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2024-10-07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共9篇)

1.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一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因为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古时称为仲秋,又因处于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但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现在,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如《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所以,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与中秋有关的传说有很多。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罚。故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初三:nathan

2.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二

第一批“美国白人”是在1606年从英国来弗吉尼亚落户的, 那时, 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凄惨, 在不到5年时间里, 500个移民中只有50人生存了下来。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来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生活的移民, 第一个冬天就有一半人死于疾病。

然而, 实力和决心终于使美国在某一天向世人显示出强国的地位。一些移民在美国干得十分出色, 他们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加入这个行列。那引起在老家干惯了农活的弗吉尼亚人, 因为经营种植园, 种植大片的烟草和棉花, 收获颇丰, 生活也大有改善, 他们住上了宽敞气派的房子。人们不再根据他们的居住地域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 而更注重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及其个人能力。在大获成功的移民中, 英国的清教徒尤为突出。这些清教徒们之所以离开英国, 是因为那时当地的教堂禁止他们按自己的宗教信仰进行礼拜活动, 然而坚定的宗教信仰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 他们决心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开创未来。

在新英格兰地区, 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友谊, 相处地不错。而弗吉尼亚地区的情况不完全一样。一开始, 在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同当地的土著人并不和睦, 直到当地一个酋长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青年移民后, 情况才有所改变。那里他们也经营烟草棉花种植园, 移民的后裔也不断增加。不久, 印第安人意识到白人无条件地收购他们的土地, 是在打他们的主意, 侵吞他们的财产。从那以后, 相互间的矛盾又出现了。

1664年, 第一批非洲黑奴被卖到弗吉尼亚, 他们被迫在烟草种植园干活。以后, 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移民逐渐增多, 到18世纪中叶, 从马萨诸塞北部到乔治亚洲南部, 大约有十三个洲分布着来自各地的移民。当时的法国, 是英国的敌人, 早已入侵加拿大并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及俄亥俄洲的一些地区建立了要塞。1764年, 法国同英国交战, 英美联合并肩作战, 美国著名将领华盛顿在英国殖民军中担任军才司令, 以其出色的作战指挥经验, 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 并将法国人赶出了北美。

爆发于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在当时看来是场无为而愚蠢的战争, 其战火是由英国政府挑起的。英王乔治三世是个德国人, 他对移民情况了解甚少, 政府强迫移民交纳许多不合理的税款。为了对付移民的反抗, 政府又派出了大批军队并威胁他们的自治政府, 移民为此深感不安。在英政府内部有一些强硬的反对派, 他们竭力反对战争, 包括许多英国人和美国人也深知战争会导致互相残杀千方百计阻止战争, 然而, 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

统率英国侵略军的将领是个又懒又贪图荣华的家伙, 他携带夫人整天坐在马车里指挥作战。而美国人在华盛顿的统帅下, 加上当地印弟安人的友好帮助, 士气很高。这是一场不幸的战争, 英军不适应同当地军队和印弟安人打游击战, 他们在森林里经常遭到突然袭击, 法国政府也派兵支援美国, 美国人赢得了战争从而宣告独立。

不久以后, 十三个洲建立了联邦, 并称之为美利坚合众国, 在后来的八十年里, 英国、德国、爱尔兰人源源不断地越过大西洋移民到美国。第一代美国的拓荒者, 徒步进入了一片荒芜的平原区, 并翻过落基山脉, 来到了光秃秃的并严重缺水的内华达洲的沙漠地带。旧金山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大批的人群向西部进发, 他们越过一座座丛山峻岭加入了旧金山的淘金热。然而, 加利福尼亚一片片富绕肥沃的土地, 才是真正的“金子”, 山涧溪水给大片的庄稼和果树园带来了生命之泉, 移民们在落基山脚下建立了许多牧场, 在蒙大拿洲的大平原和南北达科他洲种植了稻谷和麦子。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 (1861~1865年) 解放了南部的非洲黑人奴隶, 为了避免南方从整个联邦中分裂出去, 美国开始了真正地自我发展、许多欧洲各地来的移民涌入纽约, 为那里众多的工厂解决了劳动力。1860年, 美国人口约三千万, 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人, 包括三百多万非洲黑人奴隶。如今美国人口增加到二亿三千万, 其中至少有45%左右是英国人。

