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性

2024-07-23

能动性(共11篇)

1.能动性 篇一

论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作 者:白梅  作者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务局党校,河北,邯郸,056201 刊 名: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修养   主体   能动性  

2.能动性 篇二

关键词:学习氛围,学生主体地位,文化素养,神圣使命

历史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它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英国文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 说明历史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但却一直不被人重视, 不仅学生家长把历史作为副科, 许多历史教师也持同样的观点, 以至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淡漠, 甚至根本不想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便成为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教师要首先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在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时,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以课标为准绳, 同时在教学设计上, 要特别注意落实高考考试说明, 对知识结构、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学科成果、历史材料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才能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 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必修是普及知识, 选修是知识补充深化和能力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在处理必修与选修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应该依据课标, 结合教学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讲解。必修和选修的地位同等重要, 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 不可彼此取代。无论必修和选修都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基本要素, 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好好理解把握。笔者个人认为, 只不过处理方式略有不同而已。必修与选修是基础与深化的关系, 必修是基础, 选修是辅助, 将二者结合好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充分挖掘选修教材的内在东西, 注意对历史事件原因、内容、影响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上, 必修和选修的模式是不一样的。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设置, 应把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 要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时间、空间,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拓展学习视野, 促进个性化发展。必修课的课堂设置, 应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 合作探究, 启发诱导, 突出教学的探索性、发现性和创造性。

二、发扬教学民主,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教育虽已取得显著成效, 但目前“满堂灌”等陈旧模式依然存在。这些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低,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所以教师要打破包办、代替的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目标出发,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教学程序, 不要以教师讲为主, 要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 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特点, 组织学生阅读自学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精心设计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教师适当讲解点拨。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学法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内容简单的可让学生自学, 需要教师讲解的也不能直接把答案结论告诉学生, 而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师设疑点拨, 学生经过动脑思考, 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并能应用, 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 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 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实践证明, 阅读自学与教师点拨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好, 运用比较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教师要转变理念和教学方法

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要切实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创新, 历史教师要搞好历史教学创新, 就不能完全直接用传统的史学观念教育学生, 而应是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掘以及观念的更新, 人们对某些历史现象的诠释也会有所变化。教师要用时代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深化。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历史教学的创新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多以权威的角色讲授历史, 历史课成为一言堂, 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新课程列出的众多历史材料和探究性问题, 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自学情境。同时, 由于信息的开放, 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 汲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教师单纯讲授未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 教师应多为学生开设讨论课、谈话课、探究课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掌握正确的历史观, 研究历史的真实, 关注现实, 学会思考, 学会交流, 学会生活, 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教的方法应该是运用模块的理念、丰厚的学识、趋向真理的研究方法, 将历史本身的东西讲熟、讲透, 引领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尊重学生的见解, 并且更要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 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 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由此看来,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更多挑战, 同时, 这也是一种机遇。它必将有助于历史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塑造自己新的角色, 服务学生, 服务人生, 教书育人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与管理, 2004 (15) .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能动性 篇三

关键词:英语学习;能动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38-01

外语学习作为学习者的一种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要学好外语,除了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外,更多地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学习能动性被认为是最积极的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本文对影响中学英语学习能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如何发挥学习英语能动性

学习能动性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能动性和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学习能产生能动性,而能动性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心理学认为,能动性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外语学习能动性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能动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著名、最有意义的研究是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和兰伯特于1972年进行的,他们在把外语学习能动性分为融入型能动性和工具型能动性。融入型能动性又叫结合型能动性:抱有这种能动性的外语学习者,其目的是想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希望自己作为一个成员被接受,如移民等;而工具型能动性则强调学习外语的某些实用目的,如想通过考试、阅读文献资料、寻找工作、改变社会地位等。研究表明,具有融入型能动性和具有工具型能动性的学习者都有可能获取外语水平测试的高分,但具有融入型能动性者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多为工具型能动性。

二、影响英语学习能动性的主要因素

l、认知。影响英语学习能动性的认知因素主要是学习者对本人的自我认识。包含有对自我外语学习的优势和劣势,对英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判断在执行某个具体任务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对英语学习活动目的的认识,对在学习任务中自我承担责任的认识等。

2、情感。影响英语学习能动性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带式学习能动性的改变。如,许多学生由于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不敢大胆参加课堂语言实践,学习的不主动导致成绩提高缓慢,由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英语学习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但是对学习者的能动性影响也很大。如社会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要求,老师、家庭的影响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能动性。

