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4-09-20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共9篇)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出新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1.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特别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与研讨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

2.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高校对于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改善,导致很多搞笑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特别是在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学环境条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因此,更新技术设备,保障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并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等改善教学环境的举措则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该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作力与其基础训练的结果息息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首先新一步发展学好基础课改革,就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4.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素描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要相深入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视野,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画与制图技术等。这有这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努力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存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呼吁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做好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其发展现状,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这有这样,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二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架构一直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国内高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我国会计环境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运行等方面看, 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仅靠修补性的完善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应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再设计。

(一) 主观存在指导思想上的认识性偏差

尽管目前各高校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各有特色, 但总体上仍具有共性, 即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职能, 没有将会计管理职能融入到实践体系中, 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认识性偏差。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 其国际化进程很快, 但仅表现为会计核算职能上的方法、标准、披露等的日趋一致, 会计的管理职能远没有国际化, 而管理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 但管理职能其预测、决策、控制方法更能把握企业的现在并决定企业的未来。从我国企业会计实践看, 重核算职能轻管理职能是客观事实, 而从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来看, 依然是重核算轻管理,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普遍停留在低层次的核算基础上, 表现为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中手工会计实验项目多, 计算机会计实验项目单一。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传统会计工作集中于核算职能的现状必将改变。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 计算机不仅具有运算准确迅速的优势, 而且能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组合, 充分发挥会计为决策服务的作用。然而目前各高校会计课程实验主要只是针对手工环境, 对于计算机会计环境, 则只用一个课程实验简单操作, 使计算机会计实践教学远远落后于会计工作实践。在计算机条件下, 会计核算工作大大简化, 会计人员日益从核算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 会计决策管理职能技术与方法日新月异且趋向灵活化。只有在主观上建立管理重于核算的指导思想, 才能正确引导学科知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 客观存在实践内容上的逻辑性偏差

首先, 从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践计划看, 单课程实验研究多, 缺乏体系建设思想。有些比较重视会计实践的高校开设了包括会计学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学实验等一系列课程实验, 但各课程实验之间缺乏衔接, 知识分割现象严重, 缺乏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建设研究及系统建设思想。但在具体工作中, 会计实践极具逻辑性, 一个问题会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知识, 高校会计理论教学所分授的知识要综合在一起运用。其次, 课程实验、综合模拟和实地实习缺乏系统建设研究, 实验、模拟仅表现为一次或多次大作业或者是参观, 而会计实践教学系统建设更应注重实验内容与企业实际的一致性、实验内容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性、实验项目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可行性等。再次, 会计实践环节针对个人设计较多, 缺乏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合作模式, 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脱节。此外, 现存的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多是封闭式的体系, 但以《基础会计学》等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为例可以看到, 不管哪个高校, 不论哪个作者, 其内容基本相同, 与实践基本一致, 没有个性化差异。而对于会计实践教学, 目前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实践教学大纲或计划, 缺乏系统论思想, 没有形成开放式的体系。

(三) 实施存在客观环境上的物理性偏差

各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计划都有毕业实习环节, 但现在的企业实习都局限于参观和企业讲课, 学生在实习环节很难接触到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 更不用说参与会计工作、了解企业全盘会计核算与管理实践。即使能接触到企业的凭证账簿和报表, 也只局限于企业公开或半公开的会计信息。另外, 实践也仅以国内真实模拟为限, 没有涉及国外真实模拟, 使得双语教学缺乏实践平台的辅助支撑;并且对于一些特色行业或组织的实践没有涉足, 如金融企业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等。

二、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与框架

(一) 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我国会计面临着国际化的需求。这既需要适应会计国际化需要并有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又需要有大批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会计人才。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这类新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该从会计核算型人才转向会计管理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 从理论型人才转向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 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框架

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实践与专项实践相结合、核算型实践与管理型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发展需要, 可构建如图1所示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框架。

三、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对策

在总体框架下, 高校会计专业整体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如表1所示的高校会计实践体系运行模式。

