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精选10篇)
1.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一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里的使用规则是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内容是否得体。”(选自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都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拿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问候语的差异
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的路人。他们打招呼的目的,无关对象,也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礼仪形式。而在中国,如果无缘无故的对这陌生人打招呼会引起人家的警惕,以为你有什么不好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一般不会理会陌生人,最多只是一笑而过,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一笑回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独特,十分贴近生活和个人,一般常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干什么啦?”或是“吃饭了吗?”“这段时间忙吗?”虽然用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确切的回答,因为它只是一种问候方式,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不代表问题本身。但是在西方国家看来,这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如果你一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他们往往会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所以,与外国人见面,最简单、合适的问候语是“早上好!”、“您好!”“哈啰!”等等不涉及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昵称更是只在亲密的人之间应用。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三、告别语的差异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希望他们能早日恢复健康。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指手画脚。一般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四、交谈的内容差异
中国人的交谈内容大都不拘一格,什么都可以说,关系越亲密,谈话也越贴近他人的日常生活和隐私。陌生人常会问些年龄、工作、交友等个人信息;朋友亲人之间更是常常涉及婚姻生活、孩子的成长教育、工作升迁薪资以及一些生活琐事。所以中国人的交谈是围绕个人生活的家常唠嗑,通过交谈释放生活压力,也增进亲情和友谊。而西方国家的交谈即使对于熟人也不喜欢过多的涉及隐私,他们对于个人信息十分在意。如果一见面就问他人(特别是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个、工作情况,会被视为不尊重。因为这些在西方国家是视为隐私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攀谈时以天气、着装、休闲方式为话题。在西方国家,天气多变,而且因为经济较为发达,人们注重生活方式,寻求自我放松,所以这些话题放在哪里都不会褪色。到国外旅游的人遇到老外天气实再合适不过的了。
五、餐桌语言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这到哪里都是硬道理。在中国吃饭是一件大事,中国人注重饮食,更注重餐桌气氛,虽然俗语有“食不言,寝不语”,但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宴会,人们在就餐时都不可能做到缄默不语。如果不是正式的宴饮一般都比较随兴,餐桌上可以聊很多话题,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即使是正式的餐宴用餐过程也是十分活络,劝酒、劝菜更是频繁。
在西方国家,餐桌上大声说笑是相当不得体的。在家里,他们也许会在餐桌上边看报纸边讨论时事,也许会安排一周的计划,也许会和孩子们交流,但不会大声笑闹。聚餐时也不会像中国聚餐那样,喧哗热闹,猜酒划拳之类的,一般都比较安静。吃饭时,礼让客人吃菜,问下味道怎样等,适当的开个小玩笑,调节下气氛。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若在进餐时不与邻座攀谈,倒有失礼节。特别是在正式聚餐或宴会上,在西方习俗中常用“Turn off your beeper and cellphone until the dinner is over.”“ Do not slurp soup or blow on hot foods and beverages.”“ Do not speak with food in your mouth.If you must blow your nose, excuse yourself from the table.”(引自《中西方table manners中表现的人文差异》)
在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请别人吃菜时往往会说:“没什么吃的,请随便”、“别客气!”,而回答往往用“哪里!这么多菜,够丰盛了!”在西方人们却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and try to talk to people sitting beside you.”在中国,当就餐结束客人要离开时,主人家常会挽留,西方国家却是告别。中国的客人即使对主人家招待的饭菜不是很满意也会夸奖菜色好吃。并不是虚伪,而是对主人家的尊重。而西方国家在感谢主人家的招待的同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主人也会乐于接受,而不像中国那样,陷入尴尬局面。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在餐桌语言上的体现。
六、请、谢谢、对不起的应用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请、谢谢、对不起”的使用频率很高,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会用到上百次。不管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位,在什么样的场合,他们用的得心应手。如:“Please open the door!”“Thank you for your help!”“Sorry,I don’t think so.”在打扰到别人时,他们会说:“Excuse me.”而中国人始终不擅长表达感谢和歉意,他们以行动来表示。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道谢会显得多余,对于自己的小辈,道歉会降低威信,他们拉不下这个脸。不像西方国家,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来交流。
七、褒奖语言的差异
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出自《跨文化交际学》)中西语言差异在褒奖语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1.褒奖方式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但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人普遍认为夸奖一个人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重点在于夸奖之后的进一步交流,而不在夸奖这一个细节上。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果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很容易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西方人的褒奖话语相对比,中国人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是很经常的。我们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你做事很认真!”“ 你保养得真好,一点都看不出年龄!”“ 你和妻子的感情真好!”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出自《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外貌。中国人,特别是女性在公开场合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有失体统,心情是喜忧参半的;而西方人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如果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十分乐意接受。
体重。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友谊。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好兄弟,讲义气”这样的恭维,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兄弟文化”,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没有的。而在西方这样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因为生存靠的是个人的能力,不是朋友义气。
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出自《褒奖文化的差异》)
3.应答态度的差异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西方国家的人们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这是对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中国人总是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交谈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虽然在西方国家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他们会觉得受到表扬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这是自己应得的。
八、肢体语言的差异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不一样的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身努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是不一样的。
安全距离
在西方国家,交谈式的距离是很讲究的,由场合和双方的亲密程度决定。根据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西方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他们重视自我的空间范围。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
肢体碰触
在西方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会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他们不喜欢别人抚弄自己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当众拥抱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许多西方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男人间也以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不过,在中国,男人之间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在西方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在中国,同性间的搭肩表示关系友好。(参考《中西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还有眼神的交流、笑的含义、握手、手势的意义等方面的中西差异,这里就不再讲了。重视肢体语言的应用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方面,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地区差异在语言上是十分明显的,了解中西的语言差异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人际的交往,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2.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二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教育背景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1.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日常见面打招呼, 一般都是关于吃饭、去处、去做什么事情等, 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一种亲切感。然而在西方国家, 这种寒暄方式反而会使对方感觉到突兀、尴尬, 甚至厌恶, 在他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是在“盘问”, 是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对于西方人来说, 日常问候只需一声“你好”或标明时间来区分的问候:“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又如, 尤为特殊的是, 英国人见面一般只谈论天气:“今天天气很好啊!”