大约在1860年为止, 在美国的移民中绝大多数是英国人, 爱尔兰和德国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有近百万英国人落户美国, 其移民数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就目前来说, 在全世界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中, 美国各方面的实力是最强的。然而, 大多数英语国家使用的仍是英国英语, 他们所用的书面语、口语, 包括美国人讲的英语都是将英语作为母语,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 大部分美国人也比较喜欢英国人的说话方式, 不少在美国的外埠人讲的英语甚至要比受过教育的苏格兰人的英语更接近标准英语。许多美国人包括那些没有英国血统的美国人在内, 把英国文化看作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美国人能毫不费力的阅读英国文学, 英国人也能相当自如地阅读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但是, 在最近的五十年里, 美国人却创造了一系列新的 (美式) 英语词汇, 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传到了英国, 乃至在整个英语世界被人们广泛使用。可以说, 现代美国英语的影响更大些。当然, 也确有一些词,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理解上会出现一些误会, 甚至也会闹些笑话。有些正统的英国作家, 并不太了解这些差别, 所以常用一些带有美国习惯的语言写作, 使得在英国常引起误会。在美国南方和北方人的口音也有较大的差别, 早期美国的弗吉尼亚, 佐治亚洲, 南北卡罗来几内州和其它南部殖民地与北方之间隔着广阔的河流, 险峻的高山、茂密的森林, 所以, 南方人有着自己特别的口音, 他们所发的元音, 辅音都按自己特殊的方式, 他们的词汇和语法同标准英语也有所不同, 南方人讲话特慢, 带有浓重的拖腔, 他们的语言不太容易被模仿, 以致美国的演员也不愿意使用南部语言。在美国也有其他语种被使用, 到目前为止, 在美国使用最广的要数西班牙语。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究竟有多少墨西哥人在二战期间非法越境到美国, 但有资料表明, 大约有450万墨西哥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 三百万人住在得克萨斯州, 一百万人住在来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 还有一百万古巴人住在佛罗里达, (迈阿密市的50%人口是西班牙人) 有150万波多黎舍人住在纽约, 60万人住在芝加哥。有5%的美国人把西班牙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 这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讲。

加拿大的由来

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博特 (1950~1499) , 曾服务于英国船队。事实上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前5年 (1497) 卡博特已经发现了加拿大。然而当他离开他所发现的这块土地时, 只是在海岸边树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当时有传闻, 卡博特还曾到过中国的东北部, 一块天朝皇帝的领地, 那里的渔业资源很丰富。

1534年, 法籍航海控险家雅克·卡蒂埃 (1491~1557) 沿着劳伦斯河航行, 直到不能再行驶为止, 在沿岸的大森林中, 他遇见了欢迎他们的印第安人, 但是, 雅克·卡蒂埃却绑架了他们的几个头领, 这也就使他们成为第一个如此野蛮地对待印第安人的欧洲人。大约在一百多年以后, 法国殖民者在圣劳伦斯河两岸落户, 并建立了魁北克省, 他们被派去为法国的毛皮商人提供食物, 建造住舍, 那些毛皮商在同印第安人的交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到了18世纪中叶, 在北美的法国人意识到与英国及其在当地的殖民势力的流血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正忙于同普鲁士交战, 无暇顾及在这块“冰天雪地”上所发生的争执, 所以这些法军在加拿大无法得到足够的援助, 处境极差, 仅有的几只法军想用来突围的船只也被英国的战舰截获。

是一次著名的战役为这场流血冲突划上了句号。英国人在某一天半夜翻过了魁北克省悬崖峭壁, 对法国人发动了奇袭, 并且彻底击败了他们。这以后法国人被迫交出了他们在北美的每一寸土地, 但英国人允许大约60000法国殖民者继续居住在那里, 也没有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法国人都是天主教徒, 但英国人告诫他们从此以后路易·十五已不再是他们的国王了, 他们都属于英国乔治·三世的臣民。

