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共4篇)
1.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篇一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要求】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学习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学习难点】纸币
自主学习: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1.商品:(1)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 和。(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和。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 的属性。②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2.货币:(1)产生: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 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 __________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以 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2)货币的含义与本质:①含义:。
②本质:。即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含义: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 的体现。
②货币有哪些职能?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和。【重要提示】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A.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 的职能。
B.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的职能。
3.纸币(1)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的价值符号。【重要提示】①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由市场形成。(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3)纸币发行应遵循什么规律?(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①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 的现象。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出现。②危害有哪些?
【温馨提示】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课堂探究案】
考点练习题:
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价格 D.交换和劳动产品 2.2013年3月14日,中国捐助日本的第一批价值3000万人民币的赈灾救援物资抵达东京羽田机场的国际物流中心。这里的救灾物资
A.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一般等价物 B.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份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消费的
3.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学生小符就是一种叫“换客”的时尚一族。他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换客”所交换的物品()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C.不是商品,因为购买它不需要货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是二手货
4.荷兰艺术家霍夫曼的“大黄鸭”风靡全球,但它的原创性问题近日成为焦点。有中国网友发出了这个疑问:与洗浴黄鸭玩具同样的形态,体积放大了以后版权就能归艺术家所有?下列对知识产权认识正确的是()
A.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价值 B.是商品,因为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
C.不是商品,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 D.是商品,因为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考点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5.货币的本质是()A.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劳动产品.等价物 D.一般等价物 6.下列关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B.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C.商品交换必须要以货币为媒介 D.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流通的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这个公式说明()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②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货币”是“惊险的一跃” ③买和卖这两种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 ④买和卖同时进行,一次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黄金作为硬通货,至今仍是各国货币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2月底,世界黄金协会公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统计数据库的最新黄金储备排名表,显示出世界各国(或组织与地区)截至12月中旬的官方黄金储备数据,美国依然是世界黄金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内地黄金储备总额世界排名第六,官方数据为1054.1吨。回答问题。8.上述材料中的黄金,是在执行货币的是()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贮藏手段的职能 C.支付手段的职能 D.流通手段的职能 9.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其本质是()
A.商品 B.价值尺度 C.货币 D.一般等价物
10.戴在人们身上的黄金饰品与珠宝店待售的黄金饰品相比,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A耗费劳动时间的多少 B.是否用来交换
C.它们都是商品 D.有一个没有使用价值
11.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该套纪念币在本质上是:()A.价值符号 B.商品 C.货币 D.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考试前,甲同学购买黑色签字笔支付现金2元,同时交给商家上次赊欠的笔记本钱3元。这里,货币先后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13.2013年11月,“当当网”14周岁,十几年来它的销售额连年翻翻,网上购物开始走向普通家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网上购物意味着电子货币将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B、网上购物可以节省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节约社会劳动 C、网上购物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银行业务的运作和企业的经营 D、网上购物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4.小许用5888元购买了一款笔记本电脑。这里的5888元执行了货币的_______职能。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小芳在超市购买一件打折的商品,其原标价为200元,实际支付150元,在本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为()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 尺度 D.贮藏手段
15.一位老师于2013年4月份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在聊城市阿尔卡迪亚小区购买了一套售价为38万元的商品房,首付了现金18万元,然后在20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0万元以及利息4万元。这里的38万元、18万元、4万元分别体现的是货币的职能()A.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B.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16.在“商品——货币——商品”这一流通过程中,货币履行了()①流通手段职能 ②贮藏手段职能③价值尺度职能④支付手段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5 货币与财富:
17.人们把和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是因为()A、货币是以金、银、铜等贵金属为制作材料的 B、货币就是商品,有价值 C、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D、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8 全国劳模徐虎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这说明:()A、金钱不是万能的 B、金钱不是财富的象征
C、要反对拜金主义 D、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简答题: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理解“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2.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篇二
案 新人教版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是全书的统领。后面所介绍的知识,比如人民的权利,政府的性质职能,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本框很重要。本框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含义、产生、本质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新特点以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本框共三目:
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这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时代的两次洪灾,不同的抗灾措施,不同的灾后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由此导入本框的内容。第二目“广泛、真实的民主”,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理论阐释。新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了国家的本质、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新型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特点,新型专政的特点。通过这一框内容的学习,要能够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为什么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这一目内容是本框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第三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主要介绍三点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三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表现,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容。
2、理解国家的产生和本质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本质,我国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的关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运用比较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结合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体会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国家制度的学习,提高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开开心心走进政治生活(投影)
图片一:“主题是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民喜过年”
材料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调整为1500元。
材料三:2010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温习旧知,探索新知)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经济生活的一些政策和规划。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本框的导入情景”共同感悟一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生活的内容)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思考两个问题:
①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时期)
②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其阶级利益服务,一是人民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回答。还可以增加19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过渡]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什么样的“国”,就有什么样的“家”。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广泛的、真实的民主
(三)联系现实、耐心求证、细致探究 1、国家
(看书回答)国家是如何产生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看书回答)什么是国家?其根本属性是什么?(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来理解国家的产生、含义和根本属性。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如:为什么要有国家?国家是干什么的?国家通过什么来表现它的存在?可以用概念分析法来理解国家的含义,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还可以通过设问:“国家保护所有人的权益对不对,为什么?”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准备一个国徽,让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有哪些事物,表现了什么?