在称呼上, 汉语中一般只有彼此很熟悉甚至亲密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则在很大范围内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英语中, “先生”和“夫人”是用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的。对于女性来讲, 十几或二十几岁称呼为“小姐”, 之间不分长幼尊卑, 已婚的可称其“女士”或者“夫人”。家人之间可以互称姓名或者昵称, 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所有男性长辈均称之为“叔叔”, 所有女性长辈均称之为“阿姨”。而在汉语文化中, 一定要严格分清老幼辈分等关系, 否则就是及其不礼貌的。
在告别语方面, 中英两种语言差距也较大。如医生和病人告别的时候, 汉语中多数会说“多喝温开水”“注意加减衣服”“好好休息”之类的话, 以此表示对病人的关切。但英语中这样的表达往往会被认为是唐突和冒犯, 西方人一般只是简单地用“请多保重”或者“祝您早日康复”等来表达。
2.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可见中国人是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的。中国菜肴素来讲究色香味形意俱全, 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西方国家则是讲究科学的饮食, 注重营养的搭配以及吸收。西方人的饮食多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健康状态, 似乎不太讲究色香味形意的搭配。
对于餐饮氛围, 中国人很享受喜庆热闹的氛围, 喜欢大家围在一起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很特别的礼仪,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则享受幽雅娴静的用餐环境, 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用餐礼仪, 强调文明用餐, 如在进餐时绝对不能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礼仪方面, 中西方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中国, 向来都是以左为尊, 地位最尊贵的客人要被安排在最左边的上座位置。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 女宾的席位要比男宾的席位稍高些, 男士要给自己右边的女宾拉椅子, 以示其对女士的尊重。另外, 西方人在用餐时要端正而坐, 他们认为低头, 弯腰或者用嘴凑上去用餐, 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餐时, 西方国家的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 而在中国的餐桌上酒却是是必备之物, 以酒助兴, 有时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教育背景的文化差异
教育是所有国家振国固邦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国家都着力发展现代化教育,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这其中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
就教育模式来看, 考试是当前世界各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然而, 考试在各国考试又存在很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各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深受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来重视考试成绩。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教育, 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张提供了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受种种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就美国而言, 美国的基础教育及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尤其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将“应试”作为学习的目标。
就国际数、理、化“奥赛”而言, 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无疑超过了任何国家。某位参赛选手在“奥赛”中获得了金牌, 其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学校地领导和教师们为其组织了隆重的仪式并全程拍摄, 此段拍摄在其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相比之下, 美国教育对此事要很漠然得多, 有甚至连相应的正规辅导也不进行, 这仅仅被看做是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日常测试。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经验, 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 10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教授还通过他所指导过的中国研究生总结了中国学生的某些共性: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一到实验室却不知所措。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用一个生动事例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一个将上海交通地图背熟了的外地学生和一个完全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本地学生进行有关上海交通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在考场上, 外地学生的分数遥遥领先, 当两人进入上海市内交通中进行实地比赛时, 外地学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能成功, 而上海学生却能轻车熟路地达到目的。
就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数的提高而轻视人格的塑造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不可能有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和人格本位, 培养出的只能是分数本位。
基于以上差异, 经过反思, 我们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其一, 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不等的现象。强是指我们过多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传授和牢固, 过多强调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而有效。弱则是是指我们对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其二, 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
其三, “高考”统天下的选拔人才方式必须改革。这座独木桥狭窄的无法容纳各类人才, 尤其是那些个性鲜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
3.浅谈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 篇三
关键词:教育目的与性质;教育方式;教育考试制度;异同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实际上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而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布尔迪厄在《再生产》中认为教育最基本的内在的功能是“保存、灌输、神化”文化遗产。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背后所蕴含着的深层的文化意味。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微小的参考。
一、教育目的与性质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就教育的目的而言,历史上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类型:一种是要唤起神性(亦即唤起英雄品质或神话天赋);另一种是传授专门化的技术知识。第一种类型相应于具有神性的统治结构;后者则相应于理性的以及现代官僚式的统治结构。在这极端对立的两者之间则存在着各种教育类型,其目的无非是要养成学生的某种一定的生活方式。无论这种生活方式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但归根结底是有等级之别的。”
中国的教育类型主要是儒家教育,接近于韦伯所说的第一种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在中国长久以来就是与教育资格考试并行的一种仪式(正如我们西方的新教坚信礼一样)”,其教育目的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塑造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在他的眼中所谓“君子”就是具备了“仁”、“义”、“礼”、“智”、“忠”、“信”、“孝”等等这些品质的人,为了完成这个意图,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等重要的教育思想。而孟子也曾经讲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着,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不仅对教的人有要求,对学的人也有要求。而到了近代,受到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学者王国维指出,教育目的要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在西方,教育目的则接近于韦伯所说的第二种类型,是非常功利的,他们追求实际目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唤发人的天性,启迪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或者说,西方的教育试图训练学生的某一种能力,可以有用于行政机关、商业办事处、工厂作坊、科学或者实验室,以及有纪律的军队组织里。
实际上,中国教育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具有世俗的性质,深受着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比如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好工作,有一份好的收入。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一种自我修養的方式。这种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整个社会,而不是针对个人。在西方,比较注重个人教育的价值,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自由,再加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提高,这种功利性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
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教育目的和性质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各自的传统与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西不断地碰撞交流与融合,但还是有所差异,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二、教育方式
(一)学校教育文化
学校教育文化是在学校中,老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也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对话与交流的整个过程。这在中国和西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学生所用的桌椅都是面朝讲台,一排接一排,这样有利于学生听课,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在西方学校的教室里,学生们是围着桌子坐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或者是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发表讨论各自的意见,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或者说是“多个中心”的模式。在中国这样安排教室的构造,可能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死板教条,而西方的安排,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一些。
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中国老师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在那个小小的讲台之上,大多数情况下,一节课就徘徊在讲桌与黑板之间,表情也是非常严肃的,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大学时期还不是特别明显;而在西方,老师就参与到学生当中,不拘泥于三尺讲台,经常与学生交流讨论,分享一些观点。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的外教英语口语课和中国老师教的英语课,外教老师在上课之前会让我们做瑜伽什么的,而中国老师却没有,整堂课下来特别无聊;外教老师将我们分成小组,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才真正地参与到其中,而中国老师只是用提问的方法来和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主动回答,只有被点到名才会站起来回答,或者说中国老师连提问都不提问,直接从头讲到尾,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而学生也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算了。
最后,再来看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是坐姿端正的,这在小学和中学表现的十分明显,一上课老师就会说:“坐好!”然后小孩子就会规规矩矩地将手背后,坐得端端正正,要是有哪一个学生做的不好,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老师的行为;而在西方,学生们就比较随意了。另外,中国的课堂上,是要求安静的,老师会说“不许说话”、“不许交头接耳”等等之类的话,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专心致志的听讲了;而在西方,学生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不早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会被别人说到,但如果在中国一个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会被别的同学说成是“出风头”,因此,在中国的课堂上也就很少有人很积极地发表议论了。
