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2024-09-19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共8篇)

1.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篇一

《会计学基础》(第五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一

1、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实收资本——A企业

400 000

2、借:固定资产

400 000

贷:实收资本——B企业

304 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000

3、借:银行存款

000

贷:短期借款

000

4、借:短期借款

000

应付利息(不是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之前已经记过)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5、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长期借款

400 000

6、借:长期借款

000

应付利息000

贷:银行存款

000

习题二1、4月5日购入A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53 000+900)/980=55(元/公斤)

4月10日购入A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89 000+1 000)/1 500=60(元)

2、本月发出A材料的实际成本=(600×50+600×55)+(380×55+1 020×60)=63 000+82 100=145 100(元)

3、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

=(600×50)+[(53 000+900)+(89 000+1 000)]-145 100=28 800(元)

习题三

1、借:生产成本——A产品

000

——B产品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000

——乙材料

000

2、借:生产成本——A产品

000 ——B产品

000

制造费用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000

3、借:制造费用

500

贷:原材料——丙材料

500

4、借:制造费用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5、借:制造费用

000

贷:累计折旧

000

6、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5 000+500+2 000+1 000=8 5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8 500/(20 000+10 000)×100%=28.33%

A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0 000×28.33%=5 666(元)

B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8 500-5 666=2 834(元)

借:生产成本——A产品

——B产品

贷:制造费用

7、借:库存商品——A产品

贷:生产成本——A产品

习题四

1、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2、借:应收账款——Z公司

贷:主营业务收入

银行存款

3、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A产品

——B产品

4、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5、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

6、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7、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8、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乙材料

9、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11、借:管理费用

贷:库存现金

12、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13、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14、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666 2 834 500 47 666 47 666 80 000 80 000 201 000

200 000 000 142 680 42 680

000 14 000 14 000 1 400 400 3 000 000 1 000 000 4 000 000 3 000 000 4 560 560 2 000 000

300

300

400

400 3 000 000 280 000 4 000 3 000

贷:本年利润

287 000

借:本年利润

172 340

贷:主营业务成本

680

其他业务成本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400

销售费用

000

管理费用

860

财务费用

400 本月实现的利润总额=287 000-172 340=114 660(元)

本月应交所得税=114 660×25%=28 665(元)

本月实现净利润=114 660-28 665=85 995(元)

习题五

1、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2、2007的净利润=6 000 000-1 500 000=4 500 000(元)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第五章

习题一

1、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贷:实收资本——M公司

——N公司

2、借: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贷:银行存款

3、借:应付账款——丙公司

贷:银行存款

4、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5、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6、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500 000

500 000 1 500 000

500 000 4 500 000 4 500 000

450 000

45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50 000 50 000

000 50 000 50 000

500 000

500 000

200 000

200 000

000 80 000

000 80 000

7、借:其他应收款——王军000

贷:库存现金

000

8、借: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000

9、借:管理费用

500

贷:库存现金

500

10、借:原材料——A材料

000

贷:应付账款

000

11、借:应付职工薪酬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12、借:银行存款

3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320 000

13、借:应收账款

2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乙产品

250 000

14、借:短期借款

200 000

应付利息000

财务费用000

贷:银行存款

209 000

15、借:销售费用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16、借:管理费用300

贷:其他应收款——王军000

库存现金

300

17、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000

——乙产品

000

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 000

18、借: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累计折旧

000

19、借:生产成本——甲产品000

——乙产品000

制造费用000

管理费用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000 20、借:主营业务成本

381 000

贷:库存商品——甲产品

196 000

——乙产品

185 000

21、制造费用总额=5 000+10 000+35 000+1 000=51 0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51 000/(90 000+70 000)×100%=31.875%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90 000×31.875%=28 687.5(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70 000×31.875%=22 312.5(元)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687.5

——乙产品

312.5

贷:制造费用

000

22、甲产品的实际成本=120 000+150 000+90 000+9 000+28 687.5=397 687.5(元)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397 687.5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397 687.5

23、借: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320 000

——乙产品

250 000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24、本月利润总额=570 000-487 800=82 200(元)

本月应交所得税=82 200×25%=20 5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25、本月净利润=82 200-20 550=61 650(元)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1 650×10%=6 165(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6、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570 000 487 800

381 000 53 800 50 000 000 20 550 20 550 20 550 20 550 6 165 165 30 825 30 825

2.会计学第一章课后习题 篇二

简答题

1.从会计的历史发展,论述会计与经济的关系。

2.根据会计的发展历程,试述会计的发展主要受什么影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研究角度,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不同。简单评述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试述会计的基本职能,并进一步分析由基本职能而派生的其他职能。

5.简析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分析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6.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讨论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安排方案。

3.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篇三

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有密切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它把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当在长期革命与实践中,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了深刻阐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为社会全面进步而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价值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主客体矛盾和其他矛盾,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也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人们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更有效的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会叫至关及社会规范传递、落实到每个个体上,使人实现社会化,才能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前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智能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使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或基础,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个人的发展,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解决人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

2、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理论武装人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为社会全面进步而服务为任务,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其特殊功能在于,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保证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它被视为中心环节,并且其地位在不断提升。

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注意发挥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的能动作用,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真正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相互渗透、促进,我们应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创造条件。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教育有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科学和文学艺术有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新闻电视网络等有如何引导人的问题。教育科学文化是物质文明和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和载体,但是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正确的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所谓个体性功能,就是对教育个体产生的客观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表现。第一,个体生存功能。

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人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有生理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要的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活动,两者不可偏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它有助于物质生活的正常进行,因为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人的知识和能力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与困惑,第二它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因为它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寻找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体发展功能。

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导政治方向。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其他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从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进行。

二是约束规范行为。通过向受教育者传导道德、法规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批评否定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实现对受教育者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三是激发精神动力。运用多种物质、精神激励手段(民主、榜样、情感、奖惩激励),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其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是塑造个体人格。有利于使受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营造个体人格需要尊重个性,注意因而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第三,个体享用功能。

