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差异(精选10篇)
1.暂时性差异 篇一
天使暂时离开作文
你不是不幸的人,天使只是暂时离开了。不论何时,你不要忘了自我。因为,有时候,你就是自己的天使。
—— 题记
有时上天的不公会降临在不幸的人身上,亢牛就是那么不幸。那一年,亢牛与大学失之交臂。失败的他感觉孤独没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回老家烟台!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车途奔波,他又重新回到了养育他的大山。这里的故土依然柔爽湿润,绿树轻拂,秀草青葱。然而,这一切在他眼中只是暗淡的灰色。他现在想见又怕见的的是他的父亲。他辜负了父亲多年的厚望,父亲为了他弯了半辈子腰,但他还是没能飞出大山。亢牛无可奈何地向老家走去……
眼前却还是一座砖瓦房,如同一个老卫士站在自己跟前,瞪大眼睛审视这亢牛。亢牛像怀里揣了个兔子一样,着实慌。可又好似着了魔似的,颤颤的脚不住地向前挪去。前脚刚跨过门槛,正试图环视里屋时,一个瘦高的身影走了出来。亢牛的后脚似乎被牢牢钉在地上。随后一个长着针毡斑发,络腮胡须,面色铁青的汉子,正是父亲!老父亲似乎察觉到了儿子为什么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没等亢牛开口,老人家那深邃的眼睛向上翻了一下,随后便定格在儿子脸上。“这下完了,老爹生气了。会不会先给一巴掌,再是愤怒的呵斥……”亢牛在脑中胡思乱想。目光也变得十分脆弱,不敢与父亲的目光对视,一触即溃。
这时父亲的`大手伸了过来,亢牛立即紧闭双眼,等待落在自己脸上的巴掌。可那双大手却重重落在他肩上,并连续拍了拍他的肩。亢牛缓缓睁开眼,父亲的嘴中吐出几个字:“跟我来。”说着边向后院走去,亢牛缓缓跟在后面,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看看,这是我在今年腾出的地儿,准备种些苹果树,正好你来了,一起帮忙吧。”父亲指着一块空地说。亢牛轻轻咳嗽了一下,轻声回答:“好的。”
经过几天的准备和筹集后,父子俩选定了吉日动工。亢牛没种过苹果树,他栽的树苗又被父亲挖了出来。父亲将坑刨深,端端正正地栽下了树苗。“树也像人,需要在深厚地儿扎根,根基也要端正才长得好。”亢牛点了点头,也试着挖个深坑,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栽下,将父亲的话栽在心中。
对苹果树的保护和施肥等方面亢牛是个生手,甚至一点也不知道。这苹果树苗贪婪地汲取着它所需要的营养。一些天后生出许多枝来,亢牛正为这事儿兴奋,谁知道老爷子拿了大剪去剪枝。亢牛立刻上前阻止,父亲吼了一声:“懂什么!这些个小枝在抢大枝的营养!如果不把目标集中在主要的一点,而过分顾及烦琐的地方,别说是树,连人也会发展不均。”亢牛经这么一叱喝,心里突然领会了一些东西。
2.暂时性差异 篇二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这四条规则初次接触有盘根错节之感,为此,笔者设计了“差异判断图”来帮助判读,它将四条规则综合体现在一张以资产负债表框架为背景、以×为核心的结构图上,显示出每条规则的既定位置,以及各个位置的相对大小关系;箭头所指即是差异的方向,或可抵扣、或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所以这两步骤的表示依次排列在判断图的资产方;同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排列在判断图的负债方。其模式见图(一)。
◎差异判断图
我们依循判断图(一):
1.看资产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所在线段的箭头方向指向右方,右方确定的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其产生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依此类推,我们可以以图为指引轻松对其他三种情况做出判读。为便于大家初次理解这个图表的使用,下面完整地表述一遍。
2.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所在的线段指向左方,确定该差异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3.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所在的线段指向左方,确定该差异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4.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所在的线段指向右方,确定该差异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另外,两者比较的顺序任意变换,如用项目的计税基础去比其账面价值,按此图表同样可以方便地判读出来。
以上就是差异判断图显示地用于判定差异方向的全部功能意义。
为简化运用,我们可以将四个规则的差异关系用关键词来表达,分别就是:资产大于、资产小于、负债大于、负债小于。
◎差异正方形
差异判断图体现了四个差异的方向属性,是静态的。下面将其判断的动态过程用“差异正方形”加以表达,实现判断的可操作化。
差异正方形的总体结构如图(二)所示。其中,正方形是用于定位时的辅助坐标;四个角的小圆圈对应四个差异关系的定位;两条对角线,其纵向同为向图(二)差异正方形下,横向分左右则分别表示差异的两种方向,这样带箭头的线段称为判断线。
用差异正方形进行判断,其过程就是对小圆圈的定位,小圆圈的位置确定了,判断线的方向也随之确定了。小圆圈的定位顺序是:左右→上下。即:资产左边,负债右边,大于在上方,小于在下方。判断线的定向标志是:向左可抵扣,向右应纳税。
差异正方形判断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作出坐标:正方形;
②确定项目类型:资产在左边标记,负债在右边标记;
③定位:根据差异比较的大小关系标出小圆圈,大于在上方,小于在下方;
④定向:作出过小圆圈的对角线,此对角线的下方位置即是差异的方向属性。
下面把暂时性差异的四种不同差异判断做逐一的操作过程示范。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
①作出一正方形;
②项目类型为资产,在左边作出标记;
③为大于关系,定位于上方;
④作出过小圆圈的对角线。础(资产大于):
根据得出的判断线,按照“向右应纳税”的定向标志,即对角线所在的下方位置,确定该差异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资产小于):
结果:判断线“向左可抵扣”,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大于):
结果:判断线“向左可抵扣”,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负债小于):
结果:判断线“向右应纳税”,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以上所介绍的差异方向判断的两种方式,使用时可任选其一。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对独立,差异正方形是差异判断图判断的过程表达,前者是程序图,后者是原理图,差异正方形也可以用来做判断图的一种简化表示。
另外,观察差异正方形,在小于情况下,位于下方的两个项目的差异方向仍在本方位置;在大于情况下,位于上方的两个项目的差异方向是滑向另一边的。所以,差异方向(子)与项目类型(母)之间有如下规律:当是小于关系时,资产项目的差异仍在资产方,负债的差异仍在负债方,表现为子随母,即资产生资产、负债生负债;当是大于关系时,资产项目的差异产生在另一边的负债方,负债项目的差异产生在另一边的资产方,表现为子离母,即资产生负债、负债生资产。这样区分后就很容易识别,表现出位置高的不稳定特性,用形象的俗语说就是:小时跟屁虫,大了离家走。具体运用时就是:当看到是资产小于时,马上可以推出差异产生的结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负债小于时,得递延所得税负债;当看到是资产大于时,得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负债大于时,得递延所得税资产。
