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2024-10-29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10篇)

1.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一

浅析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林文波

(江西省上饶市第六中学)

摘 要: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和探究实现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内容;课堂教学

一、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有利于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行导入,例如,家长经常会将家里的绿色盆栽放到阳台上晒一下太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解释,然后再分别对同学们的解释进行一一点评,例如,A同学:因为绿色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B同学:因为绿色植物需要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更好地成长。

A同学只是大概地点出绿色植物需要太阳光照射的原因,而B同学则是将绿色植物需要阳光的照射的根本原因说出来,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地导入了课堂。因此,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现课堂导入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场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生活场景来进行教学,具体的例子如下:

小明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小红是一名素食者,不喜欢吃肉,只喜欢吃一些蔬菜和水果。

通过引入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对小明和小红的饮食习惯作出相应的点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吃肉来吸取脂肪,通过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获取维生素,而小明和小红这两种饮食习惯都是不好的。

因此,要实现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将一些生活例子和生活场景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应娅。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学,(12)。

2.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二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1.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物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 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概念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2.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1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实践证明:利用感性材料, 如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实验等,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更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

2.1.1实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

“科学来自实验, 概念源于实践”。 实验既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 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概念是物质或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活动, 在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节, 为了加强对动脉和静脉概念的归纳和理解, 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每组找一位学生, 先观察手臂上的静脉, 再摸一摸手腕, 感受动脉的跳动。 用橡胶管扎紧这个人的前臂, 过一会儿, 摸一摸手腕, 感觉它的跳动有什么变化, 观察橡胶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静脉有何变化。 这样通过实验现象, 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很容易判断出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向, 总结出动脉、静脉的概念, 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组织的定义时, 先通过学生自制的洋葱表皮、番茄果肉细胞等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再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 导管和筛管细胞等,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组织的概念。

例如:在讲反射的定义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实验, 然后结合实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 学生讨论后, 得出:反射的主体必须是人或动物, 必须有神经系统参与, 必须有刺激, 而且是规律性的反应。 通过实验学生对反射的定义能够真正理解。 关于草履虫、含羞草、鲫鱼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 实际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对初中生来说, 能将这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而光合作用的条件、 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的, 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已对有关的原料和产物等有较深印象和理解, 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 找出内在联系, 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实物引出概念

例如:对“水产动物”概念教学时, 教师先出示买来的虾蛄、海蟹、墨斗鱼等实物, 让学生观察并且进行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学生作答后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是水产动物? 学生能很顺利地回答出: 生活在水中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就是水产动物。 利用实物刺激思维, 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再如讲单性花、两性花概念时, 给每组同学发一些油菜花和黄瓜花, 让学生观察其不同并进行分析, 很容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 这种实物结合问题提问既生活化又可激发学生解决概念的兴趣。

2.2运用比较法, 把握概念本质。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 感性认识需要它, 理性认识更需要它。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利用比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其思维空间, 因而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这两个概念,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后, 提出问题: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都是生下来就有的, 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线, 问: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 第二道防线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 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从而引出特异性免疫的定义。 通过异中求同比较和同中求异比较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异同的认识会更深刻、 更全面。 这种方法在讲动脉血和静脉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血浆和血清、警戒色和保护色、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成对相关概念时, 都可运用, 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类比法有利于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 可帮助学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间建起适当联系, 从而可较好地促进新概念的顺利内化。

例如:《多细胞生物体》教学内容中, 出现了组织、器官、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 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但是如果运用类比法教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把生物体比喻成一个大厦, 那么系统则是一层层的楼房, 器官则是一个个房间, 组织则是每个房间的墙面, 细胞则是一块块的砖。 再如把保护色比作便于隐蔽的迷彩服, 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将拟态比作隐瞒身份的伪装, 等等。 通过这样巧妙的类比, 再陌生的概念也显得浅易易懂了。

3.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 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 是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有些概念, 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 其内涵往往很丰富, 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 因此, 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 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 如细胞的分化, 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 因此, 在以后的学习中, 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 使得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又如:新陈代谢这一概念, 很难在一节课里把它完全讲清楚。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环、消化、泌尿等章节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内容, 那么, 再进行新陈代谢的学习时, 就不难接受这一概念了。