是指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获得精神享受。这一功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个人思想品德的完善与发展,既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既包括创造能力的发展,也包括对精神财富享受能力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心灵,也就无从认同和享用人世间的一切善良和美好。个人良好品德的外化,能使自身在道德行为中得到满足,也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世界。

4、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挥的客观作用。第一,政治功能。

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一是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在我国,这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揭露与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取缔遏制不健康的精神生产和产品,从而整合社会精神生产要素,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

二是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其政治功能,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进行主旋律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根本条件。

三是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功能系统一起,起到社会交往“沟通者”的作用,一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倾听受教育者的呼声,并向上进行反馈,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经济功能。

一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障。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必然要以其思想体系和政治理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规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提高贯彻各项方针的积极性,保证经济建设朝着正确道路前进。

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等智力因素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细致有效,就能很好地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劳动者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努力革新工艺,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调节社会生产关系,并使之处与和谐状态,除了依靠政治和法律说短,还要依靠思想道德规范。主要途径包括:心理调适(增进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利益关系调节(正确价值观、个人与集体关系)。

第三,文化功能。

一是文化传播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文化是一种双向信息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传播思想政治信息和主导意识形态,促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一方面是受教育者个体通过学习模仿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得思想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文化,也是保存和活化社会文化的过程。

二是文化选择功能。思想政治教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批判的借鉴吸收,使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改造,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引导。

三是文化创造功能。一方面表现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并以最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

第四,生态功能。

一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的生态认知缺乏以及生态意识淡薄,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是引导受教育者遵守生态法规,调控生态行为。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生态法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牢固树立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红线观念,在行动中严格遵守生态法规,恪守生态红线,真正发挥生态法规的约束、规范功能。

三是引领生态思潮,创新生态文化。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态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态文化,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了解自然界对人的审美需要、文化象征意义等精神价值。

四是鼓励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解决生态问题要求人们反省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基本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根本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及当在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奋斗目标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具有历史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

一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础。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对人的各方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最终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要求就不同,今天,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价值评判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二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产生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在我国,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平,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自己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部门的目的。在当前要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否则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和针对性,受教育者就可能缺乏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因。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依据和动力,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才能真正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目标,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二是必须考虑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目的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可能性,也提升教育目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极其确立依据

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确立依据:

一是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循着从低级到高级这个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高度文明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达到较高的水平、获得全面发展。我国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了条件,致力于培养四有新人,既可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为社会发展到更高文明创造了条件,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人乃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到首位。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人为,既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抓住其中心。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只有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充分利用,从而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性

第一,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有助于受教育者择定积极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也有助于受教育者明确前进的方向,鼓舞人民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只有使人民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朝气蓬勃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因此,理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四有新人内在的精神素质,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人有力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就能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向着理想前进。市场经济不仅将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将给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要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即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拓拼搏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正义感。

(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提出来:一是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这是健康精神状态的心理基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应当要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并接受这与以往不同的许多的“新”,接受并积极参加改革开放的事业,从而促进我国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现代化。

二是强烈的责任感,这是现代公民具有底线意义的精神素质。责任感不强是我国国民精神状态中一个突出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在引导人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人们将其上升为对国家对社会有关公共利害之事的责任感。对具体工作承担完全的职责,对公共事务有充分的关注,在需要使用与承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是现代公民个人责任感相互联系的两面,缺一不可)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道德是对四有新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不论对于个人健康成长还是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进行道德教育要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促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再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更高的境界迈进(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其制约下的具体道德规范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更新和变化);其次,要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第四,增强受教育者的法制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是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的基本要素。完备的法制体系和严明的纪律,是组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规范力量。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增强受教育者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帮助受教育者增强法制意识和素养。

第五,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有文化是对四有新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个人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因为祖国地前途归根结底包含在每一个人的奋斗中;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和必须条件,因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会限制自身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不利于发展。

4、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都要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任务都要遵循以下的一般要求。

第一是坚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是这个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学习的中心,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的理论,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思想武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

第二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主旋律教育,是当前思政的核心和重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的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实质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到两个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主题,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主旋律教育最终落脚点正是引导人们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

第三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时代文化的积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辩证的继承和弘扬。

第四是要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有双重效应,主要是积极影响,但也存在负面影响,虽然是次要的,但破坏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给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带来了消极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4.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篇四

《君子于役》找出诗中描写农家晚归景象的句子,说说这些景象中包含着怎么的思妇之情?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乡村晚景园中,妇人最深切的思念,最浓挚的哀愁尽在这日常的景致中,此诗中“黄昏”的确是思妇情感的触发点,全诗最感人的情绪和力量都淡淡的归入了“夕阳暮归”这一幅古老农耕社会中最平常的画面

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鉴赏

颔联着重描绘汉江及其周围的水光山色、表现了汉江的浩渺无涯,诗写江流上天入地,展现了无限阔大的空间,虚实结合,令人驰骋遐想,一动一静互为相衬,此联雄放和飘渺相结合,气韵生动,富有水墨画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是否可说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1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有钱的人家酒肉等美味吃不了都要发臭了,而路上却还是有被冻饿致死的无家可归者。反映社会两极分化 唐末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官员贪图享乐,不顾民生

都有对比手法,以乐反衬悲,以富反衬贫,辛辣讽刺了“不均”这个现实,抨击了豪门望族的麻木和奢侈

2应该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思想境界更高。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属于边塞诗,本质是对于自己建功立业无门而上层军官腐败的不满。而杜甫这两句诗虽说不能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但是也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抨击,在当时社会犹属难得。

谈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的看法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诗人感到自己的抱负实现不了,只好走披头散发,不跟权贵合作,云游四海,自由自在之路。这种“散发弄扁舟”的态度,不是消极归隐,而是一种抗争,有积极的反抗因素。胸襟豪迈阔大,语言豪放自然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认为是歌颂李阳爱情的,有认为是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谈谈你的理解

1、讽喻说,目的在于讽刺和暴露他们的荒淫生活

2、爱情说,歌颂他们真挚感人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认为长诗兼具讽喻和爱情的意味

浪淘沙表达了作者的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看待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浪淘沙艺术表现上有何显著特色?

