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2024-06-20

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共8篇)

1.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一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努力开创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刚才,何市长就贯彻落实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人事工作会议作了重要讲话,对2006年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市人大、市政协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二OO五年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人事编制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人事厅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重点,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扎实抓好人事编制工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事人才和体制保障。

(一)加快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抓好人才柔性流动、职称激励等配套措施的落实,促进人才资本发挥最大效益。二是积极开展人才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市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现状、未来需求等情况,全市人才总量182777人,2005-2010年需求人才总数预计为109536人。三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年共接收毕业生1734人,其中本科596人,大专669人,中专469人,较去年的950人增加了784人,增幅高达82.5%。全年应届毕业生已就业1372人,其中本科生572人、专科生522人、中专生276人,本、专科生就业率达到8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才就业工作。建立下岗失业人才信息库,采取多种形式收集转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才信息,免费纳入乐山市下岗失业人才信息库,组织供需洽谈活动,积极提供人事服务。全年登记入库的下岗人才1100余人,成功推荐就业500余人。五是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乐山人才网建设,参加了两次全国人才中心举办的网上招聘活动,有近50家单位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全市人才市场全年共举办大型招聘会30余场,专场洽谈会300余次。乐山市人才市场分别于7月和12月举办了两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共有近200家单位和9000余人才参会,提供岗位2300多个,达成意向性协议728人。各区县也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峨眉山市人事局召开了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及下岗失业人才招聘会,共有1000多人进场求职,达成意向性协议400多人。六是积极引进人才。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2005年共引进专科以上人才1000多人,其中硕士生60余人,本科生近600余人。夹江县引进各类人才300余人,市中区引进急需专业人才69名;井研县引进企业人才62名,选拔高校本科生44名,争取33名优秀毕业生到该县乡镇工作1-2年;五通桥区引进企业人才198人,应届大学毕业生23名,选调生15人;沐川县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5人;金口河区引进了12名专业技术人才;马边县引进外地毕业生10人。七是积极做好引智工作。召开了市级有关部门和市属大中型企业引智工作会。完成川投峨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钨铁生产新技术开发”引智立项工作。八是切实搞好专家服务。对全市专家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完成了“关于调查十五期间承担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和重点工程项目人才情况”的汇总;完成了2005专家津贴的发放;对专家候选人进行了考察。九是加强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意见》,全市有3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农村优秀人才”受到表彰。市中区首次开展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评定384名农民技术人员初级称号。

(二)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制定了《乐山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的通知》,完成了2004全市9741名公务员、3808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830名工勤人员的考核工作。2005年面向社会公招公务员4次,有4237人参加报名和考试;全年办理录用公务员手续共1274人。结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组织全市14440名公务员参加《条例》知识竞赛。峨眉山市首次组织新录用公务员举行宣誓仪式。我市干部统计工作获省上一等奖。全年共推荐表彰先进集体208个,先进个人588人。抗“非典”期间,制定、转发了保证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关通知,积极做好有关服务工作,为夺取“双胜利”提供了相关保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转制工作。制定了《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性文件,召开了全市的改革动员大会。目前,全市已有1520个单位31550名职工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完成了事业单位总数的55%和总人数的55%。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在省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省人事厅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切实做好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转制工作。制定了《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转制意见》,以市政府办名义下发;指导了市畜牧服务公司、市电影公司、嘉州宾馆、市信托投资公司、川信乐山办事处等单位的转制工作,妥善安置了分流人员。

三是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支持和指导事业单位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拟定了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完成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职务工资和晋升级别工资工作。工资统计工作获省上一等奖。2005年内全面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工资标准调整和增加离退休人员退休费工作。

(三)加强和规范职称管理。

2005年组织召开了五个专业技术中级职务评审会,参评人数966人,评审通过905人。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262人,被评审通过233人。审批和转发高级职务233人,审批中级职务1363人。审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实行结构比例单位357个10758人。认真组织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工作,共有2700余人参考,组织指导全市卫生、经济等20多个专业6773人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工作严格有序,顺利进行。

(四)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先后推荐选派了人事系统领导干部分别参加人事部、省人事厅的调训,选派县、市长参加县、市长“支柱产业与四川旅游业发展”调训。全市共完成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3500余人。组织10860名公务员参加WTO知识与规则培训考试。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被省人事厅评为先进单位,获一等奖。普通话培训被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

