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10-01

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精选10篇)

1.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一

扬州市邗江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邗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孵化器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措施,对创业服务中心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建设,中心已初具规模,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2900平方米,其中孵化用房面积28500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4400平方米。拥有培训教室、科技成果展示大厅、会议室、接待室等设施,办公、生产孵化功能齐全。“十一五”期间,修订了《邗江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惠政策》,出台了《邗江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区级各类政策累计奖励企业达60多家(次)共1580万元,中心先后获得“省服务业(科技)集聚区”、“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市创业劳动就业民本工程孵化基地”等称号,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集聚了一批科技型企业。2010年末,中心在孵企业98家,其中海归博士和大学生创业企业16家;企业总注册资本7300多万元,从业人员近1500人。精湛光电等5家企业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晶视科技等9家企业建立了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中心累计毕业30家企业,毕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邗江经济开发区,精湛光电、恒佳机械等12家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企业 1

已在开发区征地建房,并优先享受到开发区各项政策,2010年,毕业企业实现总收入3.8亿元。

2、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成果。“十一五”期间,中心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客车互动式影音随选系统”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无线蜂窝地图自动标注系统”等9个项目被列入省创新资金,“超高纯度α砷”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化激光测距仪开发及产业化”等3个项目被列入省国际合作计划等,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拨款近1300万元,5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点新产品,21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共申请专利247件,其中发明专利58件。

3、促进了一批大学生就业。中心在孵企业中大学生占60%以上,达750多人,毕业企业中大学生占50%以上,达600多人。中心与清华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见习实训合作关系,建成了扬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高校每年集中安排1-2批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中心的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十一五”期间,中心共为近300名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机会,共解决了42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4、聘请了一批创业导师。中心于2008年建立了创业导师制度,引进了13名创业导师,通过“定期座谈、集中辅导,实地考察、现场指导,保持联系、长效指导”,将创业导师宝贵的经验、专业知识与创业企业进行分享。同时,中心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自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以来,中心共开展了8次集中式的创业辅导咨询培训活动,“一对一”活动达40多次。

5、引进了一批研发服务机构。“十一五”期间,中心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北京半导体所等7家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8家高校建立了高水

平的研发分支机构,这些研发机构除了为全区服务而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中心入孵企业提供技术转移、项目研发、仪器共享、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就近就便的多层次合作与服务。研发服务机构与中心企业累计达成合作转让项目1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8项,开展各类培训360人次。

6、达成了一批融资合作项目。中心与江苏华工创业投资基金公司、扬州元大担保公司等一批科技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构筑中小型科技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心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高能公司吸收了500万元的风险投资,精湛光电获得了300万元的创业投资,扬子皮机、国瑞电气等5家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获得了600万元的贷款,恒佳机械等4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了省科技成果风险补偿资金共400万元科技贷款等。

“十一五”期间,中心虽初步形成了适合于高科技成长的孵化体系,营造了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化环境,但与先进地区的孵化器相比、与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创新、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发展速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开拓思路,明确措施,加快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中心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点,从数量规模型向素质质量型转变;以资本和市场为基点,从传统服务型向功能服务型转变;以信息和制度为基点,从科学管理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以企业化和市场化为基点,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按照打造国际化的孵化器目标,促进孵化器多层次、多领域、多模式地建设和发展,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新格局,在孵化器的建设与管理、孵化企业与培育企业家的数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培植新兴产业、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重点,以建设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为支撑,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抓手,结合《邗江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强化政府引导,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孵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心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入驻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30家以上,其中,中科院系统与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研发机构20家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设立的分支机构10家以上;在孵企业300家以上,其中,光机电类企业150家,电子信息与软件创意企业100家;毕业企业100家以上;引进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及专利、人才、财税、法律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15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

(三)发展措施

1、明确重点发展领域。策应产业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等目标,围绕我区数控装备优势特色产业和开发区主导产业类型,创业中心未来引进的重点为光机电领域、新能源新光源领域、软件创意领域和海归博士、大学生创业的高层次项目,积极打造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孵化器。

2、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坚持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良创业环境为宗旨,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积极探索有利于“官、产、学、研、金、介、贸”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以“共享空间+共享设施+共享服务”为基础,探索“孵化器服务+外包服务”、“孵化器服务+专业咨询”、“孵化器服务+风险投资”、“孵化器服务+衍生服务”等战略模式的可行性和具体运作方式,将以孵化器管理人员为主的基础性服务、以创业导师为主的针对性

服务、以专家咨询顾问为主的指导性服务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一张覆盖企业发展全过程、企业需求多层次的孵化服务网络,建立孵化器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孵化企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功率和毕业率。

3、加强项目人才招引。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配套体系,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项目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加强与招商部门、人事部门的强有力互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的强有力争取,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处于新兴产业关键环节的高科技成果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把孵化器打造成为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基地。