(一) 强化实践教学的点——建立基础核算型实践体系和巩固各专业课知识

提出再设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和重视会计管理职能, 并不是放弃会计的核算反映职能实践环节, 相反, 由于核算是管理的基础, 正确完整的会计数据与信息是预测决策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重视管理职能时更应强化核算职能的技能把握, 从而对管理所需基础即核算数据熟练掌握。为此, 首先应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进度建立基础核算型实践体系。按照图1, 当学生接触到基础会计学时, 实践环节应强调认识性, 即讲解会计是做什么的, 怎么做, 会计的工作对象是什么, 有哪些等;随着学习的深入, 实践环节应强调技能性, 即企业有哪些经济活动, 会计应如何处理, 用什么方法等;最后, 实践环节应强调综合性, 即学生通过实践能对某一具体问题综合运用各专业课知识开展核算、分析、预测、决策, 能具备适应不同会计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等。

(二) 扩展实践教学的面——构筑高级管理型实践体系和特色行业实践体系

原有的会计实践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实践层面, 不能适应新世纪创新性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将会计实践教学的面扩展到高级管理型实践和特色行业实践。在高级管理型实践体系中, 更强调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存储功能和及时的信息传递, 使会计管理实践得以顺利实现, 并在我国企业中进行推广。在专项实践中, 更强调课程设计的特色, 并与理论相结合。高校在高级会计管理理论方面并不缺乏, 但由于没有实践相配套, 难以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 实际上是教学资源的浪费。与已有的初级核算会计体系和目前企业正在研究的综合管理实践相比, 专项高级管理型实践体系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自行开发。高级综合会计管理实践, 目前国内大型软件商和大型企业正在合作开发, 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 可以直接通过调研和科研合作, 共同开发出这类综合实践。由于高级管理型实践体系还属于初创阶段, 可以考虑先逐项开发, 待有一定基础后, 再进行系统化的结构设计。即采用综合实践分解成专项实践的方法, 进一步促进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发展。而高等院校主要集中于培养一些通用会计人才, 在特色行业实践方面力度薄弱, 仅仅只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 无法满足市场所需。因此有必要与实践相结合, 将特色行业实践纳入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三) 加强实践教学的协调性研究

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首先应强调系统性和系统内部的协调性, 解决原有实践体系条块分割问题, 避免课程重复, 确保每一实践环节的独立性和各个实践环节的联系性。既要注意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 又要使手工实践和计算机实践相结合。应在上述实践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框架下,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并寻求达到目标的核心事件, 实现全方位的协调。

一是核算型实践与管理型实践相协调。核算型实践与管理型实践要有不同的设计侧重点。核算型实践是基础, 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生成能力, 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实践的全面性, 尽可能地丰富会计核算业务或事件, 并保证各项实践的独立性和协调性, 以增强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适应性。管理型实践是提高, 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使用决策能力, 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实践的多角度性, 尽可能地对同一个信息元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但无论是核算型实践还是管理型实践都可以采用同一信息元, 两种实践系统的信息可以实现交换和共享。

二是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协调。可首先设计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企业综合业务, 构成综合实践的内容。然后将企业综合业务分解到各专项实践。当各专项实践完成后, 企业的连续性综合手工业务也基本完成。然后再进行计算机综合实验, 这样既获得了各专项业务再次综合性的把握, 也获得了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这种综合实践分解成专项实践的方法, 既有利于综合实践和专项实践的结合, 又有利于各专项实践体系的独立性和协调性, 具有显著的优势。

三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践对硬件环境的要求低, 且手工环境中可以模拟严格的内部控制环境, 适合于核算型专项实践的运用。但由于手工环境下信息运算速度和传递速度慢, 不利于管理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运用。计算机实践对硬件环境的要求高, 信息运算传递速度快, 而且在虚拟环境中, 由于我国通用会计软件在内部控制限制条件上的不严格性和基础设置过于繁杂耗时, 不利于核算型专项实践的运用。因此, 在核算型专项实践中, 强调手工模拟, 通过手工会计系统中核算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处理, 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在核算型综合实践中强调计算机模拟, 一方面体会手工和计算机的不同, 另一方面更贴近企业实际。在管理型实践中, 由于其信息处理量大, 适合采用计算机实践。