艺术特色

《贺新郎》词的来头说“老大那堪说”,结尾却又表示要“看试手,补天裂”,你觉得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看似矛盾,实际上表明作者抗金复国的夙愿从未改变。可以看出开头第一句是发牢骚,是被迫闲居、虚度年华的愤闷,而末句,则表达其一生的豪情状志,这种被压抑的豪情壮志因好友陈亮的到来而爆发,因此前后感情正相吻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三个“中国人”的指向

5.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是指何种结算方式()。A.净额结算 B.全额结算 C.定时结算 D.实时结算

2.联行之间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和资金转移属于()。A.现金结算 B.支付清算 C.非现金结算 D.同业拆借 3.CHIPS系统的结算币种是()。

A.日元 B.英镑 C.欧元 D.美元 4.以下属于跨国界大额欧元支付系统是()。A.EBA B.SWIFT C.CHAPS D.TARGET 5.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系统风险 D.法律风险

6.由于通信系统出现技术性故障导致整个支付系统陷入瘫痪的潜在风险是()。A.违规风险 B.法律风险 C.系统风险 D.操作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

1.清算参与银行的资金来源通常由以下哪几项组成()。A.在中央银行储备账户内的存款余额 B.中央银行信贷 C.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 D.居民储蓄存款 E.由于结算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2.由私营清算机构所有并运行的支付系统有()。A.CHIPS B.CHAPS C.FEDWIRE D.BOJ-NET E.CNAPS 3.大额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哪些资金结算()。

A.行间清算 B.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C.黄金和外汇交易 D.货币市场交易 E.跨国交易

4.能够进行欧元结算的支付系统有()。A.CHIPS B.EBA C.EAF D.CHAPS E.TARGET 5.支付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系统风险 D.法律风险 E.其他风险

6.支付清算体系的构成包括()。

A.清算机构 B.中国人民银行法 C.支付系统 D.同业间清算制度与操作 E.支付清算制度

三、判断改错题

1.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产业愈发达,其现金结算的比重愈高,范围愈广。()2.较之差额结算,实时全额结算具有明显的效率和安全优势。()3.小额支付系统多采用批量处理、全额结算方式。()

4.系统风险一旦发生即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与瘫痪,因此中央银行对系统风险最为关注。()

5.CHIPS是由美联储所有并经营的大额美元支付系统。()

四、简答题 1.简述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差异。2.为什么说实时全额结算有利于规避支付系统风险? 3.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五、论述题

6.课后习题 篇六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师姐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炮火还曾燃烧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 时代主题的转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三个代表”: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全权政治又有新的体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 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特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5.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

6.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卖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可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得关系?

8.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7.园林课后习题答案 篇七

绪论.1园林的定义2.园林的特征.3.四要素4.(1)景观,(2绿地(3.绿化(4.园林规划(5.园林设计5,园林类型6,中国古典园林类型7.(1)职业(2园林理论(3工程技术(4园林表现技法(5园林设计8园林设计主要内容9园林设计依据。原则10园林设计过程

1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培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优美环境。2.园林是艺术化的环境,有植物及良好生态条件,是工程,艺术和生物学的结合体。3.地形。水体。植物。建筑。4((·1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2是以环境绿化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用地。广义:反之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3是以植物来美化环境和改良环境生态的一种环境建设活动。它仅仅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块空间景域。·4按照环境艺术理论和环境生态学,土木工程科学理论,以编绘图纸和文本的方式对园林绿地的发展与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与详细计划。这种安排和计划是通过编绘图纸及文本文件来实现的。·5以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为物质手段,详细的规划园林环境建设具体施工作法的设计活动。))5,东方西方波斯湾6,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皇家寺观私家北方江南岭南 7,((·1风景园林师景观设计师 ·2园林史城市绿地规划原理以及有关的园林艺术理论·3土方工程水景工程种植工程园林机械 排水·4园林制图计算机制图美术·5原来是基础不以及其后有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8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和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9.科学依据社会需求功能要求经济条件经济实用美观生态可达人本10.任务书阶段 基地调查和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图~后期维护管理~

8.孙美兰课后习题 篇八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是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2.简论艺术形态的主体性和对象化的存在这二者的内在联系(之一而论)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形态都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观意识及主观因素渗透到生产过程里,赋予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以悠扬悦耳的琴声成功的表现了浪花激溅、海鸟翻飞的自然景色,使得音随意转。其意境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皆具有不可复制性。

3.为什么说音乐是时间艺术而绘画是空间艺术?

音乐不论是演唱或演奏,艺术内涵、情感情绪的表达,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里动态性的实现的。由于这种物化结构特性使音乐和时间结缘,在时间里显示它的生命活力和魅力,所以在美学上把它称为“时间艺术’.绘画是在一个特定空间,静态性的实现艺术内涵、情感情绪的表达。由于这种物化结构的特性使使绘画与空间结缘,才能显示它的艺术生命和魅力,给人一个正面观的空间性幻觉,所以在艺术形态学和美学上把它称为”空间艺术“。

4.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三要素有着怎样的构成关系?