4、加快创富工厂建设。加大科技加速器的建设力度,到2015年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促使孵化器毕业企业快速进入加速器进行规模化发展,从而尽可能多地向开发区输送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转型、打造科技新城奠定良好的基础。

2.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二

“十二五”期间, 我区实现富民强区发展战略目标,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中心, 而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多维力量制衡型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健康、更公平发展。

首先, 要实现多维政治力量制衡

过去由于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单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导致在快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部分政府官员设租寻租, 侵蚀个人 (包括法人) 权利。多维政治力量制衡就要将金字塔式的权力其集中的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三维制衡的公民社会结构组织, 经济社会发展要置于公民的民主监督之下, 公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 避免一个人说了算, 单纯追求GDP的大拆大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女经济学家 (政治学家) 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概念, 提出建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她认为所有的公共当局具有有限但独立的官方地位, 没有任何个人或群体作为最终的或全能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打破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强调建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有机协调配合的“新三元结构”, 认为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即民间组织。多维政治力量制衡才能在“十二五”期间保证在土地征用、城市房产拆迁和财税分配的公正和公平, 保证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真正落实。

其次, 要实现多维经济力量制衡

国有垄断企业垄断着地方的很多资源, 而且国家注资很多。过去, 内蒙古第二产业利税多为中央企业拿走, 一、三产业落后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农牧民就业、收入增加。“十二五”期间, 要促进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拥有法律上的平等和竞争上的平等地位, 要积极引导和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 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 要实现多维文化力量制衡

3.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三

一、正确认识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谋划武汉大学“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学校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客观把握学校发展的成绩和不足,科学判断,冷静分析,顺势而为,量力而行。

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作为承担着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等重要任务的大学,正日益走向社会中心,受到高度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推出重大举措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这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学校承受的社会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武汉大学地处我国中西部轴心城市——湖北武汉,是国家中西部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性最强的大学,它紧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全面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主动为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好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110多年的建设发展,武汉大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合校10年来,学校发挥综合优势,成功实现了“1+1+1+1>4”的聚合效应,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断增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多学科综合互补和原四校不同文化观念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潜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合校10年之际,學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新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就近期而言,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在2013年即建校120周年前后,把学校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一部分学科在国际上达到先进水平)的时间点正处于“十二五”阶段之中。无论是以远期目标还是近期目标为标准检视现实,学校发展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与不足:

1. 学科综合实力需进一步增强

学科综合优势发挥不够,部分学科建设绩效不够明显,重点学科和基础学科建设尚待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多学科优势集成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 高层次人才队伍仍然缺乏

人才总量需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偏少,有实力冲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中青年优秀后备人才数量不足。

3. 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育人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三创”教育理念需要深入落实,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4. 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升

学校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原创性成果不多,在进一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与强化,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5. 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

学校在共同申请并开展重大国际科研项目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合作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吸引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发挥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需进一步推进。

6. 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有待跟进

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超大规模现代大学的管理不完全适应,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督办机制和问责机制,管理效率不高。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方能乘势而上;正视不足,应对挑战,方能赶超先进。对于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而言,立足于长远和全局,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关键。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武汉大学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迈进,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质量。经历了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质量问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武汉大学要立足于高品质的办学思想,妥善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要把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改变通过量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张进行发展的模式,要通过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声誉、影响力的提高,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特色。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突出,特色所在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生命力所在。武汉大学在合并形成综合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上,必须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强化特色,以特色发展带动全面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上集中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投入,力争有所突破;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彰显教育教学亮点,努力在国内形成示范效应;在管理上,力争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管理活力,调动积极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制度与文化。“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高等教育,其文化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以人为本,发现人、发展人。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有所作为,是制定发展规划的核心。结合国家即将实施“985工程”建设(2010—2020)的配套体制机制改革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应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着重规划怎样建立良好的大学制度,怎样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怎样建立凝聚人心的机制和大学文化。

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强化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4.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四

教 育 发 展 规 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均衡发展,内涵提升,质量争先,特色创优”的总体思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层次,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大港时代服务,努力实现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促进全镇中小学教育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形成义务教育和幼、教、成教育齐头并进发展,各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办学条件优越,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强镇。

二、主要目标:

1.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确保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直升率达95%以上。全镇达到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标准,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普职成幼协调统一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努力建成一个托幼一体化试点园。重点投入中心园和校办园,集中建设好一批校办园,努力形成以中心园、校办园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依托镇成人教育中心和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应届初中毕业生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小学专任教师9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7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中学专任9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20%以上达研究生学历,有教授级教师。所有-1-

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师培训3次以上,培养市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3人,县学科带头人6人,教学能手15人,培养县级以上名校长2人。

4.三个中心做大做优。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全镇撤并1至2所完小,扶持相对稳定的公玉、沈滩、西滩和盐场小学,加大投入,使这四所定点完小成为县级规范化学校。

