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精选4篇)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 篇一
第1章 商品的供求和价格
四、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
2、消费者剩余
3、生产者剩余
4、替代效应
5、收入效应
6、收入消费曲线
7、恩格尔曲线 8.需求 9.供给
五 简答题
1.需求和需求量、供给和供给量有什么区别? 2.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3.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4.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5.价格机制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六 分析题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E
97GE
2.为什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买者和卖者都获得最大的满足?.商品市场是如何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4、说明不同商品的恩格尔曲线。
论述题
1.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和怎样变化的?
2、试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
1.设某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其需求曲线为: Q1=100﹣2P
(P≤50)Q1=0
(P>50)
Q2=160﹣4P
(P≤40)Q2=0
(P>40)试求市场需求曲线.讨论题:
1.假如鸡和鸡蛋的价格下降,为什么对它们的需求会增加?请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出解释。当鸡和鸡蛋价格下降后,假如养猪的饲料的价格不变,预计猪的销售量和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粮食价格提高对猪肉的供给曲线有何影响?猪肉价格提高对猪肉销售量和猪肉供给曲线是否会发生影响?
E
97GE
3.指出发生下列几种情况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向,左移,右移还是不变?为什么?
(1)卫生组织发出一份报告,称这种蘑菇会致癌;
(2)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升了;
(3)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4)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4.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供给有何影响?
(1)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
(2)在X产品的行业内,企业数目减少了;
(3)生产X的人工和原料价格上涨了;
(4)预计产品X的价格会下降。5.下面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即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
3、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此低于部分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
4、替代效应: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多消费这种商品,少消费其他相关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
5、收入效应:因为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影响人们的商品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
6.收入消费曲线: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可能线与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它是各种不同收入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佳购E
97GE
买组合的轨迹。
7.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变化引起需求量怎样的变化。
8.答: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9.答: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在一系列可能的市场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论述题
1先阐述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然后利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说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均衡的,最后分析需求或供求的变化怎样导致均衡价格的变化。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定义中可以知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三点:(1)实证经济学描述经济运行,避免价值判断;而规范经济学则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2)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经济事实“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规范经济学则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3)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仍具有相互联系。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以规范经济学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经济学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计算题
解:对P分区间计算。
当P≤40时,Q1=100-2P
Q2=160-4P
∴Q=Q1+Q2=260-6P 当40
97GE
Q2=0 ∴ Q=Q1+Q2=100-2P 当P>50时,Q1=0
Q2=0
∴ Q=Q1+Q2=0 讨论题
1.答:鸡或鸡蛋价格的下降会增加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这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当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后(他商品如猪肉的价格不变),人们在一定限度内就会少买些猪肉,而把原来用于购买猪肉的钱转而用于购买鸡或鸡蛋。就是说,鸡或鸡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用鸡或鸡蛋去替代猪肉等其他商品,从而引起对鸡或鸡蛋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是以人们的购买力为前提,而人们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货币收入。其他商品价格不变而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这意味着量的货币收入在不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量的情况下,可以买进更多的鸡或鸡蛋。因为鸡或鸡蛋的价格的下降实际上表示人们的实际收提高了。就是说,鸡或鸡蛋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增加对包括鸡或鸡蛋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收入效应。因此,当作为正商品的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时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人们对他们的需求量会比价格变化前增加.当鸡或鸡蛋价格下降后假如养猪的饲料价格不变,可以预计猪的销售量和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鸡和鸡蛋与猪是互替商品,当鸡和鸡蛋的价格下降后,于前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人们会增加对鸡和鸡蛋的需求量,同时减少对他们的替代品猪肉的需求,因而猪的销售量会之减少,其价格也趋于下降,虽然养猪的饲料价格不变进而养猪的成本结构不变。这是由于此时人们对猪肉的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在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将决定猪肉进而猪的销售量减少,其价格下降。
2.答:粮食价格的提高将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因为粮价提高将使猪的饲养成本上升,进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猪肉量随之减少。猪肉价格提高将增加猪肉的销售量。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提高意味着增加猪肉这种商品的供应量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因此生产和销售者提供更多的猪肉上市,这表现为猪肉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但猪肉价格提高本身并不会对供给曲线的变动产生影响。3.答:(1)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回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使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2)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E
97GE
6(3)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消费这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的购买力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4)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需求的话。因为培养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4.(1)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因为产品X的生产技术重大革新将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X的数量较前有了增加,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2)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产品X的企业数目的减少将直接减少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产品X的供给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方上移。
(3)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X的人工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提高其生产成本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X的数量,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4)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因为当产品X的价格预计要下降时生产者会赶在价格下降前尽量多生产和出售产品X,以免受或少受跌价之损失,其供给曲线便会向右下方移动。
5.答:不正确。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量下降这条规律是无可疑义的,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如劳动的供给便是。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这条普遍规律的。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计算器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必定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必定增加。
但在现实中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90年代以来计算器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其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计算器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计算器的供给曲线的大幅度地向右下方移动。假设对计算器的需求状况不变,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将会下降,均衡产销量却会大量增加。
E
97GE
第二章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
四 名词解释 1.蛛网理论
2、收入弹性 3, 交叉弹性
4、价格弹性 5 需求弹性 6 供给弹性 五.计算
1.设需求曲线的方程为Q=10-2P,求其点弹性为多少?怎样调整价格,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14-3P
Q 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弹性 六 简答题
1.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弧弹性计算公式和点弹性计算公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生产者在确定商品价格时应该考虑需求的价格弹性吗?为什么? 3.生产者在投资新产品时考虑需求的收入弹性吗?为什么? 4.时间的长短对供给的价格弹性有什么影响?
