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危害议论文

2024-07-18

网络的危害议论文(精选12篇)

1.网络的危害议论文 篇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这句话形容互联网的神奇,可是网络也不是“十全十美”。瞧,各种鬼故事在网络间“神出鬼没”,这不,我也上了当。

我很喜欢上网,因为我觉得网络仿佛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而我在其中自由地穿梭着。有一天,我跟往常一样在网络间漫无目的的乱浏览,无意间点中了一个名为《鬼故事》的贴子,我紧接着向下滑动,一张张既恐怖又恶心的图片浮现在我眼前,我直接吓得把手机扔在了地上,我发了半晌的呆,才忐忑不安的捡起手机,直接把网页给关了。

晚上,我出门去打篮球,在回来家路上看见了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子,一头长发披散在脑后,头低着,使我想起了那张令我难忘的“黑与红”的图片,我仿佛觉得那个“女鬼”正盯着我,害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连忙急匆匆地跑进了小区。

睡觉了,我躺在床上,灯光暗了下来,突然,那恐怖的图象如同复印似的,在我脑中重复的出现,四周突然响起了鬼异的怪声,电灯忽闪忽闪地,吓得我几乎是屏息凝视,被子都要盖过头顶了,那恐怖地声音越来越响,在我心间回荡着,久久挥之不去,我最后还是忍不住害怕伸手就向开关按键按去,灯亮了,我看见周围景物并没有异常,才又昏睡了过去,连关灯也都忘在了脑后。

网络的危害可真大啊,一个不小心就上当了,就像我。

2.网络的危害议论文 篇二

瓦斯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气体, 当矿井局部空间有浓度较高的瓦斯积聚时, 一旦有火源出现就有可能会造成煤矿灾害[1]。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国, 也是煤矿瓦斯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国家,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问题尤为突出[2]。煤矿瓦斯是引起瓦斯爆炸, 瓦斯窒息及瓦斯突发事故的主要因素, 瓦斯无疑是煤矿自然灾害的根源之一, 严重地威胁和制约着矿井的安全与生产[3]。这类事故的危害大、损失惨重, 一旦出现瓦斯灾害事故, 在给煤矿工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而且还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影响,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应该加大对煤矿瓦斯的治理研究, 提高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1 煤矿瓦斯可能会引发的危害

瓦斯是赋存在煤层中的一种与煤伴生的气体, 是以甲烷CH4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煤矿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易爆的气体,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瓦斯气体从煤层中涌出, 具有燃烧爆炸和突出的危险。煤矿瓦斯的主要危害形式有瓦斯窒息、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瓦斯爆炸引起的煤尘爆炸或火灾等。矿瓦斯是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 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中威胁最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煤矿瓦斯死亡事故呈现出事故危害大、重特大事故比例高, 绝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造成的, 这种事故一旦发生一次死亡人数基本在10 人以上。煤矿瓦斯突出及瓦斯爆炸事故频发, 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对人身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限制了煤矿的生产进度。如何有效地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煤矿瓦斯灾害频发的原因

我国煤矿自然条件差, 地质条件复杂, 煤层赋存规律复杂、瓦斯含量高, 特别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 煤矿瓦斯的压力与浓度也较高, 瓦斯的涌出量增大, 范围的延伸, 危险性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小型煤矿较多, 煤矿整体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装备老化陈旧, 大多数还是采用原始、落后的开采方式, 其员工队伍素质下降, 技术人员的匮乏。同时还有不少煤矿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铤而走险, 通过减少瓦斯治理的投入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 漠视瓦斯防护投入, 违法违规建设、开采和作业, 以期获得利润最大化, 导致瓦斯安全事故频发, 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加强煤矿瓦斯的防治对策

3.1 提高瓦斯危害的认识

煤矿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 全面的认识瓦斯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并制定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用制度保管理、以管理促执行。

3.2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煤矿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加大先进科技的应用力度, 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工艺, 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装备及工艺。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 加快科学、完善的瓦斯治理控制技术的应用, 不断的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不断提高对瓦斯防灾抗灾能力, 从根本上提升瓦斯治理能力, 将瓦斯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3.3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政府行政执法机构要加强煤矿的安全监督检查, 监察力量的安排要避免重井下现场检查、轻地面查阅资料的现象, 监察人员要认真检查瓦斯防治相关资料, 矿井通风瓦斯日报和监控日报, 是否存在瓦斯超限现象, 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现场落实情况, 矿井、采区通风系统是否完善、合理。对缺乏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 依法关闭, 同时还要加大对重大煤矿事故的追责力度。

