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共9篇)
1.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一
花凉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龙凤小学制订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
一、每学期通过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所在年级、家庭详细住址、父母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当前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及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状况等,实行每月一次动态管理。
二、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科老师通过上门家访或电话等形式,每月与每个留守儿童的当前监护人或法定监护人联系一次,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情况,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三、学校实行“211”重点结对帮扶办法,行政领导、党员、教师分别与2名、1名、1名留守儿童结对。结对帮扶中,学校要求行政领导、党员、教师每月到结对留守儿童家庭中了解情况,注意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做好入户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困难,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
四、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制度。为了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学校开通“家长热线”(88320432),确保留守儿童有特殊情况时,在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此外,学校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五、学校建立心理疏导制度。学校要求班科老师要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偏爱”。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平时要对留守儿童做到精心观察,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心理疏导,化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六、学校建立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制度。学校要求各班(队)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为留留守儿童守学生过集体生日„„ 消除留守儿童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集体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因厌学而流失,学校要求各班科老师要注意减轻留守儿童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课外兴趣活动,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七、学校建立安全教育监管制度。学校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同时,每期至少召集全校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学校要求班科老师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做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工作,经常过问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组织留守儿童学习“龙凤小学学生安全常识歌”、开展“四远离”签名活动,了解并检查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盗、传染病防控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及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若遇突发事件,学校将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当前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八、为了减轻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留守儿童的家庭负担,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上好学,学校建立减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在校搭伙费用制度。
九、为了促使留守儿童同非留守学生一样,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学校和班级要及时表彰奖励表现好、进步快的留守儿童,树立榜样,鼓励留守儿童不断追求上进。
破凉镇花凉小学
2.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二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们监管和抚养, 而祖辈们大多又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精力不充沛, 家务劳动繁重, 缺乏沟通能力等客观因素的束缚, 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放任自流, 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这将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前途和命运, 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兴衰与成败。
如何适时引导, 加强教育, 将“留守儿童”现象化弊为利?这一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关于“留守儿童”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一) 据调查, “留守儿童”的所占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仅以崇岗镇小学为例, 今年全镇学生约2500人, 据统计, 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所占比例近40%, 这些学生均由其祖辈们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监管与抚养。另外, 学生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比例又占近30%。由于地域及环境差异, 部分自然村学生父母的外出打工率甚至高达90%—100%。
(二) 据分析, 大多数委托监管人的抚养及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1. 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紧张, 老人们的生活自顾不暇,
导致“留守儿童”们的起居生活不能得到保障, 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有些大家庭, 老人们由于监管和抚养的对象较多, 加上精力有限, 导致照管困难、心力交瘁, 致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各种挫折感。2.由于老人们自身文化素质低, 致使“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没有有效的家庭教育做支撑, 产生“放羊”现象, 不但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进步, 而且间接地助长了他们说谎、焦躁、懒惰等不良习惯的滋生。3.由于现阶段独生子女的增多, 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经济的逐渐宽裕, 导致部分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或者放任自流, 使得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下滑, 给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及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带来强大的冲击与挑战。
二、“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负面效应
(一) 淡化了家校联系。
由于监管与抚养“留守儿童”的老人们大多把抚养孩子们衣食住行工作放在首位, 而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在校表现漠不关心, 缺乏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拉大了家校之间的差距, 使得家校间的关系日益淡化, 导致“留守儿童”们产生了在家与在校有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双重性格。
(二) 制约了学校工作。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己任, 须培养出身心健康、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而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保障, “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及品德将制约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首先, 加大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及品德养成与学校或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那些被溺爱或放任自流的“留守儿童”们自我约束及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往往存在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 在困难面前较为懦弱等性格特征。其次,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在学习教育上的紧密配合, 导致作业等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阻碍了学习进步。
