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2024-11-06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精选8篇)

1.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篇一

杨林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汇报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现代观念。这一观念在现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超出了人的生理的健康水平和人的智力学识水平。如果一个人心理是健康的,那么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顽强地生活和学习下去,这些困难的环境甚至包括终生器官病残和经济生活绝境。反之,一个生理条件健全的人,如果他的心理不健康,纵然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优越,他也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顺利地生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日益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由于越来越多人把精神病、少年犯罪、吸毒、贫困和文化低看成是学习社会经验的产物,所以教育和再教育计划日益成为比传统的医疗、命令、监禁、宗教道德和资助计划更加合适的补救和预防措施。个人和社会的病态既然被视为是社会生活的失败,那么需要的预防和补救就要依靠教育的方法,学校就被认为是要提供学习经验,以应付这些问题的场所。这意味着,社会期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这一个难于应付的社会需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教育便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和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已不仅仅限于教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而是扩展到以某一种价值观为标准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世界观,期望学生熟悉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顺应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以便在学习期间和学业完成后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机构,它需要承担更多社会其他机构承担的职能,今天的学校被期望成为社会儿童、青年的保健和文娱中心。学校也要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营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服务。在诸多的内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社会上已广为人知的一种科学观点,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本学年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把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校领导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德育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积极开展讲座,心理宣传落实到位。

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围绕大多数同学经常遇到的或关心的问题,结合实际加以解述,给学生辅导和帮助,这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1)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展的讲座,这些讲座针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态,十分具有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针对新生入学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角色的适应问题,我们结合心理问卷调查结果举办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如何调整心态,增强心理素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这些讲座针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态,具有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以班级为单位的专题讲座。主要做法是先与班主任探讨班级的现状、学生的主要问题,然后确定讲座的主要内容,像《调整学习心态,轻松迎接考试》、《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专题讲座就对学生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开设这样的讲座,可同时面对更多的同学,能高效率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常识。

二、多种形式结合,心理咨询强势辐射。

(1)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全体参与和个别对待相结合的方法,既可让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与此同时,我们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建立了个别辅导模式,以弥补“集体辅导”的不足。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进行个别咨询通常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一般做法。我校成立的心理咨询室时至今日,已经踏上正常运做作轨道,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个别咨询。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它应当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拓展阵地。我们全面分析了学校教育的网络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教育因素,觉得家庭与社会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利用家长学校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链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践表明,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横向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辅导人员从受辅者的实际出发,协助、引导受辅者去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认识环境和认识未来,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其终极目的是使受辅者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环境和机缘,去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社会的人生道路,以便愉悦、有效地属于自己特有的生活。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都是学生,它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它们的具体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相互代替。

三、整合教育资源,心理合力加速凝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日常教育中我校十分注重整合学校各种资源,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在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利用学校各种设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注重利用好学校的各种现代化设施,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拓宽教育渠道,心理教育学科渗透。

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渗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研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品质、学术水平、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情感表露、人际关系、敬业乐学等都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由此可以得到除学科知识以外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全面体现,是教与学和谐组合的有效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是运用心理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源泉。心理学在学校中将得到长远的发展,学生也在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健康成长。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探索和总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做好这项工作,为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篇二