3.4 加强瓦斯检查和检测

政府行政监察机构要加强现有的瓦斯监测监控设备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煤矿企业要加强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维护的管理。同时要加大装置的配备, 安装监测传感器和瓦斯检测仪对瓦斯浓度等因素进行监测, 以保证煤矿生产得以安全进行。

3.5 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确保煤矿的生产能够到达安全、规范的标准, 煤矿企业要强化煤矿的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以矿长为核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各岗位职工瓦斯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 同时, 为是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认真履行, 还应建立严格的瓦斯治理管理约束与激励机制。

3.6 加大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

通风是煤矿瓦斯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通风系统是地下煤矿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最基础的保障设备, 也是突发瓦斯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因此, 必须要确保矿井通风设施完好、稳定、安全、可靠。瓦斯浓度在通风状态下, 会发生降低, 当其浓度下降至不可燃烧范围以内时, 便可大大降低发生瓦斯事故的概率, 因此加大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 保证企业现存的通风系统正常的运行, 并且建立高质量的通风断面, 保证每个煤矿开采层的通风强度与孔洞深度吻合。

4 结语

尽管煤炭行业是个高危行业, 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 一旦煤矿瓦斯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的难以预料的。因此, 为保证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进行, 控制煤层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才能有效地预防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 从而促进煤矿安全、高效、健康的生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石.煤矿瓦斯的危害与治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10) :21-22.

[2]赵若鹏.浅谈国内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现状[J].技术与市场, 2015 (07) :193-194.

[3]魏小文, 姜新佩, 丁厚成, 李文.煤矿瓦斯的综合治理与利用研究[J].中国矿业, 2008, 17 (11) :105-107.

3.浅议思维定势的危害与对策 篇三

第一,思维定势使学生错误理解物理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粗浅的表面现象容易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在应用知识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在认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在空气中哪个下落得快些?”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究其原因就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使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实验来体会:用一个铁球和一张纸作道具,先从高处同时落下,观察到铁球先落地;再将纸张捏成纸团做一次,结果同时落地,从中分析得出哪个物体先落地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重,而是由于存在阻力的原因,再用其它的器材多做几次比较,让学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消除思维定势带来自g负面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看上去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第二,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定势思维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会干扰判断。例如,对惯性总有这样一个观点;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的惯性大。究其原因,学生往往是根据“速度大的汽车不能及时刹住”的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回答此类题目时。许多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来分析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这说明正确的物理知识还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分析物理概念的内涵,强化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如,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吗?热是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的吗?解决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将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一开始时就有较正确的认识,也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防止产生片面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问题。

第三,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认知中,思维是从一个中心的问题开始的,思维没有了中心,就好比行驶中的轮船没有的桨一样,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也是造成思维障碍的常见原因。如在回答一辆正在匀速行驶的洒水车,它的动能如何变化?好多学生都认为动能不变的。在解答题目“现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铁块,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则热由哪个物体传出来?”时学生回答几乎都是热由铁块传给水;细分析,学生认为车子的速度不变,其动能就保持不变而忽视了物体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认为由于铁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铁的温度升得高,因而铁块终温比水的终温高,所以热由铁传给水,学生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却忽视了两者的初温并不知道,因而并不能确定传热。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考问题的不全面性,在教学中应加强训练,通过习题的比较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第四,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相近或相似知识时产生错误。学生在学习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相对比,机械模仿,造成错误;如在学习压力时,最初认识压力是从重力开始的,就将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了:将数学上的方法应用到物理上,不注重物理概念的意义。如在学习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到公式I=U/R,变形后得到R=U/I后,于是模仿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而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这种思维的错误,是由于思维的惰性所造成的,在解决问题时,缺少深入思考,不弄清问题的实质,而将已有的数学关系搬到物理上来用,认为有雷同之处,简单套用同一方式,结果产生了错误。因此,平时应要求学生不仅加强对物理知识知识概念的理解,应该在最初讲解基本概念时,从一些简单现象着手,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摒弃非本质的因素,另外,事例的列举也应是多元化的,清除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奠定基础,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五,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解题时顾此失彼。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根据平时的经验来解题,不注意题目中条件的变化或公式适用的范围,不去分析题设中问题的差别,机械地套用旧的模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认知上的错误。如在标准大气压下,2Kg20℃的水吸收7.56×105焦的热量,水温升高到多少℃?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最终运用公式计算出来答案是110℃(20℃+90℃)(错误答案),究其原因,学生忽视了水在100℃时继续吸热会沸腾,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再如,一个重力为0.784N、体积为100cm3的物体放入水中,静止时浮力为多大?错解:F=pgV=1×9.8×t00×10-6N=9.8N。