E
97GE
5.商品的产量和价格为什么会呈蛛网状变化? 6.说明交叉弹性的经济意义
七论述题
1.需求的价格弹性的高低对生产者的总收益有什么影响? 2.蛛网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17世纪英国有一位统计学家Gregory King 说过,谷物越多,其货币价值就越低。我国古代也有“谷贱伤农”的说法,联系需求价格弹性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蛛网理论:描绘偏离均衡点的价格和产量向均衡点靠拢的轨迹,有收敛的、发散的和循环的三种蛛网。主要应用于周期性生产的商品。
2、收入弹性:商品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3、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时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大于0时两种商品是替代商品,等于0时两种商品不相关。
4、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是指相应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可以区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由弹性系数加以表示。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6.供给弹性是指相应于影响供给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供给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供给弹性可以区分为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收入弹性和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由供给弹性系数加以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定义为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供给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简答题
1、弧弹性计算公式计算需求曲线上一段弧的弹性,点弹性计算公式计算需求曲线上一点的弹性。当价格的增量趋于零,E
97GE
即需求曲线上一段弧的长度趋于零时,弧弹性变成点弹性,应该从弧弹性计算公式转向点弹性计算公式。
2、生产者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应该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的高低考虑商品价格水平。
3、生产者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应该考虑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
4、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产者需要调整产量以对价格作出反应,因而时间越长,供给量的调整就越充分,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对而言就越大。
5…在生产者根据现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不连续生产的商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会造成产量和价格蛛网变化。答: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说此商品需求量对彼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可以作为行业分类的参考,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企业来说,如果它的产品与别的企业产品的交叉弹性小于零,表明它的产品与别的企业的产品是互补品,它们可以联合起来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如果这个企业的产品与别的企业的产品的交叉弹性大于零,表明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这两个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该企业要警惕别的企业抢占它的市场份额。计算题
答:1.解:根据点弹性的定义
Edp = —(dQ/Q)/(dP/P)
= —(dQ/dP)·(P/Q)
= —(-2)·(P/Q)
=2·(P/Q)
价格的调整与总收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弹性的大小有关。
若Edp <1,则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此时若提高价格,则需求量降低不太显著,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若Edp >1,则表示需求富于弹性。此时若降低价格,则需求量会增加很多,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若Edp =1,则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此时调整价格,对总收益没有影响。2.解: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QD=QS 也就是14-3P=2+6P 解得 P=4/3,QS=QD=10 需求价格弹性为EDP=-(dQD/dP)·(P/QD)=3·(P/QD),所以,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EDP=3*[(4/3)/10]=2/5 E
97GE
同理,供给价格弹性为ESP=(dQS/dP)·(P/QS)=6·(P/QS),所以,均衡时的供给弹性为ESP=6*[(4/3)/10]=4/5.论述题
1、当价格下降时,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厂商的总收益增加;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量没什么变化,厂商的总收益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需求量减少幅度较大,厂商的总收益减少;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量没什么变化,厂商的总收益增加。在生产者根据现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不连续生产的商品的产量时,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减幅摆动;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等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持续摆动;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小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增幅摆动。这两种说法都说明谷物处于一种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在谷物丰收之后,由于需求不会明显增加,出现大量过剩,为出售谷物,只得降价,我们知道,在缺乏价格弹性的情况下只有提价才能增加销售收入,降价只能减少销售收入。可见,在谷物缺乏价格弹性的情况下,谷物的总价值会下降,降价出售会减少农民的收入,从而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第三章
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
三、名词解释
1、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无差异曲线
4、边际替代 5.基数效用论 6.序数效用论
E
97GE
7、预算约束线
三、简答题
1、试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有何区别?
2、基数效用论基础?
3、序数效用论基础?
五、分析题
1.运用序数效用法分析消费者均衡?
六、计算题
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dY/dX=-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效用
效用是指人们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能获得不同的满足程度,效用通常被表示成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函数。效用值可以用基数,也可以用序数来加以度量,这取决于效用理论的假定。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某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所带给该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即边际效用将递减。多数商品具有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
3、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对某两种商品的组合的偏好情况,其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相应的商品组合对该消费者而言具有相同的效E
97GE
用水平,是没有差异的根据偏好的一些假设,可得出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族具有密集性;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即边际替代率MRS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作为消费者偏好的体现,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相反数,他表示某两种商品的替代关系,即一单位商品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商品Y,并且保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保持不变。MR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但不排除有例外),表示消费者拥有某种商品越少,就越不愿意用它来换取另外相对富足的商品。基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6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条件,因为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预算约束线的方程为:P1X1+P2X2+„+PnXn=m
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约束线上的点以及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
简答题 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如下: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特点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
(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1,2=P1/P2。
二者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1)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2)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即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3)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E
97GE
13(4)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2答:基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1)假设。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且每个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消费各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多少。因而,只要效用函数可导,就可以求得边际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即在即定的收入约束下追求最大的效用满足。因而,消费者均衡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求得:
maxU=U(X1,X2,„,Xn)s·tP1X1+P2X2+„+PnXn=m 均衡条件为:
MU1/P1=MU2/P2=„=MUn/Pn=λ
由边际效用 MU递减,以及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MU/P=λ向右下方倾斜。然后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序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1)假设。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它怀疑基数效用论关于个人之间效用值的比较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只是满足程度的排序情况。关于效用或偏好的特征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而预算约束则使用预算约束线来表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在即定的收入约束下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消费者均衡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此时的均衡条件为:MRS12=P1/P2(2)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变动,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均衡点随之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使得消费者按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变动,得到消费者在这一系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即个人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对于正常物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样也增加。只有在收入效应为负,并且绝对值超过替代效应时,才会出现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4)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横向加总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分析题
E
97GE
运用序数效用法分析消费者均衡?
答:序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用序数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服从完备性,传递性和不饱和性等理性假定,并假定边际替代率递减。
序数效用论把建立在上述假定基础上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说明消费者的均衡。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目的在于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面临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消费者的
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序数效用论认为,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的均衡点。如图,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在E点,两者的斜率相等。由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商品替代率表示,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表示。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RCS1,2=P1/P2
这一均衡条件表示,在一定收入约束下,消费为获得最大效用。而选择的最优商品组合,应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当消费点位于C点时,RCS1,2>P1/P2,理性的消费者会沿AB线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逐步达到均衡点E。当消费点位于D点时,理性的消费者会沿着预算线AB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逐步向均衡点E靠近。显然,只有在E点,RCS1,2=P1/P2,才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线AB的约束下能达到的最大效用点,在该点,消费者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一种商品的购买量,除非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计算题
E
97GE
消费者的均衡的均衡条件为
-dY/dX=MRS=PX/PY 所以
-(-20/Y)=2/5
Y=50 根据收入I=XPX+YPY,可以得出
270=X*2+50*5
X=10
第四章 生产者的行为和供给
四、名词解释
1、利润最大化原则
2、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3、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五、简答题
1、试述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素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六、论述题 为什么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为什么?