2011年中心小学拟征地10亩,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教学楼和一幢8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012年建好简易操场,达到40个班级1800名学生规模,住宿生达300人,使中心小学成为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郁的地方名校。2013年中心小学整体进行搬迁,校址设在树圩大道西侧,和谐大道北侧,拟新征土地80亩,新建教学楼三幢教室45口,综合楼一幢1200平方米;2014年建宿舍楼一幢1200平方米,完善生活配套用房,完成塑胶跑道建设工程;2015年新建体育馆、科技馆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

2011年××中心园实现整体搬迁,面积达6500平方米,设15个班的规模,使中心园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乐园。新建东罾幼儿园、东罾小学,树立小幼教一体化教学典型,形成幼儿园6个班级,在园幼儿200人,小学6个年级,在校学生260人的规模,撤并村小的闲置校舍均建公办园,到2013年力争所有公办园均建成县合格园。

长兴小学保留教学点和幼儿班,闲置校舍创办成人教育中心校,2014成人中心校农科教结合培训基地努力创建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

中心初中从2011年开始新建300米塑胶跑道,拆建3个标准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新铺水泥中心路面2800平方米,架设24盏路灯,新砌花池10个,架设变压器一座,学校主门由东向改为正南方向,预计总投入近600万元。在十二·五期间将学校办成硬件全县最好,质量全市最优的省模范学校。

三、具体措施:

1.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着力打造优美平安校园

(1)严格执行《中小学管理规范》,依法办学,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实现“三个转变”,从具体事务管理转变到依法管理和监督上来,从直接具体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的管理,从依靠行政化管理转变为依靠法律手段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科学规划,打造一流的有品位的校园环境。全镇统一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不断加大校园绿化力度,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

(3)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定时检查制、定期督查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严格门卫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校务公开,规范教育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使学校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2.突出改薄,统筹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逐步整合学校资源,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对农村部分完小进行合理的撤并,撤并1至2所完小,撤并村小五、六年级,全部进入中心小学就读,享受中心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公玉、盐场、沈滩、西滩四所村小为支柱的学校布局。做大做强做美做精中心小学,创市级名校。中心小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监控,实施中层以上干部的考核与所联系的村小教学实绩挂钩。

(2)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投入中心园、东罾园和校办园,中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东罾园创建市优质园,校办园创建县优质园,不断提高办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3.锤炼队伍,强化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校本研修力度。

根据“理念、实践与反思”的研究主题,开展“读好书、上好课、记好学习笔记”活动,提倡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专业书籍,每学期记万字业务笔记,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每周星期四上午至少开设两节公开课,每周星期六上午正常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内容涉及教材培训、课例研讨、观看优秀教学光盘,组织教师素养、基本功、实验操作技能等竞赛活动。开展以观、听、评、研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回顾反思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改善行为为主的行动研究。做到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

(2)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

积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中小学衔接为突破口,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提高授课技能为核心,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与外出学习,积极构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培养在校本研修中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

抓好教师学历教育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开展新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抓好教师业务进修和业务能力考核,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泛开展学习型团队、学者型教师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重点抓好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的高层次培训,积极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4.内涵发展,彰显特色,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1)转变观念,从提高认识上提升质量

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层次。严格执行中小学办学“五严”规定,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做到减负不减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

一切认识统一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质量凝聚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资源优先配置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服务的重点集中到抓质量上来。

(2)彰显特色,从活动创建上提升质量

开展快乐阅读活动,认真落实县局《“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利用好《语文补充阅读》及“四配套”图书、订阅“新语文学习”等杂志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造数学文化乐园。根据本校实际、重视并创造条件开展系列活动。把数学打造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结合特色创建活动,要积极创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推进长廊文化、墙壁文化,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培养学校精神,组织师生开展各种主体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

(3)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深入课改中提升质量

牢固树立“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 让学生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抓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有效教学,着力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搞好研究性课程的教学。重视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特长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立足实际,增加投入,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加快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水平。到2015年完成××中心小学的整体搬迁,所有学校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装备及功能室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配备标准。到2015年中心初中要成为省模范学校,全国绿色学校。

(2)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素,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教育现代化经费投入。每学年制订规划拿出部分资金维修和添置教学设备,淘汰部分落后的设备,让教学设施与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5.西郊乡中心学校防雷防汛工作总结 篇五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雷工作指示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将事故隐患减少到最低指数,最大可能的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学校发展不受影响。

一、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防雷安全的宣传工作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落实这项工作。

1、成立防雷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学校开展防雷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会议进行防雷安全宣传。学校坚持召开防雷安全工作例会,分析问题讨论措施布置工作。对包括学校防雷安全在内的安全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组织防雷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学校组织专门的防雷知识讲座,开办专栏,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防雷安全知识,增强了防雷安全意识。学校还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雷自救的培训,并进行实际演练,使全体教职工掌握到了防雷自救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了广大师生防雷安全意识和防溺水、防雷雨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防雷教育工作。