正解:∵p=G/Vg=0.784/100×10-6×9/8=0.8×103Kg/m3<p

4.网络的危害作文 篇四

题记在如今,国家是那么的富强,都市又那么的繁荣。就当人们沉浸在着喜悦当中,一种病毒却悄悄的潜入了各家各户,它是那么的狡猾,那么善于伪装,从而导致人们被它那精明的头脑所蒙蔽,它有一个名字叫做网络。

众所周知,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对人危害分别有三大方面:1。伤身害体,迷恋游戏、不吃饭、体力下降、脑力不支、从而导致智力下降;2。心理危害,网络对心理的危害分为两部分,轻者学习下降,重者会使人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阻碍3。影响学业,学生经常上网,肯定会占用很多的学习时间,学习不在状态,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网络对学生的危害极大。在进一步地说,网络在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例如:胡安戈是遂宁射洪县人,父亲胡明是当地某企业领导。20xx年,20岁的胡安戈从绵阳某大专院校成人教育学校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并沉迷网络,3个月就将父母给他做生意的5万元全用来购买了网络游戏“传奇”的装备。感到无颜面对父母,小青年胡安戈竟荒唐地选择毒杀父母。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他死刑。

再例如:20xx年6月5日,高桥藕缆桥一快餐店老板娘惨死店中。6月10日,凶手落网,这名19岁的少年杀人动机竟是为了抢劫上网的费用,作案前他已在网吧连续奋战近一周,抢钱杀人后他又回到了网吧,继续网络游戏。

5.网络的危害的作文 篇五

一 如果长时间上网,首先伤害的是我们的眼睛。电脑的辐射,会使我们的眼睛疲劳,酸痛,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近视眼。

二 由于玩游戏时,精力高度集中,血液流动加快,心跳速度也会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上网,对身体的危害不会小于毒品。

三 对上网过度的依赖,轻则影响学习,重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心理极度扭曲。有人说,学习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朋友聊聊,可以得到放松,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握不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网聊的危害会导致心理压力更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四 网上有各种知识,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但也有很多糟粕,我们应加以区分,但是小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从而会影响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五 在网上,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电脑会服从于人们发出的指令,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脱离现实生活,不会与别人沟通,缺乏社交能力。

6.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篇六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为此,吴忠民指出,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向波表示,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说,铲除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由谁来认定;其次,要健全法律,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在互联网上倡导诚信意识。徒法无以自行。支振锋表示,消除网络谣言,更要遵循法治的要求办事,尤其是当公民个人或者组织受到谣言的伤害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造谣诽谤,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或者接受治安管理处罚。

除了法制建设外,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是必要举措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表示,治理网络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莫纪宏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专家们认为,网络世界是一种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彻底净化网络空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莫纪宏表示,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许多专家表示,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为吸引眼球、抢占卖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因此而忽视对信息发布的掌控,对虚假信息视而不见,对造谣传谣听之任之,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上官酒瑞认为,“为了治理网络谣言,洁净网络空间,网站和媒体不能回避公共使命,应当积极担当责任,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守护者。这需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尽最大努力对违法信息进行审核,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时删除。而且在谣言出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发布辟谣消息,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

现如今,网络谣言一词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也基本都知道网络谣言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危害,但是如何去辨别网络文章的真实性与否依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去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减小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出现将会带来一些很严重的危害:

1、网络谣言将会使和谐社会变得不和谐。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潮,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却会将这一切打破,人们在谣言的影响下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变得艰难重重,和谐社会也将变得不和谐。