七、计算题
E
97GE
假设某产品的边际成本函数为 MC=3Q2+5Q+80 当生产3单位产品时,总成本为292。试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和可变成本函数。
第四章
名词解释
答:生产理论认为,对一个厂商来说,他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厂商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即MR=MC。这是因为,如果MR>MC,表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边际收益即定(至少不增加)的条件下,厂商增加生产的结果是边际成本增加。但是,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增加生产,直到两者相等。反之,如果MR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耗费的资源所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值。它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度量。资源配置的效率高,则生产的机会成本低。 经济成本是指按照机会成本计算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或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会计成本中并不计入,但属于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成本。3.答: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 长期成本是指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中从长期角度看有最低值的那些成本所组成。 4.答:成本函数是厂商生产一定量的产出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答题 1、答:长期是指厂商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厂商对短期的生产要素投入进行调整。相应地,长期成本曲线也相应于短期成本曲线而得到。(1)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某一产量所花费的最低短期总成本。对应与某一产量,厂商在该产量所对应的所有短期成本中选择最低数量时的生产要素组合。 E 97GE 17(2)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根据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应于某一产量,长期平均成本是所有短期成本中最低的成本相对应的平均成本,也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中最低的成本相对应的平均成本。 一般说来,与短期成本曲线相比,由于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均可以作出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更平缓。(3)长期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长期成本曲线由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到,它是那曲线的斜率。 基于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关系的同样道理,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也交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2、答:(1)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以由成本、产量以及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因为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带来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必然相应于一事实上的产量。而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成本函数。 即:若给定生产函数 Q = f(L,K) 以及成本方程 C=L·PL+K·PK+Co 根据最优要素投入量的选择原则MPL/PL=MPK/PK,就可以获得短期成本函数C=C(Q) (2)其中,平均可变成本AV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可变要素数量及产量相关,因而也就与其平均产量相关;边际成本M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边际产量相关。即: AVC=TVC/Q=L*PL/Q=PL/Q=PL/(A*PL)MC=dTVC/dQ=d(L*PL)/dQ=PL*dL/dQ所以,APL与AVC的变化趋势相反,APL曲线呈∩型,AVCF曲线呈∪型;MPL与MC的变化趋势也相反,MPL曲线呈∩型,MC曲线则呈∪型。 论述题 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做出某种抉择。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收入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C=MR。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的条件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抽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得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雇佣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E 97GE 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佣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这意味着最后增加雇佣的那个单位劳动反而造成损失,从而导致总利润较前减少。所以,如果厂商把投入要素如雇佣的劳动量作为选择变量,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便是他雇佣的劳动量的MRP=MFC.事实上,MC=MR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由于MRP=MP·MR,因此,MRP/MR,同样,MFC/MP=MC。这是因为,MFC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生产的产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产1单位 产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从MRP/MP=MFC/MP就得到MR=MC。 假如产品商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的MRP(=MR×MPP)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P),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计算题 由于dTC/dQ=MC,所以 TC=∫MC*dQ=∫(3Q2+5Q+80)dQ=Q3+52/2*Q2+80Q+α 又,当Q=3时,TC=292 ∴ 33+5/2*32+80*3+α=292 ∴α=5/2 ∴总成本函数为 TC=Q3+5/2*Q2+80Q+5/2 由此可得 AC=TC/Q= Q25/2*Q+80+5/2*1/Q AVC= Q3+5/2* Q2+80Q E 97GE 第五章 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三.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市场 2 垄断竞争市场 3 寡头市场 4.差别价格 5厂商均衡 6.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 7.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8.产品差别 9.串谋 10非价格竞争 11..价格领导 四、简答题 1、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超额利润,它主要有哪些来源 五.计算题 1.假定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P=4-0.05Q,厂商的边际成本保持在1的水平上.(1)在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此时产品的价格定多高? E 97GE 20(2)假定支付10元的广告费,使需求曲线移动到D2:P=6-0.1Q.试问该厂商作广告是否合算? 2.一个厂商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而在产出市场上处于垄断.已知他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200-Q,当厂商产量为60时获得最大利润.若市场工资率为1200时,最后一位工人的边际产量是多少? 3.当厂商的LAC曲线是“U”字型,其极小点在每周25000单位产量处.在短期该厂商的SAC曲线也是是“U”字型且与LAC曲线相切于每周30000单位产量的点处.A.在每周30000单位产量的点处,LAC与SAC曲线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阶段?还是不升不降? B.在每周29999单位产量的点处,SMC大于等于还是小于LMC?请说明理由.六.论述题 1、完全竞争行业供给曲线由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加总而成,其行业需求曲线是否也由厂商的需求曲线加总而成?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市场 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完全信息的,即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2、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该市场上,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时这种差别来自于消费者的心理,但这些产品彼此之间又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另外,市场上企业的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以致于每个厂商在作出行为时都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由于厂商生产规模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市场结构。3、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可以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E 97GE 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等。 4、差别价格 亦称歧视价格。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消费者规定同一价格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差别价格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差别价格,也叫完全差别价格;第二等级差别价格;第三等级差别价格。厂商均衡是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并将继续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状态不同,从而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也不同。按照厂商均衡理论,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6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 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为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边际成本曲线。这是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亏损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中,由于厂商能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有在市场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所以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7: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又称“停止营业点”。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该点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与边际成本 曲线的交点。8 产品差别不仅指不同质的产品,而且还指同质产品中存在商标、款式、颜色、包装或销售条件等区别。9串谋 寡头厂商以某种方式勾结在一起,使其共同利润最大化。串谋的目的是使共同的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串谋者即寡头厂商通常就价格、产量、市场等内容达成协议,以便协调行动,共同对付消费者。10 答:非价格竞争 不变动产品销售价格的竞争手段。非价格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品质竞争、广告竞争以及服务竞争。答:价格领导是指某行业中有一家厂商作为价格领袖,决定商品价格,其他厂商按此价格出售商品。价格领导厂商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确定价格决策。简答题 1、经济学家认为,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超额利润存在于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产生超额利润的创新、风险和垄断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动,从而推动着社会进步。首先,正常利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利润的存在促进企E 97GE 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其次,由于利润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因而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由此推动着社会进步。第三,超额利润来源于承担风险的收益,从而也鼓励企业家承担各种有利于社会的风险投资。第四,企业目标是超额利润,企业追逐利润,可以使得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五,利润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2、答: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又称为净利润、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超额利润又别于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所决定。而超额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之后的余额。 超额利润有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创新的报酬。创新给企业带来利润,促进社会进步。第二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在经济社会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一项决策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承担风险就需要获得报酬。第三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垄断收益。无论是卖方垄断还是买方垄断,厂商都可以通过市场支配力来影响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计算题 解:(1)因为平均收益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所以,TR=PQ=4Q-0.05Q2 MR=4-0.1Q 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由MR=MC得出: 4-0.1Q1=1 Q1=30 价格根据平均收益来确定: P1=4-0.05*30=2.5(2)在市场需求曲线为D2的条件下,重复上述运算,得到: Q2=25 P2=3.5 进而广告宣传后获利的数额为:P1Q1-P2Q2-10=25*3.5-30*2.5-10=2.5>0 所以,做广告合算。 E 97GE 2.解:根据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可以求得边际收益为: MR=200-2Q 由于在Q=60时,厂商的利润最大,所以,MR=80。 