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2024-09-27

小学六年级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精选9篇)

1.小学六年级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一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优秀教案 篇三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您旁网)

二、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小学六年级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四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5.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五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或者说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陷入”等词语。(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割;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很重。(3)他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你从书本上哪个词能够看出来?(不得不)读读这句话。出示。

2、肖邦离开祖国的心情怎样?(悲愤)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

相机板书(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1、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放开声音读一读☆☆☆

1.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咏:腔: 忧: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国籍)音乐家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2)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___ ______》。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4)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他的代表作品是:

6.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聆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临终之时的请求--(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他离世前的叮嘱。

2.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谁?(肖邦)(显示画像)3.人物介绍:你对肖邦有何了解?请简单谈一谈!出示补充介绍:

肖邦(1810——1849)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代表作有《革命练习曲》《第一叙事曲》《E小调协奏曲》等。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词语。

肖邦 深渊 维斯瓦河 雾霭 盛满 疾驰而去 悲痛欲绝 催人奋起 呐喊 蜡烛 消逝 肺结核 亡国之恨 与世长辞 2.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①断;②尽,穷尽;③极极端;④一定,无论如何。

与世长辞:①告别;②不接受,请求离去;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3.指名试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三、精读感悟

1.出示导学提示: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下来,默默地读几遍。2.学生按要求自学。

3.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分享?追问:为什么感动?

(1)“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这是他临终时的嘱托,从他的话中你可以体会出什么?(肖邦深深地爱着祖国,至死不忘祖国,他有一颗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2)“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这句中的“才”字你读出了什么?(伤感,惋惜,遗憾„„)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小节。

(3)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①你能给第二小节加个四字小标题吗?(深情送别,师生歌别„„)

②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③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 不论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④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浓浓,师生情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⑤读歌词,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齐读)

⑥“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⑦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要送这份礼物?(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⑧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⑨指导背诵第二小节:这一节描绘了哪几个送别的场景?分别给这几个镜头取个合适的名字。(歌别——嘱托——赠礼——离去)按这样的顺序练习背诵。

4.肖邦在国外是用何种方式来爱国的?(夜以继日地作曲)(机动:播放《革命练习曲》)

5.既然肖邦如此爱国他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呢?(联系第1小节,补充故事背景)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才华横溢、酷爱音乐„„)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感人至极的爱国情怀。

五、名言积累

朗读,练习背诵爱国名言: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7.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答案 篇七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2、写出文中加粗词的反义词。

特殊——激动——()

3、埃斯内尔为什么会把泥土装在“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里?又为什么把这杯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4、根据语段中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怎样的词语?试写出两个来。

参考答案:

1、:“,,!”

2、普通冷静

3、衬托出了泥土的贵重,代表了埃斯内尔对祖国的看重。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8.《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八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

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竟当场楞在那,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还说: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她说: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又重新认真读起了文章,结果……哎!真如同事所说,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件事让我深思了许久,它让我了解了自己教学的薄弱,更让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得“鱼”,必须自己先取得“渔”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渔而得鱼也!

因此从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读三遍,尽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好,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教这篇课文前,我更是细心又细心地读了又读,以免再出现同样的贻误学生的场面。)

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我对此问题心中有数,而且知道这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这为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不熟导致产生这样的疑问的,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帮她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对她说: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可是如果你在把课文多读几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杨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哦!

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自己站起来说:

老师,昨天哪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师:哦?你怎么解决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可是我还是不懂,我又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读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师;真会学习!(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说来听听。

生:课文前面说得灰椋鸟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颜色。而后面说它是金红色的,是因为那时是: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鸟映红了,所以变成了金红色的。

后续说到这儿我们都感觉很不错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满足,此时竟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作者说灰椋鸟金红色的,还带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为作者对灰椋鸟认识不深,认为它没什么好看的,所以说它是灰灰的,没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内心里已经非常喜爱灰椋鸟了,他感觉灰椋鸟很美丽,所以把自己的喜爱之请就溢于言表,就说“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学反思]:

1、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从文中找出问题,并敢于表达心中的疑问,这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位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了文章的矛盾之处,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来,或许这是每个同学心中相同的疑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为老师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当学生有不解时,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跟着我错误地理解了课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响学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万全的准备,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9.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九

我对语文书里的每篇课文都印象深刻,可我对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情有独钟。

课文讲的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外长年奔波,最后不幸去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其中,有十分之九的土地落到了可恨的沙皇俄国手里。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可在不远的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和同学前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乐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还送给了肖邦一个意义重大的礼物——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对肖邦叮嘱道:“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这个银杯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接过礼物,回首望了望华沙城,坐上马车,急驰而去。

肖邦在外国,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祖国,可当他听说波兰军队被沙俄军队打败后,悲愤欲绝,写下了着名的《革命练习曲》。

此后,肖邦不停地工作,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又复发了。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用最后的力气说道:“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就这样,一代伟大的天才便与世长辞了。

看完这篇故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肖邦弥留之际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遗言是那么感人肺腑,这好像是肖邦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至死不忘祖国,这就是伟大的肖邦!

从这则故事中,我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像曹植所说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为国捐躯,应该把死当作像回家一样。只有有了这种爱国的思想,我们活在人世上才有意义,在社会上才能立足,才会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高级讲师专业技术总结下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