3、在全校师生员工之中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防雷安全检查。对学校各重要部位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4、教师坚持宣传防雷知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推进防雷安全责任制,充分落实管理责任与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部位,明确重点部位负责人。

2、加大检查力度。

3、游泳必须有家长陪伴。

4、假期学生远离沟渠湖泊等深水水源。

三、制定防雷安全紧急预案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消防防雷安全无小事,为了使学生有效避雷避汛,举行避雷和溺水自救救助演练,为了使学生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并保证学生能够处危不乱,科学避险,减少盲目、慌乱、互伤和自伤事故的发生,学校组织防雷防溺水安全演练。

四、警钟常鸣,把工作做细做实

为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每天放学前一分钟,任课老师必须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规定学生不准下水洗澡,不准到沟渠湖泊边玩耍。学校值日教师每天巡视校园内有否安全隐患,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由于认识明确、措施到位,一年来,我校从未发生过溺水安全方面的意外事故。安全高于一切,防雷工作任重道远,学校防雷安全工作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在加强日常工作管理和阶段情况总结的同时,树立了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每名教师都能关心防雷安全,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小学防雷消防安全工作会做得更好。

西郊乡中心学校

2012-6-27

6.学校十二五规划之个人设想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树立现代办学理念,以发展为主旋律,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为推动力,坚持以强化管理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优化办学条件和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学校特色,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条件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办学理念、素质教育的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水平进入省一流名校的行列。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各教学楼的改建,进行操场改造,恢复必要的功能室,打造文化校园。努力把学校办成放飞智慧的乐园,精神栖居的家园和灵性流淌的生态园。(2)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发优质德育课程,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廉洁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实施水平。

(3)质量提升:以优质轻负为本,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让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实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世界人”的培养目标。

(4)科研强校:以课程改革为动力,认真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做好“十一五”课题结题和“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支持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整体推进我校科研水平。

(5)优化师资:深入开展“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的活动,加强专业引领,倡导自我反思,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勤学善思,敢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6)文化构建: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等,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

三、具体措施

(一)控制办学规模

支持政府教育均衡决策,缓解本校入学压力。减少班额,努力将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恢复功能室,让学生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求真务实,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学校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学校管理队伍,力求形成一支懂管理、有成效、勤钻研、会创新的学校管理队伍;

2、建立一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和民主思想的班主任队伍;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业务过硬、个性明显、教有所长的教师队伍,争取每个学科都有名教师。

(1)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形成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健全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模式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现代化,开创师训工作新局面。

(2)以学科教育家培养计划为龙头,形成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构建覆盖全员的教师培训新序列。根据公平均衡原则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构建分层分类、覆盖全员的教师培训新序列,以保障全体教师获得高质量、个性化的岗位培训。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将以专业发展阶段为导向,分为新教师培训、中、高级教师培训和名师培训等层级。每个层级按学科分类组织,将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有机结合,形成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的有序体系。

l

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培训以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以课堂教学能力达标创优活动为主要考核方式。同时开展以教坛新秀为主要对象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评选校级学科骨干、县级教坛新秀、参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要目标。

l

中青年骨干教师成才计划

以破解教学中的问题为主要内容,以问题研讨、反思交流、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使教师在破解教育教学问题中不断前行为主要目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不断积累、提炼教学经验,参与教学理论的“生产”过程,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形态,促使中青年教师向专业成熟型教师发展。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学科教学骨干,并鼓励其参评市、县两级学科骨干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l

学科教育家培养计划

在切实做好名师培训的基础上,举办学科教育家培训班,造就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学科教学领军人物。进一步推进市名师工程,坚持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完善优化培训方案,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帮助名优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研究成果。

(三)强化教育科研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走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道路,重点做好“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整体推进各级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大科研的投入,完善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领导和效果的监控。提炼推广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科研为学校发展动力,坚持“问题即课题、教研为科研”,勇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1)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学校教育特色。(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3)加强教研活动课题化建设,围绕课题,突出主题,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实现教中研、研中教。(4)完善学校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坚持学校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研究。注重宣传科研成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宣传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争取创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四)、提高教学质量

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加强教学工作“七认真”的检查、督促,不断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力争在五年内,各科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

(1)回避、减少外部的干扰,专注于课堂教学研究,苦练内功。(2)强化技能科教学,配齐专业教师。(3)做大、做强“小红花艺术团”,建立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艺术指导导师团,力争将“小红花艺术团”打造成为全市一流、全省有影响的少儿艺术团队。争取创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4)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入扬州历史、地理和现代社会中的经济、理财等课程内容。也可以每班以班级为单位,挖掘家长的资源,形成班级特色的兴趣小组。

(五)关注学生健康

1、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上好、教好体育课,确保体育达标率和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开展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比赛,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兼职教师开展好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努力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确保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良好。