这样看来,在学校教育这方面,中国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而西方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其实确与我们生活的大文化背景有关系,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尊敬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些思想,以至于小时候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而在西方强调“人人平等”的观念,孩子们和老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由此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很随性,把老师当做朋友来看待,老师也不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这样的话,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比较活跃融洽。虽然现在中国社会的教育一直在向西方不断地学习靠拢,逐渐地进行教育变革,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学习西方,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是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比如我们本科在学习《语文课程教学》这门课的时候,就提到了如何提高课堂氛围,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还有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论等等。
(二)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所以古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中西方的文化大背景下,家庭教育观念很不一样的。
首先,在中国的家庭里,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遍布的时代,一个孩子最多就能受到六位家长的宠爱,除了父母以外,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人,都说“老来惜子”,自然长辈对幼者宠爱倍加,从不让受一点委屈。导致了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以后,没有独立生存甚至生活的能力。而在西方,孩子在生下来以后,家长就会认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自己学会吃饭,自己学会走路等等,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们的零花钱,有时就是自己做家务活挣的。
其次,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认为孩子优秀了,家长就会很有面子,脸上很有“光”,因此家长总是“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硬是给他们报上家长们认为很有用的课程。而在西方,家长们是按照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作为中国的孩子,压力确实挺大的,在学校老师给的压力,在家父母给压力,弄得好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样。中国家长则是比较专制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这样才是好孩子。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西方家长会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中国家长则是责备孩子。
最后,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家长的观念或许已经在慢慢地转变,但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或者农村地区,还依然存在着老一辈的教育方式。这是由于文化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当然在西方也存在着文化与教育的不平等。实际上,这种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做到相对的公平。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我们也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尽量地做到相对公平。
三、教育考试制度
在中国,考试制度自古以来就有。“考试制度的最初迹象,似乎是出现在后来成为独裁制的诸侯国秦国,大约是孔子生活的时代。选官任职,基本上取决于军事上的才干。”后来汉代推行“任人唯贤”的原则,到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然后再到隋唐五代的一直沿用到清朝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以至于到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一些人才成为公共事业单位的官员。那公务员的考试试题来说,总共两门,一门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另一门是《申论》,《申论》实际上就是考查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很像,不过古代考的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而《申论》考的是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中国的考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完全具备经典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合于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所以韦伯将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概括为“文献教育”,这是由中国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西方,考试制度不是专门为了考查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美国,高中生要申请上大学,被申请的学校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还要看这个学生有哪些方面的特長或者是说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而在中国,以高考成绩来“论英雄”,成绩好就可以上个好大学,找个令人满意的工作。虽然现在国家正走在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的路上,纵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还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努力来完成。
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途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西方的教育传统文化做简单地对比之后,希望我们能够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纵然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受到众人的批评与谴责,但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依然在进步当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我们的缺点,也要看到我们的长处,吸取国外有效的改革经验,去其糟粕,形成我们自己的更加传统的教育文化。
注释: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128页。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129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1,第296页。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125页。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13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德).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高田田.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教育差异[J].文学教育,2012:62.
4.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 篇四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的`文化.培养具有自己文化个性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作 者:罗宏景 LUO Hong-jing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体育部,湖南,衡阳,421101刊 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年,卷(期):27(2)分类号:G04关键词:中国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 传统体育
5.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五
一.关于文化
中国由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始,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伦理观,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祖先崇拜,讲究后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我们这个国土之上生长起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内涵。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小丹尼斯对此就是一个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断。这个是家庭伦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医学上的差异也是让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刮痧治疗术。在法庭上,许大同说到中医的脉络,律师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实,别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即便是中医医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经络,何况时外国人呢?
按“百家讲坛”中王新陆教授的《解读中医》的讲座来说,中西方在开始的时候,医学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生活种积累起来的经验,都讲究整体论治,起初都是巫医不分。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后来才逐渐逐渐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西方从盖伦的《子宫图谱解剖》走向了实证论,走向了微观;我国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基础。
其实这部电影也可以让我们思索一下中医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由于中医学的时间长,且需记的特别多,悟性亦很重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经式微的中医学再度焕发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赢得普遍的认可,尤其显得艰难和意义重大!
可幸的是,中医学在治疗好些疑难杂症的疗效上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关注,它的个性化治疗亦逐渐受到了重视。
二.关于友谊
许大同的老板,本来去法庭时为了帮助其一臂之力的,但看到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伤痕时,缄口不再发言。由此也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认为他不够朋友,从法庭出来后直接辞工,还对那个老板兼朋友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看到这里,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而或多或少地给予方便。但许大同的那个老板加朋友的人不是如此,当他以为许大同虐待小孩时,不再帮其辩护。这是个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从许父口中得知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法时,不辞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证,为许大同一家的重新团圆和完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这友谊难道不足以珍惜吗?
在这个故事中,亦可看出欧美世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与中国人治的点点痕迹。
三.关于教育
说到教育,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开篇为许大同举行的庆功会上,小丹尼斯和老板的儿子干了一架,许大同要他向老板的儿子道歉,小丹尼斯没有接受,于是把小丹尼斯揍了一顿。在后来,许大同跟老板说,这是给他面子,但他的老板觉得很难理解。
中国人讲求个人自扫门前雪,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讲求己所欲施于人。同同是从自身出发,但一个是从所不欲出发,一个是从己所欲出发。这就让两个地域的人有了完全不同的观念。在影片中,护士发现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伤痕时,马上报案,其他人也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认为的虐待环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证,连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那个人同样出席,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对小孩好。想想咱们中国,会为了他人家庭因教育小孩而出庭作证吗?会为了这种不利己得罪人的事挺身而出吗?
