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角色定位(精选8篇)
1.领导者角色定位 篇一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新老干部交替已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制度。到了规定的任职年龄,一些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或调任到其他岗位任职。岗位的变换,实际上是权力、责任的转换,对领导干部来说,有个新的适应问题。有的对变化的环境很快能够适应自如,有的则找不准自己的位子,老转不过原来的领导习气,结果适得其反。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变换的领导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其继续成为集体中的一份重要力量,这不仅是个领导方法艺术问题,更重要的它是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从政的考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要做到转换角色,首先要适应形势。我国正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带来的发展锐不可挡。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传统观念和不合时宜的旧的经济体制不断受到碰撞和冲击,新的观念和先进的体制在改革的洪流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领导干部要善于转换角色,就是要登高望远,审时度势,跟上发展变化的步伐,用宽广的眼光和拓展的视野看世界,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动。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不能放松学习。有的领导干部退居二线或不在重要岗位上任职后,学习就不象以前那样认真了,学习“无用论”在头脑里反映出来,再不重视学习,不去思考新的问题、正视新的矛盾,思想迂腐、观念陈旧,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新生事物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有的还有怨气,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和他人。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水平、增强修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前进中的“加油站”、“添加剂”,不学习就会落后,我们必须记住这个道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放开眼界、消除思想上的各种疑虑,才能振奋精神,一切向前看,而不被自己束缚,轻轻松松地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要调整心态。领导干部从一线转到二线,从重要岗位换到其他岗位,很自然有个心理平衡问题。有的由于职能权力影响,在原岗位可能是门庭若市,请示汇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转换位置后,则可能是门庭冷落,过去的“常客”也不登门了。领导干部要善于转换角色,第一关就是要调整好心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平淡的.看待一切,处理好周围变化了的复杂矛盾关系。“门庭若市”与“门庭冷落”的反差,从现象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工作关系、权力作用的问题;二是市侩哲学、庸俗意识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既是历史性的,又是现实性的。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可能清除。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象过去一样对待自己,这既不现实,也无可能。调整心态,就是要勇敢地面对这种事实,去掉官本位意识,淡泊名利,以平常的心看平常的事。不用变化了的情况去作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否则,做什么都不顺心,看什么都不顺眼,自讨苦吃,自寻烦恼。不仅脱离群众,还于自己身心不利。古代有位哲人说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面对现实,不怨天忧人,善于解脱、调整自己,这也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能力和品德。
第三,要顺应环境。环境是事物的客观表现。环境能改变人,同时环境又是被人所创造。领导干部变换岗位职务后,其工作性质和所接触的范围对象都可能发生一些相应变化。由于工作关系,在交往上有的可能渐渐由“热”变“冷”、由“喧”变“静”、由“近”变“远”,甚至有的感情上也由“亲”变“疏”、由“浓”变“淡”。领导干部要善于转换角色,就是要适时地在变化的条件下,顺应变化的环境,理智地看待一切。从原来习惯的环境中走出来,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譬如,在总的工作原则要求下,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重新作出个人的活动规划,去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做的过程,就是开辟新的环境过程。如果死死固守原来的习惯,则可能会脱离大众,自己孤独,不被别人理解。
第四,要自求目标。目标是追求进步的力量,也是解决精神空虚的良方。领导干部转换岗位以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就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变得无所事事,一事无成。还有可能囿于小圈子,说长道短,议三论四,对时局或现任领导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甚至出现有损团结的行为。转换岗位是工作上的调整,并不是信念的泯灭。领导干部要善于转换角色,就是要善于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新的目标要求。根据自身的能力,规划设计自己,继续在不同的方面发挥聪明才智,也让身心得到休整。这样不仅能充实自己,而且还继续感到社会前进中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理上得到安慰。
第五,要少管“闲事”。转换岗位以后,领导干部的职责自然发生了变化。做领导干部就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使工作权力。要相信后任领导干部的处事水平和能力,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乱挑刺管“闲事”,更不能动辄干涉和指责。要做到关心不干预、帮助不代替、支持不多事。由此,在良好的氛围中扮好自己的角色。
2.领导者角色定位 篇二
在大多数人眼里,企业领导者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处理不完的事,他们掌握着企业生死存亡的绝对权力,也承受着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所有风险和压力。而结果是事与愿违,高度集权式的领导管理模式适用于企业创办初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进入企业成熟期,必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骨干员工离职潮。那么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究竟应该定位于什么样的角色呢?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解释为最好的领导员工只知道他的存在,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是引导精神文化的领导;其次的领导是受员工尊重和爱戴的领导,是具备个人魅力的领导;再次的领导是让员工害怕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憎恨的领导。那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将领导权威转化为领导魅力,这就需要领导角色的准确定位,这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西方管理经济学理论中提到:优秀的领导者需要给员工自我发挥的空间,只在员工需要的时候负责帮助和引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这样描述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者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解释为管理强调的是监管和控制,关注的是现状,依赖的是制度,要求的是按章办事,其重心在于事务的管理。而领导注重引领实现共同目标,依赖的是信任,要求的是发挥潜能,其重心在于以人为本和责任担当。