从生产要素市场上来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由下式决定: PL=MR*MPL 解得:MPL=1200/80=15 3.解:A SAC与LAC在其重合处相切,由于这是在LAC最小点的右面,故两者都是上升的。 B 在切点两侧SAC大于LAC,因此在切点两端STC大于LTC,切点左端LTC比STC陡,而SMC小于LMC。论述题 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供给曲线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的。 短期的行业供给曲线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基础。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或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本行业所有厂产的位于平均可变成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即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总和(参见下图) 图中,行业供给曲线S和厂商供给曲线S相类似。在已知市场上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情况下,将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相加,便得到行业的供给曲线。 在长期内,市场的供给曲线是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的横向之和,即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之和。但是,由于长期内行业中厂商的数目是变动的,所以,行业中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行业中产量变动,对行业中厂商的成本的影响有关。根据这一影响,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分为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 E 97GE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不变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变动从而行业供给量变动时,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不发生上下移动的行业。当行业中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市场价格提高时,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引起厂商的进入。厂商的进入,使得行业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当行业中的厂商再次处于长期元首 衡时,每个厂商将仍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进行生产。由于厂商的成本曲线不发生变动,所以,该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等于厂商的长期最低平均成本(参见下页图) 在行业成本不变情况下,连结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1的交点E1、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2的交点E2,便得到水平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LS。 成本递增行业的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增加会导致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垂直上移的行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价格上升后,当厂商再次处于均衡时,尽管厂商仍会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生产,但这时的平均成本提高,行业中的产量增加。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倾率为正(参见下图)。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E 97GE 同理,成本递减行业是指需求增加会导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的行业。在价格上升之后,由于厂商的进入所产生的外在经济,使得重新处于均衡的厂商按更低的平均成本提供产出,以满足增加了的需求。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图略)。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第六章 生产函数和成本的最小化 四.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规模效益 4.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5.技术替代率 6.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五简答题 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素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六、计算题 已知某企业的单一可变投入(X)与产出(Q)的关系如下: E 97GE Q=1000X+1000X2-2X3 当X分别为200、300、400单位时,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各为多少?它们分别属于那一个生产阶段?该函数的三个生产阶段分界点的产出量分别为多少? 第六章 名词解释 答:生产函数 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2.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终会出现递减的一条规律。3.答:规模收益 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比例时,总产量从而总收益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规律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收益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增加;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则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4.答: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利用副产品、取得有利的销售条件等。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有:更方便的交通、更多更灵通的信息、更多更好的人才等。5.答:技术替代率 等产量线斜率的相反数,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以保持产量不变为前提。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某要素投入量越少,越不容易被另外的要素所替代。6答: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E 97GE 等产量曲线是指生产出相同产量的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构成的曲线。等成本曲线是指由成本相等的要素组合所构成的曲线。简答题 答:(1)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以由成本、产量以及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因为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带来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必然相应于一事实上的产量。而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成本函数。 即:若给定生产函数 Q = f(L,K) 以及成本方程 C=L·PL+K·PK+Co 根据最优要素投入量的选择原则MPL/PL=MPK/PK,就可以获得短期成本函数C=C(Q) (2)其中,平均可变成本AV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可变要素数量及产量相关,因而也就与其平均产量相关;边际成本M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边际产量相关。即: AVC=TVC/Q=L*PL/Q=PL/Q=PL/(A*PL)MC=dTVC/dQ=d(L*PL)/dQ=PL*dL/dQ所以,APL与AVC的变化趋势相反,APL曲线呈∩型,AVCF曲线呈∪型;MPL与MC的变化趋势也相反,MPL曲线呈∩型,MC曲线则呈∪型。计算题 先求出边际产量函数和平均产量函数 MP=dQ/dX=1000+2000X-6X2 AP=Q/X=1000+1000X-2X2 当X=200单位时: MP=1000+2000*(200)-6(200)2=1000+400000-240000=161000(单位)AP=1000+1000*(200)-2(200)2=1000+200000-80000=121000(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AP,说明AP仍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它处于阶段Ⅰ。当X=300单位时: MP=1000+2000*(300)-6(300)2=1000+600000-540000=61000(单位)AP=1000+1000*(300)-2(300)2=1000+300000-180000=121(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Ⅱ。当X=400单位时: MP=1000+2000*(400)-6(400)2=1000+800000-960000=-159000(单位) E 97GE AP=1000+1000*(400)-2(400)2=1000+400000-320000=81000(单位)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Ⅲ。 第七章 市场和交换 四.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2.契约曲线 3.最优交易条件 4 帕累托最优状态 五简答题 什么是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六论述题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此加以评 E 97GE 第8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入分配 四.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2.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3.边际产品价值 4.吉尼系数 五、简答题 1.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2.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六.计算题 1.如果劳动的边际产量为100/L,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0/K,工资为5元,资本的价格是100元,产品的价格是12元.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需要多少资本和劳动? 2.假定某一特定劳动服务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s=800W,这里Ls为劳动供给的小时数.劳动的需求函数为Ld=24000-1600W.计算均衡的工资和劳动小时。3.假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函数为 Zs=-6+2W Zd=9-0.5W A.计算均衡的Z和W值.B.假定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为6元.a.计算新的均衡 E 97GE b.有多少人愿意工作? C.假定代替最低工资规定的是政府同意厂商每雇佣一个工人就向厂商支付3元,计算均衡条件下新的W和Z值及政府的津贴额.4.假定劳动市场是垄断的,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函数为 Zd=10-1/2W 对劳动的供给曲线函数为 Zs=W+4 这里W为每小时的工资率,Z为每天的劳动供求的小时数.A.垄断厂商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2元,请计算垄断厂商雇佣工人的劳动小时数.B.现在假定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法,规定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4元.请计算在新情况下劳动小时数.第9章 劳动和工资 三、论述题 试就利润的来源论证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四、计算题 已知一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TC=5Q2+20 Q+10 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140-P 试求: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及利润。 E 97GE 第十三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 四、名词解释 免费乘车者问题 2.公共物品 五、论述题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第十四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经济职能 三、名词解释 1、外部性 2、科斯定理 四、分析题 1.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七章 1-3 ECD 多项ABC E 97GE 填空题 1.商品 实物 生产要素 资金 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无差异曲线群 5.双方得益 6.相同的切点 7.交换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群的切点 8.边际替代率等产量曲线群 9.生产的契约曲线 10.交换双方拥有的商品X或生产要素X的数量之和 交换双方拥有商品Y或生产要素Y的数量之和 名词解释 答: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它市场条件不变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和单个要素市场存在均衡。一般均衡是指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均衡。2.答:契约曲线由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以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生产者契约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 3.答:最优交易条件 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按此进行交换,能使交换双方都感到最大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简答题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一般均衡分析就是讨论影响某一个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能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问题。 所谓一般均衡系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具体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卖,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 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单个产品的组合,并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均衡时,厂商的利润为0。 E 97GE 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与供给函数都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模型除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目的以外,其分析也是建立在严格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其实现的条件。(1)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所以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对一般均衡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论意义。