当时, 在加拿大只有少数的英国殖民者。最初到加拿大落户的是英国避难者, 这些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 拒绝同英军作战,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更应算作英国的一份子, 他们自称为王室的效忠者, 而他们的美国同伴则指责他们是叛逆者, 并掳走了他们的财产, 在独立战争期间, 有8万效忠者帮助英国抵御美军对加拿大的入侵。

十九世纪上半叶, 几乎有一百万英国移民在加拿大落户, 而同时期法国移民相对较少, 可他们的出生率很高, 以至于在短短的两个世纪中, 在加拿大的法国人口从6万增加到6百万。

“我们有两上民族, 两种语言, 两种宗教信仰, 两种司法制度……所有的一切都是两套体系。”

———一位加拿大报界人士如是说

乔·米勒, 一位来自伦敦的学者, 对法国文化在加拿大的地位颇感兴趣, 他曾就这一问题询问过他的魁北克朋友皮尔:“如果魁北克宣布独立, 那将会发生什么?”回答是:“虽然这是在加拿大的法国人所希望的, 但对整个加拿大来说是不幸的, 我认为这不可能发生”。魁比克的一切都是法国化的, 而就整个加拿大而言, 却有着掺和着英国风格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尽管曾受到过蒙特利尔这一问题的困扰, 但当地的法国人和英国人相处的还是不错。在雇佣工人的问题上, 英国老板更愿意接受那些讲英语的工人, 从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法国雇主也只招用讲法语的工人, 这样一来, 使得那些讲英语的人逐渐地迁居到了渥太华城, 那是一个较大的英国区。

当有人把加拿大人等同于美国人时, 他们会加以否认。加拿大幅员辽阔, 东起大西洋, 横穿大草原, 落基山脉, 西至太平洋沿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西北部是育空地区, 在北极圈周围, 有众多的被冰雪覆盖着的岛屿。加拿大的拓荒者在草原地区发现了一片辽阔的黑土地, 那里土质肥沃, 能种世界上最好的谷物。然而, 当贯穿加拿大的铁路修筑到这一地区时, 遭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反对, 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印第安人同铁路修筑工人和拓荒者发生了冲突。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 加拿大朝着独立自治的方向缓慢地发展, 从大西洋沿岸的新斯科舍省到遥远的落基山脉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都加入了联邦。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等几个英联邦国家在1918年到1939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英国的支持者。

加拿大英语

欧洲人经常会把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搞错, 连许多美国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要把他们同加拿大人区别开来, 并不容易。同样的情况, 也困扰着加拿大人, 他们不希望被别人误当作美国人, 他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了解加拿大是一个拥有完全独立的国家。

美国英语大约是在1776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由英王的效忠者传入加拿大的, 到1813年在加拿大的英国人有80%来自于美国。

从一开始, 加拿大就拥有两种语言, 而这两种语言之间并没什么干扰, 因为英国人和法国人交往甚少, 因此, 加拿大英语始终是美国风格的。当然, 它也曾受到其他外来语言的影响, 不过当地的印第安语言和因纽特语言对它的影响却远不及法语。据考证, 有些重要的“英语”词汇还是起源于法国, 再由加拿大传入英国的。

起源法国的加拿大英语法语

如:prairies prairie, meadow (草原) rapids rapid (急流) canoe canoe (独木舟) portage porter (搬运) mush marche (走!)