学校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 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 是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 解决学生问题, 促进学生成长, 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 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 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1]学校社会工作是青少年辅导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不同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关注的是当事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 它会用各种技巧帮助当事人缓解这种心情, 但它不会去关注究竟是什么环境使当事人发生这样的问题, 更不会对这一环境加以分析和改造, 因此心理咨询的方法不能与整个环境一起作用于当事人。[2]而在专业理念与原则指导下的学校社会工作会关注导致大学生各种问题的社会情境, 协调学校、家长和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关系, 为大学生疏通资源供给渠道,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社会工作注重改变传统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理念, 注重预防问题的发生及开发学生自身潜能, 运用多种资源实现助人自助。学校社会工作者会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 充分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 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的尊严与发展权利, 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保持平等关系, 在平等交流而非医患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促进实现公共教育的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困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3]目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发展困境。一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隶属于德育部门, 有些领导和老师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工具[4], 在教育方法、辅导形式上缺乏总体规划, 存在操作随意, 方法单一的问题。二是心理辅导覆盖面狭小, 整体性不强, 只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 常常忽略对正常学生的辅导, 而且基本上是等待式服务即只有当辅导员或者是家长、同学将患者带到咨询室时心理辅导工作才正式开始, 无法对所有在校学生提供日常性服务。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资料, 多从表面情绪调节入手, 忽略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模式, 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5]四是存在重咨询, 轻实践, 忽略相关社会系统功能的挖掘问题。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持续性, 呈现出停滞状态。事实上,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累积过程,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不能将焦点仅局限于已经出现的问题, 而是要从历时性和整体性层面明晰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足呼唤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受教者、施教者、协助者与资源提供者四个行动主体层面,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 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间的关系, 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受教者:学生方面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从问题解决中获得个人能力的成长。我们可以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两种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个案工作。学校个案工作的治疗目标是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而非矫治性的, 其治疗期限是始于早期延于长期而非事后治疗。学校个案工作有一套相对固定但操作灵活的专业工作手法和程序, 它一般运用现实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结构家庭治疗法、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等治疗方法[6], 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工作步骤对案主进行服务。其理念方法是独特、有序与包容的,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优越性协助其开展活动非常必要。

二是学校小组工作。学校小组工作是在学校这一场域中,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小组经验, 促进行为改变、意识提升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并达致个人、小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专业方法。[7]学校小组工作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对一的刻板心理辅导, 它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到同辈群体中的机会, 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拥有归属感, 实现自我价值。小组工作类型一般有兴趣小组、任务小组、服务小组、教育小组、社会化小组、成长小组、互助小组等, 其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小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形成、冲突、维持、结束六个阶段。[8]当前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开展了一些诸如成长小组、新生适应小组、特殊学生互助小组的活动, 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2. 施教者:教职工方面

教师是大学生求学生涯中的关键人物, 他们对学生的态度认知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职工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支持者, 双方必须密切合作, 共同探索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都由少数心理学老师这一单一主体实施, 很少把辅导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工作, 不利于资源整合。学校社会工作者则非常重视教职工的作用, 他们协助教师改善他们在认知和教育行为上的不当之处, 让其更好地明白自身工作环境, 掌握恰当的工作方法,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 帮助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沟通, 使学生真正得到优质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积极反映在学生与教职工之间出现的一些障碍, 协调二者关系, 发挥协调者、政策影响者的角色, 以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这一切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借鉴, 帮助其弥补工作中的缺陷, 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协助者:家长方面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 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 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建立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渠道, 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成为摆设, 无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源于家庭方面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则注重同家长的联系, 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经历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并给予家长提供改善教育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服务。同时, 开展个案辅导与小组工作, 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并与之友好相处, 改变家庭关系中的不当之处,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学校社会工作者会通过家访、电话访问等方式接触案主家庭, 一旦家长认可并参与到工作中来, 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家长聚会、家访、学校或社区内的非正式会面及会议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9], 让家长切身感受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共同解决学生问题。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恢复家庭功能,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家庭氛围方面的长处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拓展其服务空间。

4. 资源提供者:社区等其他社会力量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 社区是大学生生活的又一个重要空间。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 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有力支持者。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不会与大学生所在社区联系, 没有给社区参与到教育工作中的机会, 社会资源获取渠道不足。学校社会工作则寓教于服务之中, 强调学生生活与社区活动的相互结合, 通过利用社区资源, 既服务社区又促进学生成长。在服务活动中, 强化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中的相关机构建立良好关系, 正确地进行社区评估, 拟订工作方案, 开展社区活动, 把许多不同的服务带进校园, 让学生在更大的环境中成长。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仅是说教, 更重要的是将教育意蕴融入到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之中, 这些蕴含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原则及方法的活动会使大学生有所启发与收获,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除了社区之外, 还有许多非政府机构、福利机构与青少年保障机构等社会力量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资源, 为其服务。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忽视社区的力量, 应该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助其更好发展。

四、总结

在这个追求民主、自由的年代, 每一个大学生都享有一些特定的、不能剥夺的权利, 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公共教育为其提供的经历和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和权利。[10]学校社会工作教育就是这类教育, 它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工作形式, 以服务学生为目的, 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增强学校教育之绩效, 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协调学生与家长、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潜在的社会问题,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感与关注程度,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促进教育体制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的合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当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定位不清晰, 辅导方式、教育形式不规范, 教育内容形式化等方面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诸多启示。我们可以从受教者、施教者、协助者与资源提供者四个行动主体层面, 运用社会工作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协调各种社会力量的关系, 疏通资源供给渠道, 构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发展环境。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白芸.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10) .