3、关心师生身体健康,积极推广师生健身活动,用丰富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1~2012):

(1)校园主体建筑内部改造出新,增加设施、设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塑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的整合和研究,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最大化共享。

(3)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深入课题和课改相结合的实践研究,促进课改及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4)成立小红花艺术指导导师团,进一步扩大“小红花艺术团”知名度。

2、第二阶段(2013~2014):

(1)着重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学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研、训等形式,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3)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完善学校特色建设,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形成特色。

3、第三阶段(2015):

(1)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2)学科建设取得成效,形成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得到共同提高。

7.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七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嵌入式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数字媒体技术系列

8.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八

(2011——2015年)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凸显办学特色,促进教育持续、健康与快速发展,推进店口教育城市化发展,打造‚学在店口‛的教育品牌,根据《诸暨市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教育工作实际,特制订《店口镇特色学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1、特色学校发展追求卓越,‚一校一品‛建设初见成效。店口教办对创建特色学校的理念是认同的,有行动,有追求,目前拥有四所特色学校:一小的围棋、二小的乒乓球、一幼的围棋、二幼的绿色五金,这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凭借悠久的围棋教学历史、辉煌的比赛成绩、浓厚的校园围棋文化,店口一小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推进特色学校建设,2007年成为诸暨市特色学校,2008年成为绍兴市特色学校,2009年成为浙江省特色学校,并且获得了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全国首届国际围棋文化节围棋知识竞赛团体冠军、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先进实验基地,其在少儿围棋教学上的成就蜚声省内外。另外,店口二中的‚五金人生‛、一中的‚排球‛、文裔小学的‚学农基地‛等作为特色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2、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注重理念的生成、发展和实践。理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是灵魂,是行为准则和发展方向,如店口一小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小的‚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这些理念的提炼保证了特色学校发展的个性、教育性和文化性,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理念为指引,开展生动活泼、张扬个性的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

3、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个性化的特色教师‛。‚个性教师‛与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推动特色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店口一幼的教师人人会下棋,人人参与幼儿的快乐围棋活动,目前该园教师中拥有5段棋手一名,1至2段棋手4名,另有近20名国家三级围棋裁判员,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这个教师群体成了保证推动特色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另外,店口一小的国家一级围棋教师、国家一级围棋裁判,店口二小一大批业余乒乓球教练,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活动玩具手工制作师,使得特色学校发展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4、教科研成为学校条特色建设的助推器。店口镇每所特色学校都有一个省级课题作支撑,省级围棋特色学校店口一小的主导课题是‚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诸暨市级围棋特色幼儿园店口一幼的主导课题是‚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诸暨市级五金文化特色幼儿园店口二幼的主导课题是‚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诸暨市级乒乓球特色学校店口二小的主导课题是‚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科研引领学校走向内涵发展之路,科研推动学校走向品牌发展之路。

二、存在问题或认识误区

1、特色学校建设的目的和过程出现偏差。建设特色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一定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育人。然而,我们(全市、全省)特色学校建设往往过分追求一些可以看得见的结果上,如‚搞几次比赛,开几个现场会,排几出节目,获几次大奖,出几个苗子‛等,仅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造一些声势,把这些活动或人员精心打造成支撑特色学校的‚门面‛,特色学校就建好了。这有悖学校特色化的本意。

2、特色学校建设中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出现冲突。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本质追求,这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着眼于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那些只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的学校,不是特色学校;那些只通过各种‚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等培养特长生的学校,也一定不是特色学校。

3、特色学校建设缺乏文化内涵。为特色而特色、活动而活动的特色学校建设只是一种初级的、低层次的、没有灵魂的运作,只有特色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富有内涵的。毋庸讳言,文化建设的缺失或不足,是当前店口乃至全市、全省特色学校建设的通病。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学校特色的建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最终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层面上。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4、特色学校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远景和近景规划。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完善这一工程的基本体系要有系列的制度作保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恰恰还处于无规划、无制度的初级阶段,脚

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文化核心、培养目标、活动推进等模糊不清,使得特色学校建设沦为零敲碎打的应时、应景之作。

三、发展目标

1、形成多层级、多学科的特色学校发展群体。目前,店口拥有1所省级特色学校和3所诸暨市级特色学校,希望通过3至5年的积极创建,变成2省级、1绍兴市级、3诸暨市级的格局。期待在原有体育和生态特色基础上,开辟出艺术教育、学科教育、书香校园特色,使我镇的特色学校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喜人场面。

2、做深特色文化研究,追求特色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将特色文化体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落实到育人的每个细节,使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特色、坚守住特色,让特色文化成为影响师生的无形力量。文化的影响是最稳固、长远的,要追求长久效应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当特色成为学校文化时,当实现了文化管理,特色学校就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调整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

