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4-10-2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共13篇)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二

一、灵活用脑, 淡化死记硬背

一般而言,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识记为主, 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那到底应该怎么样识记才会有好的效果呢?所谓死记硬背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机械记忆, 即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 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在数学教学中应淡化机械记忆, 提倡意义记忆, 即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后进行的识记. 数学只有真正理解了、明白了, 才能很好地记忆, 完全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

如教“认识年、月、日”时, 教师不应只告诉学生一年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 而应给出一张日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动脑思考,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印象更加深刻. 在记忆的时候也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为死记硬背的内容如果不经常复习很容易就会忘记, 而真正动脑思考过后, 这种记忆的模式就会在人脑中存在很长时间, 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记忆的方法而并非结果. 比如说记少不记多法, 或者是通过一段朗朗上口的儿歌来记忆, 或者用学生的小拳头来记忆, 等等.这些记忆的方法都会比死记硬背更让学生能接受. 教会学生思考比死记硬背来得更有效!

所以, 我觉得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 然后逼着他们去死记课本的知识. 数学是活的知识,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记忆的方法或者是解题的方法, 从而能从对一道题的理解拓展到同类型的很多道题的领 悟. 如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 很多孩子经常会忘记公式或是与其他公式混淆,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对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了推导过程, 即使若干年后, 学生忘记这个公式了, 他还能根据推导过程将公式回忆起来. 我想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一直把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当孩子们再次遇到问题时, 会回忆出过程并灵活地推导出方法.

二、学会阅读, 推动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特别对于小学生, 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变得聪明伶俐.

数学教学也应指导学生阅读, 数学不像语文, 它的阅读更多的是理解题意, 从一幅图片中或者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中找出相关的信息, 再整理这些信息. 数学应用题, 更应强调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要解决数学中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处理一些有用的信息, 而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信息, “通过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 ? ”当然对于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时可以这样问:“通过题中的哪两个条件, 能先求出什么? ”因为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有三个条件. 这样问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整合有关条件求出第一步, 这样第二步的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有些题目在阅读时不一定能一下子就能理解题意, 所以有时候可以通过数学中一些其他策略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比如,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题目: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出示这道题目后, 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信息比较多, 也比较混乱, 不知道该如何动笔解答,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策略理解题意, 引出“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数学阅读的目 的就是解题, 在刚刚那题中显然只浮于表面文字的理解, 对我们的解题帮助不大, 这时就促使孩子展开思维想象, 用一些更好的办法使问题直观明了化, 那在这道题目中, 作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其实, 这种策略的产出过程也就是孩子们的思维过程. 所以阅读能推动孩子的思维发展.

三、注重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

靠死记硬背肯定学不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让成绩差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新问题不太现实. 事实上每个小孩的智力都差不多的,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比如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问:“如果让你回家告诉爸爸, 自己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 你打算怎样说? 你用什么方法说出课桌的面积呢? ”学生面面相觑, 无言以答.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不知, 可能更多的还有就是害怕思考, 怕自己的思考不准确, 会引起他人的嘲笑. 久而久之, 大部分有勇气去思考的学生也被这样的学习氛围给压制了, 班级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

为何学生不愿意思考? 应怎么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第一, 要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 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不愿思考, 首先是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是思考的基础. 如上“统计与平均数”时, 可以以套圈游戏的形式导入, 出示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而后再复习一下统计图知识:“从统计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每名学生都认真观察统计图, 并积极举手回答, 因为是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了. 然后教师继续问:“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 ”学生犹豫了, 他们对这个问题还要思考, 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孩子思维水平的提升.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 ,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四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五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六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7.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七

关键词:学生,教材,课堂,思维能力

一、挖掘教材, 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通过对教材中资源的分析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合理运用、开发教材, 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有兴趣,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实践证明, 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不能实现有效的功能, 就看教师在教学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握教材。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把新教材的新理念体现出来。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 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便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及时将新知纳入旧知中, 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交流中, 教师要不断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上, 并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炼, 拓展学生的思路, 沟通联系, 使学生零散的感性认识得到提升, 使其自主实现方法的优化。

二、联系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大纲指出:小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所以, 教师的主要教学阵地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 还应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活。如《简单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片断:

师:马上要放暑假了, 学校想组织同学们去旅游, 有4个地方可供选择 (图片出示:绍兴、莫干山、舟山、西湖) 。你们认为学校应该组织到哪里去?