再如: 讲完排泄的定义后, 教师接着提问排便是不是排泄? 学生分析的过程就是对概念应用的过程, 排便没有经过血液循环, 也没有参与代谢所以不是排泄, 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 很自然地对概念加深了理解。

3.浅谈初中生物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教授得精彩来衡量,而使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备课。(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2、有效讲授。(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條件。首先导入新课是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新授课的重要环节。导入好比药引子,学生愿不愿意上这堂课,导入有味无味很重要。最新发的疫情,食品法规的颁布,环境污染为题的报道,这些话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如果话锋能巧妙地突出本课题,那么学生就心甘情愿地被牵着鼻子走了。(2)活——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多用演示法、实验法;高年级学生多用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自学辅导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3、有效提问。(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有效设计练习题。(1)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我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2)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3)练习题设计要有联系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生物学科本身就和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在生物练习中设置一些资料分析题目,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拓宽非常有效。

总之,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4.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四

福兴中学:朱秀娟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

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人,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危害等相关信息资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笔者将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校园内办一个手抄报展,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于是小组合作又开始为手抄报的内容排版,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

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

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一道关于目前热门的话题的问题: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甲型H1N1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笔者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知识得以运用,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笔者提出了: “想一想,2009年2月20日 发生在我们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大家有没有买纯净水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我用纯净水洗脚呢!”,“你真高级!为什么你没有用自来水呢?”,“自来水受到污染了,不能用,有毒!”……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

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五

——《生态系统概述》概念教学的尝试 陈 红(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陈 良(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摘 要 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通过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强化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看多为具体概念。具体概念的教学,需要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利用正反实例和学生的经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概念内涵)和范围、条件(概念外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现以《生态系统概述》一课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态系统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概念和生态系统组成两个知识点。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对后继内容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在前面各册相关章节学习中,对生态系统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系统概念,更不能运用生态系统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的生态系统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生态系统实例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

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严重违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实验等呈现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利用学生相关经历经验引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为概念教学形成扎实的感性基础,这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概念教学。为此,对《生态系统概述》有关概念的教学,除了在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所在社区或家乡的环境外,我们还对课初如何有效引起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师:(提出问题)

1、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2、家乡的生态环境如何?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生1:去过青城山,那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植物很多,蝴蝶在花丛中起舞,空气清新湿润,阳光明媚。

生2:去过峨眉山,那里的生态环境也非常好,那里有珍惜植物珙桐,有猴群,还有各种鸟类,溪水潺潺,气候宜人。

生3:我的家乡在龙泉山里,生态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生4: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有稻田,有河流,土质肥沃,阳光灿烂。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生态瓶、生态鱼缸。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也是今天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师:(板书课题)生态系统的概述

这样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师:(利用投影展示)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作用,归纳、概括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自学能力。

3、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强化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阅读、思考)明确目标。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教学的策略,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又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个人的世界是个体自己头脑创建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概念教学的策略与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二)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事实的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

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者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必然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提出来,才能形成正确概念。为了保证生态系统概念的有效形成,我们进行了下列教学设计。

师:下面请大家看书,以凯巴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

2、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

生:(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小组代表资料投影交流,小组代表相互评价、补充、争论,列举正反实例进行辨析和说明。

生1: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和生物组成的,如阳光、水;植物、牛、羊、细菌等。

生2:非生物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3: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分别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4: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同化(营养)方式和内容不同。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只能以生产者、消费者尸体为食。

生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一定自然区域、不同的环境则是生态系统概念的范围和条件。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概括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逐渐明确了。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具体事实现象,就可以通过比较、辨别、归纳、概括,形成正确概念,教师只要恰当点拨引导即可。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多元的、程度不同的、有差异的。每个人既是意义建构的独立主体,又是多种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强调

学习者学习的社会合作性。所以,利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是保证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也与建构主义观点完全一致。

(三)及时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桃园或梨园是生态系统,它由桃园或梨园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4:池塘是生态系统,它由池塘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5:稻田也是生态系统,它也是由稻田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6: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通过这样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等概念知识的认识就深刻了,对建立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就理解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基本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和对话是师生、生生合作建构的外显过程;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建构世界意义的内隐过程。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认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才能保证概念的正常形成,学生及时应用所学概念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6.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六

摘 要:本文例举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探讨了2011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即从生活实例引出概念、已有知识生成重要概念、组内合作理解概念、图解图示构建重要概念、学以致用迁移重要概念等几个方面来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重要概念;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47-1