2、将会扭曲网络的真正用途。网络在现代可以说是舆论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是和谐健康言论出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使网络变成了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这就从本质上扭曲了网络平台的真实用途。

3、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一些比较偏激的网络言论将会使人们得到一些错误的信号,产生一些反国家反民族的激进思想。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网络言论将会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有甚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既然网络谣言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将谣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在全社会范围为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事实真相。

2、政府在各大主要的媒体及时的将社会上一些主要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人们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主要就是没有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政府能够及时的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必将使网络谣言没有立足之地。

3、各网站要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网络谣言的出现也是由于各网站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正因为审核程序的缺失,那些反动、消极的言论才能够出现在网络上。相信只要各大网站建立严格的网络审核机制,谣言必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4、国家要完善网络立法机制。现如今,法律就是一切行动的准绳,网络在现代是飞速的发展,但是网络立法却几乎没有,国家要尽快完善立法机制,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网络谣言的出现变成不可能。

网络谣言的出现产生了许多危害,相信只要大家能够立足于事件的真相,谣言必将不攻自破

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编造、接受和传播,首先要求网民要有自觉抵制的决心,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网络谣言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自己要自觉做到既不造谣、又不信谣、更不传谣。要把抵制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高到政治觉悟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要在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遏制网络谣言编造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网络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实践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存在,网络立法还存在不少缺陷,还远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所有,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三是政府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及时对错误的网络言行进辟谣。要针对虚假的突发事件言论、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和发布更正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让广大群众即刻明确事件真相。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秩序,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惩网络管理者玩忽职守行为。同时,加强网站自我教育、自觉管理、阳光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这就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所以,建立网络筛选确认制度、评估制度、和信息处理后反馈等制度,对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作用非同小可。一 加大舆情监督引导力度,快速反应,避免不良谣言传播。

对于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可利用网站的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披露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及时批驳带有恶意的造谣、攻击和污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

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群体对谣言的快速反应和舆论引导对消除谣言解决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及时辟谣,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以科学的、权威的声音,让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谣言消弭。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公信力群体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得逞,或者在极短时间里演化成现实灾难,一定程度上与平素发布的信息信任度不足不无关系。假如这些媒体平素的做法常失信于民,在遇上重大危机或灾难时,社会人心必然轻易浮动。

二 健全网络法制规范,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

7.浅议高校机房病毒危害及其防范 篇七

1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 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 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通俗来讲, 计算机病毒就是一个程序或一段可执行代码, 通过网络、U盘等蔓延影响计算机正常用。

2 机房常见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可分类有很多种, 按照病毒属性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按存在媒体分。可分为网络病毒, 文件病毒, 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 (如:COM, EXE, DOC等) , 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 (Boot) 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 (MBR) 。

(2) 按传染方法分。病毒可分为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 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

(3) 按破坏能力分。病毒可分为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和非常危险型。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 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能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4) 按病毒算法分。病毒可分为伴随型、蠕虫型、寄生型、诡秘型和变型病毒, 伴随型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 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 当DOS加载文件时, 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 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 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 计算网络地址, 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寄生型病毒指伴随型和蠕虫型外的其他病毒都称为寄生型病毒;诡秘型病毒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 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 不易看到资源, 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变型病毒 (又称幽灵病毒) 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 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

3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计算机病毒不但可能会对计算机单机硬件及软件系统造成破坏, 可能也会对互联网产生灾难性的打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日益严重。

(1) 直接破坏数据信息。大部分病毒激发时直接破坏计算机的信息数据, 包括格式化磁盘、改写文件分配表和目录区、删除重要文件等。被病毒破坏的硬盘, 有些还可以进行数据修复, 不要轻易放弃。

(2) 占用磁盘空间。寄生在磁盘上的病毒总要非法占用一部分磁盘空间。一些文件型病毒传染速度很快, 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文件, 每个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加长了, 就造成磁盘空间的严重浪费。

(3) 抢占系统资源。大多数病毒会抢占系统资源, 抢占内存, 还抢占中断, 导致内存减少, 导致一部分软件不能运行, 从而干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影响运行速度。病毒影响计算机速度, 主要表现:病毒判断传染激发条件时增加了对计算机的状态监视, 病毒加密运行需额外执行指令, 病毒进行传染时同样要插入非法的额外操作。