生1:绍兴, 这里是鲁迅的故乡, 我喜欢。

生2:去莫干山, 那里的山好美。

……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 让我如何作决定?

生:看一看哪些人同意去的地方多我们就去哪里。

师:你们想办法统计一下好吗?

(同学们忙开了, 有了结果)

师:你们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接下来, 教师把统计结果做出来, 然后鼓励大家把统计结果化成统计图, 这样送给校长看了, 校长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大家的意愿, 一高兴就会让大家去的。接下来, 大家一起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在这节课里, 教师把教材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情境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 也是大家愿意去做的事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从而自己的观点也得到了表达, 在同学们面前的困难一下子得到了解决, 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你们认为学校应该组织去哪里春游?”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联系, 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学生不仅会愿意借此事情去学习,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都去积极主动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科学性、探究性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 这是启发学习的一种方式, 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运用这种裴斯泰洛齐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能准确、恰当地进行提问, 则可以很快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注意力集中, 求知欲望也会不断激发。这一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也是一个学习的阶梯, 能引导学生从这里走向知识的殿堂。

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励学生思考, 提出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寻求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艺术性的, 教师的提问要在平静的课堂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让他们的思维时时处于活跃的状态。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对于提问进行认真的研究, 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问题简练、生动、有趣, 能牵动学生的心。

总之, 小学生思维很活跃, 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和课堂,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 以及课堂上科学、合理的提问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孙芝平.基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究[J].学生之友, 2012 (3) .

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说,数学教学中除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

二、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首先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我认为,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 60-25=35 ;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 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 开阔了学生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创设一种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缩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静态的应用题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自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培养。如: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本学校的情况设计应用题。例如: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6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49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创设情境,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设置这样一道题目:教师拿些糖果到教室,然后给其中一个学生12颗糖,现在让同学们说说如果给另外一个同学的糖果是这个同学的三倍但要少8颗。然后这两个同学要把自己的糖和另外两个同学平均分享,问这两个同学分别应拿出多少颗糖?在这其中,通过情景的设置,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的能力。

三、 精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手,注意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展开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通过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兔子(白 兔8只,灰兔2只),让学生自己根据白兔和灰兔的只数,利用分数除法的意义进行质疑: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已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灰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比灰兔多几分之几?……, 将学生的问题通过黑板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哪些是你已经学会的,那些是不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懂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材料的发散性质疑,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整节课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提问中探究。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放开,才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研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巧设练习,渗透教学思维方法

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九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1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编写代码操作总找不到感觉,经常是出了错找不到原因,纠正过后还是屡次再犯。针对这一现象,我仔细寻找、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模仿,却不曾深入理解,编写代码出错找不到原因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成熟,思维不够严谨,造成程序结构不清晰,出了错误也无从查找,更别说辨别与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建立清晰的结构化编程思想,用正确、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解决问题。

1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G623.5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问题的设计

思维的发展是通过问题进一步的引发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门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学习到相应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思维学习的过程。如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比较灵活并且能够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并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的综合、判断等进行学习相应的知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丰富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以便更的理解所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纯理论知识学习可以采用讲解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负责的部分,这样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进行新知识到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了解学生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针对性的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逻辑性思维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知识点。在解决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年龄以及知识基础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有针对性的准备练习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适当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以便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并能够在逻辑思维方面得到相应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练习题的准备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题,基础差的学生就选择相应比较简单的练习题,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就结合一些中等题目的练习题,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则会选择一些拔高型的题目,以便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针对性的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准备练习题,以便取得较好对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 学周刊,2012,23:66-67.