(2)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过于严格,有关拍卖的假设也需要经济当事人有超常的信息处理能力。(3)有关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只是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数学解。论述题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理解“境况变好”对于应用帕累托标准判断经济运行的效率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换行为可以显示出变好还是变坏。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更重要的必要条件。(1)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进行交换时边际替代率都相同。(2)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等。(3)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画图说明以上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然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用意,掩盖了经济中的生产关系。(1)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在其中一个经济当事人没E 97GE 有任何消费量的条件下实现。这和社会的一般准则是不相一致的。(2)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3)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同样只具有数学的意义。 第八章 1-5 BECBA 6-10 CBDDB 11-15 BDEBD 16 B 多项.1.ABCD 2.ACD 3.ABC 4.BD 5.ABCD 6.ABC 填空题 1.派生需求 2.边际实物产量 3.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增加的实物产量 所带来的货币收益 产品价格 4.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增加的实物产量所带来的货币收益 边际收益 5.需求 6.边际资源 7.等于 8.高于 9.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边际资源成本 10.高 名词解释: 答: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又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指理性的生产者所限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范围。如果生产处于短期,并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可变的,那么该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处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与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果生产过程处于长期,或有两种以上的投入是可变的,那么该两种(或多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经济区域位于等产量曲线的水平与垂直切点连成的两条曲线之间。 2.答: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使得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3.答:边际产品价值又称“边际产值”。指厂商在生产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品的产值。 4.答:吉尼系数又称“洛沦兹”系数。指一种对收入分配不均的量度。一般而言,吉尼系数在0与1之间,它的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它的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G=1+1/n-2/n2y(y1+2y2+3y3+„+nyn)式中,yi表示按递减顺序排列的个人收入,y为平均收入,n为人数。 或者利用洛沦兹曲线进行计算。如果G=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G=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即一个人占有全部的收入。简答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其要素分配理论。因为产品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名义进行。 E 97GE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根据生产理论决定,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投入或要素,并且都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支付或分配给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这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直到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为止。 进一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社会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依照于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同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应”。例如,劳动会使得劳动者产生疲劳,提供资本必须以削减当前的消费为条件等。要素所有者的这些负效应需要使用者给供给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以补偿。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到来的满足大于因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要素所有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当二者相等时,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因使用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所有者因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所以,西方经济学企图论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得要素收入的分配合理,制度和谐。 应该指出,生产要素的使用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市场分析具有一般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使用和供给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要素的收入分配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中所论证的要素市场的和谐是在假定要素私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要素的最初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自然会形成这一分配制度所固有的不平等。因而,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的辩护性。 2.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有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 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的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得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之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E 97GE 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计算题 1.解:均衡条件为劳动的边际生产收益等于工资;资本的边际生产收益等于资本的价格。有L=240,k=6。2.答:均衡的劳动供求为800W=24000-1600W 所以有W=10元 L=800*10=8000 3.答:A.z=5 W=5.5 B.a.W=6 z=6 b.6人 C z=6 W=6 政府支出=18元 4.答:A W=2 z=6 B W=4 z=8 第九章 1-4ADCA 多项1.ABD 2.AE 填空题 1.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 劳动者的数量 提供劳动的成本 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 2.右下方 向右上方 左上方 3.水平 4.不重合5.水平 右上方 6.劳动的边际 7.低于 高于 8.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9.劳动质量不同的工资差别 10.市场不完全性的工资差别 名词解释 1.答: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利润最大化,厂E 97GE 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使用。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因而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出卖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价值,即边际产品乘以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由于产品的价格既定,所以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样随着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佣劳动的数量。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出卖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市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及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雇佣劳动数量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决定劳动的使用量,并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由于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所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第十章 1-5 BADAB 6-7CD 填空题 1.纯粹利息率 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1单位资本所增加的实物产量 3.资本边际效率 4.资本边际效率或E 97GE 资本边际收益率 资本数量 5.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息率 6.资本边际效率 7.垂直 8.纯粹利息率 9.低 10.正规教育 职业训练 医疗保健 第十一章 1-8BCBABADC 多项.ACDE 填空题 1.向下方 2.垂直 3.交点 4.不同类型的土地边际收益产量的差别 5.无法使用,固而不产生地租 6.转移收入 经济租金 7.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 8.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 9.稀缺成本 对未来可枯竭自然资源价格的预期 10.下降 上升 第十二章 1-2 AB 填空题 1.经济成本 2.厂商的总收益超过经济成本的余额 3.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4.可保险的风险 5.不可保险的风险 6.运用新的生产方法 创造新的产品 7.买方垄断 卖方垄断 8.风险、创新 垄断 9.零 10.不存在 论述题 1、答:经济学家认为,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超额利润存在于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产生超额利润的创新、风险和垄断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动,从而推动着社会进步。首先,正常利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利润的存在促进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其次,由于利润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因而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由此推动着社会进步。第三,超额利润来源于承担风险的收益,从而也鼓励企业家承担各种有利于社会的风险投资。第四,企业目标是超额利润,企业追逐利润,可以使得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五,利润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2、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又称为净利润、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超额利润又别于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所决定。而超额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之后的余额。 E 97GE 超额利润有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创新的报酬。创新给企业带来利润,促进社会进步。第二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在经济社会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一项决策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承担风险就需要获得报酬。第三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垄断收益。无论是卖方垄断还是买方垄断,厂商都可以通过市场支配力来影响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计算题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计算 因为 AR=140–Q 所以 TR=140 Q–Q2 从而 MR=140–2Q 又因为 MC=10Q+20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满足 140–2Q=10Q+20 Q=10 第十三章 1-4CABC 填空题 1.政府 非排斥性 非竞争性 2.非排斥性 3.非竞争性 4.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5.公众投票的结果 6.让私人承包公共物品的生产 与私人部门进行竞争 分散政府部门的权力 7.政府 非排斥性 8.垄断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 边际成本定价法 两部门定价法 高峰负载定价法 9.MR=MC AR=AC AR=MC 10.分别收取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 分别收取非高峰期价格和高峰期价格 名词解释 免费乘车者问题是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例如,国防提供一种服务,而新出生的人也会享受到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任何不支付费用的经济当事人都试图通过不付费而获得国防的保护,因此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E 97GE 问题被称为免费乘车者问题。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论述题 答: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第十四章 1-6ACDBCD 填空题 1.在一个行业里由一家厂商来生产可达到最高效率所形成的垄断 2.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3.规模经济 4.范围经济 5.由某家或某几家厂商控制了市场的供给或需求而形成的垄断 6.外部效应 外部正效应 外部负效应 7.不充分的不对称的8.成本加成定价法 收益比率定价法 最高限价方法 9.