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传的原文及解释

2024-10-15

徐文长传的原文及解释(共3篇)

1.徐文长传的原文及解释 篇一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 袁宏道袁宏道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一代奇才的悲剧人生代奇才的悲剧人生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1、“公安三袁公安三袁”与与“公安派公安派”的的“性灵说性灵说” 的主张;

2、怎么

长的悲

人生;

3、这篇传记的艺术特色;

4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徐文长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徐文长的““奇奇””??

一、“公安安三袁袁”与“公安安派” 在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之际,突突兀诞生了一个新个新的文学文学派别,给给 文坛带来了生机,这就是中国文学

史上有名的史上有名的““公安派公安派””。这个文学这个文学 派以提倡“性灵”著称,其领袖是

出生于今湖北公安县的袁宗道出生于今湖北公安县的袁宗道、袁袁

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

三袁三袁”。他们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他们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 家,继唐宋古文运动之后,又树起

了了一面文学革新运动的旗帜面文学革新运动的旗帜。他们他们 的成就不仅是文学成果,也是思想 成果,对以后几百年的历史乃至五 四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袁宗道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字伯修,明万历十四明万历十四

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

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字中郎,万历万历二十年进十年进

士,历任吴县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等职。

袁中道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字小修,万历年万历年四十十四

年进士,历任徽州教授、南京吏部郎中等职。

三人为同胞人为同胞兄弟弟,同为同为“公安派安派”的领袖的领袖,其其 中袁宏道成就最大,名声最著。

在在中国文学史国文学史上,像像三袁袁这样样一母所母所生的三兄

弟,能同时跃登大雅之林,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情、气质气质方面高度高度的 和谐一致,并且能够互相配合实现文学革新的目标,是绝无仅有的。不但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个 奇迹。

“公安派”反对前、后

七子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七子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流弊,提出“世道既变,文

亦因之亦因之”,主张文学作品要主张文学作品要 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提出 “

独抒性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拘格套,非非 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 笔”,“人人有一段真面目 溢露于墨之间”,主张重个 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这种“性灵说”成为“公安 派”散文的核心。

袁宏道鄙视前后七子袁宏道鄙视前后七子,推崇徐渭,因为徐诗能够 “

尽翻窠臼尽翻窠臼,自出手眼自出手眼”,也就是“见从己出”。

二、徐文长与袁宏道徐文长与袁宏道

徐(1521(1521--1593)1593),初字初字

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徐

青藤居士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或署田水月,天池渔天池渔

渭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

等等别号,今今浙江绍兴人。

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

均有相当成就均有相当成就。“好奇计好奇计,谈兵谈兵

多中”,满腹韬略。

徐文长去世后大约四年徐文长去世后大约四年,袁袁

渭 宏宏道来到徐渭的故乡绍兴,在朋

友陶望龄的家中,无意读到徐渭 道道

的诗集的诗集,击节称赏击节称赏。在袁宏道的在袁宏道的

传扬下,徐文长才名留文史。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 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自戕以求 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致使知 者为他流涕痛惜。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 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与徐素昧平生,但对其才 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 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

三、段落层次段落层次、文章大意文章大意 第第一部分部分为为一、二、三三段段,交待交待写作缘作缘 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 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为四为四、、五五、、六三段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写徐渭的非

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

得信任得信任,但但“大试辄不利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再失意于科场。

第三部分七、八、九三段,介绍、评述徐

渭在诗渭在诗、文文、书书、画诸方面的画诸方面的成就成就,以其杰出以其杰出 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第四部分为十、十一两段,列举徐渭晚

年的二三件事年的二三件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性格

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

愤而卒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

世深表遗憾。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为最后两段为最后两段((十二十二、十三两十三两

段),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 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至于朝廷;;文章伟丽文章伟丽,独步当时独步当时;;足以不足以不

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

渭其人其事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感慨至深。

课文分析课文分析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题

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

人家单幅上有署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田水月””者者,强心铁骨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 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夕,坐陶编修楼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随意抽架上书,得得

《阕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读未数首,不不

觉惊跃觉惊跃,急呼周望急呼周望::“《《阕编阕编》》何人作者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先辈徐天

池先生书也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先生名渭,字文长字文长,嘉嘉、隆隆

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今卷轴题额额上有田 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皆即文长一人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获此

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 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有来看余者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出诗与之读。一时名时名公巨

匠匠,浸浸知向慕云浸浸知向慕云。盖不佞生三十年盖不佞生三十年,而而

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

也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略为次第,为为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惠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

数奇数奇,屡试辄蹶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客 诸幕。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 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

文长文长乃葛衣乌巾葛衣乌巾,长揖就坐长揖就坐,纵谈纵谈天下事事,旁若无人旁若无人。胡公大喜胡公大喜。是时是时,公督数边兵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

头头,而文长以部下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信

id=“loadingAD”>

class=“ad_box”>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2.《徐文长传》读后感 篇二

读完《徐文长传》之后,我与众多读者一样叹息:这样的才子才终生怀才不遇,愤疾而卒。但叹息之余,免不了反观徐文长为什么医生怀才不遇,真的是当时都没有认识这批“良马”的伯乐,还是徐文长吧自己的才华隔绝于现实之外?

