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2024-07-29

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通用6篇)

1.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一

学习《优化语文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讲座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教师们总结出了干好工作应具备的四种能力: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就是练好普通话,积累丰富的词汇,使语言更加风趣幽默;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就是善于调动班内的气氛,但又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组织得当;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四是学习实践能力,就是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想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就必须具备这四个能力,因为作为新世纪的年轻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的发展。

2.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二

一、精选材料, 激发兴趣

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并在此基础上, 编写和收集小英文故事、小短文等。由于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所以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切实做到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材料可选择熟识的童话故事、日常生活情景、幽默小品、各地区各国生活文化介绍等内容。阅读材料广泛多样, 不拘形式, 拒绝单一枯燥的形式。喜欢的有动物故事, 如:The dog and his reflection, The farmer and the Snake, Thedonkey and the salt等。有常识性的小短文, 如:Water, Planting the tree, Be healthy。有诙谐有趣的小幽默, 如:Only Use 1 To 7, The French student。有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 如:An honest boy, A letter, A birthday party。也有经典的寓言故事, 如:The wind and the sun, Coverin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等等。各式各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 只要学生们有兴趣去阅读, 都把它们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二、指导读法, 提高速度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 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 便迫不及待地去问老师、父母或翻字典, 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 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小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生词, 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例如这一段Some people are driving their cars.Some are having afternoon tea at home or walking to pubs and having a drink.其中“pub”是一个新单词, 但是学生可以根据下面的“having a drink”, 很容易就能猜到“pub”是“酒吧”的意思。 (2) 通过限时阅读活动进行略读训练。在指导阅读《小学生英语报》时, 就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标题及小标题;阅读短文时, 则抓住文章的起首句和结尾段落。

三、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差别很大, 所以英语阅读教学要针对实际, 因材施教, 提高各层次小学生的英语能力。把阅读材料分A、B二个层次:A是基础篇。B是发展篇。基础篇是与课本内容相当的短文, 是对课本知识的复习。而发展篇是在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 从短文的内容、长度、难度略加高一些。例如五年级学现在分词playing、singing、dancing、flying、swimming。我选择基础篇的一篇短文作为全班普及篇, 人人适用。《In the park》Gaoshan and his friends are playing in the park.Some are playing games under a big tree.Some are flying their kites.Where are Gaoshan and Liming?They are swimming in the river.There is a big tree in the park.Som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Under the tree there are children.They are dancing now.一系列的动作发生在公园里。帮助小学生再一次接触要掌握的知识点, 加固知识点。而英语能力强的小学生可选择发展篇加大阅读广度和难度。

四、创设平台, 检查阅读效果

教师创设各种平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收获, 这样也能及时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表演和写作把阅读活动推向高潮,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还提高了综合学习能力。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学习能力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阅读活动的进行。在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2 A new house课外学习主要涉及There be句型, 我把新家的图呈现给学生, 学生用There be句型交流, 讨论图中的内容。当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There be”句型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我是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新居, 边说边画图:“There is a big sitting-room in the new house, There are two bathrooms in the new house.等….”最后, 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新家展示给大家看, 围绕任务,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种方式的展示介绍或参观问答等方式评选出最漂亮的新家并适当给予奖励。这样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英语报刊杂志, 并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及时复习和巩固, 并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汇报活动,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演讲、表演、比赛等形式展示成果, 使学生在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07) .

3.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三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习状态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换知识、信息与情感。此时,学生的学习质态可以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要想使一节课更加有效,除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点拨之外,还在于学生有效听课。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学会放手

一直以来,阅读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这就很难真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愿望,学习气氛不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进而掌握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

如,一个年轻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一课时,反映学生听课时不够专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这是教师教学时过分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学生从两三岁开始,就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不断深刻。此时,教师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自然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获取知识。对这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文中的人物都比较熟悉,教师就不妨让学生把哪吒闹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里,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深入学习的状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会讲故事,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和表达的能力。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交流。倾听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理清学情,顺应学情,从而使学生更为机智灵活地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点化生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正当我讲到因为作者爱鸟,所以小鸟才会自愿停留在他的身边,由此作者产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感受的时候,有个学生小声嘀咕:“我看作者并不是真正的爱小鸟。如果是真爱,就应该把小鸟放飞。他这样做,没有环保意识,这种做法不可取。”听到他的发言,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吗?于是,我把刚才学生的话在课堂上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说:“那时候国家还没有这项规定。”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看待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这样的做法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种做法就不可取了。”在学生竞相发言中,演绎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握住了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小插曲”展开引导,使学生深入思考。“小插曲”的捕捉正是教师认真倾听的结果。这样教学,抓住一些意外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这就是倾听的魅力,也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结果。