一、传统企业领导者的角色错位
1. 工作计划的监督者
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习惯于日志式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作任务每周报送计划,要求所有的工作细化、量化。作为领导者工作很勤奋敬业,作为员工下属很辛苦疲惫,整天疲于应付报送各种计划、报表、总结、分析,处于被动控制状态,无自主安排工作的权利,导致工作质态低下。
2. 工作压力的实施者
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习惯于采取实施压力管理的方式迫使提高员工潜能,要求员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不完成就实施绩效处罚。员工迫于工作压力而不得不做好领导指派的工作任务,这种压力管理也会激发潜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但员工没有工作成就感,难以维持长久。
3. 岗位任务的制定者
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习惯于采取全盘式全口径管理,要求细化监督到每个员工的岗位任务,而不是采取分层管理的模式。岗位任务落实到人,强调的是个人绩效,而忽略了团队绩效,弱化了团队协作,遇到综合性工作任务时,会人为造成扯皮、推诿现象,员工之间缺乏互助合作氛围。
4. 绩效考核的指挥者
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习惯于绩效考核论英雄的管理模式,选拔用人能力重于品行,物质奖励胜于精神鼓励。传统管理模式短期内会实现企业绩效的快速拉升,但完全在绩效奖励刺激下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驱动机制带来的经营风险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现代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完成从领导权威影响力到领导魅力吸引力的过渡,进入现代企业领导角色定位,在企业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定位、以人为本倡导、企业责任担当中真正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1. 企业文化的引领者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是运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领导者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引领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传统习惯等等。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能够激励员工的自豪感、主人翁责任感;能够培养员工的共同目标意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能够建立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标准行为规范,能够成为构成员工深层心理和情感的基本部分。领导者不仅需要引领企业文化理念,更要在行动上落实践行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吸引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企业文化价值观激励员工追求更高的工作目标、激发自身工作潜能,实现超出期望的成就。如果形成得到员工高度认可的企业文化,员工就将做到价值观、理念、行为趋于一致,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目标自然会落到实处。
2. 发展战略的定位者
企业领导者承担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角色就是发展战略的定位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领导者的这一角色都不会改变,因为这一角色正是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领导者必须在对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后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具备全局性、风险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适应性。制定企业长远战略要充分掌握影响战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从中发现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萌芽或潜在的相关因素,并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战略定位必须具备前瞻性、竞争性,这就要求领导者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领导者在控制企业长远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应逐步将具体决策制定的责任和角色下放给那些更了解实际业务的一线管理者。
3. 以人为本的倡导者
领导者应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学上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决定一个人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薪水、职位、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理因素,而是被他人认可、被尊重、成就感和满足感等心理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建立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让领导从监督者变为倾听者和支持者,激发员工内在潜能,让员工将完成工作任务当作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最终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工作目标的双赢。领导者应从原来企业选人才的角度换位为人才选企业的角度,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择企业不仅看企业薪酬待遇,还会考虑企业的人文环境,如果一味强调压力和指标的企业,再高的薪酬待遇也是留不住人才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优秀人才更强调和追求的是“快乐工作,开心生活”,所以现代企业领导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4. 企业责任的担当者
领导者都应当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领导者责任感越强,行动越自律,也越有创造性。领导者既然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决策者,那必然是企业责任的最大担当者,这是责权利对等原则。敢于担当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企业担当、对员工担当、对社会担当。企业经营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实现最终发展目标,企业在发展中就必然会实施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战略创新。要创新就不能怕承担风险,要敢作敢当,有应对危机的坦然胸怀,保持永远创业的精神状态。因为任何经营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只有领导者有坦然面对风险、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和工作激情。在领导者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行为表率下,各层次管理者及员工才会尽心尽责,主动承担,爱岗敬业,勇于创新,集众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领导者如何实现角色定位的转换