(四)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和实践的开放性研究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考虑其创造性, 因此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必须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 进行自主学习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实践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案指导, 充分相信学生,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并在充分自主实践后进行总结评价。其次, 进行协作学习的设计。体会会计牵制, 学会与人合作, 也是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核算型实践中, 可以划分小组, 按照会计岗位进行分工协作, 体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在管理型实践中, 可以按照不同案例进行小组划分, 对同一个案例, 小组成员采用不同角度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决策, 解决问题, 从而学会与人合作, 并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最后, 必修实践项目和选修实践项目相结合。现有的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必修项目。但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 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因此, 应允许基础差的学生重做, 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自行设计选择相关实验项目, 以增强实践体系的开放性。具体而言, 核算型实践强调基本技能, 可考虑必修实践项目占2/3, 选修项目占1/3。对于刚入学尚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可以全部设置必修实践项目。而管理型实践更强调灵活性, 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可各占实践环节的一半。针对学生情况, 对高年级学生可增加选修项目的比例。

(五) 建设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一是各项实践资源的建设完善。高等院校实践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与之相配合。目前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相当落后。实践教材、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均不完善。缺乏自成体系的实践教材, 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统筹思想。更重要的是, 很多老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 学校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导致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配套保障体系, 包括配套实践教材的建设、开放式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培训和知识整合、多功能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产学研”模式的构建等。二是实践资源的整合。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还必须加强实践资源的整合。企业会计资源只是企业内部资源之一, 必须和其他资源协同起来, 实行整个企业资源的整合, 才能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 会计专业实践也不能孤立运行, 必须同其他同样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企业管理专业实践、信息管理专业实践等协同运行, 才能使这些学科实践更接近企业实际。此外, 高校财力有限, 如果各个专业实践资源各自为政,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各专业间综合平台建设落后, 严重阻碍了高层次系统化专业实践的建设, 使得实践体系的开放式建设不能实现。因此必须对高校实践资源进行整合, 可采用资源共建模式、项目合作开发模式、项目成果共享模式等, 进行实践资源的整合共建。

参考文献

[1]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2]洪荭、易风华:《论基于ERP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来自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启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3]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 立信出版社2007年版。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与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诞生。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便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专业。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因此,开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做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促进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就其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内容的直接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级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一些高校为了缓解专业就业率的压力,往往更加关注学生实用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偏重理论方面的基础课程就不那么重视了,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影响其最终的教学质量。

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知识,很难做到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课下及时温习功课。所以,但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单一、枯燥,还很难检验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出新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1.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

要想进一步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特别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与研讨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

2.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

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高校对于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改善,导致很多搞笑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特别是在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学环境条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因此,更新技术设备,保障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并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等改善教学环境的举措则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该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作力与其基础训练的结果息息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首先新一步发展学好基础课改革,就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4.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素描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要相深入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视野,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画与制图技术等。这有这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努力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存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呼吁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做好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其发展现状,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这有这样,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4.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培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传统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时间和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等价变化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一方或双方经过适当的思考,找出原来五官的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把两者的等价关系体系化。该法的创立者市川龟久指出:“创造性开发的生物模式存在于凤蝶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由幼虫变成蛹进而变成漂亮的蝴蝶的变态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开发的最完美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等价变换理论提出来。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外形被舍弃了,但是内容却进入了高级阶段,走进了新秩序之中,终于选择了新形态。创意、创造过程也完全相同,此时“新阶段的外形”等价变换为“新的形态”。在创意素描教学中等价变换方法的运用是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先创意后动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素描教学中,以环艺方向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创意培养为主线,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我在实际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种体会,同时也是在开放多元语境下探索当代艺术教学的尝试。就像艺术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一样,面对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多元是语境,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参考文献:

5.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五

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音乐艺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音乐创新型人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大众化培养方向,即音乐教育者与音乐传播者.面对当今形势,我国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充实、加强、创新,建立一套保证教学质量的新的课程体系标准和新的.教学模式来保障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进取,有利于音乐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

作 者:李建华 Li Jianhua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刊 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5)分类号:G642关键词:大众化 现状 质量 模式 创新型 标准