[2]高斐.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4,36:197.

[3]李桂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学周刊,2014,32:112.

1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创新能力

好奇心人皆有之,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学生才会去主动学习, 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会有基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这种基础的心理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思维能力。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 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 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 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细心引导, 在课堂情境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并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地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 可以解释为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并完成学习目标。而这种自主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需要学生具有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难题的能力。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面对问题时, 学生只有主动发问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疑问, 才能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 让学生大胆地问, 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 不管好与坏, 对与错, 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抓住学生发问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自信心, 使其逐渐将这种主动质疑思考变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加强师生多元互动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所采取的任何方式都不及学生自发产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因此, 教学中要避免死板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起到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较强,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 当一位同学回答出一种解题方式后, 教师可以用“谁有与他不同的方法?”或者“谁有更好的方法?”等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你追我赶”、“智力赛跑”、“勇夺小红旗”等个人和小组知识竞赛, 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锻炼思维能力。

四、锻炼学生目标检测, 焕发课堂教学活力

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现高效课堂, 这就要求在课堂中体现达标检测价值, 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思维能力。每一次课堂教学都要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 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 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主动调动思维运转, 通过对目标的检测来帮助学生查找知识盲点, 完善知识结构。在对班级管理中, 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目标检测方向, 通过阶段性的目标达成激发数学思维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进阶学习小组, 通过不同方式的测试手段, 引导学生互助合作, 从而交换想法、发散思维。

五、培养学生总结意识, 拓宽学生思维能力

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进行理由阐述和结论验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灵光乍现的想法总结成思维方式。总结是一种学习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 它与求异思维并不矛盾, 只有将每一次思维火花碰撞产生的想法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总结,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才能为下一次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础。每一次课堂讨论, 每一道习题解答, 每一次课堂总结, 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总结和表达时间, 让他们完整地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

六、结语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习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 2013 (9)

[2]安振玺.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1)

[3]张平.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 2011 (29)

1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三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维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来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4-2

阅读教学通常由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大板块组成,下面笔者将围绕阅读教学的模式,结合阅读教学实例片段说明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高阶思维活动任务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着眼标题或插图,思维开启,培养学生预测和探究能力

根据人的阅读心理,拿到一篇英语阅读文本后,首先关注的就是标题和插图,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不管是标题还是插图,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可以帮助读者预测文章内容,降低阅读恐惧,激发阅读兴趣。因此,这两者都是可以巧加利用来助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教学片段1】 译林版《英语》五上Unit 6 My efriend Story time板块

文章围绕efriend展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让学生针对文章题目进行自由提问。

T: Look at the titl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 What is “efriend”? Is that “网友”?

T: Bingo!How do efriends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S1: They write emails.S2: They chat on QQ.S3: They chat on Wechat.T: Right.Internet makes people closer.Any more questions?

S4: Whose efriend?

S5: Is the efriend a boy or a girl?

……

文章标题就像一个磁力场,教师只是轻轻抛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纷纷被吸引到标题磁力场周围,充分发挥预测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低阶的问题却引出了学生复杂多元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是互相转换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提问,注重问题的质量,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有品质。

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播放文章录音,要求学生记录下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进行标题导入时,问题数量不宜多,而且要紧贴语篇的主题或最重要的信息,另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样的思维碰撞才有意义,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实质发展。

二、关注语篇整体,思维整合,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对细节问题过于关注,而忽略了语篇整体性。我们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篇章概念,培养学生从宏观结构去理解文章,从整体上去把握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对语篇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敏感度。在此过程中,思维贯穿语篇进行提炼和整合,阅读教学效果势必得到提升。

【教学片段2】 译林版《英语》六上 Unit 8 Chinese New Year Story time板块

教师是这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的:

1.Listen and choose.用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

A.Anna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B.Annas greeting for Chinese New Year.2.Read and order “What is Annas plan?”

