主的观念逐渐向终身教育、终身提高的观念转变, 树立“终身教育”的学习型观念。作为承担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要针对终身学习的实际, 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干部,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培训内容的协同性, 克服把培训教育作为一种间断性、临时性的应急措施的观念, 确立系统、长期和终身的教育培训观, 把学习作为干部成长的终身教育任务, 以培训教育机构的观念带动促进干部观念的转变。

第二, 教育培训目标的转变问题。过去干部培训教育主要由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 现在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 不仅本科生很多, 硕士, 甚至博士研究生也不乏其人, 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少数新招录的一些公务员存在“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现象, 更多的干部是凭个人以往的工作经验干事, 难以打开新的局面。对于此, 干部教育培训应该从过去的补充新知识为主, 转向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主, 这样才能学有所获, 学以致用。

第三, 教育培训方法转变的问题。对于越来越“职务高、学历高、职称高”的干部培训教育问题, 要摒弃过去的教学灌输式教育和填鸭式的观念, 善于从单向式教学方法转向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观摩式教学方法转变, 树立“参与教育”的观念。在综合运用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拓展教学方法同时, 应将组织调训、干部选学、网络培训、境外培训等方式相结合, 为广大干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培训途径。近年来各地培训部门新探索的“干部选学”培训形式, 已经成为深受干部欢迎的主要培训方式, 这种培训形式体现了灵活多样性, 传统培训搞的是“吃大锅饭”, 自主选学是“一盘”符合干部多种口味的“自助大餐”, 它可以能拾遗补缺、全面提升干部素养。

二、动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源泉

首先, 从思想源头上入手, 提高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总闸门和总把手。它影响着学习兴趣。一些干部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常常靠经验办事, 这种缺少推动工作长远发展的思维和眼光是学习缺少兴趣的主因。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在面对复杂的形势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情形下, 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是远远不能胜任工作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 那么就不会发现问题, 也不会主动地去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只有“要我学习”的要求, 没有“我要学习”的动力, 就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只有不断学习, 才会理论上坚定, 政治上清醒, 工作上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才能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相反, 如果不注意思想认识问题, 就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 就会出现价值追求的偏离。

其次, 加深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为什么要进行干部培训教育?这是参加培训的干部必须要解决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 后边的培训即使有声有色, 情景动人, 也很难提升大家的学习动力。干部教育培训就是要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提升日常工作的成效性。干部教育培训的好坏, 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将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 更不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 我们要坚决克服那种消极应酬, 学与不学都是一个样的状况, 在信息化的今天, 任何干部不管学历如何, 如果不继续学习, 都会落伍。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 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 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提升也离不开考核与监督。加强对学员的考核及监督就要从具体的管理措施入手, 一是要及时做好定期的考核及监督, 制定较为规范的考核制度及方法,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要求制定考核的标准和要求。考核的关键是要做到认真负责, 决不搞形式主义, 走过场, 既要认真严肃对待, 又要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个学员的培训学习情况。二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 可把干部的培训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 根据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状况, 及时地加以任用, 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也应及时地退换, 同时要对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严格的管教结合、优胜劣汰, 从而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制度: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保障

邓小平指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教育培训部门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过去对学员的管理一般只停留在制度的制订和号召上, 实际操作中, 碍于情面, 睁一眼闭一眼, 从而导致了管理不严, 社会反响不好。

首先, 完善管理制度, 严格办学与调训。一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的办学管理制度。对干训计划或临时办学动议, 要严格审批, 避免重复办班和走形式、走过场的办班, 这种办班的随意性往往也会损伤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学员的管理教育制度。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调训难的问题, 有的干部任职多年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有的干部一年多次替人参加培训, 这样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应该来的不参加培训, 不应该来的经常参加, 既不利于培训的开展, 也不利于培训的正规化。

然后, 要完善培训部门的教学评估制度,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确保学员经过脱产学习, 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上有明显提高。要是干部想来学, 愿来学, 就必须加强对办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抓好基地建设, 要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干训基地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和资格认定, 推动干部培训基地向正规化、优质化、科学化发展。抓好课程评估。采取学员课后无记名打分和专家听课考评相结合的办法, 评估教师授课质量, 促使教师提高备课水平。

摘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 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要确实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 需要从观念、动力和制度入手, 这是因为观念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基, 动力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源泉, 制度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保障。只有抓住这三方面要素,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上一篇:过滤和结晶高中化学教案下一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