3、特色学校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把握师资队伍这一关键,加强校长、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高级研修、骨干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校长及骨干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快各类优秀才的专业成长,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者。特色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环境设施的变化,最关键的是带来一些理念的发展,涉及到教学理念、管理理念、课程理念,而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可以提升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完整理解。

4、特色学校建设和教科研发展共荣共进。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小学校创建特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而特色教育科研就是在特色学校建设及发展过程中,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探索特色教育中有价值的未知问题,揭示特色学校建设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特色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包括凝炼特色理论、推进特色实践、促进教师发展。

5、追求全员内化,实现‚全人教育‛。全体师生员工是特色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对象主体,因此,唯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体现一校独特办学理念的各种教育因素融合生长,逐步积淀成为一种广泛的、稳定的文化

模式,进而内化为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取向,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如果仅是部分人的参与,或仅是少数几个特长生的‚专利‛,那是绝对创不出特色学校来的。我们希望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之来进行教学特色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最终实现‚全人教育‛。

6、教学管理和潜能开发得到整体优化。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外显和整体优化,它要求学校的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不仅要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并成为牵引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和整合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火车头,成为一种整体优化的个性文化和独特风格。它应当有助于学校优良校风的生成和整体育人效益的提高,有助于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获得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如果不能在全面育人、高效育人上发挥作用,那就不是真正的‚特色‛,并且也没有‚争创‛的必要。

四、指导思想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特色学校的创建是每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是自然新行为,是每一所学校有别与其他学校的个性标记,而我们的教师在这样不断提升的创建过程中得到专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在参与这样的特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情意、道德、能力、知识的累计和发展,实现‚全人教育‛。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求,我们提出了‚六个标准‛——环境上能看出来、校长能讲出来、教师能动起来、课程能开起来、学生能活起来、成果能显出来。

五、推进措施

1、对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传承与创新并重,寻找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深刻分析本校的发展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着力挖掘学校特色资源,周边自然人文资源,找准特色定位和突破口。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比如,要

考虑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再比如,应关注学校的社区文化,包括区域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这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那些已经成为特色学校的单位,也要再次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拓资源,并利用资源丰富特色内涵,争创高一级特色学校。

2、组建学校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合力兴特色的氛围。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成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等相关职能人员要建立共识,形成合力,积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并在特色领域确定、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充分有效的协作。各学校要将特色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和每学年工作计划,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管理责任体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逐步形成一套能保障学校特色建设顺利、深入、持久开展的有效管理机制。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领域和重要意义,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不断扩大特色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合力兴特色、全员办特色的良好氛围。

3、认真制订学校特色建设规划,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英国戴维斯和艾里森在《学校发展规划》扉页中写的:‚学校如果没有规划,必将导致失败。‛学校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集成与目标愿景,折射出学校理性的光芒。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通过系统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深入挖掘学校资源,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确立学校特色办学目标,科学规划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以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科学、持续和稳定开展。我镇学校特色建设思路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阶段梯次推进。初级阶段——特色项目,即学校形成单项性特色;中级阶段——学校特色,即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高级阶段——特色学校,即学校将鲜明的办学风格拓展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各校要按照由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至特色学校的基本思路认真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学校特色建设近远期发展规划。

4、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大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仅有几名专职教师是不够的,特色发展需要特长教师,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特色学校建设,都必须要求学校有雄厚的特长师资。因此,各校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更要善于发现,着力培养一批特长教师,并在适合的岗位上大胆启用,发挥他们在特色创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对学

校特色建设的认识,促使他们落实特色建设的具体行动,培养和造就一支观念新、素质高、有个性、能创新的特色教师群体,从而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进程。

5、提高特色学校创建水平要以科研引领为支撑。特色教育的研究和推进应该是严谨、科学的,它应该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从起始到过程、到阶段性结题,以及经验材料的总结和积累是一个完整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特色创建要坚持科研引领,要通过科学研究找准自己的特色主题,要通过科学研究丰富自己的特色内涵,要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推动特色的创建进程。为此,各校要切实贯彻‚科研兴校和科研先导‛的特色发展思路,强化科研意识,广泛宣传科研对于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性,促使人人为创建学校特色献计献策;健全科研网络,把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使每一个科室、每一个教师都为特色建设尽职尽责;加大科研力度,建立以特色建设为主题的教科研制度,深入研究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特色建设的具体对策;实施科研奖励,对创建特色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物质双重奖励,鼓励和鞭策有利于特色建设的科研行为,促进特色建设不断发展。