舞蹈的姿态、结构、动作三要素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舞蹈是人用自己的肢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性的运动,是整个肢体的语言及多种因素的结合。只有把韵律的、情感的、戏剧的、观念的和视觉的、造型的因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才能取得统一的效果,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5.怎样把握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重点结合戏剧进行分析。

表演是造型与非造型综合艺术。戏剧,是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之一,也是有代表性的造型与非造型相协的综合艺术之一。

戏剧表演艺术可分为三大体系:其一,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演员要忘记自我,完全化身为角色的演剧观,提出“从自我出发”、“情绪记忆”、“由意识达到下意识”的主张,认为理想的境界是演员的动情,动情到忘我、无我。追求的是再现生活的逼真。

其二:德国布莱希特独创“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说,主张演员、角色和观众三者间都必须保持一定距离的“间离”原则,不要求演员动情。使生活现象陌生化,让观众通过思考,理解其本质,认识到现实的必要性,追求的是那种科学的、本质的真实,其三: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与上述两个表演体系各有异同,讲究“入戏”式的“真实”,反映现实和刻画人物,追求“演员和剧中人难以分辨的境界”,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简言之,斯坦呢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酷似”的真实;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本质”的真实,梅兰芳体系追求“神似”的真实。

在戏剧“寓教于乐”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观众通过静观和联想,在第四堵墙外偷看真实的生活场景,产生审美移情作用,达到忘我的境界。布莱希特则是寓教于“思之乐”的倡导者。梅兰芳的表演,具有“含蓄不尽的美”,在寓教于“美之乐”方面,发挥到淋漓尽致,令人销魂。

6.你是否认同书法艺术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从书法艺术四要素进一步探究。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包括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理论,足以构成中国特有的专门的艺术结构体系和美学体系。书法艺术按其创作特征,可归属于第三类艺术形态构成——即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这种综合性显现,以直接呈现心灵、呈现心灵的动态性过程为特征。

书法艺术的四要素其一:用笔。运用毛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等区别。以单纯的笔画,以笔断意不断、连绵通贯的气势,一气呵成,在书艺中称“一笔书”,在画艺中称“一笔画”。“一笔书”构成了万千气象,灌注着一个整体的生命,通过直觉的形象启示宇宙人生的意义。

其二:结体。书法结体,近似绘画的构图,每一个字,意匠经营,都是一个完美的构图,贯穿着“一寸画面一寸金”的法则。达到“增一分过长、减一分过短”而变化有度的纯化层度。结体是决定书法风神格调的基本框架。其三:意态。由书法家主观意趣赋予字体的一种内含的飞动之势,主要是由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偃仰、应接、顾盼之间形成的情感运动、生命运动。意态美,正是人的心灵之美的体现。其四:风神。书法的神采、韵味、个性风格和书写创作时精神状态的总和。风神,是主体人格、胸襟、气度、文采在书艺中的完满实现。因此,这四要素的构成,使书法艺术成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综合显现的理想艺术形态之一。

7.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根据符号体系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请简略扼要地进行概括和描述。

以物化结构为准,分为时间艺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在一定的空间并列式的展开,如绘画、雕塑)、时空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如舞蹈)。以符号体系为准,分为造型艺术(诉诸视觉感官,如绘画、雕塑)、非造型艺术(诉诸听觉感官,如音乐、舞蹈)、造型与非造型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如文学音乐、戏剧表演、建筑)。

8.概述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劳动说的代表性观点及其长处与不足。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所有事物都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模仿,所不同只是模仿的对象和媒介。

长处:1.揭示了促成艺术发生的某些不容忽视的因素,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创造的冲动是相通的;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绘也是对事物的一种把握,它使人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满足。2.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或许是人类艺术最采用的艺术方法,模仿的方法应该是艺术中现实主义传统的最早源头。

不足:1.“模仿的冲动”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创作而不是其他活动(如游戏); 2.未能说明“模仿本能”从何而来,仅将其归诸抽象的“天性”。3.执着于艺术中的再现性因素而易于忽略艺术中的表现性因素。

游戏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物:康德:他认为“自由”是艺术的精髓,正是这一点,艺术与游戏相通。

希勒: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是想象力的游戏,产 生过剩精力基础上的人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活动是文艺产生的原因。

长处: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理学和生物学及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提出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解释艺术的发生和理解艺术的本质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不足:1.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 2.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巫术活动。

代表人物:泰勒:原始人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幽灵”的观点。

弗雷泽:归纳出原始巫术分为“交感巫术”和“模仿巫术”两种类型。

长处:原始巫术与原始艺术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原始巫术对于原始艺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二者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其本原市劳动生产的需要。

不足:1.早期原始民族的观念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审美意识、原始的巫术观念、最初的认识成果(哲学、科学),乃至主观思维和客观存在,都还未曾分化。2.用巫术解释艺术放生实质上就是实用论解释艺术,那么巫术作为观念不能成为最根本的原因,在巫术观念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用——生产劳动的需要。3.也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巫术观念,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意识形态。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

长处:表现和交流情感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力。

不足: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动作、表情都能表达感情,仅仅是表达感情的冲动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何以产生。潜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没学把艺术看作是个人潜意识的象征表现,而“ 潜意识”的真正内容则是被压抑的性欲,艺术活动(创作和欣赏)是摆脱这种压抑苦闷的一种“诱惑的奖赏”。

劳动学说: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功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活劳动。

1.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

2.制造工具是人类诞生的标志,因为他表现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一步步的解放出来,并使自己成为了大自然的支配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同样得到丰富和发展。

3.劳动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类社会实践改造活动,促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这种审美意识只是依附于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之上的一种附带的精神价值,但是他们一经产生,就必然作为一个客体的对象,一方面满足人类对他的需求,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感官功能,即丰富和扩展了人性。

4.随着人类劳动的深入和扩大,这种审美的精神附加值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开始为专门满足审美的需要而进行创作和产生,艺术于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诞生了。5.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他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6.劳动创造了审美客体,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9.你如何看待艺术发生的原因?

