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翻译

2024-08-30

凉州词翻译(9篇)

1.凉州词翻译 篇一

原文:

凉州词三首

唐代: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译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tuó)白练到安西。

碛:戈壁、沙漠。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沙堆:亦作“沙塠”,沙墩,小沙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使客:使者。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赏析: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2.凉州词翻译 篇二

一外宣翻译与文化负载词的概念

1.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外宣翻译的对象是其他国家的受众, 是翻译对外宣传材料的实践活动的总称。张健教授对其的定义是:“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 以汉语为信息源, 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 以各种媒体为渠道, 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 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同时他认为“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流, 沟通信息”“让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 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外宣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宣翻译涵盖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方面的翻译活动, 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各种政府文件公告、媒体报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实用文体的翻译。本文拟探讨的范围属于狭义的外宣翻译。

2.文化负载词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中, 翻译的对象是文化而不是语言, 但文化势必具体体现为语言, 语言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影响下使得各自相应的语言中一定数量的词语表现出各自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二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黄友义教授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 以西方受众所接受的话语方式, 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必要的变通, 产生出通顺可读的译文, 以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曾利沙教授也提出了“经济简明”原则, “经济简明”原则有双重意义:一是译者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 (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 获取最明快流畅 (相对于冗长累赘) 的信息。

韦努蒂首先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观, 引起了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即主张译文应当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以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法传达原文内容;异化要求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中心, 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点, 译文的风格因此要符合源语的表达。但韦努蒂表示, 异化和归化并非是两种相对立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 外宣翻译的三原则并无首要次要之分, 其出发点是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 归宿是实现交流与沟通。因此在外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能随意地偏向异化或者归化, 而应当结合自身对译入语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信息接受心理灵活地采用该两种翻译观, 实现信息交流最大化。

在中国译界, 归化与异化之争被看作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续。王东风教授直接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是意译和直译之争的延伸”。直译直接体现的是语际间的共性, 利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该种共性。汉英两种语言虽属不同语系, 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两种语言有时在词汇、句子结构、语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翻译外宣文化负载词时, 如要准确地传达材料的原意, 译者应当尽量保持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文化内涵的一致性。这样, 译者不仅能省时省力, 读者也能较好地了解原文意思。但是直译绝非字对字的死译或者曲解原文的曲译,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储备。意译则源于各语言之间的特异性, 尤其是习语以及习语中的比喻手段, 这些通常是译入语中所没有的或者与源语的特定文化背景有关的, 这使得直译无法进行下去。为达到翻译目的, 译者必须舍形取意进行变通, 做出适当的语法、词汇, 或者语义调整。文化负载词承载着其所属的文化内涵, 理论上需要译者进行意译, 但是在外宣翻译中, 由于其 “经济简明”的原则, 解释性分析不能太过冗长, 不可能出现一些文学翻译“注释占大半页”的状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用词简练精确, 字字必酌, 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翻译观点, 结合汉英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特性, 提出并结合具体译例讨论下列翻译方法:直译 (音译) 、直译 (音译) +注释、直译+意译、文化形象替换、意译。

1.直译 (音译)

当源语和目标语与之间的差别较大且语义空缺明显时, 译者不可能兼顾负载词的语义和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直译 (音译) 成了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涉及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如:人名、地名、地理、烹饪、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如:太极 (Taichi) 、阴阳 (Yin and Yang) 、风水 (Fengshui) 等。在故宫博物院的翻译中, 全部采用了直译 (音译) 的方法, 如:太和门/殿:Gate/Hall of Supreme Harmony (Taihe men/dian) ;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 (Zhonghe dian) ;乾清宫: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Qianqing gong) ;千秋亭: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 (Qianqiu ting) ;太极殿: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 (Taiji dian) 等。