一、生活实例:引出重要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主动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生物学科可以说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科学,所教的生物学知识来自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且大多是活生生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探究。例如:在“食物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觉得泛泛的讲述食物链的概念,短时间内学生可以做到准确记忆,但对于生物学的概念是不能全面理解与应用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由浅入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做了如下的处理:1.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谚语引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2.播放学校操场草坪的图片,图片中有学生熟悉的蝗虫、蚱蜢、老鼠、麻雀、草籽、小野花等,引出学生熟悉的生物并让学生说出这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尝试着用箭头和符号表示出来。3.阅读教材,定义相关食物链的概念,修正自己所写的食物链,进一步明确①什么是食物链?②食物链的书写要求。③上述食物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何种关系?是何种类型的食物链?4.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谚语中的这些生物能构成食物链吗?如果要把螳螂、蝉、黄雀这些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应增加哪种生物?运用谚语,引起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碰撞,引出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进一步明确食物链的概念,并迁移科学概念,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5.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尽可能地写出多条食物链。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分析食物链的内涵,并说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仅仅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参与,明确初中阶段对食物链这个重要概念的要求,也提醒学生食物链的类型很多,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自然地引出概念,层层递进,形成了概念学习的一定梯度,促进了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

二、已有知识:生成重要概念

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加以加深、拓宽、拓展,从而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合。例如:我们在分析苏科版八上教材中“绿色植物参与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教学内容时发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界的碳―氧平衡,需要牵涉到初一学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两个概念作为学生生成新知识的引子,带着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以二氧化碳、氧气为中心词分析自然界中这两种气体此消彼长的关系,理解绿色植物是如何参与自然界的碳―氧平衡的,整合出碳―氧平衡的公式,建立新的概念。

三、组内合作:理解重要概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围绕具体的学习要求,开展互动交流,互助中理解重要概念。例如:受精的过程是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先分解后整合的方式,即一先把受精的过程分解成如下小题:①花粉粒到达柱头后发生怎样变化?②花粉管经过了雌蕊的哪些结构?最终到达了哪里?③从花粉管中放出的精子有几个?分别与胚珠中的哪个细胞结合?④什么是受精?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方式有何特点?二通过关键词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描述出受精的过程进行整合。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先自学后互助的方式,即

一、先让学生围绕上述设置的4个小题,对照课本文字自我回答,组内分享成果;

二、通过向组内同学描述的方式,说出双受精的完整过程,互助中理解关于绿色开花植物双受精的相关重要概念。

四、图解图示:构建重要概念

图解、图示是形象化呈现知识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比零散的知识更易识记和提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提取课本文字描述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或者对于事物的特征进行抽取,以图表或者图示的方式展示概念,加快学生完成对于重要概念的构建。例如,在学生学习“受精与果实种子的形成”时,从复习旧知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关于“果实、种子形成过程”的关系图,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学以致用:迁移重要概念

学以致用,让生物学知识向社会和生活领域延伸,有意识的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让理论知识向学生的实际迁移,这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向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美国舞蹈家邓肯曾狂热地追求萧伯纳,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作家求爱,她给萧伯纳写信说:“如果我们俩结合,生下的孩子,有我美丽的仪表,而有你智慧的头脑,这该多妙!”萧伯纳复信道:“如果孩子仪表像我,头脑却像你,那该有多糟糕。”请问:假如他们结婚了,他们的后代真的会像他们所说的一样吗?

7.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篇七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素养的基础。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课程目标之一,因此必然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中,老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上的重要性认识存在问题,错误地认为概念教学一直是我们的强项;错误地认为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活动而非生物学知识;追求各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重要概念知识的落实;将生物学探究学习与落实生物学概念对立起来;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概念的记忆而非理解。通过仔细反思才发现,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花很大工夫实施的并不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是对事实、定义和名词的记忆,将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学生对概念缺乏实质性理解,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如学生容易将“非生物环境”错误地等同于“自然环境”或“非生态环境”;将“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混为一谈,大大削弱学生形成生物学素养的根基,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界定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经过一段时间实验,现在两条途径有机整合到一起,成了一条通 向科学探 究的宽广 大道。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因此概念 教学注重 学生前概 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课题。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三、解决该问题做过的尝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运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中跳动的音符,可以使人变得快乐,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容易接受知识。如学习“鸟类的保护”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 ,伴着音乐美妙的旋律 ,学生跟着唱起来,当音乐停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曾经有一位妙龄女孩因救一只丹顶鹤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故事,相信学生会听得入神,甚至流泪。