三、培养和激发英语学习能动性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动性。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景,让全体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语言实践。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材料,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能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有的学生是把学习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某种能力的方式;而有的学生则是把学习当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的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前者学生更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般会勇于挑战,遇难而上,有不把困难拿下不罢休的趋势,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更有学习能力,才更会去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问趣的能力,才能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后一种类型的学生则是指学习的目标基本上看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这种学生偏向于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回避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这种学生学习时毅力差些,遇到困难易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并且对于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该有变化的,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他走向成功,多用启发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教学内容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的呆板往往是学生厌学的原因。相反,集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于一身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教学中,要使学困生感觉到能学,中等生感觉能学好,优等生感觉能学得更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充分体现分层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巧妙的教学方法中,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置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人们树立威信的能动性或自尊与成就的需要极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竞赛的形式要注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相结合。有效利用奖‘惩,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的较好手段。一般来讲,表扬、鼓励比批评和惩罚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完全缺乏学习能动性的学生来说,利用外在能动性引发其学习活动还是十分必要的。

英语学习能动性是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动性越高,学习越主动,越容易获得成功。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只有适应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红.The Role of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7).

[2] 秦晓晴.能动性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Ⅱ.

[3] 刘东楼.外语教学中能动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4)

4.能动性 篇四

立足成才发挥化学实验优势增强学习能动性

山东 日照 ●蔡明菊

摘 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习能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育才;实验室;激发兴趣;主动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成才。

那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一、师生互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教学乐趣,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学作为相依相随的两个方面,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盲目地教,没有学生的学,或者盲目地学,只会毫无结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予以学习方法指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处设置悬念,循循诱导,把悬念这种作用引进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激发短暂的学习兴趣容易,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却难。教师要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练为主题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多种方法,如启发法、直观法、点拨法、对比法、类比法、情境法、讨论发现法等,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在亲切、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现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情感教学,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教师要投入全部的情感,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拓展思路、求异创新,让学生从求知中获得喜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其要以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建立亲密感情后,在教学时就能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将课堂效果发挥到最大。

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和表现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化学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师生双方都要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首先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爱,不计较个人辛苦,满腔热情、满怀爱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是教师对化学学科要充满感情,要由衷地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一方面教师课堂的言谈举止能透出这种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化学教学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化学学习成功的期待和自信是执着的、永不泯灭的。第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一个好的化学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的关心和爱,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依恋的情感,似之母,又似知心朋友,并在化学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的融洽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一个优雅的化学学习环境是:师生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地投入到教育学的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知识支配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从而在知识上,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能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化学实验实验性强,实验现象就明显。学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动参与者,具有较大的实验能动性,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对有效地实施和落实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题,其主动性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实验能动性,它是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作用。兴趣是学习动机之一,它可以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而学习化学的兴趣主要是由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引起的。如初三和高一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化学,就是由这种好奇激发起来的。开始阶段,学生的兴趣主要在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各种仪器装置。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不满足于观察,此时化学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放实验室,及时提供资料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展。这样,就能完全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兴趣持久稳定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分析、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学是一门艺术,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5.能动性 篇五

一、引言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加大并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估乃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参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已成为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评估方式。自实行以来, 对其研究就一直方兴未艾。美国第一次学生评教以及评教分析于1927 年出现在美国的普渡大学(Remmers andBrandenburg, 1927:519)。广泛的学生评教研究则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内的学生评教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问题、评教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到了本世纪初,研究步伐加快, 内容更多地围绕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评教, 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到目前为止,对学生评教过程、评教指标、评教反馈等方面的问题提得较多, 对其评教的观念和内涵、评教的主体能动性的调动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 而且缺乏这种普遍采用的评教是否起到预期的作用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 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学生评教理论以及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模式和步骤研究。学生评教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本研究试图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结合美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和结果, 并在对陕西省5 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规范化、科学化学生评教问题, 如何发挥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发展的目的提出一点建议。

二、科学化、规范化学生评教,发挥评教主体的能动性

(一)增强学生对自身参与评教意义的认识

我在对5 所高校的300 位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认为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起较大作用的有60 位,占20%;能起一些作用的有180 位,占60%;不起大的作用的有60 位,占20%。60%的学生认为自己评教没有太大价值;20%的学生认为只是学校走过场,搞形式。学生对评教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没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期末考试前进行评教, 评估显得匆匆忙忙,难以深入。