追寻艺术发生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近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为艺术的发生准备了必需的生理条件;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特殊本质,并将它对象化,从而萌发了审美意识,为艺术的发生准备了心理条件。

10.艺术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不同时代的文艺不仅有不同之处,而且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这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传承的关系。不同时代文艺之间存在历史的传承关系,这是意识形态所有部门的共同特点。意识形态的这种历史继承性,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并非毫不相关,截然割断,而是互相交替,互相制约和影响,每一时代都必然要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又为下一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艺术的这种历史继承性,在艺术形式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同样表现在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上。一个艺术家要能成为时代的旗帜,成为民族在艺术方面的代表,创作出具有高度精神品格和艺术性的作品,又与他能够认真学习前辈的艺术经验,善于从优秀的艺术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分不开。

11.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与革新创造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论述。1艺术是在不断的历史继承和革新创造中发展的。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将前人的遗产统统抛弃,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来创造自己的文艺,但是任何时代对遗产的继承又不是简单机械的照搬,而是吸取遗产中对其有益有用的成分,再加以革新和创造。如此,循环反复。

2艺术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艺术发展的继承是在创新上的继承,创新是在继承上的创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阶级、任何艺术家对于遗产的继承都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而任何的革新创造都不可能抛弃对遗产的继承。3在艺术发展的各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的重要范畴和基本的规律。历史继承和革新创造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任何时代的艺术发展对历史的继承都具选择性,并在其基础上革新与创造,从而发展出新的艺术。要批判的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如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试以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加以论述。

艺术是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满足人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有着自身内部结构的有机系统,其中,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耸立着“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即哲学、宗教、艺术等。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在人类文化中各有其位置,不能互相替代,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完成了对各自意识形式(政治、法、艺术等)的分化,各种意识形式把自己当做一种特殊的本质而独立发展起来。但这种发展并未隔绝它们,实际上它们之间仍然互相影响并在根本上收到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制约,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足以证明,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艺术的地位都是不可取的,艺术和其他精神产品一样,都是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13.简述艺术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政治 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政权及其制定颁布的法律制度,一是指人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艺术在这两方面都与政治发生联系。从国家政权来说,它必然要对文化(包括艺术)进行某种形式的管理,制定出某些成文或非成文的文化(包括艺术)的政策,用以规范社会文化(包括艺术)活动。从艺术家方面来说,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内容从来就是艺术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艺术家往往从中取材进行创作。对一个国家来说,政治民主化是艺术繁华所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说,艺术不可能脱离政治。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倡导艺术脱离政治,主张艺术和政治“离婚”是不切实际的。脱离政治不会如其所愿,带来优秀作品的产生,倒可能会削弱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脱离大众。

道德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首先因为艺术以人和人的生活作为自己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其中就包括人的道德品行。其次,社会对一件艺术品的评价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道德的标准,那些明显抵触了社会道德准则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引起社会激烈的批评乃至干预。但是,道德内容并非任何艺术作品中都必须具有。历来对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忽视艺术与道德的本质区别,认为善就是美,把艺术仅仅看作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另一种则强调艺术与道德无关,认为二者不能并存,甚至互相否定。

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原始艺术中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作品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却是一种宗教或巫术活动,审美只不过是一种次要的附属功能。艺术与宗教却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能激发人的内心的强烈情感。原始的宗教和巫术中的许多艺术手段,无疑推动了艺术变现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后来独立的基础。但是,宗教和艺术在本质上却是异质的。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现象”(马克思),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确证;宗教可以麻痹人民的精神,它用虚妄的幻想来代替对现实的真正改造,而艺术则是造就和谐发展的社会和个性的重要手段。所以,虽然宗教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利用艺术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同时宗教又极大地禁锢和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发展。

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艺术家的哲学观不能不通过其艺术作品流露出来,使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个别艺术家和个别艺术作品之中,更表现为每种艺术思潮、每种美学原则、每种创作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哲学提供了看待生活和看待艺术的认识论基础。当然,并非所有这类主题全是消极的,当然,也并非每个艺术家都会在作品中直白表露哲学观点,并非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哲学意味,我们只是想说,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此外,哲学进入艺术并不以抽象的理论逻辑形式,而并定是形象意味的哲理,哲理意味的形象对立统一,并且渗透这情感。

科学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手段,是求真的学问,它在许多方面与艺术截然不同。在反映对象上,科学以自然和社会为对象,他将自然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并建立相应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而艺术的对象是人生,它以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作为对象。目的也不一样,科学以认识为目的,即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为目的;而艺术不仅仅是认识为目的,他还要以审美的态度评价生活和变现情感,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思维方式也不一样,科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是理智的活动;艺术则主要运用想象力,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在对生活特征的生动描绘中,在艺术的典型和意境的创造中,积定着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真谛的领悟和把握。由于艺术与科学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因此虽然二者都揭示真理,却不能互相取代,而是互相补充。科学对艺术的渗透在现代有加强的趋势。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促进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人类的美学观念发生渗透和影响。

14.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用?它是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用的?

1.审美功用:审美,即对美的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审美功用是艺术的首要功用,艺术的其他社会功用都是建立在审美功用之上。审美公用通常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大家最熟悉的,即艺术作品描写的对象本身就是美的,他们通过艺术的描绘显得更加美甚至完美;另一种相反的艺术作品描写的对象本身是丑的,通过艺术典型化使他们显得更加丑了,就是所谓的反面形象。

2.认识功用:承认艺术反映生活与承认艺术是情感表现和艺术是一种创造并不矛盾,以为艺术活动是再现和变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统一。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3.社会组织功用: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创造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毫无疑问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但他无疑期待着广大观众、听众和堵着的共鸣,并把能否引起这种共鸣看做创作成功或失败的重要标志。某些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获得观念和情感上的认同,从而为某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另外,艺术的这种社会功用不仅来源于作品内容,也来源于那些群众艺术活动的形式本身。艺术社会公功用的发挥还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还受到艺术欣赏者生活条件、文化素质、审美能力的条件制约。

什么是艺术作品?