6.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六

关键词:交叉学科;实验性教学;主动性学习;乌托邦思维

一、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装潢设计系,它是我国最早开设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之一。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该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经历了室内装饰(1957年)、建筑装饰(1961年)、建筑美术(1963年)、建筑装饰美术(1964年)、工业美术(1975年)、室内设计(1984年)、环境艺术(1988年)、环境艺术设计(1999年)系名的八次变更。这也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1]。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需要一定的审美感性思维成分,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支撑,因此,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2]环境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多学科课程。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又会因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而衍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向。正是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带来了教学上的差异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639所本科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类型主要为综合类院校、综合型艺术类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尽管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庞大,但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出现这些差异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高校类型的差异。我国高校类型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背景与教学要求。研究型高校一般是以培养国内最高层次人才和研发最前沿科技为目标。但绝大部分的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它们以服务社会和市场为目的[3]。教学上,授课人根据社会和市场的标准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拓展和思维的延伸。2.学科建设的差异。由于高校类型的目标和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各学科的建设会结合学校的自身发展考虑。由于研究型高校注重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与综合实践,因此,学校对于各学科的建设都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但应用型高校则难以实现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平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都有所忽视,并且普遍存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师资储备力量不足、没有合理的教学定位以及缺乏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撑等问题。3.教师与学生的差异。研究型高校一般具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因此利于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足,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因此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教学任务。4.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分析,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包含部分综合型艺术类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会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相关知识。在毕业设计(创作)阶段会基于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图形(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一些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向仍然十分模糊,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仍然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甚至缺乏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

(二)影响各高校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外部因素

1.地理因素。研究型高校一般分布于我国的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因此,高校和城市之间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而相当部分应用型高校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因此,在信息的获取速度及城市资源的利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资源,即便我们身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但缺乏现场的体验无论是对于授课者还是学习者都会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2.政府因素。高校所属部门的差异也会导致高校科研的资源和效率有所不同。比方说,部属高校一般在教学改革探索、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此类高校能够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教学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平台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而省属及以下高校能够获得的国家或政府的支持则十分有限,学生除了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3.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无形中也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质量。由于高校之间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都有所不同,因此所从事相关的环境设计工作也会有所差异。人们普遍认为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适合于操作难度较高的设计工作。要运用较为复杂的社会学及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的工作,需要对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毕业院校以及学历提出一定要求。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实验性教学

(一)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们经常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1.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动手能力以及对社会和客观事物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课程中涉及实地考察、社区调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往往出现缺乏实践经验和积极性等问题。2.审美能力不足。近些年,一部分考生需要通过报考艺术类专业才能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致使审美意识无法正确地传递给学生。3.知识储备不足。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界学科,它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理论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寻找自身的学习方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能力,一些学生甚至在步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之后仍然没有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因此,知识储备的能力成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拉开距离的要因。4.创造力不足。学生由于在进入高校以前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培养目标,因此“求同”的价值观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此外,一部分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过早地进入商业实践,在设计意识上形成了“妥协”的心理。这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获得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竞赛、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甚至参与实践项目等等。大部分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明确、过度依赖他人以及思维无法统一等现象。这也是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在于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过度地要求学生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阻力。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实验性教学。

(二)实验性教学

1.实验性教学的概念。本文中的实验性教学是指能够突破产学研(IUR)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弱化市场在教学和专业实践中的比例,授课者通过挖掘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能力和兴趣,并且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实验性教学的作用。实验性教学的最大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式学习(active.learning),摆脱外界干预,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够相对独立地、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诉求、分析、探索、评价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实验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系统地、深入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3.实验性教学的意义。实验性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所体现的教学成果往往是为了在未来形成一种概念模型和理想,但在教学上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满足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的效果。由于学生长期受到了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和评判,在表达自身立场的问题上缺乏自信心。实验性教学又具有相对的开放性、未来性、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验性教学更多的是趋向对知识的真实体验和思考,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还能够突破学科界限,结合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从而获得多样的教学形式。但实验作为回归人类自身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的途径,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设计领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提倡实验性教学。