四.关于脾气
法庭中,那个儿童权利保护中心的律师为了赢得官司,任意曲解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精神实质,终于激怒了许大同而让这事走向了诉讼。在此,引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暴躁正好掉进了美国的冷静陷阱里。
在这里,看到许大同被激怒得近乎失去理智的表现,我们观众可能都会深深地给予同情,而对那个律师厌恶之。
6.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六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7.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篇七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 中西文化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 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 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在这位教师看来, 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 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 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 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二) 中西方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 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去哪儿啊)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会引起误解。
(三) 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中国妇女和美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 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 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 这一点中国应向西方国家学习一下, 女性应受到极其保护和尊重的。
(四) 中西方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1) 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 凡事都以“大局为重”。
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 追求人权, 崇尚自由, 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 更谈何集体利益。
2)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异同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相反, 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 而是提倡谦虚。
3)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异同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2、不习惯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 对社会是否有用, ”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 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 一心为别人着想, 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 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方经济属于开放式的, 比较现实的。
(二)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受封建的经济因素尚未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 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喜欢“以史为镜”, 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 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 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所以中国人到现在为止都有一种顺从感, 自己的想法都不敢表达出来。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工商业、航海业发达, 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 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 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 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 受时间变化的影响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 人口很少, 生产力水平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亲族关系为基础, 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出现产品的剩余, 贫富分化和私有制, 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 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 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 我们显然看到了时间变化在其中的作用。
(四) 受思维习惯的影响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 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 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 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 (马恩选集) 。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 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 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 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 “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 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 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 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 当然了, 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以上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原因, 不管从哪方面说中西文化的差异, 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 人们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所以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 最终形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适应性, 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 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 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P78-8.
[6].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P101-105.
8.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八
一、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国各层次、各商务团体与西方国家、商务团体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商场如战场,若想在商业战争中取胜,就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笔者将比较论述中西方商务文化之间的差异,找出“百战不殆”的策略。
1.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人们依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学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华的文化特色:重宗族轻外族,重团体轻个人,重伦理轻法律,重义轻利(重面子轻损失)等等。例如,商务往来中,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向上级或组织上报,然后团体开会、群策群力地解决,而非个人私自解决;一旦出现纠纷,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制造舆论支持(伦理道德至上),在伦理道德、舆论支持取得胜利之后才会寻找法律援助。
西方文化,以美国为例,恰恰相反,重视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在出现纠纷时,首先会不留情面地用法律武器解决而非舆论支持。在西方人看来,只要自己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就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赞同或支持。美国人认为,生意归生意,不涉及感情,不注重培养商务“友谊”或“伙伴”关系、人际关系。
中国人向来注重团体,凡事从大局总体出发衡量,而西方人受分析性思维的影响,做事多从细节上考虑;中国人喜欢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人喜欢先谈细节,再谈原则;中国人看重先验理性经验,喜欢定性研究,而西方人注重实证及逻辑推理,善于定量化分析。
2.礼仪礼节的差异
中国人向来注重礼仪邦交,说话委婉、客气。含蓄、间接是中国人礼仪交往中最突出的表现,而西方人坦率、直接。例如,在接受邀请时,为了给足对方尊重和面子,中国人会说:“我尽量来(I’ll try my best to come)”。殊不知,在西方人看来,这是虚伪的回答方式,来就应该说来,不来也就可以用简短的回答表示,不必过长地解释理由,不必拐弯抹角。
二、商务谈判之策略
1.对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差异之谈判策略
(1)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在谈判桌上,中国人更多注重的是谈判结果是否为自己脸上争光而不是利益。这无疑会给对方提供机会,甚至有的西方谈判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一定要利用国民性的差异。正确看待差异性,有助于纠正自身缺点,加强自身谈判优势。