笔者相信,差异判断图除了用于差异方向的判断外,它的直观形式,还可以是所得税会计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进行有关表述和解析的另一种平台或载体。希望会计朋友们共同探索,为会计家园增添各异的色彩和乐趣。
◎实例说明差异判断图的判断运用
例1:甲公司于2008年末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并投入使用,原价120万元,会计上使用年限3年,税法规定为6年,都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所得税税率为25%。据此资料初始确认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
解析如下:
2009年12月31日
(1)期初账面价值=120 (万元)
(2)期初计税基础=120 (万元)
(3)期初暂时性差异余额=0-0=0(万元)
(4)期末账面价值=120-40=80 (万元)
(5)期末计税基础=120-20=100 (万元)
由上可知,资产的账面价值80万元小于其计税基础100万元,是资产小于的关系,可作出如图1的差异判断线,结果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6)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80-100=-20 (万元)
(7)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5 (万元)
例2:沿用上例资料,会计上使用年限6年,税法规定为3年,其他情况相同。
解析如下:
2009年12月31日
(1)期初账面价值=120 (万元)
(2)期初计税基础=120 (万元)
(3)期初暂时性差异余额=0-0=0 (万元)
(4)期末账面价值=120-20=100 (万元)
(5)期末计税基础=120-40=80 (万元)
资产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80万元,是资产大于的关系,可作出图2的差异判断线,结果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6)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100-80=20 (万元)
(7)递延所得税负债=20×25%=5 (万元)
例3:甲企业2008年因销售产品承诺提供3年的保修服务,在当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50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度未发生任何保修支出。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所得税税率为25%。
解析:2008年12月31日
(1)该项预计负债在甲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
(2)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500万元-500万元=0 (万元)
该项负债的账面价值50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0,是负债大于的关系,可作出图3的差异判断线,它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500-0=500 (万元)
3.暂时性差异 篇三
【关键词】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
一、有关背景论述
在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1994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意味着会计核算与税法开始适度分离,企业会计与所得税公计独立化的倾向初步显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所得税会计理沦中涵盖的值得研究的内容也日益丰富。2006年2月《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和2007年3月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布给所得税的管理、核算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也绐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带来厂新的挑战。因此,对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相关概念进行深人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正确理解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防范税收流失、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降低制度执行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相关联的两个重要分支,二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税基确立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方面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税收目标与会计目标存在差异,直接原因是课税原则与会计原则存在差异,具体体现是经济业务处理办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所得税会计的产生。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一个专门处理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其目的在于协调财务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之间的关系并保证财务报告充分揭示真实的会计信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是它的核心内容。
二、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剖析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来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其基本原理是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应当以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确认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并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由于暂时性差异是累汁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这使得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账户的外延大大扩展.本期发生和拉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其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这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更富有实际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优于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其他三种方法(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绩务法)。这是它被国际上公认为所得税会计方法发展方向的原因。但是,它也存在不足。核算程序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复杂性,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部分即“暂时性差异”和“计税基础”,准确计量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对所得税进行追溯调整是正确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