教学管理者要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到参与评教的重要性, 认识到开展评教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信息,全面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状态,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同时便于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评教主体对评教意义认识的提高, 评估过程的正式性与科学性也会相应增强。

(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把握评教标准

在对5 所高校的50 位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0 位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学生受自身知识、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肤浅、片面,没有资格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余20 位认为优等生具备评教能力, 而差等生不具备评教能力。但目前学生评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估90%都来自学生评教。比如, 年加拿大学者A. Saroyan 和C. Amundsen在调研中发现,94%的加拿大大学对教师考评只来自学生评教(Saroyan & Amundsen,2001: 21)。所以,要改进学生的评教现状,不仅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参与评教的重要性,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评教本身的复杂性。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评教标准的制定

从5 所高校的学生评教指标调研中发现,有1 所是教学管理部门从国外名牌大学引进的,其他4 所是教学管理部门借鉴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的标准。

根据现代教学过程理论、教师评价理论和教学激励理论, 教学管理者作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评价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 这三者都应该参与评价指标的设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 Guba 和维德比尔特大学副教授Y. S.Lincoln 在其共同著作《第四代教育评价》中提到, 评价应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的过程。美国德州大学学者K. M. Obenchain 则说:“美国高等教育经历着从学术优势到消费主义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学生扮演着守门人或消费者的角色。”(Obenchain, et al., 2001:101)这种转变部分是通过学生参与评教来实现的。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原校长朱迪斯就尝试让学生参与评教指标的制定。

2.培养学生科学地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想让学生科学地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必须培训他们准确把握教学因素,同时分析理解非教学因素是否影响到他们的评教结果。

纵观现代教育学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发展的论述, 详细分析许多国内外著名院校的评教指标,综合比较后会发现,它们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位虽有不同, 但也包含一些共同的要素。学生对有些要素把握得比较好,有些把握得不到位, 它们确实超出学生的能力和认真范围。比如,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与讲解是否清楚明了这两项标准学生把握得比较好。而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性的把握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而变化,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把握得要充分。高年级学生认识到它不仅包括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还包括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对合理有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提前下课、课堂上没有讲解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就算达到标准,没有考虑到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主次是否清晰、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等因素。所以,对比较复杂的指标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增强评教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 还要尽量减少非教学因素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教学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学生的评教结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如,美国H. G.Murray(1990)等教授在他们的学生评教研究结果中显示, 教师的性格对学生评教有显著的影响。温和有耐心、风趣幽默、热情友好的教师会得到好评, 其他指标的考评也会随机上升;而冷漠呆板、过于保守严厉的教师会得到差评,其他指标的考评也会相应下降。美国教育界流行一种“福克斯博士效应”(Dr. Fox effect)的说法。一位经过训练的演员上数学课,虽然本人没有丰富的数学知识, 但他的表演性依然得到学生好评。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作秀以吸引学生,而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很多教师和教学评论者认为学生评教就是“一场谁受学生欢迎的竞赛”。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W. M. Williams 和S. J. Ceci 就在该大学对塞斯教授的授课进行了研究。学生对塞斯教授的教学评价不高。学校让他接受培训,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结果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以往并没有大的变化。所以,有必要强化学生对教师过于作秀、为了博取学生欢心而上课的认识, 让他们更加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实质。但同时也要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是完整的人, 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启迪、情感交融,从而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

曾在牛津大学任教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H. W. Marsh 在1983 年到1993 年间对影响评教的非教学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课程难易程度的认识、修课原因、分数期望值、对课程的兴趣与修课之前对课程的了解、课程任务的多少和难易度、师生的融洽度、学生在班上的排名、和其他教师以及课程的对比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程度分别占学生的72%、50%、68%、68%、62%、60%、50%、60%、60%。结果还显示, 教师的风度对评教结果的影响从一年级的69% 降到三年级的37%。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J. M. Ryan 和P.D. Harrison(1995)的实证研究也得到几乎相同的结果。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自己评教与教师自评、同事评教、毕业生评教、督导评教结果,从差异中更好地把握评教标准。