领导者要从注重权利与结果、自我和指令、事情和流程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传统企业领导权威到现代企业领导魅力的角色转换,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 学会选人
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何为以德为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的德更多体现为一个人的品行、心态、价值观等是否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在选人原则上,品德优于能力。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为人处事有问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那么再优秀的人才也要放弃,因为选用这样的人才会挫伤一个团队的积极性,甚至拖垮一个团队。要善于选拔积极进取、品行优秀的正能量人才,摈弃私心较重,专业突出的负能量人才。要做到知人善任,在选对人才后,通过对员工的品德、能力、素质、专长进行综合评估后,将员工安排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特质和兴趣的岗位上。所谓“知、乐、好”,知不如乐,乐不如好,即掌握一项专业不如喜欢一项专业,喜欢一项专业不如对一项专业有兴趣,有兴趣的工作岗位才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 学会信任
如果选用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持续稳定成长和实现卓越绩效的首要条件,那么高度信任的工作氛围则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度信任的工作氛围是指领导者对其各层次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高度信任、理解、支持,愿意关心员工和欣赏差异的工作氛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高度信任的氛围下,领导者让团队成员看到的是默契,感受到的是快乐,体会到的是温暖,收获的是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只有在高度信任的氛围建立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配合、互助才能产生1+1>2的合力,才会实现共同目标,领导者要学会不过多干涉员工如何去做、在做什么,而应该让员工有被充分信任的感觉和适当的发挥空间。
3. 学会聆听
带着眼睛和耳朵去用心聆听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的沟通技巧。大多数传统领导者已经习惯了自己说别人听,而没有学会别人说自己听,要相信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永远小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领导者要通过积极的聆听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态度,感受到你对员工诉求的关注。企业领导者应该对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战略发展、重大人事变革、薪酬福利调整等重大事项征求员工意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发展,任何一项战略决策只有得到了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才会取得良好的执行效果,反之强行推广,只会适得其反。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作为领导者积极聆听员工心声的一种方式,领导者要有积极聆听的包容性,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倾听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
4. 学会授权
3.成功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篇三
目标和计划制定者
所谓目标,即一个组织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或组织成员通过努力所希望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也是组织各项活动所指向的终点。领导者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组织目标,进而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
目标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领导者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目标,诱发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请记住:卓越的业绩总是和卓越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适当的目标能产生强大的凝聚作用。特别是当组织目标充分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并能够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取得最大限度的一致时,它就能极大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反过来,如果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产生冲突,则会大大削弱组织的凝聚力。正因为如此,领导者在制定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个体的特征和需求,应使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取得最大限度的一致。
计划工作的任务就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及其自身的资源能力,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凡事都应该有计划,执行组织战略任务更需要周全的计划,各级领导者或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本部门的职责将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列出计划表,并分配到基层团队和每一位员工。领导者应将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加以区分,并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的任务和关键性的问题上,不能因无关紧要的事情影响了重要的工作。
计划必然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最能够创造公司及组织绩效的关键性目标和任务上,这是任何一名领导者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要将计划落实于行动,领导者应具备统揽全局的能力,必须能有效地组织各种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组合以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
决策者
所谓决策,就是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一定量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拟定、评估各种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合理方案的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管理活动,对于领导者而言,决策则是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最富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它往往与风险和责任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更需要领导者的勇气、魄力及责任感。