(五)认真抓好军转安置工作。

全年我市接收安置转业干部102名,其中计划分配转业干部70名,自主择业转业干部32名。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全部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做到了部队、转业干部、接收单位“三满意”。对四个市州的65名军转干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认真贯彻中办发[2005]29号文件精神,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工作的四项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扎实抓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工作,从而使我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被省上评为先进。

(六)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2005年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对市级行政机关、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93个机构、2561名编制、310名领导职数、2407名在职人员进行了认真清理。完成了国土和规划系统的体制转变,完成了省编办组织的集中行政处罚权调查工作。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全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现场会在我市沙湾区成功召开,省委副书记刘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对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予以肯定。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总数从改革前的1903个精简到888个,精简53%,实际人员由改革前的4935人精简到3926人,实际减少1009人,精简20%。搞好事业单位登记服务工作。2005年参检单位共2086个,年检率达100%。2005年10月,中编办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我市事业单位登记工作进行了检查并给予了肯定。

(七)积极搞好各项人事服务。

认真做好干部调配工作。积极组织退休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与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联合组织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40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游艺健身活动,丰富了退休干部的文化生活。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和11个区县均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目前全市已确立18名专职仲裁员,137名兼职(外聘)仲裁员。加大了人事编制工作宣传和调研力度。全年编发《乐山人事》20期,刊发文稿91篇;井研县人事局实行了全员信息制度,峨眉山市人事局、犍为县人事局还创办了人事信息简报积极进行宣传。

(八)扎实开展作风教育整顿建设活动。

7-9月,全市人事编制系统开展了作风教育整顿,全市人事编制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召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开展调查问卷,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进行作风整顿。通过思想发动、自查自纠、完善制度、深入整改等阶段,全市人事编制系统干部思想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队伍形象明显提升。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人事编制部门的同志辛勤工作,积极拼搏,开拓进取,涌现出了一批全省和全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和省人事厅的关心,凝聚着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更凝聚着全市广大人事编制干部的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事局、市编办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人事编制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二OO六年工作安排

2006年全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发展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营造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奋力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实现乐山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一)围绕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全面加强各类人才的开发。

1、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实施意见》和省人事厅出台的6个相关文件。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把《实施意见》和6个相关文件作为指导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本地实际,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体制性弊端,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不断推动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创新。

2、重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状况,代表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点,就能把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带动起来,适应乐山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在继续做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推荐选拔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学术技术水平与业绩贡献并重,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机制,以定期考核与优进劣出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人事厅今年将要出台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推荐选拔管理办法》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推荐选拔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积极做好引进智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为市、县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3、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加大《条例》实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和登记考核办法。开展以“高新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的学习和培训。

4、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全市人事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确定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用抓城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劲头去抓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促进城乡人才协调发展。今年,要着重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农村人才培训、评价和激励等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人才协调发展。二是抓好农村人才培训。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整合培训力量,搞好组织分工,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际效果。三是抓好农村人才的劳务输出工作。积极研究如何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办法,配合做好相关服务和劳动保障工作。四是完善有关评价标准,积极做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为促进农村人才创业搭建平台。五是抓好农村人才资本转化工作。促进农村的各类人才与手中的闲置资金和土地结合起来,进行产业开发,在整体上促进“三个转变”。促进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流动,鼓励他们到农村承包土地、开展技术服务、从事产业化经营。六是抓好农村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发挥市场作用,通过人才市场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劳务和技术输出。区市县人事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做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采取得力措施,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5、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服务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这是人事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种所有制单位人才协调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实施省人事厅《关于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自觉把人事人才工作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把新的社会阶层中各类人才纳入服务范围,主动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问题。在职称评定、人才流动、专家评选表彰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统一安排。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牵线搭桥工作,从整体上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抓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要在继续推动区、市、县人才市场建设的同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才进入市场,促进两个主体到位。当前,我市大多数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停留在以人事档案管理为基础的人事代理业务和集市型的人才交流等传统业务上,政策性色彩比较浓厚。如果不对这些传统业务进行创新,不断推出服务的新产品,我们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将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减弱。因此,传统业务的创新和不断拓展新业务,由低端业务向高端业务扩展,应成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适应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要以市场营销的理念来积极拓展服务业务,如人才规划、人事诊断、薪酬设计、人才猎头、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员考核、人才诚信体系建设、绩效分析、业绩档案等。要从被动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个性化服务。贯彻实施《四川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探索我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资质认定工作。从实际出发,推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自身改革,让人才市场形成面向市场的有活力、促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委托、政策扶持、等人上门的从属被动地位,从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襁褓中走出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改革政府人才市场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实行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多元化。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l、做好公务员法实施的准备工作。今年公务员法将进入立法程序。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公务员管理迈向法制化、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全市人事部门对实施工作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的准备工作。