三、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暂时性差异问题的探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的暂时性差异与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账面价值是确定的,暂时性差异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计税基础决定,这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十分重要。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暂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计税基础是暂时性差异的核心,所以对计税基础的理解是实际运用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重中之重。
我国新准则直接借鉴了国际准则中计税基础的定义。将计税基础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一)现有定义的不足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一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一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代入到暂时性差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一(帐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即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相等。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是,资产项目的未来发生数可以确定,无限期的结转最终暂时性差异会变成0,但是负债项目未来的发生数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比如亏损合同,企业2008年签订的合同,预计2009年会亏损2000万元,在2008年做了200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上当期不予以抵扣,当期产生了200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但是当期不予以抵扣的2000万元不等于未来抵扣的就绝对是2000万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负债的计税基础的定义存在不足导致了对暂时性差异的推理出现了问题。
(二)对策建议
税法中所谓的计税基础是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一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说明计税基础是一个和收入、可抵扣费用息息相关的概念。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建议从对应税所得额影响的角度赋予负债的计税基础以新的定义:“在不包含永久性差异的前提下,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是当期税法确认的可抵扣金额。对于预售收入、所产生的计税基础是未来期间税法所确认的金额”,并从收入和费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佐证。
1.从收入的角度分析
对于负债项目中收入的确认,以预收账款为例。预收账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会计上未确认收入计税时一般亦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未来实现时会计和税法同时确认收入。
第二种情况是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按照税法规定应计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从费用的角度分析
对于负债项目中费用的确认,以预计负债为例,假设甲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承诺为本企业销售的产品提供两年的保修服务,800万元的保修费用在当年利润表中被确认,同时被确认为预计负债但当年未发生任何保修支出。按照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扣除。
4.离别是暂时的作文 篇四
离别是暂时的
闪电咬破天空的唇,我听到了天空失落的心跳.那透明的血从她灰白的唇边流下,向大地倾诉着她的委屈.
一个人静静伫立在繁华的桥头,看着人们带着雨具行色匆匆.我无法用双眼定格某个瞬间,因为这节奏太快,我跟不上. 六月,这这个狂燥的夏季里,离别霸占了我所有的神经.是谁说过,没有离别怎见得相聚最好?是啊,世界就是如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残忍地用另外一件事物来衬托它的美好,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完美. 天空,你为什么这样委屈,这样失落?是因为闪电哥哥和雷姐姐离开你了吗?
没有回答,只有雨在不停地下着,而且越下越欢,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抬起头,那颜色仍是我不敢面对的灰,灰得阴冷,孤独.我喜欢蓝的温柔,喜欢白的单纯,这样的搭配总使我心里感到一丝慰藉.
雨水浸湿全身,从发尖上滴下,从我落寞的脸颊滑落.那冰冷冰冷的感觉是那样地真实,真实得有些残忍.我们那盛开在发丝上的骄傲青春,竟如此短暂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如此经不起风吹雨打.看看那条小溪,汩汩地流着,勇往直前,义无返顾.很是羡慕它们的勇气.我们叛逆,却从来不懂得珍惜.往往失去后再追悔,才知道那悔恨是那样地深刻.思念会永远沉淀在记忆的沙漏里,慢慢地升华.
雨水流到嘴边,渗进嘴里.那味道,淡淡地,像白开水般恬静.也许,这就是离别的味道,是雷和闪电离开时天空失落的味道.那么深刻,像黑色的永恒.
雨停了,我不再逃避.鼓起勇气仰望天空,感谢她陪我失落,陪我难过.闪电和雷的离开是暂时的,就像那汩汩的小溪,分流是暂时的.它们总要涌向宽阔的大海里,只是要在它们各自走完不同的旅程之后而已.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我深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找到了自己的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吧!除了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洗礼,也许还会饱受离别的煎熬.但离别是暂时的,想尽快重逢,就努力地向梦中的大洋奔去吧.