[2]范明林, 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3.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4]谢忠明, 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 2006 (2) .

[5]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 2004 (6) .

[6]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45-256.

[7]范明林, 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124.

[8]范克新, 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69-184.

[9]杨国愉, 龚德英, 张大均, 等.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

3.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校教育

数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改革也成为了每一个公民的关注重点,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产业当中的一个盲点。随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意识薄弱。我国实行的一直是应试教育,尽管近几年我们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考入名牌大学这一方面,还是从学校教师注重升学率这一方面考虑,都是把心理健康这一教育板块安置在教育的末端,所以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对心理教育的意识都很薄弱。如何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成為了我们首要面对的难题。

2.师资严重缺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所以心理教师师资的匮乏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现在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各中小学或者大学里在职的心理教师数量都是相当有限的,经济发展愈发有限的省市,心理教师愈发稀少甚至数量为零。如何解决师资缺乏,怎样高效扩大师资队伍也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3.辅导方法种类有限。由于心理教育现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以现在的辅导方法主要为课堂辅导。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大致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讲解主要是针对考试内容,在生活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较少。

上述三点是当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要处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制订相应的方案,避免问题过大化或严重化。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看和说这些表面层次上,而要组织调研小组进行调研活动,心理健康部门要系统、规范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任意为之,随意定位。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首先要有专业素质强的教师辅导队伍。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和人数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培训辅导。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形式,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辅导知识。学校要积极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传达给教育队伍并及时培训教育队伍,营造良好的适合学校发展也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保证心理健康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2.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心理教师队伍不足严重阻碍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如何较快较好地进行教师培训也是我们的首要工作。首先要选择专业的教师,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年龄层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甚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进行培训工作时,不要仅仅专注在教育理论这单一方面,生活健康教育也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是全部的自己,生活方面通常是我们所忽略的内容,这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其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应了解到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一个学生正常的生活发展与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何与家长沟通,能否与家长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共识也是师资队伍培训的主要内容。

3.多样式教育体系。讲述是教育的普遍方法,但心理健康教育全盘照搬这种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手段。可以邀请名师进行课外讲座、开展小集体游戏、团队旅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一举多得。同时,要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规范化、正规化的道路,在实际工作中,要健全组织保障。如建立学校二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第一级网络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监护,第二级由心理咨询室和学校管理层监护。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组,制订相关心理教育流程,具体工作实施由学校德育办负责。拟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和实施,确保心理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关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难点,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有限等。面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三大措施,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多样式教育体系等。当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面临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开展这项教育的步伐是不能停滞不前的,我们要通过调研,制订方案,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孟平.中国心理辅导与治疗[J].教育与职业,2010,12(7):110-124.

4.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篇四

一、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1、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谈们时刻记着: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2、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与班情,做好协调工作,齐锄共浇促苗长。

3、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但也不可忘记九年级的是学校的品牌更要关注尖子生,做到以点代面,用面促点;

4、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后进生的教育。德育面向全体用其促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的习惯,时时讲时时落实,事事讲事事落实;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与鞭策,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加强德修与自律,从而不断有所上进。

7、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8、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它级别的各项工作。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4、抓住机会,及时进行总结,指导,鼓励。

三.认真抓好活动课程建设(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今年是升学的关键,所以我准备利用活动课开展各类的学科趣味竞赛或游戏,这样不但对学习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要多召开关于理想,前途教育的主题班会,使他们能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中考。四、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坚决执行学校制定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经常性地深入学生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加强学生在诸如教室、校园、回家途中甚至在家中等地点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不安全因素。

四、班级主要活动内容:

1、第一周召开班委会议,明确具体分工,使班委工作正式运作。

2、及时进行班风校纪教育,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重申学校各方面的要求,防患于未然。