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标记为“Air Canada”, 这也是受法国影响, 因为法航的标记就是“Air France”, 同样的情况还有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

还有印第安语演变成的加拿大英语, 如:印第安语加拿大英语moose, gopher animal (动物) tomahawk axe (石斧) wigwam tent (棚屋) mocassin shoe of soft leather (鹿皮)

(有些起源于印第安的词语是在效忠者落户加拿大之前就有的)

还有来自于因纽特的词汇, 如:

因纽特语加拿大英语kayak canoe (独木舟) anorak water proof jacket (带风帽的厚茄克) husky huskinani (爱斯基摩人)

据说还有一些起源于加拿大的英语, 如:

hooch走私的劣酒bobsled长撬Johnny Canuch加拿大的俗称 (如Uncle Sam是美国人的俗称) Jean Baptiste法裔加拿大人的俗称

加拿大的方言并不多。除英属哥伦比亚省以外, 加拿大沿海各省的人们所讲的英语要比其他任何地区的人更加英国化, 许多同政府有关的人和机构, 如:加拿大国会, 议院, 总理, 选民, 学生等他们讲的英语更英国化, 而不是美式的。不过也有些词, 加拿大人常按美国英语来讲, 如:

他们常用:shades不用:blinds (窗帘) counterpane bedspread (床罩) cupboard closet (食橱) holiday vocation (龙头) drain sewerage (排污系统) 译自:<>R.Musma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摘要:重点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由来及美国和加拿大语言的发展。

3.冰淇淋的由来和传说 篇三

相传,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宫廷,就没有凌人“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夏之用”。后来,人们逐渐用冰屑、果汁、牛奶、加上糠、香料调制成冰酪。有诗称赞它“似腻还成霜,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这即是最初的“冰淇淋”。这种冰酪的制法后来渐渐地传到了印度,再由印度传人阿拉伯和波斯。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我国旅行。他在北京游历时看到有人沿街叫卖冰冻奶酪,甚为惊奇。品尝之后,他大加赞叹,并将冰酪的制作方法带回了意大利,并命名为“冰淇淋”。这种冷食立即赢得了意大利人的交口赞誉。但最初,冰淇淋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是专供罗马帝国的宫廷和贵族享用,因为用来制作冰淇淋的冰块需取自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大约在1550年前后,当时侨居罗马的西班牙医师维那传南加发现,在雪中加一些盐,可使雪的冰点降低。只要将这种加了盐的雪放在容器外,便可使容器内的牛奶混合物迅速达到冰点。他的这一发现使得佛罗伦萨人开始大量地生产冰淇淋,不久,冰淇淋在意大利流传开来了。

1553年,佛罗伦萨美第奈家族的一位姑娘嫁给了法国的亨利二世。陪嫁随行的厨师带去了法国人从未见过的各式甜食,其中就有“冰淇淋”。在整个婚礼庆典中,新娘的厨师每天都为宾客们献上一款风味不同的冰淇淋,使法国的贵族们大饱口福。从此,冰淇淋也传人了法国。

然而,由于冰淇淋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它就成了有钱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1660年,一个来自西西里的年轻人普罗科皮奥·皮尔台利来到了巴黎。他用自己研制出来的搅拌器制作冰淇淋,并开了一家冷饮店,专卖自制的冰淇淋。因其价格比较合理,普通平民也都能买得起,因此,“普罗科皮奥冰淇淋店”很快便在巴黎家喻户晓,并且整天都是门庭若市,使得其他的一些冰淇淋店不得不关门歇业。

1640年左右,英王查尔斯一世听说意大利和法国流行一种叫冰淇淋的甜品,就派人前去学会了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并在一次宴会上用它来招待贵族们。结果这种新奇的冰冻甜食使英国宫廷上下大为惊叹。英王认为只有皇室才能享用这一珍品,于是便命令御厨对冰淇淋的配方严加保密,不许外泄。但冰淇淋已是“藏在深闺人尽识”,最终还是盛入了贵族们的金杯银盏之中,并很快在英国普及开了。

冰淇淋的制作方法直到18世纪中叶才传到美洲,距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当今世界上制作冰淇淋最有名气的国家除了意大利外即是美国。美国人每年冰淇淋的消耗量超过20亿升,位居世界第一。美国之所以后来居上,成为冰淇淋大国,据说是因为华盛顿和杰佛逊两位总统嗜冰淇淋如命,而大力倡导发展起来的结果。1851年,美国人扎卡尔·费斯塞尔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开办了美国首家冰淇淋制作加工厂。但直到1900年,冷冻设备有了新的发展后,伴随着冰淇淋制作过程的不断加快、价格的不断下降,冰淇淋便日益成为了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自从冰淇淋在本世纪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来,人们至今已可调制出240余款的风味品种,其中有一些冰淇淋品种的诞生还充满了,戏剧性呢。