(5) 不可预见危害。绝大部分病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错误病毒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变种病毒。计算机病毒错误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预见的, 人们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分析数万种病毒的错误所在。大量含有未知错误的病毒扩散传播, 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6) 系统运行影响。兼容性是计算机软件的一项重要指标。病毒的编制者一般不会在各种计算机环境下对病毒进行测试, 因此病毒的兼容性较差, 常常导致死机。

(7) 用户心理压力。实际上, 计算机并没有病毒。当是出现诸如计算机死机、软件运行异常等现象时, 普通用户去准确判断是否是病毒所为, 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4 高校机房病毒防范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种, 网络病毒越来越多, 而且因为网络的开放性, 所以这种病毒的传染速度更快, 破坏力更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凡是病毒都可能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1) 从管理上防范。从管理上加强预防要做到不运用来历不明的软件, 特别是盗版软件。机房应制止未经检测的移动盘插入计算机, 严禁上机打游戏。由于游戏的运转环境较多, 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本单位运用的计算机应有严厉的运用权限;对一切的系统盘以及移动盘停止写维护, 避免盘中的文件被感染;系统中的重要文件要停止备份, 特别是数据要定期备份;规定合理的读写权限等。

(2) 加强技术防范。从技术办法加强预防。采用内存常驻防病毒的程序;运转前对文件停止检测;改动文档的属性;改动文件扩展名等, 可以使得大多数病毒会失去效能。

(3) 加强网络防范。要建立一个整套网络软件及硬件的维护制度, 定期对电脑进行维护。在维护前, 要注意做好数据转移或者备份工作;同时, 要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防止操作系统被破坏。对计算机的网络软件文件, 在维护时, 可以隐藏、只读等措施, 防止学生在使用时无意间删除等。同时, 在教学课练习时, 可以利用网络设置软件分别规定应防问共享区的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 从而避免共享区的文件和数据等被破坏。对一台电脑, 都要设置上网口令, 并记录下每天的网络运行日志, 以便有针对性检查维护等。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对网络软件的维护, 电脑故障的维修, 一定要指定专人, 严格按操作手册进行。

因使用人群多, 高校计算机机受到病毒威胁概率更大, 保证计算机安全, 光靠软件是不行的, 最重要的是要用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病毒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方涛.学校机房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解决方法[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1) .

[2]齐春妮.基于网络中控环境下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以闽江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 2009 (12) .

[3]裴虹, 裴波.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S1) .

8.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危害 篇八

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上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学历构成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到近半数。由此可见,广大青年学生是“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坚力量”,其网络道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但也带来了滥用自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网众”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道德观念上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这集中体现在:

传统道德观受到冲击,发生扭曲和嬗变。主流道德的形成是统治阶级意志在道德体系上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元性的特征。网络是跨文化传播,传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封锁被冲破,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观交织、碰撞,呈多元化的态势。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网络在意识形态争夺战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辨别力较弱,加上特有的好奇心,容易被诱导。面对网络五花八门甚至完全相悖的道德观念,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容易发生扭曲和嬗变,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观呈现多元化价值标准,甚至还会对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着多种角色,与他们的身份、地位、职责相联系的一系列行为称之为“身份角色”。①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角色”常常是公开的、真实的,并受到他人、社会舆论、法规等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强。而网络构成了一个可以任意扮演角色的虚拟社会,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隐匿而松散,迥异于现实生活。这时道德法律已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很难对网络主体的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督,促使其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对单纯、单调,易被五光十色的网络社会吸引。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自控力弱,在泥沙混杂的网络社会生活中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所以易受到不良影响。久而久之,还会把这种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错误做法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道德冷漠。

沉溺网络社会,现实人际关系淡漠。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它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中,交流大多符号化,长久沉溺于网络会影响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而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又会使得他们更加转向网络寻求安慰和理解,减少现实人际交往,走向自我封闭。同时,社会变迁的加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使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步入和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和困难,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平衡心理的空间,成为其重要的“减压阀”和“麻醉剂”。在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后,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逐渐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并进一步发展到对现实的厌倦和冷漠,从而阻碍了其社会化进程,被“容器”化。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像流感一样在网上呈蔓延之势,具体来说主要有: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主要指以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为内容的黄色信息,它一旦在社会上泛滥会严重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网络因其开放、自由等特点,不良信息更易滋生和泛滥,从而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进而毒害社会。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新闻社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仅有56.9%的学生表示不浏览黄色网站或网页,而34.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②有些学生热衷于传播网上不良信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制造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的案犯——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是大家公认的老实人,案发后发现在其电脑里下载有大量色情凶杀影片,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见一斑。