3、开展诚信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

4、开展学雷锋活动。

5、进行爱国教育,出期黑板报,召开爱国主题班会。

6、组织古诗背诵,开展古诗比赛活动。

7、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定期评选文明学生。

8、加强阅读指导,开展阅读比赛。

9、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出版语文小报。

10、抓好学生的写字,组织班级写字比赛。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摆正学生的交往观念,确保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12、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结束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考试的得与失,查找经验与不足,并列出整改计划和下次考试的目标。

13、做好“双差生”的工作和重点学生的家访工作。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 篇五

青州市邵庄镇普通小学

学校基本情况:青州市邵庄镇普通小学位于青州市西郊,胶济铁路以南。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6名,教职工32人,青州市级教学能手11人。学校辖区周边11个村(南普通、北普通、沙家、郑家、周家、曹家、程家、左家)学校布局合理,教学设施齐全,育人环境优美。

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和管理情况

(一)师资配备:

我校心理咨询老师由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刘义荣老师担任,由本科阶段兼修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吉学英老师辅助刘老师工作。

(二)硬件方面:

1.高标准布臵完善了教师办公室,供心理辅导教师日常办公之用。教师办公室配备了办公桌一张、办公椅一把,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台,打印机一台,档案柜一个,心理辅导书籍若干,沙盘一套,发泄器一套。

2.高标准配备了个别辅导室。包括带扶手的座椅两把,小茶几一个,饮水机一台,暖色窗帘等。

(三)软件方面: 1.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心理辅导室主任、挑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组长:杜长富 副组长:宋若华 心理辅导室主任:鲁静 专职教师:刘义荣

兼职教师:吉学英 鲁静 李娟 谢爱英 左春耀 鲁美兰 刘桂玲 郑保霞

2.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致家长一封信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

3.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专题讲座。4.制定详细的心理辅导室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流程、辅导时间(中午12:30—1:10,下午4:00—4:50)。

5.对所有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每周8-10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列入课程表。

2、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值班不少于5小时,接听心理咨询电话,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做好跟踪工作。

3、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组织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学研究,每学期至少3次;负责组织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活动和学生个案分析活动,每学期至少5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引领和骨干作用。

4、协助学校和班主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协助学校和班主任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聘

我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担任。其他兼职老师定期接受专职老师培训,并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所有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

三、学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就显的尤为重要。

几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回顾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网络

为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首先构建了三级管理工作网络。第一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建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第二级为年级,在各部门主任的领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具体工作,为本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第三级为班级,各班设立两名心理联络员(男、女同学各一名),由班主任选聘,带领全班同学开展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把自己和身边同学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全面监控学生的心理动态。

三级管理网络通过班团活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教育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提升了我校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也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在1-6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每班两周一课时,并排进班级课表,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在内容上,我们涉及学习辅导、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不同主题;在教学形式上我们采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总结升华的模式,强调体验感悟以及如何内化到生活中去。除了基本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外,对一年级学生侧重入学适应性辅导,对2-4年级学生侧重学习心理的调适和理性情绪的辅导。从教学反馈上看,学生对心理教师的总体评价分值较高;从学生的反映上看,帮助学生解决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如“走思”“学习兴趣不浓”“逆反心理”“交往过密”“人际矛盾”等常见心理问题,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适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大多数同学经常遇到的或关心的心理问题,结合实际加以解述,给学生辅导和帮助,这是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学校适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针对4年级学生存在的不自信,甚至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失败等心理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举办过《走向成功》专题讲座;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心态变化,我们举行过《方法与心态》的讲座等。同时,每年为帮助六年级学生科学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聘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我校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做题为《积极心态成就人生梦想》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针对学生在某一时段的心态,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心理咨询室,注重心灵沟通

心理咨询室是组织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我校于2011年8月成立了心理咨询室。

两年多来每周都有2-3人走进咨询室,共做咨询200余人次。心理咨询室从创建开始,就逐步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室定于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15-13:30正常开放,也可以随时和心理老师预约时间。当面咨询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等。心理老师对待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同时,我们今年起还开设心理信箱、电子信箱、小团体训练等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一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实施到步入正轨的过程,我们倍感欣慰。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竭尽全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最周到的服务,既得到了他们热情的参与,也得到了他们最大程度的认可。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大力支持下,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通过开展心理周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通大型心理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教育情境,营造一定氛围,使学生懂得人是要受纪律约束的,不能随心所欲;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团结就是力量;人是有潜力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路路风情陶冶了情操,一桢桢彩照融洽了情感,一阵阵欢歌笑语伴着心灵的小河延伸……学生们在娱乐观赏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着,它远远超过任何言语说教!