失灵 10.市场调节 名词解释 E 97GE 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者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的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外在性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可以分为消费的外在性和生产的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指消费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后者则是指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 2、科斯定理是科斯在1960年发表在《法律和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针对外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这一方案后来被斯蒂格勒命名为“科斯定理” 三、论述题 答: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以及外部经济效果三个方面。 (1)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费用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可以借助于图形加以进一步说明)。 2)市场失灵的第三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队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他就很难弥补生产力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E 97GE (3)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现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它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含它收取的按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它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以便通过竞争把商品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政府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新进入的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进行处罚是为了防止垄断的产生。如果一个行业不存在进入障碍,那么一般说来,垄断厂商不会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政府利用各种处罚手段加以制止垄断行为尤为重要。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营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的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价格管制的目的在于为垄断厂商提供一个较低的边际收益,使得厂商的产量增加。而双重管制则进一步规定厂商的生产量,以便使得垄断厂商降低平均成本,提高产量。这两种管制措施往往与税收和补贴手段同时实施。这里,政府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配合价格和数量控制,政府往往采取补贴或税收手段。如果垄断企业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或价格和数量管制而蒙受损失,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以便垄断企业获得正常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领先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E 97GE 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这种方式是在于如何正确地显示消费者的偏好。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决策是由政府代表作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w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E 97GE 1.微观经济学定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且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微观经济学以价格分析为核心,因此也被成为价格理论。 2.微观经济学具体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3.需求的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一种商品需求数量影响:该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花卷和馒头)、消费者偏好(加强、减弱)、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下一期上升,增加现期)4.供给的定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影响因素: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下,利润)、生产的技术水平(成本,利润)、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扩大生产,悲观,缩减生产) 5.商品需求量: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点沿线移动) 6.商品需求: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平移)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需求价格弹性五种类型:完全弹性、富有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完全无弹性 9.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收入: 1.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适当降低商品的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因为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商品价格的减少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2.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适当增加商品的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因为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率小于商品价格的增加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3.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是增加商品的价格还是减少商品的价格,都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无影响。 10.影响商品需求弹性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的用途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的生活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1.“谷贱伤农”原理及现象:现象:在粮食丰收季节,积累了不少的粮食,农民的粮食收入反而减少了。 原理:假设需求量等于销量。因为积累了粮食以后,农民为了卖出粮食,竞相降价,因为农产品的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1,当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下降时,农产品均衡数量上升的幅度要小于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而农民的销售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需求量,所以总体来说农民的收入下降了。 第三章 1.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总效用(total utility):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对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2.P59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函数的公式 MU曲线特征和TU曲线特征: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的,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的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是总效用曲线。当MU曲线为零时,TU曲线达到最高点,当MU曲线为正值时,TU曲线呈上升趋势,当MU曲线为负值时,TU曲线呈下降趋势。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边际效用曲线上的点的值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6.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第四章 1.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区别: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是指生产者足够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2.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是否能够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 3.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则为对应的边际产量的值,当边际产量曲线为正值,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曲线为负值,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当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为极大值。边际产量曲线先上升到最大值然后下降。所以总产量曲线斜率先是增加到最大值,然后不断减小。边际产量如果在平均产量曲线之上,平均产量就会被拉高,边际产量如果在平均产量之下,平均产量就会被拉低。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L曲线的变动。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PL曲线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MPL曲线和APL曲线相交时,APL曲线必达到最大值。P107曲线图 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者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便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第五章 1.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是生产者在放弃使用某一相同的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在短期内,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分别包括:总可变成本、总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总成本、总成本、边际成本。 2.总可变成本(TV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T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总成本。总成本定义(TC):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对全部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边际成本定义(MC):厂商每增加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的增加量。P119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关系:我们已经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来说,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会把平均量给拉上,当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会把平均量给拉低,当边际量和平均量相等,则平均量达到极值点。在每一产量上,AC曲线的斜率和AVC曲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因为MC曲线具有先降后上的特点,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都具有先降后上的特点,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AVC曲线,AVC曲线降到最低点但是AC曲线并没有降到最低点。AC曲线的最低点出现的慢于并且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因为AC曲线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同时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由于平均不变成本的作用。 第六章 1.市场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2.决定市场划分的主要因素: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2.市场上生产产品的差别程度3.市场上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4.一个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四个因素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第三个因素是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的必然结果。(P151表格) 3.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任何产品都是完全同质的。2.所有的资源具有流动性。3.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4.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被动接受市场既定的价格,称为价格接受者。4.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厂商的边际收益MR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MC 5.垄断市场定义: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的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条件: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该商品2.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3.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6.垄断形成原因:1.对生产资源的独占。该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资源都被该厂商所占有,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2.政府的特许。比如铁路运输部门和水电供给部门。3.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4.自然垄断。安装人多,规模大,成本小 7.垄断竞争市场概念:垄断竞争市场就是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8.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不同品牌的饮料和方便面)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厂商都认为自己对市场的影响很小,所以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因此也不会招引竞争对手的报复措施。(餐饮业,理发行业)3.每个厂商的生产规模很小。