使用直译 (音译) 方法可保持译名最简, 减少译者的工作量, 让读者感受其中的异质文化, 了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异国情调。但是直译 (音译) 有其弊端——容易让人不解或者望文生义。如果“太和”翻译成“Supreme Harmony”勉强能表达“高度的和谐”的含义的话, 那么“千秋”翻译成“One thousands Autumns”则完全令人不知所谓, 与之类似的有太极殿 (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 、中和殿 (Hall of Central Harmony) 等。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给其加上注释, 译界也无法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如陈刚教授所言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外国读者会逐渐接受这个音译词并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意译

当具有特殊文化形象的文化负载词难以在译入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的表达时, 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 舍弃形式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如:解语花 (mind-telling flower) 、拜堂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华表 (An orna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 important buildings or public places) 等。意译能够很好地传递词语的文化内涵, 使其不至于像直译一样表达字面意思而导致文化内涵流失引起读者的误解。如前面所提到的千秋亭 (The 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 , “千秋”所表示的时间极长的含义已经丢失殆尽, 读者只能把之视为一个特殊名词。意译不足在于语言形式不够简练, 这一缺点在外宣翻译方面尤为明显, “华表”在汉语中只有两个汉字的长度, 而其英译却有十二词之长。

3.直译+意译

外宣翻译的宣传对象是文化预设不同的外国读者。文化负载词文化寓意浓厚, 直译出来的表面意思有时并不足以使读者理解源语的含义。意译能够传达源语的基本内容, 使译文通顺流畅, 但其缺点在于不能保留源语的特色。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 因此译者也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如:

木已成舟:The wood is already made into a boat—what’s done is done.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虽然“意译+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语义和结构特点, 但是译者仍然需要注意坚持“经济简明”原则。

4.文化形象替换

文化形象替换利用译入语中的某个文化形象替换源语中的形象, 以获得相同的交际效果。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 如果源语与译入语有意义相近的文化形象时, 译者可以采取文化形象替换的翻译方法, 对这些词进行转换, 利用源语中含义、色彩相当的典故或文化意象进行翻译。如:大海捞针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画蛇添足 (Paint the lily) 、笑面虎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败走麦城 (Meet one’s Waterloo) 等。文化形象替换法不但能使译文形象生动, 且不会显得累赘, 因为译入语有类似的文化形象, 所以译者不需要对其解释, 对读者而言也利于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但是文化形象替换方法也有其缺陷:只能使用在有相近文化形象的情况下, 应用范围有限。另外替换的文化形象不能是对理解全文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信息点,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引起读者误解。

5.直译 (音译) +注释

为了解决直译 (音译) 的弊端, 翻译研究者提出了增加注释来解决该问题。即把隐藏在负载词中的文化含义用注释表达出来。如:福娃 (Fuwa-The masco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 、罗汉大虾 (Luohan Prawn—Prawn with mixed vegetables) 、昆曲 (One of the oldest forms of opera still existing in China) 。毫无疑问的是, 注释的确能够保证一定原语信息的完整性, 但是译者添加的注释不宜过长, 过于冗长将会导致外国读者接受信息的成本增加, 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上面五种常见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有所长, 也各有缺点, 不同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相辅相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充分了解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词汇特点、原文语境、目标语文化特点灵活地采用翻译方法, 以达到外宣目的。

三结束语

王佐良教授曾经感叹:“翻译之难, 在于一种文化里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大力气去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情, 对外族语者得加以解释。”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宗旨和原则, 对译者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要从事外宣翻译工作, 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文化负载词作为外宣翻译的一个突出难点就更需要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充分考虑译文所使用的环境和对象, 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 利用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翻译研究成果, 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现状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陈刚.中国旅游丛书:杭州[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 2013 (3)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对外大传播, 2004 (9)

[6]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08 (3)

3.凉州词(外二首) 篇三

佛光与神明。风那么小心地吹——

新月高悬。天梯山那边的僧侣在深夜里诵经

木鱼声声檀香袅袅……多么地安静

谁家的篱笆院落敞开着,屋檐下堆满粮食

可以听到微微的鼾声啊。马灯斜挂在窗外

钟鼓楼上站着两个司晨的士兵

当我正要穿门而过的时候

过路的风顺手摇响了飞檐上的风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当我不禁说出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已经