三、学会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学习状态,一种是消极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积极的状态,教师一定是大加肯定,予以赞赏;而对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拨开学习障碍,使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课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以及课文特点的原因,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当看到学生一点也不主动学习的时候,笔者这样进行引导的:“同学们,夹竹桃既不是特别名贵的花,也不是那么艳丽多姿,可是作者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你们知道具体的缘由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在精心营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通过细读课文,学生从夹竹桃的外在美以及默默无闻等品质中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学习处在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思绪沉入课堂,积极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就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学会放手、学会倾听、学会引导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教为学服务的作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4.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四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课文的理解和讲解,而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得不聚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集中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言实践学习现状的特点

1、系统性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每单元都有语文园地这个板块,而这个板块里面基本都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即使偶尔缺少了口语交际这个模块,也有像“有趣的汉字”“我们的画”这样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板块。如“我们的画”这个板块里,教材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1、给同学讲讲自己的画。

2、自由组合,看看、评评别人的画。

3、办一个图画展览。显而易见,编者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管是讲自己的画,还是评别人的画,都离不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

2、丰富性

除了从低年级阶段延伸至高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板块,到了中高年级,教科书里就出现了习作板块。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会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更是对习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孩子们不但要会记事,还要会写景,还有说明文、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作文不但要求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求真情实感,从中有所感悟,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用上诸多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经过这样丰富性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篇过程详细、语言生动的文章了。

3、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除了教材安排的各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版块,通常一线的教师还会想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通常所见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表达,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小语界轰轰烈烈改革的目标之一:由老师讲变成学生

说。在书面表达方面,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写话,句型练习,(包括仿句、扩句、缩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和句型积累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要写片段,小短文,到了高年级还要学生写日记,班级日志,做手抄报,写儿童诗等。

另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12—14个课时,对学生提出各种语言运用要求。比如,六年级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学生要搜集诗歌,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学写童诗,制作诗集等。

这集中体现了编者想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意图,而经过这样系统、丰富的训练,又得到了那么多辅助手段的帮助,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从刚入学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孩童到毕业时的侃侃而谈,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少年,他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语言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就得到了彻底的提升呢?

我想,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我们调查,86%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有的班甚至是100%。孩子们写作文都是被逼无奈的,一提作文,就头疼。60%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到了六年级仍然有20%的同学作文写不够400字,甚至是200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1、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兴趣被磨灭,想象力被扼杀

虽然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抹不去应试教育的痕迹。就拿作文来说,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了学生能尽快掌握某些句型,我们常常给出模板,开头要写什么,中间怎样写,结尾怎么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无疑能使他们尽快地走上正轨,但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言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太多重视。基础性繁琐的工作占据了一线老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众所周知,语言实践活动是需要很多时间制定方案,详细指导、安排展示的,再加上部分老师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专业指引,所以到了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学习部分,很多老师就匆匆而过、早早了事了。

3、学生精力不足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而又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很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希望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展为特长。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占得满满的,无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成果展示等任务,致使综合性学习夭折,而仅靠

课堂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除此之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综合性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不同,而综合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无疑都成为了学生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拦路虎。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 1.写作动力先于写作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不同年段的习作都分别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的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倪文锦,2003)然而,在当前不少小学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范文、例文,由文悟法,引文渗法,结果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空洞无物。儿童从来就不具有驾驭技法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感知新奇的世界,体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儿童习作教学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感受。因此,激发儿童写作动力才是习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写作技法可

以渗透但只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喧宾夺主。2.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次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让儿童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理念上的误解,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刻意强调写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指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写作任务服务于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的价值观。所谓“写作意识”是指人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写作习惯。儿童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儿童形成这种受用一生的写作习惯。

3.写作资源先于写作指导

缺乏写作动力,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常常使得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入庸常而无趣的状态中,大量鲜活的童年资源悄然流失。写作这门对于儿童来说本应该是最开阔、最丰富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却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细细考察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视角放在“如何写”上,而对“写什么”关注不够。其实,“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表现,从“写什么”的视角去解决“如何写”才抓中了要害。由此可见,儿童写作应将重点放在“写什么”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写作资源的拓展,这