四、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实践

长期以来,一部分人认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以商业实践为目标,这是由于设计专业范畴的相关学科都需要通过满足用户要求为前提进行实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环境设计不应该追求实践过程中以形式美感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际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不应该过度强调商业实践教学,也不应该偏向理论研究教学。如果过早地让学生将环境设计理解为实用艺术,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过早地依靠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参与商业实践。导致的结果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以及对专业知识研究的深入程度。相反,过度地通过理论实践渗透,学生们也可能会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性教学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所提倡的并非建立一种以商业实践教学或理论研究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要相对弱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根据课程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当地介入应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教学方法。另外,实验性教学兼顾了对课程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课程后期的效果反馈、传播与评价。下文,笔者将分析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实验性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成立,独立于过去设计系环境设计方向。目前,学院拥有环境设计专业学生128人,.4间专业课教室。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2)加强社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三方联系。社会作为设计实践的根据与蓝本,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关设计的信息。高年级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核心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探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重要的议题。(3)丰富实践成果的视觉表达。环境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图像信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形象化,从而提高人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图像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验性教学中,实现信息可视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5]。此外,与大部分应用实践课程不同,设计教育课程中的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在空间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通过实体模型、即时性的草图记录、视频动画、综合材料等体现设计思维。(4)通过公众课堂分享学习成果。课堂分享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思考和掌握的一种形式。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课堂或社会平台对课程的知识进行公开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主动思考的机会,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此外公众课堂也能够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分享的目的。

五、关于实验性教学手段拓展策略的建议

(一)跨学科界联合授课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教授.Ken.Friedman认为,当代设计教育催生于多维度的背景下,设计既要服务于民主社会,同时还要重塑社会。目前,设计环境处在后工业化与工业化时期,我们在兼顾传统工业的设计和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应对社会和个体的服务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如果我们仍然运用相对孤立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背道而驰,结果将会限制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6]。芝加哥艺术学院第一年设计课程实行让学生广泛关注艺术学及人文传统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建筑和设计的学习与艺术联系起来。此外,我们还可以联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授课和实践,增加学生们的跨学科交流机会。

(二)采用新的教学技术

实验性教学的特征是要求学生们利用多种体验方式去获得知识。在长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基本是通过图片、展板、动画以及实物模型来实现概念的物化。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VR技术的利用,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虚拟空间的视觉效果。此外,网络教学也能突破场地和时间的界限展开教学。

(三)教学信息社会化

在实验性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相关的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专业院校每年都会将毕业设计展以及各种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目的是为了将教学成果及各种文化成果传递社会。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还通过开放创意实验室(Fablab.Shanghai)实现跨学科讨论及公众参与。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网络平台共享教学信息。

(四)教学观念本土化

在以西方设计教育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设计效果产生了同质化的负面效应。当前的环境设计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效果让我们的都市变得千城一面,范式的设计教学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思考。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本土化设计教学的研究和关注。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认为,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与方式存在不足,大多以模仿为基础,教学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和独立的立场与态度。而教学展览的目的是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另外,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也能够让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地缘优势展开一系列教学及科研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六、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在学术创作与市场关系相互矛盾的状态中,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缺乏思考,同质化现象泛滥。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设计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探索。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无数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开放性、探索性和不确定的实验性教学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中国设计,经历了世博会和亚运会之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及认可。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和机遇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无疑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催生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7.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专业基础课教学孤立存在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大力借鉴国外院校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经验,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目的, 树立基础课程革新的教学体系, 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断革新。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及呈现美的能力, 经过有体系的专门练习, 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画面的归纳构成要素, 来传达他们的情感。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说, 设计基础教学特别重要, 不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作技术、审美尺度, 还可以扩大其设计视野和艺术视野。

(二) 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设计艺术院校办学优势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艺术基础课往往成为单一讲解的理论课或屡次练习和示范的操作课, 不得真正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想。从学生这边看, 基础课程仅仅是打基础, 没有多少有用的内容, 也不知道怎样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从教师角度看, 低年级学生艺术功底较弱, 文化底蕴低, 学生水平低, 课程教学不能延伸到书本理论以外。

在实际教学中, 应结合地域特征选择专业方向, 制定合乎自己目标的课程结构, 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以大众教育为基础, 改善课程结构, 凸起主干课程, 珍视实践课程, 并导入现代教育理论, 增进设计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 促进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发展。

(三) 教师的设计艺术思想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艺术基础课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 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综合的艺术素养, 同时也要有艺术专业社会实践的经历, 了解艺术专业由“基础—专业—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 艺术基础课教学难度很大, 普遍存在艺术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孤立, 各自为政, 两者之间欠缺关联性。当教育者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时发现, 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是建立在“美感”的基础上的, 学生认为艺术就是欣赏美、创造美, 于是教育者从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角度就能将艺术的教学“按需供应”, 将审美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探索和创新艺术课程的教学。