(2)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西方在“集体”与“个人”关系问题上相比较而言,中方注重“集权”,强调集体的责任、个人的权力,而西方注重“分权”,强调个人的责任、集体的权力。在谈判过程中,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身后却往往有一个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相应的权限)和智囊团(负责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风险很大。因此,科学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对谈判小组充分授权,有利于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
(3)处理好先谈原则还是细节的问题。在谈判之前,中方喜欢就原则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再谈细节问题,而西方人更注重先谈细节问题,对于原则性问题往往较为松懈。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许多成功的谈判事实告诉我们,始终坚持原则,就能赢得细节谈判的优势。
2.对于礼节礼仪差异之谈判策略
(1)处理好“含蓄”与“坦率”的问题。对于较为含蓄的中国人来说,西方人直截了当的谈判方式太粗鲁无礼、太没涵养;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谈判方式不直率,让人揣摩不透。因此,在谈判之前,应该加强对方文化的商务礼仪的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为成功进行谈判奠定良好基础。在谈判时,可以利用其坦率、豪爽的特点,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这样不仅不会遭到对方的反感,反而会博得对方的赏识,创造有利于谈判顺利进行的良好气氛。
(2)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对于礼仪礼节差异方面的策略,提前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思维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沟通障碍,便于谈判顺利进行。
9.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篇九
(一)西方饮食文化
蛋糕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
最早的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拥有,而他们的糕点创作则是蜂蜜姜饼以及扁平硬饼干之类的东西。慢慢地,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彻底地改变。蛋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来才慢慢的传入中国。生日蛋糕的由来
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带来好运驱逐恶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国王才有资格拥有的,流传到现在,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时,买个漂亮的蛋糕,享受众人给予的祝福。婚礼蛋糕的由来
婚礼蛋糕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蛋糕一词则出自英语,其原意是扁圆的面包,同时也意味着“快乐幸福”之意。
古代时富家子弟举办婚礼时,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而且也请来贺喜的客人们吃蛋糕。客人们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妇的幸福。
提拉米苏(Tiramisu)的由来(意大利)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几乎什么都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里,有“带我走”的意思,带走得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慕斯蛋糕(巴黎)——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于美食之都--法国巴黎。在鲜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风味的十数种新鲜辅料,在温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泽、结构变化丰富、口味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风味无穷,符合人们追求精致时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为蛋糕中的至尊极品。“法兰卡1876”
法兰卡1876是一家高档烘焙连锁品牌,集西式蛋糕、现烤面包、特色西点和时尚饮品于一体,崇尚精致优雅的生活理念。店面包含手撕包、北海道、提拉米苏、慕斯、现烤、等多种代表性招牌面包
(二)中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以中国传统食品饺子为例,饺子有意,大年初一五更吃饺子,象微新更替财源滚滚。冬至节吃饺子,传说不会冻耳朵。民间又有“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客人长来长往;“子系饽长寿面”预祝新娘早生贵子。饺子、面条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面食家”是在“法兰卡1876”的基础上进行的面食品牌文化的延伸。集中式面食水饺、面条、馄饨于一体,崇尚自然健康理念和精致时尚的面食文化,为广大市民带来饮食文化新体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起源上差异万种,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交替碰撞,饮食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西饮食文化逐渐融合。
10.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篇十
1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b)。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资源
2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a)的循环。A 地球与太阳
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3地理环境可能影响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部细节等较为细小的方面,对于其生灭的影响不大。(f)
4最近一次冰期结束后,中国进入(a)时期。A 母系氏族 B 父系氏族 C 奴隶制 D 封建制
5在中国远古时期,如果气候变冷,人类主要向(a)迁移。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
1一万年来,中国的气温明显上升是在(b)年前。A 9000 B 8000 C 7000 D 6000 2商末的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朝的衰亡。(t)
3元朝前期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有助于农业发展。(f)
4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c)。A 第二冰期结束 B 第三冰期结束 C 第四冰期结束 D 第五冰期结束
5近5000年中,中国第三个暖期是在(c)时期。A 夏商 B 魏晋 C 唐朝 D 元朝 1《易经》中象数之学的整体规定不包括()。A 足数则生 B 增数则长 C 减数则衰 D 极数则亡
2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DUI)
3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逐渐脱离是在(D)之后。A 明朝建立 B 清朝建立
C 闭关锁国政策确立 D 鸦片战争
4《易经》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展示其中道理的方式。(DUI)
5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A 不断循环的 B 横向发展的 C 纵向发展的 D 相互融合的
1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A 民族血统 B 地域特征 C 民族精神 D 国家领土
2日本的历法中,第二个公元纪年是()。A 明治纪年 B 昭和纪年 C平成纪年 D 大正纪年
3中国的阴历主要契合的是中国传统思想。()
4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5在朔日,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之间,地球的引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可能影响到人的自身状况。(dui)
1针对于西方来说,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选取的区域是()的产生区域。A 古希腊罗马文化 B 日耳曼文化 C 希伯来文化 D 基督教文化
2在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该文化影响到的全部区域的地理环境。()
3关于中西方文化核心区域的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东方和南方较为开放
B 西方的北部开放而南方屏障较大 C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较为封闭
D 西方北部屏障较多而南方较为开放
4西方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造成这个区域的民族难以互相交流,进而形成了很多比较小的民族群体。(f)
5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A 北纬30°-40° B 南纬30°-40° C 北纬40°-50° D 南纬40°-50°
1中国土地肥沃适宜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f)
2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A 太平洋暖湿气流 B 副热带高压带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D 温带季风
3中国中原一带属于()。A 硬叶林文化 B 针叶林文化 C 落叶林文化 D 阔叶林文化
4地形因素不仅仅会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也会对民族共同心理造成影响。()
5《尚书·禹贡》认为,当时土壤等级最高的地区是()。A 陕西甘肃一带
B 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区域 C 河南大部及湖北山东一部 D 湖北湖南大部
1选择家族中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考量人的智商,这样才能促进家族的发展壮大。(f)
2关于中国家族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家族主义反对帮派
B 家族主义提倡限制王权