5.暂时的反义词 篇五
暂时造句
电的`流动只持续短暂时间。
我们暂时在这里搭个棚吧。
那件事可以暂时搁着不管。
我暂时撇开她,给你写信。
你要暂时放弃这个念头。
这事暂时不要嚷嚷出去。
这至少使我暂时摆脱了僵局。
我们必须暂时进行整顿。
事情就暂时停顿在那里。
在这里,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
这事我打算暂时搁一搁。
他是暂时代理她的职务。
我们可能暂时会有麻烦。
此后蛮族暂时被制止了。
我暂时和婶母住在一起。
它暂时作为情报局重新出现。
我暂时寄宿在朋友家里。
我们将暂时用那个引擎代替。
我想我们暂时只能做到这一步。
这些美国人暂时似乎还没问题。
大风雪造成了交通的暂时停顿。
该服务提供商暂时不提供注册。
那辆旧汽车暂时搁置等待修理。
我将暂时告假,日后准时报到。
他为穷人提供暂时的安身之处。
我暂时还要秘而不宣。
暂时没有再遇上激流。
6.严爵·暂时的男朋友 篇六
我跟妳說分手不是个尽头 看妳都一天到晚很难过 多啰唆多少人都只会说 没有人敢牵起妳的手
妳需要一个人陪妳渡过 过不久或许不会继续走 说不透投入感情这节奏 从来就不是我能掌控
妳就是还没投降对妳的前男友 妳可以继续投我愿做你的篮板球 我愿意当你的篮板球
当一个暂时的男朋友
因为我是最关心妳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 我愿意当你的篮板球
当一个暂时的男朋友
7.如何理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与流向 篇七
一、暂时性差异的产生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 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 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 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 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1. 来源于资产、负债项目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
要理解暂时性差异首先要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俗来讲,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所认可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等项目的未来价值。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就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所确定的资产、负债的账面金额。税收法规的目标是培植税基、扩大税源或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 与会计准则的真实、公允反映企业价值这一目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差异, 二者的差额也就形成了暂时性差异。
根据“暂时性差异=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其计税基础”这一公式, 可以发现真正增加或减少未来所得税费用的就是暂时性差异, 事实上这一差额还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但在这里首先解释一下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在具体计算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时,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理解为未来税前可列支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等于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的,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等于其成本减去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税法可予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税法可予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因此理解负债的账面价值从税法的视角可分为两部分: (1) 不能税前扣除的部分 (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 (2) 可以税前扣除的部分 (未来不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负债在未来清偿时, 依据税法规定其账面价值中不予抵扣的这部分金额才是税法意义上的负债,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 而真正要计入未来所得税费用的是可以税前扣除的部分 (未来不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因此, 在所得税会计实务中不会出现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情况。
2. 来源于未确认资产、负债项目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
某些交易或事项因不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而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 但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 在未来期间会增加或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其账面价值 (即零) 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形成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 某些费用超过税法扣除标准的部分可结转以后年度税前扣除, 这能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了资产的计税基础, 因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3. 来源于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 虽不是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 但同样会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 因此也应确认为特殊项目来源的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亏损可用以后连续五年的税前利润弥补。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亏损, 在会计上没有形成资产和负债, 但能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了资产的计税基础, 与暂时性差异具有同样的作用, 可视同暂时性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 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性概念, 因为暂时性差异是可以来源于跨年度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 同时它又是在未来会计期间计税时可以调整的差额。与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永久性差异则只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当期所得税费用, 不会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通常在只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等。