1.所谓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他是艺术家最终的劳动产品,更是社会公众接触艺术的最主要途径,是人类将特定时代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的艺术方式把握与表达。2.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又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

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1.艺术实践是“独立自在”的活动。

A:艺术实践是一种独立自在的活动,这也是艺术活动的本质,是艺术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劳动的最主要特性。

B:从本质上说,艺术实践是一种人类认识、反映、评价社会、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一种人类对自身的主观认识,具有很强的主观独立性。

C:艺术家的艺术活动是有选择的进行的,艺术活动从提取素材到创作过程都表现出很强大的独立性。

D:艺术实践是一种独立自在的活动,除了艺术家的主观性之外还指艺术家创作必须有不受外界强迫和干扰的创作环境。2.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

A:艺术实践作为一种独立自在的活动是通过具体艺术作品体现出来,不产生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活动就只能是潜在的一种意识活动。

B:艺术作品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产品,是艺术家劳动的承载物。艺术家深入体会社会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题材和艺术表现主题,并促发其进行创作的冲动,寻找恰当的表现方法后准备进行创作,这是整个艺术活动的准备阶段,相当于生产资料的准备,这只是进入艺术创作的准备状态,还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实际操作表达出来。艺术家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趣味、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等全部集中体现于他的艺术作品中,因而,我们说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劳动,艺术家用其作品证明他艺术活动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所在。C: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他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活动的集中体现:

a艺术作品的题材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兴趣所在。

b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审美趣味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c艺术作品体现出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等反映了艺术家专业修养水平和 专业技能的高低。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有“意”的形象和有“象”的意念的统一。“意”指的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象”是具体生活中可以传达“意”的物象。“意象”并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a艺术作品的题材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兴趣所在。

b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审美趣味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 水平。

c艺术作品体现出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等反映了艺术家专业修养水平和

专业技能的高低。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有“意”的形象和有“象”的意念的统一。“意”指的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象”是具体生活中可以传达“意”的物象。“意象”并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16.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关系及作用是怎样的?

内容就是艺术家作品中表达出的创作意图,是社会生活在作品中能动的反映。艺术作品的内容一般是由具体可感的、自身完整的艺术形象构成的。形式即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他是作品内容的承载者,只有通过这些形式因素才能最终成为艺术作品供人欣赏。概括的说,形式就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运用,而形式运用反作用于内容。因为艺术作品终究是用来反映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此,内容就成为作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形式对内容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好的形式可以增加作品内容的强度和感染力,而不协调的形式则会给作品意图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关系及作用是怎样的?

题材就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而进入艺术作品的特定生活方面、生活现象。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作品反映的一定生活现象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家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认识、评价与感情表达。他来源于艺术家对所处生活的环境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极富感性的认识,是艺术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反映。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组成了艺术作品的内容,组品的题材和主题又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主题以题材为基础,艺术家对题材的剪裁和提炼就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题材是作品主题得以体现的基础,题材对作品思想内容又有相对的制约性,主题统领着题材的提炼与升华,主题与题材的结合,互为表里,互相交融,铸为一体,紧密的构成了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意蕴”?

艺术作品的“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外显的一种精神、意境或意味。他是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而产生的韵味,他超越了特定艺术作品题材和主题,超越了历史和时空,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他需要艺术家、更需要艺术接受者用自己的全部的心灵去进行创造性的发现、探索和领悟、它也是艺术作品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什么是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就是用以雕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和体验时运用的独特变现方式和手段,艺术家运用独特的材料工具等物质媒介来进行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了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被称作是艺术语言。

艺术家又是如何运用这种语言的呢?

要用艺术这种语言去进行交流,就必须按照艺术的规律和方法把所要交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样,艺术作为一门语言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并因此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这门语言的载体或者具体存在的形态。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语言的局限性?

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往往是十分丰富的,由于艺术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及艺术家掌握艺术语言的局限性,艺术作品并不总是能后完全的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借助艺术语言作为表达媒介时可能会有相当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如果对这门艺术语言把握不精,不熟练,那么将有损于思想的表达,这种现象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并不鲜见,这也是成熟的艺术作品和幼稚的艺术作品区别的一个标志。

17.理解各门类艺术的语言特点、区别和独特性。

1美术艺术语言 美术是历史最为悠久、最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美术是典型的视觉造型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篆刻和书法以及摄影,这些艺术种类一般具有视觉性(由人的视觉感知)、造型性(形体塑造)、静止性,雕塑和大多数工艺美术还具有空间性。美术语言主要有:点、线、面、体、空间、光线、色彩、材质、肌理等,其中点线面是描绘塑造形体的最基本元素,艺术家用它们构成美术的艺术形象的骨架。

2建筑艺术语言 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在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和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形体构造所体现的造型和非造型的美。建筑艺术的重要特性在于其表现性和抽象性。在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性上,建筑更接近于音乐,音乐和建筑在诸如旋律、节奏、韵律等艺术特性上是一致的。从静止的造型性来说,建筑又近似于绘画和雕塑,而在其使用方面又和工艺美术有着相通的特性。可以通过雄伟和壮丽感激发起豪放振奋的热情,粗犷和沉重感造成压抑甚至恐惧的心情,利用对称结构和巨大体量渲染出庄重严肃的氛围,以精致和华丽的空间塑造高贵典雅的风范。

3音乐艺术语言 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化手段(具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特征),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虽然并不明白表达情节,但却能直叩人的心扉,使心灵直接坦露与音符中感受情感的撞击,迅速燃起强烈的情感火花。音乐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情感起伏的复杂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调动欣赏着的审美感受能力,运用联想和想想而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它具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的特征。音乐语言的主要因素是旋律、节奏、调式、节拍等,其中旋律是音乐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之一,他被认识是音乐的灵魂。

4舞蹈艺术语言 舞蹈是一种动的造型艺术,舞蹈是用动作“说话”的,其艺术语言就是“动作”,这种动作是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程式性、具有自身节奏和韵律的动作。5戏剧、戏曲艺术语言 综合艺术是戏剧的重要特征。戏剧艺术包含其他艺术部门的典型艺术语言,但戏剧本身也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演员表演是出于戏剧戏曲艺术中心地位,其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动作就成了戏剧艺术语言的最核心部分。