才是当前儿童习作教学的务本之道。4.写作交往先于写作评改

儿童写作,它的本质与成人写作一样,是为了交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认识世界这一过程的记录和分享。因此,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是儿童习作最大的动机。因此,对于儿童习作,应在交往的平台上去充分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放在评改的“手术台”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才能为后续写作蓄积“良性循环”的力量。

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办法:

1、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兴趣先行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课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丝毫没有问题,尤其是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裁决。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比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沉默无语,一方面是害怕说错,另一方面是缺乏兴趣,那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一夜的辛苦工作和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如果老师硬塞给学生周总理是多么俭朴,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抓住文中对周总理办公室的描述,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本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两个床头柜,有空调,有写字台,有台灯„„”另外一个小男生补充到:

“我的房间里面还有电脑和书柜„„”我微笑点头,评价到:随便数数,我们的房间都有七八样家具。那么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些什么摆设?学生马上找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我再问“文中提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我想它应该不超过1.2米,那么,你房间的写字台是多大呢?”学生回答更踊跃了,纷纷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1.3米、1.5米、1.8米,甚至有同学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2米的,我继续追问:那你是谁?学生答:一个小学生。那他是谁?学生答:周总理。我说:是呀,一国只总理,办公室里只有简单的两三样摆设,一张写字台还是不大的,根本就没法同我们的房间陈设相比,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纷纷举手答:“我觉得周总理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非常俭朴。还有学生叫到:极其俭朴„„通过这样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言,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效果。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思品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六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一单元的主体是《我的中国梦》,当我们共同分析理解了中国梦之后,我紧紧抓住第7页的小调查,给学生填写我的中国梦,学生饶有兴趣的填写我各个阶段的中国梦。那么,之后的分享也就顺利成章了。我故意挑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与众不同,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一个同学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富二代。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就追问问什么你们笑。其他同学就站起来回答说:他的梦想很低俗,没追求;他的梦想实现不了,因为当不当的了富二代,是取决于他爸爸的;还有同学对他提出改正意见,你的梦想应该是做一个“富一代”,同学们又笑。那么,我这时再让这位同学本人回答: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刚才逗你玩呢?我才不要做富二代,我要做靠自己吃饭的人,做富一代。全班掌声响起。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担任的科目多,这无疑加重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整合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亲子对话,拉近关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也少,孩子门变得孤僻了,执拗了,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同时张口表达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权,要求孩子每天回去跟家长交流五分钟,可以谈谈今天的烦恼,今天的快乐,今天班里面今天发生的事,甚至班主任今天骂人了也可以跟家长说说,然后家长在第二天的作业本里写上“有”或“无”反馈给我。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家长就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青春期萌动的心态,给予引导和疏通,帮助孩子顺利通过青春期),也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

5.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学习能力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重视到数学阅读教学的开展和训练,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小学数学中阅读教学的认知不到位,不能准确完成对数学阅读教学的运用。那么,什么是“数学阅读”呢?

“数学阅读”如果套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如下定义,“数学阅读”即通过对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字的理解、记忆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归纳的思维活动,这个思维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数学特殊逻辑语言思维,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而具体到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相对较差,还需要教师引导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阶段开展“数学阅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完成学生对数学这一抽象思维的理解记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达成对阅读教学的认知

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即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题目的基本认知,例如,教师可以从“你知道吗”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加强学生对于“你知道吗”内容的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能借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如,在三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你知道吗”进行导入教学,在学习“时间”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你知道吗”进行教学,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于时间的表示方式不同,从一开始学会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学会用“沙漏”,然后再到钟表,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我们的科技在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文明。通过加强学生关于“你知道吗”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

2.反复阅读完成教学

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存在一定的逻辑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看懂或吃透教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反复阅读意识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体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就该章节的学习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这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然而总结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只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完成数学逻辑思维的转换,并加深对当天所学内容和整个章节的联系,逐步培养自己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整理、概括和归纳,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借助各种阅读比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数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数学老师可以开展数学知识演讲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或者课外的数学文章,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你知道吗”,然后通过阅读掌握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再通过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将所阅读到的内容讲述出来。在进行比赛时,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如全班可以分成十组,每组五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如有的同学负责选择阅读材料,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演讲等等。除了可以开展数学知识演讲比赛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老师可以自己制作竞赛试题,试题内容就来源于阅读过的“你知道吗”里面的数学知识,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内容制作试题,进而考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故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数学阅读比赛来提高数学的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阅读教学来锻炼学生整体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力,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进一步深入探究数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不可盲目跟风,本末

倒置。

参考文献:

[1]王甲梅.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词语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

[2]黄绍良.阅读教学,我是这样还原的[J].新课程:上,2015(11).