(我国的国徽由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整个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让学生观察并表述出来,使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问:大家走过本地政府大门时,看到政府大门上有国徽吗?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注意到,可以引起学生的观察。)
[过渡]从我国的国徽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即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同时,对极少数的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所以,我国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我国的专政是新型的专政,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这一知识点要强调一下,让学生注意理解)
[过渡]由此可见,人民掌握国家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投影)
材料一:2010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政府部门;工薪收入的公民,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各种技术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总工会代表;地方财政或税务部门代表等。
材料二:浙江某村的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没有按照程序逐户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都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遂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并要求重新选举,县人大表示,该村这次选举违反了《选举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结果,在上次选举中落选的原村委会主任再次当选。
结合上面所学知识,谈谈这两则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两则材料说明,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本质,同时,也说明我国人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有法律保障。)
进一步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的还有哪些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回答。相关的材料很多,正面的、反面的都有。激起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从生活感悟知识,让知识回归生活。)
(3)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学生看书回答)广泛性表现在哪?真实性表现在哪?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实现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带着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入手;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模拟记者招待会)
美国国务院2005年2月28日发布《2004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的人权提出多方面批评,但报告没有提到自身的人权状况。报告全面批评了古巴、朝鲜、缅甸,尤其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人权,还对中国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提出批评。
你如何应对美国的批评?
(学生模拟政府发言人作出回应。把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激活思维,发掘潜能)
[承上启下]我国打击东突势力,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一方面内容?其与民主是什么关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与专政的含义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思考①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吗?
(我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但是,并非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民主制的国家才是。)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类型国家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这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过渡]我国通过对敌人的专政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所以,邓小平曾经说: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看书回答)为什么说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思考第7页下面虚线框里的问题。例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如何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呢?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合上面的内容说明,一方面强化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抓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述的能力)
3、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让学生明确新的时代内容有哪些。)
[评析]
本框的教学着重抓住两点:一是情景材料的铺垫、二是生活实践经验和课本知识的互动生成。
政治生活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较远一点,不像经济生活那么贴近和感性,而且本框是政治生活的第一节课,好比人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导入新课时,先以三则时政材料和大家都熟知的一副对联作情景铺垫,显得活泼有趣,希望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走进这一学期的政治生活,也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奠定了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情景可以起着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的一个过渡作用。
在正课的教学中,从情景导入到知识点的学习,都尽可能地通过设置情境材料来感知知识,体验知识。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用了教材上的材料“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因为高中生对这两次洪灾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对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有较好的帮助。有了这些感性的、理性的经验储备,再来思考相关的问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在讲到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时、都在材料上花了一番工夫。
对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怎样让学生直接感知,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很重要。如果口说无凭,就会失之于枯燥乏味、无激情、无效果。而通过一个小小的国徽,课堂氛围就不一样了。可能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更多地去思考,我国的国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现在,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明确了我国国徽的设计意图,也就清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还可以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也是本框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前,我国对人民的权利关注的越来越多,下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国民主权利的特点。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所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东西,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正如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生活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值得一提的是“模拟记者招待会”。首先有一个背景介绍,关于美国发布的《2004国际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横加指责。中美的人权交锋已不止一次了。如何去反驳,让美国无话可说,也让别的国家心服口服呢?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境地中,其实是一个“模拟实践训练”。对学生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能力、分析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都会得到培养提高。总之,学好这一框,要在现实情景的基础上,来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从而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即学习新知的过程),这就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新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互动,促进新知的内化。使学生的观念、知识处于不断的生成状态。
资料宝库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的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人民民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 7 家做主。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3.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篇三
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4.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识记 :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实质,二、【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三、【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探究提示:(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会发展。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从课本中的两幅图片,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方面的巨大变化。(2)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课堂探究:(1)“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这样,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说明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2)略。(4)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知识.最要求同学们维时要从自然界是发展的从知识整体性上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挂人类社会
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三个角度理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等关键词去理解发展的实质。
运动分前进的、上升的及下降的、倒退的两类,不可混淆。事物的运动只有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不是发展。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举例说明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1)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探究提示:(1)说明事物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2)略。
教材设专家点评讲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课堂练习:简要回答怎样正确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1)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五、【板书设计】:
第一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3)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意义。
六、【课后练习】: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07-21
政治教案 第二课 第一框 第一目题10-02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练习题+答案07-04
高一新生开学语文第一课教案09-06
高一必修一政治总复习10-01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10-11
高一政治必修一总复习知识点分析08-26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07-06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5课11-17
高一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