(三) 抑制了个性的发展。
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对学生价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由于老人的监管, 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并与学校工作严重脱节, 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对人的信任感, 遇事存在偏执、胆小、狂妄等反应, 甚至缺乏是非辨别能力, 容易上当受骗。
三、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方法及建议
(一) 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作为学生, 只有亲其师, 才能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认真调查, 摸清“留守儿童”家庭概况及本人思想及学习情况, 对改善学校工作, 加强家校联系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为他们建立爱心档案卡, 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倾注爱心, 时刻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二) 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与交流, 能及时互相反馈“留守儿童”们在校及在家表现情况,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信息。加强家校联系, 还能及时发现问题, 共同分析、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家校联系时, 应充满理解与民主, 容忍“留守儿童”们的各种不足, 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 努力从自卑、忧郁、紧张、烦躁、畏惧等阴影中摆脱出来。加强家校联系具体可采用教师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
(三) 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 它对转化“留守儿童”的思想,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和健康心理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日常学校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德育置首”的原则, 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1. 认真抓好德育工作的五落实, 即组织、时间、内容、措施、地位五落实。
2. 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如政治思想教
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 使“留守儿童”们通过学习, 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3.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 使“留守儿童”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陶冶自己的身心。
如认真上好、组织好每堂班会课、队会课, 让他们在平等、和睦的气氛中进一步加强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
WENJIAOZILIAO
4. 努力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中, 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与沟通,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良好学习氛围, 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学习上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鼓励, 甚至为他们创造条件,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 从而全面提高“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水平。具体做到如下四点。
(1) 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 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有趣的教学, 从而引导他们愉快地学习, 在轻松中掌握知识, 学到本领。
(2) 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促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学先进、超先进、做示范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未知欲和上进心。
(3) 培养优秀的班集体。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 特别是“留守儿童”们, 他们需要更多的集体的温暖, 帮助他们团结同学、充实生活。
(4) 付出关心和信任。多一分宽容, 多一分理解, 教学工作中做到真心实意说优点, 轻声委婉道不足, 让“留守儿童”们随时随地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信任, 从而树立信心, 锐意进取。
四、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积极意义
(一) 密切了家校联系, 得到社会认可。
通过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教与学联系及家校间的共同监管, 使得广大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提高了学校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地位。
(二) 加强了师德修养, 提高了教育水平。
广大教师通过不断的探讨、研究, 妥善地处理好与“留守儿童”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 既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又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同时, 也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新的飞跃。
3.探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篇三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教育在方法上显得简单粗暴,他们认为每个月给家里寄回一定的生活费,解决了孩子的吃穿问题即可,而当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总是让学校和老师管理严厉些。由此可见父母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没有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
第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是祖父母,有的是外祖父母,有的是叔叔伯伯,或者其他一些亲戚朋友。这样就出现了弊端,祖父母们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在教育过程中,有的过于溺爱自己的孙子(女),过于迁就他们。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辅导孩子学习谈不上,也没有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们。
第三,地方政府第一要务是求发展搞经济,促增收,缺乏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足够认识,,忽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力度。
第四,就留守儿童自身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两次回家,由于失去父母的亲情呵护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旦接触社会的不良风气,或受不法分子的诱惑,容易步入歧途,迷失方向,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学校教育方面,虽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管理措施,但是,每到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就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当这个教育“盲区”来临时,留守儿童就像孙悟空似的“大闹天宫”了,终究留守儿童还是“江山依旧,恶性难改”。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
上述种种问题表明:教育不是单边活动,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1.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学校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创造性地解决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除了一些原有教育机制和确实有效的手段措施之外,更要树立人文理念和服务意识,尽到我们的职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建立健全三个档案,分别是学生,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这样学校才全方位立体式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发展动态,同时,档案信息要做到随时变更随时补充,当某一个信息变更时,我们要及时的补充完善,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留守儿童资料库。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帮教结对档案,以班为单位,具体落实每一位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和同学,具体帮助他们。