[3]和清香.让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实际生活[J].学周刊,2012(4).

6.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 篇六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63-01

课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将语句和思想本质搞懂,这需要有基础字词的作为前提,又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作为最终的升华。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悟。

一、细嚼慢咽,仔细品味思考和感悟分析——阅读深入抓细节。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深入细致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体会的过程,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往往可以从一个角度出发,去以点带面,形成一种自我思考的合力和张力,形成一种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

《童年 冬阳 骆驼队》的四画面教学阅读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文塑造童年的情境化,引人入胜,让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去感同身受本文小英子的经历,融情于景,让孩子去读懂孩子,更胜于老师的讲解,“身临其境观山水,体会人在画中游”,此导入让孩子们在童年的情境中,结合自身经历,更加有深刻的感悟。

而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四幅画面的有效分析和思考,“学咀嚼——听驼铃—剪驼毛---问行踪”的线索,首先老师让学生根据本线索去通读课文,形成课文初步印象,这种通读,让孩子有一种宏观感知的意义,而且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形成有效的分析能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有效的阅读分析第一幅重要画面,通过“我跟骆驼学咀嚼”的细节,来展示童年的心理和童真童趣。

在此之后,后三幅画面可以让孩子们一起阅读学习,进行自我阅读和思考分析,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详细阅读分析和次要阅读分析,在让学生掌握了第一幅画面以后,我们完全可以去分析后三幅画面,形成一种贯穿性的认识。

二、快速浏览抓重点,提升能力直击目标——行进间阅读学习训练。

对于一些阅读类的文章,像比较长的,用来巩固主要课文的课文,并且作为辅助作用进行综合提升的课文,我们可以确定重难点,通过有效快速阅读的方式进行迅速有效把握分析思考。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们训练的又一个重点。

例如我们学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一课,本身是一篇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的文章是《观潮》,观潮是一篇详读课文,我们抓住“潮前——潮中——潮后”三个点,就可以以线带面,将整个钱塘江大潮带动起来。我们抓住这几个画面,就可以去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对于大峡谷学习的几个点,作为孩子们速读的尝试。

三、主题阅读抓线索,贯穿若干找规律——语文阅读的整体思考。

语文课本的设计形式,在于单元的主题性质,抓住单元主题,就能抓住单元的核心。举例说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我们都可以归结到“景物”这两个字,课文一定是描写其“怎么样”,我们只要找出相关的句子描写,就能够将课文有效的提升和思考,观潮的观察线索,大峡谷的各处景物,鸟的天堂的两次经过,火烧云的变化,都是我们进行学习的重点,这就是我们本单元的重点“怎么样”。

而八单元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科技幻想类文章,我们归结到“是什么,怎么样”,找出相关的描写,就能够达到了解课文意思的目的。我们本着这个思路去一起思考,就是将单元主题整体找出来。

四、立足课内的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提升能力。

立足课内的课外阅读,包括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和不同作者的同一作品,我们需要共同分析其相同和差异。

例如我们学习了老师的《猫》,明显感觉到课文的简单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充满幽默感,而老师可以拓展课外,拿来与之相关的文章,像《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和《茶馆》这些文章,只为一个目的去进行阅读,就是品味语言,从中发现老舍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而后者像课文《白鹅》《白公鹅》,像《猫》和《母鸡》等,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作者不同,所以文风不同,所以通过阅读可以把握其差异,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本法做的是“事外”的功夫,目标是“事内”的事,所谓“功夫行于事外”,而“能力成于事内”,拓展和全面阅读,能扩大基础知识面,接触到很多新东西,刺激智力开发,增加处理问题的灵活度,而且见多识广,将课程内容潜移默化的包容进去,做到“胸有成书,处变不惊”,“不拘一格做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过窄,在语文教学之中缺乏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除此之外,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无法真正的运用语文,缺乏对目标效果的表述,不管是知识面过窄还是表达欠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知识储备的匮乏,而语文知识匮乏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阅读效果不够好,要切实结局问题,就要从阅读抓起。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在学习当中,将阅读学习形成一种习惯,此时的阅读无定法可论,“接受信息、接受新生、增加知识、开拓阅历,成为习惯”,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修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中武.《主题学习》朝华出版社,2006-01

[2] 语言文学编委会《探究与创新》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04

[3] 孙国强.《语言文学阅读计划》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05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江雪下一篇:技术论坛现场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