二、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三种特殊情况
前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可能形成暂时性差异的情况, 但是只有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以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形式确认后, 才会真正对会计主体产生影响。也就是说, 只有会计主体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才会影响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鉴于不能确认的情况较少, 对于不能确认的情况本文采取罗列原则, 那么除这些情况以外便是应该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情况。
1. 免税条件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在该企业合并中, 因企业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而形成的商誉, 在会计上商誉的账面价值是大于零的, 但是由于该企业合并是免税合并, 所以商誉的计税基础是零, 商誉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不被确认的, 会计准则已作出明确规定, 这一差额不得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我们应注意, 在该企业合并中由被合并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等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必须先被确认, 并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形式计入合并成本, 最终影响商誉的确定, 而商誉自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不能被确认。相反, 在应税企业合并时, 对商誉后续计量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被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2. 除企业合并外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交易或事项。
除企业合并以外的交易或事项在发生时既没有影响会计利润又没有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了暂时性差异,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改变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对于由此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业务在我国企业实务中并不多见, 而由此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务中, 尤其以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可进行加计扣除的例子为代表, 对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是不被确认的。
3. 特殊条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如果投资企业可以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 而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该暂时性差异无须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成本法下,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只有在计提减值准备后会不相等, 该暂时性差异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权益法下, 暂时性差异主要是由于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损益和其他权益变动造成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不相等, 但是由于符合上述两个要求, 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是不应被确认的。
除上述三个特殊交易或事项外, 在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还必须满足:企业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 否则,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暂时性差异的流向
根据暂时性差异确认的条件, 我们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 但它们是怎样被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 真正对企业所得税费用产生的影响有多少?下面本文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揭示问题的答案 (如右上图所示) 。
1. 流入企业合并成本。
正如前文所述, 自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是计入合并成本的, 合并成本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最终影响了商誉的确定:若是正商誉, 商誉账面价值将变低;若是负商誉, 企业当期损益会增加。也就是说, 流入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最后影响了商誉或者企业当期损益。应注意, 若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而未确认, 购买日后12个月内符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条件的应予以确认, 同时减少商誉, 商誉不足冲减的, 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 上述假设不存在则应将暂时性差异计入当期损益。
2. 流入所有者权益。