第三,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样经常得到父母关爱,所以我们承认其特殊差异,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三优先政策:优先辅导他们的学习,优先关照他们的生活,优先帮助他们的困难。
第四,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许多留守儿童已不愁吃穿,缺的是父母的那份情,那份爱,为此,我们就做到四个定期:(1)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会和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商讨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邀请心理学专家对孩子们的心理培训和疏导,及时纠正学生心理不良倾向。(3)定期做好家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4)定期和留守儿童父母取得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
第五,消除“盲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到位现象,解决好学生在节假日期间教育“盲区”的问题。(1)每周安排好帮扶学习小组同学,分组到留守儿童家中,一起学习,一起活动。(2)学校要以留守儿童教育为重中之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包括捐助、春游、联欢等。
2.家庭教育管理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至关重要。(1)父母如果有客观原因要外出打工,要经常给孩子和家里打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学习、思想、生活情况,让孩子们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感觉,同时,要和班主任保持联系,共同教育孩子。(2)有条件的要就近打工,保证每晚都可以回家。这样既能挣钱,又能关照孩子。(3)作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要多向老师请教一些教育的方法,生活上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越俎代庖,做到严而有度,爱而有方。
3.社会影响方面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仍在增长,仍是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教育管理方面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科学种养,快速发展本地经济,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从而减少或杜绝留守儿童家庭。(2)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展经常性的联合检查,力求从源头上杜绝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3)必须强化社会综合治安的管理力度,在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中,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近年来农村发生儿童安全事故中,多为留守儿童。2009年广西贺州市发生的“11·12”非法生产爆竹爆炸事件中,死伤12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这是血的教训。
因此,留守儿童的安全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群防群控,公安、教育、政府、村委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确保孩子安全无事故。
4.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健康成长关爱体系,使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爱有所依,能得到正常的良好教育。
二、目标任务
1、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安排,2010-2011学,在学校本部建设一个“孚玉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
2、孚玉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设在明德教学楼三楼,面积20多平方米。悬挂“孚玉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标牌。
3、室内配备:
⑴ 电话1部、电脑1台。⑵ 桌凳 套。
⑶ 书刊 册,报纸2-3种。
⑷ 爱心雨伞5把,小药箱1个,6种以上商用药品,针线包、剪刀、毛巾、脸盆、洗手液、水桶各1,热水瓶2个,一次性茶杯常备。
⑸ 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各1;跳绳5根,踺子5只。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与管理制度、室内室外活动制度、帮扶制度、资产登记与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信息建立与变更登记制度等系列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活动、年末有总结,不断总结经验,吸取他校好的做法,确保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应有的作用。
5、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档案,详细掌握每个留守儿童家庭、个人及其监护人相关信息,每年3月底以前将本校留守儿童登记表及汇总表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包括留守儿童的各类信息、成长记录、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动态、活动的文字与图片音像记录、各类规章制度等,做到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孚玉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教导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班应成立相应活动小组,明确职责与分工,抓好所在班级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党、少先队等组织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尽快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开展活动,学校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认真自查总结,随时做好省市明查暗访接待工作。迎接11月底县教育局将组织评估验收。
3、留守儿童之家以服务、排忧、解难、促进留守学生长远发展为己任,同时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他们做到团结互助、自强自立、自护自律、理解父母、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成才。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责任,增进爱心,在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扶等方面做好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周和留守学生谈心一次,每月和外出家长通话一次,每期家访一次。开展“快乐双休日”等活动。建设关爱留守儿童校内外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教职工和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勇当“代理家长”,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实施校外留守小队建设。
5、开展好家长培训和教育工作。学校要利用外出家长返家之机开展培训,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科学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向他们发放《致外出务工家长的一封信》,签订托管协议,外出务工期间积极主动与其子女多通话、多谈心,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6、广泛开展宣传。利用专栏与媒体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工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格局。
7、学校将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检查制度,召开研讨会,总结好的做法。本工作将根据学校实际计算计入教职工工作量。
8、县教育局将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中小学教育常规管理工作评估内容。每年年终将评选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学校对先进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陶建志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镇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2012年接受捐助的学生有十多人,资助基金6000多元。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6.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六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 (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 , 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