2、认真解决公务员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凡进必考”,确保制度落实。最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又出台政策,对不符合“凡进必考”原则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提出了处理意见。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去办,在执行过程中不得走过场。我在这里再次重申,对违反“凡进必考”原则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要坚决按照上级关于“认真清理,坚决纠正,不搞‘下不为例’”的要求,严肃、认真、及时地进行清理、纠正。今后,各级党政机关凡是补充主任科员及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一律实行职位竞争考试,严把公务员的“入口”关。继续抓好市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切实抓好对考录工作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反考试录用制度的行为。完善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细化考核评价标准,推进分类分级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探索开展人民群众评议政府部门工作的做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完善竞争上岗、辞职辞退、申诉、控告、调任转任等规定,规范公务员表彰、奖励工作,严禁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逐步推行新录用公务员上岗宣誓制度。

3、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和《2003—2005年国家公务员培训纲要》的要求,以公务员四类培训为载体,重点抓好公务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专门业务培训,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行政管理核心课程的培训。按照省人事厅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县(处)级及以下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和考试。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普通话培训、外语培训工作。加强公务员施教机构建设,优化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评估,拓宽培训渠道。鼓励公务员在职自学和参加培训。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都进行了规范,是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今年公务员的培训要把贯彻《行政许可法》作为重要内容,按部门分层次搞好培训。

4、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要按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对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提出的四条要求,一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经常倾听人民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二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具有依法行政能力。三要忠于职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四要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所有的公务员都要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温家宝总理的这些指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开展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积极做好全国第六届“人民满意公务员”、全省第三次“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表彰活动的基础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有关材料,做好评选推荐。

5、做好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从实际出发,完善现行工资政策,严格规范政策外补贴。工资福利工作政策性、连续性强,必须严格执行现有政策规定,不得乱开口子。

(三)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

1、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步伐。认真贯彻《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等文件,加大人员聘用制推行力度。力争今年年底全市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完成80%以上。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条块结合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加快推进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提出科学设置岗位的指导性意见。健全完善与岗位管理相配套的人员培训、考核奖惩、竞聘上岗等办法。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考核奖惩、工资待遇、解聘辞聘等政策规定,逐步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对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安置工作。

2、做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好相关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认真受理人事争议仲裁案件。进一步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政策的学习,确保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与司法接轨后的相关衔接工作。

3、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分类管理、效率优先的原则,完善政府对事业单位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办法,抓紧研究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具体措施。结合事业单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指导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岗位绩效工资、以岗定酬、按绩定酬。根据单位的特点,在内部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奖金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档案工资按国家工资标准记载,实发工资按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可适当拉开差距,向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奖金制、岗位工资制等分配方式。探索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

4、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认真实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全面实施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制度。根据不同所有制单位对职称工作的客观要求,完善职称管理办法,重点研究解决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地方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进程,指导急需建立准入制度的行业和领域,开展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的调研、论证及组织实施工作。严肃考风考纪。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考生综合数据库和指纹档案信息,探索考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新模式。认真做好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加大对违反考风考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技师职务评聘工作。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1、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按照省上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市县机构改革的实施。按照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进一步拓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参与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工作。努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宏观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做到机构数额不突破,编制总额不突破,领导职数不突破,巩固机构改革成果。要在去年组织、人事和机构编制系统进行作风教育整顿、开展“三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角度,开展对各级党政群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超编制进人和吃财政空缺情况的清理,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要加强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查处力度。积极推动各地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做好中小学和高校核编工作,做好教职工按新编制到岗和清理清退代课教师的工作。

3、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进程。认真贯彻实施省上将出台的《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四川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力争年内在全市初步建立起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统一实施《机构编制管理证》、建立完善缺编进人卡、减员通知单等多种切实可行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

4、做好机构编制方面的其他工作。要做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收尾总结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继续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不折不扣、保质按时地完成年检任务,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

(五)统筹兼顾,促进人事工作协调发展。

1、落实人才规划。继续做好“十五”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培养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改进人才统计标准,建立新的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办法。