在人性开拓的主旋中,校内外活动的积极开展,不断为学生引导着正确的认识因素,准确地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水平。它胜于学生呆板地坐在板凳上听那些枯燥的言谈,逆反心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服从办法。那么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为解决毕业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

适时的心理咨询为学生解决了考试心理胆怯,时间紧迫,思想压抑,食欲不振,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和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怎样追求远大目标,人的基本情绪、心情,心境,等一些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支援和心理疏导,切实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帮助他们……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程,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所能支撑的保护伞。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是每一名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7.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篇七

《意见》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一,提出了总体要求,那就是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四个基本原则,强调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兴趣培养与技能提升、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四方面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发展;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的工作目标。

第二,从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体结合,增强基础能力,加强评价监测,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面阐释,其核心是改革创新,落实保障,构建体系,提升水平;其落脚点是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意见》既有目标要求,又有举措方略,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

二、《意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意见》更加强调学校体育要着眼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着眼国家战略,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

第二,《意见》更加强调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政府重视,政策支持;需要社会关注,形成氛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加强考核监督;需要学校重视,纳入整体规划;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升质量和成效。

第三,《意见》从全新的视觉,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强化课余锻炼,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加强教体结合,强化体育训练,畅通体育专业人才成长通道;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开展;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新要求,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需求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贯彻落实《意见》,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上新台阶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上新台阶,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责任,形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

教育主管部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行政责任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社会组织及相关部门是共建共推主体。只有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合力共推,步步落实,才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实现国家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

(二)上好体育课,为学校体育工作夯实基础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学校要开齐开好体育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和延长大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课要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为主线,让学生熟练掌握受益终身的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体育课要严格执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坚决杜绝“放羊式”的体育课教学,提高体育课规范性水平。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专业能力,体育教研员要深入一线指导,共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三)建好队伍,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保障

德高业精的学校体育工作队伍是发展现代学校体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性保障。

一是要足额配齐体育教师。选拔引进高校优秀体育专业毕业生,定向充实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从师资数量上对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二是要强化体育教师培训。送出去培训,定期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国、省培训;请进来培训,聘请专家到地方开展体育教师专题培训;区域内培训,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专业辅导、优质课观摩等形式,带动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整体提升;校本培训,在学校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体育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体育教研组长上好一堂研究课,体育骨干教师上好一堂示范课,层层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提高教学和教研水平,让体育教师共同成长进步。

三是要保障体育教师待遇。督促学校落实体育教师待遇,合理确定工作量,并保证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教育科研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四)开展竞赛,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动力

完善和规范体育竞赛体制,构建区域内校、县、市等不同层级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明确规定学校、区域内县、市一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及其他项目的单项比赛。通过竞赛体系的构建,推动学校加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并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动力。

(五)考核评价,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评价体系。完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特别要把创建“阳光体育示范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评价。

二是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体育考试在初、高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中的分值比例。

三是强化监督监测。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督导、督查与监测,特别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8.解构学校心理教师工作内涵 篇八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师;中小学校;工作内涵