1.2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原因有很多, 但“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造成的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是导致目前“流动问题”困境的主要原因, 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2]。此外, 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以及中国历来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等, 都是产生“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
1.3 妥善管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解决好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流动问题”的严重化, 社会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 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全国各地也响应了中央的号召, 一同探寻解决“流动问题”的方法, 先后出现了“温馨家园”、“青神模式”、“山田模式”、“宜都模式”、“孚日模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举措, 为解决“流动问题”奉献出了一份力量。尽管有这么多的模式, 但“流动问题”并未有根本的改善。目前, 作为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 在解决“流动问题”方面仍旧是一块弱项, 加快社区自治,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来解决“流动问题”是大有可为的。
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
中国的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 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3]。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区可以看作地区社会, 是社会的缩影, 是社会的部分。社区同整个大社会相比, 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 易于把握。社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 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是自生的、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 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 是单一价值取向的, 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4]。
社区具有民主自治、协管、监督、服务、教育、场域、安全稳定等功能, 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 促进社区发展和维持社区稳定, 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在“流动问题”的解决方面, 社区管理凭借区域管理的特点和功能, 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也更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帮扶。社区管理, 为解决“流动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2.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流动问题”, 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时代产物。流动儿童缺乏社会的认同, 社会地位弱, 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的关怀, 易受到社会忽视, 二者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区是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管理最直接的基层组织机构, 对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管理与具体解决极其需要社区的帮助。社区管理需要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怀。
3 良好的社区管理, 是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是流动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流动而产生的。政府要从根源上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就必须改变流动人口颠沛流离的求生方式, 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发展生产力, 发展区域经济, 缩小地区差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让流动人群稳定下来或小范围地流动, 才能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3.1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
社区可以积极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社会保障条例, 让流动人群充分了解法律、自身权益等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外来劳动力依法维护权益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使得流动人口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主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通过政府、社区的共同努力, 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创造城乡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解决好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 也鼓励流动人口返乡就业, 在减少流动人口的同时, 也就减少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5]。
3.2 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增加就业岗位, 使流动人口稳定就业, 增加收入, 才能使流动人口稳定下来。社区管理, 作为满足区域内成员特定需要的基层自治组织, 可以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区的职权较小, 提供的岗位有限, 但社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 来帮助流动人群, 如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清扫和维护, 或社区开展活动或进行某些工作时, 可临时雇佣闲置的流动人员。在加强了社区管理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闲置的流动劳力, 为流动人口的稳定提供了可能。
3.3 完善流动人口培训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在把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的同时, 可把权力下放到社区。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管理机构, 可以及时地统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就业状况、生活近况, 并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进行搜集, 使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也为政府进行有关流动问题的决策, 提供了依据。同时, 社区也鼓励流动人员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 旨在教会务工人员一项技能, 以辅助其找工作, 更好地立足城市, 为流动人口的稳定进一步提供可能。
3.4 提倡自主创业, 提供创业优惠条件
政府在不断加强对自主创业的重视, 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创业, 刺激流动人口创业的积极性。社区则可加大对创业富民的相关政策的宣传, 针对企业、个体户不同情况, 分别提供相关的帮扶;对正在创业与有意创业的人员进行统计与摸底, 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创业的具体情况, 尽可能地达成供需信息的对称。同时, 社区可以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企业与个体户积极提供使用场地优惠、社区资源共享、行政性事业费用优惠、帮助申请财税优惠等鼓励措施。确保流动人口能充分地认识各项政策, 在政策的指导下、优惠条件的帮助下, 更有效地帮助自身就业或创业。
4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桥梁作用, 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帮扶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自治机构, 对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 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4.1 辅助解决户籍壁垒、学费贵、上学难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而言, 最大的壁垒就是上学难、学费贵。政府在加强政策的贯彻实施, 取消户籍限制, 取消择校费, 确保每个地区的流动儿童, 都能上学, 并能够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社区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 采取与辖区内学校合作的方式, 协调学校接收辖区内的流动儿童, 并监督学校, 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保证每个流动儿童上学的合法权益;社区可及时统计贫困儿童的数量并建立基本信息档案, 积极与学校沟通, 并上报政府, 申请相应的补助或联系辖区内的企业, 寻求相关的资助, 以解决留守儿童学费贵、上学难的问题。