领导者只有搞清了需要决策问题的性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决策。一般而言,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被分为“经常性问题”和“例外性问题”两大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在此基础上按不同性质将问题细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即真正经常性的问题,领导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属于这一类。如营销上的广告决策、生产中的库存决策、人事上的任命决策等等。这些决策毫无例外地都在反复出现,并有章可循或有较为成熟的方法予以解决。
第二类问题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经常性问题;或者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偶然性的,甚至于整个生命周期只会出现一次,但从整个行业或社会的角度来看却是一项经常性的问题。例如,公司领导者所面临的外来者收购的建议,这也许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而且一旦该公司被收购就永远再不会遇到同类的问题。对于该公司领导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类特殊的问题,但从整个企业界来看,它却带有“经常"的性质,而且也存在较为成熟的原则和经验可供参考。
第三类问题即所谓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第四类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偶然发生的“例外事件”,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当低,也许只有几千万分之一或亿万分之一,发生过一次之后,就不太可能再发生第二次。例如1945年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而迫使日本最终投降。
领导者的决策任务主要包括:对于前两类问题,通过制订一整套正确的原则、规则、政策、制度、流程而寻求一种“经常性的解决方法”;对于第三类问题,当它发生时争取寻找一种可供以后类似问题发生时予以借鉴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对于第四类问题才需要个别对待,采用“非常”策略和手段予以处理。
执行者
虽然中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主要工作在于执行高层领导者制定的战略和计划,但执行从来就不是基层员工的专利,它应是包括领导者在内的所有员工的职责,而且更应是中高层领导者或管理者的职责。任何一个公司或团队的领导者绝不仅是单纯的策略制定者,他们同时还应是团队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必须直接参与到战略与计划的执行中来,除非在所有关键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都配备了合格的、有能力的、意志坚定的人才,否则要取得执行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研究表明,领导者对执行不够重视、参与程度不高是执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高层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及发挥个人影响力绝不仅停留在发号施令、施加压力及在遇到困难时大发雷霆上,他们需要采取与执行团队步调一致的行动,并直接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领导者是策略与计划执行最重要的主体,因此,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执行力和技巧。所谓执行力,就是将战略、决策和计划落实的能力,它是领导者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为此,领导者应充分重视自身及下属执行力的培养,并致力于在公司范围内营造高效的执行文化。
教练
好的领导者还应该是一名好的教练。让员工明确地知道哪些行为是组织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帮助员工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必备的能力和技巧,这都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
卓越的领导者都十分重视学习的价值,不仅时时加强自我学习,而且善于在组织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发展学习型团队,促进合作学习。
所谓学习,不应只是获得新的信息、产生新的思路、接受新的观念或方法,真正的学习应该导致行为的改变。
在实际工作中,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身体力行,为员工做出良好的表率;同时,他们还毫无保留地向下属和员工传授思想、方法和技巧。领导者有培养下级的责任,许多公司都将这点作为考核领导者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培养不出好的下级,就不能被认为是称职的领导者,也不能获得进一步的晋升。
任何一级的领导都应当为其下级主管人员和员工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并保证这一计划在各组织层次、各部门中获得贯彻执行;应当鼓励部属和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并为他们参加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物质上、经济上和时间上的保证;应当为他们从组织内外选取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来担任培训讲师,必要的时候领导者应当亲自担任培训师。
激励者
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实行计时工资的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至80%~90%。
激励本来是心理学的概念,从本质上来看,它是表示某种动机所产生的原因。将激励引人到管理学中,它是指一种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的精神力量和状态,牵引着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好的领导者深知,尽管正激励和负激励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消极的激励因素,如恐惧、惩罚、训斥等,或许也能改进一些基本的行为,却绝不可能激励组织成员长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领导者应该针对组织及员工的特点、根据组织原则和公司文化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引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
好的领导者深知奖励的巨大激励作用,他们从不认为给予优秀员工予以奖励是过分的;而且深知好的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他们从不讳言金钱激励,对于为公司做出重要贡献、创造了巨大价值的员工也从不吝惜金钱。
杰克·韦尔奇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对一位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是管理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奖赏对于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不可即的,就像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我希望他们得到他们应得的……我遇到过只给员工发奖章的老板,他认为多给钱是愚蠢的,我认为这大错特错,金钱和精神鼓励应双管齐下。”
拉拉队队长
好的领导者都是优秀的拉拉队队长,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团队搭建足够大的平台,而且亲自在台下担任拉拉队队长。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在何时鼓掌,何时摇旗呐喊,何时掀起人浪,何时燃放鞭炮,何时抛掷矿泉水瓶。