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9.寡头市场的概念: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一个行业中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第十一章 1.外部影响: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影响,即不存在所谓“外部影响” 第十二章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国内生产总值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者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此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的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GDP=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P386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增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2.乘数:P395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部分的比率。 第十四章 1.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为了使收入和支出相衡。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正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2)谨慎性动机或者叫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事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高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太可能会上升,即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太可能会下降,所以人们会选择把手中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有价证券,这样货币的需求量为零。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太可能会下降,即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太可能会上升,人们会选择把有价证券全部转为手中的钱,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称为“流动偏好陷阱”,也就是“凯恩斯陷阱” 4.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第十八章 1.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2.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3.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4.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5.充分就业的含义: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1)充分就业,指经济上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能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去参与生产的过程。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因为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因为一些部门转移或者局部的调整。自愿失业,指个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非自愿失业,指个人愿意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状态,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指因为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因为工人技能不足或者因为地点不合适。周期性失业,指因为经济进行周期性的衰退导致需求下降。 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指现代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每件商品的价格都要稳定,而是说没有通货膨胀。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平衡国际收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7.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国民:P439 8.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贷款或者放款利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作为增加的准备金,所以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贴现”。当客户要在商业银行处转一笔巨额现金进另外一个银行,但商业银行缺乏现金。商业银行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 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将会以两种方式增加:如果美联储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联邦储备体系作为自己在美联储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美联储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联邦储备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 当中央银行要购买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债券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 3.变动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方法。有个时滞。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存款只需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一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另外还有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 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c.你为什么 要工作?为什么你喜欢更高的工资? (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一是一定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附关于经济人的说明: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所谓经济人是指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微观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前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西尼 尔(1836)则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 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正是因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承认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的利益。否则,会影响个人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单位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经济人假设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仅从统计学和实证的意义上来说明人性,其抽象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客观存在性及其缺陷。应在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种恰当的机制,使得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基础上,客观地有利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正如哈耶克所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 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 关于理性人的说明:人们是如何花钱的?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的经济活动无非以下四种: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让人们到雪地上去打个滚,去撒个野;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可以选择,甚至可以选择不高尚,不体面,不纯真,不招人喜欢;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得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1.生产什么(what)物品与生产多少 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永无饱和之日,而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需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有所取舍。其次,人们还 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应各为若干?如上例,当我们把权衡取舍的范围归结为消费品与资本财货两大类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代表了这个问题之各种可能的答案。那么,到底那一点是最合理的? 2.如何(how)生产,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一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法。例如,同一种产品,既可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方法,也可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生产方法。这里有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 3.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为谁(for whom)生产的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总是生活于组成一定社会形式的人群之中,所以生产总是社会生产。就是说,社会的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有目的地作用于劳动的客体——自然物质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劳动的。所以经济分析必然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有的还加上一个问题,即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从而是四个问题。 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前面说明了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稀缺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也即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就是说: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如图1-1中,AB线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AB线内的任何一点上,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组合,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就给经济学提出另一个问题,经济学必须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要研究稀缺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货,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微观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为——的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使用的一些经济变量一般都是由微观的个量加总而成的。 宏观的总量或总量的平均数,如由各个家庭一定时期(如一年)的消费和储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和储蓄总额,各个厂商一年期间的投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投资支出,政府在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一个国家一年期间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国际收支总额,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乘积),国民收入和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数加总而成的全社会就业量以及由各种产品的价格汇总计算出来的一般物价水平等等,都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时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或平均数,所以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总量分析和总体经济学。与此相对应,微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个量分析和个体经济学。 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都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总是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 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例如需求定理是在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既定的前提下来分析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消费者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不变就是需求定理的假设。离开这些假设,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真理就没有意义。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C.假说是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 D.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科学的预测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其形式一般是“如果……就会……”。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 2.理论的形成 我们可以根据图1-2来说明一种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图1-2说明了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三、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的分析工具 实证分析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诸如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经济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 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过说明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 1.