4.2 联合社会力量, 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帮助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一个广泛的弱势群体, 单靠个人、社区、政府的力量, 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服务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公平享受, 同时还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 实现供求一致的原则。因此, 社区应当探索公共服务政府、社区、社会合作供给模式, 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社区单方提供的不足, 还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供给效率[6]。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组织, 应当整合资源, 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集中企业及个人的力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展对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的帮助;社区还可以联合当地高校, 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 对“流动问题”提供积极的帮扶措施, 为解决“流动问题”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4.3 给予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流动人口一般是从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动, 流动人群的经济条件基本上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在学校里有老师的看护, 但课余时间, 家长们忙于工作, 监护人疏于照顾, 孩子的生活、安全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隐患。
政府牵头的“牛奶鸡蛋”活动,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社区可以把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行动向公民、社会传递开来, 由社区干部、党员、退休干部以及党代表, 与儿童“一对一”的结对, 开展兴趣培养班、组织课余活动等方式, 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阳光。
5 社区加强自身建设, 谋求发展, 强健实力, 保证服务
5.1 做好上情下达工作
社区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 接收政府指示, 执行政府命令, 向群众传达政策, 落实政策。作为桥梁的社区, 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群众而言, 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认真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 还要让群众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积极地参与到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中来, 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共同对“流动问题”进行关注, 共同倾注力量。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 以期及时有效的解决。
5.2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管理与措施创新
社区需要依据上级的政策,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管理条例与措施。这就需要政府下放部分权力, 扩大社区的职权, 让社区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 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不同的社区, 有着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特点, 所以社区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组织。“流动问题”在不同的社区, 也有着不一样的状况,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侧重点也不同, 这就需要社区在政府的带领下, 解决自身的实际情况, 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让各种问题能够逐渐解决。
5.3 独立自主, 积极建设属于社区的企业, 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产生、变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区管理在实施中, 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社区事务繁多, 仅仅靠政府的拨款, 社会慈善机构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紧缺,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的发展, 削弱了社区的功用。社区可以打破传统, 筑巢引凤、培植税源方面的工作;可立足城市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壮大基层实力, 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7]。从而实现: (1) 在合理的管理下, 创造财富, 为社区其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2) 解决社区劳动力的剩余问题, 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特别是有助于减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 (3) 增强社区凝聚力, 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 增强社区公民意识, 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进行。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问题”。
5.4 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公民意识
社区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 是社区加强自我建设的核心问题, 是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公民意识就是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居住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 在社区的管理下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8]。社区公民意识与归属感, 可以说是社区的灵魂, 养成社区公民意识, 建立归属感, 社区才能有效地与居民进行双向的互动。
公民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可想办法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如:激发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社区工作监督的热情, 形成良好的社区互动;培养独特的社区文化, 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组建非正式组织, 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聚集活动的载体和实现形式, 提高居民的凝聚力等, 都是社区培养公民意识和归属感不可缺少的。只有走好了这一步, 公民社会的源动力才能解决, 后面的路子才会顺理成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相信“流动问题”将会逐渐弱化。我国是人口大国, 对人口流动的管理, 必将朝着深入、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管理, 也必将更重视、更人性化。社区管理作为居民自治组织, 对于解决“流动问题”首当其冲, 社区能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找到一条更加合适的道路来为社区服务, 来更好地解决“流动问题”, 相信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的春天已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
[2]王石川.2000万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显象[N].中国经济时报, 2006-09-07.
[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4]于燕燕.社区的由来及要素[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 (7) .
[5]王敏杰, 刘坤.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社会观察, 2011 (10) .
[6]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1 (9) .
[7]陈为雷.当前我国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 2012 (1) .