2.运用对比策略 ,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1)通过列表对比。这种对比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2)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这种对比方法比较适用于用文字较难简短描述、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可用下图进行对比:

3.利用生物学谚语引出概念。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 ,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日常生活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生物学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4.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 相关概念 与学生的 感性生活 经验有机 结合 ,根据学生的 智力水平 和认知水 平设计问 题 ,让学生通 过阅读教 材和观察现 象回答 ,及时归纳 总结 ,从而达到 掌握和理 解基本概念 的目的。 结合学生 基础知识 水平 ,通过设计 难易适度的 问题进行 提问 ,让学生在 回答问题 的过程中 归纳出这 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我指导学生课前分别做了 三个实验 :(1) 将植物的 叶和较粗 的茎分别 用塑料袋罩 住 ,置于强光 下观察 ,可见袋内 水珠较多 ;(2)将一盆花的 叶用凡士 林涂抹在 正、背两面 后 ,罩上塑料 袋观察 ,袋内水珠 较少 ;(3)分别选择 一个晴天 、一个阴雨 天在上午同 一时间在 同一植物 上罩上塑 料袋 ,观察、对比 袋中的水珠 量 ,可以看到 塑料袋内 的水珠明 显多于阴 雨天。在 学生观察到 这些现象 后 ,我提问 :(1)塑料袋中 的水珠是 从哪里来的 ? (2)为什么罩 叶的塑料 袋水珠多 ? 植物体内 的水分主要 从哪个器 官散发出 来 ? (3)晴天、雨天 植物蒸腾 作用的速度 是否相同 ? (4)温度与植 物的蒸腾 作用有关 吗 ? 教师对重点 、疑点进行 启发点拨 ,学生通过 分析综合 掌握重要知 识点。

5.科学排版概念图。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 :“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以命题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画概念图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 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概念图的结构包括概念、命题、连接和层级结构。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我用到的概念图:

6.运用探究实验 ,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生成科学概念。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 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比较难以纠正,如果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探究,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 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利实现概念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四、解决该问题的初步设想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多媒体操作技能。努力开发校外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我们更快成长。积极参加区域教研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2.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把部分实验发展到课外。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一对一帮扶计划。对学过的知识实行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3.加强对概念的传递、形成和转变过程的思考 ,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学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有效落实概念教学的措施和手段。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有效落实概念教学服务。

4.通过“三次备课 ,两轮打磨”,形成高效课例。好课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我们准备选定一位教师授课,教研组其他成员观课,对课堂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8.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物学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出版,笔者认真研读了此标准,并与之前使用的《全日制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比较,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刘恩山在《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中提到:“凸显重要概念传递”是以国际上关于学习科学及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我国本土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基础,反映了我们对生物学教育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1 借助比喻——使枯燥的概念趣味化

生物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在学习时觉得枯燥无味。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加以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植物茎的输导功能”这一节中,“枝芽的主要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枝芽由幼叶、芽轴和芽原基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笔者把人的手臂比作“幼叶”,把人的耳朵比作“芽原基”,把人的头顶比作“分生组织”,把人下蹲到站立这一动作比作“芽轴逐渐伸长”。除此之外,笔者还自创了小芽体操:“外侧幼叶长新叶,芽原基上发新芽,芽轴不断在伸长,全靠头顶分生忙,想要小芽快生长,全靠你我爱护它”。在课堂上,师生边唱边做小芽体操,借助形象的比喻,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枝芽的结构这一概念。

类似的比喻常常使学生对较难理解的概念,顿时茅塞顿开,并能得到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当然,再贴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因此必须把对概念的认识归结到概念的本质上来。

2 借助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生物学科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恰当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发生感染,是因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在讲到“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这一概念时,可以举这样的实例:当班级有学生得了腮腺炎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流行,生病的学生要回家隔离治疗,要请医务室用84消毒水、紫外线等给教室消毒,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师生共同分析实例,以强化学生对“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这一概念的理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使陌生的概念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为什么”的强烈欲望。