徐文长是个全才,他不仅擅长于诗文,书画,在戏剧写作方面更有一番展现,袁中朗尊之诗文为名代第一,郑板桥对之诗画也非常敬服,层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为走狗”,还有近代大师齐白石对之诗画也非常倾慕,另外,汤显祖对他的戏剧也是极力支持。如此一个得到名家名人普遍认可的才子理论上应有所作为,但他却终生不得志与有司,在科举考试中,一度落选。这时,我们可能会想那是科举制度的失败,淹没了人才,那是有司的不公,那是世俗的不能容人,我们现在作为后人来纵观历史,固然清楚科举制度的弊端,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科举是千百年来呗君主认可的选拔人才制度,它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徐文长而改变它的选拔内容和标准呢?生于那个年代,想要有一片伸展才能的天地,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否则它会被淘汰的。

徐文长这样一个才子却八次科举落选,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细分析,也有合理之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正儿八经,规规范范地答题,而徐文长生性固执,偏激,喜欢独树一帜。在考场上个性飞扬,按照科举筛选标准,徐文长必被淘汰无疑。

除此之外,徐文长生性孤傲,这有注定了他与官场无缘。他擅长于书画,在当时人人皆知。对于那些达官显贵一重金上门求书画,他却无情拒别人与门外。可知,那些达官显贵可是处于上等地位,平时习惯了寿下属的巴结与承奉。而徐文长当时只是区区一名穷书生,却让那些达官显贵台阶课下。并不是人人都有海般度量,纵使徐文长再有才华,也难得博的官员开心。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像胡公这种“伯乐”,但是这种伯乐只是少数,当这种伯乐不得世时,良马也只能捂自己的才华与怀中,终究被世俗所淹没。

在这里,我想,假如当时徐文长没有太过自我,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全才——王守仁。他俩旷世奇才,但他们的命运却完全不同,王守仁这一生可谓是想什么就得到什么,同意是才子,为什么道路会如此不同呢?终究归根于个人人对生命的主宰。徐文长处人待事的确是太过于自我了,从鸣锣科举到杀妻入狱,不都是他过于注重自我的表现吗?而王守仁心中一直都“有他”,无论是“守仁格竹”,还是平定“宁王之乱”,甚至是北边在贵州的人生最低谷时期,他想做的都是为别人指一条光明之路。这或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假如当时徐文长能放下自我,规规矩矩的做人待事,规规矩矩地考科举,那么他必能在科举考试中有所胜出……或许有人会说,千百年来,有多少达官显贵能名流千古,恰恰是那些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才会被历史所铭记。但是让徐文长规规矩矩地考科举并不意味着他的个性会权没了。假如他能通过科举考试,那么他就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他的才能采能够更好的被发挥出来。或许有一天他成了阅卷官员,碰到想他一样个性张扬的考生,能被他这位伯乐识别出来,让考生的才能为社会所用,而不至于导致科举淹没人才的悲剧。

徐文长晚年以自虐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作为读者,我倍感心寒。此时,我变联系起卡夫卡《变形记》,其中有写到“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有人的感情与心理,但虫的外异逐渐使他失去了人的本质,化为“非人”,以一种非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3.《明史·李善长传》原文及翻译 篇三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

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九年以临安公主归其子祺,拜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修妇道甚肃。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B.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 董:监管

C.京民坐罪应徙边者 徙:迁移

D.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艳:羡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B.又娴于辞命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四年以疾致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B.李善长表面宽和而内心刻薄,奏请朝廷罢免了和他争权的李饮冰、杨希圣,又逼迫和他发生矛盾的刘基告老辞官。

C.定国后,李善长光宠赫奕,弟弟李存义擢为太仆丞,侄子李伸、李佑都担任了地方官员,儿子李祺成了驸马,拜驸马都尉。

D.胡惟庸因李善长推荐,一直做到丞相,后来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李善长自己也因受胡案牵连致使自己连同妻子以及其他亲属七十余人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3)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

参考答案

1.C(流放)

2.D

3.A

4.(1)攻下城池后,(李善长)就把禁令张贴在大街上,大家非常害怕没有人敢去触犯。

(2)(李善长)富贵到了极点,逐渐变得骄纵、傲慢,皇帝开始暗中讨厌他。

(3)皇帝很生气,下令查办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于是说出李存义等人以前与胡惟庸勾结的情况。