7.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课题研究; 情感教育; 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6-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城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及城边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经问卷调查、分析总结,现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弱、生活习惯差的问题,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关爱策略:
一、消除情感障碍,平衡学生心理
1.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普遍具有以下缺陷
1.1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比较普遍。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 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在心里留下了阴影——自卑。长期的自卑,最终导致交往障碍。
1.2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个别的具有攻击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散漫,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说谎、不完成作业、逃学,欺负同学、打架、沉迷于游戏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2.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我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策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由陶行知先生的话可见,高尚纯洁的师爱,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会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背景决定着他们大多缺“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是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教师根据流动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伸出温暖的双手,通过正面引导,逐步化解孩子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父母的艰难,学会对父母感恩。
2.1平等交流。人格上的平等是交流的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通过情感交流实现。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但又不能太露痕迹,有的时候,一句贴心的悄悄话便能温暖一颗幼小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效果。
2.2真情付出。教师的爱和母爱一样无私,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我们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留守儿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可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二、在活动中体验温暖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关怀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最好的补偿。因而,我校积极为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校主要采取体验教育,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学校、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携手,关注孩子的一切言行,走入孩子的心灵,开展手牵手帮扶、小学生才艺展、少先队广播站征文、班级主题队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教育熏陶他们,而且只要老师积极地鼓励,他们在活动的舞台上就能崭露头角,在集体的怀抱中感受温暖,在他人瞩目的眼光中重塑自信;同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亲情电话、设立亲情信箱和校长、班级信箱,给予温暖,赋予关爱,体验友情,让这些学生不再感到孤单、寂寞,不再觉得自己无人问津;鼓励孩子与在外地的父母多联系,让孩子远方父母的情感不因为距离而送达不到孩子身上。
尼·德·列维托夫指出:“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和各种表现上。”课题组教师运用激励功能,通过系列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得充实,逐渐弥补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促使他们不但体验到“爱”的美好情感,而且鼓励他们在为班集体服务、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树立自信。
8.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八
建设和管理情况工作总结
2010年9月
柘皋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情况工作总结
一、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基本状况
1、“留守儿童之家” 挂牌成立。2010年3月中旬,柘皋“留守学生之家”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场所设施基本准备就绪,于2010年3月下旬 “留守儿童之家”挂牌成立。
2、“留守学生之家”组织机构。“留守学生之家”成立领导小组,正副校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组长为“留守学生之家”项目建设、使用和管理第一责任人,副组长负责建章立制及“留守学生之家”重要活动方案的审定和活动指导,校委会其他成员、各年级组长为成员,负责各部联络、合作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总务副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业务组织领导;成员由教导处主任、副主任,“留守学生之家”专职管理员、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各班班主任组成。
3、“留守儿童之家”场所设施。及至目前为止,我校 “留守儿童之家”拥有图书档案室两间约6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一台,电话一部、图书7000余册,还有多种文体器材。“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美观而温馨,有专职管理人员指导学生活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进出“留守学生之家”,在这个“家”中读爱读的书,说想说话,玩好玩的项目,看喜欢的节目,留守学生备感温馨自在。
二、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情况
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既是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也是我校关爱留守学生教育工程建设的职能部门,担负着全校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重任。“留守儿童之家”自成立以来,带领全体教职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致力于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呵护关爱,给留守学生以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以下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登记、建档、监测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学初,将“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监护情况、家庭成员情况进行登记,学期中及时做好信息变更记录,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增强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2、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为每个留守学生配备一个成长记录表,将学生及其家庭有关信息记上,表内收存反映学生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学习面貌、兴趣特长等信息资料。成长记录表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为教师更好的了解帮助学生提供参考。
3、建立留守学生包保责任制。“留守学生之家”责任到人,每班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包保本班级,每位教师包保25名至30名留守学生。为使教师包保工