C 家族主义的发展有利于遏制家长制的产生 D 家族主义容易产生党派
3西方商业文化倾向较强,促进了西方民族()的性格。A 追求安居乐业、提倡个人主义 B 追求安居乐业,提倡人定胜天 C 追求进取精神,提倡帮派主义 D 追求天下太平,提倡家族主义
4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中国农业文化倾向较强,促进了中华民族(d)的性格。A 追求安居乐业、提倡个人主义 B 追求安居乐业,提倡人定胜天 C 追求进取精神,提倡帮派主义 D 追求天下太平,提倡家族主义 提交作业
1古代西方对于遗产主要采用均分制。()
2中式的民主强调(c)。A 以礼为本 B 以德为本 C 以民为本 D 以法为本
3西方的帮派主义不提倡()。A 限制王权 B 契约精神 C 党派分立 D 以民为本
4中国古代王权的强化其实是中国文化中家长制的体现。()
5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1辜正坤教授认为,文化先进的民族更容易征服文化落后的民族,这是促进世界文化进步的方法之一。(2不属于中国儒家价值系统的是()。A 智 B 恭 C 廉 D 德
3中原文化强调礼治为主,法治为辅;西方文化强调法治为主,礼治为辅。(f)
4中华文化中的“爱”的根源来源是()之中。A 忠 B 孝 C 仁 D 义
5西方文化中排名首位的因素是()。A 理智 B 利益 C 勇敢 D 博爱 提交
1辜正坤教授认为,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说,避免鸦片战争悲剧的途径是()。A 增强武化程度 B 提倡技术之上 C 降低道德文化 D 以上都正确
2马克斯主义被(b)所接纳利用,成为拯救中华文化的方法之一。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以上都正确
3全盘西化派产生于戊戌变法时期,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抗侵略。f
4中国不受列强欺负的方法应该强调(c)。A 长期性 B 整体性 C 节制性
D 以上都正确
5理想西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彻底,契合的方面远少于现实西化派。(f)1.严复确定翻译出版《天演论》的主要原因是()。A 内容逻辑严密 B 作品流传广泛 C 社会情况需要 D 译者专业所在
2赫胥黎认为,伦理上最好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是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宇宙自然过程(b)。A 一致的 B 对立的 C 互相促进的 D 毫不相干的
3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是因为有了(a)。A 伦理 B 智慧 C 力量 D 合作
4《天演论》中提出的关于反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的方法至今看来依然是有积极意义的。(t)5《天演论》中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内容是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自行添加进去的(t)
1西方文字意义上的“文明”主要强调的是(d)。A 道德成就 B 物质成就 C 思想成就 D 技术成就
2辜正坤教授认为,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会阻碍德行的发展。(f)
3根据辜正坤教授的考证,在传统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商朝属于(d)。A 原始社会 B 氏族社会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4古希腊罗马创造文明的主要群体是()。A 贵族阶级 B 统治阶级 C 市民阶级 D 奴隶阶级
5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d)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1大体上看,秦朝以后的朝代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的态度是(b)。A 支持 B 反对
C 先支持后反对 D 先反对后支持
2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隶农、隶工等称呼证明中国古代是有奴隶的。()
3中国历史上确定存在的是奴隶现象,而非奴隶社会。()
4几千年来,中国皇帝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 分权与集权的平衡 B 科举与举荐的平衡 C 权力与制约的平衡 D 政治与经济的平衡
5东汉时代的奴隶与西方古代的奴隶差异在于(c)。A 是否有人身自由 B 是否有隶属关系 C 是否有较高收入 D 是否有劳动创造
1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F)
2辜正坤老师认为,中国有周期性的南北战争主要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T)
3辜正坤老师认为,中国没有产生大量的奴隶的原因是受到()思想的影响。A 家族主义 B 安居乐业 C 个人主义 D 天下太平
4清朝八旗子弟要参与科举考试时,()。A 可以优先录用 B 可以直接录用 C 没有参加资格 D 与他人权力相同
5中国古代对于官员着装、行为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 彰显朝廷气度 B 区分官员品级 C 做出表率作用 D 约束官员行为
1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c)。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B 西方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C 中国主流思想对阴谋诡计持否定态度 D 西方主流思想对阴谋诡计持否定态度
2艺术强调个性的创造和表达,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F)
3古代史书因为受到当政者意志的影响,主要记录大量有利于社会安宁稳定的事件,而会忽略一些灾难。(f)
4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中的“党”指的是()。A 以自身小团体利益为重的群体 B 持有共同政见的群体 C 具有相同背景的群体 D 政治对立中的群体
5关于格律诗,说法正确的是(c)。A 格律诗最盛于唐宋
B 格律诗不存在生命周期 C 格律诗包含不同的格律
D 格律诗的格律通用于不同的时代
1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同观念会造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不存在的。()
2语言文字最关键的四个方面不包括(b)。A 语音 B 语调 C 语法 D 语意
3形声字可以同时表达形象和发音,是汉字自创造以来所特有的传统特色。()
4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的控制。A 语言文字结构 B 文化结构 C 文学传统 D习俗传统
5西方文化中倾向将象形文字符号化是因为符号化后()。A 视觉上更为美观 B 交流上便于沟通 C 政治上统治需要 D 书写上节约时间
1.西方印欧语系的特点决定了西方的文学更倾向于()的风格。A 叙事性 B 议论性 C 华丽性 D平实性
2汉字的象形特点有助于训练人的(a)。A 形象思维 B 逻辑思维 C 线性思维 D 抽象思维
3中国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很少会出现篇幅很长的诗歌。()
4中国汉字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文学更倾向于()的风格。A 叙事性 B 议论性 C 华丽性 D平实性
5西方印欧语系的特点会着重培养人的线性思维(f)。
1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记忆书写速度特点是(a)。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更快 D 更慢
2在思维方面,受到语言的影响,中国人更倾向于()。A 二元对立性思维 B 偏颇极端性思维 C 多向发散性思维 D 整体综合思维
3索绪尔认为,语言文字的任意性是语言学的根本所在。()
4西方语言更为抽象,所以文字的产生和变化就有了必然性。()
5中国的思维形式映射到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d)思想。A 仁义 B 礼法 C 和谐 D 中庸
1根据辜正坤教授的理论,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学者往往比西方学者博学的原因在于(c)。A 中国文化更为开放 B 西方社会性格影响 C 中文表达较为简短 D 符号文字理解更难
2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诗作过程中容易把译文变得更加()。A平实 B 口语化 C 华丽 D 书面化
3中文能够较为简短地表达特定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人记忆力的发展。(t)
4日本文字的特殊之处在于()。A 既非象形文字又非符号文字 B 象形文字转化为符号文字 C 符号文字转化为象形文字 D 符号化文字和象形文字并行
5相较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缺少的是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t)
1影响印欧语系语言押韵的音节是()。A 单音节 B 开音节 C 多音节 D 闭音节
2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可能同时包含单音节和多音节。()
3玄奘法师提出五不翻原则是因为一些梵语中的词汇没有对应的中文词汇。()4中文的语音特点是()。A 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 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 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 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5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是(b)。A 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 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 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 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提交作
1中文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单字来表达新的事物,避免创造过多的新字和发音。(t)2中文的在语义上的特点是()。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3相较于西方,中文受到语意的影响体现于它更具有()。A 哲理性 B 清晰美 C 定义性 D 综合性
4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5文字的含义包含诱导性和暗示性,可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1关于词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中文不存在性、数、格 B 中文词法上更为严谨
C 印欧语系语言不存在时态、语态、前后缀 D 印欧语系语言词法上更为随意