二: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州)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县人。少年读书时就很有心计,他研究法家的学说,他预料的事情,事后证明大多被他说中。太祖攻打到滁阳,李善长出面迎接,太祖知道他是乡里中有威信的人物,以礼相待,并收留他在军中掌管文书。太祖曾经从容问他:“各地战乱,何时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朝末年的战乱中,汉高祖以百姓起兵,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随便杀人,五年成就帝业。现在元朝纲纪败乱,天下土崩瓦解。您出身濠州,距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这里山川所禀的帝王之气,将体现在将军身上。您如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天下是不难平定的。”太祖称好。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信。太祖威名日益显著,诸将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回报给太祖。他又为太祖考虑,与诸将诚心相见,使来投靠的人解除顾虑安下心来。郭子兴听从流言,怀疑太祖,削弱了太祖的兵权。又想把李善长拉过来帮助自己,李善长执意推辞不去。太祖更加倚重他。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太祖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太祖前后多次率兵征讨,都命令李善长留守,将士对他服服帖帖,居民安然不扰,转调兵饷不感缺乏。太祖在渡江之初,推行严峻刑法,有一天,对善长说:“法律中有三条连坐规定,不是太苛刻了吗?”李善长乘机请求,除谋反以外都废除连坐,于是命令他与中丞刘基等删定法令,颁布内外。

太祖即帝位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封韩国公,子孙世袭。时封公者,徐达及善长等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太祖即帝位,事无大小,都委托李善长和诸儒臣议定施行。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皇帝说:“李善长虽然没有率军征战的汗马功劳,然而长期跟随我,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国公。”于是封为韩国公,子孙世袭。当时封为公爵的,有徐达及善长等六人。而李善长位居第一,太祖在封公诰敕文中把他和萧何相比,给予很高的褒称。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李善长外表宽仁厚和,但内心苛毒。他与中丞刘基因议定法律发生争执。刘基自感处境不妙,请假回乡。由于贵富已极,便产生了骄傲情绪,帝开始对他产生厌恶之心。洪武四年因病退休。丞相胡惟庸起初为宁国知县,因李善长的推荐,提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为丞相,因而互相往来不断。而李善长弟李存义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处死,因牵连被处死的人很多,李善长依然如故。洪武十八年,有人告李存义父子确实是胡惟庸的党羽毛,皇帝下令免于死罪,流放到崇明。李善长不出面不谢恩,皇帝对他怀恨在心。这年四月,京师民众中有因罪应流放边地的,李善长多次请求免除他亲戚丁斌等人。皇帝大怒,拿丁斌治罪,丁斌原来在胡惟庸家任事,于是供出李存义等过去和胡惟庸暗中勾结的情况。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审讯,案情牵连李善长。于是御史上疏弹劾李善长。案情审讯完毕,法官认为李善长是元勋国戚,知道逆谋不揭发,犹豫观望,脚踩两只船,大逆不道。于是连同他的妻女弟侄家人七十余人处死。

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明史》卷一二七)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说:“善长与陛下同心同德,万死不顾地争得天下,他是第一功臣,(皇帝曾和他约定)活着封公爵,死后封王爵,作为臣子,富贵已到极点。假使他想图谋不轨,尚且不得而知,但现在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实在是非常荒谬的。现在李善长已死,说也无用,只希望陛下作为将来的戒鉴罢了。”太祖得这封上书,竟也没有加罪王国用。

相关试题及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复为太祖布款诚 布:公布 B. 四年以疾致仕 致仕:退休

C. 善长不谢,帝衔之 衔:怀恨D. 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 交通:暗中勾结

A:布:表达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李善长位居明初“勋臣第一”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②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③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④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⑤太祖即帝位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 ⑥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D.③⑤⑥

C( ①属李归朱之前,④⑥非直接表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初李善长追随太祖时,郭子兴听信流言,对太祖产生怀疑,削弱他的兵权,又想把李善长拉过来作自己的帮手,被李推辞,太祖为此更加倚重他。

B.李善长劝谏太祖废除了严酷刑罚中除了谋反罪以外的连坐,并和刘基删定条文,颁布内外,表现出了战略家的眼光。

C.李善长表面宽容随和,但内心很苛毒,不能容纳异己。晚年居功自傲,使太祖产生厌恶,为他的悲剧下场埋下了祸根。

D.王国用在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处死后,上书为他鸣冤,其中提到了这样的事实:他的功劳和他生前曾被封为公爵,死后也被封为王爵。希望太祖引以为戒。太祖为此再也不怪罪李善长了。

D (死后被封王不是事实,只是当年朱元璋的许诺。太祖只是不加罪王国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濠(州)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4分)

译文(1)出身濠州,距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这里山川所禀的帝王之气,将体现在将军身上。您如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天下是不难平定的。(得分点:“产” “法” “不足”及大意各一分。)

(2)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3分)

(2)李善长虽然没有率军征战的汗马功劳,然而长期跟随我,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国公。(得分点:“汗马劳”“事”“给” 各一分。)

(3)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3分)

【徐文长传的原文及解释】推荐阅读:

徐文长传优秀课件09-03

旧唐书徐文远传原文及翻译11-07

上一篇:杭州旅游导游词下一篇:冰冷的雨夜随笔散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