如冰淇淋风靡美国后,因其大受欢迎,竟引起了伊利诺斯州一些教徒的不满。当时人们制作冰淇淋,都要在加上一些苏打,而这些教徒则认为在星期天是不应该饮用苏打水的。最后竟通过了一项市府法令,规定每逢星期天禁止出售含有苏打的冰淇淋。但为了在星期天也能销售冰淇淋,有一个冰淇淋制造商发明了一种不含苏打的新式冰淇淋。他在冰淇淋上面加了一些糖浆,然后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切碎的杂果,并将它称为“星期天冰淇淋”(Sunday soda)。后来,有些人认为用安息日来命名食品似乎不太妥当,遂将其改为“圣代”(Sundae),这种加有水果或果汁的冰淇淋,因其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很快便风行世界各地。

1904年,在圣路易斯举办的路易斯安娜销售展览会上,出生于叙利亚的华夫饼干器专利所有者E·A·哈姆维,为在旁边销售冰淇淋的商人做了一个圆锥体形饼干卷盛放冰淇淋,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不久即流行开来。关于蛋卷冰淇淋的产生,还另外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据说在1904年的那次交易会上,有一个卖冰淇淋的小伙子正忙着做生意,这时他的女友前来看望他。小伙子递给姑娘一朵玫瑰花,又殷勤地捧上一盒冰淇淋。但姑娘手上拿了鲜花,就无法享用冰淇淋了。小伙子灵机一动,顺手拿起桌上做三明治的面包片,把它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将冰淇淋倒入内。此举不但使姑娘芳心大悦,而且也使一种新款冰淇淋因为爱情而诞生了。

4.圣诞节的传说和由来 篇四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人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的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圣诞节具体定哪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是为纪念救主耶稣降生。

报佳音:

圣诞夜指月日晚至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

报佳音的人称为,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

颂歌:

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圣诞颂歌很多,曲谱多取自著名音乐家的名作。经常唱的有《普世欢腾,救主下降》、《天使歌唱在高天》、《缅想当年时方夜半》、《美哉小城,小伯利恒》、《牧人闻信》、《远远在马槽里》、《荣耀天军》、《听啊,天使唱高声》、《圣诞钟声》、等等其中以《平安夜》最为有名。

据说,年在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上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牧师一摩尔。这年圣诞节,摩尔发现教堂里管风琴的管于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为此闷闷不乐。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记载着,耶稣降生时,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他灵机一动,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

摩尔写好歌词后拿给本镇小学教师葛路伯看,请他谱曲。葛路怕读完歌词很受感动,谱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欢迎。后来有两个商人路过这里,学会了这首歌,他们为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听后大力赞赏,下令把《平安夜》定为全国教堂过圣诞节时必唱的歌曲之一。

此外,有条件的教堂每年圣诞节时还会演唱德国著名音乐家韩德尔的《弥赛亚》(又名《救世主》)等音乐作品,通过这些音乐崇拜活动来加强节日的喜庆气氛。

平安夜

根据耶稣诞生在夜里这种说法。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也从月日夜间开始,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

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到底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么来的呢? 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圣诞老公公

相信大家对圣诞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详吧?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女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家挨户地去要糖果。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节老公公会驾着驯鹿雪橇满载着礼物准备送点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隔天一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奖励。到了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世纪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月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

到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

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

圣诞节目: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

圣诞节背后的教育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圣诞节,但是也有不少的人在批判,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身为中国人不应该崇洋媚外,更不应该让孩子过圣诞节。其实,无论是中国的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只要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就好。但是,除此之外,更要让孩子们懂的这个节日背后的意义,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圣诞节也是如此。