从一个朝代抵达了另一个朝代

仿佛我就是追奔逐北,封狼居胥的大汉将领

正抬起腾空飞驰的马蹄

等待一只呼啸的燕子飞过来——

岷山脚下

轻风拂过,摇曳的山花和青草伏下它们谦卑的身子

这庄严的仪式有着宗教般的秘密和秩序

岷山脚下。四蹄没入苜蓿地舔草的棕色马

是通往这个春天更深处的门把手。你看

它那么小心的打了一声响鼻,整个山岗

就轻轻地晃动了起来

岷山脚下,洮水北流。

这古老的泥土中苏醒的香气是我所熟悉的

牛羊撒欢的山岗上,青稞拔节,蟋蟀弹琴

杏花掩映的村庄仿佛一枚光阴的纽扣

穿针引线。这小而温暖的幸福,被瘦瘦的炊烟缝起

岷山,此刻我就坐在你的对面,相看两不厌

岷山,我把摆在眼前的这一湾洮水,说成是玉的镜子

你苍翠的臂膀和我袅袅炊烟升起的村庄,此刻

正把一个冬天蒙尘的身子,濯洗

最后的辉煌

我坐在一截汉长城,断裂的骨殖上

这无尽的颓败……荒草萋萋

一墩芨芨,牢牢锁住大地的内心

落日的光线缝补住时间断裂的疼痛

那时候的辉煌你无法想象:一位将军

正勒住那匹枣红马,利剑出鞘

……红色的血液,一只血狐狸

从一个人的体内蹿出

心跳的火焰和铁器的冷,浇筑

一个王朝最后的辉煌

包文平 1987年生于甘肃岷县。在《诗刊》《作品》《星星》等刊物发表诗作。詩歌入选《2012中国年度好诗三百首》《全国高校文学作品选》《2015中国年度诗歌》《定西作家文学作品选》等选本。

4.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篇四

【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5.凉州词翻译 篇五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②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译文】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赏析】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6.凉州词(带拼音) 篇六

pú táo měi

jiǔ

yè guāng b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yú yǐn pí

mǎ shàng cu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zuì wò shā chǎng jūn

xi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gǔ lái zhēng zhàn jǐ

rén

hu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7.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篇七

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语言又使得颜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颜色词汇很丰富, 它们的产生不是语言学家任意杜撰的, 而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表达的需要, 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 掌握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才能进行更好的翻译。

二、颜色词汇

1、颜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

“Color term”indicates the word which is used to stand for a kind of color.This definition is well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d, but“color terms do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same thing as colorful terms.” (肖君石, P173, 1982) 显然, 作为词汇的一部分, 颜色词汇用于写作中则是传递信息。颜色词汇的分类是依据英汉词汇学, 颜色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基本颜色词会和实物颜色词汇。在英语中, 这些词汇例如red, yellow, white, black, green等都属于基本颜色词汇, 汉语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也是这一范畴;另外一些词汇, blood-red, snow-white都属于实物颜色词汇。

2、中西颜色词汇的差异

中西颜色词汇的历史西方颜色词汇多是产生在哲学, 物理, 心理和艺术等领域。而中文颜色词汇的形成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在颈脖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 黄的, 绿的, 黑的, 发光的, 立体的, 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 在那里跳, 在那里转…

He felt as if his head were spinning and his eyes swam before a kale endoscope of red, yellow, green, black, shiny, square, cylindrical, leaping, dancing shapes… (张培基P64, 1979)

所以, 颜色词汇的翻译实际上就等同于文化翻译, 这并不简单。

三、颜色词汇产生的因素

许多颜色词来自表示颜色的具体物质名称。各个民族所依赖的具体事物是不尽相同的, 而这些物体之间的颜色也是有差异的。比如, 同样的“棕色”, 英语的brown与bear同源。因为熊 (白熊除外) 是棕色的。汉语与棕色相近的是“褐色”, 则来自古时贫贱人所穿的兽毛和粗麻制成的短衣“褐”。