二、怎样应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

(一) 改革教育教学, 强化教学队伍的建立

高校设计类专业应于现在师资的基础上, 改变“单枪匹马”的上课形式, 博采众议, 改善师资力量, 以教学实践为根本, 践行课程建设负责制。负责人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实施和取舍, 适时把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缺点反映给教学队伍, 以保证教学举措、教学实质及学时统筹等方面的专业化、先进化和科学化程度。教学团队成员在持续创新教学理念、专业管理观念及不断拔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 时不时地开展“创新法研究”会议, 以改进增发展, 以实施带革新, 探究适合现代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新方法。

(二) 学生创新能力思想的教育

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建立, 为学生提供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学习与比赛的机会。要着重知识的讲授。大部分院校当前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培养不够, 关键就是把讲授知识放在首位,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 当前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还是以学业成绩权衡, 导致学生忽视创新性能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育, 实践能力相对脆弱。

不停积累基础知识是培育创新思想和能力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要依据现实的情况,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要依据不同的专业划分、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层次水平, 因材施教。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国家一直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学校也应该依据这些现实状况, 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三) 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经典实例

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 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状态, 对于一个成功的教学, 课堂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简而言之, 导入就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讲授之前,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通过创设一种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当中去。

在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 导入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 温故知新, 巧妙过渡。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 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2, 简介艺术家, 了解其艺术背景。有些设计知识的把握, 不能仅限于理论原则本身, 还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背景资料, 因此有必要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生平, 掌握他们的设计背景, 这样更加有助于对一些设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设问探究, 切入主题。通过巧妙地设问探究, 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到课堂内容的主旨上来。4, 影视导入, 烘托气氛。在课堂中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 烘托气氛, 增强直观感受。

实例教学的导入, 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知识和原理的前提下, 运用一些典型的经典设计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和创作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前, 很多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之后, 只掌握了部分艺术理论知识, 面对很多需要实际操作的设计任务往往不知所措。实例教学的导入能够给设计教学带来质的改变和突破。无论是在教学课堂气氛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 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课堂实例导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方法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弥补了传统基础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 还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经典实例的导入环节, 还可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 在经典实例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以及系统性, 要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 要与现实相吻合, 能够被学生理解, 要使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针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的观念和手段, 以期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从整体上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多样性和实践应用性。

参考文献

[1]邝卫国, 张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2009.

[2]彭自力, 陈汗青.高校设计类专业基础系列精品课程的创新建设与实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 , 2010 (3) .

[3]余继.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8.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字】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模式 改革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而且社会对设计相关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弊端已经日益凸显。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和高校的低质量教学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矛盾,而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缺乏竞争力。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新的教学模式势必对现有教学模式造成一定影响。目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实施扩招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第二,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缺少衔接和联系,学生在理解课程关联性的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第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较少,作为设计专业的重要环节,实践性的参与只管重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了解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也是制约专业设计人才重要因素。

二、视觉传达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2.1 项目式教学资源缺乏

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理论,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项目式教学方法在视觉传达专业中尤为重要,而且也在教学过程中占较大的比重。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的主要项目为校企合作项目和虚拟课题项目。只有足够的项目式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稳定地嵌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项目教学资源不足成为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项目式教学的号召不强与校企合作项目内容不适合是项目式教学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

2.2 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周期不一致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世纪教学过程中,除了高校不能稳定地嵌入足够的项目式教学资源外,项目实践周期与课程教学周围不一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正常的课程教学周围一般为17周左右,而项目实践的周期要求一般比较短,一般为2周到4周。这种时间周期上的差异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课题学习的知识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某种意义上讲,项目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2.3 课程教学实用性教材缺少

从目前来看,国内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材主要局限于基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遵循设计类书籍的框架,基本是走“概论-原理-技巧-作品赏析”的老套路。这些教材基本只有专业知识理论的基本框架,而较强实践性的教材可谓少之又少。项目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并且使得学生具备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和素质。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应用型教学的基本需求,这也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最终也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差和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