2、做好各类政策性人员安置工作。要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央决定2005年以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今后几年,将是军转干部安置人数的高峰期,任务十分繁重。要继续把妥善安置军转干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把他们接收好、培训好、安置好。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街道为基础的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工作模式。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工作合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102号)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的社会保险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三州汉族干部内调安置政策,做好内调干部安置工作。今年是高校扩招以后,大中专学生毕业的第三个高峰年,全国预计将有280多万名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要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文件精神,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发挥人才市场主渠道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3、推进人事机构编制部门进一步依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依法规范行政审批的法律。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使全省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干部熟知《行政许可法》,以《行政许可法》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做好清理行政许可规定的工作,凡是无法律依据和法律不允许的行政审批都要坚决取消。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工作,区市县人事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和市人事局备案,市人事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和省人事厅备案,确保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抽象和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深入开展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普法教育,进行人事和机构编制专业法规、规章学习考试。

4、做好来信来访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对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的精神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及时把握信访动态,做好集体上访预案,及时向党委和政府领导报送、反馈来信来访的重要情况。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人员接待和政策解答工作,避免越级上访特别是集体上访事件发生,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确保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5、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继续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加快全省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省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市人事和机构编制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以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人事和机构编制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依法行政。

(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人事和机构编制队伍自身建设。

一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首要任务。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加强自我修养,使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与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化各项人事、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各项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我们在制定和实施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时,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广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观念,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水平。要做到思想感情贴近群众,办事想到群众,自觉服务群众,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这篇文章做实、做好。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加强对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队伍管理。去年7月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人事厅要求,在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开展了以“三项清理”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教育整顿,通过教育整顿,提升了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工作的形象和威信。同时,对教育整顿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纠正。要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以公道正派、勤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和机构编制干部形象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人事和机构编制纪律,完善各种工作规范,从制度上严防不正之风的发生。

同志们,新的历史时期为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奋斗目标给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改革实践向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任务光荣艰巨,我们的责任重如泰山。全市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们一定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部署,不断开创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奋力推进乐山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春节就要到了,在这里,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同志们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2.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二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4.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四

——在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这标志着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刚才,黄市长宣读了工作方案,会上印发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思路,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年是我市决胜“十五”,谋划“十一五”的关键之年,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我们要保持XX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提高,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XX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其次,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我们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XX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增大。从我们自身看,XX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新一轮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缺少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开发储备不足,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筹、融资困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缺乏多渠道资金支持;社会保障、就业、安全及信访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同时,周边绥芬河、东宁等市县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前谋划,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能不能把正确的发展观作为统揽规划工作全局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切实贯彻到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规划的每个层面,落实到调控政策措施和评估指标体系之中,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最终成效。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首要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

一要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对于较快的经济发展来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进一步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发展较慢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基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为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放到重要位置。

二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土地的减少和非农人口的增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给城乡居民创造相对平等的发展地位和发展社会。在城市化方面,要按照生态城和卫星城的定位,合理规划、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

三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市相对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格局。近年来,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比前几年要快一些,但与其他地区比,发展速度还是有些慢,GDp每年基本上是百分之十的速度,包括财政收入的增幅、招商引资的增幅、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幅也都不很乐观,且各乡镇、森工企业、农场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在综合考虑发展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域内驻市单位及森工企业合作,通过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形成符合我市实际,能发挥比较优势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加快发展的资本,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所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人居署确定的中国两个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城市之一,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5.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五

今天的汇报交流会议是一个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要会议。 会上,市发改委就“十一五”规划编制进展情况作了介绍,对规划编制中的重点问题作了具体分析。15个市直相关部门和5个镇就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市人大张主任、市政协朱主席分别对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会议结束前,刘市长还将提出贯彻意见。这项工作自去年5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委、市政府对前期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全市上下着力描绘的“十一五”发展宏伟蓝图是美好的。总结前期工作,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应予肯定。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政府成立了市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班子,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去年7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镇、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层层宣传发动,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三是调查研究扎实。各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市沿江办、国土局、商贸局等部门单位还组织人员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集思广益。通过调研,掌握了情况,理清了思路,为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规划思路明确。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里确定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12个重点研究课题、13个镇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经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本,全市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思路也已基本形成。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大多数镇和部门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思路定位准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握得当,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严格起来看,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性,有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对宏观形势研究不够,三是工作重点突出不够,四是工作思路创新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建设蓝图和行动纲领,这是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中,各镇、各相关部门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切实增强“四性”。