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准则规定属于当期及以前期间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 由该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其变化都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流入所有者权益包括流向留存收益和流向资本公积, 在实务处理时应保持前后一致。该类交易或事项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或对前期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同时包含负债及权益成份的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计入资本公积等交易或事项。
3. 流入所得税费用。
除上述两个流向, 剩余的递延所得税才会流入所得税费用, 也就是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只是上述图形中最小的“影响所得税部分”。由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影响确定了应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即: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额) 。
在企业计算所得税费用时应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确认暂时性差异是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基础, 通过对暂时性差异的来源与流向分析可以对企业递延所得税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把握, 当然, 在具体确认和计量时还应综合考虑到特殊项目的特殊情况。
参考文献
[1].凌辉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不确认的特殊情况探讨.商业会计, 2010;13
8.台军,暂时性繁荣的七寸 篇八
格里芬认为,在军事能力方面,台军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相对于其战略上面临的挑战而言,如果台军在未来打算达成自主防卫的目标,那么在武器采购和人员方面都需要深入改革。
而挑战植根于从2000年开始的“台湾军事战略改革”。当时民进党的陈水扁击败了长期执政的国民党,继承了一支以陆军为核心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被国民党控制了近半个世纪,其战略重心是台湾岛的本土防御。陈水扁则认为一旦爆发台海战争,那么这个“国防方针”将会使台湾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工业区陷入战火,因此他提出了“决战滩头”的策略。这就需要台军部署空中和海上力量,深入台湾海峡执行作战任务,而且如果有必要还将先发制人,把战火引向大陆。陈水扁的这一战略最直接的障碍来自于华盛顿不愿向台北出售这一战略所必需的各种先进武器系统。因为在198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诺削减其对台湾地区的武器出口。
但布什的上台给陈水扁提供了一个突破障碍的机会。2001年4月,布什公开宣布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协防台湾。于是,到2003年夏天,经布什同意的一系列对台军售案的总金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随着美国对台军售的深入,台湾也开始对其军队结构以及相关的“政府”领导机制进行重大改革。2002-2003年间,台“立法院”通过了“国防法”和“国防组织法案”,这些法案在军队问题上建立了坚实的“政府”领导,在“国防部”内部建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监管台湾地区防务政策的几乎每个方面,相当于华盛顿的国防部长办公室。
当陈水扁当局要求“立法院”通过采购潜艇、P-3C海上巡逻机及“爱国者”导弹的180亿美元“特别预算案”时,在“立法院”占据优势的国民党予以了否决。此后在军费开支方面的僵局。也开始破坏华盛顿方面对台湾独立防御能力的信心。但台军还是向“建立一支可以执行各种离岸作战行动的部队”这一目标做了努力。当格里芬在2007年5月应邀观看“汉光-23”号演习时,他认为他已经看到了一些直接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了台军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
组建离岸作战行动
格里芬分析认为,从2000年开始,台湾的“决战滩头”战略已经拥有了多个作战目标。该战略力图将战场转移出台湾的人口和经济中心。而台军的建军重点也由陆军转向其他军种,这不仅是因为民进党领导人将陆军视为旧政体下的反“民主”要素,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对“军事革命”的响应。
在新军事革命中,战场的战斗主体无形中发生了转移——相对静态的、以陆军为核心的军队,在面对拥有强大的空中和海上力量的一体化联合力量时显得脆弱,而后一种军队模式也是中国大陆当前正在着力打造的。
台军面临的问题是,这场武装力量的结构重组需要耗费时间、金钱,并且人员和指挥体系结构上都要发生必要的基础性改变。台军的工作重心是“赶上信息化的挑战”,具体来说,就是所谓的“博胜案”,该项目计划耗资23亿美元,从2003年开始全力提高台军的C4ISR能力。
也正是通过“博胜案”,台军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了现实的了解——台军的飞机和舰艇不能有效地实现互相通信;士兵对电话的依赖程度远高于无线电,而且台军的“中央司令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JOCC)不能实时监控军队的作战行动。这些缺陷互相交织带来的后果是——“联合作战”的目标仍然是一场梦:没有手段分享数据,也没有一体化的指挥结构,台军的各军种除了各自为战外别无选择。这也意味着当战争爆发时,台军各军种投入战斗的序列将是空军、海军和陆军依次进入。
对于“汉光”演习,格里芬认为,2007年的“汉光”展示了台军C4ISR项目取得的一些成果。尤其是在为期5天的兵棋推演期间。推演的基本目的是制造出一个模拟场景——迫使军方通过台军部队的联合部署,对一个迅速扩大的危机做出反应。
兵棋推演假定了一个背景——2012年的某个时刻,台北“拒绝了北京方面提出的统一对话”,作为反应,“解放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这一假想正好捕捉到了当今台湾防务决策层最为关心的焦点。解放军以大规模的导弹袭击拉开了进攻序幕,而假想状况中的“两周”底线已经表明台北的担心——大陆将竭尽全力在美军介入之前就展开登陆作战。
兵棋推演假设解放军在对台进攻中采取了一种“两阶段”式战略。第一阶段是空中打击,解放军将全力摧毁台军的防空设施并对台政府机构展开猛烈打击。最近几年,大陆在“以台军防空设施为目标”的打击手段上投入非常大。即便台军的雷达系统不那么脆弱,但台军仍然面临着防空设施后勤支援极端匿乏的难题。许多地空导弹系统已经过时,而对台北来说,要从华盛顿方面获得备用的导弹是非常困难的。解放军将利用其对台军防空系统的压制,在台湾海峡上空建立空中优势。解放军已拥有大量第四代战斗机(苏-27、歼-11和苏-30),它们将成为攻台的主力。同时,大陆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到2012年时完成对剩余战斗机群的升级。这些中国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战机在台海上空巡逻之时,它们还将受到来自S-300PMU2地空导弹部队的支持,该型导弹能打击任何在台湾西海岸线上飞行的飞机。