三、视觉传达专业设计新改革模式的构建

3.1 加强嵌入式教学

嵌入式教学可以把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实践项目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是我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今后的新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的教学之中。高校应该根据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相关的实践项目和主题竞赛,将学生的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嵌入式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行探索并提高自己。通过加强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优化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项目教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控制,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项目想吻合。其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生的能力。最后是对课堂作业与练习进行优化。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予以高质量的衔接,所以在课堂练习和作业方面要提供深入并且多角度的练习。

3.3 重视教学研讨与交流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地方。作为课堂的教师应当重视一下两点内容。第一,传授学生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这一点也是今后实际教学研究的重点。只有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第二,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形式进行研讨,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

四、结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是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利用灵活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 魏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学对策——以江汉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 中国艺术. 2013(04)

[2] 陈守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7)

[3] 邹寅.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时空. 2010(08)

9.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九

1李幼平2 葛俊杰

(1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校长办公室,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的路径和机制”,项目编号:09XJY008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项目,“工科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幼平(1963—),男,江西兴国人,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党建。葛俊杰(1976—),男,湖南常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形象设计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摘 要:基于当前新经济形势背景,展开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就业情况很不理想,其背后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更新就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毕业生增强自主创业意识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处路基对策,以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日趋完善。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

引言

随着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拉开帷幕,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报考人数急剧增加,其招生规模扩充也势在必行,其在校人数迅猛增长,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强,形势严峻,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一、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在金融、计算机等专业持续走红数年后,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又一新热点。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均为紧缺人才。其供需比例高达1∶10以上。

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装饰设计类公司、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软件公司、设计院、电视台以及大中型企业从事设计工作,也有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多所高校近500余名2008届、2009届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现状调研得出,约20%的学生能顺利在理想的专业岗位就业,约20%的学生可以通过转行进行就业,约40%的学生处于半就业状态(工作不理想,时有跳槽,或处于临时失业状态),约20%的学生长时间不能就业;同时,对20余家接受调研的用人单位中,85%的机构需要有2~5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愿意接收、培训应届毕业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单位多不愿意录用高校学生,而重视中专生、普通培训机构输送的低学历学员的选用。多数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很明确,希望高校毕业生具有优秀的素养和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职业素质和学习精神,要有适当宽泛的视野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希望录用的高校毕业生能给本机构带来文化素养的影响力等。

调查分析,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需求不平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过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2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但还需完善;就业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和改变。

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使得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产生脱节;其次,随着高校的扩招,而且艺术专业学费高,因利益所趋,有些学校其师资设备并未达到开设艺术专业的要求,也竞相开设艺术类专业,盲目设置专业及课程,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程序化空洞化。

社会意识问题。大学生就业不理想,还因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使然。其一,不少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比高能力更重要,使得没有研究生学历但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难以顺利就业。更有一些单位把学生毕业学校的“门牌”看得很重,甚至在招聘时出示了非“985”、“211”工程大学毕业生不用的原则。其二,当代社会就业体制造成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都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其

三,用人单位的挑剔。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或“性别歧视”等。

学生意识问题。为数不少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容乐观的就业意识问题,其集中表现为主动了解就业前景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动态职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意识、择业思想意识、自主创业意识等意识的欠缺[1]。更少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去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动态地调整理想目标。就业前,不少学生常常处于慌乱、紧张无目的状态,缺少平和的心态和充分的准备。面对就业,较多学生都表现出期望过高、好高骛远的心理,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虚位以待,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某些毕业生眼高手低甚至好高骛远,有业不就。另外,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以上这几点都是影响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三、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出路探析及对策

高校要适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已经行不通了。高校

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加强政策沟通,逐步完善招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建设;深入调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建有效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社会要更新就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政府提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政策保障,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并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创新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重视招生就业管理环节,使两者有效对接,培养“适销对路”的艺术设计类人才,使招收的学生经过本校特色教育的实施能够转化为可以轻松推向市场的“畅销品”。同时,就业指导也应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实施,建立长效的就业快速反应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市场动态,及时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并进行宏观的就业能力与素质指导[2],以短期实现学生就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高校应该积极重视家庭沟通,了解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及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对就业思想的认识等,共同促进有效就业。

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

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溱湖簖蟹作文下一篇:服务行业人员基本行为二十字方针