均衡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经济中均衡是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与一条直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则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正如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 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实际上使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又可分为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进展不大,只在蛛网定理(cobweb theorem)这类研究中,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其后继者们在发展凯恩斯经济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长期化和动态化方面的研究,如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3.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 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的 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主可能。所以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化和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由于建立模型中,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其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 需要注意的问题:经济推理的谬误 1.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2.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 “如果我们降低税率,我们就会提高收入,减少预算赤字。”——这忽略了:即使在税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会提高人们的收入,可以增加税收。 3.总体并不总是等于部分之和: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a.个人在经济萧条时期试图多储蓄一些,可能会减少社会总储蓄。 b.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如果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没有一个人的境况会变好。 c.如果所有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 4.主观性 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论述的:“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影响的深远。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在曼彻斯特、在维也纳、在洛桑那样几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竟会想到同样的概念,可见这个概念不同寻常。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讲到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戈森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二: 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而这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 罗宾逊夫人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就业理论引论》(1937),《就业理论文集》(1937),《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1956),《经济增长理论文集》(1962),《经济哲学》(1962),《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经济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等。此外,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五卷《经济论文集》(1951~1979),收有她在各时期写的论文,其中不少对当时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晚年还自选两本文集:《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和《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作为对自己思想发展的总结。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70年代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70年代的大滞胀引导经济学家和公众迎接反凯恩斯革命的到来。”(托宾)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Robert Lucas),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1.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 (1)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一是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二是坚持货币非中性理论;三是坚持短期均衡分析方法。是凯恩主义的继承。(2)新:吸取了一些非凯恩斯的东西,如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理论、预期理论等。 2.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随总需求的增加,工资和价格不是原地不动,而是缓慢在变动调整。工资和价格调整的缓慢、滞后和小幅度正是粘性的表现。 凯恩斯理论认为:工资与价格具有刚性,不能下跌。 理性预期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弹性,预期价格上涨会立即引起工资与价格同幅度上升。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理性预期是一个有用的假设,但是,由于工资与价格有刚性,妨碍工资和价格完全同预期价格水平变动,价格与工资不具有完全弹性,而是粘性的。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承认理性预期,承认预期有作用;但不承认工资与价格有完全弹性,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 经济学的地位、作用:经济学:最古老的科学、最新颖的艺术,社会科学之王 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举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6部巨著中,其中有3部经济学著作: 1.《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问题的研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管理决策中重要的成本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分析 第四节 成本理论的应用 第一节 管理决策中重要的成本概念 问题:经济学家与会计师是如何看待成本的 ? 一、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生产者在要素市场上为购买或租用所需的生产要素而发生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 2、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生产者自身所拥有的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机会成本衡量。 几年前购置的办公楼,虽然在现期财务报表上不再发生新的显性支付成本,但是它仍然发生相当于最高租金的隐性机会成本。从这一角度看,真实成本也是往往被低估了。 3、机会成本概念的启示 企业在对其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进行选择时,不能只考虑到当前所获收益的大小,而且必须考虑做此选择时将会损失的收益的大小。 放弃的收益也应视为成本。企业只用将资源配置到最有利的用途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1、增量成本:执行一项管理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 2、沉没成本:指过去已经支出的费用,或者根据协议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它是非相关成本,不列入决策考虑因素。 注意:经济学家对待沉没成本基本态度 企业进行面向未来决策时不应考虑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已经沉没(Sunk cost is sunk),“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Bygones should be bygones)”。 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Short run):在所分析的期间内,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改变; 短期成本: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 短期可变成本 2、长期(long run):在所分析的期间内,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可以改变; 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 注意:短期与长期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我们以一个假想的小制衣厂为例讨论短期成本函数涉及的概念和关系。依据定义,小制衣厂的厂房设备条件不变,但是工人人数可以改变。然而,在讨论具体事例之前,我们先给出三组基本成本概念。 一、总成本 短期总成本(STC):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支出的全部成本。 总成本(Total Cost)=总固定成本(fixed cost)+总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STC = TFC + TVC 二、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总成本(SAC):单位产量的总成本 SAC TCQSACAFCAVC平均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 +平均变动成本 三、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成本。 MCSTCTVCQQ 四、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总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平均成本 五.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 设生产函数为:Q=f(L),则可变要素的投入是产量的反函数,L=f-1(Q),如果要素价格Pl固定不变,固定成本为FC 则TC=FC+Plf-1(Q) 因此,成本函数取决于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在要素价格固定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函数决定成本函数。 总产量递增时,总成本递减;总产量递减时,总成本递增;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总成本LTC 厂商在长期内在各种产量水平下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小总成本。长期总成本函数:LTC =LTC(Q)常见的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 规模报酬递增与LTC曲线的形状 规模报酬不变与LTC曲线的形状 二、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1、长期平均成本函数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AC(Q)= LTC(Q)/ Q 2、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LMC(Q)= d LTC(Q)/ d Q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短期平均成本的包络线 4、从LAC与SAC的关系可见: (1).LAC是一种“规划线”,用来指导企业的长期决策,即规模决策。一旦规模确定,企业在短期内只能在既定的规模上组织生产。因此要特别慎重。 (2).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上,应该选择不同规模。 (3).由于受到市场需求、投资能力等因素的约束,企业选择的经营规模可能不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佳规模(即LAC最低的规模)。 (4).为了实现最佳规模,政府可以利用产业组织政策加以调节。如国家垄断或特许经营。 三、长期边际成本 四、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指产量的增长率大于成本增长率的情况,如产量增加2倍成本只增加1.5倍。规模不经济(Diseconomy of Scale)则指产量增长率小于成本增长率。 2、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关系(1)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介绍的规模报酬概念有紧密的联系: 规模报酬递增表现为产量增加的速度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速度。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这会导致LAC下降,出现规模经济;反之,规模报酬递减将引起规模不经济。而规模报酬不变时,若要素价格不变,则LAC保持不变,则既不存在规模经济,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 (2)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区别 A 但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减)并不等价。因为: 规模报酬要求投入要素同时按相同的比例增加,而规模经济则允许企业在改变产量水平时改变投入要素组合的比例。 规模报酬指的是生产函数的一种特性,因此隐含有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而规模经济则没有这一假设。 B 规模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a)大企业与规模经济并非同义词; (b)并非所有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在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中,应该鼓励小企业的发展) (c)规模经济效益必须以足够大的市场为前提; 第四节 成本函数分析的应用 一、短期成本函数的一种应用:产量的分配 对于大型公司,通常有多个工厂生产相同产品。当市场需求小于公司的生产能力时,如何在各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 等边际成本原理:如果每个工厂的边际成本相等,那么公司的总成本最低。当两个工厂的边际成本不等时,可以通过增加边际成本低的工厂的产量同时减少边际成本高的工厂的产量。这样在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总成本降低。二 盈亏平衡分析法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推荐阅读: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06-28 高电压复习题答案10-19 高2016级高二下晚自习练习题09-06 高情商句子09-05 校长 高玉峰09-08 思想觉悟高10-11 高金英11-19 高绩效教练摘07-02 怀孕腹部右侧高07-07 高强度螺栓材料07-08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复习资料 篇二
3.高鸿业经济学讲稿 篇三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 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