一、坚持解放思想,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时代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背景,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重大背景。

1、“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两个率先”,是我市本世纪头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市又提出了“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即在时序上提前,到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位次上提前,在苏中地区率先崛起,力争挤进全省县(市)前10强,进而在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到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把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目标体现在决策中,落实在规划中,融入到工作中,扎实有效地推进。

2、“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的`又一创新理论,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是要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要注重精神产品的提供和人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加强。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各自作用范围,明确政府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

4、“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时编制的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随着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我国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因素,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眼光规划未来发展。

5、“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将是政府发展思路的直接反映,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展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重要形式。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分析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能力。

6、“

6.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六

张茂才

(2009年12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非常重要,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我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及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召开的一次动员大会。刚才,茂设同志做了动员讲话,建平同志就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讲得都很重要,也很清楚,我完全赞成。下面,我想就各级党委加强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领导,确保这次改革顺利推进,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切实把政府机构改革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

大家都知道,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和展开,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历次机构改革成果的运用和拓展,也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政府工作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验,特别是我们三十年来机构改革的经验,从我们国情出发确定的一次重要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起与科学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有效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来优化我们晋城发展的政务环境,努力为企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高效、公平的服务,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要通过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节省办事时间,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消除、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进一步提升政府高效、为民、务实、清廉、法制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根据改革的方针原则,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好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主动协调研究改革当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要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完善机制、改进作风、总结经验,形成一个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利于投资者发展的政务环境。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经验,扎实细致地做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二、统筹协调、有机衔接,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一是领导要及时到位。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时间很紧,任务也很重,为加快机构改革步伐,不拉全省的后腿,对涉及机构改革单位的主要人选,要在安排机构改革工作前,就要明确下来。只有领导到了位,才能保证机构改革工作高效、快速的进行。二是工作要紧密衔接。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要尽快地将各项工作调整到位,该交接的工作尽快交接、该调整的人员尽快调整;无论是撤销的单位,还是合并的单位都要善始善终地保持好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工作断档。也要注意各部门要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好,与下级部门衔接好,上下协调、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人员要尽快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党性、顾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持机构改革。新组建单位的领导班子要迅速进入状态。接收单位的原有人员要把新进人员当作自己的同志来对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新进人员要尽快到达新岗位、找准新定位、熟悉新业务,迅速融入新单位、创造新业绩。领导干部对新进人员和原有人员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维护好干部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四是要按照“三定”规定,把不该由政府管理,应该转给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事项

坚决转移出去,切实避免职责交叉和职能遗漏的现象。同时,各部门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在确定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责任,切实解决权责脱节、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现象。五是效能要明显提高。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广大干部要自觉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第一需要、第一追求,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干工作雷厉风行、办事情精益求精。总之,通过改革,不仅要构建新体制、新机制,而且要有新形象、新气象、新活力、新成效。

关于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12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对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了研究。关于我市的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也比较广,同时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在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再择机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会议。

三、过细工作,遵守纪律,确保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进行。机构改革必然会有一些机构进行调整撤并,必然会有一些人员岗位发生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人员安排工作,做好职

能划转工作。一要服从大局,二要妥善处理。同时,我要给大家说清楚,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涉及整合调整的机构,现有领导干部的级别都不降,仍保留原级别,在以后的改革中逐渐消化。但机构改革必然会带来一些人员思想波动,处理不好也会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所以,要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方案平稳执行,确保队伍的稳定,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人心不散。在机构改革当中,也总会涉及到一些财产财务处理、资金的处理、人事的安排和调整。所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强调纪律。在这个期间,凡涉及到的部门人事工作要根据新的职能由新的领导班子来统筹考虑。财务的合并、结转都要按规定办事,不要以各种名义对财产进行不合理处置。我希望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各级负责同志不要在人财物的处置上出问题。以往历次机构改革,因为人财物处理不当遭致单位党委、领导班子或个人受到责任追究处理的并不少见。我希望大家以此为鉴,接受教训,保证我们的干部不犯错误。

四、要重视关心编办工作,进一步从严控制全市的编制,确保全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这几年,市编办作为市编委的办事机构、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同志们非常辛苦,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

7.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8.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八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KTV开业发言稿下一篇:金波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