心理学最初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是为了帮助教育者解决如何评价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的问题,最早的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测验,并从此引发了学校教育的一场革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心理工作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明确学校心理服务的内容,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82年在《学校心理学家服务准则》中谈到学校心理服务目标是保护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习进步。具体来说包括下列内容:(1)筛选性测验: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特别是有关智力功能、认知发展、情绪行为和神经心理等个体测验)、访谈、观察、行为测量等方法进行专业性的评价;(2)直接干预:通过建议、制定、实施和评价个别性教育计划、咨询与其他各种提高应对能力的训练项目来促进个体或团体功能的发展;(3)间接干预:通过帮助学校人员在职培训、家长教育与咨询等活动,提高学校教职工、家长与社会机构的教育服务和儿童关怀的功能;(4)咨商:帮助教师从心理学角度设计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理解,改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中创造、收集有用信息并提供给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5)关系协调:向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社区机构等提供发展计划,为特殊教育计划起到协调、管理的工作,并从心理学角度收集、组织、传播信息给学校方面。后来,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服务的十六项内容:课堂管理、人际沟通与咨询、基本学习技能、基本生活技能、情感与社会技能、家长参与、教学管理、系统发展与设计、人员发展、发展与学习中的个人差异、学校-社区联系、教学、法律道德与职业问题、评价、多元文化和科学研究。

由此看来,在学校心理学者角色已十分明确的国家,虽然人们对学校心理学者的工作内容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工作内容可总结为学生信息收集、学校系统协调、直接与间接服务以及预防与干预服务四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内容作细致的分析。

一、学生信息收集

学校心理学者由于其专业优势,是学生信息的最有效的获取者,了解与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从各个方面取得进步和成功,学生向着学校既定的目标成功或失败,都与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工作分不开,学校内的所有人员最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帮助学生取得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的行为发生后,学校的所有人员——教师、管理者、专业人员等应该检讨自己在学生行为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作为心理教师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学生行为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他应该知道成年人对儿童青少年的归因将影响他们看待其行为的方式。正如著名的标签理论、期待效应等研究所显示的那样,一个教师可能会把一个学生形容为“坏孩子,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他对这个学生进行了内在的、稳定的、全方面的归因判断,这就如同给这个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但是,教师,这个对学生很有影响力的人,因其所受训练或专业活动的限制,未必能够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归因通常都是在有限的信息资料背景下作出的,也就是说他们所掌握的通常是学生的某一方面的信息,而我们知道信息在归因中的巨大作用,片面的信息肯定会导致不当的归因。

心理教师由于其特殊的技能,在评价学生、获取客观信息方面处于较有利的位置。特别是由于心理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其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比别的教师应该更有可能得到学生的更隐蔽、更细致、更个人化的信息。在把握尊重、保密的原则基础上,心理教师可以将加工过的信息或设计的干预计划通过小组讨论会、报告等方式提供给相关人员作为归因的重要凭证,这将对教师理解学生行为发生的原因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教师为学生贴标签的例子,心理教师改变这位教师的不当归因的办法可能有三:一是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弱化内在因素;二是利用行为重塑和改造技术促进学生的转变,使教师看到学生的可变性;三是提醒教师注意学生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和学习上的强项,扭转以偏概全的错误归因倾向,而这三种办法中的任何一个产生效果的基础就是获得足以发生改变的信息。

二、学校系统协调

这里指的是学校心理学者通过信息分享使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学校是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中的亚系统,系统理论及其改变的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学校。心理教师一般是在一个教学楼、一间办公室里,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直接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互动、处理专业内部事务是他们工作的主项。他们所拥有的信息以及经过专业培养而获得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改变教师的态度,改变教师团队的工作程序,参与制订教育计划。

这一作用使心理教师成为一定范围空间系统内的变量。所以,心理教师通常至少要考虑两点:第一,他们的活动受到学校组织的影响。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自学校内外的更多限制,以及把人分成各个亚团体的界线等都影响着心理教师的工作。学校一般把人员和活动分成几类:教师与员工、教学与服务、教学与管理等,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做什么、在什么样环境下做、应当怎样与他人发生联系等。第二,心理教师通常被归类于一个教育小组中,构成对学生是否需要特殊教育和服务作出决策的成员之一,这个小团队通常很快便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深深受到每个成员间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学校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系统,这一系统所发生的变化大都是连续性的而非暴发性的、小规模的而非大范围的、顺应社会变化的而非孤立的。在学校这样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人,依靠的是信任和坚持。他们经常感到孤立,缺少社会比较的对象,缺少可提供经验的人。特别是像心理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和感情并非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取决于所服务的学校系统的性质。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校中,心理教师的的工作恰恰是向那些由于机构的原因而产生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例如,由于教师或学习负担的压力,使学生产生的焦虑或其他心理障碍。在这种矛盾中,心理教师作用的发挥关键依赖于沟通,特别是在共同发挥作用的小团体内。心理学研究表明,最有创造性的团队是那些每个成员都能有效担负起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责任、并能处理好每个成员所遇到的社会与情感问题的团队。小团队的责任不仅是解决问题,成员的社会与情感需求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作为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心理教师在增加与教师或其他学校人员知识分享和理解程度、尽量缩小成员能力差距水平、增加能力类型互补、形成流畅的决策和问题解决风格等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与间接服务