4.领导者角色定位 篇四
用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诠释的正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在烟草的党风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应首先体现在做好自身廉洁自律。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以身典范,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那么他是很难取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得到大家的统一口径。例如,我们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同志就用他毕生的心血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彻底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外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都称赞他是“东方和西方最美好和最优秀的品格的化身”。这种优秀的品格、廉洁的精神是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借鉴与学习的。因此,要做好廉洁自律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职工群众谋利益上,积极带头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
此外,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还应体现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狠抓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起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要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就需要领导干部们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积极构筑反腐倡廉防线,为构建和谐单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力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在工作业余时间应当积极认真准备相关学习、再充电的材料,努力开辟多种学习途径,采用参加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注意教育内容的充实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可以重点系统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形式上,可以发动全体干部员工,结合各部门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学习形式,如交流会、座谈会等,充分调动全单位共同参与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积极加强思想教育的宣传,为教育活动营造一个浓厚学习氛围,共同推进单位员工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领导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要贴近实际,大力吸取优秀廉政思想内核。要善于从正反典型中汲取精华,用正面典型激励自己;用反面案例警示自己。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于为官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中去,切实为民办实事。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等。价值观则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要划清公私界限。切勿私事公办,切勿打着公事的幌子、权力的头衔,操办个人日常事宜;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清楚认识到“职工利益无小事”,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员工们的切身利益。
5.秘书的角色定位 篇五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秘书人员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面临新形势,我们秘书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参与处理事务和为领导提供服务的职能,真正起到秘书的作用?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具备正确的角色定位。关键词:角色
角色定位
培养
对于秘书这个词,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但民间却有着各家之说。狭义的秘书定义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广义的秘书定义是:“位居领导人身边或领导机构中枢,从事办公室事务,办理文书,联系各方,保证领导工作正常运转,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的助手”。领导工作少不了秘书,而要做好一个秘书就必须顺利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了解秘书职责,注重培养秘书的角色定位,加深秘书对自己的认识,对开发自身潜能,促进领导活动,改善机关作风,提高办公效率,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秘书角色定位的概念
秘书角色定位是指基于角色知觉对秘书在社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衡量和确定。秘书角色定位因指向的不同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自身的角色定位,二是组织或领导对秘书角色的定位,这种定位更多以角色期待和组织具体的角色规范呈现。
一个秘书能否经常意识到自己是“秘书”,意识到社会对秘书角色的期待,是能否进入秘书角色、适应岗位的关键。因此,秘书的角色定位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角色的心理体验,是秘书工作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淡化和削弱了这种心理活动,秘书人员就无法发挥秘书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能做一个机械履行秘书职能的“机器”,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乃至卓越的秘书。例如人家说秘书是领导的“高级保姆”这就贬低秘书工作,工作性质误判;秘书是“花瓶摆设”这就轻视了秘书的工作。
因此,一名优秀的秘书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拥有熟练的操作技巧,正确的角色定位更是有助于秘书在工作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秘书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人也很多,只有端正了态度,摆正了位置,定位正确的角色,才不至于犯“角色错位”的错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和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才能更好地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服务。
(二)秘书角色定位的过程
秘书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秘书角色的持续扮演,在秘书与角色情境不断碰撞与互动的过程中秘书通常要经历角色知觉、角色初始定位、角色冲突、角色再知觉、角色再定位等反复循环的五个环节。
1、秘书的角色知觉
秘书的角色知觉指的是秘书对其承担角色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其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规定的职责的认识和判断。秘书的角色知觉不只作用于秘书对规定性内容的认识,通常在进入组织具体担当这一角色时,秘书必然需要思考这些问题:组织或领导需要我做什么;角色赋予我什么;我在组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占有怎样的地位;我应该做什么等等。