(三)将学生评教与自评相结合

将学生评教与自评相结合需要设计规范合理的学生自评指标体系。随着教育评估越来越关注作为评教主体学生的意识,评教研究应该更多地转向学生本身的诉求,运用新的教育学理论,比如价值观理论和激励理论来科学地研究评教主体,研究他们评教的指导思想,研究影响他们评教的自身因素,如价值观、道德标准、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精力投入、对大学课程教学的认识与经验等。

学生的.自评指标体系最重要的一项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这是目前的评价指标所缺乏的。因为传统教学一直认为,“只要学校内部制度运转正常,学生自然就能学好……但现代教育越来越强烈要求学校对学生, 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Wergin, :2)。管理者经常发现当问及学生有关他们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往往回答效果不明显。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loom和Bacon在对俄亥俄州立大学的5万学生调研中发现,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收获了多少,基本上还是看考试分数。所以当代教学评估必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纳入评教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K. A. Feldman就提出学生评教中更多地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学的问题,强调把学习结果放进评估指标中进行研究。堪萨斯州立大学就设计了一种针对教师教学、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进行反思的检查表,该表分为对教师的评价、课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形成一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

对五所大学目前的学生评教来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进行。这时,课程已经结束,教师对评教结果重视有限。所以,要将评教融入日常教学, 加强学生阶段性评教和自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分析,及时反思教学,及时解决问题。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原校长朱迪斯就尝试让学生分阶段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给教师,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可以形成比较深入的评价, 它可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除了量化的结果之外,师生会处于不断交流之中,教与学同时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这样会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评教产生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使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积极的建构因素。而以往的评教只对教师考评产生结果,而真正反馈到课堂教学中的还很有限。

Marsh 则让学生各自建立一个档案袋,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收获,定期相互交流,然后将交流结果汇总起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更加有效地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loom 和Bacon (1995)经研究也发现,学生档案袋不仅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有机地和教师教学紧密相连,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6.能动性 篇六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动机和能动性数据统计情况分析

根据对135名华北电力大学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试探讨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动机和能动性现状,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作 者:郭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目标   动机   能动性   问卷调查  

7.司法过程中的法官能动性及其条件 篇七

关键词:司法过程,法官能动性,条件

司法过程是通过法律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或矛盾的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方式。可以说, 司法过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将抽象的带有共性或普遍性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带有个性或特殊性的人或事项, 即法律和事实的结合。作为链接中介的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认定案件事实, 寻找可以适用案件的法律规范, 解释该法律规范并和案件事实相结合, 最后做出裁判。在这一过程中, 法官显然不是机械地面对法律和事实, 而是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智慧和能动性。

一、法官发挥能动性的必然性

(一) 法官的能动性是能动的主体面对客体的必然反映

法官首先是人, 是一个意识主体, 他象任何一个意识主体一样, 面对客体不仅仅是镜像反映, 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就表现在首先他必然会对所面对的案件证据材料进行初步查阅、了解, 进人感性认识。然后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案件的证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上升为理性认一识。当法官对案件证据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阶段或层次, 甚至就在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中, 有可能依照其当时的认识, 逐步形成对案情和适用法律的印象, 而且这个印象会随着法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生变化。法官对于法律和案件认识的进度和深度在同样的外界条件下, 主要甚至完全取决于作为认识主体本身的法官的经历、学识、素质和能力。

(二) 法官能动性是司法过程的必然要求

法律的适用主要有四个过程, 即认定案件事实, 寻找可以适用案件的法律规范, 解释该法律规范并和案件事实相结合, 最后做出裁判。在这四个过程中, 法官作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其经历、学识、素质、能力为基础, 受道德、利益、观念等多种复杂因素的驱使, 对法律作出理解与解释, 对证据进行分析和认定, 从而对案件作出判决。这些因素中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有些因素对法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 有些则会影响法官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深度和方向, 有些因素导致法官明确的有意识的活动, 有些因素则导致法官不自觉的下意识的活动, 有些因素促使法官依照其本意发挥其能动性, 有些因素则促使法官违反其本意发挥能动性。

(三) 法官能动性是法律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法律是由同样作为意识主体的立法者为规范现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而制定的, 因而其同样具有无法避免的先天局限性。法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 立法者认识的局限性必然注入法律条文之中, 从而导致了法律的局限性。 (2) 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普遍适用的条款是抽象的, 同时为了普遍性和灵活性的需要, 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无法与活生生的个别的具体的案件一一对应。 (3) 为确保人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 法律规范一经公布则不得随意更改, 要保持在一个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时刻发生变化的社会具有滞后性。法律的这些局限性必然要求具有能动性的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司法过程中予以弥补。