任性发表言论,舆论导向偏失。网络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BBS、博客、新闻跟帖,它们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言论的“自由市场”、意见平台,具有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网上论坛、BBS上的活跃分子,也是网络舆论的主体,网上言论大胆、尖锐甚至偏激,容易造成舆论导向偏失。如:中美撞机后,许多网络论坛上都出现了学生言辞激烈的反美言论;“9·11”事件发生后,学生在网上拍手称快,出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评论。这些明显存在偏差的评论一经发表,即被别有用心的美国媒体报道,借机破坏中美关系。

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既是法律问题,又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大学生网上侵权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侵犯知识产权和名誉权。

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大学里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抄袭网上文章用于交作业甚至作为毕业论文。合肥工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对“如何根据校园实际体现和谐校园和校园爱国主义行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统计调查报告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网上随意抄袭论文用于“应付差事”,甚至有很多同学共同抄袭一两篇“经典”论文。③

侵犯名誉权是另一种常见的侵权现象。一些学生在网上对他人进行诽谤、诋毁和谩骂,对当事人名誉造成恶劣影响,对网络自由的滥用,已涉及侵权的领域。调查显示,30%的学生曾经在网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0%。④

除此之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还有推崇黑客行为和网上不文明行为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有自己的类型和特点,其危害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已成为现实迫切的要求。

注释: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贵州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喜忧参半》,2004-01-30。

③④檀江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网络道德建设》,[EB/OL].(2004-11-08)[2006-12-30]http://moral.tsinghua.edu.cn:8080/newsdetail.jsp?news_id=318.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9.网络游戏的危害作文 篇九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但有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网络游戏被现代人称为“电子海洛”,网络游戏不但使青少年成绩下降,影响视力更会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那些贪婪的制造者,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看似有趣的游戏,而且让众多网迷沉醉于中,网络游戏使人变成魔鬼,使善良的青少年贬称可怕的刽子手,网络游戏正一步一步的蔓延而来,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之花,我们应该用坚定的语言对它说‘不’,有人说网络游戏可以玩,因为它可以让人放松。不错的网络游戏是可以让人放松,但对于没有自制力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仿佛是毒品,它正无声的侵蚀着我们那幼小的心灵。网络游戏它主要的吸引在于它设置的级别,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赢和升级的欲望,因为现代人太讲究现实抬爱面子,都希望在同龄人那儿大赞一番,让他们羡慕,在人类里面青少年这种不甘落后的心理现象最大,因为他们没有自控力,一心想着玩和升级,有的甚至昼夜不分的网游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害了被人也害了自己的家人,一步一步走向监狱。

在此我想对那些沉迷与网络游戏的同龄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要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了,回头吧!后面将是大好前程,前进键是万丈深渊。

10.网络的危害作文300字 篇十

我的好朋友就住在我家的对门但我们相见却不再是直接到对方家里而是通过电脑视频或是一起在网络里相约在网上玩同样的一个游戏比谁强。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见面了,甚至可以说就算是见了面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彼此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够那样亲近的做朋友。现实里的我们变得越来越生疏了。

在现代戴眼镜的人比不戴眼镜的人要多但在听妈妈说到的那个过去,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过去的人为什么都不用戴眼镜啊!太奇怪了!近视不应该是很常见的吗?