6、建设彰显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灵魂。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要注重建设一种能体现学校特色目标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学校的校训、标牌、墙饰、雕塑、三风等体现特色,宣传窗、板报、校园网等宣传特色,多样化的活动烘托特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特色,着力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学校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特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营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整体优化特色创建氛围,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9.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九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省数图)是由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投资建设的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项目启动于2006年底,总投资1500万,目标是依托现代网络条件和技术,以全省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为基础,合理布局,分工协调,建立纸本馆藏文献和网上电子文献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和网上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省所有高校的师生提供服务,使我省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有明显的改善,促进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经过三年的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全部完成,建立了两个数据中心和18个学科文献中心,拥有一批可供全省高校使用的、可满足教学科研基本需要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形成了全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并利用节余资金,新增了区域随书光盘及中文电子文献元数据仓储等系统的建设,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于2010年1月7日顺利通过了项目一期建设验收。2010年5月,教育部曾在武汉大学召开全国省级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现场会,推广湖北省的经验。

为了在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水平、提升省数图两个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成员馆的服务力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提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为保证《规划》科学可行,保证省数图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2011年11月16日下午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召开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对《规划》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专家组组长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担任,专家组成员有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级调研员李晓明、北京大学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郑巧英、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建新、湖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贺定安、武汉大学网络中心主任石岗、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贺聿志等七位图书馆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会议由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建军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张锦枫、我校图书馆馆长燕今伟、副馆长刘霞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数图系统组组长、我馆馆长助理、系统部主任黄勇凯从项目背景、建设内容、管理与运行机制、可行性分析、总预算和效益分析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省数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认真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认证,认为:湖北省教育厅在“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了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成果丰硕,效益显著,为“十二五”期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根据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思路明确,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切合实际,总体可行;《规划》提出的投资规模基本合理。同时,专家组也就规划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的软件投入和队伍建设投入,完善和细化应用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以《规划》为蓝图,省数图将在一期建设形成的技术、数据、成员馆等方面的基础上,扩大建设和服务规模,大幅提升全省高校体系的学术文献资源共享与保障能力。到2015年,省数图将建成一个资源丰富、无缝连接、覆盖全省高校图书馆的云计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建成面向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图书馆和读者的“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宣传培训中心”;建立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10.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十

北京市同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

北京市是国家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在节能减排工作中, 北京市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协调, 同步推进,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承担了相关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印发《关于推进在京万家企业和市级考核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明确目标和实施方案。二是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碳排放管理工作实际, 编制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规则,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工作。三是争取资金支持。对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根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奖励10~15万元, 同时鼓励区县给予配套奖励或补助。市财政安排工作经费, 保障委托评价、专家咨询、培训等相关工作开展。四是公正遴选体系建设评价机构。向社会发布公告, 公开征集遴选第三方评价机构, 得到社会高度关注。经过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 最终确定了34家单位为推荐的能源管理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 23家单位为推荐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五是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组织编写了《百问百答手册》,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 解读工作程序及支持政策。在《北京日报》以专版形式, 广泛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营造有利工作氛围。

山东省944家万家企业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效果评价

自2007年以来, 山东省把能源管理体系作为节能“三能”举措之一, 下大力气予以推进, 该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具体承担了对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督促等工作,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一是强化工作基础。针对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注重标准先行, 先后发布了造纸、热电、水泥等10余个地方标准, 完善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为全面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强化典型引导。总队及时总结枣庄、淄博、德州等地区典型经验, 在6个行业遴选了45家示范企业, 组织编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案例”, 通过现场交流会、能效对标等形式,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用能单位深入了解能源管理体系。三是规范认证评价行为。总队先后制定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办法》, 修订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评价指南》, 出台《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 组建评价专家队伍, 公布77家体系建设咨询机构, 进一步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为, 依法依规开展认证工作, 确保认证或评价工作的质量。四是强化督促考核。落实节能目标考核制度, 每年对各市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信息平台, 定期调度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实现咨询服务、认证评价信息化管理。截至2015年底, 全省1188家万家企业中已有959家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其中944家已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认证或评价。

云南省以效果为导向深入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

针对当前部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存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等情况, 在美国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 云南省工信委在本省选取了云铝泽鑫铝业、大椿树水泥和罗平锌电等3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 以效果为导向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云南省节能监察中心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开展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建设运行, 目前3家企业的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在不投入资金、未实施节能技改项目的情况下, 仅依靠管理手段的提升优化,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即有较大幅度降低。初步测算, 泽鑫铝业获得了近300万元/月的经济效益, 吨铝交流电耗降低超过2%;大椿树水泥每月可降低能源成本50万元, 节约循环水60%, 熟料煤炭消耗显著下降;罗平锌电获得了10万元/月的经济效益, 吨酸电耗在已经全面安装变频器的基础上又降低了25%。

青岛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专项督查

为高效圆满完成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任务, 青岛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专项督查, 对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展缓慢、工作推动不力的企业进行现场督查或约谈、通报, 督促其严格按照计划要求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 采取中心预审的方式逐一审查, 在确保材料能够满足现场评价要求的情况下, 再交由专家进行书面评价和现场评价, 有效提高了评价工作质量。截至“十二五”末, 全市102家重点用能单位, 除20家企业因关停等原因不具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条件, 其余82家企业已全面完成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并顺利通过认证或效果评价。共发现内审不符合项375项, 识别出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7790项, 分析出能源使用清单6770项, 能源实施方案667项, 进一步挖掘了企业节能潜力。