二、法官能动性表现

(一) 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主观能动性

认定事实是法律适用的基础, 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必要条件。“在法律适用过程中, 法律的适用者既要释放法律文本的意义, 又要用法律思维方式对事实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并释放出事实的法律意义。……解释主体解释法律事实既不是主观随意地编造事实, 也不是毫无原则地任意解释。……解释事实, 按我个人的理解仅在于用法律眼光界定事实的性质, 而不是编造事实”[1]。法官在认定事实方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他对证据的取舍、对证据之间关联性的认定。如何认定证据主要依靠法官的判断。法宫对证据的判断是凭借他的经验、知识与良知进行的。“他可对案件事实判断得宽一些或严一些, 实际上他能大大地变更适用法律的条件[2]。”

(二) 在寻找或筛选法律中能动性现

在浩瀚的法律之汪洋大海中寻找或筛选应当适用于本案的法律文本或法律条文, 法官必须发挥能动性。首先, 要对案件事实和性质有准确、肯定的认识。其次, 要对当前的案件需要适用什么法律有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再次, 要对各种层次法律的分类, 以及每一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能动性的表现在于他寻找或筛选的方法, 而寻找或筛选方法又与法官的经验、法律素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学识、经验丰富的法官, 他的脑海里对法律书库储存状况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他会径直走向他要到达的书架并取下他所需要的法律文本。他同样能够敏捷地翻到那一页并准确找出他要适用的法律条文。相反, 一个缺乏经验和法律素养的法官则可能要在这个法律书库中不断地兜圈子, 即使在那个书架前徘徊再三。也许手捧那个法律文本翻来翻去, 也不能找到或不能很快找到他所需要的法律。

(三) 在法律解释中能动性的发挥和表现

法官在法律解释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能得到充分体现, 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和最为突出。法律解释的分类繁多, 但一般都包含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等。在法律解释过程中, 法官对法律解释目标的追求, 决定了法官所选择的法律解释方法及具体的解释内容。解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解释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多样性。由于受到解释目标的制约或解释者个人自身情况的影响, 不同的解释者对不同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有利于达到设想目标的解释方法, 甚至自己习惯于使用的一种或几种解释方法。

三、法官发挥能动性的条件

(一) 法官能动性发挥的主观条件

道德方面。法官在道德方面的素质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 它是基于法官这种职业特殊要求而提出的从事法官职业者所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同时职业道德的内容有些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的, 违反法律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知识方面, 法官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 一是法律知识, 二是相关的其它杜会知识。法官既要掌握应用法学也要通晓理论法学, 既懂运用实体法也懂操作程序法。同时, 法官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座标点上都可能发生案件, 这些案件自然会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 一个优秀的法官不仅要谙熟法律, 而且有关经济、历史、地理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经验方面, 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有一句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4]。”庞德也认为法院或法官的经验构成法律原理的重要来源, 而经验是法官从社会环境中得出的印象, 法律是知识和经验的集合体[5]。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学会和掌握法律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法律精神;不仅要了解和懂得法律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具有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不仅要把法律妥当地适用于具体案件, 更重要的是能够意识到适用法律的社会影响及其后果;不仅要保持义正辞严、行为果断的作风, 更要谙熟调和折衷、平衡协调的方法;不仅要有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的风格, 更要具备宠辱不惊、贫富不移的品质。能力方面, 作为一名法官应当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 (1) 对法律和其他知识的综合适用能力; (2) 对社会及其事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能力; (3) 提出并选择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案及其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 平衡、折衷及调和能力; (5)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6) 应付事变能力。

(二) 法官能动性发挥的客观条件

1. 法律上的独立地位。

(1) 功法官不接受立法和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指示, 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2) 不同法院的法官的审判活动相对独立, 彼此不得干涉, 上级法院只能依照法定程序改变下级法院的裁判。 (3) 法官在具体审判活动中坚持独立, 不受各方意见的左右。

2. 社会上的尊严地位。

法官如果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判时, 就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便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判案水平和公正形象。法官就能够真正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认真地、正常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案件作出裁决。另外, 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一个受到普遍尊重的人, 比较容易得到信任, 当他作为一名法官时, 他的裁判结果也就容易获得公信力。

3. 经济上的优越地位。

这是法官抵御诱惑、排除干扰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物质基础。“对法官实行高薪制和终身制, 使其无需为私欲影响公正的思考和判决。当法官无需为生存条件操心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为正义操心了”[6]。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55-57.