后来我才慢慢懂得了,因为看书而近视的人很少出现但因为网络世界的大门——电脑屏幕,而近视的人很多。

11.论研究生网络依赖的危害 篇十一

关键词:研究生 网络依赖 危害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预言人类大众传播未来上将出现地球村。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麦克卢汉的预言成真。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实践的发展,颠覆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互联网技术营造的环境就如同皮肤一样包围着受众,受众对这样的环境无法知晓和加以辨别,只是深陷于其中而迷失方向。麦克卢汉认为,受众因此会患上“恍惚”、“梦游”、“沉醉”和进入“潜意识”状态等心理疾病。鲍德里亚则认为,先进的电子媒介,如网络和电视,为大众营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仿真、超真实和内爆的文化,并导致人们主体性的沦丧。然而,普通的受众并没有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嬗变以及自身主体性的沦丧。

无论是从何社会,还是个人,抑或是群体的角度而言,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高学历的学生,研究生往往拥有精英化追求,却只有贫民化收入,这使他们常常对现实有挫败感,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一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过度依赖网络以逃避现实的无奈、压力和挫折。研究生产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体性的沦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研究生提供获得某种自我感和成就感的机遇,这种交流广泛、安全、隐匿,契合研究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更多的研究生开始从心理上对网络产生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伸到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对现实世界和人际交往抵触的心理下,研究生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这对他们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网络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仿真、超真实、内爆的世界,网络的现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而且往往伴随着虚拟的幻象。网络裹挟着巨大的信息流,迅速占据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使其社交空间和真实交往受到极大的挤压。久而久之,人的批判性和理性思考逐渐减少,对世界的图像逐渐由网络提供的拟态环境而非通过实际接触而获取的客观信息来构建。网络还可以根据个体的使用习惯,将分类的、个体化的信息主动传输给特定的受众。在网络长期主动的信息和观点供给下,研究生作为受众的主体性逐渐沦丧,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维和习惯,成为网络世界的精神奴隶。

另外,网络毕竟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其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简单的代表符号,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出现真实情感的萎缩和沟通能力的退化,从而更不愿意通过真实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来认知外部世界,而更依赖于网络提供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二、快餐文化的泛滥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网络传播时代,传播的信息容量以几何级数字增长,人类社会迎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正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急速、信息缺乏核查,导致知识和文化日益呈现快餐化趋势,即获取方便快捷,如快餐般被使用后即被像垃圾一样丢弃。长期食用这种“快餐知识”必会导致这些研究生们知识的匮乏和“营养不良”。另外,从网上下载的这些“快餐知识”很大一部分经不起“消化”,很多学生用完即弃之,久而久之,便会使他们的思维被动化、片面化,渐渐失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这种情况若得不到足够重视,势必会影响一些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甚至会对学科或学校产生深远危害,并且会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长期的网络依赖必定会对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必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不适应行,对以后的就业和社会认同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与在印刷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重理性和重视逻辑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研究生就如同容器人,与人的社会人际交往只是表面的接触和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人与人之间总是力图保持一定距离,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其人际关系异化,并极易养成孤独、自闭、内向和以自我为重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差。由于研究生网络依赖其本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其网路依赖的危害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

三、由于把关失效导致不健康、虚假信息的侵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带给我们无限惊喜与想象的网络亦不例外,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的内容。然而,如果存在有效的把关和过滤环节,这些思想颓废的内容就会被有效过滤而不能被受众接触。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不仅仅涉及到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分析,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因而是极其复杂的过程。

网络由于其匿名性和虚拟性,除了一些大型的新闻网站和商业性网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把关外,其它类型的网站缺乏有效的把关环节和多重的把关机制,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把关存在许多困难和暂时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把关环节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由于把关功能的缺位或失位,很多信息未经核实就散布开来,一些黄色、反人类、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损害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危害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虚假信息的泛滥也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极差。研究生作为尚处于求学阶段的知识青年,还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和我人生阅历,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不足,导致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很容易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从而影响到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甚至导致一些人产生厌世情绪,这样对他个人和社会都极其不利。

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能对其网络依赖问题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通过团体干预培养研究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强网络监管,推进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

[2]张页,王春柳.高职生网络依赖与干预策略 [J].才智,2011(15).