解放军第一阶段作战的最后一部分,是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部队的部署和打击。这将摧毁台当局的政府设施并迫使台军寻求更坚固的掩蔽所。在攻击发生之时,大部分台军部队将躲避到台岛东海岸的掩体中,虽然兵棋推演的策划者假定台军将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他们认为保存大部分兵力是有可能的。
在演习的第二个阶段,解放军尝试对台岛展开两栖登陆作战,迫使台军不得不组建海空联合部队展开决定性的离岸作战。台军已经开始在东海岸组建自己的海空联合力量,对于假想中的解放军两栖登陆部队而言,它们只拥有一次打击的机会。在兵棋推演的策划者看来,此次演习中的倒数第二场战斗非常成功,解放军不得不重新集结并面对长期的地面作战。演习之后,台军此次行动的“副总参谋长”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强调了“在这场战
斗中”,由于大陆在潜艇和战斗机方面的优势,“我们的部队将遭遇巨大的伤亡”。同时,台军官员还宣布,由于他们已经部署了一种“战术岸基火力压制导弹”,凭借此武器使大陆导弹部队、雷达站和飞机场都陷入暂时性瘫痪,为台军赢得了一个绝佳时机,并由此“成功阻击解放军两栖部队”。这在华盛顿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专家认为,这种“战术岸基火力压制导弹”只不过是台当局对“雄风-2E”攻陆巡航导弹的“委婉”称谓。很多批评家立即对台军的这一想法提出质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丹尼斯·怀尔德表示,“台海两岸的任何一方发展进攻性能力,都会使台海现状发生动摇,因此对台海和平与安全并没有多大益处”。
尽管华盛顿方面批评声不断,但台北似乎将继续发展“雄风-2E”导弹或类似的导弹系统,为台军提供直接攻击大陆的能力。根据兵棋推演的假想,在阻击一场针对台湾的两栖登陆作战中,攻击大陆防空设施的能力将是最核心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台“国防部”认为,“汉光”兵棋推演证明了,如果解放军攻台,那么“决战滩头”的战略对于赢得战争胜利来说至关重要。格里芬在文中质疑了台军的兵棋推演,他认为台军是否将为其部队执行阻击作战而发展必不可少的作战能力,将是兵棋推演的预想能否在现实中获得胜利的关键。
军购频频受阻
即使战略制定得非常完美,但如果军队没有做好准备去执行这一战略,那么胜利也是空谈。格里芬随后通过2007年5月15-18日,台军一系列实战演习的分析,来论证他的观点。
“汉光”演习是台岛每年一度最大的实兵演习,也是台军士兵罕有的实弹射击机会。演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双机着陆——台空军F-16、幻影-2000和IDF战斗机在靠近台中市的一条主要高速公路上进行了紧急起降。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在机场陷入瘫痪后,台空军如何保护自身。
2007年5月16日在宜兰苏澳海军基地进行的演习也是为了验证阻击战的形式,台军方已经将“打赢未来有可能爆发的台海之战”全部押宝在阻击战上。苏澳演习包括2163名台三军官兵,演习内容是从陆、海、空联合作战平台向靶机或靶船发射一系列导弹。这一战术行动内容包括基德级驱逐舰在距离演习观礼台大约72公里出现,进逼苏澳港,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以及F—16、幻影2000和IDF战斗机联合发动直接火力打击。
演习的一开始是大获全胜,各种海军作战平台和所有空军战机都“无一例外”地成功摧毁了目标。不过,当台导弹部队在采用“霍克”、“小槲树”和“复仇者”导弹攻击目标时一再失败,演习状况突然急转直下“霍克”中程地空导弹在演习中相对较早“登台”,但其中一枚导弹在发射时失败。“小槲树”导弹在演习中发射第一枚时就发生了失误,导弹并没有击中其预定目标,迫使台军只能采用备用弹才完成演习任务。最糟糕的场面出现在“复仇者”导弹上,操作员两次尝试打击慢速低飞的靶机,但均告失败。
格里芬认为,在苏澳港发生的这些导弹攻击失败是一个暗示——如果台当局打算贯彻“决战滩头”战略,台军必须要更新其武器装备。而目前,台军还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这些差距中,首当其冲的是大陆正在提高的导弹能力。台“国防部”的评估报告称,从2000年开始,可用于对台作战的解放军弹道导弹数量已经翻了一倍。2001年,美国和台湾达成共识,从两方面对大陆的导弹威胁做出反应。一是强化C4ISR系统和其他政府手段的连续性。以保证即使遭遇到严重的导弹打击,也不会在根本上瘫痪台湾当局。二是采购“爱国者-3”导弹系统。“爱国者-3”导弹的采购最终被纳入到“特别预算案”中,于2003年底提交给台“立法院”,但直到2007年6月才告通过。因此在采购这一至关重要的防御性武器项目上台军又丧失了4年时间。
另一个让台当局头痛的是F-16C/D战斗机的采购。2007年6月,台“立法院”通过了一项数额达4亿美元的预算,用来采购美制F-16C/D战斗机,这不仅有助于台空军的重大装备升级,而且会对范围更广的“博胜案”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因为通过Link-16战术数据通信系统,采购新的F-16型战斗机将增加台空军可直接与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作战态势图相联的战斗机的数量。但是,台当局对新F-16战斗机的需求已经被华盛顿方面搁置。这是华盛顿方面对陈水扁当局计划公投而做出的政治反应。
军事采购仍将是台军提高其防御战略能力的最严峻考验。但是,装备并非台军面临的唯一问题。
2000年4月陈水扁第一次“胜选”之后,他所“继承”的是一支由40万义务兵组成的军队,这些士兵的服役时间在2-3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系统不公平、不必要而且腐败横行 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50%义务兵认为如果他们来自更富裕的家庭,就能够避免服兵役。与此同时,只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义务兵对台湾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陈水扁决定在分解征召系统的同时,着力建设职业化军队。台军裁军12.5万多人,义务兵的服役期也在近几年急剧下降,到2008年已经降至12个月。但组建职业化的志愿兵部队被证明是一件难度更大的事情。志愿兵的征募从2004年开始,但直到2008年2月为止还不到3万人。台军方曾经声称它们要在2008年实现“部队60%都是志愿兵”,但现在要达到这一比例的唯一途径就是将那些义务服役期满后又重新入伍的军官和士官计算在内。义务兵服役期限的降低导致台军的武器系统操作员将有很大一部分是那些只有两到三个月训练经验的新手,等他们熟悉了装备,退役的时间也到了,替换他们的将是另一批新兵,这对台军的战备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马英九曾在2007年9月表示,一旦他赢得2008年大选,将努力在3-4年内为台湾打造一支全志愿兵部队。从一支征召型的义务兵部队迈向一支职业化的全志愿兵部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且即使是在转型完成之后,台军未来很有可能会保留义务兵征召系统,以保持其后备人员的充足。格里芬明确指出对台北来说任务很明显,必须发展一种可靠的同时具备可操作性的武装部队结构,才能保证有经验丰富的老兵去操纵更精密的武器系统。
英国在台湾地区防御中的角色
在台湾加强军事实力的努力中,美国—直扮演着主动、联动的角色。美国作出“支持台军C4ISR系统的重大升级”的决定还要追溯到克林顿政府时期,在“台湾地区逐步拥有可靠的自我防卫力量”上,美国的利益将会比布什政府的最后任期更长久。
随着台军继续提高并测试自己的C4ISR能力,那么无论在台海危机中还是—场灾难后的人道主义救援中,台军作为美国一个“特殊的联盟伙伴”的可能性无疑将会得到提升。在“博胜案”中,台军已经获得了可以直接接入西太平洋美军C4ISR系统的能力,当双方协同作战时,可以实现发送与接收数据的双向互动。格里芬认为,如果美国打算继续巩固这一潜在能力,就必须提高台美双方的对话层级。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撤销已经长达30年的“美军高层官员访台禁令”,这样美军指挥和控制系统的管理者能够在台军联合作战指挥中心(JOCC)和战地司令部会见他们的同僚。