秘书角色的定位不但包括对常规性内容的认识,也包括对特定任务及情境下秘书角色的衡量与确定。然而,实际应用中对特定任务及情境的角色知觉往往容易不加区别地被常规工作中形成的惯性思维所取代,角色行为也往往表现为惯性使然的行为,从而导致角色偏离。因此在特定任务及情境下对秘书角色加以衡量与确定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惯性思维,形成不同任务不同情境下秘书应起不同作用有不同角色表现的意识。
2、秘书的角色初定位
秘书的角色初定位,是秘书基于初步的角色认知,结合组织常规的工作情境,对其承担角色的组织地位、职责内容、行为规范等基本内容的初步确定。每个人遇到的工作、扮演的角色都不尽相同,就像世界升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就算相同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从自身实际包括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素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职业理想来定位。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所以自身实际切实地影响着秘书的角色定位,都是秘书角色定位过程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秘书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还是组织对特定秘书的角色定位都不可忽略秘书的自身实际。
3、秘书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内心产生的矛盾与 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其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自身期望的角色定位和现实的工作有一定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对事业满怀憧憬,面对的却是大量琐碎事务的秘书大有人在,秘书遭遇这种角色冲突是非常普遍的。
4、秘书的角色再知觉
秘书的角色再知觉指的是秘书来到企业,通过一定时间的角色互动后,对其承担角色进一步的认识和判断。秘书的角色再知觉受时间阶段、情境、个体主导的影响。是个体对不同阶段情境下角色的认识和判断。
5、秘书的角色再定位
秘书角色再定位是秘书角色再知觉的必然结果。经过对秘书角色认识与判断的进一步调整,秘书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应发挥的作用、工作的职责等。从而完成秘书角色的再一次定位。
在定位的时候,要考虑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身,角色的定位应该有次序的,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定位的角色不一定要优于之前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还要根据情景、岗位、自身素质来定位。
(三)秘书角色定位应注意的角色与情景规则(不同的舞台、不同的角色需求)
1、分析常规环境,定位角色
通过对秘书所服务的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组织具体的工作环境的分析,把握环境对秘书的角色规定从而定位角色。
2、分析特定关系,定位角色
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分析关系,定位角色,就是区分不同关系,确定秘书在特定关系中特定的角色位置,从而启用符合这个角色位置的行为模式。
3、分析任务情景,明确角色任务
分析情景,明确角色任务就是要求通过对时间、地点、事件的特性加以分析,把握特定任务情景下自身的角色职责与角色规范。
(四)定位后的自我提升
要对自身的能力进行不断地提升,要不断的修正对角色的认知,提升角色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角色,使秘书的角色知觉合理,角色定位更准确。
(五)现代职业秘书应定位的几种角色
概括地说,秘书的基本角色就是领导的助手,基本职责和作用是协助领导开展领导活动和商务活动,实行组织、和社会管理。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秘书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关系。秘书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体现在领导活动中及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1、领导的助手。
协助领导处理事务,在领导的授意下处理事务。
2、领导的帮手。
秘书可以处理在单位领导与领导发生的有关部门活动。为领导解决,协助
3、领导做重要的事。
让领导从庞杂的事务中脱身,有更多时间开展领导活动和决策思考,秘书是领导的咨询人员和决策参谋。秘书的思维往往是领导思维的前导和补充。
4、政策活动中的纽带。
在上级与平级、下级,在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中,秘书是传达文件和沟通的关键。秘书负责沟通政务渠道,加强联系,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决策中的监督员。
在领导的决策、决定颁布实施以后,秘书具有负责检查、督办、催办落实的义务和权利。
6、领导的资料库。
秘书具有搜集、掌握、储存经济、行政、社会方面的信息,及时向领导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单位的档案和文书,保管与工作相关资料的责任。
7、领导的随员和具体事务的组织者。
秘书是领导的组织者,在正式活动场合要做好领导的随员,在公关形态的表现中领导活动和事务活动,比如:宴请、接待来访、应酬等。
6.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六
广东科技学院 财经系 柯登峰
一、面对巨大工作压力,迅速完成角色转变,积极进入工作状态。
2009年8月份进入广东科技学院,由一名大学生毕业生转变成一名高校辅导员。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性质都要求我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工作经验不足、工作对象迥然不同,而以往辅导员的优秀工作成绩,也对自己有着潜在的压力。我想在该如何去做好辅导员工作方面一定要向老辅导员向领导与老师多请教、多学习、多请示、多汇报、多交流、多总结、多反思;尽快让自己较好的完成辅导员工作角色转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辜负系部领导、学院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与指导。
二、坚持理论学习,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树立先进的工作意识。
1、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我深刻认识到保持思想觉悟先进性的重要性。为此,我计划定期拿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系部党总支组织的理论学习和民主生活会,保证自己思想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严格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使自己的辅导员工作能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
2、遵循正确的工作思路,树立先进的工作意识。
在工作中一定要多向系部领导、院领导请示汇报;多与辅导员队伍里的老同事、老师兄请教学习;多与系部老师、科任教师沟通交流的工作思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请教学习,平时没有时间总结思考,就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到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优良的作风教育学生、科学的管理规范学生、无私的爱心感染学生。
3、注重配合,讲求默契,共同做好我系学生工作。
随着我系学生人数的增加,系部的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之中,各个辅导员由于专业学历不一致、工作经历不一致、年龄也不一致,容易导致工作思路及模式不协调,在这种新形势、新环境下,要遵循以系部学生工作的大局为重,注重配合,讲求默契的工作思路,使系部学生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更加协调与默契。