12.网络的危害议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血透室,职业危害,防护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性工作区之一,工作人员必须频繁的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各种体液。另外,作为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还需要使用各种消毒液进行环境的消毒。以上种种因素,使得血透室的工作人员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因此,正确分析工作人员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血透室工作人员由于直接处理血液, 接触血液中病原微生物机会增加, 成为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高危险人群。在容易发生感染的各种病毒和细菌中, 最常见的是HBV、HCV、HIV三种。据文献报道, 美国血透室的工作人员肝炎患病率为2.0%, 比一般人高4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10%的血透室工作人员HBsAg阳性。美国CDC分别于2003、2004年对2304家和2449家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调查, 其工作人员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6%和1.9%, 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而且, 近年来, 血液透析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在逐年增加, 必将对血透室工作人员带来进一步的威胁。这三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途径主要包括: (1) 穿刺部位渗血; (2) 输血、留取血标本过程发生接触; (3) 操作时不慎被锐器刺伤; (4) 透析过程中透析器破膜更换时不慎沾污血迹; (5) 冲洗消毒透析器、管路等物品时。

1.2 心理危害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 心理变量比生理变量对机体身心影响大。造成血透室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大的因素包括:

1.2.1 患者并发症多,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要求高。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并发贫血、高血压、出血、视网膜病变、体位性低血压等,随时可能突发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技术,避免因为自身业务水平不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血透室工作人员普遍感到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心理压力大。

1.2.2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高。

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只能对症处理,相对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患者不仅要面临自身疾病的痛苦,而且还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患者大都有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脾气变得比较暴躁,工作人员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用足够的耐心应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变化,理解、体谅患者的言行,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必然加大。

1.2.3 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求高。

血液透析实施体外循环,为保证体外循环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工作人员必须长时间、连续性地在封闭环境中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如头疼、心律失常、抽搐、低血压等一系列透析并发症,并且也要观察透析器是否凝血、漏气、折管以及透析液浓度异常与否等。工作人员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导致心理疲劳的发生。

1.2.4 经常性的随时加班。

血液透析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工作人员节假日基本不能正常休息,而且突发急症多,八小时以外要听班,随叫随到。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有时会延长到十一、二个小时,体力透支,不能保证充足的休息,紧张压抑的心情得不到宣泄。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血透室常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甲醛、碘酊、酒精等用于透析机、管路、水处理机的消毒以及患者皮肤的消毒,此外还要用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消毒等。使用的化学消毒剂种类多、数量大,易造成污染,长期接触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损害血透室工作人员的健康。

1.4 噪声

透析室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透析机工作时发出的报警声, 患者透析时出现不良症状所发出的呻吟声, 以及透析液搅拌机、水处理机发出的声音等。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产生潜在性的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自我防护

2.1.1 定期体格检查。

对透析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按时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被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确认有无肝炎发生。

2.1.2 穿戴防护用具。

进入透析间,工作人员要穿隔离衣裤、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手套。冲洗消毒透析机、管路,处理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均戴手套操作。污染的手套要及时更换,操作前后均要洗手。

2.1.3 规范基本操作。

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输液器、内漏穿刺针等,应及时毁形浸泡,注意勿让污染的锐器针头损伤皮肤。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在工作中做好自检,皮肤破损者尽量不安排上机或在阳性工作区。

2.2 传染性患者的防护

如果患者是乙肝、丙肝或HBV、HCV、HIV病毒携带者,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病毒传播。在工作中可以做到四固定: (1) 机器固定; (2) 所用物品固定; (3) 工作人员固定, 切忌交叉感染; (4) 有条件的, 房间也可固定。对患者用过的物品, 如床单、枕套等用双袋包扎, 标签注明, 按传染病隔离、消毒措施处理。透析过程中的相关物品、器械尽量使用一次性的, 用后集中浸泡消毒, 再统一焚烧。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定时开窗通风,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冲洗消毒复用的管路时, 应戴口罩、防护镜、帽子、手套、围裙, 防止损伤眼睛或皮肤。

2.4 控制噪声

2.4.1 要求工作人员工作中养成“四轻”的良好习惯,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卫生宣教,自觉保持室内安静。

2.4.2 透析前认真检查管路有无破裂,空气探测功能是否良好,参数设置合理与否,检查针头有无脱落,尽量减少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机器噪声。

2.4.3 加强巡视,减少机器报警声。

2.4.4 水处理装置安装在独立房间,尽量远离透析间,并定期检查和保养机器设备,防止和减少噪声。

2.5 身心疲劳的防护

根据透析室工作特点, 合理安排工作, 尽量减少加班, 保证工作人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 转移不良心理因素,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健康的体魄, 免遭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包晓燕, 薛金凤.血透室护士健康职业危险及安全防护研究[J].齐鲁护理, 2009, (01) .

上一篇: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下一篇:学习雷锋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