3 借助实验——使理性的概念感性化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比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节中,有一个观察实验: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首先,学生取一粒浸软的大豆种子,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找到种脐。然后,轻轻地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不要弄掉上面的小突起),拉一拉薄皮,感觉薄皮是否坚韧。这一薄皮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具有什么作用?最后,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掰开两个豆瓣(不要损伤两个豆瓣连接处的突起部位),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借助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这一概念。

又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饲养家蚕,观察家蚕各阶段的变化,特别是蜕皮前后的变化及蜕皮时的情况,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整个观察活动结束后,让参与饲养过程的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教师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学生很容易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概念。

当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实验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4 借助辨析——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概念之间有的相互对立却又彼此联系,有的看似相同却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比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早成鸟和晚成鸟、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变异、遗传性状和相对性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析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观念。

9.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九

溧阳市上黄中学 余朝阳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记笔记、建构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知识和自我评价的工具。此外,概念图还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展示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本文简要阐明了概念图的具体应用、如何制作概念图以及自己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概念图 生物教学 知识网络

一、引言

概念图即指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结构化地描述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教授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概念图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是利用概念图这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表示方法,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的教学法。

二、概念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概念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1.1概念图可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工具。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概念图是教师很好的备课工具,教师可以借助它归纳、整理教学思路。1.2概念图可作为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概念图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方法。做到了学生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概念,又看到了教师的思维过程,通过概念图展示出各种表达方式及其特点。1.3概念图可作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

通过概念图可以了解学习者在解释内容时被误解的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常常不完全或者有缺陷,结果造成了误解。学生画的概念图可以体现他们对概念不完全的或者有缺陷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诊断这些概念,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2.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2.1概念图可作为学生记笔记的工具。

传统的笔记是以文字为主的条款罗列形式,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

解;或者听和记相矛盾,顾此失彼或者抓不住重点等等。而学生利用概念图的方式做笔记能将概念和对概念的理解记录下来,有利于课后复习和再思考。2.2概念图可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工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掌握了知识点,却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致于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而概念图在建立知识点联系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能够将原本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概念摆在面前,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连线等体现知识、概念的联系,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3概念图可作为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工具。

利用概念图改变了学生按照教材目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摘抄下即算完成作业的传统做法。概念图作为复习和巩固知识工具,首先使学生构造概念图,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人的构图过程和表达的思想,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概念图,其他同学还可以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2.4概念图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工具。

概念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复习知识、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基本流程 3.1软件学习

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嵌入学习概念图的支架——概念图软件的基本使用。利用几分钟时间来讲解软件的使用。再经过十几分钟的练习,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该软件。如果没有计算机,我们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也可以画概念图。3.2 情境导入

在情景导入环节,创设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在一节生物课的设计中,利用了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配合概念图的注释功能呈现的长今给同学们的E-mail:“我治好了皇上的皮肤病和失明后,很多医官对于我为什么考察皇上饮用的牛奶和食用的蔬菜很困惑,听说你们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想请你们帮忙解答这个问题。”此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向同学们提出了学习的任务。3.3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任务中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学生为了解答医官的困惑,实则是让学生体会皇上生病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考虑到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教师利用概念图的超链接功能,播放《大长今》的视频片段,通过观看片段,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让皇上生了病,是由间接原因引起的,从而解答了医官的困惑。教师出示设计的皇上生病原因的概念图。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生病了和吃的食物有关系吗?”与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教师利用概念图总结人和植物的关系。在此环节中老师对概念图注释和超链接功能的使用,满足了教学需要。3.4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概念图

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的概念图。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有明确分工,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从Internet上搜索所需要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工具,学习大长今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应考虑到直接食物与间接食物,最后归结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按照这种思路,学生列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及时对知识点进行串联。3.5评价分流

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的作品,同学们针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有些作品缺少知识点或是知识层次出现问题时,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当时就能得到修正,达到作品实时共享、交流。3.6反思总结

师生共同对学习的主题内容进行反思,并且教师提倡学生们课后利用概念图制定一个“保护绿色家园行动”计划,发布在学校的网站。

四、概念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实践中,概念图的适时应用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4.1学生缺少对概念构图活动的自觉反思

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制作概念图,很少对自己的概念构图过程进行提问。这些问题包括“我为什么要制作概念图?”“如何制作概念图?”“我的概念图反映了什么?”“怎样才能使我的概念图变得更好”等等。4.2概念图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概念图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评价工具,它作为教师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