[2][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100.

[3][4]陈金钊著.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110.

[5]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445-457.

8.激发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能动性 篇八

关键词:兴趣 压力 积极性 能动性

经验告诉我们,兴趣和压力是学生成绩优秀的两大法宝。兴趣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兴趣学习的同学其学习必然基础踏实,只有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才能进入知识宝库。而有了兴趣的学生,如果没有压力,他的成绩只是一般而已,绝不会优秀;只有有了压力,他才会在知识宝库中钻研、钻研、再钻研。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压力的空间,增强其学习能动性。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下面是笔者的回答。

一、让学生有理想,树立自信、进步的信念

学习的进步,无疑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自然而来。如何让学生有进步的感觉呢?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善于诱导,让学生感觉自己能回答出来,所提问题要适中。例如提问河南省的简称是什么,学生不知道,你可以这样提示:语文课本中有一个甩着鼻子的大象就是河南省,这时学生便会很高兴地回答出是“豫”。不要让学生总是回答不出来,那样学生就总认为自己不行,每天学生都能回答出问题,进步感就会很明显。再如:提问学生“站在山尖或高楼上的人水平抛出一个石子,速度和落地距离有何关系”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石子落地情形,抛出速度越大,石子落地点越远,并告知那就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使学生觉得人造卫星的原理就这么简单。这样不但能对物理产生兴趣,而且会记得更牢。其次是在测试时,尽量不出偏难题目,让大多学生都能考得好,甚至可以设计一次比一次简单的试卷,让学生感到明显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二、处理好表扬和批评的关系

俗话说:“三句好话当钱使”。首先是有进步就表扬,小进步小表扬,大进步大表扬,多表扬。但表扬和批评一定都要应用,而且要有尺度。如果一味地表场而不批评,学生就会滋生骄傲情绪,同时总是表扬,会引起学生反感,认为教师只讲好不讲坏,表扬的含金量就会降低。其次,尽量做到表扬在人前,批评在背后。既增长学生的自信,又能照顾学生的虚荣心。这样思想工作就好做得多,学习兴趣也会浓得多。

三、想方设法赢得学生喜欢

有一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教学也一样,如果学生喜欢一个教师,无形中对他教的这门课也会喜欢。所以,如果你想学生有学习兴趣,还必须让学生喜欢你。

一是教师如果具有朴素严肃的仪表、端正大方的举止、健康向上的言行,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二是在教学进程中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不言而喻。三是亲近学生,是减小师生距离的最好的办法。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这样一个既严肃又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喜欢。

四、人为地施加压力,让学生习惯压力

以上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我们知道有了兴趣,只是打开了知识宝库的门,想真正掌握里面的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必须创造一个有压力的学习氛围。

接触新生时,一定要让学生习惯你的规矩,你的规矩就是他的压力。例如布置作业一定要按时上交,这时你的规矩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有这个目标,对每一节新课的定理、定义、公式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是大家一定要过的关。开始几节,哪怕是放慢教学进度,也要把住这关。让学生熟悉和习惯你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让学生自觉地完成你给他们的任务。

五、让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压力

竞争是最好的压力,笔者每一次在测验后一定将前二十名的名次排出来,鼓励学生后进赶先进,先进争先进。让学生时刻有一种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让大多数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所处的位置,以及每一段时间自己的进步和退步,对学生做横向和纵向双方面比较。

六、充分发挥课后学习小组的作用

课后学习小组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课堂教学后的复习和预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学习小组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每星期找出一个组长,负责联系其他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各成员受组长监督。组长在中间上传下达,从而充分发挥兵教兵、兵督兵的作用。这无疑将学生置于一个无形的有压氛围,使学生自觉、自发地发挥学习能动性。

9.流动性支持协议 篇九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第一条 为保证乙方面临流动性风险是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提高支付能力,充分发挥甲方作为主发起行帮助乙方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支持作用,促进乙方健康发展,签订本协议。