三、遵循校党委指示精神,按照校院党委办、院长办、学生处及院团委的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学生工作。
1、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从总体上看,我系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现象。为此,将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强化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们加强正面引导,绝大部分同学是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2、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我系大多数同学学习有明确目的,自觉性强,态度端正,能刻苦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平时整天混日子,学习应付了事,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甚至有极少数同学准备考试作弊。为此,我们将想方设法花大力气,狠抓学风建设。特别是围绕学习问题,多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四六级交流会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们将经常性地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调动。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请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制好《财经系学生学生资料信息表》(包括学生的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详细的个人信息)让辅导员人手一册;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该信息表的备份。这样便于加强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与家长的联系。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而引发心理障碍;再者,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相对而言,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如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群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加深了解、开阔胸怀;同时,我们自身也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想方设法进行疏导,情况较严重的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4、尽心尽力做好特困生工作
7.转换角色, 定位“首席” 篇七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目的, 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找准教学的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应该强调在基础知识上的人的主观意识的发挥, 一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 另一方面更强调语言感知和语言应用的能力。其中, 语言感知的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学生应从对语文的综合理解感悟中来感知语文学习的技巧, 并灵活自然地将学习技巧应用于对语文的感悟, 二者应是相互作用、浑然天成的一体, 而不应是机械地用技巧去将语文解剖为单个的字、词、句、段。教学要放眼全篇, 放眼全册, 放眼整个中学乃至人的整个的语文学习生命,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兴趣,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培养学生从语文中感知世界的能力。
教师更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关系是一样的, 都是一个学习者。学习中,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有的是一种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的关系, 甚至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 教学中才能放开手脚, 肯定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启发学生多用度地看问题,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教师要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中“教为主导”的理念, 不仅束缚了教师, 还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了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一时还难以转入主动与创造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坚决转换教学理念, 构筑宽松、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 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 都会受到正确的对待, 因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教师自我心迹的表露, 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要做艺术的感染
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教师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 首先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 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 以使学生受到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 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 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用语, 不仅要讲究其规范、科学、形象、生动, 更要体现出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在发问的时候, 可以说:“你能为大家描绘一下这段景色描写所体现出来的美吗?”在引导的时候, 可以说:“请试着从别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评述的时候, 可以说:“这很有个性的答案, 显示出了你的与众不同”。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 做学生的表率。最后, 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 才能引导其感受, 创造这些美。
四、作为“首席”, 教师的认识不一定处处要表现得高于学生, 但一定要有高于学生的学习意识
教师必须做一个超前的学习者。学习中教师的“解惑”的作用不能完全丢弃, 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会遇到主观、客观的困难。教师作为“首席”, 就有引导学生学习的必要。教师必先要有一定的“源头活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启发学生的学习。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学习, 加强自身业务, 强化个人的语文素养, 因为, “语文教师的修养, 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自身修养不够, 教学方法再讲求, 效果也有限;反之, 教起来会左右逢源, 事半功倍。” (刘国正语) 先让自己的“一桶水”成为“活水”,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流动的过程, 成为无限发展的过程。