6电影、电视艺术语言 影视艺术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接近于绘画的造型因素的表现力。表现力手段包括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拍到停拍,只要中间不间断,所拍摄的这一段胶片所包含的画面)、画面、声音、蒙太奇(借用到影视中来就是实现画面、镜头、声音等电影元素的艺术组接)等,能动地和逼真地再现生活的图景。影视的画面不仅具有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雕塑的表现力,不仅需要依靠角色的对话和动作,还要音乐等一系列效果的配合,才能实现影视语言的真正魅力和活力,深入人心。7文学艺术语言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不确定性、思想性等特点。

18.艺术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作品内容 2独立的审美

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

在本质上,艺术作品是审美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表现在艺术作品创造了美的新形式——艺术美。艺术美是人对显示审美认识的集中变现,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世纪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19.怎么理解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尊重艺术作品版权与艺术生产有何关系?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指艺术作品的实体和构思等由于社会现实需要而衍生出来的经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实践产品,也就是艺术家的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能够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需要公众用自己的劳动或者劳动所得即货币交换艺术家的劳动。艺术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来实现它的价值,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就是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由其本质属性衍生出来的外在属性。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还来源于社会资本对艺术生产的影响。艺术作品和满足公众生存需要的其他商品有着共性的一面,这就是艺术作品商品属性的来源。但是我们始终应该注意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艺术作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艺术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劳动产出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目的的进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产生作用。现在社会,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出现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人们想享受或拥有艺术作品必须像购买其他商品一样用货币进行购买。这是艺术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必需,同时也是对艺术家付出辛勤劳动的肯定。同时由于科技进步,享受艺术带来的恩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但是我们在享受艺术甘露的时候还要尊重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才能使艺术创作顺利进行,促进艺术健康发展。对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进行保护,就是对艺术发展规律和商品交换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

什么是艺术家?

艺术家就是指具有艺术才能、掌握相应的艺术技能,专门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劳动者的总称。

20.艺术家的主体性包括哪些方面?

1.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表现在艺术家首先是个思想者,一个艺术家必须形成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即要有成熟的世界观。表现在艺术家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主宰,艺术家本身具有独立人格,要有淡于功名,志行高洁的人品,这对艺术家非常重要。还表现在艺术家是一个殉道者,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对任何艺术家来说,忠诚于自己的艺术理想、直面社会现实是需要有为艺术奉献全部心血和生命的坚定信念。

2.艺术家主题的情感性。艺术家的主体性还在于艺术家主体的情感特点。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而这种情感来源于艺术家主体的情感特性。

什么是情感?

主要指艺术家对所表达事物的强烈情感倾向,有时成为艺术激情,这是艺术作品产生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21.艺术家的创造性特征包括哪几方面?

1卓越的艺术素质: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艺术素质与天才。

2丰富的知识修养。艺术创作性要求艺术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知识和修养是艺术家后天专业训练和文化教育的结果。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对艺术创作非常重要。

3高超的艺术技能。艺术创造性要求艺术家应具有熟练的艺术构思能力和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将其创造意图传达出来的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传达能力涉及艺术技能的范畴。艺术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一种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术和技法的实际操作能力。

22.为什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如何理解艺术个性对艺术家创新的影响? 艺术创新是基于艺术传统发展而来的艺术表达内容、艺术表达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新面目、新风格的创造。艺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超越——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以及超越自己。超越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是艺术本身的必然要求。1创新是社会生活演进的客观要求。

2创新是艺术欣赏者审美要求有变化决定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演进必然带动欣赏者群体审美心理、审美理想、审美需求的变化,艺术家自然也就应该随之求变。3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所在。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神圣使命,艺术家用其全部艺术实践和作品完成这个使命。一个艺术家只有执着于艺术的创新,才能体现自己艺术活动的价值,正是历史上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才推动了人类艺术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个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认识的独特性与创作过程中在表现方法上的独特性。什么是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就是在一定的先天条件、世界观、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理想、感情气质以及艺术才能等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整体特征。23.艺术创新与继承是怎样的关系?

1在艺术发展中,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创新本身即是相对传统的创新,对既有传统的继承始终是艺术创新中至关重要的问题。2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在艺术家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的继承并不是机械的模仿重复,这会使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变得毫无价值。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传统继承之上的革新发展,艺术的创新并非忽略过去的审美、艺术经验,而是要吸取其养料为新的提供发展基础,所以说创新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继承是在创新上的继承,要把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辩证的统一起来。对待继承要避免两个极端:肯定一切传统的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传统的虚无主义。人类文化艺术传统是人类文化一座富有的矿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方法。善于吸取传统营养又善于体察当下社会生活的艺术家才能真正的实现艺术的创新。

艺术作品体现的作用和价值? 1.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2.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3.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

24.如何正确评价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1艺术作品体现作用于价值: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

2艺术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艺术家的自由思想、人格魅力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进行独立艺术实践的保证;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对人们也有很强的启发性。

什么是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创作者精神实践活动及其产品;同时又是行动着、发展着的审美实践活动。

25.简述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创作类型。

理论: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创作者精神实践活动及其产品。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艺术创作,作为人类精神实践活动之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由之产生的时代特定经济基础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艺术创作又是行动着、发展着的审美实践活动。

类型: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自然论及中国艺术精神。

26.你怎样认识再现论和表现论?