工具的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4.3评价的科学性欠缺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同学的声音被淹没;概念图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忽视了学生的概念构图过程。针对以上不足,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些尝试,比如注 意概念图的变式训练。在概念图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根据不同材料,教师提供概念图框架图要求学生填写并写出不同连接词,在变式训练中使学生的概念图制作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概念图”教学,教师应该思考的东西的确很多:我们的教材长期以来注重的是文字叙述,忽视了图、表等直观的表达方式;我们的作业、考试强调的是“标准答案”,教学过程过多的要求有严密的表述和逻辑推理过程,很少涉及形象的直觉思维。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说明概念图与新课程改革 是相通的。运用概念图教学,改造现行生物教学,不枉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看来,对概念图的认识、研究和应用还任重道远。

五 结语

概念图是一种把概念和知识点具体化、可视化的工具,反映出学生搜索已有知识、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概念图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0.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十

王红鸽 孔丽红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网络课程技术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观察、操作、探究、研讨、交互学习等融合一起,紧密联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认识过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期。网络课程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目前很多老师都开始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下面就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如何使用网络课程技术的案例,谈谈网络课程技术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并简单介绍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课程技术的认识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和网络课程技术整合,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通过黑板加粉笔式的模式呈现的,再通过教师的口授“满堂灌”,这既单调又呆板。而网络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书本呈现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好的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联想。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讲济南版《花的结构和类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导入本节内容,需要开花的过程,让学生很快的投入学习状态。单纯讲述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可将这个过程制成网络课程视频。可以更形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从而让学生进入乐学精神状态;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课程播放一段视频: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并设疑: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生命的呢?简短的视频把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的“细胞分裂”概念具体化和情景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学

第 1 页

共 4 页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时,可利用网络课程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课件画面进行动态分割,让学生理解心脏的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网络课程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时一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很难讲清楚,但在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既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教学中,尿的形成的过程比较抽象,如果单纯讲述,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可将这个过程制成网络课程的动态图像,可以更形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又如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课中,教学的重难点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观察了插入红墨水中茎的实验结果,并证实了“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后,教师再利用网络课程更生动、直观地展示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动态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在“血液”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网络课程教学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 2 页

共 4 页 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演示实验、课外实践等,许多探究性活动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但是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这时可以将网络课程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如让学生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时,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这时可以利用网络课程技术展示“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真实准备过程即: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使学生感受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为进入探究性实验做好心理准备,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生物实验技术的基础,也是微观生物学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训练和技能技巧训练的部分,而且与高中知识联系紧密。如在进行《认识显微镜》的实验课教学时,由于显微镜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课件通过鼠标点击显微镜的各部分,在大屏幕上把显微镜的各个部分结构进一步放大并展示出来,尤其是实物无法展示给学生的结构,如遮光器、光圈、通光孔等。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并结合具体的实物对各部分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正确使用显微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在具体操作显微镜时,往往出现诸如操作的先后顺序颠倒,使用方法不正确,甚至损坏仪器等错误。而运用网络课程在实验课上先播放显微镜使用方法和动植物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全过程,形象具体地说明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并展示重点问题,就能使学生清晰地记住实验内容,仔细理解实验过程的规范化操作,正确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自觉地规范化地进行实验。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脊蛙的反射实验等。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网络课程教学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生物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课本前后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加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构建知识网络,而利用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则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系统化、条理化,并配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既生动形象,又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列表、画图、擦黑板和用一大堆语言来描述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 3 页

共 4 页 比如,在复习初中生物第七册中第3单元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我先用网络课程展示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一个器官都链接相应的图片、知识,如根尖的结构和根吸水的特点,茎的结构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花的结构及传粉和受精过程,种子的结构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在回顾完一个器官知识后再通过链接有关习题,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复习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且复习的效果非常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毫无质疑,网络课程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网络课程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具体表现在:

1、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但是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所以,喧宾夺主的声色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注意力,也会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信息容量大、呈现速度快,无法让学生完整地做笔记。网络课程向播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较短,学生很难作笔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网络课程课件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3、淡化了师生情感交流。其实在黑板上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灵感相互碰撞的过程。而网络课程授课时,若教师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这就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

网络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各有千秋,相互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又应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把它们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利用网络课程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明确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正确运用网络课程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 4 页

上一篇:学习省委书记袁纯清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降价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