第二条 本协议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第三条 为对乙方提供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支持,甲方根据乙方的市场定位和日常经营发展需要给予乙方同业授信额度以及借款担保额度,在乙方出现流动性危机或流行性监管指标未达监管要求时,及时提供流动性援助,通过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债券回购等形式支持乙方流动性需要,资金定价以不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第四条 甲方对乙方提高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采取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助支持乙方指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二)提供流动性风险管理培训;

(三)帮助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四)配合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

(五)其他协助支持方式。

第五条 乙方应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流动性状况的跟踪监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合理安排资金头寸,一旦发生流动风险,及时向甲方报告,并启动流动性应急预案,甲方收到乙方流动性风险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向乙方提供相关支持,帮助其化解流动性风险。

第六条 在甲方出现流动性需求时,甲方承诺不向乙方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取资金,防止出现为满足甲方流动性需要而导致乙方大额资金外流的可能性。

第七条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协议事项,乙方应建立报告制度,指定相关部门专人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向甲方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

第八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讨论协商,可鉴定补充协议。

第九条 本协议自双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章)并加盖公章之日生效。

10.至诚者能动人教案 篇十

1.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特色谁知道?(文字意象)汉字是画,文字是根,那老师要出一个甲骨文,考考你了。仔细观察,左面像什么(舌头),右面像什么?(斧头)。舌字上加上一横,表示口中说出的话即为言。右面如斧钺,意为拿起斧钺重重砍出。这正是行为伴随音正,以武对战自己的承诺表态。

2.后来经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认识的“诚”字。3.你能给诚组个词语吗?(真诚、诚实、诚心诚意)

4.谁能用真诚说一句话吗?(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待人真诚,是一种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原文是这么说的,(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2.谁愿意试着读一下。谁来当老师领读? 男生读。女生读。会读的一起来。

3.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古语今说,寻找答案。

4.我们先来看前半句: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诚是(真诚),至诚(非常真诚),动(感动),未(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真诚的心而没有感动别人,是不存在的)。不诚(不真诚),未有能动者也(不可能感动别人)

5.思考: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坚守信用,说到做到)

这句经典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6.是呀,秦朝末期的季布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7.季布是怎样获救的? 8.他为什么能获救?

小结:可见,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9.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承诺。如一年级在队旗下的庄严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答应爸爸妈妈每天坚持课外阅读()时间。10.你还向谁做出过哪些承诺?

11.总之,我们要做一个()的人。一下的时候我们学过这句名言,谁来说说这句话指引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12.假如今天你答应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可是外面下雨了,你将如何处理?

三、谈收获

11.能动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需要建设高效的教学课堂,用较少的课堂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一、进行充分的备课活动

1.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前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文本对话和文章之后的作者对话,吃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在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部分添加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鲁迅是什么人,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文章中有许多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些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搜集需要的资料,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课前课后均备课

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上课之前的备课活动,其实课程结束之后的备课也是需要重视的。教师在课堂结束后,统观整个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指标确定本次课的教学效果,站在客观的立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分层教学

1.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显现出学习水平上的差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新学期的语文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进行摸底考试,利用考试的方式判断学生现阶段的字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综合从考试和课堂活动中获得的学生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表示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B层表示语文水平中等的学生,C层表示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因材施教

每个层次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A层的学生语文知识面广,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待A层的学生,可以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自由,运用布置任务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如,学习《猴王出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下作业:查找相关的影视和书籍资料,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及描写手法,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见解。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资料,阅读四大名著或观看连续剧《西游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对B层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方法技巧。如,学习《窃读记》这篇文章时,B层次的学生只需要掌握课后罗列出的生词,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在摘抄好词好句时,教师可以向这些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让学生根据摘抄要求进行摘录。写作时,教师不要求这些学生的作文多么的语言优美,用词精炼,只要这些学生的作文语句通顺有描写的侧重点即可。

C层的学生基础最差,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回答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对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们做得好,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提高这些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利用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谨慎分组,确保每个小组中均含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如,学习《詹天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的艰难?詹天佑在修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确定文中表现出的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的思考脉络?请画一画人字形的铁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整理自己的思路,确定自己的答案。随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别论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满意的答案。等小组讨论完成后,随意让某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向这个小组提出质疑,和这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把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区分、取舍,和学生共同确定合适的答案,完成这篇文章的学习。

总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备课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分层教学,并利用小组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甘国密.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一点体会[J].语文教育研究,2014.

上一篇:安装质量员考试题库下一篇:青春为话题的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