新课改打开了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全新的思路, 抓住这个新的时机, 还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本来面貌, 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也应成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主力平台, 语文教师就是这个平台上的先行者。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形式下的追求。
摘要: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角色由“教”的位置上退下来, 和学生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首席”, 教师应对自己有一些新的要求。
8.大众传媒角色定位 篇八
关键词:大众传媒;和谐社会;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30-0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目前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大众传媒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一、发挥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努力成为“和谐民意”的积极沟通者
人不但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或者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中的活动主体,无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而一个群体有总有其代表者,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利害关系,因而常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意见。此时,大众传媒就充当着民意的积极沟通者。
对禽流感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有效发挥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积极沟通,保证民意畅通的一次成功运作。2004年1月23日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发现第一例疑似禽流感病例。1月2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试验室最终确诊。新华网当日公布了这一消息,并报道了相关治理措施。1月26日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出现疑似病例,新华社和众多传媒立即进行了报道。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介绍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文,10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2月9日,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每日疫情。媒体进行大量转载,向社会公众公布。除积极报道禽流感疫情之外,媒体还积极报道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禽流感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政府部门的措施、国外疫情及防治经验等等。大众传媒这种在舆论上先发制人,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每天主动发布疫情情况,提供全面、客观、翔实、迅捷的信息,与老百姓真诚沟通,真正实现了正面舆论引导的宣传效果。
当然,对于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业界持批判态度的学者还不少,但通过上述事件的报道分析证明,即使是负面报道,只要媒体采取积极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段,同样能有有效地沟通民意。
二、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努力成为“和谐秩序”的积极守望者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以及公众利益维护的重要手段,其本质特、功能及传播优势、手段决定了其为全社会成员忠诚地监测环境、守望社会的首要功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人们决心按某种方式去行动,那么他们就要重新认识这种环境,他们必须加以删改,必须合理地思索。”的确,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异常复杂,难以把握,更难以完全直接经历。为此,人们在与之发生关系之前,必须将它改造成一种较为简单的模式。大众传媒承担的正是这一“改造”任务。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大众传媒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雷达。通过媒体自身功能的发挥,让新闻信息自由流通,增加社会的通明度,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之间认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媒体监测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机制,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首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传媒公共领域的建设。大众传媒的报道应该是公共讨论和批判的永恒的话题,它为公众批评与监督提供了材料,为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大众传媒承担着对公众利益自始至终的关注和守望的任务,这也是媒体以人为本的体现。当前,大众媒要切实履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众及时地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这不但是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守望者”的责任,更是满足公众知情权,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认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大众传媒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同样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守望环境、社会整合、决策参与、科学和教育以及娱乐和服务等功能。作为新时期的大众传媒,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徐双溪.和谐:城邦的"至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伦理思维探析[J/OL].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7):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江西日报,2005 06 27(1).
[3]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 林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
【领导者角色定位】推荐阅读:
领导的角色定位06-24
市委领导干部领导大会11-02
领导者责任义务09-07
领导者公信力09-07
比尔盖茨领导者特质09-09
论企业领导者的作用10-12
感谢领导培养的话语 感谢领导培养的短信10-29
领导者的六种思维方法06-22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