传统学校心理服务方式是专业人员直接面对求助者个体,这是心理医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双方的直接接触,主要活动包括测验、咨询或其他形式的认知或行为治疗等。而当前,间接性的服务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特别是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与专业人员或其他有影响的人发生相互作用来实现,典型方式是咨商、教师在职培训、家长训练、课程设计等。

我们可以用一个连续体方式对学校心理学者的工作从直接到间接的方向作出划分。

直接——

咨询/治疗:与个体或小团体儿童接触,提高他们的适应与发展。

心理教育测量: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料收集方法获得个体或小团体儿童信息,作为筛选、分类、安置和干预决策的基础。

间接——

咨商:与家长、教师咨询协商,共同提高儿童的适应和发展。

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学校心理服务或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或改变他们的态度。

科学研究:系统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为儿童群体及其教育计划的决策提供帮助。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心理教师在学校中有很多机会直接接触学生,其工作主要还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测验、咨询和训练等直接性的活动,而咨商、教师培训、研究等间接性的服务还很少。与传统的直接服务的角色相比,我们认为间接服务有更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虽然直接服务一直以来是心理学工作的主流,但目前学校心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学校与社会现实已远远超出了这一传统服务理念的范围。首先,与对服务的需求相比,专业人员永远是不够的,这一点从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现实来看尤为如此,受过专业的学校心理服务训练的教师,与我国庞大的中小学生人口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如果每一个儿童都需要与心理专家面对,那么可提供直接服务的专业人员太少了。其次,那些相对训练程度不高的半专业人员在专家的指导下也可以为儿童提供有意义的服务,教师作为对儿童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就是潜在的半专业人员,当然他们在心理服务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一定的训练和专业人员的指导。第三,间接服务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使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自然状态下接受帮助,而不是在类似医生诊所的心理学家办公室或咨询室。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达到正式警戒线的,儿童的问题更是如此,大都需要由家庭和学校来应对。在儿童生活的自然状态中获得行为和态度的改进也更容易泛化。

当然,也有一些不易把握的因素存在,相对而言,间接服务比直接服务更少控制感。间接服务效果依赖于半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动机,有可能使服务更加复杂化;另外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中可能缺少服务所必备的资源(如时间、资金和材料等)。实际上,间接服务为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级的要求,直接服务只需要确定采取哪种干预手段便可能取得成功,而间接服务要考虑的是哪种干预技术是半专业人员可能学会使用的、他们的自然条件可能提供的资源有无保证等,相对来说更微妙、更困难、更多负担、更少确定感。

四、预防与干预服务

学校心理服务应该遵循“可预见性”的原则,预防指的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干预指的是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如测验、咨询等均是对已经发生的问题的反应,特别是在普遍存在的“救火者”理念下,干预服务占据了目前心理教师工作的大部分。

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三个水平:一级水平面对学校所有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学习问题,当然也包括健康儿童在内;二级水平是对生活环境中有较多或较高水平危险因素的儿童进行干预,以尽早确定问题的实质,及早发现学习与行为的不良症状;三级水平主要为已经发生问题的儿童进行治疗和帮助恢复。从一级到三级,就是一个从预防到干预服务的过程。现在心理教师的工作时间投入于事后干预的较多,相应于提前预防的部分较少。现在教师们大都非常习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把心理教师找来帮忙解决问题,这就是心理教师的“救火者”角色,因为教育者大都希望尽快解决眼前问题,而将工作投入到预防中则显得有点浪费,会使教师额外增加工作负担。预防工作没有校方和教师的支持协作,心理教师只凭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同时设计并实施预防计划对学校和心理教师来说显然都是不轻松的任务。