再现论,是表述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和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表现论,和再现论相对应或相反对,也是表达艺术创作中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27.探讨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山川,把自然山川之美看作造化之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天人统一”观、“心物统一”观、“神形统一”观、“文质统一”观四方面对中国的表现性艺术的精神探究。

1天人统一观。天人统一观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是亲和的关系、亲子的关系。艺术家作为自然之子,将自己融入自然、浑然一体。这种看法不同于西方的再现论,再现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在对立的位置上;也不同于西方的移情论,移情论把人和自然摆在并列对等的位置上。

2心物统一观。心与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求得解决和统一相互矛盾的倾向——这是中国艺术美学现象的一条规律。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辩证法。辩证统一律的把握关系着艺术创造的高低和成功率。

3神形统一观。形与神的关系,是中国表现性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先秦——汉代,哲学上都有重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神形统一的命题,以顾恺之画论为里程碑,在美学上充分展开,作了极有价值的探讨。

4文质统一观。文和质的关系,是指艺术外在美和内在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关系,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我国古典美学把文质统一作为重要的命题。28.怎样认识艺术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它长期潜伏于艺术家前意识之中。在某种机缘下,“灵感”成为创造性高潮到来的信号,成为精神高度集中自由观照的闪光。这是一种直觉式的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灵奇迹。我们承认“灵感”的存在,不等于把“灵感”绝对化,以至否认理性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灵感恰恰是感性经验长期积累,理性思索持续进行的结果。或者说,“直觉”和“灵感”,是感性经验向着理性洞见飞跃的醒悟点。王国维谈到词的第三种境界时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用来描述“灵感”来临前的寻觅心理过程和“灵感”到来时的审美惊喜,似乎是恰当的。

什么是气势?

中国古典美学特别重视“气”,把“气”视为生命构成的本源。在艺术中的“气”是指艺术家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的运动形态,是客观世界激起的主观世界的情感波澜和起伏变化。“气”是推动感情的浓淡和趋势,产生艺术动情的力。所谓“势”,是创造者主体的精神活力与客体生命力交融而形成艺术生命的开合和节奏。

29.结合创作实际描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1艺术体验: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艺术创作的基础分为内心活动,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

2艺术构思: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多种审美心理发挥作用,特别是想象和情感。3艺术传达:艺术家根据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将艺术构思阶段的意象物态化,形成艺术作品。集艺术创作最后阶段。30.艺术创作要具备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

1具备艺术的天赋和敏感。艺术的天赋和敏感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训练培养融和形成的,它赋与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本领,其中最杰出的本领是想象(想象必须伴随深思熟虑);是情感对心中材料的渗透,对想象中的图形的渗透。艺术的天赋和敏感通常表现为听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一般说来艺术创造的基本素材不是现成的思想概念,而是无比丰富、现实、感性的外在形象。

2才能和技巧,勤奋和修养。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才能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才能和技巧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勤勉的原因。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3艺术独创性。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为前提。艺术家应学习、掌提前人的因式范本,传移摹写那些既成的画语程式,临摹名画佳作,在这过程中熟悉掌握艺术创作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熟能生巧,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殊性和独创性。客观: 1艺术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艺术反映的是现象和本质相统一的整体的生活,这是艺术创作客体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否从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中把握生活的整体性,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才能的重要表现。

2艺术反映的是富有特征的生活。“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特征”存在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仔细观察、体验,才能发现它。当然,要发现“特征”,还有赖于作家的思想透视力。

3艺术反映的是情绪化的生活.一般说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客体越是经过艺术家个性和情绪的折射就越好。这是因为在奇妙的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艺术世界,会使艺术家获得创作时应有的自由,使他的创作走上无比宽广的道路。在这心灵化了的奇妙时空里,震撼人心的、不可理喻的艺术魅力才得以产生。4艺术反映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整体的、富于特征的、情绪化的生活能不能进入艺术,成为艺术创作的客体,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描写以后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31.为什么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1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对自然现实的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2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欣赏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之创造,同时,反过来,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

3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凭借着艺术创作的产品而创造性地展开;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成果也就借助于欣赏活动而存在,而延伸,实现它的生命力。4艺术欣赏的创造性首先是凭借艺术作品而生发,所以被称之为“再创造”;其次,也表现在艺术欣赏这种再度创造的程序和艺术创作本身的创造程序是相对应又相背反的。

32.艺术作品中的再现因素和表现因素及其召唤的审美经验,各自有什么特点?例分 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再现的艺术,通过艺术的特定材料凝聚艺术家对自然现实中美的发现,传达艺术家个人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从而召唤欣赏者相应的审美情感,这种召唤是具有一种特殊动情力的。面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感都在一种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向的跳跃感突现。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表现性因素是艺术家通过材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段,对艺术家个人或人类主观世界的揭示在艺术中的体现。表现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的方式不同,唤起的审美经验也不同。罗丹的【沉思】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具有表现性因素的。与真情再现人生的图画不同,带有象征性的表现因素,直接暗示艺术家内心深层潜在感受和奇异的审美经验,它所召唤的情感和审美经验也就比较模糊,笼罩着某种神秘的色彩。

33.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

1审美感觉。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论点是就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2审美理知。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性的内涵,即意蕴美。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体现出来,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

3审美心象。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情移入,进入艺术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4审美共鸣。心境共鸣是人类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

34.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描述审美心象的产生

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情移入,进入艺术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这时,作为存在实体的物态化意象也就开始移位,转形为欣赏者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和作品意象、艺术总体构成相对应又相矛盾的精神存在,即我们所说的心象。审美心象的形成是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的重要标志,审美心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错觉色彩。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线构成,以至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

35.艺术欣赏也有可能与创作者共忧乐、同呼吸,进入迷狂状态吗?简述之。一般来说,艺术创作的总体程序由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心灵化意象到物态化意象,最终产生作品。艺术欣赏的总体程序则由对作品的审美观照,把握物态化意象,转型为和创作者心灵化意象相重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灵意象,在审美心胸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回返自然。这一欣赏过程的完成,也是精神上一次飞行和自我超越过程的完成。因此,真正的艺术欣赏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愉悦、审美快感以至审美迷狂。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艺术批评与创作、欣赏活动的联系,比起美学与他们的联系更为直接。同时,艺术批评是将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灵活地、独创性地运用于艺术实践领域的专门学科。

上一篇:习题1学前心理学下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