2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真理,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3关于权威学者或舆论的话语结构,说法错误的是()。A 可能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B 可能对人的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 对这些抱有质疑态度才能彻底解放思想 D 能够促进民族思想地发展
4关于催眠术,说法正确的是()。A 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B 被控制的人做出行为时是可以感觉到被控制的
C 催眠性的语句只有被充分相信了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D 任何人都有自由使用催眠性语言的权力
5不同于印欧语系,传统的中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系统。()
1中国古代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最可能采用的方法是()。A 逻辑分析 B 亲身体验 C 科学实验 D 理论推演
2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c)的特点。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3西方的科学搜到语言语法严谨性的影响,更倾向于逻辑性的科学。()4受到语法的影响,中文具有(b)的特点。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5德里达认为,印欧语系的逻辑性可能会造成人的思想的机械化。(t)1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可能引导文化向(d)发展。A 逻辑型 B 抽象型 C 理智型 D 理论型
2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f)3中国现阶段数量最多的文字类型是(d)。A 象形字 B 会意字 C 指事字 D 形声字
4汉语不可能引导文化向(d)发展。A 情理型 B 艺术型 C 直观型 D 听觉型
5相较于中文,印欧语系的语言容易形成以语音为中心的文化。(t)
1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a)。A 机械记忆能力强 B 理解记忆能力强 C 理性思维能力强 D 感性思维能力强
2中国人适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当大力弘扬强调,完全不必学习西方人的理念。(f)
3西方人小时候不适宜采用死记硬背方法的原因在于(c)。A 经典内容篇幅短,语言拗口难以记忆 B 民族文化不同,不提倡类似方法 C 文章篇幅长,语法复杂 D 缺少适于背诵的经典内容
4印欧语系的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造成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过程。()
5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人以语言来规范文字 B 西方人以语言来规范文字
C 以语言来规范文字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凝聚 D 以语言来规范文字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扩张 提交作业
1从汉学的本意上讲,汉学和汉朝是没有关系的。(f)2宋朝欧阳修以来,“小学”的内容不包括(d)。A 文字 B 音韵 C 训诂 D 礼教
3下列表现近古音的语音著作是(c)。A 《佩文韵府》 B 《中州音韵》 C 《中原音韵》 D 《新刊韵略》
4早期的婚姻指的是结婚的男女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f)5如果一个汉字没有声母,在反切中声母用(c)代替。A 无 B 课 C 乌 D 略
1胡适认为,17世纪人类历史进入新学术时代,西方学者运用的是(a)。A 自然材料 B 书本 C 文字
D 文献证据
2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提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a)。A 语言决定思维 B 思维决定语言
C 语言和思维相互背离 D 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
3在进行思考的时候,相较于语言思维,形象思维更直观,更快捷。(t)
4洪堡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精神发展的作用》中认为,语言对思想是没有影响的。f 5解释原始印欧语到前日耳曼语三套塞辅音发展规律的是(d)。A 格拉斯曼定律 B 维尔纳定律
C 日耳曼语元音变音 D 格里姆定律
1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具有确定性。(f)
2William Jones在1786年提出(d)是同源的。A 日耳曼语、拉丁语、希腊语 B 梵语、拉丁语、日耳曼语 C 梵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D 梵语、拉丁语、希腊语
3辜正坤老师认为词语的发音响亮程度和其含义是有对应关系的,这和Saussure的理论相应和。(f)
4(d)主要强调某些汉字如果发音很相似,那么他们的含义也很相似。A 音韵学 B 音切学 C 音转学 D 音义学
5属于Saussure所指概念的是(c)。A 音响形象 B 对应 C 概念 D 符合
1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第一原则指的是(a)。A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B 语言符号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能指的线条特征 D 能指的多向特征
2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辜正坤老师认为,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f
3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第二原则指的是(c)。A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B 语言符号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能指的线条特征 D 能指的多向特征
4以下四个方面中,除(d)以外,都具有阴阳对称美。A 语形 B 语音 C 语义 D 语感
5人类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心理活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心理的情绪于是会借此通过生理发声器官的状态表现出来(t)1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a)。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2乔姆斯基提出描写语言学的缺陷在于(c)。A 描写局限性 B 描写及时性 C 描写无止境 D 描写主观性
3索绪尔的(d)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A 历时语言学 B 短暂语言学 C 共时语言学 D 纵向语言学
4白话文更适用于传输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并不适用于文学艺术。(t)
5中国古人认为,白话和文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中完全不能加入白话的内容。(f)
1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f)
2下列人物中,对于汉字持肯定态度的是(d)。A 郝尔德 B 鲁迅 C 钱玄同 D 德里达
3关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的机制,说法正确的是(d)。A 人天生不能创新句子,但是可以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B 人天生能够不断创新句子,但是无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C 人天生不能创新句子,也不能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D 人天生能够不断创新句子,也能够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4李约瑟认为,相较于印欧语系,汉字更具有文化功能。(t)5关于语言学转向,说法正确的是(a)。
A 语言学转向是指语言学影响到了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 B 语言学转向开始于19世纪初期
C 语言学转向主要指其自身发展方向的改变
D 语言学转向的发生主要受到中国汉字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影响
1哲学研究中,笛卡尔和洛克属于理性主义的代表,坚持经验是不可靠的。f 2康德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评”。f 3西方人研究哲学的三大课题不包括(b)。A 认识论问题 B 方法论问题 C 形而上学问题 D 伦理学问题 4关于中国人的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c)。A 特别强调德行 B 追求长生不老
C 有追求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D 儒家是追求德行的代表
5一般来说,关于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哲学看法的异同,说法正确的是(c)。A 二者都首先强调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B 二者都首先强调对人与世界的交流
C 西方首先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其次才是对人生的看法 D 中国首相强调对人生的看法,其次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1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是安宁而快乐的人生哲学。(f)
2西方哲学给人类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引导人们学会痛苦,恐惧死亡。(t)
3相较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更强调(a)的研究。A 客观世界 B 人生哲学 C 主观能动性 D 天人合一
4人的三大欲望不包括(c)。A 食 B 性 C 财 D 权
5不争、节欲、处柔、知足常乐是(d)的观点。A 庄子 B 孔子 C 墨子 D 老子
1关于智性科学,说法错误的是(d)。A 它是比量性的科学 B 它是数理性的科学 C 它是工具性的科学 D 它是经验性的科学
2西方的哲学家一般也是(c)。A 政治家 B 艺术家 C 科学家 D 教育家
3快乐源于自身的修养,与承载的形式与价值无关。()4西方哲学与理性同源。()
5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教育人获得()的方法。A 智慧 B 财富 C 快乐 D 道理
1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
2关于康德的纯粹理性,说法错误的是(d)。A 人先天就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 B 初步看到的只能是表象
C 人先天具有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D 人类通过理性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3认为一切知识当以数学为范型,肯定理性为正确知识的来源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4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性理之学,道家的学说是玄理之学,佛家的学说是空理之学。()