作为鼓吹中国威胁论,支持美国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美国专家之一,格里芬认为美国应该会继续支持台方的武器采购。随着台军试图承担更大的防御责任,华盛顿也将会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台方“正常”的军火采购应该被当作美国安全援助和销售计划中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处理,而不是当作一个工具,处罚或奖励台北在敏感问题事务上的行为。同样,对于台军“决战滩头”的战略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攻陆巡航导弹,华盛顿方面不应当予以阻止。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篇九
此刻我得请你作个决定,允诺自己今后绝不再自暴自弃,也绝不再自怨自艾。这并不是要你故意无视于所面对的困难,而是要你知道那种心态会阻绝你拿出改变人生的行动。
你要相信,纵使事情的发展有多悲观,我们都具有确实扭转的能力。别忘了,每个人都不免会碰上麻烦、问题、挫折或失望,我们怎样去面对,就注定会有怎样的人生。
在这里我要跟各位讲一个有关于此的故事。就在数年前,有一位年轻人想在音乐界发展,因而放弃了学业投入实际工作。一个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且又高中辍学的人,要想找份工作,还真不容易,最后他只有将就在一些较低级的酒吧中弹琴和演唱以糊口。
想想看,这个年轻人对音乐事业抱着那么高的憧憬,却终日得面对那些无视于他存在且喝得醉醺醺的酒徒,那种沮丧和屈辱让他难以承受。由于他没有什么钱,晚上只好在自助洗衣店里打地铺睡觉,幸好还有一位极其相爱的`女友安慰,使他还能撑下去。
可是有一天,就连女友也因受不了而离去,这给他的打击甚重,觉得人生毫无指望,因此决定自杀。就在要付诸行动之前,他联络了一家精神病院,看看他们能否给自己以帮助。
在医院里,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不仅不再沮丧,甚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觉得问题全是自找的,意志消沉无济于事,今后要竭尽一切努力,成为所企望的成功音乐家。
任何失望,都不足以让一个人自杀,毕竟生命宝贵,值得为它好好珍惜。就这么持续地努力,虽然未能马上见着回报,但最终他还是成功了。今天,他所作的曲子被唱遍全球每个地方,你知道他是谁吗?就是比利乔(BillyJoe)。
我们都应该时常记住这句话:上帝并未耽延,只是还在等待时机。因此别忘了,没有失败这回事,如果你的尝试不见效,那就好好从其中学习,以便未来能运用得更有效,最终必然会有成功的一天。
事实上,我就因为下面这两句话的帮助,得以度过那些岁月:
成功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于过去的经验,而经验又多源于错误的判断。
坚持到底!如果你有心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就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因为那是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10.中国影市现状是暂时性调整 篇十
多年来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业似乎正在遭遇“寒潮”。一方面,票房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今年上半年票房涨幅为2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8%,今年全年600亿元的总票房目标恐难实现。另一方面,在政策监管收紧的影响下,很多电影企业的资本运作也受到阻碍,例如万达院线最近宣布中止对万达影视的重组计划。一时间,出现了一些唱衰中国电影市场的声音。
但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的状况是暂时性调整,长远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潜力仍然很大,远未达到增长的天花板。在巨大的人口基数支持下,中国电影还有极大消费空间有待挖掘。中国观众的年均观影次数只有1次左右,相当于美国的1/4。各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正日益高涨,但这种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时候,观众处于有观影诉求但却无好片可看的尴尬境地。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在电影制作领域,中国电影内容质量提升的速度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很多电影尽管投入巨资制作,如最近上映的《封神传奇》,因创作上的缺陷遭遇了全民吐槽。电影作为工业化产品,不能苛求上映的部部都是惊艳之作,但也应不失标准化、类型化的基本水准。中国电影创作水准最终提升的高度,将从根本上决定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速度。
其次,中国电影存在发行模式单一的问题。几乎所有影片采取的都是“全面铺开”的模式,抢夺排片率,卻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电影的特点建立不同发行模式。这导致电影扎堆上映,竞争激烈,很多电影的市场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例如一些艺术电影,每每在商业大片挤压下败下阵来,落得在影院“几日游”的命运,等到影片口碑发酵扩散开来,观众已难觅其踪迹。建构多元化的中国电影发行体系,通过“长线发行”“渐进式发行”等创新手段使更多电影票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待成为未来中国电影保持增速的重要手段。
再者,中国电影未能形成区隔化的电影放映体系,局限了影院市场容纳的电影数量,也影响了影院的经营效率。截至目前,中国影院总数已超过6000家,银幕总数超过3.7万块,接近北美市场4万块的体量。但中国每年公映电影的数量为300多部,远低于美国的六七百部。归根结底,美国影院有意识对电影供应进行区隔是重要原因。例如,方圆1公里内的两家影院,除少数重磅大片两家都放映外,其他放映的电影可能都不一样。这既给了观众更多选择空间,也避免两家影院间的过度竞争。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一些热门商圈,业已出现影院数量过多、恶性竞争的状况,建立这种区隔体系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也将促进票房潜力的发挥。
总的看来,当前市场增速的下滑并不足以唱衰中国电影业,但值得业内警醒,过往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将越来越难维系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要进一步挖掘中国观众的观影消费潜力,需要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运营的精细化程度,解决上述的几大重要问题。
【暂时性差异】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研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