1、让孩子懂的爱与奉献

了解了圣诞节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圣诞节其实是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而诞生的。耶稣是为了拯救世人而被钉到了十字架上而牺牲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诞生日作为圣诞节来纪念。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宠爱,不懂得主动去关心别人。对亲情也比较淡薄。通过圣诞节的由来,耶稣的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孩子们要如耶稣一样,抱着一颗关爱世人的心。要学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也要学会去奉献。不要求孩子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是要学会去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因此,趁着圣诞节,妈妈们不妨给孩子们讲讲耶稣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爱与奉献,让孩子们开始关爱身边的人。

小贴士:爱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从外在至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父母就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模仿对象。

2、让孩子们懂的无私与分享

圣诞节最让孩子们喜爱的莫过于圣诞老公公啦,而圣诞老公公的无私与分享精神,孩子们又是否知道呢?圣诞老公公是一个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的善良老人,正是因为他的无私与分享精神,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女,让她们逃过被卖的不幸。

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的和别人分享,比较的自私自利。通过圣诞老公公的故事,妈妈们可以教育孩子们向圣诞老公公学习,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东西无私的与别人分享,例如,和小朋友们分享糖果,分享玩具等等。让他们懂的,与别人分享,不仅能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就像圣诞老公公一样,小朋友们都十分的喜欢和尊重他。

小贴士: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上学、放学与居住同一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放学后让孩子带小朋友到自己家来玩;又如,几个家庭带孩子一起去郊游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分享。

3、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回报

人们为了纪念耶稣的奉献,而因此有了圣诞节。小朋友们为了感谢圣诞老公公的礼物,会把热牛奶和糖果放在床头回报圣诞老公公。圣诞节,其实不仅是一个欢庆的节日,更是一个感恩的节日。

独生子女们从小就生活在被爱包围的环境中,对父母的付出早已麻木,不懂的要回报父母,更不懂得感恩。通过圣诞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开始懂的感恩吧。对父母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老师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导,让我们懂得思考;对兄弟姐妹感恩,因为他们让我们不再孤单;对小朋友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这样,身边的人才会更加的喜欢和疼爱我们,正如人们喜欢过圣诞节和喜欢圣诞老公公一样。

小贴士:言传身教,家长对父母心存感恩,理性爱子,才会收获懂事理知感恩的好孩子。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还是老师传授知识,抑或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当以行动给予回报。

5.关于冬至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五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节的起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4]。“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的传说

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习俗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6.万圣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篇六

万圣节在10月31日,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筋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自己的万圣节前夜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万圣节前夜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的。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光,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故事二:

凯尔特人(Celtic)相信太阳神帮助他们种植农作物。但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Samhain的邪恶力量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ofDead(死亡领主)”以及“Princeof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带着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来到凯尔特人的土地。凯尔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因为他们觉得这晚,有一堆邪恶灵魂潜伏在任何地方。他们在家生起火来让那些邪恶灵魂离开他们的家(上一个没有翻译的段落有一句是说火焰可以把鬼魂吓走的。)他们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来的,他们还相信Samhain会把死人变为其他东西,好像猫。凯尔特人会装着可怕的伪装来把那群邪恶灵魂赶走。(这就是万圣节的原型)后罗马占领了凯尔特人的土地,把罗马的节日和凯尔特人10月31日的Samhain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万圣节。

<<<返回目录

万圣节的意义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万圣节前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节在10月31日,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7.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七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再落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 唐寅祠: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 李白祠: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上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头。下联: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三尺地,容国士扬眉。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您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中国玉器中的“魁首”

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的“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玉器中用料最贵、耗时最久、雕琢最精、形制最大、气魄最盛的一件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之一。它体现了中国玉雕工艺的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玉器中的“魁首”。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大禹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改造山河的气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玉山即取材于此,并依照清宫所藏的宋代《大禹治水图》临仿而成。玉山是由乾隆皇帝亲自筹划雕琢而成的,前后共耗费了十年时间。“大禹治水”玉山的雕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艺术中的无价之宝。

8.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篇八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典籍记载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寒食节的来历: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来历: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来历典籍记载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9.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优秀作文 篇九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上一篇:我的低碳生活周记400字下一篇:商务技能大赛总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