30秒快速阅读,根据文中有效信息完成课本第80页的图片排序。

3.Read and circle 圈出文中表示春节时间段的词汇。

4.Read and underline “Whats Annas plan on each day?”

5.Complete the form and try to say:

Anna is going to...before Chinese New Year.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Eve.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Day.Anna is going to...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6.Read the story.7.Try to retell the story by the table.8.Try to write “My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以促进最后写一写自己的新年计划,教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来进行文本解读,不论是一开始以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图片排序,还是圈出描述春节时间段的词汇和根据表格关键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复述,都引导学生仅仅抓住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不仅帮助学生更有条理性地理解文本内容,还更好地达成了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可谓事倍功半。

三、聚焦阅读细节,思维渗透,培养判断、推理和质疑能力

判断、推理和质疑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关注自我教学的同时,应将目光投向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被动地获取信息、理解文章,那培养思维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是高阶思维的培养了。真正的阅读,应是读者主动的需求,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有价值线索的寻找过程,加深对文本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3】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7 At weekends Story time板块

在文本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判断四个句子的正误并在文中找出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句子学生判断起来并不难,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了文中的依据。

对于第四句,学生们有了不同的意见,原文如下:

Su Hai: What does Helen do at weekends?

Mike: She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She sometimes goes to the cinema with her friends.究竟Helen喜不喜欢舞蹈课呢,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T: Does Helen love dancing lessons?

S1: I think she loves dancing lessons.T: Why?

S1: Look at the picture.Shes very happy.S2: I think she doesnt like dancing lessons.Maybe her parents ask her to have dancing lessons.(也许是父母逼着去学的)

S3: Maybe at first she doesnt like dancing,but at last she loves it.……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或困惑引发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精心创设问题。“问题”的本身能决定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也就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的性质会对高阶思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这四个句子判断的设计可以说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前三个句子基本都是文表信息,要求学生找出的同时需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第四个句子是个亮点,也是阅读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更是对学生观察推理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文本表层信息,还应该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四、深入挖掘文本,思维拓展,培养想象和评价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兴趣去续编对话或故事的多种可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更是对他们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

【教学片段4】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Story time板块

在2014年译林《英语》五六年级新教材培训中,黄珍霖老师在故事最后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当Goldilocks看到三只熊后又发生了什么,你能想像一下吗?学生们热情高涨,迅速自组小分队,一起商量着写剧本、分角色表演起来。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还你一个舞台。孩子们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有的最后熊和Goldilocks成了好朋友,Goldilocks还邀请三只熊到自己家做客;有的是Goldilocks不仅和三只熊成了朋友,还带着自己的朋友再次到熊家做客;还有的是Goldilocks逃跑后还一直留恋三只熊家的汤和床,又一次冒险进入三只熊的家……

作为故事类型的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除了消化文本内容外,学生们更渴望自己做编剧做导演做演员来呈现不一样的故事发展。在进行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落实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他们的语言势必要跟上,思维的培养最终落实到语言的发展。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否真正落实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基本技能、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学生心理认知等多方面,我们在实际操作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兴趣的激发为起点

我们在研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各种方法,不论是哪种方法的实施,都是要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的。试想一个学生连阅读一篇文章的兴趣都没有,他怎么还会跟着教师的方法一步一步走下去呢?安凤歧(2004)认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学生以个人意愿愉快地进入阅读,他的思维自然也是欢快乐动的,因此在这样良好的心理阅读氛围下就更有利于高阶教学活动的开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学生的主体为根本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纯粹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因为阅读教学是一项需要技能支持的双边活动,既要老师教,也要学生学,两方面必须同时发力,效果才有保障。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代替,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万不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更不能为了看似流畅完美的课堂而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3.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教师的助推为保障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概括下一篇:关于冬至的俗语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