5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1辜正坤教授认为,西方人无法彻底理解气功理论的重要原因在于()。A 翻译的误区 B 文化的差异 C 体质的差异 D 环境的影响
2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c)。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3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除了理论外还强调实践。()4中国哲学是和气功紧密相连的。()1 西方思维重在强调逻辑分析之后的合二为一。()
2西方哲学倡导(c)。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3中国哲学是倡导(a)。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4中医中所说的经络,其实就是(d)。A 血液的循环 B 肌肉的结构 C 精神的传导 D 气血的通道
5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t)
1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是(b)提出来的。A 儒家 B 佛家 C 道家 D 法家
2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a)。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D 张载
3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f)
4陆九渊认为,(d)是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A 自然之理 B 人伦之理 C 象数之理 D 人心之理
5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众生自己创造的。(t)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心和西方的唯心主义其实是不同的。(t)2佛教认为,唯心所现的(d)。A 有生有灭 B 有生无灭 C 无生有灭 D 无生无灭
3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提倡的是(d)。A 思维 B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4恩格斯认为,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t)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b)。A 思维 B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1.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c)。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2占有欲望发展到最高峰时形成的结果就是(b)。A 毁灭 B 战争 C 制裁 D 贸易
3佛教中的色其实指的是物质性的东西。(t)
4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说征服自然中的自然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然。(t)5中国文化中讲究的体证的缺点在于(d)。A 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B 不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C 所得的观点难以验证 D 体证者无法正确表达
1鲁迅先生提出,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作用,不能全盘西化为拉丁化文字。(f)
2西方哲学基本出发点是(b)。A 人 B 物 C 理 D 情
3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由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t)4(d)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最为接近。A 黑格尔 B 康德 C 叔本华
D 法耶尔阿本德
5彭加勒认为基本原理来自(c)。A 先验 B 经验 C 社会约定 D 实际实践
1.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d)。A 三权分立也不能完全维护社会正义
B 认为民主制度的假设前提是多数派总是对的 C 少数派在民主中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D 民主制度有利于遏制中央集权
2(a)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安提西尼
3亚里士多德主张贵族中产阶级转正。(t)4柏拉图认为,做最高统治者的人应该是(c)。A 教育家 B 政治家 C 哲学家 D 艺术家
5西方人普遍认为,民主是最适于现代社会的形式。f
1认为选举出来的精英与传统的统治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的人是(c)。A 阿多诺 B 布迪厄 C 帕累托 D 马尔库塞
2法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朝向组织化、有序化和规则化。f
3关于尼采的民主思想说法正确的是(a)。
A 大众统治是讲文化降低到大众水准的一种精神堕落形式 B 民主将一般群众抬升到杰出人物的水平 C 多数人永远是对的 D 民主是社会的进步
4社会达尔文主义冲上的原则是(b)。A 五秒规则 B 丛林法则 C 高德温法则 D 阳光16法则 5罗伯特·米歇尔斯认为社会就是应该不平等,上等人就是应该统治下等人。(t)
1.儒家大同社会的思想中主张选贤与能,其中贤指的是(c)。A 才华横溢的人 B 有一技之长的人 C 品德高尚的人
D 民主选举出来的人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反对民主思想的代表流派。(f)3儒家的大同社会主张锄强扶弱。(f)
4中国古代的乡校除了办学以外,另外一个作用是(b)。A 行医 B 论政 C 征兵 D 行商
5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正确的是(a)。A 社会越安定法律的作用越小
B 法律特别发达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很多 C 古罗马的法律之所以完善是因为奴隶反抗强烈 D 社会混乱程度与法律衰弱程度成正比 1西方的利益集团不包括(d)。A 军事利益集团 B 经济利益集团 C 政治利益集团 D 阶级利益集团
2西方的民主形式内涵与法家的思想类似。(f)3中国政治的实施路径采用的是(d)。A 民主 B 法主 C 道主 D 德主
4关于西方社会的民主,说法错误的是(d)。A 恶欲协调的民主 B 党派抗衡式的民主 C 因势制宜的民主 D 自觉自发的民主
5中式的民主强调的是基于血亲关系及天性的宗法式民主。(t)
1.中国传统社会主义主张的民主政治其实是强调从前(b)来操纵政治。A 钱财较多 B 钱财较少 C 社会声望较高 D 社会声望较低
2中国共产党的政体被西方宣传为最专制的政体其实是因为共产党自身纲领的原则表述问题。(t)
3家族社会结构是解释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最初级的形式。(f)4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其实是()。A 人民政治 B 精英政治 C 帮主政治 D 阶级政治
5基本上符合严格意义上民主的历史阶段是()。A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B 英国君主立宪时期 C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 D 中国1949年建国以后
1.有可能剥夺人民的生命的是(b)。A 政治独裁 B 经济独裁 C 思想独裁 D 文化独裁
2中国政治强调为官者或者为皇帝者的德行,主要是受到(c)思想的影响。A 民主 B 集权 C 民本 D 官本位
3(a)认为中国实现了圣君与良臣政治。A 黑格尔 B 康德 C 叔本华
D 法耶尔阿本德
4科举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
5为了保证皇位继承人拥有足够的能力,中国人在两晋时期就开始进行胎教。()
1.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A 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 B 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 C 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D 集权制度发展完善
2中国近一千三百年来主要的社会形式是(a)。A 知识分子精英官僚社会 B 家天下谱系官僚社会 C 官僚阶级氏族统治社会 D 家族主义民主共和社会
3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三大制约机制不包括(c)。A 暴力制约机制 B 法律制约机制 C 血缘制约机制 D 道德制约机制
4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t)5中国古代因为皇帝的集权导致缺乏权力监督机制。(f)
1.民主社会鼓励社会成员由(c)。
A 损人利己的心态转换为克己利人的心态 B 自我中心的心态转换为天下为公的心态 C 克己利人的心态转换为损人利己的心态 D 天下为公的心态转换为自我中心的心态
2万物自协调理论是指一切政体若能抑制其弊端,均可成为较好的政体。(t)3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c)。A 理性主义 B 唯物思想 C 专制心态 D 共和意识
4中国产生了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太强的(c)。A 自由自治意识 B 人生哲学思考 C平等民主心态 D 官本位思想
5一个国家应该采用什么政体,主要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积淀和政体需要。(f)
1.中国当代提倡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是把(a)代替了政治传统。A 军事传统 B 经济传统 C 文化传统 D 思想传统
2现代社会的君主或统治者是以(d)为主。A 法治 B 德治 C 礼治 D 武治
3合乎当代的自由竞争模式的真正的民主应该是用(b)的方式遴选社会的绝大多数官员。A 提携 B 考试 C 竞选 D 推举
4相较于中国,西方更强调代购,关注对立的青年和老年。(f)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推荐阅读: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差异10-01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07-0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08-07
中西方文化消费差异10-26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07-19
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_毕业论文08-20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08-29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__英语论文08-1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08-07
中西企业管理差异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