学校心理服务必须是积极的,才能显示出这项事业的价值。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积极性表现得不够充分,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心理学产生发展的历史看,对教育失败的“补救”一直是其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发现某个学生因遭遇问题而需要协助,当其前来求助时,便伸出援手,帮助求助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一贯的服务策略。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工作方法所达到的往往是一种近期目的,实现的是短暂的功效。另外,从纵向看,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遭遇到许多问题,今天问题的解决并不保证明天的问题就能解决,因而人对心理服务的需要是经常的;而从横向看,每个人都会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人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又是普遍的。既然人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是经常的、普遍的,那么对于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来说就不是被动等待、匆忙接应的问题了。

即使在学校心理服务非常发达的国家,各级学校中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的人数也是有限的,现实工作重心也倾向于学生个体咨询而无暇顾及全体学生的需要。学校心理工作者的满意感常常来自于成功帮助某个学生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或促成其人格的改变。其实这并不是这个专业的最高成就,和全体学生比较起来,个体学生的改变只是一个小小的成绩。防患于未然,不可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更不可强行漠视问题的存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无从预料,当然也无法阻止,积极之道是帮助学生作好解决问题的准备,使其自身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不是为学生预备百科全书式的问题解决指南,而是帮助学生具备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包括认识问题、探索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的适当方法,并培养承担问题解决后果的勇气。

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问题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常常需要有人对其点拨和唤醒,在学校中,完成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就是专业的学校心理教师。认识问题需要具备相当敏锐的感受性和悟性,再加以统合的思考能力,这些虽然受智力因素影响,但经验与后天训练的作用更大。人遇到事情能处处留心,理性认识、沉着思考并谋求解决之道,这些都是感性与悟性的敏锐度因训练而增加的结果。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这种能力,是心理教师所做的一次成功的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也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心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在于筹划如何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创造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学与德育工作受着既定事实的限制,在锻炼学生人格和创造力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学依据既定的教材内容,要求学生的思考必须合乎理性。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的,一般是为了获得某一段教材的知识或技能,有目的的活动必然有限制,目的越强,活动受到的限制越多。德育工作则有更多的理性要求,不但要遵循既定的行为标准,而且在进行中还不断有监督与批判。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就谈不上安全与自由,学校教育的这两种主要活动都无法为学生创造力的成长真正提供安全与自由的环境。再加上当前学校的教学与德育工作一般都是按既定的任务和时间表进行的,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时间压力都很大。相对而言,学校心理服务以其独特的策略和方法,在现实中担当此项任务有很多先天的优势,在帮助儿童青少年自行认识、探索、选择决定、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方面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说,要使教育成为一个教会学生善待自己并关爱他人的事业,学校心理的预防性服务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把处理学生心理、行为、社会问题时的事后处理习惯,变成事先准备、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随时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和环境,建立理想的人生,这是心理教师的根本任务。把握这一原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作为学校心理工作者,既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要积极地、主动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活动,又要时刻记住以民主的姿态工作,没有命令、没有要求,没有权威,只有“予”而没有“取”,如朋友般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为了服务对象的利益而工作。

创造性的培养,必须仰仗安全与自由的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无拘无束的、无所恐惧的,学校心理服务应该是最有利于这种自由环境的形成的条件。心理教师对于他所帮助的学生,不作任何价值的判断,更不作任何符合理性或习俗的要求,无论学生过去或当前有任何违反常理的行动、言语、态度或思想,对学生都应该有宽容与理解的胸怀。学生身心还未成熟,不能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在困难中会表现出不合理性是自然的。对学生施以如同亲身感受一般的同情和同理心,才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困惑与恐惧。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同情和谅解的,于是确定了安全感,才能够放心地探索自己困难的原因。

总之,对于一个学校中的“后来者”,心理教师的出现只有短暂的历史,对其工作内容任务的定义,还有更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希望通过对学校心理服务工作内容的解构,增强人们对学校心理服务的理解,并建立起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与地位。

(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师源性心理障碍与教师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之一。课题号:0610005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电邮:wanghf1966@yahoo.com.cn)

上一篇:入川题壁,入川题壁石达开,入川题壁的意思,入川题壁赏析下一篇:期末质检八年级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