另一方面, 不同的颜色词在各种语言中, 有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物质名称。汉语的“蓝”和“苍”原是草原的名称或颜色。英语的green同grass同源。于是, 在翻译颜色词汇的时候, 译者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并且适当地运用技巧翻译颜色词汇。

四、颜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1、归化

归化, 是指“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Venuti, P19-20, 1995)

例如:

他 (祥子) 很想换一份套子, 换上土黄或月白色儿的, 或者足以减去一点喜净劲儿。

He felt like changing the metal work to something bronze or milky in color, to liven it up a bit. (毛荣贵, P36, 2005)

例子中, 月亮和牛奶的颜色都可以指同样的颜色, 但是牛奶色的用法更接近西方读者的思考方式。所以, 当译者遇到翻译困难时, 忠实是第一准则。

2、异化

异化是指的“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 (Venuti, P19, 1995)

例如:

宝玉掀帘一跨步进去,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 身穿蜜合色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 看去不觉奢华。

Lifting this he stepped inside.Baochai was sewing on the kang.Her glossy black hair knotted on top of the head.She was wearing a honey-colored padded jacket, a rose-red sleeveless jacket lined with brown and snow-weasel fur, and a skirt of leek-yellow silk.There was nothing ostentatious about her costume, which was none too new. (杨宪益, 戴乃迭, P84, 1992)

此例中, 蜜合色, 玫瑰紫和葱黄, 被逐字翻译过去了, “honey-colored”, “rose-red”和“leek-yellow”。翻译就是为了交流, 作为译者, 我们必须传达源语中的新鲜事物, 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四、结语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能够直接反应出社会变化和文化进步。颜色词汇同样也是这样。通过对颜色词汇的介绍, 还有中英对比翻译分析, 得出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颜色词汇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总之, 颜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进一步了解这两种文化和语言,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促进两者的交流和发展。

摘要: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 人们对颜色词的感受不同, 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时可以对等, 有时是文化空白。本文旨在分析颜色词及其翻译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颜色词,翻译困难,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Venuti,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ut 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York:Rutledge, 1995.

[2]、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毛荣贵.译心译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肖君石.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English and Vice Versa.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8.凉州词 篇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题临安邸 林升【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衢道中 曾几【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凉州词

王翰·唐

9.凉州词 篇九

1、课件;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1、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2、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子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水调歌头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3.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晚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四季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板书

晚春

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3、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4、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板书:草树知春

斗芳菲

杨花榆荚

作雪飞

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展开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板书:珍惜时间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合理又丰富,棒极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这首诗大声读一遍。

(四)吟唱诗文,入情入境

1、同学们读的真好。古人作诗通常用场“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老师就来唱一唱这首诗。

2、大家想学吗?下面老师一句一句教给大家,请大家仔细听,认真唱。(3——5遍)

3、师生齐唱。同学们唱得真好,老师推荐给大家一个网站,那上面有几百首小学生古诗文新唱。http:///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那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早春》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它季节的古诗?

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客中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感情。

3、以李白的思乡之情作为主题进行归类积累。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客中作》。

2、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4、过度: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诗人的另一种感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三、精读品味,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生反馈:你读懂了哪句,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

2、四人小组合作互学。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4、回归整体(生自读全诗-----指名赛读-----指导背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总结全诗: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竹枝词》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乌衣巷》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一看这首诗是从哪方面来展现春天的?板书:乌衣巷

二、探求新知:

1、范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

(1)生: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师:(指导)朱雀桥是一座桥名,应连读为朱雀桥边。(2)生再读(略)

朗读,要读准字音、语气和节奏。

4、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说)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四、作业: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端午节下一篇:汽车会展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