2作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包保情况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要求包保教师做到 “三个至少”: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节假日学生离校期间,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学生至少联系一次,掌握学生的校外动向。包保责任制以来,老师们都能认履行包保职责,给留守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许多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常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他们所包保的留守学生家里去,到学生的租住地去,关照学生。
4、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联系。通过登门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致家长信等途径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学生进行跟踪教育,一方面及时向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要求外出家长尽量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5、开展“两地书诉亲情”活动。学校在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联系的同时,也要求学生主动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用电话联系,还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
6、开展“留守学生四主题”活动。2010年秋季,“留守儿童之家”会同各班级,组织开展了“留守学生四主题”活动,即:各班级召开一次留守学生教育主题班会、出一期留守学生教育主题黑板报、学校组织一次留守学生教育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开展一次留守学生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四主题”活动的开展,凸显出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效应,起到了帮助留守学生克服心理情绪,培养学生的“五自”精神,(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作用。
7、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校除了正常开展艺体课及大课间活动外,各年级组还有若干个兴趣活动小组,活动小组经常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小组活动中特别注意吸引“留守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增长知识、发展特长,不仅使他们感受同学情集体暖,同时还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9.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篇九
县教委:
根据《石柱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考核量化表》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自评,达到了石柱县留守儿童合格校的要求,特申请县教委复查验收。
黄水镇小学校
2011年11月8日
黄水镇小学
“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合格学校”自查报告
石柱县教委:
黄水镇小学坐落于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腹地,学校占地45亩,校舍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3人,教学班29个,在校学生1871人,留守儿童共275人(学前幼儿79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六年级196人),留守儿童中男生133人,女生142人,父母一方外出143人,父母均外出132人。学校坚持规范化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2010年,学校被县教委授予“人文校园”、“健康校园”称号。
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把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往年留守儿童工作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1、建设团结务实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开学初,学校就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计划,并付诸行动,由校长张隆权任组长,工会主席邹文顺为副组长,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办公室,健全工作机制,以指导和督促教师们做好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并倡导小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奋进的集体。
2、强化管理目标的落实 建立健全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管理制度,做到岗岗有职责,人人有要求。认真推行重庆市“4+1”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源于德育,由谭宁平支书牵头,通过少先队、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熏陶;人格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展现,以少年宫(由谭祥华老师负责)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心理情感教育通过开展一些关爱活动来呈现,有知心哥哥岳磊以及各位代理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养成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规范学生言行、习惯等;营养健康和安全由艺体冉启福主任和安保部戴安国部长承担相应的教育工作。同时创造性地实施我校的“六到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安心,家长在外打工放心。
3、建设有爱心的代理家长(教师)队伍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学习有困难时,缺少家庭教育,缺乏父母辅导;遇到生活、思想有问题时,缺少家长帮助,缺乏心理疏导。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和无微不至的爱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建立进步档案。要求代理家长认真开展家访活动。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时,一定要做到用爱心去浇灌,让他们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在这些代理家长中,涌现了像徐小平老师这样慈母般关爱留守儿童的典范。
4、认真落实教育民生工作 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教育民生工作,让教育民生政策家喻户晓;学校还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补助对象的审定工作,真正将教育民生工作落到实处。后勤办公室及时将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贫困女童补助、非寄宿制贫困学生免费午餐补助按要求足额、及时发放到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学校每周一、三、五按时发放牛奶,并认真做好记录。学校设立了亲情电话室,让孩子及时与家长沟通,同时还设立了视频聊天室让学生能够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
5、认真落实日常关爱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活动环境中学习成长。本年度,上半年,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清明诗歌朗诵”活动,“光辉的旗帜”征文活动,“唱读讲传”系列活动;暑期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办实事的系列活动,本学期开展了“与知心哥哥姐姐欢度中秋”活动,“中秋慰问贫困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免费体检,各年级根据年级特点开展关爱活动;并以少年宫活动为载体,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每项活动,都是认真组织,认真开展,并认真总结。有效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黄水镇小学校
【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小学留守儿童活动方案10-08
保华小学留守儿童简报10-24
刘楼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06-2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06-29
小学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10-18
横塘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08-28
为小学留守儿童捐献倡议书11-10
高皇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08-06
三桥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包保责任制08-13
吴铺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