保定市动员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力量联合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为加快推进河北省“千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保定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了全市节能监察人员和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培训, 召开了“千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动员大会, 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具体工作委托所在区、县节能监察中心协调指导, 充分发挥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的协调配合作用。“十二五”期间, 全市共有14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

电机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电力驱动装置, 尤其是工业领域, 电机用电量占据了工业用电的绝大部分。目前, 我国的电机保有量十分巨大, 但电机能效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2013年, 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2013-2015) 的通知》, 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通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提高高效电机使用率。各地节能监察机构承担了高效电机推广和落后电机淘汰专项监察等工作。

包头市节能监察中心深入摸底全面推进电机能效提升专项督察

2015年, 内蒙古包头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开展了电机能效提升和淘汰落后机电设备调查摸底专项工作。按照自治区经信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组织实施国家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的通知, 市节能监察中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将推广高效电机、淘汰低效电机、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电机高效再制造等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企业, 抓住重点用电工业企业, 对其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在企业进行自查摸底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重点耗电企业落后电机淘汰情况专项监督检查, 监察重点为企业在用电机及系统摸底情况是否详实, 企业是否制定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计划并开始实施。对工作措施不利、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企业, 中心及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工作结束后, 编制了包头市工业企业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情况报告, 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

白银市白银区节能监察中心督促企业完成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白银市白银区节能监察中心以提升电机能效为目标, 紧紧围绕电机生产、使用、回收及再制造等关键环节, 加快淘汰低效电机, 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电机产品。区节能监察中心组织人员, 对所属企业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 重点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超标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需要淘汰的企业进行了认真检查, 督促白银公司、华鹭铝业等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能效提升三年计划的时间节点淘汰落后机电设备, 达到增产提效的目的。

南宁市节能监察中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切实推进电机能效提升

广西南宁市节能监察中心深入开展企业电机能效提升现场核查。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电机能效提升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要求, 结合南宁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实施, 市中心启动了2015年度电机能效提升项目, 通过加大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力度, 引导各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电机节能技术改造, 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

2015年, 南宁市给予开展电机能效提升项目企业的奖励标准为200元/千瓦 (其中申请自治区财政100元, 市财政配套100元) , 支持力度位居全区之首。为督促企业尽快完成改造, 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市节能监察中心投入重兵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电机能效提升专项监督核查, 出动多名节能监察人员访遍所有参与改造的企业, 对企业改造前后每一台电机的机身、铭牌、安装位置、拖动设备、标称能效等级等进行了仔细核实和拍照取证, 确保旧电机淘汰、新电机更新落到实处。

2015年, 南宁市共有31家企业通过自主、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进行了电机能效提升改造, 合计新装高效电机4309台, 淘汰低效电机容量共13.6万千瓦, 新装高效电机容量共13.7万千瓦, 所有新装电机均达到二级及以上能效。除部分企业的奖励申报基础材料不齐全未能拨付奖励资金外, 南宁市第一批电机能效提升奖励资金总额达到1785.32万元, 基本将“十二五”以来专项监察发现的老旧落后电机淘汰完毕, 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在用电机能效得到大幅提升。

海南省43家万家企业全部建成能源管理体系

海南省节能监察大队全力协助节能主管部门推动万家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引导鼓励万家企业自主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对不选择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评价。截至“十二五”末, 全省43家万家企业全部建成能源管理体系, 其中已经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政府补贴的26家, 正在进行体系认证的5家;通过评价考核的4家, 正在进行体系评价的8家。

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实施三年电机能效提升计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认真履行省电机能效提升办公室职能,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推动全省电机能效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国家要求, 组织实施了三年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省中心组织开发了全省电机能效提升管理平台, 按月度完成全省计划实施进度报告、调研注塑机改造调升补助标准政策、抽查奖励资金项目并规范了项目管理流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 2015年, 广东全省实现电机能效提升1169万千瓦, 超额完成任务达117%;注塑机能效提升改造13330台, 超额完成任务达133%。从实地调查情况看, 在用落后电机数量明显减少, 高效电机推广步伐加快, 电机系统节能效果显著。企业电机系统匹配趋于合理, 负荷率逐步增大, “大马拉小车”等现象明显减少。企业供配电系统无功自动补偿基本覆盖, 电力有功潮流逐渐优化, 电机传动调速及系统控制新技术广泛应用。风机、泵类及空压机等拖动设备升级换代步伐加快, 平均运行效率整体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合肥市节能监察中心建立电机设备电子台账有序推进电机能效提升

【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上一篇:以房抵工程款协议范本下一篇:问题电缆事件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